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考點專訓2-2025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1頁
散文閱讀考點專訓2-2025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2頁
散文閱讀考點專訓2-2025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3頁
散文閱讀考點專訓2-2025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4頁
散文閱讀考點專訓2-2025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7:散文閱讀考點專訓(02)(教師版)

時間:40分鐘分值:34分得分:

(2024屆湖北省黃岡中學5月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題。(17分)

背缸人

楊秀云

①“桑干河的水又深又寬,夏天背著缸過河要脫褲子……”東窯溝人侯弟江在電話里說這話時,正是場春時分的深夜。

充滿熱情的聲音搭建起一條無形的橋,引渡我走進桑干河畔的昨天,目睹一個個背缸人從幽深的暗夜里走出來,走在突兀的

崖頭下,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彎腰曲背,步步跋涉……

②桑干河被連綿起伏的太行山、燕山余脈相夾,水勢躲然洶涌,形成極具震撼力的大峽谷奇觀。(1A)當?shù)厝朔Q此處為“大

險崖”。武家溝鎮(zhèn)東窯溝村位于大峽谷東端,屬古幽州,自古為制陶之地。也許是一次意外的山火,也許是一次頑童的淘氣,

石頭、泥土被河水攪起來焯火后掏出又黑又亮可以盛水放東西的物件,權且叫它“陶”吧!從此,世世代代靠一方水土養(yǎng)家

糊口?!朵寐箍h志》記載,“漢代上谷郡太守景丹親率部下出尋,發(fā)現(xiàn)此地土質粘潤筋骨,便命人建窯燒陶,遂成村落?!苯鹪?/p>

時東窯溝制陶形成規(guī)模,明清極盛,手工作坊百余家,古窯百多座,陶器遠銷京津、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村里運送陶器的騾

馬數(shù)千匹,沿路車馬店繁盛一時。制陶技藝代代相傳,一個山川環(huán)繞的古村落由此留存后世。

③冬天里曾走進東窯溝。一個個貼著紅斗方的大缸,披著薄陽,靜立在陶片斑駁的石頭臺階上,背靠同樣陸離斑駁的石

墻,如一襲黑衣或褐袍的老人從時光中走來,手捧滿滿的祝福,憨憨地列隊迎來送往,一立千年。他們見過“咯隆隆”響著

的勒勒車滿載陶器漸行漸遠,見過背上高聳“缸峰”的騾馬“嘴嘴”啟程揚起一路飛塵,見過背缸人頂著滿天星光重重踏響

石板路時的興奮和疲憊(1B)……“缸”隊引路,我緩緩走過“古陶一條街”,走進曾經(jīng)烈火熊熊如今靜默地呈上圖文實物的

環(huán)形隧道——“古陶窯遺址”,置身琳瑯滿目的“民俗博物館”,欣賞了形形色色的粗陶制品,缸甕壇罐、鍋盆壺碗……程亮

的黑、水潤的綠、清新的黃,還有明艷的霞紅、飽滿的深棕……拙樸、淳厚、光華、靚麗,多姿多彩如原生態(tài)的山川河流。

桑干河子民把玩著滔滔河水與質地黏潤的泥土,硬是玩出不朽的傳奇,引來一批又一批觀光者用探究的注目禮參拜先人。

④東窯溝依山建屋,下午四點多鐘,太陽已被山脈擋住,山村更顯古舊。近觀壁上雕磚刻花、斷垣碎陶閃爍,遠眺蕭疏

樹影掩映灰磚青瓦,無數(shù)個故事的片斷上下翻飛,古風古味紛至沓來。村中央建有陶神廟,供奉著上古的舜帝,壁畫繪著制

陶燒窯的場景……“我祖赫赫,德披韶光。陶于河濱,煉石采壤……拉土成器,代出名匠?!辈傻V、剁泥、拉坯、晾曬、上釉,

祭拜窯神,點燃窯火,裝燒、出窯(1C)……神圣的謙卑,一絲不茍的敬重,賦予泥土生命的塑型。當?shù)厝朔Q制陶為“捏缸”,

道盡了創(chuàng)造的精微、端肅和虔誠。陶缸誕生了,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翻山越嶺奔赴命運未知的他鄉(xiāng),像懷揣希望的漂泊者

懵懵懂懂闖入城市集鎮(zhèn)……泥、水、火煉鑄的精魂,它沉甸甸的重量和艱難出世將由桑干河人負載擺渡。

⑤于是,有了祖祖輩輩彎腰俯首的背缸人。

⑥出東窯溝西行,山陡谷深,曾經(jīng)如難以逾越的“天塹”。先民冒著生命危險在半崖上鑿出一4"一個尺余深的石窩,插上

木棍,釘上木板,鋪設了一段棧道,顫巍巍勉強過人。那年代,除了大宗買賣靠車拉、牲口馱運,小本生意僅靠獨輪車推出

去。到附近山村賣缸,無論棧道,還是小徑,都是背過去的(1A)。背的最多的就是成套的大缸。

⑦怕誤農(nóng)活兒,怕目擊暴怒的河水頭暈遇險,背缸人夜間上路。踩著星光走,踏著月光走,黑暗中摸索著走,百余斤大

中小成套的缸放在“背架”上,“背架”用粗麻繩緊綁在身上,腰部肩膀勒起環(huán)型肉箍……山風呼呼刮,灌木叢喇啦啦戰(zhàn)栗,

恐怖霧一般從黑暗中浮起,撕扯著每一根神經(jīng),稍有不慎就會分崩離析。什么野獸擋在路上,綠瑩瑩的目光一閃,縱身躍上

山坡,一塊石頭骨碌碌滾下來,“噫——”墜入喧鬧的河中……背缸人打個哆嗦,吃力地加快腳步,結實的砍山鞋與碎石野草

摩擦發(fā)出有力的“沙沙”聲。他們想起離家時大口吞下的香噴噴的黃糕。“三十里的筱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養(yǎng)面餓斷腰?!?/p>

黃糕好吃耐餓,走在暗河洶涌的山路上,想起黃糕,便嗅到老婆或老娘的味道,背缸人雙目閃動星光,神情中多了莊嚴,似

乎在完成亙古的神秘儀式。背上的缸各有各的用途,盛糧的、放水的、腌咸菜的...背缸人背的是天地悠悠平安靜好的歲月

啊!

⑧把東窯溝陶器呈現(xiàn)給觀光者的是一批熱愛家鄉(xiāng)的人,其中離不了懷揣理想的文化人。我有幸聯(lián)系到侯弟江——東窯溝

村土生土長的中專生(1D),一個致力搶救留存制陶技藝的文化人。七零后侯弟江兩次從企業(yè)下崗,二十年春風秋雨都在為稻

糧奔波。目前,繁忙的本職工作依然收入不高,妻子幫人看攤供女兒讀書。他調侃自己,“沒條件卻玩起文化?!敝^其“玩”,

緣于興趣,純屬義務。他說:“制陶工藝口口相傳,鮮有文字,不搶救就失傳了!”肩扛使命,迫不及待,節(jié)假日下班后只身

走村串戶,專訪數(shù)十名制陶老藝人,最大的90歲高齡。他挖掘制陶流程,整理陶鄉(xiāng)歷史,講述陶藝傳承人的前世今生,推出

兩部專著,東窯溝制陶終于有了文字記錄。(2A)

⑨侯弟江是“背缸人”的兒子,童年的記憶就是父親深夜背著大缸出門,靠父親賣缸換糧一家人才填飽肚皮。(2A).一個

冬夜,父親背著缸到河對面二十里外的山村換了滿滿一口袋土豆,返回時已精疲力竭,一個踉蹌,“背架”上的土豆口袋直著

躍過頭頂重重摔到地上,人也木偶一般(2B)]緊跟著“啪嚓”倒地,好一會兒才爬起身。父親摸索著背起沉重的口袋繼續(xù)趕

路,一步一挪(2B),汗水“嘩嘩”從頭流到腳,棉衣濕透了,騰騰冒熱氣,隨即又冰凍如硬邦邦的鎧甲,邁步時“嚓嚓”響....

夜深了,明晃晃(2C)的月亮懸在半空,桑干河的冰面閃著光,銀白雪亮(20,天地一片通明(2C)……看到父親千辛萬苦

換回來的土豆,全家人過節(jié)一樣高興(2D)。

⑩“夏天,河水暴漲,背缸人只能脫掉褲子過河……”侯弟江在電話里停頓了一下,緩緩解釋:”背缸的都是男人嘛……”

生存難以為繼,何談尊嚴?侯弟江逆向游走歲月深處,探尋、記錄、傳播,把陶鄉(xiāng)的苦難與榮光呈現(xiàn)給歷史,以文字形式還

給父輩尊嚴。他像“背缸人”,每一步都穩(wěn)穩(wěn)的,不能有半點漂浮……

(節(jié)選自《桑干河人物素描》,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②段中,描述了桑干河地勢的險峻,結合第⑥段來看,這是“背缸人”這一職業(yè)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

B.第③段中三個“見過……”形成排比,描述東窯溝里運送大缸遠去的場景,體現(xiàn)了歷史的縱深感。

C.第④段從制陶人和背缸人這兩個角度詳細地描寫了制陶的過程,細膩地呈現(xiàn)了背缸的經(jīng)過。

D.第⑧段宕開一筆,從“背缸人”寫到“背缸人”的兒子侯弟江,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詳細地描寫了制陶的過程,細膩地呈現(xiàn)了背缸的經(jīng)過”錯誤,無中生有。第④段是從“我”的視角寫眼前景和想象畫

面,并未詳細描寫制陶的過程和背缸的經(jīng)過。

2.下列對第⑨段的分析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段追溯了侯弟江的童年記憶,解釋了他用文字記錄陶鄉(xiāng)歷史的心理動因。

B.本段對父親背土豆回家的相關描寫,如“一步一挪”“木偶一般”等,語言金樸含蓄|。

C.“明晃晃”“銀白雪亮”“天地一片通明”等詞寫出了景物的開闊、冷寂,襯托父親形象。

D.“全家人過節(jié)一樣高興”這一細節(jié)流露出特定時代的艱難與心酸,笑中帶淚。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語言質樸含蓄”錯誤。第⑨段中“一步一挪”的描寫匾揭示了父親的艱難,不符合“含蓄”的特征。文中有多處比

喻寫父親的動作,如“木偶一般”,區(qū)象生動不符合“質樸”的特征。

3.最后一段劃線句中“穩(wěn)穩(wěn)的”一詞意蘊豐富,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5分)

【答案】①(表層)“穩(wěn)穩(wěn)的”指背缸人步伐的穩(wěn)健。背缸人、侯弟江走路的每一步都要穩(wěn)健,不漂浮。②(深層)“穩(wěn)

穩(wěn)的”指背缸人精神特質的“穩(wěn)”?!氨掣兹恕钡摹胺€(wěn)”在于他們背負的生活的重量、家庭的責任,以及對手藝的虔誠態(tài)度。

③(主旨)指的是文化傳承的“穩(wěn)、侯弟江的“穩(wěn)”在于后輩用文字記錄歷史,記錄父輩堅忍頑強、勤勞踏實的生存態(tài)度,

像父輩一樣主動背負使命,虔誠傳承文化。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詞語的豐富含意的能力。

賞析詞語的豐富意蘊,可以從表層、深層、主旨等角度思考。

從表層上,“穩(wěn)穩(wěn)的”指背缸人、侯弟江走路的每一步都要穩(wěn)健,不漂浮。

從深層上,“穩(wěn)穩(wěn)的”指背缸人精神特質的“穩(wěn)”,他們背起百余斤重的成套的缸,背起村中手藝人制作的陶制品,背起

賦予泥土生命的塑型;背起生活的艱辛,背起一家人的生計,背起平安靜好的歲月,

從主旨上,“穩(wěn)穩(wěn)的”指的是文化傳承的“穩(wěn)”,侯弟江熱愛家鄉(xiāng),懷揣理想,用文字記錄制陶技藝,整理陶鄉(xiāng)歷史,講

述陶藝人的前世今生,記錄陶鄉(xiāng)的歷史與榮光,以文字形式還父輩尊嚴。

4.“虛”“實”結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請結合文本分析其藝術效果。(6分)

【答案】①“實”:文中關于侯弟江在電話中與我溝通的內(nèi)容是具體的實的描寫。②“虛”:對過去走進東窯溝所見所聞

的描寫、對背缸人勞動場景的想象、對侯弟江童年記憶的敘寫及歷史記載等,是虛的描寫。③虛實結合,相輔相成,對“背

缸人”這一形象做了生動又細致的刻畫,使其人物形象真實可感,同時又具有了歷史、文化的縱深感,使作者的崇敬之情得

到了形象的表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文學作品中的“實”,是指作者描寫客觀世界中實際存在的實物、實景、實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疤摗保瑒t是指

作者通過思考、聯(lián)想或想象而虛擬出來的,眼前看不見、摸不著而又從字里行間能體味出的虛物、虛景、虛境。

文中的眼前之景主要是第一段、第十段中侯弟江在初春時分的深夜打電話與我交流,是實寫。

文中的想象之景指第二到九段中對東窯溝村制陶的歷史、冬天走進東窯溝村的見聞、東窯溝村辛勞的背缸人、侯弟江對

制陶文化的整理和對父親的回憶,這些內(nèi)容均為作者由打電話一事產(chǎn)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是虛寫。

虛實結合,將眼前與回憶交織,將現(xiàn)狀與歷史交織,使文中的描寫對象“背缸人”既有了現(xiàn)實世界的艱辛不易,又有了

文化傳承的責任使命,豐富文章意蘊,拓展文章深度,深化作者感情。

二.(2024屆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題。(17分)

一個王朝的挽嶂

吳光輝

①一筆長橫是風。一筆斜點是雨。一筆臥鉤是淚。

1898年7月8日這一天,整個江南(5A)山景就如同一幅黑白相間的書法作品,(5A)被開除公職、遣送回鄉(xiāng)后去祭祖

的翁同林G6),就一路悲傷地向著這幅作品深處跌跌撞撞而去。一片墨黑的天正下著細雨,刮著陰風。69歲的翁同林早已脫

下一品朝服,穿上一件玄色長袍,全身被陰風吹得瑟瑟發(fā)抖,雨水早已淋濕了他花白的頭發(fā)。

②風黑。霧白。雨清。常熟虞山西麓祖墳四處的垂柳飄拂著無奈,祖墳前新插的白幡飄展著悲苦,白色紙錢在四處飄飛

著惆悵,焚香的青煙從土墳前升騰起憂傷。白發(fā)玄衣的翁同林還沒走到父母的墳前就痛哭流涕起來:“父母大人呀,兒子不孝,

對不起你們呀!”他是一路喊著哭著,跟跟蹌蹌地奔到墳前的。他流著淚在墳前祭桌上供上祭品,點燭燒紙,吹鼓手們也吹起

了噴吶。一曲凄凄慘慘的蘇南民間悲調便從墳間傳出,嗚嗚啦啦,凄慘動人。

翁同穌跪倒在黑白相間的水墨山景里,跪倒在撕心裂肺的絕望中。③一夜的漫天陰雨隨風掃過留下了點點愁苦,一夜的

孤雁在林間盤旋留下了沙啞的長鳴,一夜的寒霜無聲地灑落留下了一片揪心的慘痛,一夜的無邊悲愁使翁同林白了一尺胡須。

悲苦。惆悵。絕望。這便是翁同毓揮毫寫下的《祭祖》手札的情感由來了。這恐怕也是我翻開翁同解的《松禪老人遺墨》,就

感到從那一幅幅白紙墨跡的字里行間,流瀉出無限的憤懣與憂傷的原因吧。

我覺得那本在他去世后出版,現(xiàn)已發(fā)黃、陳舊斑駁的書法作品集,早已不是翁同毓削職為民、歸隱山林時的藝術陶冶,

而是一種封建知識分子理想破滅時的情感發(fā)泄,又是一種封建王朝從興盛走向沒落時的歷史筆錄,更是一種1894年甲午戰(zhàn)爭

失敗后的時代挽巾章。滲透紙背的不僅僅是翁同解晚年的墨跡,而更多的是翁同益報國無門、憂國憂民的無限惆悵。

我不知道翁同林是不是色盲,但他肯定將他的歸隱地江蘇常熟虞山那原本五顏六色的景物,全都精減成黑白照片似的圖

像,然后用他的書法思維,將這片遠離縣城的寂山靜水,勾勒成黑白相間的波墨,從而寫下了《黃昏猶作》《春江深漲》等一

幅又一幅書法佳作。他讓眼前的世界全都變作筆下的黑白與線條,又讓線條的墨色在白紙上化作一種無奈與嘆息。同時,他

還讓世間的乖張狡猾全都變作筆下的樸拙敦厚,又讓人世間的忠奸是非化作一種黑白強烈對比的獨特形態(tài)。翁同就就這樣將

自己在這書法的黑白世界里化作永恒。

我敢斷言,翁同林選擇書法是他人生的一個必然,因為在書法的黑白世界里,(5B)他內(nèi)心深處的展種非白即黑的思維方

鼻,才得以充分表達,而他的人生又一步一步地迫使他選擇了這種表達。(5B)然而,正是這種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成為大

清王朝的國家悲劇和翁同舒的個人悲劇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源。

翁同解在甲午戰(zhàn)敗后積極參與戊戌變法,想通過變法來挽救國家的危亡。他私訪康有為,隨后又在光緒帝面前舉薦“康

有為之才過臣百倍,請皇上舉國以聽“,從而揭開了中國近代史上“百日維新”的序幕。然而,結果卻是在“百日維新”的第

四天,他就被以“言語狂悖,漸露跋扈”的罪名“開缺回籍”了。這恐怕便是這種非白即黑思維方式造成的結果了。正是這

種非白即黑、非忠即奸、非好即壞的思維模式,認定了翁同林這位兩代帝師能一下子由忠變奸,他也就逃脫不了削職為民,

“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的下場,后來一大批維新人物也慘遭血腥鎮(zhèn)壓。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翁同益黯然神傷地回到家鄉(xiāng)常熟后的第二天,去翁氏墓園上墳祭祖。那里安葬著他的祖母、父母

和兄嫂等親人。翁同林經(jīng)歷了開缺回籍,滿懷著落魄傷感。這時,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朝祖墳深深地叩下頭去,兩行老淚

不禁然而下。

④墨黑。紙白。淚濁。他當日揮毫寫下手札一幅:“伏哭畢,默省獲保首領從先人于地下幸矣,又省所以靖獻吾君者皆堯

舜之道,無飄骸之辭,尚不致貽羞先人也。"這就是我們后來看到的那幅《祭祖》墨跡了,他在字里行間給我們哭訴著一代精

英忠心報國卻被回鄉(xiāng)的無限悲傷。(50

一筆長橫是風。一筆斜點是雨。一筆臥鉤是淚。

⑤1904年7月4日夜,江南山林,熱煩悶,一片墨黑,唯有一盞枯燈隨風搖曳,似翁同與即將飄逝的生命。

彌留之際的翁同林已經(jīng)不能提筆,枯槁瘦弱,滿臉愁苦,氣若游絲。他自知大限已到,便斷斷續(xù)續(xù)地口占《絕別詩》:“六

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與汝曹彈……”他氣喘吁吁地說完最后一句,就再也克制不住,兩行老淚縱

橫而下。經(jīng)歷一陣痛苦痙攣之后,他又以《論語》集句給自己撰了一副挽聯(lián):“朝聞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保?C)他

睜著淚眼看著自己給自己撰寫的挽中章,讓人代筆高懸于堂前,白紙黑字,黑白分明,他這才仰天長嘆一聲,閉上了雙眼,飲

恨長逝。就這樣,一代愛國老臣抱著無盡的幽怨和孤憤,從此長眠于江南虞山尚湖之間,長眠在大清國岌岌可危的命運里。

翁同毓就這樣帶著滿腹怨恨離開了人世,也給后人留下了是非成敗、功過忠奸的無數(shù)話題。他那絕筆的挽悻高懸在山間

草堂里,也高懸在晚清王朝的天幕上。

然而,他給后人留下了《松禪老人遺墨》(50,也給中國書法史留下了一座藝術高峰,更給晚清王朝走向最后滅亡寫下

了一個時代的挽嶂。

(有刪改)

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第二段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及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富有畫面感,并為下文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做了鋪墊。

B.書法世界的黑白決定了翁同穌內(nèi)心深處的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劇的重要根源之一。

C.文章重點描寫了翁同穌“祭祖”和“臨終”的場景,文筆細膩,情感飽滿,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感悟。

D.文章綜合運用了描寫、抒情、記敘、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句式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書法世界的黑白決定了翁同穌內(nèi)心深處的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錯,強加因果。根據(jù)“因為在書法的黑白世界里,他

內(nèi)心深處的這種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才得以充分表達”,可知“翁同穌內(nèi)心深處的非白即黑的思維方式”不是由“書法世界

的黑白”決定的。

6.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句子①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翁同穌的書法作品折射的他風雨滄桑的人生和內(nèi)心的悲傷。

B.句子②和④都運用了白描的修辭手法,簡潔傳神,渲染了凄清的氛圍,“雨清”和“淚濁”形成對比,使文章頗富張

力。

C.句子③使用“陰雨”“孤雁”“寒霜”等意象,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翁同穌內(nèi)心的絕望和悲苦。

D.句子⑤長短結合,靈活多變,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翁同穌生命的衰弱,緊承上文,也引出了下文對他彌留之際情景的描

寫。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分析鑒賞能力。

“緊承上文”錯,句子⑤“唯有一盞枯燈隨風搖曳,似翁同穌即將飄逝的生命”主要是對下文的“開啟”。

7.文章是如何塑造翁同解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5分)

【答案】①通過人物的語言、肖像、動作等正面描寫塑造人物形象。如口占《絕別詩》,祭祖時的穿著打扮和神情,以及

“跟踉蹌蹌”“跪倒”等動作,刻畫了翁同穌落魄傷感的形象。②通過特定環(huán)境烘托塑造人物。用晚清王朝的時代背景,突出

翁同穌幽怨孤憤的人生悲劇色彩。③通過對人物的評價等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如“一代精英忠心報國”等,使人物形象更

加鮮明。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