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維新運動中的國人辦報熱潮.ppt_第1頁
第三章 維新運動中的國人辦報熱潮.ppt_第2頁
第三章 維新運動中的國人辦報熱潮.ppt_第3頁
第三章 維新運動中的國人辦報熱潮.ppt_第4頁
第三章 維新運動中的國人辦報熱潮.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維新運動中的國人辦報熱潮,一、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報刊的創(chuàng)辦 二、維新派其他主要報刊 三、國人辦報熱潮的特征與意義,一、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報刊的創(chuàng)辦,(一)康有為與萬國公報、中外紀聞 (二)上海強學會與強學報 (三)梁啟超與上海時務報,(一)康有為與萬國公報、中外紀聞,1、萬國公報 2、中外紀聞,1、萬國公報,維新派出版的第一份報刊 1895.8.17,北京 創(chuàng)辦人康有為,編輯:梁啟超,麥孟華 雙日刊,木刻雕版印刷 政治性報紙,免費贈送,以刊載論說為主,2、中外紀聞,1895.12.16-1896.1.20 第一家正式機關報 強學會成立,萬國公報改名 除論說外,增加中外新聞(外報

2、選譯、國內(nèi)各報摘錄) 康有為發(fā)表開會主義書維新派政治宣言,(二)上海強學會與強學報,1896.1.12-1896.1.25 機關報,免費派送,政治色彩更濃厚明確,倡導變法維新 辦報宗旨:廣人才、保疆土、助變法、增學問、除舞弊、達民隱,(三)梁啟超與上海時務報,1、梁啟超 2、時務報,1、梁啟超,(1)生平 (2)新聞思想 (3)“新文體”,(2)新聞思想,A、戊戌變法時期:有益國事(耳目喉舌)去塞求通(功能與作用) B、1899-1911:較系統(tǒng) 報刊性質與任務:性質多樣;監(jiān)督政府,向導國民 辦好報紙四原則: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速而確 健全輿論的主張: “五本” 宣傳方法:

3、浸潤、煽動,(3)“新文體”,首先由王韜在循環(huán)日報上運用; 舊式文言文不能適應需要; 粱啟超在時務報運用最好(時務文體),新民叢報上運用最成熟(新民文體) 基本特征:平易暢達、語言豐富、筆調(diào)自由、條理清晰,筆鋒常帶情感 歷史淵源:既是對晚漢魏晉文風的繼承與發(fā)揚,也是思想解放的產(chǎn)物 效果與社會反響:許多人競相學習與仿效,守舊老輩痛恨,視為野路子,2、時務報,旬刊,石印,影響中國歷史進程 1896.8.9,黃遵憲創(chuàng)辦,主筆梁啟超,總理汪康年 內(nèi)容:諭旨、奏折、論說、京外近事、域外報譯 維新派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機關報。,二、維新派其他主要報刊,(一)澳門知新報 (二)唐才常、譚嗣同與長沙湘學新報、湘

4、報 (三)嚴復與天津國聞報,(一)澳門知新報,1897.2.22,何廷光、康廣仁為總理,何樹齡、粱啟超等撰稿 5日刊,后改旬刊 基本內(nèi)容:“多載京師各省近事,為時務報所不敢言者” 特色:大量刊載內(nèi)地報刊所不敢刊,言論更尖銳,編譯外報材料報道事實真相,(二)唐才常、譚嗣同與長沙湘學新報、湘報,1、湘學新報 1897.4.22,長沙,旬刊,后改名湘學報 湖南第一家中文新式報刊 講求實學、新學為主,偏重學術 主編唐才常,變法時期著名的宣傳家和活動家,2、湘報,1898.3.7,長沙,湖南第一家 “南學會”的機關報 基本內(nèi)容:言論與新聞、廣告、本省物價表 辦報宗旨:開風氣、拓見聞 主編唐才常 主要撰稿

5、人之一譚嗣同,(三)嚴復與天津國聞報,1896.10.26, 北方最重要宣傳陣地 基本內(nèi)容:電傳諭旨、路透電、本地新聞、各地新聞、外洋新聞(詳于本國之事) 主要任務:報道國內(nèi)外時速和譯載外報材料 出旬刊國聞匯編(1897.12.8,詳于外國之事) 實際創(chuàng)辦人與主持者:嚴復 報目的:通上下之情、中外之故,通外情為要務,三、國人辦報熱潮的特征與意義,(一)特征 (二)新聞業(yè)務特點 (三)意義,(一)特征,1、全國性:沿海及內(nèi)地中小城市報刊數(shù)量大,達70余種 2、多樣性:專業(yè)報刊:農(nóng)學報、算學報;文摘報集成報;婦女報刊女學報; 3、進步性:宣傳維新變法,介紹新知識,(二)新聞業(yè)務特點,1、開創(chuàng)了新的報刊政論文體新文體 2、新聞報道中夾帶評論 3、編輯工作有所改進:版面分欄,新聞分類 4、重視新聞的采訪工作 5、運用新聞圖片配合新聞報道,(三)意義,1、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進步意義 2、在我國近代新聞事業(yè)發(fā)展上的積極意義,1、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進步意義,(1)向讀者進行了資產(chǎn)階級思想啟蒙的教育 (2)向讀者進行了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教育 (3)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fā)展,促成了變法的實現(xiàn),2、在我國近代新聞事業(yè)發(fā)展上的積極意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