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光師培訓資料_第1頁
驗光師培訓資料_第2頁
驗光師培訓資料_第3頁
驗光師培訓資料_第4頁
驗光師培訓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驗光師培訓資料目錄 第一章 視光學簡介 第二章 基礎檢查 第三章 驗光介紹 第四章 客觀眼光 第五章 主觀驗光 第六章 屈光不正 第七章 處方原則 第八章 雙眼視的一般檢查 第九章 雙眼視異常的診斷與處理 第十章 視光學英語 第一章 視光學簡介 視光學主要涉及 , 眼鏡光學 , 臨床視光學 , 隱形眼鏡 , 低視力 , 視覺訓練(VT) 相同點 , 以人眼為研究對象 , 以提高視覺質(zhì)量為目的 , 許多眼部檢查的儀器及方法相同 , 視光學涵蓋了眼科屈光學的大部分內(nèi)容 不同點 , 眼科學 視光學 研究手段 醫(yī)學生物學 幾何,物理光學 研究對象 眼球、附屬器 視覺光學系統(tǒng) 解決方法 生物醫(yī)學 物理學

2、為主 , 眼科學 視光學 手術 + + 藥物 + + 環(huán)境因素 + + 雙眼視覺 + + 低視力康復 - + 隱形眼鏡 + + 與運動相關的 - + 視覺問題 發(fā)展歷史 , 1275-1285年在歐洲出現(xiàn)了眼鏡 , 1276年 Bacon首先用凸透鏡來矯正老視眼 , 1625年 Christopher首先描述了近視眼的視覺功能狀態(tài)而被公認為“視光學之父” , 1611年 Kepler第一個用光學儀器來解釋眼成像系統(tǒng),他認為任何物體均可通過眼的屈光系統(tǒng)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一個倒像,他的理論被后來(1619年)德國Scheiner的實驗所證實.( 針孔實驗:動態(tài)屈光研究的開始) , 19世紀初,英國Th

3、omas Young發(fā)現(xiàn)了散光,并計算出非常精確的眼光學常數(shù).顏色視覺理論由他提出 , 1828年 配出了世界上第一副用于矯正散光的眼鏡 , 荷蘭科學家Donder因其1864年代表作“眼的調(diào)節(jié)與屈光不正”的發(fā)表而被確立為眼屈光不正的奠基人 , Jackson1856-1942:檢影鏡原理和應用 , Charles致力于爭取視光學的法律地位而被譽為美國的“視光學之父” , 1901年美國明尼蘇達洲首先頒布了有關視光學的法律,1919年成立美國視光學學會,迄今在歐美國家,視光學已發(fā)展成為被法律承認的一門有關眼健康護理的專門科學,視光醫(yī)師可以用眼藥來診斷和治療眼病 2 , Helmholtz“生理

4、光學”的發(fā)表(1856),使物理光學與生理光學密切聯(lián)系起來,推動了現(xiàn)代眼科學及視光學的發(fā)展 , Gullstrand(1862-1930)進一步完善眼生理光學理論,把透鏡衍射應用于眼(迄今唯一眼科方面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視光學的發(fā)展 , 我國眼鏡的使用可以追溯13世紀初或更早 , 1982年成立的中華眼科學會屈光學組 , 國內(nèi)的視光學教育(CORD/GIFO/SILMO/ISEE/IACCLE/) , 2004年國家教委/衛(wèi)生部關于視光學教育的文件-醫(yī)學相關專業(yè) , , 3 第二章 基礎檢查 一些初步的基礎檢查對于視光學醫(yī)生來講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這些檢查可以快速掌握患者很多信息。基礎檢查的

5、目的:對被檢者進行全面的眼部初步檢查,包括單眼視覺功能檢查(視力、眼屈光檢查、色覺、調(diào)節(jié)、對比敏感度);雙眼視覺功能檢查:運動性雙眼視功能(眼位、眼球運動、調(diào)節(jié)、聚散),感知性雙眼視功能(融像、立體視);常規(guī)的眼部結構性器質(zhì)性檢查(裂隙燈、眼底鏡、眼壓)。通過這些基礎檢查我們可以對被檢者的眼部癥狀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診斷,然后根據(jù)分析和診斷進行相應的處理,如:屈光矯正、視功能訓練、藥物、手術、轉科、適當?shù)挠醚劢ㄗh和復查計劃等。 一、問診 問診的目的是要收集患者的病史,對于一名視光醫(yī)師,問診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問診的內(nèi)容:患者的一般資料和病史。 一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和職業(yè)等 病史:主訴:要明

6、確這次過來檢查的原因(視力下降、視物疲勞、發(fā)現(xiàn)眼斜/復視、常規(guī)檢查、定期檢查、其他:眼紅、眼痛、異物感、分泌物、黑影、閃光感、視野縮窄、夜盲等)。主訴示范:雙眼視遠不清2個月、發(fā)現(xiàn)右眼戴鏡視遠不清2個月、戴鏡視近疲勞2個月、眼鏡丟失要求重新配眼鏡、常規(guī)檢查。 現(xiàn)病史:關于主訴何時開始、何時發(fā)現(xiàn)、如何發(fā)現(xiàn),在有無特定情況下發(fā)生,癥狀是否明顯、加重、改善,有無進行過診治或處理,有何效果,有無其他伴隨癥狀。如果主訴是定期復查,或眼睛丟失之類,并無任何眼部不適或視力下降的癥狀,現(xiàn)病史可不寫,直接記錄戴鏡史。如果有眼部癥狀,要在現(xiàn)病史中詳細記錄。如果病人無特殊主訴,或以其他主訴來檢查,而在檢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

7、眼鏡過矯、眼位異常、雙眼視功能異?;蛘{(diào)節(jié)功能異常等情況,要追加詢問有無相關的眼部癥狀。 戴鏡史:有無戴過,從什么時候開始戴,大概多久更換一副眼鏡,最近一副什么時候配,最近一副眼鏡的清晰度和舒適度,有無經(jīng)常戴鏡。 眼病史:目前有無眼病正在做治療,如有,記錄目前正在使用的眼部藥物名稱,曾經(jīng)有何眼病,以前有無因為眼部原因來醫(yī)院進行診治,如有,記錄治療情況如何,記錄曾做過的手術。 全身病史:詢問有無與眼病相關的全身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甲亢等,如有,目前治療、控制情況如何。 家族史:詢問與遺傳相關的眼部、全身病如高度近視、青光眼、夜盲、色盲、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 過敏史:如有對食物或藥物過敏,用紅

8、筆記錄。 用眼需求:平時看近(看書、看電腦)的時間多不多,如比較多,詢問每天看近大約多長時間,覺得現(xiàn)在看近的清晰度是否足夠;平時看遠(看黑板、幻燈、電視、戶外工作、開車)的時間多不多,如果比較多,詢問每天看遠大約多少時間,覺得現(xiàn)在看遠的清晰度是否足夠;有無特殊的用眼需求。 所戴鏡情況:眼鏡類型(單光、雙光、漸進)、眼鏡度數(shù)、光心距、鏡片、鏡框有無磨花、膜脫落、損壞等。 問診結束我們要總結兩個問題,就是患者來診的主要原因和最想解決的問題。 二、視力檢查 先右眼后左眼最后雙眼,查裸眼遠視力,有戴鏡要測戴鏡遠視力,40歲一4 下,沒有視近癥狀,不查近視力,可先不查針孔視力。房間照明,遠視力暗,近視力

9、亮。遠視力用整版視標,不要單個或單行。近視力保持檢查距離不變。檢查視力要求使用擋板,不用試鏡架。視力記錄:VAcc:OD 1.0,OS 0.8 D,VAsc:OD 1.0,OS 0.8 D,指數(shù)(FC)D,手動(HM)D,光定位:在50cm處檢查,記錄9個方位的定位,光感(LP),無光感(NLP),cc表示戴鏡矯正視力,sc表示裸眼視力,D代表遠距離。 三、集合近點(NPC) 測量在維持融像下的最大集合力,被檢者戴慣用眼鏡,打開頭燈照亮注視視標,檢查者在40cm的位置手持注視視標,注視視標可以是調(diào)節(jié)視標或者非調(diào)節(jié)視標(手電筒,主要用于普查),詢問被檢者見到幾個視標,盡量保持視標是清晰的、單一的

10、,慢慢移近視標,如果發(fā)現(xiàn)視標由一個變成兩個,或觀察到被檢者一眼離開注視視標,立即報告 ,破裂點測量檢查終點量度到眼球轉動中心,接著你慢慢移遠視標,一旦發(fā)現(xiàn)視標恢復為一個時,或眼睛回到注視視標,立即報告 ,恢復點測量檢查終點量度到眼球轉動中心。記錄結果,記錄所用視標(調(diào)節(jié)/非調(diào)節(jié)視標),有無抑制發(fā)生等。正常值:(用調(diào)節(jié)視標)破裂點:3cm?4cm,恢復點:5cm?5cm,如果檢查者將視標移到被檢者的鼻梁時被檢者都仍保持雙眼注視,則記錄“TTN” 。 四、調(diào)節(jié)近點 (NPA) 調(diào)節(jié)近點病人在使用調(diào)節(jié)力的情況下能夠保持視標清晰的最近距離,通過找出被檢眼近點(NPA)的方法來獲得被檢眼的調(diào)節(jié)幅度。在單

11、眼情況下測量調(diào)節(jié)幅度的主觀方法。NPA 測量的是“距離”,從病人的眼鏡平面到最近的清晰視點。結果可以轉化成屈光度單位( Diopters )。 Like: NPA=10 cm,(AMP)調(diào)節(jié)幅度 = 10 Diopter。被檢者注視最佳近視力的上一至二行的視標,盡量保持視標清晰,慢慢將近視力表向被檢者移近,一旦發(fā)現(xiàn)視標稍有模糊時 ,立即報告再鼓勵被檢者盡量使視標變清晰,直至被檢者報告視標變模糊后不能恢復清晰為止。測量從近視力表到被檢者眼鏡平面的垂直距離,即為調(diào)節(jié)近點 (NPA)。 線性距離的倒數(shù)即為屈光度。調(diào)節(jié)幅度 (AA)最低值,Hofstetters 公式:最小值: 15 - (0.25

12、x age)。記錄:調(diào)節(jié)幅度(AMP)(移近法)OD: 7D OS: 7D,雙眼的調(diào)節(jié)幅度差異應在1個屈光度以內(nèi)。 五、Worth-4-dot 檢查 檢查目的是為了了解被檢者遠近的平面融合(flat fusion)能力,Worth 4 Dot電筒用于近距離的檢查,一般從40cm的距離開始檢查,也用來檢測黃斑中心抑制,紅色鏡片放在右眼前,綠色鏡片放左眼前。Worth 4 Dot擺放的位置為白點在下,紅點在上 。 右眼抑制 融合 左眼抑制 5 同向性復視 交叉性復視 內(nèi)斜視 外斜視 記下檢測的距離。若被檢者見到4個點,記錄為“fusion”。若被檢者見到2”。若被檢者見到3個點,記錄為“右眼抑制”

13、。若被檢者個點,記錄為“左眼抑制見到5個點,記錄為“復視” 六、立體視檢查 通過測量被檢者融合立體視標的能力,來測量其精細深度覺。 給被檢者配戴矯正眼鏡,并在此基礎上加偏光鏡。被檢者手持立體檢查簿,并將其固定在眼前40cm的位置。確定病人右眼通過右邊的鏡片只能看見R和豎線,左眼通過左邊的鏡片只能看見L和橫線。以被檢者最后一個正確反應(兩個連續(xù)錯誤反應之前的記錄)的立體視標所對應的立體視弧秒數(shù)表示立體視的量。如果被檢者不能正確指出任何一個立體視標,記錄“無立體視”。記錄如,Stereo at N sc:40sec,Randot,Stereo at N sc:20sec,Titmus。正常成人視銳

14、度,60 七、Hirchberg檢查 Hirschberg 試驗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和估計顯性偏斜的幅度。檢查者觀看患者角膜上的反光位置。一般,反光是對稱的(同在瞳孔中央,或同時輕度偏鼻側,或同時輕度偏顳側)。對于發(fā)現(xiàn)10D (5?)以下的偏斜不可靠, 熟練者在5D 以下,所以它的主要應用是在檢測兒童或其它不能做復雜檢查的患者。但是,它簡單快速,對于在任何年齡中篩選大角度的偏斜很有用。檢查要求室內(nèi)照明中等,如果患者有明顯的屈光不正,應當在矯正和未矯正情況下同時檢查。檢查者持一筆式電筒,與被檢者相距50厘米。檢查者位于被檢者正前方,閉上一眼(防止平行誤差),電筒恰好置于睜開的眼睛之下。指導患者觀看電筒,

15、觀察患者角膜反光點的位置。正常角膜反光點是對稱的,同在瞳孔中央,或同時輕度偏鼻側,或同時輕度偏顳側。記錄:偏斜幅度,方向,眼別和偏斜的頻度。例如:雙眼正位,右眼外斜視10度。 八、遮蓋試驗 包括交替遮蓋和遮蓋-去遮蓋檢查,交替遮蓋檢查,確定是否有斜視,但不能區(qū)分是顯斜視,隱斜視。遮蓋-去遮蓋檢查,區(qū)分是顯斜還是隱斜,確定是交替性的還是單側性的。 交替遮蓋 要求患者注視要求距離的物體,至少遮蓋一眼23秒來保證遮蓋眼達到分離。然后從一眼到另一眼交替移動遮蓋器。必須快速轉換,使在試驗中沒有雙眼視,也就是說,始終保持分離狀態(tài)。舉例: 右眼外斜(思考),先遮左眼,往內(nèi)轉(往患者的左),遮蓋移到右眼暴露左

16、眼:左眼往內(nèi)轉(往右)注視,現(xiàn)在右眼往外轉。遮蓋移到左眼:右眼往內(nèi)轉(往左)恢復注視。眼睛由外向內(nèi)轉-外斜或外隱斜,由內(nèi)向外轉-內(nèi)斜 或內(nèi)隱斜,由上向下轉-上斜或上隱斜,由下向上轉-下斜或下隱斜。 遮蓋去遮蓋檢查 確定是顯性還是隱性斜視,在顯性斜視,一眼注視目標而另一眼朝另一方向。如果非偏斜眼被遮蓋,偏斜眼被迫注視,產(chǎn)生移動。在隱斜,只有在雙眼視打破時發(fā)生眼的偏斜。未遮蓋眼無需移動。遮蓋的眼將在遮蓋器后移向偏斜的位置,6 在雙眼視恢復時回復到正確的位置。 進行遮蓋試驗時,室內(nèi)照明要充足。作視遠遮蓋試驗時使用高對比的、比被檢者最佳遠視力大一至兩行的視標。作視近遮蓋試驗,將高對比視力表置于距離眼鏡

17、平面40厘米處。為控制調(diào)節(jié),視標大小應為6/12 或更小 (N6/J4)。在遮蓋試驗中有三種觀察情況:一眼遮蓋時,觀察另一眼;去遮蓋時,觀察未遮蓋眼;去遮蓋時,觀察遮蓋眼。遮蓋試驗應當在患者視力矯正到最佳的情況下進行。遠試驗時,近視必須矯正;作視近遮蓋試驗時,應配戴其習慣遠用矯正處方(有些近視者看近不用眼鏡)。同樣的,遠視者在試驗時可以矯正或不矯正(假設他們能獲得良好的裸眼視力)。 九、眼球運動檢查(EOM) 大H字檢查是用來評估眼外肌的功能。 在該檢查中,患者保持頭部正位不動。指示其雙眼注視和跟隨檢查者手持的目標。檢查者將目標按“H形”路徑(如圖)運動,從距患者眼睛前方50 cm的中央開始。

18、運動應當擴展至眼球運動的極限(約各方向 45?),檢查者觀察哪一眼在達到某些位置時是否有困難。如果,舉例,患者的右眼不能有效地向上和右,提示右上直肌有問題。檢查者面對被檢者而坐,能夠看清楚被檢者的眼睛。室內(nèi)照明充足,并有一位置可調(diào)整的燈,以避免在被檢者臉部形成陰影。被檢者就坐,注視一與眼睛相距50厘米的位于眼睛正前方的注視視標(筆或類似物品)。有時,檢查者也可以用手指作為注視視標。檢查時,如被檢者因屈光原因不能充分注視,則需矯正。檢查可雙眼或單眼進行。但是,單眼的注視位置檢查不向雙眼的那樣有價值,但是檢查者可以比較雙眼的行為。 6 7 3 8 2 1 9 5 4 在檢查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觀察:移

19、動的平滑性、跟隨電筒光的準確性、移動的幅度。無報告復視或者不適,記錄為“SAFE”或者“FESA”。每個字母代表的意思為:S(Smooth):平滑地A(Accurate):準確的F(Full):完整的E(Extensive):廣闊的。舉例,EOM:SAFE;EOM:右上注視時出現(xiàn)復視,右眼滯后;EOM:FESA,左注視時右眼痛。 十、瞳距檢查 戴鏡者視軸和鏡片光學中心之間的偏差將會導致棱鏡效應,多余的棱鏡效應會導致視覺不適、眼睛疲勞和頭痛等癥狀。準確、充分地了解瞳距的涵義對于臨床測量、驗配工作非常重要。戴鏡者視軸和鏡片光學中心之間的偏差將會導致棱鏡效應,多余的棱鏡效應會導致視覺不適、眼睛疲勞和

20、頭痛等癥狀。移心引起的棱鏡效應可以根據(jù)Prentice公式計算: D = 子午線屈光力 (D) X 偏移距離 (cm),復合的移心需要兩次計算:一次計7 算水平分量,另一次計算垂直分量。(理論上,可以用矢量法根據(jù)子午線屈光力和單方向移心量計算總棱鏡效應。但是臨床上水平和垂直分量仍然比較常用。) 被檢者端坐,頭位正,一般無矯正除非不能充分注視40厘米外的檢查者的眼睛。檢查者與被檢者正面相對,相距40厘米。室內(nèi)照明充足,可調(diào)節(jié)燈,以消除投射在被檢者臉上的陰影。將一小刻度直尺置于被檢者的鼻梁上,與前額相平這樣直尺就基本位于眼鏡平面。 首先檢查者閉上右眼,讓被檢者注視他睜開的左眼(或者置于左眼下方的筆

21、式電筒),直尺的零點對準被檢者右眼顳側角鞏緣(如用電筒法則為角膜反光點)。然后仍用左眼注視被檢者左眼,讀出左眼鼻側角鞏緣位置(如用電筒法則為角膜反光點)的讀數(shù)。所得讀數(shù)即為被檢者的近用瞳距,因為雙眼輻輳于40厘米處(為了注視檢查者的左眼)。測量遠用瞳距時,第二步時檢查者則要睜開右眼閉上左眼,讓被檢者注視檢查者現(xiàn)在睜開的右眼,需要注意此時尺子和檢查者的頭都不能移動。將被檢者左眼鼻側角鞏緣在尺子上定位,則獲得遠用瞳距。宜重復測量遠用瞳距或近用瞳距,直至各次結果比較接近。遠用和近用瞳距之間的差距在24毫米左右,視被檢者兩眼間距和工作距離而定。最常用的瞳距測量方法是角膜反光點法,以此為設計原理的儀器比

22、較普遍,測量結果比較準確可靠。如果沒有專用瞳距測量儀器,用筆式電筒和瞳距尺也足夠了。使用這些瞳距測量方法(電筒照明或注視法)時有一些要求:瞳距尺位于(或非常接近)眼鏡平面;檢查者的瞳距與被檢者的瞳距無明顯差異;檢查者和被檢者之間的距離要足夠遠,以避免 兩人的瞳距差異影響結果準確性;檢查者位于被檢者正前方,高度相同;在測量時尺子不能晃動。如果被檢者為單眼或有斜視,測量時兩人的頭不能移動;應以鼻梁中央為參考點測量單眼瞳距。應從美容或者其它實用角度如平衡鏡片外觀或重量出發(fā)考慮廢眼或斜視眼的鏡片中心甚至處方。瞳距單位為毫米,記錄時遠用瞳距在前,近用瞳距在后,如67/64。女性的遠用瞳距一般在5565毫

23、米之間,男性則在5970毫米之間。兒童瞳距較小,可小到45毫米。由于看近時雙眼輻輳,近用瞳距比遠用瞳距通常要小。 十一、簡略視野檢查(正面相對檢查法) 對周邊的注意,發(fā)現(xiàn)威脅安全和正常工作的因素,或在社交中注意到從一角來的某一人,都需要正常的視野。最初視野的顯著縮小可能不容易被注意到,最初的癥狀可能是患者發(fā)現(xiàn)他們走路會踏空或跌倒,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環(huán)境中。視野的異常往往是一些嚴重的眼部或全身疾病的征兆。正常的視野大約是顳側900 、上方600 、鼻側600 、下方700 。和檢測周邊視野一樣,也需要檢測較中央的視野的盲區(qū)。盲點是正常的盲區(qū),對應視網(wǎng)膜上視神經(jīng)纖維離開眼睛的區(qū)域。盲點的擴大是一些疾

24、病的征兆。(如青光眼) 視力無矯正的被檢者端坐,頭正位,檢查者和被檢者正面相對。檢查時室內(nèi)照明均勻、明亮。讓被檢者用左手掌完全遮蓋左眼,但不要壓迫眼睛。然后讓被檢者注視檢查者睜開的右眼(有時比較有用的方法是檢查者遮蓋自己的左眼來演示正確的步驟),用一白色直尺(如房間墻壁和地板為淺色則用黑色尺子,或如圖示用兩根手指)作為注視視標,從被檢者頭后(即從未見到的區(qū)域)分別進入四個象限(左上、右上、左下和右下)。在檢查過程中,讓被檢者保持筆直注視檢查者睜開的眼睛,當一看到尺子的邊緣或者手指尖時,立即報告。遮蓋另一眼,同法檢查左眼。用這種方法檢查時總是從看不見的區(qū)域進入到看得見的區(qū)域。如果將程序顛倒,即注

25、視視標消失,則結果往往偏大。檢查者估計被檢者的視野各象限是否至少如前述一樣大小,同時應考慮可能限制視野的一些面部特征,如:8 眉弓、臉頰突出或鼻子較大。結果記錄為正?;蛞曇翱s小,如為后者,則還需注明眼別和受累象限。 正面相對檢查法也可用于檢查各眼“盲點”的位置,此時要用較小的醒目的視標,如筆尖或筆帽對比鮮明的筆或者帶白色橡皮擦的黑色鉛筆。被檢者和檢查者相對而坐,各自遮蓋相對的眼睛,如被檢者的左眼和檢查者的右眼,將注視視標從兩人相對兩眼中間移入。檢查者以自己的“盲點”作為參照(設為“正常” ),讓被檢者告知視標的出現(xiàn)和消失。這項檢查需要被檢者足夠的理解和配合,而且對于較小的盲點擴大并不敏感。 一

26、般來說,正面相對法檢查視野只能檢查大的異常。如果發(fā)現(xiàn)有異常,則需全面視野檢查、評價眼部健康。 十二、主利眼檢查 手指法:囑患者選5m遠處的一個豎線為目標,雙眼注視該豎線,伸出右手食指,使手指遮擋豎線,這時任意閉上一只眼睛,當某只眼睛睜開時手指沒有偏離豎線時該只眼即為主導眼;卡洞法:患者端坐平視選5m遠處一物體作為聚焦點,雙眼同時注視該物體,雙手平舉卡片使雙眼能同時從洞中將視線集中在聚焦點上,手持卡片慢慢往眼前移動并始終保持雙眼能從卡洞中注視到聚焦點上,當卡片觸及臉部時卡洞所對之眼即為主導眼;Worth四點儀法:患者端坐在綜合驗光儀前,每位患者的屈光不正都在綜合驗光儀上得到充分矯正,將Worth

27、四點視標投射在投影儀上,患者通過綜合驗光儀看Worth四點視標,下方白色視標如顯示偏紅色說明右眼為主導眼,顯示偏綠色說明左眼為主導眼。 第三章 驗光介紹 屈光檢查(驗光)是眼科學和視光學臨床實踐中主要的檢查手段之一,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主要和標準驗光設備仍是綜合驗光儀。驗光這部分我們主要是通過光學方法校正病人的屈光不正造成的視力不良。即讓位于無窮遠的物體通過被檢眼眼前的校正鏡片后恰在視網(wǎng)膜上產(chǎn)生共軛像。通俗的說法就是給病人配用眼鏡使其看清楚想看的東西。 驗光最終的目標是:清晰視覺、眼睛舒適和持久用眼。由于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人,而不是眼球,所以到達到以上的目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即使你們通過這個學習

28、,可以了解完整規(guī)范的驗眼方法,到臨床上也會需要一個經(jīng)驗積累的過程,才能慢慢體會到達到此目的的不容易。 常規(guī)遠距驗光流程圖 病史、外部檢查 ? 開 角膜曲率(雙眼) 始 ? 部 靜態(tài)視網(wǎng)膜檢影(雙眼) 份 ? 鏡片測度儀 9 單眼遠距主觀驗光(右眼) ?第一次MPMVA ? 第一次雙色法檢查 精 ? 確 停頓、思考 部 ? JCC核查 分 用JCC進行柱鏡精確 散光表 軸的核查 度的核查 ? 再一次單眼MPMVA ? 單眼遠距主觀驗光(左眼) 雙眼平衡 準備與平衡 主利眼檢查 終 棱鏡分離的雙色法檢查 結 雙眼MPMVA 部 試鏡架測試 份 停頓、思考 回顧起始部分的預測、回顧處理原則 驗光是結

29、合心理技巧與臨床解決能力的多步驟過程,目標是要在近20萬個可能的處方中得到適合個體的唯一處方。驗光不僅是一種技巧,而且還解決問題的實踐。驗光的目的不是完成檢查的步驟與過程,而是確定什么樣的鏡片能為病人提供最佳視覺。 驗光分類:客觀驗光: 檢影驗光 電腦驗光、角膜曲率檢查 主觀驗光: 綜合驗光儀驗光 插片驗光 10 在做驗光前,如果是以往有戴鏡的患者,我們要先用焦度計測量患者原鏡的度數(shù)。這樣做的目的是:了解病人戴舊鏡的度數(shù)非常重要,了解其舊鏡的散光度數(shù)、軸位,了解其舊鏡配適是否合適,了解其老視的近附加度數(shù)。 第四章 客觀驗光 客觀驗光主要有電腦驗光、角膜曲率計和檢影驗光。電腦驗光是通過電腦驗光儀

30、測量被檢眼屈光度數(shù),是一種快捷的驗光方法。角膜曲率計是用來測量角膜前表面的弧度(曲率半徑mm)、角膜屈光力,屈光度(D)和角膜散光情況的儀器。視網(wǎng)膜檢影法(Retinoscopy)最早是法國眼科醫(yī)師Cuignet于1873年倡導。檢影法是目前最準確,最重要的客觀驗光方法。 檢影驗光是利用檢影鏡將眼球內(nèi)部照亮,光線從視網(wǎng)膜反射回來,這些反射光線經(jīng)過眼球的屈光成分后發(fā)生了改變,通過檢影光線反射的影動判斷眼球的屈光狀態(tài),在被檢眼前放置各種鏡片,改變影動速度,達到中和。根據(jù)中和狀態(tài)下被檢眼前鏡片度數(shù)得到被檢眼的屈光度數(shù)。 檢影驗光的主要工具:檢影鏡、試鏡架和鏡片箱。 檢影驗光按照在檢影過程中和影動的順

31、序,可以分為球球法和球柱法。球球法是分別用球鏡中和兩子午線的影動,然后根據(jù)工作距離計算記錄結果。球柱法則是用球鏡中和一條子午線上的影動后,再在此基礎上加上柱鏡中和另一子午線上的影動。按照筆者的工作體會推薦使用球柱法,在綜合驗光儀上檢影,一般采用負柱鏡形式。采用負柱鏡形式是因為:高正鏡度數(shù)球鏡+負柱鏡,反映在驗光過程中有利于減少病人的調(diào)節(jié),是目前主流的書寫形式。但書寫形式和檢影方法沒有對錯之分,按照個人習慣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用球柱法檢影,如果有順動,先中和各子午線的順動,如果一開始各子午線都是逆動,則先中和低度數(shù)子午線上的逆動(即最先達到中和的逆動),如果有散光,再用負柱鏡中和另一子午線11 方

32、向的逆動,先尋找確定散光軸向,再確定度數(shù),最后復核兩子午線的應動情況,根據(jù)工作距離計算記錄結果。. 對于青少年初次驗光,應該先散瞳再做檢影驗光。散瞳的主要方式有:1%阿托品眼膏:一日三次,滴三天。三周瞳孔恢復。0.5%托吡卡胺滴眼液:5分鐘一次,共5次,休息半小時。610小時瞳孔恢復。必需要用1%阿托品眼膏擴瞳驗光者:小于6歲兒童、?+3.00DS 遠視、共同性內(nèi)斜。瞳孔恢復后進行主觀驗光。 散瞳狀態(tài)檢影,排除了調(diào)節(jié)因素對驗光結果的影響,可以排除假性近視。對于某些情況(小兒、眼睛器質(zhì)性病變、低視力),客觀檢影是最可靠的驗光方法。為主觀驗光提供一個有價值的起始參考度數(shù)。為什么我們做完檢影驗光還要

33、做主觀驗光呢,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有:客觀驗光精確嗎,客觀檢影完全客觀嗎,誰來戴這副眼鏡,其實檢影驗光受客觀因素影響,WD,病人調(diào)節(jié),等;不同人驗光結果可能不同,所以受到個人技能的影響。驗的度數(shù)是否就是處方,不是,我們要考慮到受用眼需求,戴鏡史、個人愛好、習慣等影響。我們的對象是人,不是眼球所以需要了解病人的主觀感受,記住我們驗光的目標:清晰,舒適,持久。 所以規(guī)范的驗光順序是先做客觀驗光,再做主觀驗光。 第五章 主觀驗光 調(diào)整座位和坐姿,調(diào)整照明,調(diào)整瞳距,調(diào)整儀器位置。 霧視法 霧視后,調(diào)節(jié)只會令視標更加模糊 被檢眼為了使物像看得更清晰些,被迫放松調(diào)節(jié) 先做右眼,再做左眼 逐漸增加正球鏡,直到

34、視力下降到0.3,0.5 所增加的正球鏡的度數(shù)就稱為霧視量 一般常用的霧視量為+1.00,+2.00DS 霧視后,應盡量的鼓勵病人看清視標 這一過程可以迫使被檢眼盡量的放松調(diào)節(jié) 逐漸減少霧視量,使視力慢慢提高達到最佳矯正視力 每次只增加-0.25DS的球鏡度數(shù) 緊記:每增加合理的-0.25D球鏡 視力應該提高大約一行 MPMVA 對于近視眼,是指能達到最佳矯正視力的最低負球鏡度數(shù) 對于遠視眼,是指能達到最佳矯正視力的最高正球鏡度數(shù) 12 目的:通過這樣的步驟,找到一個能達到最佳矯正視力的最高正鏡度數(shù) 如何去判斷MPMVA終點呢, 變小變黑法 紅綠色法(雙色實驗) 變小變黑法 當增加-0.25D

35、球鏡時,但視力并沒有再提高,病人也許會感覺“更好”了,實際上視標變得“更黑更小” 所加的這-0.25D球鏡就是不合理的,應該去掉,保留上一個度數(shù)為終點球鏡度數(shù) 過度的霧視,使得視標過于模糊,即使被檢眼產(chǎn)生了明顯的調(diào)節(jié),被檢者也不能察覺出物像模糊程度的改變 解決方法:將視力霧視到0.3,0.5,剛好能分辨出視標的方向,但保持視標是模糊的 雙色試驗 白光通過三棱鏡后可散開為七種不同的顏色“色散” 紅色光波長最長,折射率小,聚焦遠; 紫色光波長短,折射率大,聚焦近; 紅橙黃綠青藍紫 雙色實驗原理 人眼的屈光系統(tǒng)也存在色像差 正視眼 黃色光的焦點正好落在視網(wǎng)膜上,綠色光聚焦在視網(wǎng)膜前,紅色光聚焦在視網(wǎng)

36、膜后。 近視眼 眼軸長,紅光焦點較綠光焦點更靠近視網(wǎng)膜; 遠視眼 眼軸短,綠光焦點較紅光焦點更靠近視網(wǎng)膜。 紅色濾片色像差值為+0.24D 綠色濾片色像差值為- 0.21D 總色像差值為0.50D 雙色試驗對應的有效屈光矯正范圍約為0.50D 雙色試驗前應將矯正視力盡量提高至最佳 操作步驟 單眼進行,盡量矯正到最佳矯正視力 將視標換成紅綠視標,指引被檢者先注視綠色上的視標,再看紅色上的視標,然后又看回綠色,讓被檢者比較哪種背景上的視標更清晰或兩者一樣清晰。 為什么要先看綠色再看紅色,然后回到綠色, 13 綠色相對于紅色聚焦在前,類似于霧視的情況,為了看清綠色背景上的視標,就要放松調(diào)節(jié) 第一次確

37、定球鏡度 查檢影的矯正視力 看著最佳視力的一行,加+0.25DS,變清或差不多,繼續(xù)加正鏡,至變模糊。變模糊,問還能不能分辨那行視標的方向,如還能分辨方向,繼續(xù)加至不能分辨方向,如不能分辨方向,讓病人慢慢看,如還是不能分辨方向,則進入下一步。 往負鏡方向加至最佳視力 確認每加-0.25D,視力有提高,即使不能提高一行,至少能多看2個或以上的視標;如已能看到1.5,可再多加一片,如更清晰一些,按后者作為視力法的終點,不要繼續(xù)再加。 紅綠試驗 在視力法的終點,如紅綠一樣清,加-0.25DS,進行JCC檢查。 在視力法的終點,如紅清,加-0.25DS,如紅綠一樣清,再加-0.25DS,進行JCC檢查

38、。如綠清,進行JCC檢查。如還是紅清,再加-0.25DS,如紅綠一樣清,進行JCC檢查,如綠清進行JCC檢查,如還是紅清,退回一片進行JCC檢查。 在視力法的終點,如綠清,加+0.25DS 如紅綠一樣清,退回前一片進行JCC檢查。如紅清,退回前一片進行JCC檢查。如還是綠清,查此時視力,若視力下降,退回前一片進行JCC檢查。如視力并無下降,再次確認視力法球鏡度的終點,再進行紅綠試驗。 散光的精確 交叉圓柱鏡法 散光表法 裂隙片法 交叉圓柱鏡法 常用的精確散光軸位和度數(shù)的方法 準確、有效、簡單 英文縮寫為JCC (Jackson cross cylinder) 需要被檢者較好的合作 14 交叉圓

39、柱鏡的結構 + 0.25D - 0.25D 兩個柱鏡 度數(shù)相同 符號相反 軸位互相垂直 常用規(guī)格為?0.25D和?0.50D(綜合驗光儀上為?0.25D) 無論多少度的JCC,其等效球鏡度為0 視標的選擇 普通的E字視標,有方向性,會影響被檢者的判斷 選擇無方向性的圓形視標 單眼進行,先右后左,散光用負柱鏡的形式表示 建議 在球鏡確定的終點度數(shù)上增加,0.25DS 或取雙色試驗中達到綠比紅清的第一個球鏡度 這種輕度的過矯有利于保持最小彌散光圈始終在視網(wǎng)膜上 使視標看起來更銳利一些,有利于被檢者區(qū)別細微的變化 15 先進行柱鏡軸位的確定 再進行柱鏡度數(shù)的確定 軸位的確定 將JCC加在原試鏡片前,

40、其手柄與初始柱鏡的軸位相一致,這是“1” 以JCC的手柄為軸,180?翻轉交叉圓柱鏡,這是“2” 讓被檢者比較“1”和“2”哪種情況下視標更清晰或更圓更黑 將JCC停留在較清晰的情況下 將初始柱鏡的軸位向著JCC中紅點(負柱鏡軸位)的方向旋轉5-15? JCC的手柄的位置跟著初始柱鏡軸位一起旋轉,保持方向一致 度數(shù)的確定 調(diào)整JCC的位置,使其紅點或白點與初始柱鏡的軸位相一致,這是“1” 以JCC的手柄為軸,180?翻轉交叉圓柱鏡,這是“2” 讓被檢者比較“1”和“2”哪種情況下視標更清晰或更圓更黑 如為紅點與初始柱鏡的軸相一致時清,則在初始柱鏡的度數(shù)上增加-0.25DC 如為白點與初始柱鏡的

41、軸相一致時清,則在初始柱鏡的度數(shù)上減少-0.25DC 再重復進行上述的操做,直到被檢者認為“1”和“2”的清晰度(或者模糊度)一樣,這時試鏡架上初始柱鏡的度數(shù)即為被檢眼的散光度數(shù),記錄下來 再重復“1”和“2”的比較,根據(jù)結果繼續(xù)調(diào)整初始柱鏡的軸位 直到被檢者認為“1”和“2”的清晰度(或者模糊度)一樣,這時初始柱鏡所在軸位即為被檢眼散光的軸位,記錄下來 在進行度數(shù)的確定時,要遵循等效球鏡法則 每增加-0.50D的柱鏡度,球鏡度數(shù)減少-0.25D 每減少-0.50D的柱鏡度,球鏡度數(shù)增加-0.25D 當度數(shù)始終在0.25DC范圍內(nèi)反復時,選擇絕對值較小的度數(shù) 比較翻轉前后兩面是否清晰度相同,并

42、非一定指“清楚”,也可以指“模糊度”相同。 當度數(shù)的調(diào)整比較大時,必要時要重新確定一次軸位 Missed Astigmatism 主觀驗光的起始度數(shù)中沒有散光 球鏡矯正視力不佳(G的最后一個球鏡 R=G的第一個球鏡 交替遮蓋法 單眼主觀驗光的基礎上 雙眼同時注視 所能看到的最小視標 交替遮蓋左右眼 比較左右眼的清晰度是否一樣 如果清晰度不一樣 在較清的一側加+0.25DS 再交替遮蓋,再比較,再調(diào)整 直到雙眼的清晰度一樣 如果左右眼的清晰度一樣,直接進行一下的驗證過程 左右眼同時加上+0.25DS 清晰度一樣 已平衡 清晰度不一樣 再調(diào)整 注意 交替速度要快 每眼停留約2秒的時間 節(jié)奏均 以免

43、引起調(diào)節(jié)反應 患者的反應越快,兩眼相差越明顯 偏振片法 無需霧視 雙眼前加偏振片 調(diào)至偏振片使用的視標 辨別視標的清晰度有無不同 進行調(diào)整,達到平衡 回憶雙眼平衡的方法 22 棱鏡分光法 棱鏡紅綠色法 交替遮蓋 偏振片法 試鏡架試鏡,根據(jù)病人的反應作出調(diào)整 給出配鏡處方 23 第六章 屈光不正 光 , 可見光 400-750nm , 紫外光 , 紅外光 光的折射(Refraction屈光) , 折射率: 入射角正弦與折射角正弦之比 人眼成像與照相機成像 , 角膜:鏡頭 , 晶狀體:調(diào)節(jié)焦距 , 瞳孔:光圈 , 色素層:暗盒 , 不同點:光電轉換/沿視覺通路傳導/視皮層分析 清晰視覺的必備條件

44、, 屈光間質(zhì)透明 , 視網(wǎng)膜黃斑中心凹成像,成像清晰且足夠大 , 視覺分析系統(tǒng)結構完整且功能正常 眼的屈光系統(tǒng) , 眼的屈光系統(tǒng)的組成 , 眼的屈光:外界光線經(jīng)過屈光系統(tǒng)將發(fā)生折射,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這種生理功能 眼屈光系統(tǒng)的基本光學數(shù)據(jù) , 眼球的屈光力 , 58.64D , 角膜44.77D , 晶狀體17.35D , 最大可達70.57D , 房水/玻璃體的折射率1.336 , 晶狀體核1.43,周邊部1.386 , 角膜前后彎曲半徑7.7/6.8mm 24 , 晶狀體前后彎曲半徑10.0/6.0mm , 結點:角膜前表面后7.08mm(晶狀體后極) , 前主焦點:角膜前1

45、5.7mm , 后主焦點:角膜前表面后24.13mm(中心小凹) 相關概念 , 正視眼 emmetropia , 非正視眼 ametropia (近視眼/遠視眼/散光眼) , 調(diào)節(jié) accommodation , 集合 convergence , 近反射:near reflex 一種反射性視功能的三聯(lián)運動 , 遠點 far point , 近點 near point , 調(diào)節(jié)范圍 眼的生理性光學缺陷 , 球面像差 , 色像差 , 透鏡偏離光心 , 周邊像差 , 彌散光環(huán) , 瞳孔大小的影響 常用術語縮寫 , V , OD , OS , OU , D , DS , DC , + , - , ,

46、, , , 25 , , 屈光不正當眼在調(diào)節(jié)松弛的狀態(tài)下,來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線經(jīng)過眼的屈光系統(tǒng)的屈光作用,不能在黃斑中心凹形成焦點 屈光不正 , 分類 近視眼 遠視眼 散光眼 屈光參差 近視眼(myopia) 眼在調(diào)節(jié)松弛的狀態(tài)下,平行光線經(jīng)過眼的屈光系統(tǒng)后,在視網(wǎng)膜之前形成焦點,稱為近視 近視眼分類 , 單純性,病理性 , 輕度,中度,高度 , 軸性近視 /屈光性近視 (曲率性近視 /指數(shù)性近視 ) , 假性,真性,混合性 單純性 病理性 , 絕大多數(shù)起自青春期,且隨發(fā)育停止而漸趨穩(wěn)定。主要特點有:進展較慢;近視程度一般為低度或中度;遠視力多可理想矯正;視功能多屬正常;遺傳因素不明顯或不肯

47、定 , 主要特點有:早年即開始;持續(xù)進行性加深,發(fā)展快,成年后變慢或相當靜止;一般,6D;眼軸明顯延長;眼底病變早期即可開始,并進行性加重;視功能明顯受損;有遺傳因素;多伴合并癥。 輕度,中度,高度 , 輕度近視眼:,3.00D以下 , 中度近視眼:,3.00D,6.00D , 高度近視眼:,6.00D以上 軸性近視 /屈光性近視 , 軸性近視:由于眼軸延長所致 , 屈光性近視:眼軸正常,由于屈光成分異常所致 曲率性近視:由于角膜晶狀體彎曲度過強所致 指數(shù)性近視:由于房水晶狀體屈光指數(shù)增加所致 假性,真性,混合性 , 假性近視眼 :調(diào)節(jié)痙攣 , 真性近視眼 :用藥后近視度未降低或降低度數(shù),0.50D , 混合性近視眼 :用藥后屈光度降低?0.50D,但未恢復正視者 近視眼的病因 , 遺傳因素 , 環(huán)境因素 26 視近作業(yè) 其他 近視眼發(fā)生機制 , 調(diào)節(jié)減退 , 視網(wǎng)膜離焦, 形覺剝奪 , 信號系統(tǒng) 臨床表現(xiàn) , 遠視力下降 , 近視力 , 矯正視力 , 視疲勞 , 眼球改變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