滁州西澗教案_第1頁
滁州西澗教案_第2頁
滁州西澗教案_第3頁
滁州西澗教案_第4頁
滁州西澗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滁州西澗教案

滁州西澗教案1

教學目標:

1、體味詩的意境之美

2、詩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詩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詩人的形象

教學重難點:

1、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2、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山水詩是中國古代詩歌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澗》就是

山水詩中的名篇,也是韋應物七言詩中少有的佳作。詩作不僅描繪

了美麗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詩人的情感,闡發(fā)了人生哲理。

二、文學常識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產(chǎn)生于魏晉時期,興盛于唐

朝。詩人通過描寫山水,表達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闡發(fā)人生

哲理。

三、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他是山水田園詩派著名詩人,后人

每以“王孟韋柳”(盛唐王維、孟浩然、中唐韋應物、柳宗元的合

稱)并稱。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

描寫隱逸生活著稱,涉及時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頗有佳篇。其作

品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

四、讀:

語速,語調,節(jié)奏

五、賞析

1、獨:獨自。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怎樣的心緒?

明確:無人相伴,只能獨自一人徘徊在西澗邊上,表現(xiàn)了作者

孤獨彷徨的心緒。

2、憐:憐愛,愛惜。幽草:幽深的草叢。這是從哪個角度寫的

景物?明確:視覺角度。草叢幽深,色彩清麗。靜景。

3、第二句是從哪個角度描寫的景物?

明確:是從聽覺的角度寫的景物,是動景。黃鵬隱藏于茂密的

樹陰中,只聞其聲,不見其形。

4、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

懷?

明確:這兩句詩一寫靜,一寫動,一個從視覺的角度描繪了清

麗的色彩,一個從聽覺角度摹了清脆的鳥鳴,兩句詩相得益彰,相

映成趣,流露了詩人恬淡的胸懷。

5、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產(chǎn)生的江河水位上漲的現(xiàn)象。

按道理,應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應該是“雨帶春潮”,可詩人

卻說“春潮帶雨”,這是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

是由它裹挾而來。這樣寫就形象地表現(xiàn)了春潮的速度與力量。

6、最后這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圖?

明確:最后這一句詩,用“野”“無人”,寫出了一片荒涼之

意。系在岸邊的渡船上也沒有人影,一個“自”字描繪出渡船在春

潮春雨中自在橫斜的情景,有一種自然的美感。詩中最重要的一個

字就“自”字,舟“自”橫,幽草又何嘗不是“自”生,黃祜鳥又

何嘗不是“自”鳴,春水又何嘗不是“自”來?詩歌尤其詩的最后

兩句,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清幽靜寂的意境,表現(xiàn)了詩人恬淡自適

(如那葉任意橫斜的小船)的意趣。

7、讀了這首詩,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詩人?

明確:他在幽閑地漫步在西澗邊上,雖然春雨襲來,他仍然不

慌不忙。草自生,鳥自鳴,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橫,人一一詩人,

自在。但是,在這自由在外表下,我們看到了一顆為國事而憂傷的

心。

六、寫作特色

1、寫景如畫,閑遠疏淡,清麗幽美,意境深遠。

2、構思精巧,用詞傳神。滁州西澗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朗讀詩歌并能讀讀成誦。

2、理解詩歌大意。

3、能賞析詩歌語句,分析詩歌遣詞造句的特點和作用,并能理

解詩歌所表現(xiàn)的情感。

教學時間:

教學0.5課時,學生自讀、理解、質疑0.5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準字音:()()滁.州西澗.

二、劃分朗讀節(jié)奏并反復誦讀

(“/”為必斷,,”為可斷可不斷)獨憐/幽草/澗邊I生,上有

I黃嵇/深樹I鳴。春潮I帶雨/晚I來急,野渡I無人/舟I自橫。

三、理解下列詞語含義,能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全詩大意。

獨憐.幽草澗邊生

四、詩句賞析背景介紹

一般認為《滁州西澗》這首詩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韋應

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他時常獨步郊外,滁州西澗便是他常光顧的

地方。作者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覽至滁州西澗(在滁州城西

郊野),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鵡深

樹鳴。(從寫景的角度來說,)這兩句寫出了滁州西澗清幽疏曠的環(huán)

境,營造了一種恬淡幽靜的.氛圍。(從寄寓的角度來說)同時,這兩

句也寫出了詩人恬淡的胸襟。“深”字既寫出了樹木的枝繁葉茂,

又突出了樹林的幽靜,與“幽”字相照應,為全詩創(chuàng)設了一種恬淡

幽靜的意境,也流露出詩人恬淡的胸懷。“獨憐幽草澗邊生“寫靜

景,體現(xiàn)的是詩人甘于寂寞,安貧守節(jié)、不趨炎附勢的高尚節(jié)操和

恬淡胸襟;而“上有黃鵡深樹鳴”以聲襯靜,是對趨炎附勢,居高媚

上的仕宦世態(tài)的否定,也是對詩人恬淡胸襟的襯托。這兩句既是寫

景,又是言志,同時也為后兩句詩寫詩人在急劇變化潮流中尋求自

由和寧靜的理想作鋪墊。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從寫

景的角度來說,)這兩句詩寫春潮帶雨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情景。前一

句靜中有聲,后一句動中有靜,“急”與“橫”,動與靜映照,清

麗如畫。(從寄寓的角度來說)作者在這動與靜之中,不動聲色地表

述了在急劇變化潮流中尋求自由和寧靜的心跡。同時也蘊含了一種

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無所作為的無可奈何的憂傷之情。

五、小結

內容:這首詩描寫了滁州本澗晚潮時的雨中之景,營造了一個

恬淡幽靜的意境,抒寫了詩人恬淡閑適的情懷。

寫法:以情寫景,句句景語皆情語。

六、反復誦讀、質疑

七、達標反饋

1、《滁州西澗》中最能體現(xiàn)詩人恬淡情懷的是體現(xiàn)了詩人想在

急劇變化的時代潮流中尋求自由和寧靜的心思的是

2、賞析:詩中的“獨”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滁州西

澗教案3

教學目標:

1、體味詩的意境之美

2、詩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詩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詩人的形象

教學過程:

導語:山水詩是中國古代詩歌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澗》

就是山水詩中的名篇,也是韋應物七言詩中少有的佳作。詩作不僅

描繪了美麗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詩人的情感,闡發(fā)了人生哲理。

一、文學常識;

1、山水詩: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產(chǎn)生于魏晉時期,

興盛于唐朝。詩人通過描寫山水,表達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

闡發(fā)人生哲理。

2、韋應物:唐代詩人,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二、讀

語速,語調,節(jié)奏

三、釋題,背景

詩人時任滁州刺史。詩人眼見唐朝政治日漸腐敗,想要改革又

無力回天。因此,常有歸隱之心。

四、賞析

1、獨:獨自。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怎樣的心緒?一一無人相伴,

只能獨自一人徘徊在西澗邊上,表現(xiàn)了作者孤獨彷徨的心緒。

2、憐:憐愛,愛惜。幽草:幽深的草叢。這是從哪個角度寫的

景物?一一視覺角度。草叢幽深,色彩清麗。靜景。

3、深樹:樹陰深處。這句詩告訴們,除了幽草之外,西澗邊還

有哪些事物?一一這句詩告訴我們,西澗邊上不僅有幽深的草叢,

更有高大茂密的樹木。

4、第二句是從哪個角度描寫的景物?一一是從聽覺的角度寫

的景物,是動景。黃鵬隱藏于茂密的樹陰中,只聞其聲,不見其形。

5、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兩句詩一寫靜,一寫動,一個從視覺的角度描繪了清麗的色

彩,一個從聽覺角度摹了清脆的鳥鳴,兩句詩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流露了詩人恬淡的胸懷。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產(chǎn)生的江河水位上漲的現(xiàn)象。

按道理,應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應該是“雨帶春潮”,可詩人

卻說“春潮帶雨”,這是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一一這是詩

人的主觀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挾而來。

這樣寫就形象地表現(xiàn)了春潮的速度與力量。

7、這句詩中的‘"晚”字點出了作者獨游西澗的時間,另一方

面也增強了西澗環(huán)境的幽靜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隨意。橫:成橫狀,

橫著。最后這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圖?一一最后這一句詩,用

“野”“無人”,寫出了一片荒涼之意。系在岸邊的渡船上也沒有

人影,一個“自”字描繪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橫斜的情景,有

一種自然的美感。詩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自”字,舟“自”橫,

幽草又何嘗不是“自”生,黃鵡鳥又何嘗不是“自”鳴,春水又何

嘗不是“自”來?詩歌尤其詩的最后兩句,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清幽

靜寂的意境,表現(xiàn)了詩人恬淡自適(如那葉任意橫斜的小船)的意

趣。

9、意境:境,就是環(huán)境,意,就是情感。詩人通過描寫環(huán)境

(景物),來表達一種思想情感,這種帶有濃郁的詩人主觀思想情

感的“境”,就叫"意境”?!彪u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讀了

這首詩,我們的心頭是不是涌起了陣陣涼意?國為它為我們營造了

一種蒼涼的意境,表達詩人的凄涼、孤獨、寂寞之感;“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

滔?!弊x了這句詩,你是不是感覺胸懷無限開闊?因為它為我們營

造了壯闊豪邁的意境,表達了詩人胸懷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壯志。

10、詩意:有爭議。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詩人對唐朝中期的政

治腐敗非常不滿,但又無力改革,因為官職太小。他覺得自己不在

其位,不得其用。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橫斜的小船:按說春潮來臨,

渡口的船只應忙碌起來,但因這只船在郊外,無人擺渡,閑置起來。

詩人自己雖任刺史,但也因官職小,無所作為,因此,詩中蘊含著

詩人不在其們不得其用的憂傷。

11、讀了這首詩,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詩人?一一他在幽閑地

漫步在西澗邊上,雖然春雨襲來,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鳥自

鳴,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橫,人一一詩人,自在。但是,在這自

由在外表下,我們看到了一顆為國事而憂傷的心。

小結:

寫作特色

1、寫景如畫,閑遠疏淡,清麗幽美,意境深遠;

2、構思精巧,用詞傳神滁州西澗教案4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了解詩歌點染的寫法。

2、體味詩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

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前面我們已經(jīng)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

比如:李白的詩一一豪放飄逸,杜甫的詩一一沉郁頓挫。今天

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閑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世佳作《滁

州西澗》,一起來品味他的高雅閑淡!

二、欣賞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

賞它。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

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比如說第一句詩,話的是?(草)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

(幽草)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

“草”。幽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

“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

這幽草。

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急、

舟橫)

鳥鳴——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xiàn)了黃祜的?(兩個黃祜鳴

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鵡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

現(xiàn)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鵡嗎叫也是這樣的

含義嗎?

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鵬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

態(tài)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

因為他“獨憐”幽草)至于他為什么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

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一一潮急。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xiàn)

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往往會出現(xiàn)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

汛。這時候山澗里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這里的

“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

環(huán)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jié)q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

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

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

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內容,概括出來就是

----春澗尋幽

五、進入詩歌的意境

請同學們根據(jù)前面的賞析和FLASH中的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

幅什么樣的畫卷呢?請發(fā)言。

六、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一一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鵬并提,用“獨憐”的

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

安貧守節(jié),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一一這里需要聯(lián)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

衛(wèi)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他深受

震撼,發(fā)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

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

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

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請同學們評論此詩,談談自己的收獲。

拓展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

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

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

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文學成就

韋應物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閑淡,

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于同情心。是中

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

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

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

“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

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后世稱許。韋詩

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秋麗秀逸

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

謝跳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

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

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其山水詩景致優(yōu)美,感受深細,清新

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

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

韋應物實現(xiàn)了脫離官場,幽居山林,享受可愛的'清流、茂樹、

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榮”,鄙薄世人對富貴榮華的追

求。這里用了《魏志、王粲傳》的典故。《王粲傳》中說到徐干,

引了裴松之注說:徐干“輕官忽祿,不耽世榮”。韋應物所說的與

徐干有所不同,韋應物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

過這種幽居生活自當心安理得,怎么能說我是那種鄙薄世上榮華富

貴的高雅之士呢!對這兩句,我們不能單純理解為是詩人的解嘲,

因為詩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紅塵而去歸隱,他只是對官場的昏暗有所

厭倦,想求得解脫,因而辭官幽居。一旦有機遇,他還是要進入仕

途的。所以詩人只說自己的愚拙,不說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隱

士區(qū)別開來。這既表示了他對幽居獨處、獨善其身的滿足,又表示

了對別人的追求并不鄙棄。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其山水

詩景致優(yōu)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

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

韋應物的詩受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前輩詩人的影

響很大,前人說:“應物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謝,故真而

不樸,華而不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說:“一寄穗秣

鮮于簡淡之中,淵明以來,蓋一人而已”(宋濂《宋文憲公集》卷

三十七)。這些評價并不十分恰當,但是可以說明韋詩的藝術價值

和藝術風格的。滁州西澗教案5

講課人:.

單位:—中學

[教學目標]

一、品味語言,了解詩歌點染的寫法。1、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

背誦。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2、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準備]

CAI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前面我們已經(jīng)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

比如:李白的詩一一豪放飄逸,杜甫的詩一一沉郁頓挫。

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閑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世

佳作《滁州西澗》,一起來品味他的高雅閑淡!

二、欣賞FLASH《滁州西澗》

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欣賞

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賞它。

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有異

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1、比如說第一句詩,講的是?(草)

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

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草”。

幽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

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

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2、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

急、舟橫)急)

3、分別對各個文眼進行分析。鳥鳴一一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

出現(xiàn)了黃嵇的?(兩個黃鵡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筆下的黃鵬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xiàn)了作者悠然自得的

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麗鳥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高高在上的

深樹林中的黃鵬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態(tài)度呢?這就要

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

幽草)

至于他為什么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接著來看第三

句的文眼一一潮急。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xiàn)象,在春天桃花盛

開的時節(jié),往往會出現(xiàn)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里

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

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環(huán)境,到晚上了,

沒想到春雨不斷竟?jié)q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急于歸航)

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一一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

自橫)

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

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總結內容

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內容,概括出來就是一一

春澗尋幽°

五、進入詩歌的意境

請同學們根據(jù)前面的賞析和FLASH中的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

幅什么樣的畫卷呢?請發(fā)言。

六、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一一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鵡并提,用“獨憐”的

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安貧守節(jié),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一一這里需要聯(lián)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衛(wèi)隊

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他深受震撼,

發(fā)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

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

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詩中的“舟自橫”蘊

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請同學們評論此詩,談談自己的收獲

八、背誦詩歌滁州西澗教案6

一、教學內容概述

《滁州西澗》是長春版教材第十冊第二板塊古詩四首中的第二

首,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

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jīng)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

有韻之畫。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剌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

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這首詩也是詩人當時處境和心情的形

象寫照,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認識1個字,會寫2個字。

能力目標: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對古詩有一定的積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

詩意思的方法,所以說,對他們而言,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并不難,

但是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可能會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學前需要布

置學生收集有關作者韋應物的資料,這樣很利于學生感悟到作者要

表達的情感。教學中,要出示一些教學課件,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

情境,從而激活學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王勃的一首送別詩,誰能有感情

地背一背這首詩?能說說這首詩中的名句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

比鄰”)詩中的名句千古傳頌,經(jīng)常被引用,唐代還有很多被后人傳

頌的古詩,今天我們學習本版塊的第二首詩:《滁州西澗》,這首詩

中也同樣有被人傳頌的佳句,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學習要求會

認的字“滁”,通過課前的預習,能解釋一下詩題的意思嗎?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自學要求會寫的字

“澗”“酈”,并理解詩句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3、學習前兩行詩,讀一讀這兩行詩,看看作者都寫了什么?(用

橫線把作者描寫的景物勾畫出來)你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1)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這里的“幽草”給人一種什

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

“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2)黃穗一一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xiàn)了黃鵬呢?(兩個黃鵬鳴

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鵬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xiàn)

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鵬鳴叫也是這樣的含

義嗎?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鵬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

態(tài)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

為他“獨憐”幽草)

(3)能根據(jù)你的理解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4)再讀這兩行詩,想象是描寫的畫面。

前兩行詩寫了作者在澗邊所見的景物,后兩行詩又寫了作者在

哪所見的景物呢?

4、學習后兩行詩。指生讀后兩行詩,教師出示課件

百度收索:

看后,現(xiàn)在你能說說后兩句詩描寫的是哪的景物了嗎?(澗中)能

結合畫面說說后兩行詩的意思嗎?(同桌間交流后匯報)

(1)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

受清幽的環(huán)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jié)q起了春潮。此時,

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

——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

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2)再讀這兩行詩,體會是所描寫的畫面。

(三)把握整首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一一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鵡并提,用“獨憐”的

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安貧守節(jié),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一一這里需要聯(lián)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課件出示作者畫像,介紹作者韋應物。

(四)感情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五)作業(yè):背誦課后積累中的古詩《惠崇春江曉景》滁州西澗

教案7

設計理念:

1、借助學生已有學習經(jīng)驗,在充分自讀自學自悟的基礎上,引

導學生更準確和完整地理解詩詞意思,感受詩人思想情感。

2、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是鑒賞詩句的重要方法。教學過程中帶領

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睹其物一一想出詩中

畫面,讀出詩中意境。

3、古詩詞講究“用詞精妙”,在教學過程中力圖帶領學生揣摩、

品味詩中的“關鍵詞”,從而體會詩人情懷。

4、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原則,整體把握全詩的語言

特色,更深感受詩的語言美。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理解古詩內容,寫出本詩大意。

3、品味語言,體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邊,有一個十五六歲的衛(wèi)士,總是騎著御廄

里的駿馬,走在儀仗隊的前列,氣概非凡。他“身為里中橫,家藏

亡命兒,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無法無天,連地方官也惹不

起。奇怪的是,他卻在安史之亂后,忽而發(fā)憤讀書,下決心脫胎換

骨。后來他做過幾任縣令和刺史,曾經(jīng)嚴懲不法軍吏,又常感到無

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寫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錢”這樣的名句,終

于在文學史上奠定了自己無可爭辯的地位。世以“王(維)孟(浩

然)韋(應物)柳(宗元)”并稱,這位詩人,便是韋應物。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澗》。

二、釋題感知大意:

1、板書課題,讀課題。從課題里知道了什么?(本詩寫的是滁

州西邊山間澗水的景色)

2、據(jù)歐陽修《醉翁亭記》所寫:“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

林壑尤美”。西澗正在這“林壑尤美”的峰巒之中。這《滁州西澗》

究竟景色如何呢?我們隨著詩人的筆觸,一起去看看。

三、自讀自學,交流修正,理解內容: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指名讀詩,熟讀感知。

2、這首詩寫了什么?自己試試能不能解釋詩句?將沒有把握或

者不清楚的字詞做上記號,一會交流的時候注意聽與學。

3、交流修正,寫出本詩大意。(參見《教師用書》)

4、再讀古詩,理解朗讀。

四、品讀詩文:

1、反復吟讀了這首詩,“滁州西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

是從哪些詞句感受到的呢?預設學生回答:

A、感受到“美”。

(1)從“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樣的?低聲吟誦,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

怎樣的畫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氣味嗎?(想象草的茵綠、繁茂、

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靜謐、未經(jīng)踐踏??)

讀出這“幽草”給我們帶來的感受。

此句寫的就是“憐澗邊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獨”與

“生”二字呢?反復讀讀,玩味玩味。

(“獨憐”表現(xiàn)“特別喜歡”“唯獨憐愛”,更表達出對幽草

的愛憐。"生'’寫出了草的動態(tài),這靜靜的草茂盛的樣子,生命力

展現(xiàn)了出來。)

凝練的古詩啊,每一字都帶給我們無窮的想象與特別的感受。

我們真該靜下心來,細細的揣摩,領悟。還從哪里感受到西澗的美?

(2)“黃鵬鳴叫”感受到西澗靜謐的美。

細細讀讀,想象出畫面來。

(指名讀)用你的朗讀,將大家?guī)У侥阆胂蟮沫h(huán)境中去??

B、感覺到“荒涼”或“自在”。從“野渡無人舟自橫”感受到

的。

從哪個詞,想到什么讓你感覺到“荒涼”(或“自在”)呢?

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橫”。

讀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來。

C、感受到“動態(tài)的美”。從“春潮帶雨晚來急”感受到的。

比較:換一個字“春潮伴雨晚來急”行不行?你的感覺有什么

不同?

(“帶”:表現(xiàn)了春潮夾帶著雨勢,滾滾而來,一瀉千里。

“伴”則顯得緩、閑適得多。不適合后面的“急”。)

把句子換成“春潮伴雨晚來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

面閑適的情境呢?

(春潮的“急”才沖擊著“舟自橫”,如果“涌”,則感覺的

多是不安,詩詞的意境大不相同。)

過渡:其實,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為什么這樣遣

字用詞。

2、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再讀讀這首短小的七言絕

句,看看能否從中找出最能表現(xiàn)詩人情感的一個詞來。生可能找到

“獨憐”“自”,各談理由。

3、了解韋應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他有一直有著怎樣

的想法,就能幫助我們理解他此時的心境。

(補充資料: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苦的

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處于進仕退隱的矛盾之中。中唐時期政

治腐敗,人民生活貧苦,他有志改良而無能為力,有意退隱而又不

能,進退兩難,只好任其自然。)

你從詩中哪些地方讀出他這樣的情感?

(“無人”“舟自橫”“幽草”)

總結: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這

一幅看似沒有主人公的山水畫,但詩人的靈魂卻無處不在,全詩沒

有一處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讓我們再好好的誦讀一番,做做詩人遠

隔時空的知音吧?。ǜ星檎b讀)

五、回到整體,感受語言美。

再讀這首詩,能不能感悟到詩人語言的妙處?

(生自由發(fā)言。如:以聲襯靜,動靜結合,用字精煉,字字關

情等等)

總結:這一首《滁州西澗》無論是澗邊幽草、深樹祜鳴、還是

春潮晚雨、荒郊野渡,雖字字作景語,實是字字為情語;雖字字不

離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緊扣詩人之心境。確實值得我們反復誦讀

玩味。請大家起立,我們一起誦讀此詩。(師生同背誦)

六、當堂作業(yè):默寫此詩。

教學反思:

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語言凝練,意境優(yōu)美,寓意深長。培根

說:“讀詩使人靈秀?!惫旁娊虒W要積極調動學生充分了解詩的意

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在學

習古詩過程中進一步領略我國燦爛輝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韻

誦詩中句讀古詩分初讀古詩、精讀古詩和研讀古詩三種情形。

通過誦讀把自己能體會的情感、認識都流露出來。兩位老師都注重

了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學生、作者和教者之間情感相同、心靈相融、協(xié)調

互補的.積極氛圍。學生初讀,能初步了解兩首古詩的內容和作者情

感,但當深沉的含義卻無法領略得到時,就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

上通過精讀古詩,進一步研讀、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感受作者情

感變化。

賞詩中景夏老師以初讀后問:詩中哪些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導學生抓“幽草、鳥鳴、潮急、舟橫”四個景深入研討。周老師

以初讀后問:詩中為我們描繪了幾幅圖?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

再到部分。抓關鍵詞“幽”,把“幽草”與“青草”對比,把“深

樹”與“綠樹”對比,抓“鳴”學以聲襯靜,然后抓“獨”,一步

步體會詩人獨特的景,比注意了賞詩的學法指導。總之,賞景是為

了更好地體會詩人的心境。

悟詩中情本詩的“情”學生很難把握,這就需要巧妙地引導。

古詩講究”用詞精妙“,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揣摩、品味關鍵詞,

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懷0夏老師的課上抓“舟自橫”滲入。學生賞景

中認為“舟自橫是無人擺渡,詩人無法回家而心急。教師點出要理

解詩人此刻的心情,必須了解詩人當時的寫詩背景,于是出示了資

料,學生讀后,教師引導學生與詩景對應,從而幫助學生很好的體

會了是人的感情。

寫詩中意詩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fā)揮想象的空間,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

維,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深刻,也充分發(fā)揮主導

作用,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兩位老師都注意了”寫“的訓練,

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寫,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

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智力發(fā)展有重要作用。滁州

西澗教案8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詩歌,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jié)奏、韻律、

聲調和重音。在讀時用心揣摩每一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

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

審美情趣。

【學習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學習流程】

一、課前預習導學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滁州()西澗()黃祜()

2、作者簡介

韋應物(約737?約792),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寶末

年,以三衛(wèi)郎侍玄宗,放浪不檢,后來悔悟,折節(jié)讀書。曾任洛陽

京兆功曹等職。建中年間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轉左司郎中,貞

元初任蘇州刺史。他在歷任官職中都努力做一個清廉剛直的地方官,

并對民間疾苦經(jīng)常表示關懷。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

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評論他的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

之體”。

3、朗讀指導。

a、出聲朗讀,讀準字音。

b、細讀,校準節(jié)奏。

c、精讀,悟出重音。

d、品讀,讀出聲調。

e、誦讀,定準基調。

二、課堂學習研討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2、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本詩描寫的畫面?

3、仔細揣摩作者對“鵡”的態(tài)度?

4、“潮急”: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xiàn)象,在春天桃花盛開

的時節(jié),往往會出現(xiàn)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里河

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

外,還有別的含義嗎?

5、“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6、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操守品行?

三、當堂檢測、評估

1、“舟自橫”三字有怎樣的深意呢?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

衛(wèi)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他深受

震撼,發(fā)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

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

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詩中的“舟自橫”

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2、這首詩中有無寄托,所托何意?

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

“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

現(xiàn),開篇幽草、黃鵡并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

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jié),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后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

閑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

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

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

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

錢”(《寄李信元錫》),常處于進仕退隱的矛盾之中。他為中唐政

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

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

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

游者也。”(《莊子?列御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

己是“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無

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fā)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

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

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滁州西澗》詩歌鑒賞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祜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于唐

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

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

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

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

但是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

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

必有所托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

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

照。幽草安貧守節(jié),黃鵡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tài),寓意顯然,清

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

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

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于渡口在郊野,

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

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里,蘊含著一種不

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后二句中,詩人都

用了對比手法,并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

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托的。但是,詩人為什么有這樣的寄托

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

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

錢”(《寄李僧元錫》),常處于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

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

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

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

也?!保ā肚f子?列御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

“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

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無所

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fā)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

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

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說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

也失于死板;說偶然賦景,毫無寄托,則割裂詩、人,流于膚淺,都

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滁州西澗》課后反思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語言凝練,意境優(yōu)美,寓意深長。培

根說:“讀詩使人靈秀?!惫旁娊虒W要積極調動學生充分了解詩的

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在

學習古詩過程中進一步領略我國燦爛輝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韻

高年級的古詩教學,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

生更準確和完整地理解詩詞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冻菸鳚尽?/p>

是山水詩的名篇,詩人應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因此教學設計圍繞

著“誦詩中句、賞詩中景、悟詩中情、用詩中語、寫詩中意”五個

環(huán)節(jié)展開。

品詩句,悟詩情。

在這首詩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咱們來找我看,看能讀出

什么?

1、比如說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

呢?(幽草)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形容

“草”。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草的茵綠、繁茂、厚密等形態(tài),

草的深邃、靜謐、未經(jīng)踐踏等意態(tài)一一傳達出環(huán)境的幽靜),那么,

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詩人站在澗邊,

腳下的幽草給他以靜的感受。作者就一一獨憐(愛)這幽草。(指名讀)

2、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黃鵡鳴、潮

急、舟橫)

分別對各個文眼進行分析。

黃祜鳴——想到哪句寫黃醇的詩句,黃祜的啼叫多么富有生機!

這聲音從哪里傳來?“樹林深處”“上一一頭頂上“這婉轉動聽、清

脆悅耳的鳴聲傳到詩人的耳朵里,詩人會覺得這聲音破壞西澗清幽

寧靜的環(huán)境嗎?為什么?(生機、板書:以動襯靜)

上下兩句一靜一動,以動襯靜,倍顯其靜。讓咱們再次感受西

澗清幽。請男女生配合讀(男生讀1句,女生讀2句)

上下兩句就詩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視覺沖擊,又有聽覺享受,

就畫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遠近之別。讓咱們一起來讀

這兩句。

處于這樣的充滿生機的清幽境地,詩人會是怎樣的心境呢?(悠

然自得、閑適)

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一一潮急。

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xiàn)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往往

會出現(xiàn)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里河水暴漲,形成

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

里享受清幽的環(huán)境,暮色降臨時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jié)q起了春潮。

此時,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來到渡口一

一看到了什么?

讀第4句。誰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當時作者看到的情景:

文眼:(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

當時這春潮的急!

分組讀3、4句。

你還能感受到詩人悠閑的心境嗎?

盡管春雨突來,春潮洶涌,打破了山澗的寧靜。但是,試想,

郊野渡口,寥寥無人,空空的渡船在風雨中,自在浮沉,悠然空泊,

這種水急舟橫的悠閑,又何嘗不是詩人心境的體現(xiàn)?

齊讀3、4句,

我們說詩人寫詩,往往借景抒情。在前面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詩人

韋應物他深為當時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

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

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一一正是因為其中蘊涵的深遠意境,千百

年來,這兩句,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以上片段是高年段教學常見的教法,學生的理解也僅限于淺顯

層面,聽了兩位老師的教學,對古詩的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

誦詩中句讀古詩分初讀古詩、精讀古詩和研讀古詩三種情形。

通過誦讀把自己能體會的情感、認識都流露出來。兩位老師都注重

了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學生、作者和教者之間情感相同、心靈相融、協(xié)調

互補的積極氛圍。學生初讀,能初步了解兩首古詩的內容和作者情

感,但當深沉的含義卻無法領略得到時,就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

上通過精讀古詩,進一步研讀、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感受作者情

感變化。

賞詩中景夏老師以初讀后問:詩中哪些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導學生抓“幽草、鳥鳴、潮急、舟橫”四個景深入研討。周老師

以初讀后問:詩中為我們描繪了幾幅圖?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

到部分。抓關鍵詞“幽”,把“幽草”與“青草”對比,把“深樹”

與“綠樹”對比,抓“鳴”學以聲襯靜,然后抓“獨”,一步步體

會詩人獨特的景,比注意了賞詩的學法指導??傊p景是為了更

好地體會詩人的心境。

悟詩中情本詩的“情”學生很難把握,這就需要巧妙地引導。

古詩講究”用詞精妙“,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揣摩、品味關鍵詞,

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懷。夏老師的課上抓“舟自橫”滲入。學生賞景

中認為“舟自橫是無人擺渡,詩人無法回家而心急。教師點出要理

解詩人此刻的心情,必須了解詩人當時的寫詩背景,于是出示了資

料,學生讀后,教師引導學生與詩景對應,從而幫助學生很好的體

會了是人的感情。

寫詩中意詩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fā)揮想象的空間,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

維,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深刻,也充分發(fā)揮主導

作用,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兩位老師都注意了”寫”的訓練,

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寫,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

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智力發(fā)展有重要作用。滁州

西澗教案9

教學目標

品味語言,了解詩歌點染的寫法。體味詩歌的意境美。理解作

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前面我們已經(jīng)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

比如:李白的詩一一豪放飄逸,杜甫的詩一一沉郁頓挫。今天

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閑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世佳作《滁

州西澗》,一起來品味他的高雅閑淡!

二、欣賞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

賞它。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

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比如說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

草)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草”。幽

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

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急、舟

橫)

鳥鳴一一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xiàn)了黃鵡的?(兩個黃祜鳴翠

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鵬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xiàn)了

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鵡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

嗎?

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鵬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

態(tài)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

為他“獨憐”幽草)至于他為什么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

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一一潮急。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xiàn)

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往往會出現(xiàn)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

汛。這時候山澗里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這里的

“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環(huán)

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jié)q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

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一一舟在河

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

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內容,概括出來就是

----春澗尋幽

五、進入詩歌的意境

請同學們根據(jù)前面的賞析和FLASH中的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

幅什么樣的畫卷呢?請發(fā)言。

六、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一一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鵬并提,用“獨憐”的

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

安貧守節(jié),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一一這里需要聯(lián)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

衛(wèi)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他深受

震撼,發(fā)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

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

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

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請同學們評論此詩,談談自己的收獲。

八、背誦詩歌

江雪

柳宗元

教學目標:

讀懂古詩《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學生補充作者的簡介

二、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1、千山:周圍的群山。絕:斷絕

詩意:許多山嶺看不到一只飛鳥。

2、萬徑:數(shù)量很多的道路。蹤:腳印。滅:消滅,消失(沒有

了)

詩意:條條道路上都不見人走動留下的腳印。

3、孤舟:孤單單的一條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

老翁。

詩意:孤單單的小船上,有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詩意:獨自一人冒著滿天飛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四、說古詩,讀古詩,背古詩。

五、聯(lián)系實際,發(fā)揮想象

六、整首古詩給人一種什么感覺?

學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學生質疑:解決問題

八、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九、作業(yè)

一、環(huán)境一一寒冷凄涼

1、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學習一首古詩,這首詩是我國唐代

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寫的,題目是“江雪”一一

顧名思義,也就是江上雪景。(出示古詩)這一首詩,是古詩中的精

寫字有哪些要求呢?十個字:美觀,大方,有一定的速度(兩分

鐘之內寫好)。

寫好之后請你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試讀,糾正字音。

同學們,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但內涵卻非常豐富,咱們

還要通過三次不同的讀,來理解這一首詩。

剛才大家讀了這一首詩,你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幅江上雪

景嗎?(出示:寒江釣雪圖1)

如果用一個詞來感受這一幅江上雪景的話,你會用哪一個

詞?(凄涼、荒涼、冷清、寒冷、寂靜,學生可以有“雄偉壯觀”的

理解,教師再引導過來)你是從哪體會到的?

“絕”和“滅”,凄涼的程度一一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

雪覆蓋了,沒有飛鳥,沒有行人,沒有聲音,除了漁翁,再也沒有

別的生命!

如果沒有“絕”和“滅”這兩個字,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一一

熱鬧、繁華,生機勃勃,可是詩人筆鋒一轉,“絕”、“滅”兩個

字,使這一切剎那間無影無蹤,變得如此荒涼。

“寒”,是造成凄涼的根本原因一一這么寒冷的天氣,鳥兒無

處覓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這么寒冷的天氣,人們無法勞作,只好

呆在家中取暖。

誰能把“千山萬徑”的寒冷凄涼讀出來。(朗讀指導)

二、心情一一孤獨寂寞

同學們,千山萬徑,一片雪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在這樣空

曠而又凄涼的背景之下,卻有一位漁翁,獨自一人,默默垂釣。(出

示:寒江釣雪圖2)

此時,你能感受到漁翁的心情嗎?(孤獨、寂寞)你是從哪體會到

的?

“孤”、“獨”一一孤獨

把四句詩當中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讀看,你們有沒有新的發(fā)

現(xiàn)?一一千萬孤獨,漁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獨,是“千萬孤獨”??!

誰能把漁翁的孤獨寂寞讀出來。(朗讀指導)

三、精神一一頑強不屈

同學們,學到這,大家對漁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問題要提

嗎?(鼓勵學生提問,古人說得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

大進)

由學生提問引出問題:在這樣一個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日子

里,沒有飛鳥,不見行人,漁翁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來

釣魚呢?(學生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有

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位漁翁生活貧困,為了生存,不得不出來釣

魚)

同學們,盡管漁翁的心情孤獨寂寞,但是他有沒有被貧困嚇倒?

有沒有被寒冷征服?從漁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種什么精神?(堅強、頑強

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堅韌不拔、毫無畏懼、不怕困難、迎

難而上)

誰再來讀一讀這首詩,讀出漁翁頑強不屈的精神。(朗讀指導)

同學們,古詩往往都有這么一個特點,那就是“借景抒情”,

借景物來抒發(fā)詩人自己內心的感受。這首詩中,漁翁與大自然抗爭

的形象正是詩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寫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一一

(出示)

柳宗元21歲中進士,當時國家政治腐敗黑暗,柳宗元和幾個血

氣方剛的年輕人,立志改革腐敗的政治,救國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卻遭到皇帝和權臣的反對迫害,被貶到永州,當時的永州非常偏遠,

極度貧窮,柳宗元無職無權,無能為力。他想到自己報國的崇高理

想不能實現(xiàn)而又無人理解,心里非常難過,非常悲憤。《江雪》這

首詩,就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情況下寫的。這首詩是他當時所處的

寒冷凄涼的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是他孤獨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

他身處逆境而頑強不屈的精神的再現(xiàn)。

全體起立,咱們齊讀古詩,再次感受詩人柳宗元面對重重困難

而頑強不屈的精神。

同學們,《江雪》這一首詩,不僅意境深遠,而且語言絕妙!是

古詩中的精品!千百年來,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交口稱贊。(出示)

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出幾對近義詞?幾個“數(shù)字”?幾幅“對聯(lián)”?

同學們,這首詩中還包含著一道有趣的“數(shù)學題”:(出示

江雪-()-()二()

每一個括號里填四個字,每一個字都來自這首詩中。最后一個

括號中的四個字可作為圖中奇石的名稱。

答案:

江雪-(千山鳥飛)-(萬徑人蹤)二(孤舟獨釣)

江雪-(千山萬徑)-(飛鳥人蹤)二(孤舟獨釣)

題李凝幽居

賈島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并能講出這個故事。

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

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教學過程

這詩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聯(lián)著稱。全詩只是抒寫

了作者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

首聯(lián)“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詩人用很經(jīng)濟的手法,描

寫了這一幽居的周圍環(huán)境: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

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淡淡兩筆,十分概括地寫了一個“幽”字,

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分。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巴魄谩?/p>

兩字還有這樣的故事:一天,賈島騎在驢上,忽然得句“鳥宿池邊

樹,僧敲月下門”,初擬用“推”字,又思改為“敲”字,在驢背

上引手作推敲之勢,不覺一頭撞到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

押至韓愈面前。賈島便將做詩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說了,韓愈不但

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作'敲'字佳矣?!?/p>

這樣,兩人竟做起朋友來。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難道詩人連

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嗎?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思之巧,

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

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

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

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