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_第1頁
重點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_第2頁
重點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_第3頁
重點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_第4頁
重點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重點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技術要求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17.7一、總則(一)調查目標在長江、珠江、黃河、海河、遼河、淮河、松花江等七大重點河流干支流及附屬水體開展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查明水生生物種類、分布、數量,評估重點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受威脅情況,為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提供經驗,為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和決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二)調查對象淡水魚類、大型底棲動物(包括多毛類、寡毛類、水生昆蟲、軟體類、甲殼類等)、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動物和浮游藻類)。(三)調查周期每個重點河流調查與評估周期為2年。二、調查要求(一)調查準備根據調查目的、任務以及調查

2、對象,確立調查工作所涉及的區(qū)域或范圍,收集、分析與調查任務有關的文獻和相關資料,初步確定調查范圍內的重點物種名單。結合調查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組織調查隊伍,開展必要的人員培訓,準備野外作業(yè)需要的工具,包括樣品采集用具、標本保存處理用具、標本防腐劑、照相設備、信息記錄用具、工具書等。在開展現場踏查和野外采樣前,必須進行野外安全培訓。(二)技術要求1、調查采樣頻次魚類、水生哺乳類按照豐水、枯水及平水期進行采樣或調查,至少保證春季和秋季兩次調查。底棲動物、浮游生物及著生藻類等類群每季度開展一次采樣調查。各類群在經費允許和采樣方便的情況下可增加調查采樣頻次。2、調查采樣點設置魚類采樣點為1-5km長的河段

3、(圖1),底棲動物、浮游生物和著生藻類采樣點為分布在斷面上的點(圖2)。圖1 魚類調查采樣點設置示意圖6-12 Km圖2 底棲動物、浮游生物、著生藻類調查采樣點設置示意圖根據確定的調查范圍,在圖上預先布設采樣河段與采樣點,并按照以下原則進行現場踏查并確定采樣點:七大重點河流干流及一級支流上布設采樣點時,相鄰采樣點間距不得大于100km,二級以上支流相鄰采樣點間距不得大于50km;魚類、底棲動物、浮游生物和著生藻類采樣點位置應盡量一致;底棲動物、浮游生物和著生藻類每個斷面上的采樣點均應覆蓋河道和河流兩岸,每個采樣點采集3次以上重復樣品;應充分考慮采樣點的代表性,涵蓋水生生物代表性生境類型,如急流

4、、淺灘、深潭、河口和支流河口以及河漫灘等;同一采樣點或河段的不同生境類型必須采樣;重要經濟魚類或珍稀種類的索餌、洄游及產卵場等重要棲息地必須布設樣點或河段采樣;發(fā)現水體污染、溫排水、岸線固化、挖沙等破壞水生生物棲息地活動發(fā)生地點,應當記錄點位,并盡量布設樣點或河段采樣;因地形、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在地圖上定為采樣河段或采樣點但不適宜布設的,可不予布設,但應記錄地理坐標,并采集圖像信息上傳。3、采樣方法(1)魚類根據采樣點實際情況,綜合運用以下建議采樣方法,并在采樣時記錄采樣所使用的方法。魚類樣品采集后,應盡快采取措施防止其腐爛。1)網捕法網捕法是指借助各種捕魚網具,捕撈一定水體范圍內的魚類進行種類

5、調查和統計的方法,常見的方法包括手拋網、拖網、流刺網、圍網、抄網、漁籠等。網捕法適用于調查各種生境的魚類種類、數量、分布、頻度、生境、受威脅因素等。根據調查采樣物種的需求和棲息地類型,選擇相應的網具和捕魚方法,以及對應的漁網網眼。采樣時應記錄網具規(guī)格和放置時間。2)垂釣法垂釣法主要是指采用漁竿、漁線、漁鉤及釣餌等工具進行捕魚的方法。3)光誘法光誘法是指利用魚類趨光特性,使用人工光源,將魚誘集到指定區(qū)域加以捕撈的方法。4)電捕魚法指使用電魚機向水體施加電流,使魚發(fā)生暈厥或暫時喪失活動能力而浮上水面,便于捕捉或觀測。電漁法適合在上下游的均為狹長淺灘的河段進行采樣,配合采樣范圍內的天然屏障或圍網進行

6、攔截。適用于調查魚類種類和數量。采用電捕魚法前,需先取得漁政等相關部門批準。電捕魚時應注意操作人員安全防護,必須穿戴防水靴、橡膠手套等安全防護裝備。5)其他采集法市場采集法:指通過訪談漁民或調查水產碼頭,了解掌握一定河段的魚類資源種類和數量,并通過漁民或魚市購買魚類制作憑證樣本。市場采集法適用于調查傳統資源魚類的資源量和種群結構,宜作為其他捕魚方法的補充。在市場采集標本時盡量選擇形態(tài)完整的個體。但若遇到特殊種類,應盡量收集。收集標本時,應注意了解所獲魚類來源,記錄當地名稱,了解產量情況等。(2)大型底棲動物采樣方法根據采樣點實際情況,綜合運用以下建議采樣方法,并在采樣時記錄采樣所使用的方法。底

7、棲動物樣品采集后,應盡快采取措施防止其腐爛。1)網篩法指用鐵鍬等工具將一定范圍內的底質鏟入抄網等網具篩出底棲動物的方法。抄網法適用于淺灘、淺池等棲息地類型。采樣時應記錄網具的規(guī)格、網眼密度,以及篩選底質的面積等。底質中有較大石塊時,可用手撿起,剝離其上附著的生物。2)拖網法指將一定規(guī)格的拖網放于水底,借助船舶的行駛,將一定范圍內的底質掃入拖網,起網后篩選底棲動物的方法。適用于水深較深的水域。采樣時應記錄拖網類型(阿氏拖網、三角拖網、桁拖網、雙刃拖網等)、規(guī)格、網眼密度、拖行時間和距離等。如果出現網眼堵塞的情況,將網內采集到的樣品丟棄,重新在相同棲息地類型的不同位置采集樣品。(3)采泥器法指用彼

8、得遜采泥器(抓斗式采泥器)或其他采泥工具從水底采集一定面積內的底質,篩選出底質中的生物。適用于水深較深的淤泥質、泥沙質水域。采樣時應記錄采泥器抓斗大小、采集次數等。(3)浮游生物采樣方法根據采樣點實際情況,綜合運用以下建議采樣方法,并在采樣時記錄采樣所使用的方法。浮游生物樣品采集后,應盡快采取措施進行固定,防止其腐爛變質或影響其他樣品。1)采水樣法指用一定體積的采水器在不同水層采集固定體積的水樣,經沉淀、濃縮后,吸取混合均勻的濃縮樣至計數框中,統計浮游生物種類、數量和體積。適用于水深較深的水體采樣,以及采集定量樣品。采樣時應記錄采集水樣的體積、采水位置(岸邊、河湖中央)和采集的水層、分層水樣是

9、否混合等。2)浮游生物網法指用一定規(guī)格的浮游生物網(一般為25號浮游生物網)來回撈取,并從網中過濾出浮游生物的方法。適用于水面較寬、水深較深的水體,一般用于采集定性樣品。采樣時網口上端不能露出水面,記錄下水流速度、采集時間及采集位置(岸邊、河湖中央)等。3)直接撈取法當水體中存在體積較大、較長且分枝的漂浮藻類時,可直接用手、網或竹竿等工具將藻類撈起,并置于盛水容器或固定液中。采集藻類團塊時應注意采集不同顏色的藻塊或同一藻塊上不同顏色的部位;采集較長且分枝的藻類時應盡可能采集整體。采樣時應記錄采集位置(岸邊、河湖中央)等。4)其他方法當水面較小、水深較淺,不適宜采用上述采樣方法時,可用碗、杯子等

10、容器盛水倒入網中過濾,盛水時應注意不要帶入泥沙。(4) 著生藻類1)天然基質法根據采樣河段生境類型的不同,選用以下方法進行采樣:底質為砂礫、卵石、圓石及樹木殘骸:從水中移出底質,從表層刷下藻類的代表性區(qū)域,用蒸餾水沖洗入樣品瓶。底質為苔蘚、大型藻類、維管植物、根塊:取植物的一部分,放入樣品瓶,加少量蒸餾水,大力搖動、輕輕刮擦,清除藻類,然后將植物從樣品瓶中移走。底質為大塊巖石、河床巖石、原木、樹木:將一端帶有橡膠圈的PVC管置于底質上,使橡膠圈與底質密封,用牙刷或刮刀將管中的藻類刮下,再用移液器將其移出。底質為沙、淤泥、微小顆粒有機物、粘土:將培養(yǎng)皿倒置在底質上,在培養(yǎng)皿下插入刮刀,取下培養(yǎng)皿

11、中的底質,從河中移出底質后,洗入樣品瓶中。除了刮刀,還可使用湯匙、鑷子或移液器。2)人工基質法使用顯微鏡玻片(置于硅藻計中),或聚氨酯泡沫塑料塊(PFU)、丙烯酸纜繩等人工基質。將硅藻計或其他適用基質放入研究區(qū)域,縛在釘入河流底部的鋼筋或其他結構上,每個站位至少放置3個。2-4周后,采集基質,用牙刷、湯匙、刮刀等工具將著生藻類取下。4、標本采集(1)采集記錄采集地點選定后,應首先在野外采樣點記錄表上記錄采集日期、地點、水系(河湖溪流)名稱、地理坐標、水質及采集工具等,并拍攝環(huán)境照。(2)采集原則1)嚴格保護采集對象標本的采集須以不破壞水生生物棲息地為原則,或將對棲息地破壞降至最低限度;采集珍稀

12、瀕危水生生物時,除必須制作標本的,原則上拍照留存后及時放生,避免過度捕撈。2)合理選擇采集對象盡量采集大小適中的成年個體,便于標本的處理、制作、保存和鑒定研究。同時,還應考慮標本的性別。對于魚類標本,應盡量選擇鱗片完整、鰭條等外表機構齊全無破損的完整個體。(3)采集數量1)魚類采集過程中,應當注意控制采集數量。每個采集點普通標本不超過5尾/種,遇野外鑒定困難物種,或需特別研究物種,每個點采集數量不超過20尾/種。每個采樣點采集到的種類至少要保存2份標本。其中一份標本交環(huán)境保護部保存。2)底棲動物采樣河段中的所有生境類型至少重復采樣3次。3)浮游生物定量采集時,每個河段采集至少3個重復樣;浮游藻

13、類定性樣品的采集應在定量樣品采集結束后進行。4)著生藻類采樣河段中的所有生境類型至少重復采樣3次。(4)影像記錄采到標本后,應在固定防腐處理前對標本拍照記錄。影像記錄要求見第8節(jié)。5、標簽記錄使用竹牌、布條或定制塑料標簽為標本編號。標簽編號應與記錄本上信息頁編號一一對應,并與標本共同存放。魚類標本標簽記錄:可用標簽槍將已編號的標簽從標本下頜或尾柄處穿入魚體,或將大小適宜的標簽塞入魚體右側鰓蓋,或用針線將標簽穿系在魚尾柄處。底棲動物、浮游生物和著生藻類標簽記錄:應將永久性標簽分別附于樣品瓶外側,并按要求附加采樣信息。6、處理野外標本(1)魚類1)清洗使用清水清洗標本,從魚頭部向尾部方向小心清洗,

14、避免刮落鱗片。若魚體表黏液較多,應將標本置于解剖盤中,用軟刷蘸洗滌液小心刷洗,待黏液取出后,再用清水清洗。在繁殖季節(jié)采集魚類物種時,應注意某些物種的雄魚體表生長有顆粒狀珠星,應避免洗掉珠星。2)整形將扭曲變形的個體調整到自然狀態(tài),使其具備標本制作的條件。3)展姿對于活體,可直接放入配置好的固定液,使鰭條自然伸展,保持接近自然狀態(tài)的體態(tài)。切記將大量活體在少量水中暫養(yǎng),引起標本個體死亡。對于死亡個體,可將標本平置于密度較大的泡沫塑料板上,頭部朝左、腹部朝下,用細長針將背鰭、尾鰭、臀鰭及左側腹鰭按自然狀態(tài)展開、固定于泡沫塑料板上后,用注射器或吸管將福爾馬林原液滴在魚鰭基部5至10分鐘后,去除固定用長

15、針。4)大型魚類防腐處理應及時對標本進行防腐處理,按10毫克/千克體重,用注射器向腹腔或肌肉中注射10%福爾馬林液,還應向魚鰓處噴灑少量10%福爾馬林液。5)標本固定標本應在盛有10%福爾馬林的密閉容器中浸泡固定24小時以上,直至魚體完全變硬。標本固定完成后,應更華為5-8%的福爾馬林液保存。應使用有足夠空間的容器固定處理標本,使標本可在容器中平直拜訪,固定液能夠完全浸沒標本。(2)大型底棲動物樣品采集后,為防止加入酒精后脫色,加固定液前要記錄好樣品色澤。根據現場采樣種類多少,要將較硬的甲殼類等與軟體動物如水棲寡毛類、蛭類水生昆蟲的幼蟲(稚蟲)等分開。分別盛入塑料瓶中,個體較小的放入指管中。為

16、防止軟體動物斷體,脫水、收縮,現場加入1福爾馬林或30酒精固定。樣品帶回實驗室后,用70酒精或5福爾馬林液固定或采用混合固定液,長期保存。(3)浮游生物樣品中加入5%魯哥氏液、5%中性福爾馬林或2%戊二醛進行固定。將樣品放入冷凍箱,保存于黑暗處,直至處理。保存期間確保樣品不會泄露。保存時,每隔幾周檢查防腐劑,必要時進行添加,直至完成種類鑒定。(4)著生藻類同浮游生物。7、標本鑒定魚類標本鑒定到種。進行標本鑒定時,主要依據已出版的中國動物志魚類志和各省動物志,并可結合各標本館館藏標本。對于疑難物種,可借助分子鑒定的方法輔助鑒定。大型底棲動物盡量鑒定到種,難以鑒定到種的,盡量鑒定到屬。常見種必須給

17、出種名,按種計數。進行標本鑒定時,主要依據已出版的中國動物志相關無脊椎動物卷,并可結合各標本館館藏標本。浮游生物盡量鑒定到種,難以鑒定到種的,盡量鑒定到屬。常見種必須給出種名,按種計數。進行標本鑒定時,主要依據已出版的中國淡水藻志、中國淡水藻類、中國常見淡水浮游藻類圖譜及當地浮游生物圖譜志書等。底棲動物、浮游生物等難以鑒定的類群,必須將鑒定標本妥善保存,以便專家抽查鑒定準確率。8、照片拍攝(1)拍攝內容水生生物野外調查時拍攝的圖片應該包含以下內容:(1) 采樣點外貌一張。(2) 小生境兩張。其中必須包含一張以生境為背景、GPS定位儀屏幕為前景的照片。GPS定位儀屏幕上顯示內容為調查點的地理位置

18、信息)。(3) 物種特寫照片至少一張。對于魚類活體標本,可將其放置于水族箱內拍攝;若標本死亡,可將其放置于能夠突出顯示個體的塑料或橡膠襯板上拍攝。拍照時采用側面照,將標本頭指向左側,腹部向下,鰭條盡量舒展,下方擺放刻度尺,以便顯示標本大小。對各類標本拍照應盡量采用自然光,避免閃光等補光。此外,應在室內采集標本圖像信息,標本圖像應包括樣本標準側面照一張,以及其他反映物種特征的細節(jié)照片。(4) 底棲動物:每一調查河段中的優(yōu)勢種、水體污染或富營養(yǎng)化狀態(tài)下的常見種必須單獨選出并拍照。(5) 浮游生物和著生藻類:每一調查河段中的優(yōu)勢種,水體污染或富營養(yǎng)化狀態(tài)下的常見種必須單獨選出并拍照,并附加形態(tài)描述和

19、草圖,以便查對。每張照片上顯示由相機內置的拍攝日期與時間。(2)照片命名圖片命名應與其反映的內容相關。如,采樣點外貌.jpg,小生境.jpg,物種名-生活照.jpg,物種名-標本.jpg,物種名-局部特征.jpg等。如果同一內容出現多張圖片,則命名時加上阿拉伯數字以示區(qū)分,例如:物種名-頭部1.jpg,物種名-頭部2.jpg。(3)圖片的大小及格式提交圖片文件數據格式為.jpg格式,大小不能小于1024768 或者7681024。9、物種名規(guī)范物種標準學名只能以拉丁文或拉丁化的詞匯表示。物種學名以最新版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為標準,包括屬名和種加詞兩部分,亞種則加上亞種名。為方便記錄,不要求在物種名

20、上列全命名人和命名時間。在物種名暫時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在屬名后加命“sp.”;若表示一個屬的多個種,則在屬名后加后“spp.”表示。物種中文名基于已經出版的中國動物志、魚類志、藻類志等,統一采用中文正名。魚類的分類采用納爾遜第五版世界魚類(J.S. Nelson,2016)的分類系統;底棲動物分類采用中國動物志無脊椎動物各卷中的系統;浮游生物中的藻類及著生藻類分類系統參照中國淡水藻志中的系統。10、物種名錄編制在調查準備階段,收集原有河流水生生物物種名錄,并將原有物種名錄作為附表附于各重點河流調查項目的實施方案后。調查河流無水生生物物種名錄的,基于魚類志、歷史調查資料、文獻、公開的物種分布數據

21、庫等,初步整理與編制各重點河流水生生物物種名錄,并作為附表附于各重點河流調查項目的實施方案后。野外調查完成后,基于野外調查結果,編制新的河流水生生物物種名錄。物種名錄格式見附表9、10、11。三、評估指標及要求(1)河流水生生物物種豐富度及其空間格局;(2)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受威脅情況;(3)調查河流內重點保護物種、特有種、極小種群野生物種、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稀有野生物種等的種群數量、生存現狀及保護情況;(4)河流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空缺分析。評估指標與要求見下表:評估內容評估指標要求與說明種類組成統計分析該地區(qū)魚類不同類群各目、科、屬所屬物種數目占總種數的比例及各高級分類階元的組

22、成。分布統計分析魚類空間分布,分析各采樣河段魚類相似性。區(qū)劃類型對調查區(qū)域的魚類進行地理區(qū)劃分析,分析該地區(qū)物種所占分區(qū)的多樣性及每個分區(qū)中物種比例。物種豐富度調查河段內的水生生物物種總種數以調查河段為統計單元,統計調查河段內的水生生物物種總數采樣河段的水生生物物種總種數以采樣河段為統計單元,統計各單元內的水生生物種數物種多度頻度即物種在調查區(qū)域內出現的頻率,以包含該物種個體的抽樣單元數占全部抽樣單元數的百分比統計物種多樣性多樣性指數計算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或Simpson多樣性指數;重點保護物種比例調查河段內重點保護物種總數及所占比例建立重點保護物種識別方法,建立重點保護區(qū)

23、物種名錄。以調查河段為統計單元,統計重點保護物種總數及所占比例采樣河段內重點保護物種總數及所占比例以統一劃分的采樣河段為統計單元,統計重點保護物種總數及所占比例物種瀕危等級紅色名錄指數在水生生物紅色名錄評估的基礎上,開展補充評估,特別是原來評級中為“數據缺乏(DD)”的物種威脅因子主要威脅因子識別影響調查河段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的主要威脅因子及其影響程度外來入侵物種種類與分布建立調查河段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繪制調查河段外來入侵物種分布圖保護空缺未納入自然保護區(qū)管護范圍的高多樣性區(qū)域基于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區(qū)域分布與自然保護區(qū)分布,識別未納入自然保護區(qū)管護范圍的高多樣性區(qū)域未作為保育對象的區(qū)域重點保護

24、物種及其種群基于重點保護區(qū)物種名錄,以及對調查河段物種保護情況的了解,識別亟待進行保護的物種及其種群。四、考核指標(一)主要技術指標項目考核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1)調查河段水生生物物種名錄1份,調查河段重點保護水生生物物種名錄1份。(2)調查河段水生生物豐富度/多度空間分布圖及分布數據1套。(3)調查河段重點保護水生生物物種空間分布圖及分布數據1套。(4)調查河段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報告1份。(5)調查河段水生生物憑證標本。(6)提供所有野外調查獲取的影像資料。(7)上傳與提供所有調查表,并將數據信息通過軟件錄入管理信息系統。(二)人才隊伍建設培養(yǎng)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骨干力量及調查隊員人數等

25、。(三) 其他考核指標發(fā)表論文、專著數量等。附表:附表1 水生生物野外采樣點環(huán)境記錄表日期201 年 月 日采集地 縣 鄉(xiāng) 村記錄人參加人員野外采集號天氣過去的一周是否下雨備注GPS數據 (度/分/秒)北緯 東經 海拔 (m)生境信息濕地類型周邊生境類型其它 (描述)優(yōu)勢植被類型原始 /次生 /被干擾植被蓋度()生境現狀(干擾程度)干擾類型水體長度 (m)水體寬度(m)水深(m)透明度(cm) 水溫 ()水體 pH值溶氧量(mg/l)電導率(s/cm)水體氣味無 /酸 /腥臭 /惡臭 /其它水體顏色透明 / 渾濁 / 乳白色 / 綠色 / 其它水面漂浮物底質流速(m/s)描述河道特征描述左岸坡

26、度右岸坡度蜿蜒程度其它(描述)植被信息水生植被蓋度(%)水生植被陸生植被標本采集編號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遮蔽植物優(yōu)勢種次優(yōu)勢種常見種偶見種稀有種其它附表2 魚類采樣記錄表采集時間201 年 月 日 時記錄人采集人采集人數采集地鑒定人采集地編號經緯度海拔開始時間結束時間累計時間采樣網次或距離采集方法/工具野外采集號中文名學名數量(尾)重量(g)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總計備注附表3 魚類生物學測量記錄表學名 科名編號采樣日期水體類型采樣地點漁具性別年齡體全重去內臟重全長體長體高體寬肥滿度(F)肥滿度(C)背鰭臀鰭胸鰭腹鰭尾鰭鱗式鰓耙鰓蓋條背鰭前距背鰭后距

27、頭長吻長上頜長眼徑眼間距口裂背鰭高臀鰭高胸鰭長腹鰭長尾鰭長尾柄長尾柄高性腺重成熟系數最大卵徑一般卵徑性腺期克卵量相對懷卵量絕對懷卵量性腺情況充塞度腸長脂肪重附表4 大型底棲動物采樣記錄表采集時間201 年 月 日 時記錄人采集人采集人數采集地鑒定人采集地編號經緯度海拔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持續(xù)時間采樣網次或距離采集方法/工具野外采集號采樣總數:樣品總數:種 類 記 錄序號中文名拉丁名總個數(ind)取回個數(ind)備 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注:底質:淤泥、泥沙、粘土、粗砂、巖石、其它。附表5 底棲動物(定量采集)室內鑒定記錄表采集地采集地編號樣點編號采樣日

28、期采樣時間樣品采集人采樣工具樣方數量(個)/距離(米)鑒定人復核人樣品編號分類類群信息個體數(個)密度(個/m2)濕重(g)生物量(g/m2)門綱目科屬種附表6 底棲動物(定性采集)室內鑒定記錄表采集地采集地編號樣點編號采樣日期采樣時間樣品采集人采樣工具鑒定人復核人樣品編號分類類群信息個體數(個)目濕重(g)門綱目科屬種附表7 浮游藻類調查記錄表采集時間201 年 月 日 時記錄人采集人采集人數采集地鑒定人采集地編號經緯度海拔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持續(xù)時間采樣網次或距離采集方法/工具野外采集號采樣總數:樣品總數:采樣點編號浮 游 植 物 總 量各門浮游植物 ( 數量/生物量 ) 占總量的百分比(%)數量(104cells/L)生物量(mg /L)藍藻綠藻硅藻甲藻裸藻隱藻金藻黃藻平均附表8 浮游動物調查記錄表采集時間201 年 月 日 時記錄人采集人采集人數采集地鑒定人采集地編號經緯度海拔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持續(xù)時間采樣網次或距離采集方法/工具野外采集號采樣總數:樣品總數:采樣點編號浮 游 動 物 總 量各類浮游動物 (數量/生物量 ) 占總量的百分比(%)數量(ind/L)生物量(mg/L)原生動物輪 蟲枝角類橈足類浮游幼蟲平 均附表9 魚類物種名錄河流編號: 水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