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寫景與言志-高考詩歌鑒賞的基本要素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寫景與言志-高考詩歌鑒賞的基本要素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寫景與言志-高考詩歌鑒賞的基本要素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寫景與言志-高考詩歌鑒賞的基本要素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寫景與言志-高考詩歌鑒賞的基本要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寫景與言志——高考詩歌鑒賞的基本要素中國古代詩歌理論著作《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里的“志”內涵廣闊,不僅指志向,還包括思想、意愿和感情?!爸尽钡母邪l(fā)受環(huán)境的影響,也需要外物承載,體現(xiàn)言志的委婉含蓄、韻味悠長。詩歌中的景物特點往往和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一致,所以有“一切景物皆情語”之說。一、理解借景抒情和其他表達方式之間的區(qū)別詩歌中常見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敘事)、描寫、議論、抒情(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景物因其特定的背景作用和感發(fā)載體作用成為詩歌中的常見形象,也是詩歌鑒賞中的基本要素??忌斫饨杈笆闱闀r不妨與其他表達方式或抒情方式進行比較,會對詩歌中基本的寫景要素有深入的理解。【原題呈現(xiàn)】(2022年全國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白下驛餞唐少府王勃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煙。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C.頸聯(lián)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D.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2.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試題解析】首聯(lián)“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是敘事,主要敘述詩人不得志與唐少府官職卑微的生活境況?!案F交”指患難之交,采用戰(zhàn)國時虞卿和魏齊的典故,“昌亭旅食”暗用韓信早年寄食下鄉(xiāng)南昌亭長的典故,兩個典故連用流露出詩人和唐少府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生活境況,同時以典故中人物早年相知的經歷,為下句“相知何用早”作對比和鋪墊;頷聯(lián)“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是議論,“何用”“依然”等詞表達詩人對相知不用早的觀點和與唐少府心意相通的肯定;頸聯(lián)“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煙”是對現(xiàn)實中的景物的借景抒情,“晚照”“風煙”飽含詩人的惜別和思鄉(xiāng)之情;尾聯(lián)“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是通過想象別后情景,表達對朋友的寬慰之情。第1題前三個選項側重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其中A項中“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錯誤,頷聯(lián)“相知何用早”中的“何用”用反問的語氣,表明詩人和唐少府并非早年的知心好友。D項考查詩句問句的表達效果。第2題涉及比較閱讀?!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痹撛姼柙诮y(tǒng)編版八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誦讀”教讀過,是唐代典型的離別之作。題目要結合內容分析兩首詩歌“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的不同之處,就是考查對詩歌抒情方式、表達方式的理解。參考答案:本詩①首聯(lián)敘事抒情:敘述二人的患難之交;②頷聯(lián)議論抒情:表明只要心意相通,不在乎相識早晚;③頸聯(lián)借景抒情:“低晚照”“隔風煙”之中飽含作者的依依惜別之情;④尾聯(lián)虛寫:通過想象別后情景,表達對朋友的寬慰之情?!端投派俑问裰荨发偈茁?lián)借景抒情:“風煙”中暗含離別之意;②頷聯(lián)直接抒情:直接抒發(fā)離別之情及羈旅宦游同病相憐之感;③頸聯(lián)與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對朋友的勸慰。這里就涉及一類特殊的借景抒情,即對景物的虛寫,主要通過想象來描述景物,拓展意境和表達情感。二、寫景根本上是言志理解寫景與言志的關系,不僅要品味景物本身被寄寓的內涵,更要關注景物刻畫的外在特點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因為寫景根本上是言志?!驹}呈現(xiàn)】(2021年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3~4題。和南豐先生①出山之作陳師道側徑籃舁②兩眼明,出山猶帶骨毛清③。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注]①南豐先生: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B.頷聯(lián)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tài)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4.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6分)【試題解析】北宋詩人陳師道的《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是一首“和詩”,即南豐先生曾鞏已寫《出山之作》,陳師道就此題材再寫一首。首聯(lián)寫南豐先生出山的工具、山路和先生超凡脫俗的姿態(tài);頷聯(lián)“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兩句,首先明確“我”是出山的南豐先生,是詩中的人物形象而非詩人自己。“白云”為何“笑我”“多事”?聯(lián)系白云、流水的特點,自由率性,暗指南豐先生隱居生活的自由無拘束。南豐先生出山是“為蒼生試一鳴”即入世做官了,再不能像白云、流水那樣自由自在了,所以白云有“笑”意;“流水”為何“隨人”且“有情”呢?同樣用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山間流水對南豐先生的依戀和挽留之意。這樣借助白云和流水的意象,結合頸聯(lián)“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中“不及鳥飛”的自在的比較,生動表現(xiàn)了南豐先生對隱居生活的些許留戀。但固然留戀隱居的自在逍遙,尾聯(lián)“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鮮明表達了南豐先生曾鞏不能忘情天下蒼生,以出山入仕而為百姓發(fā)不平之鳴之志。第3題選擇題A項表述首聯(lián)曾鞏出山的形象;B項考查擬人修辭,表現(xiàn)白云和流水對曾鞏出山的反對、挽留之意;C項考查的錯點很典型,要求考生理解、辨析詩歌描述的人物形象究竟是誰,本詩中除了隱藏的詩人(作者),主要的描述對象是南豐先生曾鞏,還有比較的對象山僧。聯(lián)系全詩,描述的人物形象就是南豐先生曾鞏,而非“僧人”,頸聯(lián)“不及鳥飛渾自在”是說曾鞏出山從政,不如飛鳥自在,而不是說僧人不如飛鳥自在;D項考查詩歌隱含的作者對曾鞏出山的情感態(tài)度。第4題問答題有一定的審題難度,“在陳師道看來”表明考生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給出觀點,也就是從詩句具體的思想內容出發(fā);“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涉及曾鞏對“仕”與“隱”的不同態(tài)度。參考答案: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鞏向往離世自由、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三、在典故中具體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一旦成典故,即被寄寓了特定的含義。鑒賞時要把該景物放在典故中具體分析,才能理解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志”趣。【原題呈現(xiàn)】(2023年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5~6題。答友人論學林希逸逐字箋①來學轉難,逢人個個說曾顏②。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首聯(lián)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C.頸聯(lián)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6.詩的尾聯(lián)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苯Y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試題解析】詩人林希逸是南宋理學家,本詩的內容標題表述非常清楚,是“答友人論學”。首聯(lián)“逐字”指人們研讀經典時側重字句,關注細枝末節(jié),為何“學傳難”?詩人這里沒有明說,下句的“逢人個個說曾顏”諷刺當下人們盲從儒家名人,對圣人之道的學習流于表面;頷聯(lián)“那知”即“哪知”,用反問強調精要思想在“皮毛”的細枝末節(jié)之下,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為了鮮明、深入表達“論學”要身體力行,頸聯(lián)用“參禪”“煉丹”進行類比,強調鉆研學問要親自體驗的重要性;尾聯(lián)景物“賣花擔”“桃李”用南宋學者魏了翁的典故,委婉而深刻表明治學要深入研讀、回歸本源才能深刻體會學問的真諦的道理。第5題前三個選擇項重點考查對詩歌內容、思想的理解,其中A項“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理解錯誤,“個個說曾顏”與下聯(lián)“不在流傳口耳間”前后照應,是批判眾人盲從儒家名言,對圣人之道的學習浮于表面。D項考查表現(xiàn)手法類比,借助“參禪”要“自求印可”,“煉丹”要“親待丹還”更形象地加深治學要身體力行的觀點。第6題直接考查典故中對景物形象的理解。這里的“桃李”是魏了翁所言“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眼看著色彩繽紛,但缺失了根基也就缺失了生命活力,且與“樹頭枝底”的新鮮桃李對比,突出后者的活力和精神,從而委婉、生動地指出做學問要回歸本源方能獲得學問真諦的道理,照應標題“論學”。參考答案:①賣花擔子的桃李花,雖然美麗,但已失去根基,只有在枝頭樹梢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活力;②讀書治學不能滿足于道聽途說,唯有回歸本源,認真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