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之小題狂練300題(選擇題):生物變異與進化(10題)_第1頁
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之小題狂練300題(選擇題):生物變異與進化(10題)_第2頁
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之小題狂練300題(選擇題):生物變異與進化(10題)_第3頁
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之小題狂練300題(選擇題):生物變異與進化(10題)_第4頁
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之小題狂練300題(選擇題):生物變異與進化(10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之小題狂練300題(選擇題):生物變異與進化(10題)一.選擇題(共10小題)1.“卵子死亡”是一種單基因遺傳病,是PANXI基因突變引起的PANXI通道異常激活。加速了卵子內部ATP的釋放,卵子出現(xiàn)萎縮、退化的現(xiàn)象,最終導致女性不育。某女子是該病患者,如圖是該女子(4號)的家庭遺傳系譜圖,基因檢測顯示,1、4、6號含有致病基因,2、3、5號不含致病基因(不考慮互換和突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病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B.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來自父方或者母方 C.3號和4號的后代患病的概率為 D.1號和2號再生育一個患病孩子的概率為2.在二倍體生物中,單體(2n﹣1)指體細胞中某對同源染色體缺失一條的個體,三體(2n+1)指體細胞中某對同源染色體多一條的個體,單體和三體都可以用于基因定位。某大豆突變株表現(xiàn)為黃葉(yy),為探究Y/y是否位于7號染色體上,用該突變株分別與單體(7號染色體缺失一條)、三體(7號染色體多一條)綠葉純合植株雜交得F1,讓F1自交得F2。已知單體和三體產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對同源染色體均缺失的個體致死。以下敘述錯誤的是()A.通過突變株與單體雜交的F1即可進行基因定位,而與三體雜交的F1則不能 B.若突變株與單體雜交的F2黃葉:綠葉=3:4,則Y/y基因位于7號染色體上 C.若突變株與三體雜交的F2黃葉:綠葉=5:31,則Y/y基因位于7號染色體上 D.若Y/y基因不位于7號染色體,則突變株與單體或三體雜交的F2全為黃葉:綠葉=1:33.下列關于家庭成員相關性狀表現(xiàn)的描述中,存在明顯錯誤的是()選項子女父親母親A白化病女患者患病不患病B抗維生素D佝僂病男患者患病不患病C紅綠色盲男患者患病不患病D21三體綜合征女患者不患病不患病A.A B.B C.C D.D4.栽培稻是由野生稻長期引種栽培獲得的,與野生稻屬于同一物種。在引種栽培過程中,遺傳物質會發(fā)生改變,部分變異類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A.通過基因組測序可以檢測栽培稻和野生稻遺傳物質的差異 B.2號染色體A基因所在片段整合到6號染色體上實現(xiàn)了基因重組 C.圖示變異導致了染色體上部分基因的種類和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 D.讓栽培稻和野生稻雜交、選育,有可能找回部分丟失的基因5.如圖為蜜蜂的性別決定方式示意圖,有關推理錯誤的是()A.雄蜂為單倍體生物,體內沒有同源染色體和等位基因 B.在初級卵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體有216種自由組合方式 C.卵細胞和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Ⅱ D.蜂王和工蜂發(fā)育不同的原因可能是食用蜂王漿時長差異影響了表觀遺傳6.普通小麥(六倍體)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糧食作物,而我國首創(chuàng)的小黑麥,育種過程如圖所示,其中A、B、D、R分別代表源自不同物種的一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均含7條染色體。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雜種Ⅰ是一個新物種 B.可用秋水仙素處理F1的幼苗 C.培養(yǎng)小黑麥的過程屬于單倍體育種 D.小黑麥為二倍體,體細胞中含56條染色體7.某地因工業(yè)發(fā)展,工廠排出的煤煙使該地植物樹干被熏成黑褐色。如圖1顯示了該地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種群中甲蟲的體色由A和a基因控制(如圖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物種多樣性 B.該種群經長期地理隔離形成兩個種群,這兩個種群間個體相互交配可能會產生可育后代 C.種群1所在地區(qū)的環(huán)境污染持續(xù)改善,預測該種群后代中a的基因頻率將減小 D.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8.研究發(fā)現(xiàn),位于11號染色體的基因A/a可決定人喜食或厭食香椿,厭食香椿的人(基因型aa)11號染色體上的OR6A2嗅覺受體基因中出現(xiàn)了常見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變異,也就是DNA序列中單個核苷酸發(fā)生了變化。據(jù)調查某地區(qū)人群中a基因頻率為3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SNP變異一定改變了基因的堿基序列 B.a基因頻率較低是因為SNP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 C.基因型Aa的人也表現(xiàn)為厭食香椿,可能與表觀遺傳有關 D.人口流動可能導致該區(qū)域的a基因頻率改變,種群發(fā)生進化9.遺傳漂變是一種由群體較小和偶然事件而造成的基因頻率的隨機波動現(xiàn)象。如圖表示個體數(shù)(N)分別是25、250、2500的種群A基因頻率的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三個種群中,N為2500時種群更容易發(fā)生遺傳漂變 B.遺傳漂變可能引起基因頻率改變,從而引起生物進化 C.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是引起遺傳漂變的主要原因 D.若群體隨機交配至125代,則N為2500的群體中Aa基因型頻率為0.37510.貴州省關嶺古生物化石群以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主,為研究進化提供有力證據(jù)。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利用化石可確定古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tài)、結構、行為等特征 B.關嶺古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形成是指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C.人類和魚在胚胎發(fā)育早期均出現(xiàn)鰓裂和尾,這個證據(jù)支持二者具有共同的祖先 D.物種的形成一般是長期地理隔離導致基因庫顯著差異,進而形成生殖隔離的結果

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之小題狂練300題(選擇題):生物變異與進化(10題)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1.“卵子死亡”是一種單基因遺傳病,是PANXI基因突變引起的PANXI通道異常激活。加速了卵子內部ATP的釋放,卵子出現(xiàn)萎縮、退化的現(xiàn)象,最終導致女性不育。某女子是該病患者,如圖是該女子(4號)的家庭遺傳系譜圖,基因檢測顯示,1、4、6號含有致病基因,2、3、5號不含致病基因(不考慮互換和突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病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B.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來自父方或者母方 C.3號和4號的后代患病的概率為 D.1號和2號再生育一個患病孩子的概率為【考點】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危害.【專題】遺傳系譜圖;人類遺傳病.【答案】A【分析】由題干信息可知,該遺傳病“患者的卵子出現(xiàn)萎縮、退化的現(xiàn)象”,故患者中只有女性,男性可能攜帶致病基因,但不會患病?!窘獯稹拷猓篈、若該病為伴X染色體遺傳病,則1號的致病基因可以傳給5號,則5號含有致病基因,與題意不符;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則4號的致病基因來自1號和2號,則2號應含有致病基因,與題意不符;1號含致病基因,5號不含致病基因,則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即PANXI基因突變所產生的基因為顯性基因,設致病基因為A,A正確;B、1號含有致病基因,2號不含致病基因,因此“卵子死亡”患者4號的致病基因來自父方1號,B錯誤;C、4號個體為患者,由于卵子致死,因此不能產生后代,C錯誤;D、1號基因型為Aa,2號基因型為aa,后代中女性才會患病,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為,D錯誤。故選:A?!军c評】本題考查人類遺傳病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2.在二倍體生物中,單體(2n﹣1)指體細胞中某對同源染色體缺失一條的個體,三體(2n+1)指體細胞中某對同源染色體多一條的個體,單體和三體都可以用于基因定位。某大豆突變株表現(xiàn)為黃葉(yy),為探究Y/y是否位于7號染色體上,用該突變株分別與單體(7號染色體缺失一條)、三體(7號染色體多一條)綠葉純合植株雜交得F1,讓F1自交得F2。已知單體和三體產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對同源染色體均缺失的個體致死。以下敘述錯誤的是()A.通過突變株與單體雜交的F1即可進行基因定位,而與三體雜交的F1則不能 B.若突變株與單體雜交的F2黃葉:綠葉=3:4,則Y/y基因位于7號染色體上 C.若突變株與三體雜交的F2黃葉:綠葉=5:31,則Y/y基因位于7號染色體上 D.若Y/y基因不位于7號染色體,則突變株與單體或三體雜交的F2全為黃葉:綠葉=1:3【考點】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異.【專題】正推法;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答案】B【分析】分析題意:單體、三體是細胞中個別染色體的減少或增加,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單體和三體的形成可能是減數(shù)分裂中發(fā)生染色體分離異常導致?!窘獯稹拷猓篈、假設Y/y位于7號染色體上,該突變株yy與單體綠葉純合植株YO雜交得F1,表現(xiàn)型綠色:黃色=1:1,該突變株yy與三體綠葉純合植株YYY雜交得F1,表現(xiàn)型全綠色;假設Y/y不位于7號染色體上,該突變株yy與單體綠葉純合植株YY雜交得F1,表現(xiàn)型全為綠色,該突變株yy與三體綠葉純合植株YY雜交得F1,表現(xiàn)型全綠色;說明通過突變株與單體雜交的F1即可進行基因定位,而與三體雜交的F1不能進行基因定位,A正確;B、若Y/y位于7號染色體上,則突變體基因型為yy,而單體綠色純合植株的基因型為YO,二者雜交后代為Yy:yO=l:1,表現(xiàn)為綠色和黃色,F(xiàn)1中Yy自交后代Y﹣=,yy=,yO自交后代為yy、yO,由于一對同源染色體均缺失的個體致死,所以致死個體OO為,所以F2綠葉:黃葉=3:4,B錯誤;C、若Y/y位于7號染色體上,則突變體基因型為yy,而三體綠色純合植株的基因型為YYY,YYY產生的配子為YY或Y,因此二者雜交后代為YYy或Yy,均為綠色,YYy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為YY:Yy:Y:y=l:2:2:1,自交后代黃葉的為,Yy自交產生的后代中yy占,因此F1自交后代黃葉占,綠葉占,因此F2黃葉:綠葉=5:31,C正確;D、若Y/y基因不位于7號染色體,則突變體基因型為yy與單體(YY)或三體(YY)雜交,F(xiàn)1基因型都是Yy,F(xiàn)1隨機交配得F2,故F2全為黃葉:綠葉=1:3,D正確。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題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下列關于家庭成員相關性狀表現(xiàn)的描述中,存在明顯錯誤的是()選項子女父親母親A白化病女患者患病不患病B抗維生素D佝僂病男患者患病不患病C紅綠色盲男患者患病不患病D21三體綜合征女患者不患病不患病A.A B.B C.C D.D【考點】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危害.【專題】正推法;人類遺傳?。敬鸢浮緽【分析】伴X隱性遺傳病存在交叉隔代遺傳現(xiàn)象,且女病父子必病,男患者的致病基因必定來自于母親;伴X顯性遺傳病中,男病母女皆病?!窘獯稹拷猓篈、白化病的遺傳是常染色體的隱性遺傳,母親不患病基因型可能是Aa,父親患病aa,可能會出現(xiàn)白化病女患aa,A正確;B、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遺傳方式為伴X的顯性遺傳,父親患病XAY,母親不患病XaXa,則后代的男性的基因型均為XaY,不可能患病,B錯誤;C、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為伴X的隱性遺傳,父親患病XbY,母親不患病XBXb,后代可能出現(xiàn)XbY紅綠色盲男患者,C正確;D、21三體綜合征女患者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導致的,父母正常,可能會得到一個21三體綜合征女患者,D正確。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了人類遺傳病的分類及特點,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難度適中。4.栽培稻是由野生稻長期引種栽培獲得的,與野生稻屬于同一物種。在引種栽培過程中,遺傳物質會發(fā)生改變,部分變異類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A.通過基因組測序可以檢測栽培稻和野生稻遺傳物質的差異 B.2號染色體A基因所在片段整合到6號染色體上實現(xiàn)了基因重組 C.圖示變異導致了染色體上部分基因的種類和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 D.讓栽培稻和野生稻雜交、選育,有可能找回部分丟失的基因【考點】生物變異的類型綜合.【專題】模式圖;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答案】B【分析】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1)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2)基因重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和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之間的自由組合。(3)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結構和數(shù)目的改變?!窘獯稹拷猓篈、基因組測序可測定染色體DNA分子的堿基排列順序,通過基因組測序可以檢測栽培稻和野生稻遺傳物質的差異,A正確;B、2號染色體的A基因轉移到6號染色體上,該變異類型為易位,不是基因重組,B錯誤;C、圖示變異2號染色體的A基因轉移到6號染色體上,該變異類型為易位,易位導致了染色體上部分基因的種類和排列順序發(fā)生了改變,C正確;D、栽培稻和野生稻屬于同一物種,讓栽培稻和野生稻雜交、選育,有可能找回部分丟失的基因,D正確。故選:B?!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生物的變異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5.如圖為蜜蜂的性別決定方式示意圖,有關推理錯誤的是()A.雄蜂為單倍體生物,體內沒有同源染色體和等位基因 B.在初級卵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體有216種自由組合方式 C.卵細胞和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Ⅱ D.蜂王和工蜂發(fā)育不同的原因可能是食用蜂王漿時長差異影響了表觀遺傳【考點】染色體組的概念及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專題】模式圖;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答案】C【分析】減數(shù)分裂特殊性表現(xiàn)在:①從分裂過程上看:(在減數(shù)分裂全過程中)連續(xù)分裂兩次,染色體只復制一次。②從分裂結果上看:形成的子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只有親代細胞的一半。③從發(fā)生減數(shù)分裂的部位來看:是特定生物(一般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特定部位或器官(動物體一般在精巢或卵巢內)的特定細胞才能進行(如動物的性原細胞)減數(shù)分裂。④從發(fā)生的時期來看:在性成熟以后,在產生有性生殖細胞的過程中進行一次減數(shù)分裂?!窘獯稹拷猓篈、蜜蜂為二倍體,其中的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fā)育而來,屬于單倍體,體內沒有同源染色體和等位基因,A正確;B、蜜蜂的染色體數(shù)目為32,有16對同源染色體,在初級卵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I后期,由于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因此,非同源染色體有216種自由組合方式,B正確;C、卵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Ⅰ,而精子形成過程進行的是假減數(shù)分裂,該過程中沒有發(fā)生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C錯誤;D、結合圖示可以看出,蜂王和工蜂發(fā)育不同的原因可能是食用蜂王漿時長差異影響了表觀遺傳,進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狀,D正確。故選:C?!军c評】本題考查減數(shù)分裂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6.普通小麥(六倍體)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糧食作物,而我國首創(chuàng)的小黑麥,育種過程如圖所示,其中A、B、D、R分別代表源自不同物種的一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均含7條染色體。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雜種Ⅰ是一個新物種 B.可用秋水仙素處理F1的幼苗 C.培養(yǎng)小黑麥的過程屬于單倍體育種 D.小黑麥為二倍體,體細胞中含56條染色體【考點】生物變異的類型綜合.【專題】正推法;育種.【答案】B【分析】題圖分析:普通小麥與黑麥屬于不同物種,雜交子代獲得雜種Ⅰ,經過人工處理,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后獲得小黑麥,屬于多倍體育種,原理是染色體變異?!窘獯稹拷猓篈、雜種Ⅰ中沒有同源染色體,不可育,不是一個新物種,A錯誤;B、可用秋水仙素處理F1的幼苗,使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B正確;C、雜種Ⅰ經過人工處理,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后獲得小黑麥,培育小黑麥的過程為多倍體育種,C錯誤;D、小黑麥(AABBDDRR)為異源八倍體,體細胞中含56條染色體,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育種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多倍體植株的特點,掌握雜交育種和多倍體育種的原理和過程,屬于考綱理解和應用的層次的考查。7.某地因工業(yè)發(fā)展,工廠排出的煤煙使該地植物樹干被熏成黑褐色。如圖1顯示了該地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種群中甲蟲的體色由A和a基因控制(如圖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物種多樣性 B.該種群經長期地理隔離形成兩個種群,這兩個種群間個體相互交配可能會產生可育后代 C.種群1所在地區(qū)的環(huán)境污染持續(xù)改善,預測該種群后代中a的基因頻率將減小 D.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考點】種群和種群基因庫;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物種的概念隔離與物種形成.【專題】模式圖;生物的進化.【答案】B【分析】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窘獯稹拷猓篈、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的基因多樣性,A錯誤;B、同一物種的兩個不同種群間由于地理障礙會阻礙兩個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使不同種群的基因庫出現(xiàn)差異,若基因庫中差異不大時,兩個種群間個體相互交配可能會產生可育后代,B正確;C、種群1所在的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持續(xù)改善,則灰色個體的生存機會越來越大,因此種群的后代中a的基因頻率將增大,C錯誤;D、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是突變(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8.研究發(fā)現(xiàn),位于11號染色體的基因A/a可決定人喜食或厭食香椿,厭食香椿的人(基因型aa)11號染色體上的OR6A2嗅覺受體基因中出現(xiàn)了常見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變異,也就是DNA序列中單個核苷酸發(fā)生了變化。據(jù)調查某地區(qū)人群中a基因頻率為3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SNP變異一定改變了基因的堿基序列 B.a基因頻率較低是因為SNP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 C.基因型Aa的人也表現(xiàn)為厭食香椿,可能與表觀遺傳有關 D.人口流動可能導致該區(qū)域的a基因頻率改變,種群發(fā)生進化【考點】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及其發(fā)展;表觀遺傳;基因突變的概念、原因、特點及意義.【專題】正推法;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生物的進化.【答案】B【分析】現(xiàn)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解答】解:A、SNP變異是DNA序列中單個核苷酸發(fā)生變化,屬于基因突變,基因的堿基序列一定發(fā)生改變,A正確;B、基因型頻率是指某種基因型個體占該群體個體總數(shù)的比率,基因頻率的高低與自然選擇有關,a基因頻率較低是因為在自然選擇過程中,a基因所在的某種基因型不能適應環(huán)境被逐漸淘汰所導致的,B錯誤;C、基因型Aa的人,正常應表現(xiàn)為喜食香椿,可能是A基因被修飾未表達,可能與表觀遺傳有關,C正確;D、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人口流動可能導致該區(qū)域的a基因頻率改變,種群發(fā)生進化,D正確。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和變異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和變異的特點,能對選項作出準確的判斷,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9.遺傳漂變是一種由群體較小和偶然事件而造成的基因頻率的隨機波動現(xiàn)象。如圖表示個體數(shù)(N)分別是25、250、2500的種群A基因頻率的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三個種群中,N為2500時種群更容易發(fā)生遺傳漂變 B.遺傳漂變可能引起基因頻率改變,從而引起生物進化 C.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是引起遺傳漂變的主要原因 D.若群體隨機交配至125代,則N為2500的群體中Aa基因型頻率為0.375【考點】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計算.【專題】坐標曲線圖;生物的進化.【答案】B【分析】遺傳漂變是小的群體中,由于不同基因型個體生育的子代個體數(shù)有所變動而導致基因頻率的隨機波動?!窘獯稹拷猓篈、從題目圖中可以看出,種群數(shù)量越小越容易發(fā)生遺傳漂變,N=25的群體更容易發(fā)生遺傳漂變,且對基因頻率的影響更大,A錯誤;B、遺傳漂變會造成基因頻率的隨機波動,可引起基因頻率改變,從而發(fā)生進化,B正確;C、結合題干可知,群體較小和偶然事件是引起遺傳漂變的主要原因,C錯誤;D、分析題圖可知,第125代的時候N為2500的群體中,A的基因頻率為50%,a的基因頻率為50%,所以Aa基因型頻率2×50%×50%=50%,D錯誤。故選:B?!军c評】對于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內容的理解,把握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并應用相關知識解釋生物學問題的能力是解題的關鍵。10.貴州省關嶺古生物化石群以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主,為研究進化提供有力證據(jù)。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利用化石可確定古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tài)、結構、行為等特征 B.關嶺古生物的生物多樣性形成是指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C.人類和魚在胚胎發(fā)育早期均出現(xiàn)鰓裂和尾,這個證據(jù)支持二者具有共同的祖先 D.物種的形成一般是長期地理隔離導致基因庫顯著差異,進而形成生殖隔離的結果【考點】化石證據(jù);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jù).【專題】正推法;生物的進化.【答案】B【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1)化石證據(jù):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jù),化石在地層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2)比較解剖學證據(jù):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fā)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因而產生形態(tài)上的差異。(3)胚胎學證據(jù):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fā)育早期都出現(xiàn)鰓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4)細胞水平的證據(jù):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5)分子水平的證據(jù):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窘獯稹拷猓篈、利用化石可以確定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tài)、結構、行為等特征,A正確;B、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不僅僅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B錯誤;C、人和魚的胚胎發(fā)育經歷了有鰓裂及有尾的階段,屬于胚胎學證據(jù),說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C正確;D、物種的形成一般是長期地理隔離導致基因庫顯著差異,進而形成生殖隔離的結果,D正確。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難度不大。

考點卡片1.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知識點的認識】1、概念: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而染色體在整個過程只復制一次的細胞分裂方式。2、減數(shù)分裂是特殊的有絲分裂,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①從分裂過程上看:(在減數(shù)分裂全過程中)連續(xù)分裂兩次,染色體只復制一次②從分裂結果上看:形成的子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只有親代細胞的一半③從發(fā)生減數(shù)分裂的部位來看:是特定生物(一般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特定部位或器官(動物體一般在精巢或卵巢內)的特定細胞才能進行(如動物的性原細胞)減數(shù)分裂。④從發(fā)生的時期來看:在性成熟以后,在產生有性生殖細胞的過程中進行一次減數(shù)分裂。【命題方向】題型: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和特征典例:(2013?東城區(qū)模擬)有關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確的是()A.受精卵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于卵細胞,一半來自于精子B.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著絲點分裂伴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C.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著絲點分裂伴隨著等位基因的分離D.染色體的自由組合不是配子多樣的唯一原因分析:關注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和數(shù)目變化、各個時期的特征。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受精卵中的核遺傳物質一半來自于卵細胞,一半來自于精子,但細胞質遺傳物質一般全部來自卵細胞。解答:A、受精卵中的核遺傳物質一半來自于卵細胞,一半來自于精子,但細胞質遺傳物質一般全部來自卵細胞。故A錯誤。B、減數(shù)分裂中,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發(fā)生在減Ⅰ后期。減Ⅱ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故B錯誤。C、等位基因的分離可發(fā)生在減Ⅰ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和減Ⅱ后期(若減Ⅰ前期發(fā)生交叉互換,則減Ⅱ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也會導致等位基因分離)。著絲點分裂發(fā)生在減Ⅱ后期。故C錯誤。D、決定配子中染色體組合多樣性的因素是同源染色體分離導致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上等位基因交叉互換。故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減數(shù)分裂、受精作用的相關內容。屬于對識記、理解層次的考查。【解題思路點撥】減數(shù)分裂的特征:①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②與有性生殖的生殖細胞的形成有關;③只有特定生殖器官內的特定細胞才能進行。2.表觀遺傳【知識點的認識】(1)表觀遺傳:生物體基因的堿基序列不變,但基因表達和表型發(fā)生可遺傳變化的現(xiàn)象。(2)表觀遺傳發(fā)生在:普遍存在于生物體的生長、發(fā)育和衰老的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3)影響表觀遺傳的因素有:DNA的甲基化、染色體組蛋白的甲基化、乙?;?。【命題方向】同卵雙胞胎雖然具有相同的基因組成,但行為習慣等卻有細微的差別,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和表觀遺傳有關,下列關于表觀遺傳的敘述,錯誤的是()A.孟德爾遺傳定律能夠解釋表觀遺傳現(xiàn)象B.DNA的甲基化、組蛋白甲基化或乙能化等都會影響基因的表達C.基因部分駭基發(fā)生甲基化修飾引起的表型改變不一定會遺傳給后代D.表觀遺傳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等都屬于可遺傳變異分析:表觀遺傳是指DNA序列不發(fā)生變化,但基因的表達卻發(fā)生了可遺傳的改變,即基因型未發(fā)生變化而表型卻發(fā)生了改變,如DNA的甲基化。解答:A、表觀遺傳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故用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不能解釋表觀遺傳現(xiàn)象,A錯誤;B、DNA的甲基化、組蛋白甲基化或乙?;刃揎椂紩绊懟虻谋磉_,從而導致性狀發(fā)生改變,B正確;C、發(fā)生在生殖細胞中的DNA甲基化修飾可能會遺傳給子代,發(fā)生在體細胞中的DNA甲基化修飾不一定遺傳給子代,C正確;D、表觀遺傳和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都是可遺傳變異,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表觀遺傳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解題思路點撥】DNA甲基化為DNA化學修飾的一種形式,能夠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xiàn)。3.基因突變的概念、原因、特點及意義【知識點的認識】1、生物變異的概念:生物的變異是指生物親、子代間或子代各個體間存在性狀差異的現(xiàn)象.2、生物變異的類型(1)不可遺傳的變異(僅由環(huán)境變化引起)(2)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3、基因突變(1)概念: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改變.基因突變若發(fā)生在配子中,將遵循遺傳規(guī)律傳遞給后代;若發(fā)生在體細胞中則不能遺傳.(2)誘發(fā)因素可分為:①物理因素(紫外線、X射線及其他輻射能損傷細胞內的DNA);②化學因素(亞硝酸、堿基類似物等能改變核酸的堿基);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遺傳物質能影響宿主細胞的DNA).沒有以上因素的影響,細胞也會發(fā)生基因突變,只是發(fā)生頻率比較低,這些因素只是提高了突變頻率而已.(3)發(fā)生時期: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4)基因突變的特點:a、普遍性;b、隨機性(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生物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期;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細胞內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c、低頻性d、多數(shù)有害性e、不定向性(5)意義:它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6)結果:產生了該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命題方向】題型一:基因突變的概念及特點典例1:(2014?薊縣一模)下列關于基因突變的描述,正確的一組是()①表現(xiàn)出親代所沒有的表現(xiàn)型叫突變②所有的突變都是顯性的,有害的③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三者共同特點就是三者都能產生新的基因④突變能人為地誘發(fā)產生⑤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的重要區(qū)別是基因突變在光鏡下看不到變化⑥DNA分子結構改變都能引起基因突變⑦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⑧基因突變是基因內部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⑨基因突變有顯性突變和隱性突變之分.A.③④⑤⑦⑧⑨B.④⑤⑦⑧⑨C.④⑤⑥⑦⑧⑨D.②④⑤⑦⑧⑨分析: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基因突變發(fā)生的時間主要是細胞分裂的間期.基因突變的特征:基因突變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變異是隨機發(fā)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多數(shù)是有害的,但不是絕對的,有利還是有害取決于生物變異的性狀是否適應環(huán)境.基因突變在進化中的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始材料,能使生物的性狀出現(xiàn)差別,以適應不同的外界環(huán)境,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解答:①表現(xiàn)出親代所沒有的表現(xiàn)型叫性狀分離或變異,錯誤;②突變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突變多數(shù)有害的,錯誤;③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三者共同特點就是三者都能產生新的基因型,而只有基因突變能產生新的基因,錯誤;④突變能人為地誘發(fā)產生,從而提高變異的頻率,正確;⑤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的重要區(qū)別是基因突變在光鏡下看不到變化,因為基因突變是分子水平的變異,正確;⑥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所以DNA分子結構改變不一定都能引起基因突變,錯誤;⑦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而且是隨機發(fā)生的、不定向的,正確;⑧基因突變是基因內部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一般發(fā)生在細胞分裂的間期,正確;⑨基因突變有顯性突變和隱性突變之分,即既可以由顯性基因突變?yōu)殡[性基因,也可以由隱性基因突變?yōu)轱@性基因,正確.所以正確的有④⑤⑦⑧⑨.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基因突變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題型二:基因突變的意義典例2:(2014?南京模擬)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和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其原因是()A.能產生新基因B.發(fā)生的頻率高C.能產生大量有利變異D.能改變生物的表現(xiàn)型分析: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解答:A、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能產生新基因,因而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和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A正確;B、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B錯誤;C、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多數(shù)是有害的,C錯誤;D、基因突變不一定改變生物性狀,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基因突變和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方法點撥】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比較:項目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適用范圍生物種類所有生物(包括病毒)均可發(fā)生,具有普遍性自然狀態(tài)下,只發(fā)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細胞核遺傳真核生物細胞增殖過程均可發(fā)生生殖無性生殖、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有性生殖類型可分為自然突變和誘發(fā)突變,也可分為顯性突變和隱性突變自由組合型、交叉互換型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化發(fā)生時間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shù)Ⅰ間期減數(shù)Ⅰ前期和減數(shù)Ⅰ后期細胞分裂期產生結果產生新的基因(產生了它的等位基因)、新的基因型、新的性狀.產生新的基因型,但不可以產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狀.不產生新的基因,但會引起基因數(shù)目或順序變化.鏡檢光鏡下均無法檢出,可根據(jù)是否有新性狀或新性狀組合確定光鏡下可檢出本質基因的分子結構發(fā)生改變,產生了新的基因,改變了基因的“質”,出現(xiàn)了新性狀,但沒有改變基因的“量”.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使性狀重新組合,但未改變基因的“質”和“量”.染色體結構或數(shù)目發(fā)生改變,沒有產生新的基因,基因的數(shù)量可發(fā)生改變條件外界條件劇變和內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個體間的雜交,有性生殖過程中的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存在染色體的真核生物特點普遍性、隨機性、不定向性、低頻率性、多害少利性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存在普遍性意義新基因產生的途徑,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也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是生物產生變異的來源之一,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對生物的進化有一定的意義發(fā)生可能性可能性小,突變頻率低非常普遍,產生的變異類型多可能性較小應用誘變育種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生物多樣性產生新的基因,豐富了基因文庫產生配子種類多、組合方式多,受精卵多.變異種類多實例果蠅的白眼、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等豌豆雜交等無籽西瓜的培育等聯(lián)系①三者均屬于可遺傳的變異,都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②基因突變產生新的基因,為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基因突變?yōu)榛蛑亟M提供大量可供自由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變是基因重組的基礎;③基因重組的變異頻率高,為進化提供了廣泛的選擇材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均產生新的基因型,可能產生新的表現(xiàn)型.4.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異【知識點的認識】1、染色體變異2、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的基本類型:(1)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如:21三體綜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2)細胞內的染色體數(shù)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增加或減少.【命題方向】題型一: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的考察典例1:(2014?合肥二模)在某基因型為AA的二倍體水稻根尖中,發(fā)現(xiàn)一個如圖所示的細胞(圖中Ⅰ、Ⅱ表示該細胞中部分染色體,其它染色體均正常),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a基因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其親代產生配子時發(fā)生了基因突變B.該細胞一定發(fā)生了染色體變異,一定沒有發(fā)生基因自由組合C.該細胞產生的各項變異均可在光學顯微鏡下直接進行觀察D.該細胞的變異均為可遺傳變異,都可通過有性生殖傳給后代分析:根尖分生區(qū)只能進行有絲分裂不能進行減數(shù)分裂;基因突變在顯微鏡下看不見;體細胞發(fā)生基因突變不能通過有性生殖傳給后代.解答:A、植物的根尖分生區(qū)細胞不能進行減數(shù)分裂,只能進行有絲分裂.所以a基因的出現(xiàn)是有絲分裂過程中發(fā)生了基因突變,A錯誤;B、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是二倍體,而Ⅱ號染色體細胞中有三條,說明發(fā)生了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同時基因的自由組合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而根尖細胞中只能發(fā)生有絲分裂,不能發(fā)生減數(shù)分裂,B正確;C、基因突變在顯微鏡下看不見,C錯誤;D、可遺傳變異的來源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體細胞發(fā)生的突變不能通過有性生殖傳給后代,D錯誤.故選:B.點評:等位基因的出現(xiàn)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在答題時,先確定有絲分裂還是減數(shù)分裂過程,基因重組(交叉互換和自由組合)只能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這個知識點學生容易出錯;同時基因突變都能通過有性生殖傳給后代,也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內容,基因突變發(fā)生在生殖細胞中,能通過有性生殖傳給子代,發(fā)生在體細胞中,不能通過有性生殖傳給子代,植物可以通過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傳給后代.題型二:染色體數(shù)量變異產生配子的考察典例2:(2014?懷化三模)動物中缺失一條染色體的個體叫單體(2N﹣1),多出一條染色體的個體叫三體(2N+1),黑腹果蠅(2N=8)中,點狀染色體(Ⅳ號染色體)缺失一條或多一條均能存活,且能繁殖后代.某果蠅體細胞染色體組成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該果蠅的性別是雄性B.該果蠅次級精母細胞中含X染色體的數(shù)目是1或2C.Ⅳ號染色體單體果蠅產生的配子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為3或4D.基因型為Aaa的Ⅳ號染色體三體果蠅的體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所得到的子細胞的基因型為Aaa分析:據(jù)圖分析,染色體數(shù)目為8條,其中左邊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tài)不同,表示XY一對性染色體.減數(shù)分裂形成的次級精母細胞含X:Y=1:1,則次級精母細胞含有X染色體的數(shù)目為0和1,而在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則含有X染色體的數(shù)目為2.Ⅳ號染色體單體果蠅染色體數(shù)目為7條,則產生配子的染色體數(shù)目為3或4.解答:A、據(jù)圖可知該果蠅的性染色體為XY,為雄性,A正確;B、其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中含X染色體的數(shù)目是0、1或2,B錯誤;C、Ⅳ號染色體單體的果蠅在減數(shù)分裂第一次分裂時,將形成染色體數(shù)目為3或4的兩個次級精母細胞,C正確;D、有絲分裂的本質是保持遺傳穩(wěn)定性,基因型不變,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性別決定和減數(shù)分裂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和判斷能力,屬于中檔題.題型三: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原因分析典例3:(2012?臨沂一模)一對表型正常夫婦,生了一個克氏綜合征(其染色體組成是44+XXY)并色盲的兒子,那么染色體不分離發(fā)生在()A.女方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B.女方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C.男方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D.男方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分析:克氏綜合征(其染色體組成是44+XXY)形成的原因有兩個,即XX+Y或XY+X,前者是由于母親在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未移向兩極所致,后者是由于父親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X和Y未分離所致.再結合患色盲的情況可知該患者是女方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單體未移向兩極所致.解答:色盲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用B、b表示).一對表現(xiàn)型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克氏綜合征(其染色體組成是44+XXY)并色盲的兒子,則這對夫婦的基因型為XBY×XBXb,兒子的基因型為XbXbY.根據(jù)兒子的基因型可知,他是由含Y的精子和含XbXb的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所以問題出在女方,是女方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Xb和Xb未移向兩極所致.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伴性遺傳、減數(shù)分裂和染色體變異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題干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學知識要點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解題方法點撥】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比較:項目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適用范圍生物種類所有生物(包括病毒)均可發(fā)生,具有普遍性自然狀態(tài)下,只發(fā)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細胞核遺傳真核生物細胞增殖過程均可發(fā)生生殖無性生殖、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有性生殖類型可分為自然突變和誘發(fā)突變,也可分為顯性突變和隱性突變自由組合型、交叉互換型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化發(fā)生時間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shù)Ⅰ間期減數(shù)Ⅰ前期和減數(shù)Ⅰ后期細胞分裂期產生結果產生新的基因(產生了它的等位基因)、新的基因型、新的性狀.產生新的基因型,但不可以產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狀.不產生新的基因,但會引起基因數(shù)目或順序變化.鏡檢光鏡下均無法檢出,可根據(jù)是否有新性狀或新性狀組合確定光鏡下可檢出本質基因的分子結構發(fā)生改變,產生了新的基因,改變了基因的“質”,出現(xiàn)了新性狀,但沒有改變基因的“量”.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使性狀重新組合,但未改變基因的“質”和“量”.染色體結構或數(shù)目發(fā)生改變,沒有產生新的基因,基因的數(shù)量可發(fā)生改變條件外界條件劇變和內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個體間的雜交,有性生殖過程中的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存在染色體的真核生物特點普遍性、隨機性、不定向性、低頻率性、多害少利性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存在普遍性意義新基因產生的途徑,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也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是生物產生變異的來源之一,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對生物的進化有一定的意義發(fā)生可能性可能性小,突變頻率低非常普遍,產生的變異類型多可能性較小應用誘變育種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生物多樣性產生新的基因,豐富了基因文庫產生配子種類多、組合方式多,受精卵多.變異種類多實例果蠅的白眼、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等豌豆雜交等無籽西瓜的培育等聯(lián)系①三者均屬于可遺傳的變異,都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②基因突變產生新的基因,為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基因突變?yōu)榛蛑亟M提供大量可供自由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變是基因重組的基礎;③基因重組的變異頻率高,為進化提供了廣泛的選擇材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均產生新的基因型,可能產生新的表現(xiàn)型.5.染色體組的概念及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知識點的認識】1、染色體組:二倍體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體組成一個染色體組.(1)特點:①一個染色體組中無同源染色體,形態(tài)和功能各不相同;②一個染色體組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的全部遺傳信息.(2)染色體組數(shù)的判斷:①染色體組數(shù)=細胞中形態(tài)相同的染色體有幾條,則含幾個染色體組②染色體組數(shù)=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個數(shù)2、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1)由配子發(fā)育成的個體叫單倍體.(2)由受精卵發(fā)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如含兩個染色體組就叫二倍體,含三個染色體組就叫三倍體,以此類推.體細胞中含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命題方向】題型一:染色體組概念的考察典例1:(2013?浦東新區(qū)一模)如圖表示細胞中所含的染色體,敘述不正確的是()A.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體,其每個染色體組含一條染色體B.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體,其每個染色體組含三條染色體C.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體,其每個染色體組含三條染色體D.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單倍體,其一個染色體組含四條染色體分析:染色體組是指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fā)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染色體組的特點是不含同源染色體,不含等位基因.染色體組的判斷方法:(1)根據(jù)細胞中染色體形態(tài)判斷:①細胞內同一形態(tài)的染色體有幾條,則含有幾個染色體組;②細胞中有幾種形態(tài)的染色體,一個染色體組內就有幾條染色體.(2)根據(jù)生物的基因型來判斷:在細胞或生物體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出現(xiàn)幾次,則有幾個染色體組.可簡記為“同一英文字母無論大寫還是小寫出現(xiàn)幾次,就含有幾個染色體組”.(3)根據(jù)細胞內形態(tài)不同的染色體的條數(shù)判定一個染色體組含幾條染色體,然后判定染色體組數(shù).解答:A、細胞中含兩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只含一條染色體,可能是單倍體,也可能是二倍體生物,故A正確;B、細胞中含有3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含有2條染色體,故B錯誤;C、細胞中含兩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含有3條染色體,可能是單倍體,也可能是二倍體生物,故C正確;D、細胞中含一個染色體組,一個染色體組含有4條染色體,可能是單倍體生物,故D正確.故選:B.點評:判斷一個個體是單倍體還是幾倍體的關鍵是看該個體是由什么發(fā)育來的.若該個體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發(fā)育來的,則為單倍體;若該個體是由受精卵發(fā)育來的,體細胞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題型二:單倍體概念的考察典例2:(2012?臨沂一模)下列有關單倍體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①未經受精的卵細胞發(fā)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單倍體②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體,一定不是單倍體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細胞一定都是單倍體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單倍體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體一般是單倍體.A.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分析:單倍體通常是由配子直接發(fā)育而來的個體,不論含有幾個染色體組的配子發(fā)育成的個體都為單倍體.由受精卵發(fā)育而成的個體,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為幾倍體.解答:①單倍體通常是由配子直接發(fā)育而來的個體,則未經受精的卵細胞發(fā)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單倍體,故①正確;②配子發(fā)育而來的個體,不論含有幾個染色體組的配子發(fā)育成的個體都為單倍體,故②錯誤;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細胞是生殖細胞,不是個體,故③錯誤;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細胞中含有3個染色體組,如果是由配子發(fā)育而成的,則是單倍體,如果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成的,則是三倍體,故④錯誤;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體,只含有1個染色體組,可能是由配子發(fā)育而成的,一般是單倍體,故⑤正確;所以②③④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單倍體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方法點撥】1、單倍體與二倍體、多倍體的判定方法:(1)單倍體與二倍體、多倍體是兩個概念系統(tǒng),主要區(qū)別在于是由什么發(fā)育而來的,單倍體的概念與染色體組無關.單倍體一般含一個染色體組(二倍體生物產生的單倍體),也可以含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個染色體組,如普通小麥產生的單倍體,就有三個染色體組.(2)二倍體、多倍體與染色體組直接相關,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叫多倍體.2、染色體組的判斷方法:1)根據(jù)細胞中染色體形態(tài)判斷:①細胞內同一形態(tài)的染色體有幾條,則含有幾個染色體組;②細胞中有幾種形態(tài)的染色體,一個染色體組內就有幾條染色體.(2)根據(jù)生物的基因型來判斷:在細胞或生物體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出現(xiàn)幾次,則有幾個染色體組.可簡記為“同一英文字母無論大寫還是小寫出現(xiàn)幾次,就含有幾個染色體組”.(3)根據(jù)細胞內形態(tài)不同的染色體的條數(shù)判定一個染色體組含幾條染色體,然后判定染色體組數(shù).6.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危害【知識點的認識】1、人類遺傳病與先天性疾病區(qū)別:(1)遺傳?。河蛇z傳物質改變引起的疾病.(可以生來就有,也可以后天發(fā)生)(2)先天性疾?。荷鷣砭陀械募膊。ú灰欢ㄊ沁z傳?。?、人類遺傳病產生的原因:人類遺傳病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人類遺傳病類型(1)單基因遺傳病概念: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颍喝祟愡z傳病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特點:呈家族遺傳、發(fā)病率高(我國約有20%﹣﹣25%)類型:①顯性遺傳病:a、伴X顯:抗維生素D佝僂??;b、常顯:多指、并指、軟骨發(fā)育不全②隱性遺傳?。篴、伴X隱:色盲、血友病;b、常隱:先天性聾啞、白化病、鐮刀型細胞貧血癥、黑尿癥、苯丙酮尿癥(2)多基因遺傳?、俑拍睿河啥鄬Φ任换蚩刂频娜祟愡z傳?。诔R婎愋停弘窳?、無腦兒、原發(fā)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等.(3)染色體異常遺傳?。ê喎Q染色體?。俑拍睿喝旧w異常引起的遺傳病.(包括數(shù)目異常和結構異常)②類型:a、常染色體遺傳?。航Y構異常:貓叫綜合征;數(shù)目異常:21三體綜合征(先天智力障礙)b、性染色體遺傳病:性腺發(fā)育不全綜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條X染色體)4、遺傳病的監(jiān)測和預防(1)產前診斷:胎兒出生前,醫(yī)生用專門的檢測手段確定胎兒是否患某種遺傳病或先天性疾病,產前診斷可以大大降低病兒的出生率.(2)遺傳咨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有效的預防遺傳病的產生和發(fā)展.5、實驗:調查人群中的遺傳?。?)調查遺傳方式﹣﹣在家系中進行(2)調查遺傳病發(fā)病率﹣﹣在廣大人群隨機抽樣注:調查群體越大,數(shù)據(jù)越準確6、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解讀其中包含的遺傳信息.需要測定22+XY共24條染色體【命題方向】題型一:人類遺傳病相關常識典例1:(2013?海淀區(qū)二模)下列有關人類遺傳病的敘述正確的是()A.人類遺傳病是指由于遺傳物質結構和功能發(fā)生改變且生下來就有的疾病B.多基因遺傳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21三體綜合征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C.人們常常采取遺傳咨詢、產前診斷和禁止近親結婚等措施達到優(yōu)生目的D.人類基因組計劃是要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46條DNA中堿基對的序列分析:人類遺傳病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包括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z傳病的檢測和預防手段主要是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優(yōu)生措施:禁止近親結婚,提倡適齡生育等.解答:A、人類遺傳病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一般具有先天性,不一定生下來就有,故A不正確;B、青少年型糖尿病屬于多基因遺傳病,但21三體綜合征屬于染色體異常遺傳病,故B錯誤;C、遺傳咨詢、產前診斷、禁止近親結婚和提倡適齡生育等措施都能降低遺傳病的發(fā)病風險,達到優(yōu)生的目的,故C正確;D、人類基因組計劃檢測對象:一個基因組中,24條DNA分子的全部堿基對序列,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人類遺傳病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判斷能力.題型二:遺傳病類型的判斷典例2:(2014?浙江模擬)先天愚型是一種遺傳病,患者細胞中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則該病屬于()A.X連鎖遺傳病B.Y連鎖遺傳病C.多基因遺傳病D.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分析:患者細胞中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是由染色體異常引起的,屬于染色體遺傳?。獯穑篈、X連鎖遺傳病是由X染色體上的致病基因引起的遺傳病,A錯誤;B、Y連鎖遺傳病是由Y染色體上的致病基因引起的遺傳病,B錯誤;C、多基因遺傳病是遺傳信息通過兩對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積效應所致的遺傳病,C錯誤;D、染色體異常遺傳病是由染色體異常引起的,包括染色體的數(shù)目異常、結構異常,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遺傳病類型的判斷,需要掌握常見的概念和判斷方法.【解題方法點撥】1、遺傳圖譜的分析方法和步驟:(1)無中生有為隱性;有中生無為顯性.如圖所示:;;.(2)再判斷致病基因的位置:①無中生有為隱性,隱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②有中生無為顯性,顯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③特點分析:伴X顯性遺傳?。号曰颊叨嘤嗄行裕话閄隱性遺傳?。耗行曰颊叨嘤嗯?;常染色體:男女患者比例相當.2、常見的單基因遺傳病的種類及特點遺傳病特點病例常染色體顯性①代代相傳;②發(fā)病率高;③男女發(fā)病率相等多指、高膽固醇血癥常染色體隱性①可隔代遺傳;②發(fā)病率高;③近親結婚時較高男女發(fā)病率相等白化、苯丙酮尿癥X染色體顯性①連續(xù)遺傳;②發(fā)病率高;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④患者的母女都是患者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X染色體隱性①隔代遺傳或交叉遺傳;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③女性患者父親、兒子都是患者紅綠色盲、血友病Y染色體遺傳①患者為男性;②父傳子、子傳孫(患者的兒子都是患者)耳郭多毛癥7.生物變異的類型綜合【知識點的知識】誘變育種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原理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染色體變異方法用射線、激光、化學藥品等處理生物雜交、連續(xù)自交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①花藥(粉)離體培養(yǎng);②秋水仙素處理幼苗優(yōu)缺點提高突變率,加速育種進程;盲目性及突變頻率較低方法簡便,但要較長年限選擇才可獲得純合子。器官較大,營養(yǎng)物質含量高,但結實率低,成熟遲。后代都是純合子,明顯縮短育種年限,但技術較復雜。舉例高產青霉菌株的育成矮桿抗病小麥三倍體西瓜抗病植株的育成【命題方向】將某種二倍體植物的①②兩個植株雜交,得到③,將③再做進一步處理,相關過程如圖所示。A/a、B/b、D/d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由③到④的育種過程依據(jù)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變B.⑧植株雖然含有同源染色體,但它是不可育的C.若③的基因型為AaBbdd,則⑩植株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占總數(shù)的D.③到⑨的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突變和基因重組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分析:題圖分析:圖中表示的是幾種育種方法,由①×②→③→④是誘變育種方法,①×②→③→⑤→⑩是雜交育種,①×②→③→⑥→⑧是多倍體育種,①×②→③→⑦→⑨是單倍體育種。解答:A、由③到④的育種過程用射線處理種子的原理是基因突變,A正確;B、由于⑤植株是二倍體,⑥植株是四倍體,雜交后代⑧植株是三倍體,含有同源染色體,但減數(shù)分裂過程會發(fā)生聯(lián)會紊亂,因此高度不育,B正確;C、若③的基因型為AaBbdd,說明含有兩對雜合基因和一對純合基因,因此⑩植株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純合子)占總數(shù)的××1=,C錯誤;D、由③到⑨的過程是花藥離體培養(yǎng)、秋水仙素處理使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可能發(fā)生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突變和基因重組都屬于可遺傳變異,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物變異的應用,重點考查育種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幾種常見育種方法的原理、方法、優(yōu)點、缺點、實例等,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解題思路點撥】育種方法的比較: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處理雜交→自交→選優(yōu)→自交用射線、激光、化學藥物處理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后的種子或幼苗花藥離體培養(yǎng)原理基因重組,組合優(yōu)良性狀人工誘發(fā)基因突變破壞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誘導花粉直接發(fā)育,再用秋水仙素優(yōu)缺點方法簡單,可預見強,但周期長加速育種,改良性狀,但有利個體不多,需大量處理器官大,營養(yǎng)物質含量高,但發(fā)育延遲,結實率低縮短育種年限,但方法復雜,成活率較低例子水稻的育種高產量青霉素菌株無子西瓜抗病植株的育成8.化石證據(jù)【知識點的認識】(1)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2)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jù)?!久}方向】地層中的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證據(jù),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化石包括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B.化石大部分分布在沉積巖的地層中C.化石在不同地層中的分布相同,成為研究生物進化是最直接證據(jù)D.地層中大量的化石證據(jù)有力支持了達爾文提出的共同由來學說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1、化石證據(jù):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jù),化石在地層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2、比較解剖學證據(jù):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fā)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因而產生形態(tài)上的差異。3、胚胎學證據(jù):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fā)育早期都出現(xiàn)鰓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4、細胞水平的證據(jù):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5、分子水平的證據(jù):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解答:A、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A正確;B、大部分化石發(fā)現(xiàn)于沉積巖的地層中,故化石大部分分布在沉積巖的地層中,B正確;C、科學家發(fā)現(xiàn),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化石總是出現(xiàn)在越古老的地層里,越復雜、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則出現(xiàn)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層里,即生物進化的最直接的證據(jù)是化石,不同地層中化石分布不同,在遠古的地層不可能出現(xiàn)高等動物的化石,C錯誤;D、已經發(fā)現(xiàn)的大量化石證據(jù)支持達爾文的共同由來學說,D正確。故選:AB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jù)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窘忸}思路點撥】掌握化石證據(jù)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9.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jù)【知識點的認識】(1)比較解剖學證據(jù):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發(fā)展,其結構適應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因而產生形態(tài)上的差異。(2)胚胎學證據(jù):①人和魚的胚胎在發(fā)育早期都出現(xiàn)鰓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3)細胞水平的證據(jù):①細胞有許多共同特征,如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的細胞;②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4)分子水平的證據(jù):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久}方向】逆轉錄病毒侵入細胞后,會將其逆轉錄產生的DNA片段隨機的插入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這種基因組中的逆轉錄病毒的DNA片段稱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茖W家通過比較人類和靈長類基因組中同源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位置和分布,證明了人類和靈長類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這種證據(jù)屬于()A.細胞和分子生物學證據(jù)B.解剖學證據(jù)C.胚胎學證據(jù)D.化石證據(jù)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水平的證據(jù):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性。解答:DNA屬于生物大分子,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是指宿主細胞內逆轉錄病毒逆轉錄產生的DNA片段,科學家通過比較人類和靈長類基因組中同源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位置和分布,證明了人類和靈長類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這種證據(jù)屬于細胞和分子生物學證據(jù),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物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以及生物的祖先方面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解題思路點撥】掌握解剖學、胚胎學和細胞與分子水平證據(jù)是解題的關鍵。10.種群和種群基因庫【知識點的認識】(1)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集合叫做種群。(2)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值,叫做基因頻率。【命題方向】原本處于西歐的流浪蟻由于商貿交易被運輸?shù)搅酥袞|地區(qū),成為入侵物種,在被入侵地,流浪蟻形成了種群,該種群基因庫大小的變化趨勢是()A.持續(xù)增大B.先增大,后平穩(wěn)C.持續(xù)減小D.先減小,后平穩(wěn)分析: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其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解答:據(jù)題意可知,原本處于西歐的流浪蟻由于商貿交易被運輸?shù)搅酥袞|地區(qū),成為入侵物種,在被入侵地,流浪蟻形成了種群,說明被入侵地環(huán)境適合流浪蟻生存,但由于環(huán)境條件有限,因此該種群基因庫大小的變化趨勢是先增大,后平穩(wěn)。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基因庫大小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窘忸}思路點撥】掌握種群和種群基因庫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11.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知識點的認識】一、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與生物進化(一)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種群.種群特點:種群中的個體不是機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過種內關系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個體間可以彼此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后代.2、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種群越大,基因庫也越大,反之,種群越小基因庫也就越?。敺N群變得很小時,就有可能失去遺傳的多樣性,從而失去了進化上的優(yōu)勢而逐漸被淘汰.3、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計相關計算(1)基因頻率: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的比率.①定義公式法:某基因頻率=②基因型比率法:某基因頻率=純合子基因型比率+雜合子基因型比率(2)基因型頻率:指在一個種群中某種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基因型頻率=4、基因頻率和哈代﹣﹣溫伯格平衡群體中的基因頻率能否保持穩(wěn)定?在什么情況下才能保持穩(wěn)定?對此,英國數(shù)學家哈代和德國醫(yī)生溫伯格分別于1908年和1909年提出一個理論,即如果有一個群體凡符合下列條件:①群體是極大的;②群體中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③沒有突變產生;④沒有種群間個體的遷移或基因交流;(AA)⑤沒有自然選擇,那么這個群體中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就可一代代穩(wěn)定不變,保持平衡.這個理論稱哈代﹣﹣溫伯格平衡,也稱遺傳平衡定律.哈代﹣﹣溫伯格平衡可用一對等位基因來說明.一個雜合的群體中,在許多基因位點上,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只要這個群體符合上述5個條件,那么其中雜合基因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都應該保持遺傳平衡.設一對等位基因為A與a,親代為AA與aa兩種基因型,其基因頻率分別為p與q(因為是百分率,所以p+q=1).自由交配后,按孟德爾遺傳法則確定F1代具有AA、Aa、aa3種基因型.其頻率如下列公式所示:p2(AA)+2pq(2Aa)+q2(aa)=1,哈代﹣﹣溫伯格的發(fā)現(xiàn)說明了在一定條件下群體可以保持遺傳平衡,但在事實上,這些條件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為所謂極大的群體是不存在的,群體內個體之間充分的隨機交配也不現(xiàn)實,突變總不斷在產生,外來基因由于流動與遷移不斷在加入,自然選擇也時時在發(fā)生.因此,這一定律恰恰證明遺傳平衡是相對的,而群體的基因頻率一直在改變,進化是不可避免的.5、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因素:遷入與遷出,突變,自然選擇,隔離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二、自交和自由交配相關計算1、自交:基因型相同的個體交配.大多數(shù)植物沒有性別分化,為雌雄同株單性花或兩性花植物,像水稻、小麥等兩性花植物,其自花授粉的過程就稱為自交;而像玉米、黃瓜等單性花植物來說,自交是指同株異花授粉.所以自交的概念適用于植物,含義是自花授粉或雌雄同株的異花授粉.對動物而言,大多數(shù)為雌雄異體,雖有像蚯蚓等雌雄同體的低等動物,但為防止物種衰退現(xiàn)象,它們也通常進行異體受精.因此,在動物種群中,若沒特殊說明,自交的含義是指基因型相同的雌雄異體交配.比如:在一個群體中一對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自交組合有哪些?解析:在一個群體中一對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基因型有AA、Aa、aa三種,三種基因型中分別有相應的雌雄個體.因此根據(jù)自交定義有:♂AA×♀AA,♂Aa×♀Aa,♂aa×♀aa三種組合方式.2、自由交配:自由交配指在一群體中,不同的個體之間都有交配機會且機會均等,即有基因型相同的個體交配,也有基因型不同的個體交配,強調隨機性.在間行種植的玉米種群中,自由交配包括自交和雜交方式.對水稻、小麥、豌豆等主要進行自花授粉的植物來說,自然狀態(tài)下自由交配的概念不適用,而主要是自交,在人為條件下可以進行自由交配.在動物種群中,自由交配指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雌雄異體交配.比如:在一個群體中一對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自由交配組合有哪些?解析:在一個群體中一對等位基因(用A、a表示)的基因型有AA、Aa、aa三種,三種基因型中分別有相應的雌雄個體.因此根據(jù)自由交配定義有如下九種交配組合:♀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3、自交和自由交配計算差異(1)自交例1:已知一批基因型為DD與Dd的豌豆種子,其數(shù)目之比為1:2,將這批種子種下,自然狀態(tài)下(假設結實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為DD、Dd、dd的種子數(shù)之比為()A.3:2:1B.1:2:1C.3:5:1D.4:4:1解:豌豆的基因型及比例為1/3DD、2/3Dd,且是自花授粉植物,因此自然條件下為自交,既:1/3DD×DD→1/3(DD×DD)→1/3DD,2/3Dd×Dd→2/3(Dd×Dd)→2/3(1/4DD、2/4Dd、1/4dd).因此,子一代中DD:1/3+2/3×1/4=1/2,Dd:2/3×2/4=1/3,dd:2/3×1/4=1/6.故DD:Dd:dd=1/2:1/3:1/6=3:2:1.要注意的是:自交時為什么不寫成1/3DD×1/3DD而寫成1/3DD×DD,是因為這個群體中基因型為DD的比例為1/3,所以其自交結果所占的比例仍為1/3(DD×DD),也就是說這個群體中基因型為DD自交結果占總的1/3,Dd的自交結果占總的2/3(Dd×Dd).(2)自由交配例2:老鼠的皮毛黃色(A)對灰色(a)顯性,是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有一位遺傳學家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含顯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顯性基因(A)的卵細胞不能結合.如果黃鼠與黃鼠(第一代)交配得到第二代,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那么在第三代中黃鼠所占的比例是()A.4/9B.1/2C.5/9D.1解:由題意含顯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顯性基因(A)的卵細胞不能結合,則黃鼠的基因型不存在AA,因此F1黃鼠基因型為雜合Aa,從而推知其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及比例.故F2代老鼠的基因型有Aa、aa,其比例分別為:Aa/(Aa+aa)=2/4/(2/4+1/4)=2/3,aa/(Aa+aa)=1/3.特別要注意的是,此時應重新計算Aa、aa的比例,因為Aa、aa的比例范圍與之前不同.F2代自由交配得到F3代,可用以下方法解題:方法一:基因型法由于皮毛黃色和灰色這對相對性狀是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可知每種基因型的個體中雌雄個體數(shù)量應相等,即各占一半.則F22/3Aa(♂1/3Aa、♀1/3Aa)1/3aa(♂1/6aa、♀1/6aa)在F2代雄鼠的基因型有Aa、aa,其所占比例分別為:♂Aa/(♂Aa+♂aa)=1/3/(1/3+1/6)=2/3,♂aa/(♂Aa+♂aa)=1/3,同理可推知:F2代雌鼠Aa占2/3、aa占1/3.這樣F2中雌雄老鼠的基因型如下表示:F2:♂2/3Aa、♂1/3aa,♀2/3Aa、♀1/3aa因此F2代老鼠自由交配就有四種組合方式:♂2/3Aa×♀2/3Aa→2/3×2/3(Aa×Aa)→4/9(1/4AA、2/4Aa、1/4aa)♂2/3Aa×♀1/3aa→2/3×1/3(Aa×aa)→2/9(1/2Aa、1/2aa)♂1/3aa×♀2/3Aa→1/3×2/3(aa×Aa)→2/9(1/2Aa、1/2aa)♂1/3aa×♀1/3aa→1/3×1/3(aa×aa)→1/9aa從而得到F3代:AA:4/9×1/4=1/9不存在Aa:4/9×2/4+2/9×1/2+2/9×1/2=4/9存在aa:4/9×1/4+2/9×1/2+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