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福建《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福建《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福建《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福建《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

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07-****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備案號:****-****

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guī)范

Technicalcodeforbuildingfoundation

(征求意見稿)

20**-**-**發(fā)布20**_**_**實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發(fā)布

0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

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guī)范

Technicalcodeforbuildingfoundation

DBJ/T13?07?****

主編單位: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準部門: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

實施日期:20**年**月**日

20**年福州

前e

根據福建省住房與城鄉(xiāng)建設廳文件《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

廳辦公室關于發(fā)布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制計劃的通知》(閩建

辦科函[2017]1號)的要求,由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

公司、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會同有關勘察、設計、施

工、監(jiān)督、檢測及教學、科研院所編制而成。編制組根據現(xiàn)行有

關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結合福建地區(qū)經驗及科研成果,經廣泛

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

本規(guī)程。

本標準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符號與引用標

準名錄;3、基本規(guī)定;4、勘察;5、天然地基;6、基礎設計;

7、軟土地基;8、地基處理;9、樁基;10、基坑;II、邊坡;

12、監(jiān)測;13、檢驗與驗收及附錄。

本標準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管理,由福建省建筑

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

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各單位在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

請及時反饋給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科技與設計處(地址:福

州市北大路242號,郵編:350001)和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

限責任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高新區(qū)創(chuàng)業(yè)路8號萬福中心3號

樓15-19層,郵編:350108),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

本標準主編單位: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標準參編單位:(

本規(guī)程主要起草人員:

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

目次

前言................................................2

目次................................................3

1總則.............................................7

2術語、符號及引用標準名錄............................8

2.1術語............................................8

2.2符號...........................................10

3基本規(guī)定............................................13

3.1基本要求.......................................13

3.2勘察要求.......................................15

3.3設計要求.......................................16

3.4施工與驗收要求................................18

4勘察.................................................19

4.1一般規(guī)定.......................................19

4.2天然地基.......................................19

4.3地基處理......................................20

4.4樁基........................................21

4.5基坑支護......................................22

4.6邊坡工程......................................23

4.7特殊性巖土與特殊場地..........................24

4.8地下水.........................................27

5天然地基............................................29

5.1基礎埋置深度..................................29

5.2地基承載力驗算................................29

5.3地基變形計算..................................35

5.4穩(wěn)定性計算....................................39

3

5.5山地土質地基..................................41

5.6巖溶與土洞....................................42

5.7巖石地基......................................44

5.8土巖組合地基..................................45

6基礎設計............................................47

6.1一般規(guī)定.......................................47

6.2配筋擴展基礎..................................48

6.3柱下條形基礎..................................54

6.4筏板基礎.......................................55

6.5樁基承臺.......................................57

6.6巖石錨桿基礎..................................58

7軟土地基............................................60

7.1一般規(guī)定.......................................60

7.2軟土地基的直接利用............................60

7.3軟土地基處理..................................63

7.4軟土基坑工程..................................64

7.5軟土地基的樁基工程............................65

7.6軟土地基的大面積荷載..........................66

8地基處理............................................68

8.1一般規(guī)定.......................................68

8.2換填墊層地基..................................69

8.3預壓地基.......................................72

8.4壓實及夯實地基................................75

8.5復合地基.......................................79

9樁基.................................................85

9.1一般規(guī)定.......................................85

9.2樁基設計......................................87

9.3樁基施工......................................93

10基坑..............................................106

4

10.1一般規(guī)定.....................................106

10.2基坑支護結構選型...........................109

10.3設計計算....................................110

10.4設計及施工要求.............................123

10.5地下水控制.................................128

10.6基坑開挖....................................131

11邊坡..............................................134

11.1一般規(guī)定.....................................134

11.3設計計算.....................................137

11.4施工.........................................141

12監(jiān)測...............................................143

12.1地基處理監(jiān)測.................................143

12.2樁基施工監(jiān)測................................143

12.3基坑工程監(jiān)測.................................144

12.4邊坡工程監(jiān)測................................145

12.5建筑沉降、垂直度監(jiān)測........................147

12.6自動化監(jiān)測...................................147

13檢驗與驗收........................................149

13.1一般規(guī)定.....................................149

13.2地基.........................................150

13.3樁基.........................................153

13.4基礎.........................................153

13.5基坑.........................................154

13.6邊坡.........................................157

本規(guī)程用詞說明........................................158

引用標準名錄..........................................159

附錄A福建沿海巖石物理力學指標經驗值...............160

附錄B巖土物理力學指標、設計參數(shù)及承載力特征值………161

附錄C樁基承載力經驗參數(shù)...........................164

5

附錄D基坑支護設計參數(shù)..............................165

附錄E花崗巖殘積土、風化巖..........................166

本規(guī)程用詞說明........................................169

引用標準名錄..........................................170

編制說明..............................................171

條文說明..............................................173

6

1總則

1.0.1為了在建筑地基基礎技術工作中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技術經濟政

策,做到安全適用、確保質量、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節(jié)能環(huán)保制

定本規(guī)范。

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監(jiān)測、

檢驗與驗收,在福建省范圍內從事建筑工程地基基礎技術工作時,

應按本規(guī)范執(zhí)行。其他類似工程可參照執(zhí)行。

1.0.3從事地基基礎工程技術,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

護環(huán)境和節(jié)約能源的原則,綜合調查、合理設計、精心施工、嚴格

驗收。

1.0.4本規(guī)范未作闡明與規(guī)定的內容,按現(xiàn)行有關標準和規(guī)范執(zhí)行。

7

2術語、符號及引用標準名錄

2.1術語

2.1.1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s

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巖體。

2.1.2基礎foundation

將結構所承受的各種作用力傳遞到地基上的結構組成部分。

2.1.3地基承載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subgradebearing

capacity

由載荷試驗測定的地基土壓力變形曲線線性變形段內規(guī)定的

變形所對應的壓力值。

2.1.4地基基礎變形允許值allowablefoundationsoils

為保證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確定的變形控制值。

2.1.5土巖組合地基soil-rockcomposite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層范圍內,有下臥基巖表面坡度較大且

出露的地基;或石芽出露的地基;或大塊孤石出露的地基。

2.1.6地基處理groundtreatment

為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改善其變形性質或滲透性質而采取的

人工措施。

2.1.7復合地基compositesubgradecompositefoundation

部分土體被增強或被置換,而形成的由地基土或增強體共同承

擔荷載的人工地基。

2.1.8樁基礎pilefoundation

由設置于巖土中的樁和聯(lián)接于樁頂?shù)某信_組成的基礎。

2.1.9支擋結構retainingstructure

8

使巖土邊坡保持穩(wěn)定、控制位移而建造的結構物。

2.1.10單樁承載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forbearingcapacity

ofsinglepile

載荷試驗中單樁極限承載力的1/2,它取決于對樁的支承阻力

和樁身材料強度。

2.1.11建筑邊坡buildingslope

由于建(構)筑物和市政工程的開挖或填筑施工所形成的人工

邊坡和自然邊坡。

2.1.12邊坡支護sloperetaining

為保證邊坡及其環(huán)境的安全,對邊坡采取的支擋、加固與防護

措施。

2.1.13巖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

根據建設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評價建設場地的地質、環(huán)

境特征和巖土工程條件,編制勘察文件的活動。

2.1.14原位測試in-situtests

在巖土體所處的位置,基本保持巖土原來的結構、濕度和應力

狀態(tài),對巖土體進行的測試。

2.1.15現(xiàn)場監(jiān)測in-situmonitoring

在現(xiàn)場對巖土性狀和地下水的變化,巖土體和結構物的應力、

位移進行系統(tǒng)監(jiān)測和觀測。

2.1.16不良地質作用adversegeologicactions

由地球內力或外力產生的對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質作用。

2.1.17建筑基坑buildingfoundationpit

為進行建筑物(包括構筑物)基礎與地下室的施工所開挖的地

面以下空間。

2.1.18基坑支護retainingandprotectionforfoundationexcavation

為保證地下結構施工及基坑周邊環(huán)境的安全,對基坑側壁及周

邊環(huán)境采用的支擋、加固與保護措施。

2.1.19設計使用期限designworkablelife

9

設計規(guī)定的從基坑開挖到預定深度至完成基坑支護使用功能

的時段。

2.1.20支護結構與主體結構相結合excavationsupportedby

permanentstructure

基坑工程中的局部或全部結構既是基坑施工階段的圍護、支撐

構件,又是正常使用階段主體結構的墻、梁、板、柱等構件。

2.1.21逆作法top-downmethod

利用主體永久地下結構的全部或部分作為地下結構施工期間

的支護結構,自上而下施工地下結構并與土方開挖交替實施的施工

工法。

2.1.22地下水控制groundwatercontrolling

為保證支護結構、基坑開挖、地下結構的正常施工,防止地下

水變化對基坑周邊環(huán)境產生影響所采用的隔水、截水、降水、排水、

回灌以及水質處理等措施。

2.1.23植樁法

通過旋挖、長螺旋或者潛孔錘等泥漿護壁成孔,再將泥漿置換

水泥漿、砂漿或固化漿液,或干作業(yè)成孔方式成孔,再向孔內灌注

一定量的細石混凝土、砂漿水泥漿,最后將預制樁通過錘擊、靜壓、

振動等方式植入以滿足設計對基樁長度(或入巖深度)和樁身質量

的要求的施工工藝。

2.2符號

A---基礎底面面積;

Ap---樁身截面面積;

a——土的壓縮系數(shù);

h——基礎底面寬度(最小邊長);或邊矩作用方向的基礎底面

邊長;

c——粘聚力;

10

d——基礎埋置深度、樁身直徑或邊長;

Ea——主動土壓力;

E,——土的壓縮模量;

e——孔隙比;

F——基礎頂面豎向力;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或由土的抗剪強度指標確

定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fspk——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frk——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

G-----恒載;

Ho——基礎高度;

H,——自基礎底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凡——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L——房屋長度或沉降縫分隔的單元長度;

/——基礎底面長度;

M——作用于基礎底面的力矩或截面的彎矩;

m——面積置換率,為單樁橫截面積與單樁所處理的地基單

元面積之比;

P.——相應于荷載標準組合時的基礎底面處平均壓力:

P:o——相應于荷載標準組合時的基礎底面附加壓力;

Qk——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樁基中單樁所受豎向力;

qpa——樁端土的端阻力特征值;

qsa——樁側土的摩阻力特征值;

R”——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

s——沉降量;

up——樁身橫載面周邊長度;

W----土的含水量;

WL----液限;

II

啊——塑限;

Z,——地基沉降計算深度;

a——附加應力系數(shù);

?——平均附加應力系數(shù);

B——邊坡對水平面坡角;

y——土的重力深度,簡稱土的重度;

6——填土與擋土墻墻背的摩擦角;

2——填土與穩(wěn)定巖石坡面間的摩擦角;

e——地基的壓力擴散角;

〃——土與擋土墻基底間的摩擦系數(shù);

V---泊松比;

(p——土的內摩擦角;

力——基礎寬度的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

力——基礎埋深的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

憶——沉降計算經驗系數(shù)。

12

3基本規(guī)定

3.1基本要求

3.1.1根據地基復雜程度、建筑物規(guī)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問

題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壞或影響正常使用的程度,將地基基礎設計分

為三個設計等級,設計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按表3.1.1選用。

表3.1.1地基基礎設計等級

設計等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

重要的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物

30層及以上的高層建筑物

體型復雜,層數(shù)相差超過10層的高低層(含純地下室)連成?體的建筑

大面枳的多層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車庫、商場、運動場等)

甲級

對地基變形有特殊要求的重要建筑物

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坡上建筑物

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較大的新建建筑物

場地和地基條件復雜(如巖溶地基、深厚軟土地基及大面積深厚填土地

基等)的建筑物

乙級除甲級、丙級以外的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物

場地和地基條件簡單、荷載分布均勻的七層及七層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

丙級工業(yè)建筑物

次要的輕型建筑物

3.1.2根據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及長期荷載作用下地基變形

對上部結構的影響程度,地基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建筑物的地基基礎計算均應滿足承載力、變形和穩(wěn)定性計算

的有關規(guī)定;

2采用天然地基和樁基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建筑物除下列

情況外,均應進行地基變形驗算:

13

1)持力層為強風化、中等風化基巖;

2)持力層為密實中、粗砂或礫、卵石層且無軟弱下臥層的

建筑物;

3)樁基持力層為中密砂性土或硬塑粘性土且無軟弱下臥層

的20層以下的一般建筑。

3采用地基處理的下列建筑,沉降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非剛性樁復合地基應計算復合層的壓縮量;

2)加固層以下為高、中壓縮性土層時,應進行沉降驗算:

3)當建筑物體形復雜、對沉降敏感時,應進行沉降驗算。

4除表3.1.2所列范圍的丙級建筑物可不作變形驗算外,如有

下列情況之一時,仍應作變形驗算:

1)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體型復雜、存在偏心

荷載的天然地基建筑;

2)在基礎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載或相鄰基礎荷載差異較大,

可能引起地基產生過大的不均勻沉降時;

3)直接在軟弱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

4)相鄰建筑的影響,可能發(fā)生不均勻沉降時;

5)地基內有未經處理的厚度較大或厚薄不均勻的填土或軟

±,其自重固結未完成時。

表3.1.2可不作地基變形計算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范圍

地基承載力標準值

地基主604k80<faklOM130<f^16M20把氤

5kPa)<80<1(X)<130<160<200<300

要受力

層情況各土層坡度(%)<5<5<10<10<10<10

砌體承重結構、框

<5<5<5<6<6<7

建筑架結構(層數(shù))

類型單層單吊車額定

5-1010-1515-2020-3030-5050-100

排架跨起重量⑴

14

結構廠房跨度

<12<18<24<30<30<30

(6m柱距)(m)

吊車額定

3-55-1010-1515-2()20-3030-75

多起重量⑴

跨廠房跨度

<12<18<24<30<30<30

(m)

煙囪高度(m)<30<40<50<75<100

高度(m)<15<20<30<30<30

水塔

容積(mD<5050-100100-200200-300300-500500-1000

注:I地基主要受力層系指條形基礎底面下深度為3Mb為基礎底面寬度),獨立基礎下為1.5*,

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圍(二層以卜.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

2地基主要受力層中如有承載力標準值小于130kPa的土層時,表中砌體承重結構的設

計,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七章的有關要求;

3表中砌體承事結構和框架結構均指民用建筑,對于工業(yè)建筑可按廠房高度、荷載情況

折合成與其相當?shù)拿裼媒ㄖ訑?shù):

4表中吊車額定起重量、煙囪高度和水塔容積的數(shù)值系指最大值.

5對經常受水平荷載作用的高層建筑、高聳結構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邊坡附近的建

筑物和構筑物,必要時尚應驗算其穩(wěn)定性及水平位移;

6當?shù)夭?水埋藏較淺,建筑地下室或地卜.構筑物存在上浮問題時,尚應進行抗浮驗算,

并采取抗浮措施.

3.1.3地基基礎設計前,應進行場地巖土工程詳細勘察,并符合本

規(guī)范第4章及相應專業(yè)標準的要求。

3.1.4當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時,可通過專家論證及現(xiàn)場測試的形

式確定有關參數(shù)。

3.2勘察要求

3.2.1基礎工程勘察應根據場地地形地貌條件、地質構造條件、巖

土層特征,結合建(構)筑物的工程特性及具體要求,對基礎持力

層、基礎型式、地基處理、基坑和邊坡支護、工程降水、不良地質

作用和地質災害防治和施工應注意的問題等進行評價并提出建議。

3.2.2基礎工程勘察可采用工程地質測繪、勘探(鉆探、井探、槽

探、地球物理勘探)、取樣、原位測試、室內土工試驗、現(xiàn)場試驗

等多種手段進行勘察,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5

1搜集場地附近地質資料,場地地形、坐標、場地整平標高,

擬建建筑性質、規(guī)模、荷載、結構類型、擬采用的基礎型式,基礎

埋置深度,變形限制等。

2查明場地巖土層類型、成因、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變化

規(guī)律,提供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及原位測試成果。

3查明場地是否存在不良地質作用,評價其對工程的影響及危

害程度;查明古河道、暗浜、孤石、墓穴、防空洞及地下舊建筑基

礎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提出不良地質作用和不良埋藏物治理方

案的建議。

4查明地下水埋藏條件、地下水位及變化幅度,提供抗浮水位,

評價地下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

5提供場地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

組,特征周期,抗震設防標準,劃分建筑場地類別,劃分對建筑抗

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判別飽和砂土及粉土液化、軟土

震陷情況,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

6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參數(shù),預測建筑物的變形特征。

7分析與評價場地穩(wěn)定性與適宜性。評價地基的均勻性、穩(wěn)定

性和承載力,提出持力層選擇和基礎方案的建議,提出基坑支護、

工程降水和地基處理方案的建議,提供設計和施工所需的巖土參

數(shù),論證基礎、基坑、降水施工條件及其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提出

采取相應措施和監(jiān)測的建議。提出場地地質條件對工程可能造成的

風險。

3.3設計要求

3.3.1地基基礎設計時,所采用的荷載效應最不利組合與相應的抗

力限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

1按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確定基礎底面積及埋深或按單

樁承載力特征值確定樁數(shù)時,應采用作用的標準組合計算傳至基礎

16

底面上的作用效應。

2計算地基變形時,應采用作用的準永久組合計算傳至基礎底

面上的作用效應,不應計入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相應的限值應為地

基變形允許值。

3計算地基穩(wěn)定性及抗浮穩(wěn)定性時,應采用作用的基本組合計

算作用效應;應使穩(wěn)定作用與不穩(wěn)定作用效應之比不小于規(guī)定的安

全系數(shù)。

4計算擋土墻的土壓力、地基穩(wěn)定及滑坡推力時,應采用作用

的基本組合計算作用效應,但其分項系數(shù)均為1.0。

5確定基礎高度、支擋結構及抗浮結構截面、計算基礎或支擋

結構及抗浮結構內力、確定配筋和驗算材料強度時,上部結構傳來

的作用效應組合和相應的基底反力、支擋結構及抗浮結構的作用效

應,應按作用的基本組合,采用相應的分項系數(shù);當需要進行基礎

等構件的驗算裂縫寬度時,應采用作用的標準組合或準永久組合計

算作用效應。

6基礎設計、基坑支護結構設計及邊坡支擋結構設計時,結構

重要性系數(shù)加不應小于1.0。

3.3.2地基基礎設計應包括下列內容:

1地基基礎承載力計算;

2地基變形計算和穩(wěn)定性驗算;

3樁基、基礎的耐久性設計;

4基礎存在浮力作用時的抗浮設計;

5特殊性巖土的地基基礎設計;

6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要求;

7地基基礎工程監(jiān)測要求。

3.3.3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值Sk應用一列表

示:

Sk=SGk+SQlk+Wc2SQ2k+........WC.SQ,#(3.3.3-1)

17

式中SGk—按永久荷載標準值Gk計算的荷載效應值;

SQ,*—按可變荷載標準值0k計算的荷載效應值;

口一可變荷載。,的組合值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

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

荷載效應的準永久值組合值Sk應用下式表示:

Sk=SGk+"q|SQ|k+"q2SQ2k+......+我”%冰(3.3.3-2)

式中Wqi—準永久值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

50009的規(guī)定取值。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由可變荷載效應控制的基本組合設計值

S,應用下式表達:

S=7GSGk+yQ2Wc2SQ2k++〉Q"WcnSQ”k(3.3.3-3)

式中次一永久荷載的分項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

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

WQL第i個可變荷載的分基項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建筑結構荷載

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

對由永久荷載效應控制的基本組合,也可采用簡化規(guī)則,荷載

效應基本組合的設計值S按下式確定:

S=1.35SkSR(333-4)

式中R—結構構件抗力的設計值,按有關建筑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

定確定;

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值。

3.4施工與驗收要求

3.4.1周邊有對變形敏感的鄰近建筑物或市政管線的設施,擠土樁、

沖挖取土樁、人工挖孔樁施工、基坑與邊坡開挖均應進行施工監(jiān)測。

3.4.2甲、乙級建筑物均應進行施工期和使用期的長期沉降觀測,

直至沉降達到穩(wěn)定。

3.4.3地基基礎工程應經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上部結構施工。

18

4勘察

4.1一般規(guī)定

4.1.1地基基礎詳細勘察應按現(xiàn)行《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

的要求執(zhí)行,采用先進的勘察技術手段,以鉆探和原位測試相結合

的原則,為設計、施工提供所需的各種參數(shù)。

4.1.2建筑物地基應進行施工驗槽,當施工發(fā)現(xiàn)地基性狀與原勘察

報告不符時,應進行施工勘察。

4.1.3淺基礎、人工挖孔樁和嵌巖樁應進行持力層現(xiàn)場判別,并留

取巖土芯(渣)樣至竣工驗收后。

4.2天然地基

4.2.1擬采用天然地基方案時,勘探深度應滿足下列專項規(guī)定:

1當基礎底面寬度不大于5m時,勘探深度對條形基礎不應小

于基礎底面寬度3倍;對獨立柱基不應小于基底寬度的1.5倍且不

應小于5m;

2對需作變形驗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深度應超過地基變形

計算深度;

3當采取降水、減壓時,勘探深度應揭穿含水層厚度、滿足滲

流計算分析的需要;

4當有大面積地面堆載或軟弱下臥層時;控制性勘探孔深度穿

過軟弱層至以下硬層3m;

5當需進行地基整體穩(wěn)定性驗算時,控制性勘探孔深度應滿足

穩(wěn)定性驗算要求;

6當需確定場地抗震類別而鄰近無可靠的覆蓋層厚度資料時,

應布置波速測試孔,其深度應滿足確定覆蓋層厚度的要求。

4.2.2基底的主要受力巖土層內存在厚度大于0.5m的軟弱夾層

(包括透鏡體)、斷層破碎帶等,應具有原狀巖土樣試驗或原位測

19

試結果。

4.2.3應提供地基計算所需各巖土層物理性質指標、抗剪強度及變

形等力學指標、地基承載力。

4.2.4地基承載力可根據載荷試驗、原位測試、室內土工試驗確定,

可參照附錄A取值。

4.3地基處理

4.3.1地基處理的巖土工程勘察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依據工程設計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提出地

基處理方案的建議;

2針對可能采用的地基處理方案,提供地基處理設計和施工所

需的巖土特性參數(shù);

3預測所選地基處理方法對環(huán)境和鄰近建筑物的影響。

4.3.2換填墊層法的巖土工程勘察應查明待換填的不良土層及下

伏軟弱層的性質、分布范圍、埋深厚度變化情況,提供其抗剪強度、

壓縮變形指標,對設計及施工過程注意問題提出建議。

4.3.3預壓法的巖土工程勘察應查明土層在水平和豎直方向的分

布、層理變化,查明透水層的埋深及厚度、地下水類型、地下水補

給及排泄條件等,提供土層的先期固結壓力、固結特性參數(shù)、滲透

系數(shù)、抗剪強度指標等。

4.3.4夯實(壓實)法的巖土工程勘察應查明夯實(壓實)影響深

度范圍內土層的組成、分布、強度、壓縮性、透水性和地下水條件。

4.3.5復合地基的巖土工程勘察應查明下列內容:

1查明軟弱土分布范圍、埋深、地層結構、分層厚度及性質,

可作為增強體持力層的相對硬層的埋深;

2查明軟土中砂類土夾層或透鏡體的分布范圍、厚度、密實程

度及地表硬殼層的分布范圍及厚度:

20

3提供軟弱土層的有機質含量指標:

4提供樁間土承載力、預估增強體承載力和復合地基承載力;

5提供樁間土、增強體、復合地基、樁端以下變形計算深度范

圍內土層的壓縮性,分析預測復合地基的變形特征;

6對需驗算復合地基穩(wěn)定性的工程,提供樁間土、增強體的抗

剪強度;

7分析評價施工可行性及適合的施工工藝。

4.3.6注漿法巖土工程勘察應查明土的級配、孔隙性或巖石的裂隙

寬度和分布規(guī)律,巖土滲透性,地下水埋深、流向和流速,巖土的

化學成分和有機質含量等。

4.4樁基

4.4.1樁基礎的巖土工程勘察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查明場地各層巖土的深度、厚度、結構、分布、物理力學性

質,提供可選的樁基類型和樁端持力層;提出樁基設計參數(shù)的建議;

2當采用基巖作為樁的持力層時,應查明基巖的巖性、構造、

巖面變化、風化程度,確定其堅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質量等級,

判定有無洞穴,臨空面、破碎巖體或軟弱巖層;

3當有軟弱下臥層時,應查明軟弱下臥層分布、厚度、性質,

并評價對樁基的影響;

4查明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地下水對樁基設計和施工的影響;

5查明不良地質作用,可液化土層和特殊性巖土的分布及其對

樁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建議;

6對欠固結土和有大面積堆載的工程,應分析樁側產生負摩阻

力的可能性及其對樁基承載力的影響,并提供負摩阻力系數(shù)和減少

負摩阻力措施的建議;

7邊坡上的樁基工程;持力層為傾斜地層、基巖面凹凸不平或

巖土中有洞穴的工程,應評價樁的穩(wěn)定性,并提出處理措施:

21

8評價成樁可能性、成樁擠土效應的影響,并提出保護措施的

建議,論證樁的施工條件及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

4.4.2勘探孔的深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應達到預計樁長以下3?5d(d為樁

徑),且不得小于3m;對大直徑樁,不得小于5m;

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應滿足下臥層驗算要求;對需驗算沉降的

樁基,應超過地基變形計算深度;

3鉆至預計深度遇軟弱層時,應予加深;在預計勘探孔深度內

遇穩(wěn)定堅實巖土層時,可適當減小;

4對嵌巖樁,應鉆入預計嵌巖面以下3?5d,并穿過溶洞、破

碎帶,到達穩(wěn)定地層;

5對可能有多種樁長方案時,應根據最長樁方案確定。

4.4.3樁基承載力指標和變形計算參數(shù),應根據工程等級、樁基靜

載試驗、應力測試、巖土室內試驗和原位測試成果并結合當?shù)亟涷?/p>

綜合確定,無測試成果或當?shù)亟涷灂r,可參照附錄B取值。

4.5基坑支護

4.5.1基坑工程的巖土工程勘察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基坑工程勘察的范圍和深度應根據場地條件和設計要求確

定,滿足基坑穩(wěn)定性評價和基坑支護設計的要求,當基坑外無法布

設勘探點時,應通過周邊既有資料調查,對基坑外可能的巖土層變

化進行分析,提供周邊工程環(huán)境條件的調查結果;

2在受基坑開挖影響和可能設置支護結構的范圍內,應查明巖

土和地下水的分布,提供的設計參數(shù)應符合下列要求:

1)粘性土采用土壓力、水壓力合算計算側壓力,正常固結

的黏性土、淤泥,應提供直剪、固結快剪強度指標或三

軸固結不排水抗剪強度指標;欠固結土層應提供直剪、

三軸不固結不排水抗剪強度指標;

22

2)當軟土層沿深度方向性狀存在較大差異時宜細分亞層,

亞層厚度宜根據軟土性狀變化進行劃分,細分后的亞層

宜單獨提供基坑支護設計所需計算參數(shù);

3)對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粉土、砂土和碎石土等滲透性較

強的土層,采用土壓力、水壓力分算方法計算側壓力,

應提供有效應力抗剪強度指標。

3查明水文地質條件,提出地下水控制方法、計算參數(shù)和施工

控制的建議,分析評價基坑開挖產生流砂、流土、管涌的可能性。

當承壓水對基坑開挖有影響時,應提供承壓水水頭高度,并應分析

評價基坑開挖抗突涌穩(wěn)定性;

4提出基坑支護結構選型和地下水控制措施的建議:提出施工

方法和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防治措施的建議;

5提出基坑土方開挖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防治措施的

建議:

6提出施工階段的環(huán)境保護和監(jiān)測工作的建議。

4.5.2當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在基坑開挖過程中需要對地下水

進行控制(降水或截水),且已有資料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進行專

門的水文地質勘察。

4.5.3巖土層抗剪強度指標應通過測試確定,軟弱土采用固結(lh)

快剪指標時應乘以0.8的折減系數(shù),有經驗時巖土層抗剪強度指標

可參照附錄C取值。

4.6邊坡工程

4.6.1安全等級為一級的邊坡應進行邊坡專項勘察。大型邊坡巖土

工程勘察應分階段進行,并應采用綜合勘察方法。

4.6.2邊坡工程勘察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查明場地地形及場地所在地貌單元、微地貌特征,場地排水

條件、匯水面積;

23

2查明邊坡類型、形態(tài)、邊坡高度、坡度,坡面沖刷情況;

3查明巖土的類型、成因、工程特性,覆蓋層厚度,基巖面的

形態(tài)和坡度,巖石風化程度和完整程度;

4查明巖體主要結構面的類型、產狀、延展程度、閉合程度、

充填狀況、充水狀況、力學屬性、組合關系和與臨空面關系,是否

存在外傾結構面;

5查明地下水的類型、水位、水壓、水量、補給和動態(tài)變化,

巖土的透水性、主要含水層的分布及地下水的出露情況;地下水、

土的腐蝕性;

6提出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和不利結構面的抗剪強度等巖土

工程設計參數(shù);

7分析邊坡和建在坡頂、坡上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對坡下建筑物

的影響,提出最優(yōu)坡形和坡角的建議;

8地表水分布、徑流及對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

9提出不穩(wěn)定邊坡整治措施和監(jiān)測方案的建議。

4.6.3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評價應符合下列要求:

1邊坡的破壞模式,滑動面形態(tài),選用相應的計算公式,對邊

坡的整體穩(wěn)定性和局部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評價;

2穩(wěn)定性驗算的主要巖土參數(shù)、取值原則、取值依據;

3穩(wěn)定性驗算以及驗算結果評價;

4邊坡防護處理措施和監(jiān)測方案建議;

5邊坡對相鄰建(構)筑物的影響評價以及安全保障措施建議。

4.6.4應提供天然快剪強度指標、飽和快剪強度指標,已經發(fā)生滑

坡的應提供滑動面抗剪強度指標或殘余剪指標;有經驗時花崗巖殘

積土、風化巖及結構面抗剪強度參數(shù)可參照附錄D取值。

4.7特殊性巖土與特殊場地

4.7.1特殊性巖土的勘察除滿足常規(guī)勘察要求外,尚應根據其特點

24

測定巖土的特性指標。

4.7.2紅黏土的勘察應查明紅黏土的分布、狀態(tài)、裂隙發(fā)育密度、

深度、延伸性,評價地基的均勻性。

4.7.3軟土的勘察應查明軟土的成因類型、分布規(guī)律、固結歷史、

強度和壓縮性等、評價施工對軟土性質的影響。

4.7.4混合土的勘察應查明混合土的成因、組成成分、分布、均勻

性及其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的變化規(guī)律。如需進行現(xiàn)場載荷試

驗和現(xiàn)場直剪試驗,載荷試驗承壓板直徑和直剪試驗剪切面直徑都

應大于試驗土層最大粒徑的5倍,且載荷試驗承壓板面積不應小于

0.5m2?

4.7.5填土的勘察應查明填土原始地形地貌類型,填土類型、物質

成分、分布、堆積方式、年限、厚度、均勻性、密實性,硬雜質含

量及顆粒大小,勘探孔的深度應穿透填土層。填土底面天然坡度大

于20%時,應驗算其穩(wěn)定性。

4.6.6膨脹巖土的勘察應查明膨脹巖土的巖性、地質年代、成因、

產狀、分布、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情況等,測定自由膨脹率、一定壓力下

的膨脹率、收縮系數(shù)、膨脹力等特性指標,確定膨脹等級。

4.7.7風化巖和殘積土的勘察應查明母巖地質年代和巖石名稱、巖

脈和孤石的分布、風化的均勻性、破碎帶和軟弱夾層的分布,劃分

巖石的風化程度,評價地基的均勻性。

4.7.9污染土的勘察應查明污染源、污染物成分和性質、污染途徑

和污染程度、污染土的分布范圍和深度,評價污染土、水對工程建

設及環(huán)境的影響。進行污染土勘察時應采取措施,確保工作人員的

健康安全,避免污染場地土以及水的交叉污染。

4.7.10勘察場區(qū)存在巖溶、滑坡、危巖和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

作用或存在發(fā)生不良地質作用的條件時,應進行相應的專門性勘

察。

4.7.11巖溶勘察應符合下列要求:

1查明巖溶區(qū)覆蓋層厚度、基巖面起伏情況、巖溶充填物組成

25

成分、狀態(tài)、地形地貌、構造等等與巖溶發(fā)育的關系;

2查明勘察場區(qū)內對工程有影響的巖溶洞隙、土洞和塌陷的分

布、形態(tài)和發(fā)育規(guī)律;

3查明場區(qū)的地下水類型、水位變化和運動規(guī)律等水文地質條

件;

4勘探孔的深度應滿足地基穩(wěn)定驗算及地基基礎設計的需要。

4.7.12滑坡勘察應符合下列要求:

1查明滑坡區(qū)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層結構、構造特征;

2查明滑坡規(guī)模、范圍,滑坡各要素特征、滑動面位置、物質

組成、含水狀態(tài)、物理力學性質,分析滑坡成因及影響因素;

3查明地下水的類型、賦存條件、流向,查明地下水對滑坡的

影響;

4勘探孔的深度應穿過最下層滑面,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尚應

滿足滑坡治理的需要。

4.7.13危巖和崩塌勘察應符合下列要求:

1查明勘察場區(qū)地質構造、巖體結構類型、巖體完整程度,結

構面產狀、結構面結合程度,結構面力學參數(shù);

2查明崩塌區(qū)的地形地貌及形態(tài)特征,排水條件;

3查明崩塌體類型、規(guī)模、分布范圍等、成因;

4查明危巖體的數(shù)量、規(guī)模及分布:

5評價危巖體的安全狀態(tài),預測危巖體崩塌的形式和可能的崩

落方向;

6查明大氣降水、水文、地震和地下水的活動。

4.7.14泥石流勘察應符合下列要求:

1查明可能發(fā)生泥石流災害的地形地貌特征;

2調查暴雨強度、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

活動情況等,查明形成區(qū)的水源類型、水量、匯水條件;

3查明可能刑成泥石流固體物質的來源、分布范圍及儲量;

4調查泥石流溝谷的歷史、歷次泥石流發(fā)生的時間、頻數(shù)、規(guī)

26

模等。

5查明堆積區(qū)堆積物分布范圍、性質、厚度、顆粒大小、堆積

區(qū)溝谷形態(tài)、坡度等等。

4.7.15采空區(qū)勘察應查明老采空區(qū)上覆巖層的穩(wěn)定性,預測現(xiàn)采空

區(qū)和未來采空區(qū)的地表移動、變形的特征和規(guī)律性,判定其作為工

程場地的適宜性。

4.7.16在抗震設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區(qū)進行勘察時,應確定

場地類別,存在可液化土層時,應進行地震液化判別。凡判別為可

液化的場地,應確定其液化指數(shù)和液化等級。

4.8地下水

4.8.1地下水勘察應符合下列要求:

1查明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埋臧條件,地下水類型、水位及其變

化幅度,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補排

關系及其對地下水位的影響等,當場地有多層對工程有影響的地下

水時,應分層量測地下水位,并查明互相之間的補給關系;

2提供地下水歷史最高水位、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河谷

地區(qū)尚應調查了解歷史洪水位,工程需要時,應提供抗浮水位(條

文說明補充場地變遷對抗浮水位);

3提供地下水控制設計與施工以及評價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

所需的各地層水文地質參數(shù)。

4.8.2應根據工程需要和具體地質情況,查明地下水對特殊巖土的

影響;在巖溶、土洞、塌陷、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發(fā)育地區(qū),

應根據工程需要和具體地質情況,查明地下水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在污染土場地,應查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程度。

4.8.3查明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當場地有多層對工程有影

響的地下水時,應分層采取地下水試樣進行水化學分析。采取的地

下水試樣應能代表天然條件下的水質情況。

27

4.8.4分析地下水對工程樁基施工、基坑開挖的影響,提出地下水

控制措施的建議。

28

5天然地基

5.1基礎埋置深度

5.1.1基礎埋置深度應滿足地基承載力、變形和穩(wěn)定性要求;位于

巖石地基上的高層建筑,其基礎埋置深度應滿足抗滑移穩(wěn)定要求。

5.1.2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按下列條件確定:

1建筑物的用途,有無地下室、設備基礎和地下設施,基礎的

形式和構造;

2作用在天然地基上的荷載大小及性質;

3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

4相鄰建筑物的基礎形式及埋深。

5.1.3基礎埋置深度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除巖石地基外,一般建筑基礎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

2除巖石地基外,采用天然地基的高層建筑基礎埋置深度不宜

小于建筑高度的1/15。

3樁基礎的承臺或筏板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l/18o

5.1.4當基礎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時,宜采取降排水措施,防止地基

土在施工時受到擾動。

5.1.5當基礎埋置于易風化的巖層時應在基槽開挖后立即驗槽并

鋪設墊層。

5.1.6當遇到基礎存在相鄰影響時,應分別考慮新基礎施工時對舊

基礎的穩(wěn)定性及附加應力的影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5.2地基承載力驗算

29

5.2.1基礎底面的壓力,應符合下式要求:

1當受軸心荷載作用時

小4小(5.2.1-1)

式中:[K——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處的平均壓力

值;

人——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2當受偏心荷載作用時,除符合式(521-1)要求外,尚應符合

下式要求:

An1ax?L2Z,(5.2.1-2)

式中:Pkmax——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邊緣的最大

壓力值。

5.2.2基礎底面的壓力,可按下列公式確定:

1當受軸心荷載作用時

p=R+Gk(5.2.2-1)

"A

式中:Fk——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上部結構傳至基礎頂面

的豎向壓力值;

Gk——基礎自重和基礎上的土重;

A---基礎底面面積。

2當受偏心荷載作用時

F+GM

kkk(5.2.2-2)

(5.2.2-3)

式中Mk——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作用于基礎底面的力

矩值;

W—基礎底面的抵抗矩;

Pkmin——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邊緣的最小

壓力值。

30

圖5.2.2偏心荷載(e>b/6)下基底壓力計算示意

人力矩作用方向基礎底面邊長

3當偏心距e>-時(圖5.2.2),Pkmax應按下式計算:

6

「(月+GQ

(5.2.2-4)

31a

式中:I一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礎底面邊長;

a一合力作用點至基礎底面最大壓力邊緣的距離。

5.2.3當?shù)鼗芰臃秶鷥扔熊浫跸屡P層時,應按下式驗算:

Pz+Pcz&Lz(5.2.3-1)

式中:化一相應于荷載效應標準組合時,軟弱下臥層頂面處的附

加壓力值;

P"——軟臥下臥層頂面處土的自重壓力值;

拉—軟臥下臥層頂面處經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對條形基礎和矩形基礎,式(523-1)中的pz值可按下列公式簡

化計算:

條形基礎伙-幾)

Pk(5.2.3-2)

/〃+2zta1。

矩形基礎p=_______-Pk-g)-------(5.2.3-3)

z(/+2ztan0\b+2ztan0)

式中:h——矩形基礎和條形基礎底邊的寬度;

I一一矩形基礎底邊的長度;

pc基礎底面處土的自重壓力標準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