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答司馬諫議書(新教材課內(nèi)必刷)_第1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答司馬諫議書(新教材課內(nèi)必刷)_第2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答司馬諫議書(新教材課內(nèi)必刷)_第3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答司馬諫議書(新教材課內(nèi)必刷)_第4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答司馬諫議書(新教材課內(nèi)必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答司馬諫議書

未命名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答司馬諫議書》完成后面題

答司馬諫議書

〔宋〕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

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

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

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

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

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

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

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

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1.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與司馬光交情很好,

但在政治上卻常有不同意見。

B.“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這一句概

括了司馬光來信中指責王安石變法的話。

C.“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與司馬光見面的歉

-zfe.

后、O

D.“人習于茍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夠為善”這表明王安

石對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墨守成規(guī)、隨和世俗的不滿。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項是()

A.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則弓。

B.人習于菊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C.辟邪說,難壬人,不為聿遽。

D.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項是()

A.冀君實或見恕也今君實所以用教者

B.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政也盤庚不為怨者敢改其度

C.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D.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4.翻譯下列句子。

(1)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

(2)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5.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識表述有錯誤的是()

A.“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jīng),指《詩》《書》《禮》《樂》《易》《春

秋》。

B.《勸學》作者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滿為望,指農(nóng)歷每月十五。

D.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在《答司馬諫議書》一文中他針對司馬光指出的實施新

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逐一進行反駁,并分析反對派反對新法聲勢洶洶,

怨恨誹謗的原因。

6.下列是對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路的志向是將困于戰(zhàn)爭和饑荒的中等國家治理成勇而知義的禮儀之邦。

B.文章的第2段通過神態(tài)和語言描寫刻畫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寬容,也有不以為然的輕微批評。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謙讓,他認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國。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向是()

A.陛,是宮殿。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上,就告訴在陛下的人,請他們轉(zhuǎn)達,所以用陛

下代稱皇上。殿下,也是對皇上的尊稱。

B.項羽滅秦后將秦國本土關(guān)中地區(qū)分封給秦軍三位降將,封章邯為雍王,轄咸陽以西

及甘肅東部地區(qū);封司馬欣為塞王,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陜北。合稱“三秦”。

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

C.戰(zhàn)國、秦、漢時代,通稱靖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山東,有時也泛指戰(zhàn)國時秦國以

外的六國領(lǐng)土。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太行山以東。

D.秦朝建都咸陽,漢朝建都長安,因這個地區(qū)位于函谷關(guān)以西,大散關(guān)以東,武關(guān)以

北,蕭關(guān)以南,處四關(guān)之中,故稱關(guān)中。

【答案】

1.C

2.D

3.D

4.(1)所持的見解(治國之道、政治主張)在許多方面不同的緣故啊。

(2)抨擊不正確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壞人,不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guī)勸。

5.B

6.D

7.A

【解析】

1.

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nèi)容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C."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與司馬光見面的歉意”錯誤,文章在結(jié)尾既承認自己

知罪,又說對對方觀點不敢領(lǐng)教,實際上是用委婉的語言道出堅定的信念。在這種情況

下,末尾這句便只是客套,而不是表達“歉意”。

故選C。

2.

本題考查理解古今異義詞意思的能力。

A.而已,語氣詞“罷了”。

B.茍且,指只顧眼前,得過且過;也指馬虎,敷衍。

C.拒諫,拒絕接受(他人的)規(guī)勸。

D.反復,聯(lián)系上下文來看應(yīng)為:回復,回信;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不同。

故選D。

3.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的能力。

A.用在動詞前偏指一方,代“我”;

B.緣故,原因;

C.用來;

D.①“為",因為;②“為”,是。

故選D。

4.

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

(1)操,持;術(shù),見解;故,緣故;

(2)辟,抨擊;說,言論;難,駁斥;壬人,壞人;拒諫,拒絕接受(他人的)規(guī)勸。

5.本題考查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

B項,”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錯誤,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故選B。

6.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nèi)容、人物形象和觀點的能力。

D.“他認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國”說法不當。孔子“哂之(子路)”的原因是:子

路在談志向的時候不謙虛,不符合以“禮”治國的要求。

故選D。

7.本題考查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

A.“殿下,也是對皇上的尊稱"錯誤,陛,是宮殿的臺階。殿下,是對太子的稱呼。

故選Ao

參考譯文:

鄙人王安石親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

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

方法大多不同。雖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幾句,(但)終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

考慮(我的意見),所以(我)只是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解了。

再三考慮君實對我的重視厚遇,在書信往來上不應(yīng)該粗疏草率,所以現(xiàn)在詳細地說出我

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qū)捤∥野伞?/p>

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于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如果名義和

實際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明確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F(xiàn)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

認為我(推行新法)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quán),制造了事端,爭奪了百姓的財利,拒絕接受

不同的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訂法令

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能算是

侵奪官權(quán);實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yè)、消除(種種)

弊病,(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

財利;抨擊不正確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壞人,(這)不能算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guī)勸。

至于(社會上對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誹謗,那是我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shù)把不顧

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

(不良)風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

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

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

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

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

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yè),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

的;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guī)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lǐng)教

的了。

沒有機會(與您)見面,內(nèi)心實在仰慕到極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答司馬諫議①書

王安石

①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西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

”也。雖欲季聒,終必不蒙?察,故略上報,不復——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

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用?多,冀君實或多恕也。

②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兩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班多見教者,以

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

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歸天下理財,

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睜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

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

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帝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④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注:①司馬諫議,指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北宋政

治家、史學家。當時司馬光任翰林學士,寫信給王安石反對變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8.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強的一項是()

A.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故:原因

B.雖欲罩聒,終必不蒙見察強:加強

C.士大夫多以不限國事恤:顧念

D.未能助上大有為,以營浮斯民膏澤:施加恩澤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畫議事每不合名實已明,畫天下之理得矣

B.終必不蒙加察冀君實或加恕也

C.故今具道折以今君實所以見教者

D.為天下理財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行畬文意的一項是()

A.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在朝廷上討論法令制度并進行修訂

B.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施行前代賢君的治國原則,以便興利除弊,不能算生出事端

C.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盤庚遷都,遭受百姓的埋怨,除了地位特殊的朝廷士大夫(都埋怨他)

D.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

如果說今天應(yīng)當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做法就行了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和司馬光交情很好,議事不合,只是因為政治主張和方法有所不同。

B.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招致天下怨謗,是司馬光對王安石變法的指責。

C.文中有對當時士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的保守思想的不滿。

D.本文引用了上古時期盤庚遷都而致怨的事例,說明社會改革古已有之。

12.請結(jié)合文章②③段,分條概括王安石面對怨誹的態(tài)度。

13.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

夫人誰無過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損于明

(司馬光《與王介甫書》)

【答案】

8.B

9.B

10.C

11.D

12.(1)對士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墨守成規(guī)等保守思想的不滿。(2)對推行新法

義無反顧的堅定立場。(3)對保守派的無端指責的憤慨。

13.夫人誰無過/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損于明

【解析】

8.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意義的把握。

B.“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的意思是雖然想要勉強勸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

諒解。其中“強”,譯為“勉強”。

故選B。

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去L但是;連詞,表順承,那么。

B.“見”:都作代詞,我。

C.“所以":……的原因;表方式,用來……的。

D.“為”:介詞,替,給;介詞,因為。

故選Bo

10.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C.“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句意,盤庚遷都,連老百姓都抱怨

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該項把“特”意為“地位特殊”錯,應(yīng)

譯為“只、只是”。

故選C。

11.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說明社會改革古已有之”錯,引用盤庚遷都而致怨的事例作類比,是為了表明作

者推行心法的決心。

故選D。

12.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分析概括文中重要內(nèi)容的能力。

題干要求閱讀文章②③段,分條概括王安石面對怨誹的態(tài)度。首先要讀懂②③兩段,然

后從不同的角度分條概括即可。

第二節(jié),“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

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

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概括為:對保守派的指責給以堅決的反駁,表

明自己力主變法的堅定立場。

第三節(jié),“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概括為:作者對士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墨守成規(guī)等保守思想

的不滿。“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概括為:王安

石對司馬光的指責的憤怒?!岸攘x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概括為:對推行新法義

無反顧的堅定態(tài)度。

綜上分析,分點回答即可。

13.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本題,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誰沒有過錯,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他有過錯時人人

看得見;他改過時,人人都仰望他。這何損于日月之明?句中“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

譯為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熬又^”作主語,“如日月之”作謂語,語法合

理,句意流暢,所以要在“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的前后斷開,且主語與謂語之間也可

以斷開?!耙病北黻愂稣Z氣時,一般置于句末,所以應(yīng)在兩個“也”后都停頓。“人皆

見之”和“人皆仰之”句式對稱,所以應(yīng)在兩個“之”后停頓。這樣,整個句子的特點

如下:夫人誰無過/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損于明?

【點睛】

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yīng)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

內(nèi)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

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jù)修辭、對稱、反復、

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經(jīng)

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

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

關(guān)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

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

之”“向之”“未幾”“己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jīng)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

乎、焉、兮、耳、而己”等后面可斷句。③“以、于、為、而、貝丫’等連詞經(jīng)常放在句

中。(2)對話、引文標志: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

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語。

參考譯文:

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

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

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勉強勸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因此只是

很簡略地復上一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辯護。后來又考慮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書

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我現(xiàn)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

吧。

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辯的,尤其注重于名實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實一經(jīng)辨明,

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quán),

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

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開議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給

有關(guān)部門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屬侵犯官權(quán);效法先皇的賢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

端,這不是惹是生非;替國家理財政,這不是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難奸佞小人,

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shù)把不顧

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

(不良)風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

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

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

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

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

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yè),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

的;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guī)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lǐng)教

的了。

沒有機會(與您)見面,內(nèi)心不勝仰慕至極!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某①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②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

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

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

侵宮、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

為征利;岸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用于苞旦韭一目士大夫多么丕悒國蔓同俺自媚于眾為魯上及欲變此而基丕量敵

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

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層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

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

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節(jié)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②君實:司馬光的字。③盤庚之遷:商王盤庚為

鞏固統(tǒng)治、躲避自然災害,將國都遷到殷(今河南南陽)。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先王之政舉:全

B.辟邪說辟:批駁

C.度義而后動度:考慮

D.一切不事事事:辦(事)

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

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B.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

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C.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

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D.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

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1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實這一根本問題,高屋建甑,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質(zhì),

為變法正名。

B.作者從新法的決策、制定與推行、實施目的、排斥的對象等多方面針對司馬光的責

難進行了辯駁。

C.作者在駁斥司馬光所列舉的罪責時,守中有攻,間接地指責了對方違忤“人主”旨

意、先王之政等錯誤。

D.作者舉盤庚遷都的歷史事例,意在表明:主張變法一經(jīng)決定,就要果斷施行,沒必

要顧忌別人的反對。

17.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

(2)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8.簡要說明文章第二段的語言特點及其效果。

【答案】

14.A

15.C

16.D

17.(1)我私下認為跟您往來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議論起政事來常常意見不一致,這

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啊。

(2)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尤在于名實是否有相符,如果名實的關(guān)系明確了,那么天

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18.特點: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齊。效果:體現(xiàn)了作者斬釘截鐵的堅決態(tài)度,增強了

辯駁氣勢。

【解析】

1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A.“舉先王之政”意思是:效法先皇的賢明政治。舉,效法。

故選Ao

15.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子意思是: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shù)把不顧

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

(不良)風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

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

“不恤國事”中,“國事”是“不恤”的賓語,不能斷開,排除A;和“上”是下句“欲

變此”的主語,應(yīng)與前文斷開,排除B;“之”是“抗”的賓語,其后斷開,“則”,

那么,引出下文眾人的反應(yīng),“則”前斷開,排除D。

故選C。

16.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

D.“主張變法一經(jīng)決定,就要果斷施行,沒必要顧忌別人的反對”錯誤,由“盤庚不

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可知,意在證明:因為這種行為(變

法)合理,無需后悔,所以不顧忌別人反對。

故選D。

17.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我私下認為跟您往來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議論起政事來常常意見不一致,這是

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啊。竊,謙辭,私下;以為,認為;游處,相

處;操,持;術(shù),這里指政治主張。

(2)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尤在于名實是否有相符,如果名實的關(guān)系明確了,那么天

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尤,尤其;明,明確;得,清楚,得到。

18.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語言特點及效果的能力。

由“以為侵宮、生事、征利、拒諫”“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等句可以看出,第

二段多用短句;由“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可以看出句式整

齊。多用短句可以增強文章氣勢,從而更加突出作者改革的決心和態(tài)度。

【點睛】

文言文閱讀方法多種多樣,現(xiàn)在介紹常見的比較有效的幾種。

(1)注釋研讀法。要學會借助注釋讀懂文言文。有些注釋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

處,或簡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時間背景,或解釋題意、點明主旨;有些注釋是詮釋性的,

對一些實詞的本義或引申義、比喻義作交代,對一些虛詞的用法作說明。讀普及性的文

言讀物,要養(yǎng)成認真參看注釋的習慣。

(2)猜讀法。有些詞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釋也沒有,一時又找不到詳釋細譯的書,

這時需要猜測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而或長煙一空”,有的書只注釋“而

或”為“或者”,“長煙一空”未注,讀者先要“猜”“長煙”是什么,認定系指“大

片煙霧”或“大片云煙”;至于“一空”,不是“布滿整個天空”,而是“完全消散”。

這種方法即稱“猜讀”。

(3)片段或全篇抄讀法。在通讀后,為幫助理解和記憶,可邊讀、邊抄、邊思、邊記,

摘段錄句或照錄全文,這也是許多人喜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4)注譯簡析抄讀法。這是一種費時較多的讀法,看上去比較笨,但實際上極有好處。

抄原文;給生字注音;給生詞釋義;有時還可對詞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說明;然

后翻譯一遍。一小節(jié)或一段結(jié)束,對主要內(nèi)容作一小結(jié)。如此堅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

必有助于提高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參考譯文:

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往來交好的日子

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常常意見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

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勉強勸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因此只是很簡略地

復上一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辯護。后來又考慮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書信往來上

不宜馬虎草率,所以我現(xiàn)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吧。

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尤在于名實是否有相符,如果名實的關(guān)系明確了,那么天下

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quán),惹

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

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開議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給

有關(guān)部門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屬侵犯官權(quán);效法先皇的賢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

端,這不是惹是生非;替國家理財政,這不是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難奸佞小人,

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工苞縣偷安、.得過縣過區(qū)丕是二蟲的蔓工。.士大夫但多教杷丕顧國家紜妻,

附和世俗_(的見解),.響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蔓國而)皇上才要改麥道獨(丕艮).風

氣“那4我丕去隹量反對煮的多少邂拿出—(自乏的).力量幫期皇上耒柢制逑股勢力.,

_(這樣一卷).那幺那些人其為仕幺丕.(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

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

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

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

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yè),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

現(xiàn)在應(yīng)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guī)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lǐng)教的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答司馬諫議書

〔宋〕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

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耳攫不

宜鹵莽,故今具道號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中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

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西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

利;辟邪說,承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

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

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

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號舉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選自《四部叢刊》本《臨川先生文集》)

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反覆不宜鹵莽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復。

B.辟邪說,奉壬人難:排斥

C.未能助上大有為,以常浮斯民膏澤:施恩惠,名詞活用作動詞。

D.不任厘惇向往之至區(qū)區(qū):小,用作自稱的謙辭。

2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故今具道加以②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

B.①議法度則修之于朝廷②則知明則行無過矣

C.①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②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D.①為天下理財②不為征利

2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保守派的指責,作者以“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

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辭,表現(xiàn)出對改革的堅定信心。

B.本文通過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幾個方面的辯駁,從而批駁了保守派的不恤國事、墨

守成規(guī)的狀況,表明自己的堅決態(tài)度。

C.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著表明態(tài)度,

不失贈答之禮;最后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理有據(jù),層層深入。

D.作者在第二段開頭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p>

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著對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

22.請將文中劃線的文言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自辨。

(2)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23.作者在文中提到“盤庚之遷”這一歷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答案】

19.A

20.B

21.C

22.(1)即使想要勉強多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因此只是很簡略地復上一

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2)盤庚并不因為有人埋怨反對的緣故而改變計劃,這是因

為遷都是經(jīng)過周密考慮后的行動,認為這是正確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緣故。

23.作者引用“盤庚之遷”這一歷史事件是為了借此來證明自己實施新法的堅定性和正

確性。這一事例典型、精當,有著強烈的說服力和證明作用。

【解析】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字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

A.“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復”錯,“?于反覆不宜鹵莽”的意思是“在書信往來

上不宜馬虎草率”,“反覆”此處是指“書信往來”。

故選A?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前句“所”與“以”結(jié)合,構(gòu)成名詞性短語,意思為“原因”“緣故”;后句“所”

加名詞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相當于該動詞的名詞形式。

B.兩句中的“而”都是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

C.前句“則”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為“卻”,后句“則”表示結(jié)果,相當于“就”、“那么”。

D.前句“為”介詞,意為“替”“給”,后句“為”是判斷動詞,相當于“是”。

故選B。

2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guān)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接著表明態(tài)度,不失贈答之禮;最后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錯。按文章展開的邏輯

過程來看,第二段是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

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第三段進一步明

確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緊承上段結(jié)尾處怨誹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無畏聲言,作者對“怨

誹”的來歷作了一針見血的分析??芍獞?yīng)該是接著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最后才是表明

態(tài)度,不失贈答之禮。

故選C。

2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題中重點詞句:(1)雖,即使;強,勉強;見,表被動,譯為“被”;報,回復。(2)

故,緣故;第一個“度”,計劃;第二個“度”,考慮;是,認為正確。

23.本題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內(nèi)容作用的能力。

原文“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

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

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意思是“商王盤

庚遷都時,連百姓都埋怨,還不僅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盤庚并不因為有人埋怨反

對的緣故而改變計劃,這是因為遷都是經(jīng)過周密考慮后的行動,是正確的而看不到有什

么可以改悔的緣故。假如您責備我占據(jù)高位已久,沒有能協(xié)助皇上大有作為,使百姓普

遍受到恩澤,那末我承認錯誤;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當什么事也別干,只要墨守從前的老規(guī)矩

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領(lǐng)教的了”。從內(nèi)容看,作者舉了盤庚遷都的歷史事例,說明反

對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錯誤,只要“度義而后動”,確認自己做得是對的,就沒有任

何退縮后悔的必要,盤庚之遷,連百姓都反對,尚且未能使他改變計劃,那么當前實行

變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勢力的反對,就更無退縮之理了。這是用歷史上改革的事

例說明當前所進行的變法的合理與正義性,作者引用“盤庚之遷”這一歷史事件是為了

借此來“證明自己實施新法的堅定性和正確性”。從表達效果看,“盤庚之遷”典型、

精當,有著強烈的說服力和證明作用。

參考譯文: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覺得與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

議論國事時常常意見不同,這大概是由于我們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緣故吧。即使想要勉

強多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因此只是很簡略地復上一信,不再——替自己

分辨。后來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所以我現(xiàn)在詳細

地說出我這樣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

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辨的,尤其在于名義和實際的關(guān)系。名義和實際的關(guān)系

一經(jīng)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決了。如今您來信用以指教我的,認為我的做法是侵

犯了官員的職權(quán),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反對意見,因此招

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則認為遵從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開討論和修訂法令制度,

責成有關(guān)部門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是侵犯官權(quán);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

除弊端,這不是惹事生非;替國家整理財政,這不是搜括錢財;抨擊荒謬言論,責難奸

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怨恨和誹謗如此眾多,那是早就預知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大多把不關(guān)心國事,附和

世俗之見以討好眾人為得計。皇上卻要改變這種狀況,而我不去考慮反對的人有多少,

愿意竭力協(xié)助皇上來對抗他們,那眾多的反對者怎會不對我氣勢洶洶呢?商王盤庚遷都

時,連百姓都埋怨,還不僅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盤庚并不因為有人埋怨反對的緣

故而改變計劃,這是因為遷都是經(jīng)過周密考慮后的行動,是正確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

改悔的緣故。假如您責備我占據(jù)高位已久,沒有能協(xié)助皇上大有作為,使百姓普遍受到

恩澤,那末我承認錯誤;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當什么事也別干,只要墨守從前的老規(guī)矩就行,

那就不是我所敢領(lǐng)教的了O

沒有機會見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今天下之人惡介甫之甚者,其詆毀無所不至。光獨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賢,其失在

于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賢所以治國者,不過使百官各稱其職、

委任而責其成功也:其所以養(yǎng)民者,不過輕租稅、薄賦斂、。逋責也。介甫以為此皆腐

儒之常談,不足為,思得古人所未嘗為者而為之。于是財利不以委三司①而自治之,更

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曉財例之人,使之講例??鬃釉唬骸熬佑饔诹x,小

人喻于利?!狈氈v學稼,孔子猶鄙之以為不知禮義信,況講商賈之末利乎?使彼誠君

子邪,則固不能言利;彼誠小人也,則固民是盡,以佚上之意,又可從乎?是知條例一

司已不當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冬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圓視,炫

鬻爭進,各斗智巧,以變更祖宗舊法,大抵所利不能補其所傷,所得不能償其所亡,徒

欲別出新意,以自為功名耳,此其為害已甚矣。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四十余人,

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錢,次欲使比戶出助役錢,次又欲更搜求農(nóng)田水利而行之。

所遣者雖皆選擇才俊,然其中亦有輕他狂躁之人,陵賽州縣,騷擾百姓者。于是士大夫

不服,農(nóng)商喪業(yè),故謗議沸騰,怨嗟盈路,跡其本原,咸以此也。孔子曰:“君子求諸

已?!苯楦σ喈斪运妓灾缕淙徽撸豢蓪W锾煜轮艘?。夫侵官,亂政也。介甫更以

為治術(shù)而稱施之:貨息錢,鄙事也,介甫更以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從民出,介甫

更欲斂民錢雇市傭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苦不可,而介甫獨以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

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此光所謂用心太過者也。

(選自司馬光《與王介甫書》②,有副減)

注釋:①三司:宋初以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司,官署、機構(gòu)。②《與王介甫書》:

王安石變法后,引發(fā)了社會各階層的震動,司馬光寫這封信,目的是勸王安石放棄新政,

這里節(jié)選的是第三段。

(乙)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

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子反覆

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

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延,以

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

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

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又西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

責我?在位久,未能功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過輕租稅、薄獻斂、弓逋貴也已:免除

B.又于其中不為用人次:第二,次一等

C.辟邪說,難壬人辟:駁斥

D.士大夫多以不恤因事恤:顧念,憂慮

2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此三者常人皆知茶不可爾基無忘乃父之志

B.上萬欲變此臣乃敢上璧

C.度義加后動今行畫無信

D.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前以降及物故

26.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己/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B.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己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C.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D.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7.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其中屬于王安石變法措施的一組是()

①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②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四十余人③散青苗錢

④斂民錢雇市傭而使⑤侵官,生事,征利,拒諫⑥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⑤⑥D(zhuǎn).③④⑥

2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司馬光在信中批評了青苗、助役、農(nóng)田水利諸法,其中“謗議沸騰,怨嗟盈路”諸

語,雖措詞尖銳,但因放在“用心太過”這個觀點之下,又使文勢顯得舒緩婉曲。

B.《與王介甫書》引用孔子的話,論述充分,表達了司馬光誠摯懇切之情,有較強的勸

諭說服效果。

C.“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一句,表明王安

石對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墨守成規(guī)、隨和世俗的不滿。

D.王安石的回信邏輯嚴密,針對司馬光提出的質(zhì)疑,從側(cè)面一一委婉回應(yīng)解答,體現(xiàn)

了政治家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胸懷與眼界。

2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跡其本原,成以此也。

(2)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30.根據(jù)甲段選文,概括司馬光主要從哪幾個方面指出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引起了社會各

階層的抵觸?

【答案】

24.B

25.B

26.C

27.A

28.D

29.(1)尋求它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推行新法(的緣故)。(2)不是您的才智比不上普

通人,只是想要求得非同尋常的功業(yè)以致忽略了普通人所知道的常識罷了。(3)因此現(xiàn)

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原因,是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吧。

30.過分重視利益;用人不當。

【解析】

24.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B.“次”,結(jié)合“用人”分析,按照次序。不依尋常次序。猶言超擢,破格。句意:又

在官署中不按正常作法用人。

故選B。

2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代詞,指三項措施;語氣副詞,一定。

B.連詞,乃,才。

C.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zhuǎn)折。

D.介詞,因為;通“己”,已經(jīng)。

故選B。

26.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尤”是尤其的意思,強調(diào)后面內(nèi)容“在于名實”,結(jié)合句意內(nèi)容分析,“尤”前面需

要斷開,排除A項、B項;

“明”為明確,排名的意思,主語應(yīng)該為“名實”,不應(yīng)該斷開,排除D項。

句意: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辯的,尤其注重于名實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實一經(jīng)排

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故選C。

27.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言文信息篩選的題目,答題時注意題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質(zhì),還要注

意有沒有“直接表現(xiàn)”等字樣,注意運用排除法作答。此題是“屬于王安石變法措施的

一組”,結(jié)合“于是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曉

財例之人,使之講例”“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

散青苗錢,次欲使比戶出助役錢,次又欲更搜求農(nóng)田水利而行之”等分析,①②③屬于

王安石變法措施。④征收免役錢,而由官府雇人代為服役。司馬光的觀點。⑤是認為我

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quán),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

王安石回信中闡述的觀點。⑥在朝堂上公開議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王安石回信

時闡述的觀點。

故選Ao

28.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從側(cè)面一一委婉回應(yīng)解答”錯,應(yīng)為正面直接回答。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

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

論。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謬論,揭露出他們保守、腐朽的本質(zhì),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

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

故選D。

29.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翻譯的能力。

(1)“跡”,動詞,搜尋,尋求;“其”,代詞,它的;“本原”,根源,根由;“以”,

介詞,因為。⑵“智”,才智;“及”,比得上;“直”,只是;“非?!保峭瑢?/p>

常;“忽”,忽略;“耳”,罷了。(3)“具”,詳細;“所以”,……的原因;“冀”,

希望;“見恕”,原諒我。

30.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分析文本內(nèi)容及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結(jié)合“于是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曉財例之人,

使之講例”分析,財利方面的事不再委派鹽鐵、戶部、度支三司經(jīng)管而改由中書省、樞

密院長官兼領(lǐng),又建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集擅長文章之士及通曉財利之人,讓他們?nèi)?/p>

大講功利。過分重視利益。

結(jié)合“是知條例一司已不當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

人皆攘臂圓視,炫鬻爭進,各斗智巧,以變更祖宗舊法,大抵所利不能補其所傷,所得

不能償其所亡”“所遣者雖皆選擇才俊,然其中亦有輕他狂躁之人,陵棟州縣,騷擾百

姓者”分析,用人不當也是原因之一。

【點睛】

翻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