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學運動系統(tǒng)教案_第1頁
神經病學運動系統(tǒng)教案_第2頁
神經病學運動系統(tǒng)教案_第3頁
神經病學運動系統(tǒng)教案_第4頁
神經病學運動系統(tǒng)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神經病學運動系統(tǒng)教案【篇一:神經病學運動系統(tǒng)教案】【】主要由以下結構組成:2中樞(上)運動神經元:即。起自和旁運動細胞,發(fā)出纖維經、下行,分為兩支:(1) 腦干束:來自中央前回上1/3部份,纖維到達兩側顱神經運動核,但下部、中支配部分及只受對側支配。(2) :來自中央前回上2/3部分和旁中央小葉,到達下端腹側時,大部分交叉到對側(),終止于脊髓前角細胞;小部分下降到不同平面時再陸續(xù)交叉到對側細胞。上運動神經元支配下運動神經元,使肌肉收縮成為受意識支配的、有目的的,并抑制和調節(jié)下運動神經元的過度活動。3:包括底節(jié)、底核等結構,經過網狀結構及的,支配下運動神經元。系原始,受皮層的抑制調節(jié),并參與肌

2、張力的形成。4系統(tǒng):通過三對小腦腳(繩狀體、橋臂、)與、底節(jié)、腦干、脊髓等聯(lián)系。支配下運動神經元主要通過紅核及網狀結構的下行通路,以維持軀體的平衡和自主運動的準確、協(xié)調和流利,稱為共濟運動?!緳z查方法及臨床意義】1肌力:先觀察自主活動時肢體動度,再用作對抗動作的方式測試上、和的肌力,雙手的握力和分指力等。須排除因疼痛、或肌張力過高所致的活動受限。輕微肌力減退檢查方法:雙手同時迅速握緊檢查?;紓任帐州^慢,力量稍輕。雙手指盡力分開后手掌相對,觀察兩側指小。患側分開較小。兩臂前伸,患臂逐漸下垂(barre試驗)。仰臥、伸直下肢時,可見患側足外旋;或雙腿屈曲,使膝、均呈直角,可見患側逐漸下垂(maga

3、zini試驗)。肌力按六級分法記錄,肌力的減退或喪失,稱為?!?級”一完全癱瘓?!?級”至“4級”,為不全性癱瘓或:“1級”一有肌肉收縮而無肢體運動;“2級”一肢體能在床面移動而不能抬起:“3級”一肢體可抬離床面:“4級”一能抵抗部份外界阻力;“5級”一正常肌力。癱瘓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1) 下運動神經元性(周圍性)癱瘓:見于脊髓前角細胞、以及病變。表現(xiàn)為肌力減退或完全不能活動,肌張力減低,深消失,可有或。(2)上運動神經元性(中樞性)癱瘓:見于中央前回或皮質脊束損害。也出現(xiàn)肢體肌力減退或完全不能活動,但由于其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被解除,故出現(xiàn)肌張力性增高(屈肌下肢伸肌張力增高),深,常有

4、髕、踝陣攣,陽性,但淺或消失。除廢用性外,肌肉無局限性萎縮,亦無肌震顫。但在嚴重病變的可出現(xiàn)為肌張力降低,深反射消失。2肌容積:觀察、觸摸肢體、軀干乃至顏面的肌肉有無萎縮及其分布情況,兩側對比。必要時用尺測理骨性標志如髕、踝、上下一定距離處兩側肢體對等位置上的周徑。見于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亦可見于各種,如等。后者稱肌源性肌萎縮。廢用性肌萎縮見于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固定等。肌病時還須注意等處有無。3肌張力:指肌肉的緊張度。除觸摸肌肉測試其硬度外,并測試完全放松的肢體被動活動時的阻力大小。兩側對比。(1) 肌張力減低:見于“弧”中斷時,如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和后根、病變等。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期。某

5、些變,如舞蹈癥等。(2) 肌張力增高:痙攣性肌張力增高:見于錐體束病變,系牽張反射被釋放而增強所致。上肢屈肌張力增高,呈“折刀狀”,下肢伸肌張力增高。性肌張力增高:見于錐體外系病變,如等。伸、屈肌張力均增高,呈“鉛管樣”或“齒輪狀”。此外,腦干核水平以下病變還可見四肢呈現(xiàn)強直性伸直。皮質廣泛病變可見去皮制強直,表現(xiàn)為上肢屈曲內收,日新月異臂緊貼胸前,下肢強直性伸直。4共濟運動:平衡與共濟運動除與小腦有關外,尚有深感覺參與,故檢查時應睜、閉眼各作一次。肌力減退或肌張力異常時,此項檢查意義不大。共濟運動檢查通常沿用以下方法:指鼻試驗:囑用尖來回觸碰自己的及檢查者手指,先慢后快;:仰臥,抬起一側下肢

6、,然后將足跟放在對側膝蓋上,再使足跟沿前緣向下移動。此外,也可觀察患者作各種精細動作如穿衣、扣扣、寫字時表現(xiàn)。平衡檢查常用romberg試驗:并足站立,兩臂前伸,觀察有無晃動和站立不穩(wěn)。(1):睜閉眼均有表現(xiàn),肌張力減低。病變以肢體共濟失調為主,部病變以軀干共濟失調即為主。(2)共濟失調:深感覺缺失所致,故睜眼后,共濟失調不明顯。多累及下肢,出現(xiàn)肌張力減低,消失,震顫覺和關節(jié)位置覺喪失,行走時有如踩感,為此,行走時舉足過高,踏地過重,呈現(xiàn)“跨閾”。黑暗中更加明顯。見于后索及嚴重的變。5不自主運動:不自主發(fā)生的無目的異常運動。注意觀察其形式、部位,速度、幅度、頻率、節(jié)律等,并注意與自主運動、休息

7、、睡眠和情緒改變的關系。兩側對比。(1)震顫:為主動肌與交替收縮的節(jié)律性擺動樣運動,可為生理性呀性;后者按與隨意運動的關系,分為:靜止性震顫:指肢體靜止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震顫。如震顫麻痹癥,震顫多見于手及手指,典型者呈“搓藥丸”樣。運動性(意向性)震顫:指肢體運動且指向一定目標時出現(xiàn)的震顫。震顫在肢體快到達目標時開始出現(xiàn)或變得更明顯,多見于小腦病變。(2)肌纖維震顫和肌束震顫:為局限于肌肉的細小、快速或樣顫動,不引起關節(jié)的活動。發(fā)生于下運動神經元變性期,肌肉極度萎縮時可消失。(3) :分為兩種:陣攣性抽搐:陣發(fā)性發(fā)作的群與拮抗肌群的有節(jié)律的交替性收縮??梢娪陬伱妫ㄈ缑婕〕榇acial tics)、

8、肢體(如局限性運動性)或全身(如強直性痙攣性癲癇發(fā)作的痙攣期)。強直性抽搐:陣發(fā)性發(fā)作的肌肉或肌群持續(xù)性強直收縮??删窒抻谀骋患∪猓ㄈ珉枘c肌)、某一肌群(如)或全身(如強直性痙攣性癲癇發(fā)作的強直期)。(4) 舞蹈樣動作:為不規(guī)律的、不對稱的、幅度不等的急促動作。如突發(fā)的肢體伸展、擠眉、眨眼、擺頭等。見于外路病變。6姿式步態(tài)改變:臨床上最常見的為步態(tài):癱側上肢內收、屈曲,并貼近身體不擺動;下肢則伸直,不能屈曲,行走似劃圈。見于錐體束病變恢復期。此外,尚有雙下肢張力增高引起的剪刀(痙攣)步態(tài),小腦病變引起的()步態(tài),震顫麻痹引起的慌張步態(tài),下肢弛緩性癱瘓如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引起的搖擺(鴨行)步態(tài)等,

9、均參見各有關節(jié)章節(jié)。【篇二:神經病學運動系統(tǒng)教案】一、軀體運動的分類隨意運動:由于大腦皮質支配而發(fā)生的復雜精細動作,特別是手指的運動(例如彈鋼琴、拉提琴、編織毛衣等等)以及有目的性的動作(運用),受意識支配,非先天的。不隨意運動:自動的反射性運動,機體適應外界的最低的本能活動,與生俱來的,如內臟運動。二、錐體系統(tǒng)的組成(一)3部分:中樞部分:大腦皮層中央前回與運動前區(qū)(brodmann第4,6域)。傳導部分:錐體束(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皮質腦干束)和脊肌束。周圍部分:肌肉運動終板。(二)2級神經元傳導上運動神經元:位于運動皮層的錐體細胞及其下行纖維(錐體束)。下運動神經元:腦干的軀體運

10、動核、脊髓運動神經元及其下行纖維(脊肌束)。1.皮層中樞:大腦皮層中央前回與運動前區(qū)(brodmann第4,6域)中央前回與運動前區(qū)(brodmann第4,6域)。僅3%起源于中央前回第五層的巨大錐體細胞(betz細胞),而絕大部分起源于中央前回第五層的其它錐體細胞。其它錐體細胞起源神經纖維:有中間神經元參與,間接控制運動。2.錐體束:人錐體系統(tǒng)神經纖維約100萬根。巨大錐體細胞(betz細胞)半卵圓中心和內囊內囊中腦腦橋延髓錐體交叉-皮質脊髓束脊髓前角和前根周圍神經和肌肉運動終板三、運動傳導束在神經系統(tǒng)各部的排列(一)運動皮層中樞:大腦皮層中央前回(brodmann第4域),倒置人形。上部:

11、下肢,旁中央小葉前部膝以下及會陰;中部:軀干、上肢;下部:頭、面交叉支配:支配對側肢體運動皮質投射區(qū)與體表面積不成比例,大小與運動的精細和復雜程度有關,精細運動大手,語言大口(二)傳導部分(錐體束)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s)、皮質腦干束(除了面神經核下部與舌下神經核外,其他顱神經運動核均接受兩側大腦皮質的支配)。在內囊走行:皮質腦干束膝部。皮質脊髓束:后肢的前2/3部,上肢:前,軀干:中,下肢:后。在中腦走行:大腦腳中3/5部。皮質延髓束:內側;皮質脊髓束:外側。上肢:內;軀干:中;下肢:外。在腦橋走行:腦橋基底部,纖維分散。上肢:內上方,下肢:外下方。在延髓走行:錐

12、體上肢:背側,下肢:腹側。皮質延髓束,不斷發(fā)出纖維終止于運動性顱神經核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前束75%90%錐體束在錐體下部交叉形成皮質脊髓側束(支配對側),皮質脊髓側束也有少量同側纖維;25%10%錐體束在錐體下部不交叉,形成同側皮質脊髓前束。皮質脊髓前束可缺如,罕見含有全部錐體束纖維。在脊髓:外內:骶腰胸頸,與脊髓丘腦束相同皮質脊髓側束上肢:內;軀干:中;下肢:外。上肢(頸膨大c5-t2)50%.軀干(t3-t12)20%.下肢(腰膨大l1-s2)30%.皮質脊髓前束一般僅達上胸部(t6),小部分支配同側,大部分經白質前連合交叉支配對側,支配軀干肌,上肢近端肌和頸肌的運動核。一側損害,因皮質

13、脊髓前束雙側分布,不出現(xiàn)軀干(呼吸)肌癱瘓。(三)前角細胞:在脊髓形成6個細胞柱或群。軀干肌肉前內側細胞群:脊柱淺肌、腹壁某些肌。后內側細胞群:脊柱深肌。四肢肌肉(僅見頸膨大和腰膨大)前外側細胞群:肢體近端和中間段的伸肌和展肌。后外側細胞群:肢體近端和中間段的屈肌和收肌。后后外側細胞群:肢體遠端肌。隔肌(頸段c3,4,5)、會陰和肛門周圍?。╯3-s5):中央細胞群。(一)臨床意義1.幾個名詞的解釋單癱(monoplegia)單一上肢或單一下肢的癱瘓。腦性偏癱(hemiplegia)單側下部面肌、頦舌肌與上下肢的癱瘓。脊性偏癱單側上下肢的癱瘓。上截癱(paraplegia)-兩側上肢的癱瘓。下

14、截癱-兩側下肢的癱瘓。四肢癱-兩側上下肢的癱瘓2.單側支配面神經核下部、舌下神經核、脊髓前角細胞雙側支配習慣上不分左右總是同時進行運動的肌肉,如眼肌(3,4,6)、咀嚼?。?)、咽喉聲帶(9,10)、額?。?)、頸肌(11)、軀干肌等。3.中樞性癱瘓與周圍性癱瘓的鑒別:中樞性癱瘓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大腦皮質運動區(qū)或錐體束受損,引起對側肢體單癱或偏癱,表現(xiàn)為癱瘓肌肉張力增高折刀樣、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出現(xiàn)病理反射,癱瘓肌肉不萎縮。周圍性癱瘓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脊髓前角細胞或運動性顱神經核及周圍神經受損,引起癱瘓肌肉張力降低、肌肉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在皮質下白質及內囊處,錐體束病變引起的偏癱,

15、常是上肢比下肢重,遠端比近端重,上肢伸肌比屈肌重,下肢屈肌比伸肌重。四、錐體系統(tǒng)損害的定位診斷(一)下運動神經元損害:又稱下運動神經元麻痹或周圍性癱瘓。1.脊髓前角損害:癱瘓的分布呈節(jié)段型。如:l3,l4病變引起股四頭肌馳緩性癱瘓,c5病變引起三角肌馳緩性癱瘓。臨床疾?。杭毙圆∽儯杭毙约顾枨敖腔屹|炎,即(一般無肌束顫動)。慢性病變: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手小肌肉萎縮常見于脊髓空洞癥脊髓前角損害,伴痛觸覺分離。2.前根損害:癱瘓的分布呈節(jié)段型。如:腰5前角損害引致脛前肌癱瘓。臨床疾?。核柰饽[瘤,椎骨病變。但后根也常同時受損根性疼痛(后根受損表現(xiàn))。3.周圍神經損害:支配的肌肉發(fā)生周圍性癱瘓,常同時

16、出現(xiàn)疼痛、麻木等感覺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某些金屬中毒可造成周圍神經損傷,如鉛中毒可引起橈神經麻痹,出現(xiàn)腕下垂,及局部感覺障礙。(二)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定位診斷1.皮層型運動神經損害:大腦皮層中央前回與運動前區(qū)(brodmann第4,6域)損毀癥狀:單肢(上肢,下肢,或面部的肌肉)癱瘓。對側性。刺激癥狀:jackson-從口角或拇指抽搐開始,擴散至整個肢體和/或全身。臨床疾?。耗X腫瘤,腦外傷,腦血管病。2.內囊型運動神經損害:三偏征對側偏身性癱瘓(傳導束型或中樞性)一側下部面肌、頦舌肌、上下肢中樞性癱瘓,但軀干肌不癱瘓。對側偏身性感覺障礙:。對側同向偏盲:視放射。臨床疾?。耗X血管病,內囊部。

17、3.腦干型:交叉性癱瘓。腦干運動神經核受損:病灶同側的顱神經麻痹。已交叉的皮質脊髓束受損:病灶對側的中樞性癱瘓。中腦大腦腳weber綜合征:病灶同側動眼神經麻痹(眼瞼下垂、眼球處于外下斜位、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復視出現(xiàn)),病灶對側下部面肌,頦舌肌與上下肢癱瘓。millard-gubler綜合征:腦橋水平損害本側展神經和面神經癱瘓,對側舌下神經及上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癱瘓。4.脊髓橫貫型損害:3大主征損害平面以下截癱,損害平面以下傳導束型各種感覺障礙,大小便障礙。(1)脊髓癥狀:見于急性脊髓橫貫型損害的早期(一般34周)先表現(xiàn)下運動神經元麻痹,肢體弛緩性癱瘓。后表現(xiàn)上運動神經元麻痹。臨床疾病:

18、急性脊髓炎,晚期脊髓腫瘤,脊髓外傷。(2)不同部位的脊髓橫貫型損害:頸膨大以上脊髓損害(高頸段病變)四肢中樞性癱瘓,因膈神經也損害,出現(xiàn)呼吸肌癱瘓。頸膨大(c5-t2)損害:雙上肢下運動神經元麻痹,雙下肢中樞性癱瘓;c8t1脊髓側角損害,出現(xiàn)horner綜合征。頸膨大以下,腰膨大以上脊髓損害(胸段)雙上肢正常,雙下肢中樞性癱瘓。剪刀型步態(tài)(痙攣步態(tài),劃圈步態(tài))輕度雙下肢中樞性癱瘓腰膨大(l1-s2)損害:雙上肢正常,雙下肢下運動神經元麻痹。腰膨大以下即圓錐(s3-s5,尾1)損害:無四肢癱瘓,但大小便障礙,骶部及肛門周圍皮膚感覺障礙(馬鞍狀分布)。馬尾(l1錐體以下)5.脊髓半側型損害:brown-sequard綜合征損害平面以下:同側中樞性癱瘓-(沒有交叉的)皮質脊髓束受損;同側深感覺障礙(沒有交叉的)后索受損;對側痛溫覺障礙(交叉后的)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但兩側觸覺均保留。臨床疾病:脊髓壓迫癥:如脊髓外腫瘤,脊椎6.脊髓傳導束性損害錐體束損害,臨床疾?。涸l(fā)性側索硬化。脊髓前角細胞加錐體束損害,臨床疾?。杭∥s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