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共 16 正法醍醐 二規(guī)教言論思考題參考答案 第 1 節(jié)課 1 、 若想迅速成就圣天與世德這兩種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答:首先,在善知識面前聽聞有關(guān)圣天與世德的教言,如二規(guī)教言論;其次,如理如法地反復(fù)思維抉擇,對其中的道理生起定解;再次,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地行持。簡而言之,就是聞思 信解 行持,而我們尤其應(yīng)做到的是在深信、力行方面努力。 2 、 有些人認為: “ 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修持佛法,世間上的高尚品德自然就會具足。 ” 這種想法對嗎?請以比喻具體說明。 答:這種想法不對。因為作為下品高尚的世間道德 是上品高尚圣者道的根本,如果沒有世間的高尚行為,就不可能有高深的佛法境界。因此,出世間法的功德,一定要建立在世間的人規(guī)基礎(chǔ)上,這如同沒有樹根就沒有樹干,沒有福報就沒有財富一樣,倘若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不具備,則根本談不上佛法的成就。 3 、 一個人的好壞是由什么來決定的?為什么? 答:世間上的所有眾生可分為好人、中等人、壞人三大類,這并不是由別人來劃分的,完全是由自己的行為來決定的。因此,佛陀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 4 、 有些人不用勞作,就能獲得無盡財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卻一貧如洗,這是什么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后, 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 答:這些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因為好的道德品質(zhì)增長善行,導(dǎo)致善的結(jié)果;而不好的道德品質(zhì)增長惡行,必定倍受痛苦。了知此理后,我們應(yīng)當仔細取舍因果,斷惡遷善,努力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第 2 節(jié)課 5 、 有些人拼命地追求美名,卻始終也得不到,這是為什么?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因為自己往昔積累的福報不夠,再加上今生的行為不如法,有了這兩種原因之后,所求一切不能如愿以償,雖拼命追求卻始終也得不到?,F(xiàn)在很多人極力追求權(quán)利、金錢、美名不擇手段,得到了便以為高明,沒得到則怨天尤人,不信因果 、不求道義,造作了許多惡業(yè)。 6 、 什么樣的人是諸天護法所厭離的?你具備幾條? 答:諸天護法所厭離的惡劣人品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忘恩負義、廉鮮寡恥、輕視因果、背信棄義、利害顛倒、得勢張狂、失勢卑鄙、不信三寶、表里不一、無慚無愧、疾賢妒能、造謠誹謗等,這樣的人將自相續(xù)中的福德摧毀殆盡,諸事不順、護法遠離,雖多祈誦也于事無補。以此為鑒,我們當深自檢點,程度或有深淺,皆應(yīng)斷惡遷善。 7 、 如果自己遇到諸多不順,是該怨天尤人,還是應(yīng)自我檢討?為什么? 答:諸事不順是自己往昔福報積累不夠!應(yīng)當自我檢討:今生是否培 福?行為是否如法?是否斷惡遷善?應(yīng)如過去大德所言,首先做個好人 一個道德品行優(yōu)良的人。如了凡四訓(xùn)、俞凈公遇灶神記、安士全書所闡釋的道理行持,身體力行,日積月累,定能轉(zhuǎn)變。 第 3 節(jié)課 8 、 有些人繳很多錢讓寺院念經(jīng),也求了很多護法神,但他的生意還是不順利,是三寶沒有加持嗎?為什么? 答:這并不是三寶沒有加持,而是自己人品低劣。因其所求不是為了損害別人,就是為了利益自己,如此縱然念經(jīng)、求護法神也沒有作用。反之,如果凡事以因果為準繩作取舍,為眾生發(fā)菩提心而行事,即使不天天為自己念經(jīng)祈禱,事業(yè)也 會非常圓滿、順利、成功。 9 、 怎么樣才能獲得名聲地位、圓滿財富?如果別人擁有這些,你是什么心態(tài)? 答:要獲得名聲地位、圓滿財富,最起碼的基礎(chǔ)條件是要具備穩(wěn)重的人格,這樣的人事業(yè)才能獲得別人及護法天眾的幫助,也才能成為上師三寶加持的對境,事業(yè)、運氣自然會越來越增上,否則,諸事不順、舉步維艱。另一方面,如果別人擁有這些,我們應(yīng)當隨喜、遠離嫉妒之心。 10 、 什么樣的人令諸天護法歡喜,恒時賜予保護? 2 共 16 正法醍醐 答:令諸天護法歡喜、恒時賜予保護的人具備這樣的人品:表里如一、誠實守信,知恩圖報、深信因果,意志堅強、恩怨分明, 誓言堅定、智慧明決。 11 、 平時若沒有時間供護法,護法神是否會不高興,以后不再保護你了?請說明理由。 答:絕對不會!只要我們?nèi)似泛?,憑良心和道德做事,即使忘了或者沒有時間供養(yǎng),智慧護法神也不會懲罰,反而因為我們具備智慧福德,而跟隨身邊,恒時賜予保護。 12 、 沙門四法中說對怨敵不能報仇,此處卻讓我們學(xué)會恩怨分明,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這二者并不矛盾。因為沙門四法中說 “ 對怨敵不能報仇 ” 是基于慈悲心,而此處要我們恩怨分明則是基于人文準則。對怨敵不能報仇,并不等于不辨是非、不分恩怨,而成天糊糊涂涂,豈不成 了愚癡的人,這并不等于菩提心修得好。 第 4 節(jié)課 13 、 護法神的住處上哪里?怎樣做才能得到他們的幫助和庇護?為什么? 答:一切護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心。若要得到護法神的保護,行為必須如法穩(wěn)重、誓言堅定。因為如果我們行為如法、起心動念清凈,經(jīng)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眾生,護法神自然十分高興。所以,我們應(yīng)該掃除心地上貪、嗔、癡、慢、嫉等不清凈的念頭,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為,陳設(shè)慈悲心、誓言堅定等善法供品,如此則護法神必定恒常庇護,隨時不離。 14 、 若想求福報、求平安,我們應(yīng)當如何行持? 答:福報來自 于善因,即高尚的行為。因此,我們應(yīng)杜絕不如法的行為,經(jīng)常處于高尚的心行中,則護法天眾幫助,福分也會不求自來。否則,若為了名聲財富不擇手段,也許依靠前世未消盡的福分,暫時會得到一點安樂,但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處在痛苦之中。麥彭仁波切告戒我們:若欲福德久遠,首先必須端正心念,行持高尚之行! 15 、 現(xiàn)在世界人口越來越多,但佛經(jīng)中說人身難得,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二者并不矛盾。一是,人身依靠過去世行持十善業(yè)的因而得,因此難得;二是,佛陀說暇滿人身難得,如果獲得人身卻又造作惡業(yè),則失去了人身難得的意義。因此, 米拉日巴尊者對獵人啟阿巴說 “ 本來佛陀說暇滿人身珍貴難得,但看見你這樣的人,便覺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為這樣的人身跟惡趣的身體無有差別,并沒有什么可珍貴的。 ” 16 、 歸納而言,本論的內(nèi)容分哪幾個方面?請以比喻說明。 答:二規(guī)教言論主要講高尚的人格和相應(yīng)的行為,歸納起來有十二個方面,以樹為喻: ( 1 )、樹根(做人的根本):智慧(取舍因果,斷惡遷善的智慧)、穩(wěn)重(正直誠信); ( 2 )、樹干(做人的支撐):有愧(知慚有愧能不斷改過)、不放逸(具備正知正念能守護善法); ( 3 )、樹枝(做人的品質(zhì)):正直(公平正直 不徇私)、誓言堅定(一諾千金); ( 4 )、樹葉(做人的莊嚴):知恩(知恩圖報)、利他(平等利益他人); ( 5 )、樹花(做人的福德):信心(對圣道的信心)、布施(積累福報資糧); ( 6 )、樹果(做人的結(jié)果):安樂(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榮譽(不求自來的名聲)。 17 、 智者與愚者的區(qū)別是什么?你屬于哪一種? 答:做任何事之前,具有智慧的人首先觀察,再做取舍。如若智慧不夠,則去請教智者。而愚者則事前缺乏觀察、請教,事后多生后悔,這就是智愚之別。如格言寶藏論所言 “ 必定發(fā)生之事前,對此研究則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別, 事后觀察即愚者。 ” 18 、 作為一個修行人,需要了解國際時事、政治局勢、各地風俗等嗎?為什么? 答:需要適當做一些了解,但不能執(zhí)迷。因為了解國際時事、政治局勢、各地風俗等,有了廣見多聞的智慧,可使我們心胸寬廣、目光遠大,這對修行和人格培養(yǎng)很有幫助。 19 、 具備什么樣的功德,才可以稱為真正的人? 答:心胸猶如虛空般寬廣,別人誹謗也好、贊嘆也好,自己什么都可以容受,遇到自他的痛苦,不會特別傷心,遇到自他快樂,也不會過分歡喜,什么事情都想得開、放得下,同時具有廣大的見識,具備這樣功德的人,才可以稱為真正的人(心 胸寬廣、目光遠大)。 第 5 節(jié)課 20 、 智者遇到問題時會怎樣處理?這跟愚者有什么區(qū)別?你屬于哪一種? 3 共 16 正法醍醐 答:格言寶藏論中講到智者與愚者的差別:無論說話、做事、發(fā)愿、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攝持,而愚者則以愚癡來指導(dǎo)。智者遇到問題時,首先以智慧觀察、抉擇,遇到不懂的問題,虛心向他人請教,因此能避免彎路、少犯錯誤;而愚者遇到問題時,缺乏觀察,不懂裝懂,卻又固執(zhí)己見,因此常常導(dǎo)致失敗。古人常說: “ 智者不問執(zhí)為恥,愚者詢問執(zhí)為恥。 ” 21 、 若欲令社會風氣日益高尚,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答:傳播弘揚佛法,讓更多的人 通過學(xué)習(xí)大智者佛陀的教言,了解佛法的真理,在行為上變得越來越高尚,社會風氣才會隨之轉(zhuǎn)變。 22 、 既然我們最愛的是自己,怎么做才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為什么? 答:善用暇滿人身、不虛度時光才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做法。具體而言有兩個方面: 一是、要有長遠的眼光,為自己的今生與來世考慮,確定人生的目標 “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 。并以此人生目標作行為取舍,哪些該做,哪些不應(yīng)做,以此做人生規(guī)劃。 二是、深信因果,并以因果真理做善惡取舍,觀察思維哪些是功德,當力行(隨喜功德);哪些是過失,當遷善(懺悔業(yè)障)。以正知正念攝持 身口意三門,以此做自己每天的行持。 這樣精進地實行,自己的品德將越來越高尚,善法功德將日益積聚,人生的安樂隨之而來,解脫的成就指日可待。 23 、 若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將會導(dǎo)致什么后果?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點? 答:古人說 “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 ,但若不觀察思維自己的過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處事渾渾噩噩,錯誤累犯不止,不但將毀壞自己以前積累的功德,雖經(jīng)百年也不會有長進。為了避免這一點,首先應(yīng)辨別什么是功德、什么是過失,時時反省自己,對功德有向往之心,對過失有排斥之心,所謂 “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 24 、 如果想獲得自己的利益,應(yīng)當如何行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首先,應(yīng)該有殊勝的發(fā)心(菩提心),同時,具備分辨取舍善惡的智慧,恒時精進地斷除自己的過失,乃至生生世世增長自相續(xù)中的功德,薩迦班智達說: “ 縱然明日將死亡,今日亦當求智慧。 ” 這樣,才能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 25 、 打開智慧有哪兩種途徑?你平時上怎么做的? 答:打開智慧有兩種途徑:一是長期依止善知識聞思修行,將他們的言行舉止點點滴滴融入內(nèi)心,自己的行為和智慧就會越來越增上;二是閱讀高僧大德們的論典及傳記,轉(zhuǎn)變自心。 26 、 什么是穩(wěn)重的士夫?請舉例說 明。 答:穩(wěn)重的人具有這樣的人格特點:公平正直、誠實守信。他們做事認真塌實、吃苦耐勞、一諾千金,是值得信賴的人。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中記錄的金山寺香燈師的公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人雖笨,但最終成為一個法師,這就是穩(wěn)重的人格成就。 第 6 節(jié)課 27 、 請以比喻說明穩(wěn)重的功德和不穩(wěn)重的過失。 答:穩(wěn)重的功德與不穩(wěn)重的過失從身、口、意三方面來分析: 一、穩(wěn)重的功德 1 、 身體穩(wěn)重如獅子,則不受他人隨意欺辱,具有威嚴,令人敬畏。 2 、 語言莊重如仙人,謹言少語、真實不虛,令人生信且歡喜。 3 、 性情穩(wěn) 重如珍寶,依靠自身的智慧,滿足自他一切愿望。 二、不穩(wěn)重的過失 1 、 身體不穩(wěn)重者,如同掉了角的牦牛,常受人欺。 2 、 語言不莊重者,如同烏鴉語無倫次、喋喋不休,招人厭惡。 3 、 性情不穩(wěn)重者,如風吹落葉飄搖不定,心無定性,萬事難成。 28 、 什么才是有愧者?在家人和出家人分別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有愧者就是對世間不如法的行為、極為下劣的事情,興趣索然,而且具極大的憂愁和厭煩之心。對于在家人主要表現(xiàn)在:沒有與傳統(tǒng)美德背離的行為,不做受良心或道德譴責的事情,尤其作為居士,其行為不違背十善業(yè)道。對于出家人 則表現(xiàn)為不愿違越戒律。倘若始終具有正知正念,明辨是非善惡,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就是所謂的有愧者。 29 、 為什么說無愧者比裸體奔跑者還值得羞恥? 4 共 16 正法醍醐 答:與有愧者行為相反的就是無愧者。裸體奔跑者雖羞,但穿上衣服就可以遮蓋了,無愧者惡劣的行為,如破戒、偷盜、忤逆父母、傷害他人等,令人羞恥,縱然穿上衣服也難以遮蓋,在他人心目中留下了壞人的印象,受人歧視。 30 、 這節(jié)課講了哪些是無愧者?你具備幾種? 答:二規(guī)教言論中羅列了以下無愧者的行為: 1 、 對利濟自己的恩人不知感恩圖報。 2 、 對壞人不懲罰、對好人不 稱揚,好壞不分,茫然無措。 3 、 對惡語相加毫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 4 、 苦口良藥不愿服,逆耳忠言不愿聽。 5 、 對善妙的德行不希求,熱衷于不好的行為。 6 、 隨便泄露秘密,令信賴自己的人灰心失望。 7 、 不自尊、自重,對別人的恭敬也滿不在乎。 8 、 對行善積德的道理、教言不生歡喜心。 9 、 不愿跟隨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善知識學(xué)習(xí)。 10 、 與惡友為伍,在愚人群中暢游,完全與世出世間美德相背離。 第七節(jié)課 31 、無愧者還有哪幾種?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多嗎?請用你周圍的事例進行說明。 白天做 沒有意義的事,如喝酒、賭博、看戲,晚上唯作不凈行,這種人也是無愧者。 有些人在無有任何實義的吃吃喝喝中耗盡珍貴的時日,同時也造下了對來世不利的各種惡業(yè),但他們還不知道慚愧,此等人也是無愧者。 現(xiàn)量見到了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正規(guī),但既不生起歡喜心,也不產(chǎn)生追求心,這種人也屬于無愧者。 32 、請以比喻說明,什么叫做不放逸? 比如一個人居住在非常險的懸崖上,稍不留意就會掉下去,如果掉下去了,自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他會步步謹慎,三門不敢放松同樣,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詳細觀察會不會令來世墮入惡趣、 會不會染污自己的相續(xù),時時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萬萬不能放縱三門。 33 、世間人從小到老是如何被放逸所迷惑的?你也是這樣的嗎? 世間中被放逸所迷惑的人非常多。比如在童年時,整天喜歡各種玩具,把它當作實有財產(chǎn),不分晝夜一直耽著,為此不知哭過多少回。 人到了成年時,為了錢財和親友,始終被貪嗔等煩惱所逼迫,遇到討厭的敵人就恨之入骨,遇到可愛的朋友就戀戀不舍,為感情流了無數(shù)眼淚。 一旦步入老年,最重視的,就是自己能活多少年,身體是不是很健康,走路會不會摔倒 ,對身心的衰敗非常重視。 這樣人終其一生就是這樣無意的空耗過的。我在沒有入佛門之前就是這種狀態(tài)中過的,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才明白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我立誓今后不放逸。 34 、地位高貴、名聲遠大的人,是否值得我們羨慕?為什么? 不是值得我們羨慕,因為人生苦短,名利不過是夢幻泡影,諸法無常,苦樂相繼,貧富即可轉(zhuǎn)變,名望過眼云煙,壽終轉(zhuǎn)生不能帶走分毫,而所造善惡之也,長隨身伴。我們應(yīng)該希求解脫得到究竟的快樂才是。 35 、我們?yōu)槭裁磻?yīng)當思維來世? 因為來世善惡果報,是指導(dǎo)和提示我們現(xiàn)在抓緊時間如法行持,切末放逸。 第八節(jié)課 3 6 、請以比喻說明怎樣才能了知一個人的賢劣?你以前是如何判斷的? 貨物通過秤量即可知其輕重,一堆棉花看起來特別大,卻不如一小塊金子重。同樣,以二規(guī)來衡量眾人的功德時,有些人表面上口才不錯,說起來頭頭是道,但真正做起事情來,才發(fā)現(xiàn)他根本沒有真才實學(xué)。而有些人最初令人不抱希望,但后來他各方面所顯示的成績,使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37 、愚者和智者每日的所作所為有什么差別? 有些智慧淺薄的人,由于沒有以正知正念攝持身心,從出生至死亡,猶如一日所經(jīng)歷的一樣。他每天雖然忙忙碌碌,無有任何空閑,實際上不管是個人的修 行,還是為人類造福,從沒有做過有意義的事情,碌碌無為地虛 5 共 16 正法醍醐 度了一生。 智者完全與之相反。廣聞博學(xué)的智者,精通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道理,每天都在行持法、財、欲、解脫四大圓滿功德,從來沒有間斷過。 38 、名詞解釋:圓滿四德 無義者 失義者 所謂 “ 圓滿四德 ” ,即法、財、欲、解脫四種圓滿。法圓滿,指修持大乘或小乘佛法;財圓滿,指即生中行持有漏善法,積累信心、智慧、持戒等圣者七財;欲圓滿,指獲得人天福報,或通過禪定得到欲天之善趣果位;解脫圓滿,指暫時得到人天福報,究竟獲得聲緣羅漢、佛菩薩的出世間解脫。 “ 無義者 ” 平時所做的事情不但無有意義,反而造作惡業(yè),如偷盜、邪淫,做妓女、做屠夫、做漁夫,以此毀壞了自己的今生來世。這是以放逸導(dǎo)致的,因為沒有正知正念、不知取舍,所以變成了無義者。 所謂 “ 失義者 ” ,指業(yè)際顛倒的人,本來自己很有良知、很有正見,后來遇到惡知識,與無正知正見的人同流合污,以致毀壞戒律、毀壞聞思,一切善法功德消失殆盡。 39 、在本節(jié)課中,作者講了放逸者的哪些法相?你具備幾種? 不觀察自己的過失,人家說了也不接受的人是防逸者 自己沒有主見,心常隨著外境而轉(zhuǎn),聽到美妙的音樂 、看到悅意的色法,心就像蘆葦一樣飄搖不定。尤其是沒有學(xué)過教理、也沒有長期修行過的人,自己的心猶如小狗一樣無有主見。小狗聽到別的狗叫,它也跟著狂吠亂叫,同樣,這種人是別人怎么說,他就怎么說,原因在哪兒也不知道。 有些智慧淺薄的人,由于沒有以正知正念攝持身心,從出生至死亡,猶如一日所經(jīng)歷的一樣。他每天雖然忙忙碌碌,無有任何空閑,實際上不管是個人的修行,還是為人類造福,從沒有做過有意義的事情,碌碌無為地虛度了一生。成為無義和失義者的人 有些人雖然聰明,但智慧沒有達到究竟。非但不懂甚深的法理,反而利 用小聰明造作罪業(yè)。 有些人表面上看來心胸寬廣、肚量很大,不容易發(fā)脾氣,大家都覺得很了不起。其實他的性情松散懶惰,對什么都無所謂 有些人孤陋寡聞,沒有廣聞博學(xué)的知識,可是做起事來非常急躁,如海潮般一浪接著一浪,刻不容緩,心急得不得了。這也是放逸者的一種法相。 有些人沒有發(fā)起布施之心,也沒有達到一地菩薩布施圓滿的境界,但因為不擅于管理自己或三寶的財物,隨隨便便浪費,別人也認為他不執(zhí)著這些,于是大肆享用、占盡便宜。還有些人本來沒有看破一切,但表面上好像證悟了現(xiàn)空雙運的境界一樣,什么都不執(zhí)著。這些均 為放逸所生的過失。 有些人的悲心并沒有究竟,不是像登地菩薩那樣將眾生看作兒子,但卻任敵人恣意妄行,怎么樣害他罵他,他都規(guī)規(guī)矩矩的。這也是防逸的表現(xiàn) 有些人經(jīng)常將自己的貪心、嗔心及習(xí)氣毛病,在眾人面前暴露無遺,這也是愚者的一種表現(xiàn)。 自我檢視 , 發(fā)現(xiàn)所有的防逸過失全部具足 , 對自己這樣低劣的法器深感慚愧 , 以后要精勤修習(xí) , 斷除一切過失 . 第九節(jié)課 40 、放逸者還有什么特點?為了避免這些過失,我們平時應(yīng)該怎么做? 有些人并未證悟一切萬法都是空性,顯現(xiàn)上如夢如幻、如陽焰、如乾闥婆城,可是他身 語一點也不約束,好像已經(jīng)通達了最高境界,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 , 也屬于放逸者 有些人并未生起視三界輪回如火坑的厭世出離心,只是因為性格孤僻,跟誰都合不攏,在任何團體中,總與眾人格格不入,不管是親友還是其他人,全部視為怨敵來對待,以致誰都不愿跟他接觸。這種人天天 “ 閉關(guān) ” 不見人,并不是出離心特別強,只不過是性格太差了,這也是放逸所導(dǎo)致的 我們平時應(yīng)該 : 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太緊不行、太松也不行,沒有觀察不行、觀察太過分也不行,倘若過于極端,事情不會圓滿成功。所以平時一定要謹慎護持身口意的諸般威儀,如此才會 事半功倍 我們?nèi)粘5难孕信e止,應(yīng)當無欺的如來圣教、具相善知識的教導(dǎo),還有自己的清凈心。這三個條件不可缺少,自己的所作所為以這三條標準線來定位,這對每個人來講非常重要。 對未來所做之事一定要謹慎籌劃、精心安排,不管大事還是小事,千萬不要草率決定,決定完又立刻變卦。 6 共 16 正法醍醐 做一件事情要方方面面觀察,考慮操作過程中若出現(xiàn)不利因素應(yīng)如何面對,一項一項在心里好好盤算,一旦做出了決定,自己則應(yīng)全身心投入。如此一來,縱使事情失敗,也沒有什么后悔的 41 、什么叫正直,什么叫狡詐?二者在發(fā)心、行為、結(jié)果上有 何差別?你屬于哪一種? 所謂的正直,是以三寶或良心作證,遇到事情時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無論對方高低貴賤,是領(lǐng)導(dǎo)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觀事實,就當仁不讓地站在那一邊。 狡猾的人 , 特別虛偽,口是心非、陽奉陰違。 二者區(qū)別: 發(fā)心:正直的人是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如果自己要快樂、不要痛苦,喜歡吃好的、睡好的,想獲得快樂、名聲、地位,那別人也是一模一樣,自己理應(yīng)體諒別人、理解別人。狡詐者只是一味地想著自己,對別人的生命、別人的快樂一點也不在乎。 行為:正直的人行為是為了 利益別人的,哪怕自己受到損壞也不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狡猾者的行為是為了利益自己,為了自己可以損害別人,甚至損害對自己有恩的人。 結(jié)果:正直的人享受人天的福報,天人護佑;狡猾者感受惡趣的苦報天神遠離。 42 、狡詐者具備哪些法相?與狡詐者交往將有什么危害? 狡詐者對賢者從來不會贊嘆,別人的人格怎么好,聞思修行怎么不錯,他總覺得無所謂。 對以前所做之事不作任何分析,錯了沒有懺悔,對了也沒有總結(jié);現(xiàn)在做的到底如法還是不如法,從來也不辨別觀察。什么都分不清楚,整天迷迷糊糊,除了吃飯睡覺外什 么都不管,好也無所謂,不好也無所謂,這種人不是正直者而是狡詐者。 與狡詐者結(jié)為親友的話,對他有利的時候,他可能會幫助你,但是若觸犯到他的利益,他絕對不會幫你,甚至即使你幫過他,他此時也會恩將仇報,反而加害你 43 、有人說: “ 當今社會上,狡詐者特別吃得開,行為正直的人往往會吃虧,所以應(yīng)該學(xué)狡詐者。 ” 對此你怎么認為?為什么? 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狡詐者的過失非常大,一個狡詐者的下場很可憐,自己的今生來世都回感受無量的痛苦。雖然有些人因為狡詐而暫時獲得了一點小利益,但無常變化,因果不虛,這樣的人是 絕對得不到好的果報的,佛教徒最基本的見解就是要相信因果這樣作什么事都有正確的取舍。 第十節(jié)課 44 、誓言堅定的人具備哪些特點?這樣會有什么利益?明白此理之后,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答應(yīng)一件事情,然而,一旦經(jīng)過智慧詳詳細細觀察,自己承諾下來了,哪怕是三千大千世界統(tǒng)統(tǒng)毀壞,他的誓言也不會動搖。 誓言堅定的人,可以獲得一切快樂利益、財富名聲,由于說的話具有可信度,眾人也會信任他 45 、有些人說話見風使舵,根據(jù)不同的場合變來變?nèi)?,這將導(dǎo)致什么過患?這種人的修行會成功嗎?為什么? 對于 這種人,護持白法的天人均會遠離,人們也不愿意與他接觸,最后他自己孤苦伶仃,就像枯樹一樣無有涼蔭,再努力也不會得到財富名聲。 不僅如此,這樣的人修行也是不能成功的,因為我們發(fā)愿成為佛陀的追隨者,這樣的誓言需要堅定和穩(wěn)固的恒常遵守,如果發(fā)愿有改變了,是很危險的,不會修行成功的。所以我們要堅守誓言,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了退失的念頭,馬上用正知正念來攝持自心。 46 、劣者與智者在守護誓言方面有何差別?我們在承諾一件事情時,應(yīng)當遵守什么原則? 劣者對自己的生命特別重視,而智者認為生命不過是生死流轉(zhuǎn)中的暫時一站, 這不是很重要,一個人受到良心譴責,違背自己所承諾的誓言,才是值得慚愧的。劣者今天發(fā)一個誓言,明天就徹底違背,看到這種情景,智者沒有一個不為他惋惜的,覺得這種人非??蓱z,隨意舍棄誓言是非??蓯u的事情。 智者寧可舍棄最寶貴的生命,生生世世也不愿背棄自己的誓言。譬如入密宗后有要守護的誓言,顯宗受別解脫戒、菩薩戒時也有誓言,甚至世間上當總統(tǒng),也需要在大眾面前宣誓。真正有智慧的人,身體生命、受用財富等都可以舍棄,而不愿舍棄自己的誓言。 而愚者不需要那樣的折磨,就像親友書中所言,他們?nèi)缢谢y一樣, 無緣無故、隨隨便便就會背棄承諾。 在堅守誓言時,首先不要輕易承諾,假如一會兒承諾這個,一會兒承諾那個,結(jié)果一無所成,這樣不太好。 7 共 16 正法醍醐 承諾之前先應(yīng)通過智慧來詳細觀察,如果實在辦不了,即便是上師吩咐你,你也不要承諾。一旦承諾下來,就千萬不要改來改去,否則會失去自己的良知,在別人看來,你也是一點可信度都沒有 47 、為什么說不懂知恩圖報的人,名義上為人,但實則為鬼? 因為,基本的人格都沒有,對自己的恩人不知報答,反而加害這樣的人不能稱為人,他的行為比魔鬼還可怕。 第十一節(jié)課 48 、為什么說忘恩負義的人,絕不 會有穩(wěn)重、智慧等其他功德? 忘恩負義,對別人施予的恩德覺得無所謂,根本沒有回報之心,這種人絕不會具有穩(wěn)重、智慧等各種功德的。 具體而言,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知恩圖報; 若有穩(wěn)重的功德,行為非常可靠,別人幫助他,肯定也會知恩報恩; 有慚愧心的話,不報恩德也不行,必然會遭到良心的譴責; 不放逸的人懂得羞恥,而不報恩德會招來眾人譏諷; 如果人公平正直,一定會恩怨分明,別人對自己好的話,定會想方設(shè)法報答 所以,一個人若不懂得報恩德,那么其他功德也不具足。 49 、希求自利者和希求他利者,其結(jié)果會有哪些差別? 希求自利者只能使自己沉溺于痛苦的無盡輪回當中。希求他利者獲得人天福報乃至圣果。 若對眾生精勤饒益,此人今生來世的功德和事業(yè)都會圓滿,因為廣大財富與勝妙功德皆從利他中產(chǎn)生。 恒常自私自利的人,初時因為偶爾的機會,可能會獲得比較高的地位,但以后定會趨向衰落,就像陡山瀉水一樣勢不可擋。 反過來說,持之以恒精進利他的人,最初可能種姓卑劣、沒有智慧、受人蔑視,但因為具有珍貴的利他心,日后定會升至高位,猶如蒼龍騰于空中。 愚笨的人只貪圖自利,始 終都是為自己而精勤謀利,可是這樣的話,不要說眾生的利益,連自己的利益也很難成辦。 50 、若欲獲得廣大自利,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為什么? 最好的方法就是利他。利他可以成就一切功德。 若想即生獲得財產(chǎn)名聲,聞思修行非常圓滿,來世獲得不同程度的解脫果位,成辦如是廣大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眾生,這也是六度四攝中的四攝法,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十方諸佛菩薩所贊嘆的殊勝妙道。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亦云: “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51 、什么叫做四諦?佛陀在初轉(zhuǎn)法輪時,如何通過因緣、本體、果位三方面來宣說 四諦的? 苦諦,是指器情世界的一切萬法,其本體皆由三大痛苦所攝; 集諦,指這些痛苦的來源是業(yè)和煩惱,眾生以善惡業(yè)而流轉(zhuǎn)輪回,貪嗔癡等八萬四千煩惱與業(yè)形成結(jié)生的關(guān)系; 道諦,有些論師說真正的道諦是見道和修道,而我們自宗認為五道都可以安立為道諦; 滅諦,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通過五道遣除相續(xù)中所有垢染的離戲部分,二是真如法界的清凈部分。 1 、因緣方面:明白此乃苦諦,此乃集諦,此乃滅諦,此乃道諦; 2 、本體方面:了知苦諦,斷除集諦,依止道諦,現(xiàn)前滅諦; 3 、果 位方面:了知苦諦無所了知,斷除集諦無所斷除,依止道諦無所依止,現(xiàn)前滅諦無所現(xiàn)前。 52 、請具體說明真正的信心是什么樣的?你具有這種信心嗎? 若對佛法僧三寶、苦集滅道四諦與無欺的因果規(guī)律,生起穩(wěn)固的信解,這就是信心。通過皈依三寶和對大乘佛法的學(xué)習(xí),我自認使具有了這種信心,我相信我會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發(fā)菩提心利益眾生,永不退轉(zhuǎn)。 53 、為什么要謹慎取舍因果?對此,你怎樣生起堅定的信解? 一切惡業(yè)善業(yè)之果,始終不會虛耗,如百業(yè)經(jīng)云: “ 眾生之諸業(yè),百劫不毀滅,因緣成熟時,其果定成熟。 ” 眾生所造之業(yè),過了百劫也 不會消失,只要因緣成熟,果報一定會現(xiàn)前。只不過有些業(yè)即生成熟,有些是下世成熟,有些是來世成熟,猶如不同的種子在不同的時間發(fā)芽一樣,我們所造的黑業(yè)白業(yè),遲早會在不同的生世成熟。造了善業(yè),不可能不感善果;造了惡業(yè),不可能不受痛苦。所以凡是愛惜自己的人,應(yīng)當謹慎取舍因果。 8 共 16 正法醍醐 自己偷一點東西、說一句妄語或者殺一個小眾生,表面上看來只是小事,好像不算什么,但實際上你相續(xù)中已種下了這個種子,將來在生死輪回中必定會成熟果報。 因果不虛,作為佛教徒應(yīng)該深信因果。生起了堅定的信解就使獲得了珍貴的財報,是我們用之不盡的財富,比世間 任何有漏的財產(chǎn)都不能比的。 第十二節(jié)課 54 、我們?yōu)槭裁匆际??布施以后自己變窮了怎么辦?不布施會有哪些過患? 布施不會使自己變窮,相反還能圓滿自己的財富,所謂舍一德萬報。不作布施、不考慮后世的人非??蓱z,要知道,往昔的布施導(dǎo)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沒有布施,來世定會非常貧窮。 55 、本論所講的十種功德、兩種果是指什么?與一棵樹怎么對應(yīng)?假如具備了這十種功德,將會產(chǎn)生哪些果報? 十種功德是:智慧、穩(wěn)重、不放逸、致慚有愧、正直、誓言堅定、知恩報恩、精勤利他、信心、布施 樹根是智慧和穩(wěn)重,樹莖是不放逸 和知慚有愧,樹枝是正直公平和誓言堅定,樹葉是知恩報恩和精勤利他,樹花是正信和布施。 若能行持以上這些法,今生來世都會長壽無病、心情愉悅、財富圓滿。 56 、你學(xué)習(xí)了二規(guī)教言論之后有哪些改變?今后又有何打算? 感恩傳承大恩上師,通過學(xué)習(xí)二規(guī)教言論,使在認識上有了新的提高,懂得了學(xué)習(xí)佛法的基礎(chǔ)是做人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才能在佛法的修學(xué)上有所成就。今后一定在把所學(xué)的教言在日常行為中不斷的串習(xí),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好人,不損如來家業(yè)。精勤行持善法。在聽到上師對法王老人家的思念時,自己也不禁淚流滿面 ,我雖然時一介凡夫也愿意承接上師們的事業(yè),用行動去實踐二規(guī)教言論。 佛子行 思考題 答案 第一節(jié)課 1 、什么叫做 “ 佛子行 ” ?你打算如何學(xué)習(xí)這部論典? 佛子:嚴格來講,佛子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而一般意義上講,輪回中任何一個苦惱眾生,在生起菩提心的剎那,就變成了佛子,值得一切人天眾生禮敬。 對于這部論典我會認真學(xué)習(xí),反復(fù)思維的,背誦全部頌詞。以歡喜心好好學(xué)習(xí)。 2 、請解釋頂禮句和立誓句的意義。 總頂禮:那莫羅給夏雅!這是梵語, “ 那莫 ” 是頂禮, “ 羅給夏雅 ” 是世間自在王,合在一起就是頂禮世間自在王 觀世音菩薩。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眾者, 勝師怙主觀音前,三門恒時敬頂禮。 從實相角度講,他上師照見了萬事萬物的真相,現(xiàn)相上仍無條件地唯一利益眾生,大悲心非常強烈。 在作者的一生中,有恩重如山的十位上師、廣聞博學(xué)的十位上師、無與倫比的兩位上師 然而,使他相續(xù)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師是索南扎巴和仁欽西日,這兩位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因而作者在此以身口意三門,畢恭畢敬地進行頂禮。這樣的頂禮,對生起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加持。 利樂之源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說佛子行。 作為一切快樂利益的源泉佛果,不是平白無故就出現(xiàn)的,是修持正法而成就的。或者 “ 利 ” 解釋為增上生,“ 樂 ” 解釋為決定勝,龍猛菩薩云: “ 增上生許樂,定勝許解脫,彼因若略攝,信心與智慧。 ” 人天福報的增上生,叫做樂;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的決定勝,稱為解脫 一切利樂的源泉就是佛果,而佛果的來源就是了解、修持正法,為令自他懂得佛法,無著菩薩以大悲心造了三十七個帶有 “ 佛子行 ” 的頌詞。 3 、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暇滿人身具有實義?正確的聞思修行是什么樣的?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人身難得易失,一旦 幸運獲得了,卻沒有好好行持善法,充分利用起來,再沒有比這更愚癡的事情了。放眼整個世界,無數(shù)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行持善法、聞思修行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仲敦巴尊者說: “ 人身非常難得,遇到佛法更為難得,因此千萬不要空耗。 ” 但是現(xiàn)在的世間上,無義虛度時光的人特別多,整天打麻將、喝酒、 9 共 16 正法醍醐 抽煙,做各種非法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價值??傊瓜緷M人身具有實意就是通過聞思修行希求獲得解脫,同時幫助別人解脫。 聞思修行并不是今天聞、明天思、后天修,正確的聞思修行是要像扎嘎山法所說的那樣: “ 聞思修行三者必須結(jié)合起來而身體力行, 就像駿馬吃草、嚼草、咽草同時進行一樣。 ” 這是很殊勝的竅訣。一邊聽佛法,一邊思維它,思維的同時盡力去行持,這就是聞思修行不脫離。 對此我有所體會,就是在聞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思考聽過就過去了,不會對自己有實際的幫助,聽聞和思考都做的不錯,但沒有行持和實踐也不會對自己有實際的幫助的,就像做飯一樣你只是把菜譜背得滾瓜爛熟要是不動手嘗試的話是永遠不會的。 4 、為什么修行人要拋棄故鄉(xiāng)、前往寂靜處?如果沒有這種條件,那該怎么辦?你是怎么樣做的? 真正要聞思修行的話,最好是遠離故鄉(xiāng),到一個寂靜的地方。為什么呢?因為故鄉(xiāng)是 一切貪、嗔、癡的來源。 具體而言,修行正法之時,如果住在自己的家鄉(xiāng), 1 、貪心:對父母、親友、家屬等,時時生起強烈的貪染之心,猶如滾滾沸水般翻騰不息。這種現(xiàn)象,在城市里感受得尤為明顯,今天對這個人貪執(zhí),明天對那個人貪執(zhí),始終被煩惱纏縛著,想修行也沒辦法解脫出來。我認識一個居士,她經(jīng)常給我打電話,也沒什么可說的, “ 我今天跟妹妹過生日 ” 、 “ 明天跟哥哥過生日 ” 、 “ 后天跟姐夫過生日 ” 每天過生日要花很長時間,世間人彼此貪著特別可怕,根本沒有修行的機會。 2 、嗔心:對嗔恨自己的人、搶奪自己財產(chǎn)的人、毀謗自己的人、與 自己關(guān)系不好的人,生起熊熊烈火般熾盛的嗔恨,剎那間焚毀了自己的善根。 3 、癡心:喪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所斷惡業(yè)的正知正念,取舍因果的智慧逐漸消失,無明愚癡在心的虛空中密布起來。 如果沒有條件自己應(yīng)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把業(yè)余的大部分時間用在聞思修行上,另外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寂靜的環(huán)境。我是盡量利于自己的時間盡量多的聽聞佛法。自己也是習(xí)氣深重經(jīng)常懈怠,在此也深表懺悔。 第二節(jié)課 5 、修行人為什么要依止寂靜的地方?請以教證、理證進行說明。 主要有三方面的功德,一是遠離喧鬧的城市和惡劣環(huán)境后,自相續(xù)比較清凈,貪嗔嫉等八 萬四千煩惱會逐漸減少,乃至滅盡。 二是沒有經(jīng)商務(wù)農(nóng)等散亂之因,相續(xù)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聞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長。 三是遠離不好的環(huán)境后,心極為清凈,對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證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惡也罷,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漸增長,惡法方面的邪知邪見逐漸退失,乃至徹底消盡。 教證:,寶積經(jīng)云: “ 初學(xué)者為使自心寂靜調(diào)順,當居寂靜處。 ” 阿底峽尊者也說: “ 沒有得到穩(wěn)固的境界之前,不能離開寂靜的地方。 ” ,富樓那請問經(jīng)云: “ 是故一切菩薩眾,恒時當依寂靜處,切莫貪戀大城市。 ” 理證:古人言: “ 五色令人盲目,五音 令人耳聾。 ” 6 、本論中作者依靠什么竅訣讓我們看破今世?你對此有何體會? 作者依靠諸法無常的道理讓我們看破今世的。 我們知道長期相伴的親朋好友,最終都會彼此分離;辛辛苦苦積累的財產(chǎn),死時要統(tǒng)統(tǒng)留在人間;意識也會舍棄身體,孤獨無依地前往后世。思維這三種原因以后,我們理當看破對今世的貪執(zhí)與牽掛,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獲得自在,只有獲得自在,才能得到解脫。 對此我是這樣體會的,當?shù)弥T法無常皆是因緣聚散而成的道理后,仔細分析體會真的覺得這才是一生中聽到的最有價值的真理。對原來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有了 一個徹底的改變。今后一定盡量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備虛妄不實的境界干擾,保持知足少欲的心態(tài),努力聞思修行。 7 、請具體分析遠離惡友的必要性,你平時是怎么做的? 遠離惡友主要有三個原因 : 其一交往惡友增長三毒,其二,失壞聞思修行,其三讓人變得沒有慈悲心。 很多道友就是這樣,遇到一些修行不好的人,那人肯定想盡辦法到一些散亂的場合做一些不如法的事,這時自己沒有定力的話,就跟他跑了,如此一來,貪嗔之心很容易增長。 10 共 16 正法醍醐 惡友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去做散亂的事情,而你會因此沒有機會聞思修行,而逐漸退失道心。 最嚴重的就是經(jīng)常與惡友接觸 ,會被邪知見所染污,而失去寶貴的慈悲心。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8 、為什么要依止上師?應(yīng)該如何依止?請剖析你的依止方式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因為修學(xué)大乘佛法的話,一切解脫的根本、功德的來源就是善知識,佛經(jīng)中云: “ 諸法依靠善知識,功德生處佛所說。 ” 善法全部依賴于善知識,善知識是一切功德的來源,這是遍知佛陀親口所說。依止上師可以使消除原來自己業(yè)力,依止上師多年之后,相續(xù)中的功德會像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一樣日日增上。 依止上師應(yīng)該這樣依止:按毗奈耶經(jīng)的觀點,剛出家的人一定不能離開上師,最少要 在上師身邊呆十年。 依止上師的時候要以恭敬心來依止,把上師看做佛陀一樣無二無別。 依止的上師一定是具有法相的。自己要通過觀察謹慎取舍。 我本人依止的上師還是很不錯的,可我當初依止的時候,對佛教的道理還一無所知,只是覺得上師慈悲我自己也很歡喜。幸好我的運氣不錯,遇到了好的老師,現(xiàn)在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當初的決定和正確,也是靠佛菩薩加持。在條件上,第一條要在上師身邊待十年,這個我還沒有這么好的緣分,但對上師的恭敬心自己覺得還是可以的,以后我再依止上師時一定要自己的觀察謹慎依止。 9 、為何說世間天神不是究竟的皈依處?你 對三寶是唯一的皈依處能生起定解嗎?為什么? 因為時間的天神本身也處于痛苦的六道輪回里,不能給我們帶來解脫的。只有三寶才是唯一的皈依處,因為皈依三寶的功德相當大,如經(jīng)云: “ 何人皈依佛,不墮入惡趣。 ” 皈依了三寶的人,就算以前造的惡業(yè)再嚴重,也不會墮入惡趣。涅槃經(jīng)亦云: “ 皈依三寶者,速得佛果位。 ” 如果皈依了三寶,很快就能獲得佛陀的圓滿果位。 第三節(jié)課 10 、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之間有何區(qū)別?你屬于哪一種?請說明理由。 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之間的區(qū)別主要是修學(xué)佛法的目的的不同,區(qū)別是:小士道的目的在于畏懼因 果輪回的報應(yīng),害怕墮入惡趣受無量痛苦。中士道的發(fā)心是希求解脫,住于寂滅的涅槃。大士道的發(fā)心是不貪著三有的安樂也不住于寂滅的涅槃而是努力的使一切老母眾生都能獲得解脫。這就是他們?nèi)叩膮^(qū)別。我自己覺得我應(yīng)該屬于大士道,雖然我還是有很多的煩惱無名的障礙,雖然宿世的惡習(xí)尚在,但我從心里希求眾生得到解脫的心是真誠的,是迫切的。通過入行論等大乘經(jīng)論的修學(xué),自己的分別念里還是生起了世俗的菩提心,我視之(我內(nèi)心的菩提心)勝命。并時刻準備為了解救眾生服務(wù),將佛菩薩的事業(yè)永遠傳承。 11 、為什么不應(yīng)該貪著三有的安樂?家庭幸福、 財富圓滿難道不是很快樂嗎?請談?wù)勀愕捏w會。 因為貪著三有的安樂是一切痛苦的來源,一切世間有為法的本性都是虛妄的,都是痛苦的,世間眾生由于貪著三有的安樂長劫感受輪回的痛苦。家庭幸福和財富圓滿只是暫時的快樂而已,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聚散無常的,如果以實有的誤解而執(zhí)著的話,只能使自己輪轉(zhuǎn)六道苦不堪言。 12 、為什么要為一切眾生發(fā)菩提心?怎樣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 因為無始輪回里,一切眾生都做過自己的母親,既然這樣的話,如果修行人只故自己的解脫而,不顧輪回六道的老母有情是不合理的。因此應(yīng)該為了一切眾生脫離輪回苦海發(fā)菩 提心。 阿底峽尊者說: “ 當修慈悲心,穩(wěn)固菩提心。 ” 修心要先從慈心和悲心開始,然后再修持菩提心。通過自他交換的竅決來修持菩提心。 13 、一切痛苦的來源是什么?一切快樂的來源是什么?明白這個道理后,你打算怎么做? 一切痛苦的來源是承辦自己的利益。一切快樂的來源是利益他眾。作為發(fā)菩提心的大乘佛子,今后一切的行為就是為了利他,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14 、作為大乘佛教徒,假如有人損害你、搶奪你的財產(chǎn),你會如何對待?原因何在? 假如有人損害我,搶奪我的財產(chǎn)的話,應(yīng)該以慈悲心來對待,不但不對對方產(chǎn)生嗔恨和報復(fù)的行為,而且 還要將自己的身體、善根、受用回向給他。因為財產(chǎn)對修行人來說,只能增長貪心對解脫沒有任何幫助,這樣的話違緣通過他為我遣除的話應(yīng)該感謝對方為他回向;另外通過別人對你的損害能幫助你修安忍能成就你的道業(yè)這也是我們的恩人,也當回向給他的。 第四節(jié)課 15 、如果你沒有犯任何錯,卻有人用刀砍傷你,你會怎么樣對待?為什么? 11 共 16 正法醍醐 我雖然沒有傷害別人的絲毫過失,然而若有人平白無故地加害我,用各種兵器砍斷我的手腳,甚至斬斷我身體中最關(guān)鍵的頭顱。我應(yīng)以慈悲心來對待他,不但不可以報仇,反而要將他的所有罪業(yè)自己代受,心里默默地發(fā)愿: “ 這個 人真的很可憐,但愿這種罪業(yè)不要染污他的相續(xù),讓他以此因緣往生清凈剎土。 ” 。因為這就是對大乘佛子的要求,在我們發(fā)菩提心時都承諾過,不傷害眾生,替眾生受苦,一定要真正的落實在實際行動中。雖然這樣做起來很難,但一定要努力向這個目標前進,可以從不對任何人生嗔恨心開始,逐漸到達對敵人發(fā)菩提心的程度,只要長期的串習(xí)和行持一定能達到的。其實若以前世今生的因緣來觀察,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原因。阿底峽尊者說過: “ 他害己身時,當觀宿業(yè)致。 ” 別人害自己的時候,理應(yīng)觀想是前世宿業(yè)所致,并非平白無故?;蛘哌€可以想: “ 遭受損害的這種因緣 ,應(yīng)該成為我大悲菩提心的增上緣。 ” 夏哦瓦格西也說: “ 未懂得損害與痛苦為正法之助緣 ” 16 、若有人經(jīng)常暗中詆毀你、當眾辱罵你,怎么做才是大乘佛子的行為? 有人若在大庭廣眾揭露我的過失,這時候不但不記恨,反而要把他看作上師。這一點也比較難做,背后造謠誹謗,很多人都能接受,但在眾人集聚的場合中,直截了當?shù)亟衣赌阍谀硶r偷了什么東西,犯了什么戒,行為如何如何不如法等等,恐怕很多人都無法忍受。其實入行論中云: “ 若僅為虛名,失財復(fù)喪命。 ” 為了虛名而失毀財富、喪失性命,真的沒有意義,阿底峽尊者也說: “ 聞刺耳語時,當 視如谷聲。 ” 一般來講,名聲受到損害,世間人都接受不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別人誹謗我、說我的過失,也是一種殊勝的因緣,我如果一直被人贊嘆、崇拜,今生的修行都會毀壞的,誠如寂天菩薩所言: “ 贊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 ” 因此在修行過程中,受到違緣不順是非常好的,別人不管在什么場合中說我過失,我都應(yīng)該有心理準備,明白這些可憐眾生如同有精神病的病人,他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接受,怎樣瘋狂地傷害我,都是有情可原的。畢竟瘋狂者無惡不作,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說得出來,但這也是在煩惱催動下的身不由己,他根本沒有控制能力。 17 、假如你救一個人于危難之中,而他事后卻恩將仇報,百般加害于你,你會如何面對? 我以無限關(guān)愛像呵護兒子那樣維護的人,縱然對我不報恩,反而把我視如怨敵,我也不會向他報仇,而是像慈母對待生病的兒子一樣,更加悲憫他、慈愛他,這就是大乘佛子的行為。 18 、倘若你的下屬以傲慢心經(jīng)常侮辱你,你應(yīng)該怎么對待? 地位、財產(chǎn)、名聲等與我相同或者比我低下的人,以傲慢心通過各種方式來欺負我、侮辱我,那個時候該怎么對待呢?應(yīng)該把他當作善知識。入行論中說: “ 任他踐吾頂,寧死悅世主。 ” 即使他用腳踩在我的頭頂上,我死掉也無所謂,但我一 定要幫助這個可憐眾生,以此令世間尊主釋迦牟尼佛歡喜。上師如意寶經(jīng)常念這句偈頌,并發(fā)愿道: “ 不管是誰,踐踏我的頭也好,故意毀謗、無意毀謗也好,無論對我怎么樣損害,我都會樂于接受的。 ” 龍猛菩薩云: “ 故求圓滿菩提者,當視眾生如上師。 ” 凡是希求圓滿菩提的人,都要把眾生當作上師,應(yīng)該想:“ 眾生不分上中下等,只要是眾生,就是我的上師,對我的修行都有利益。 ” 第五節(jié)課 19 、假如你窮困潦倒、身患重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倉儲主管崗位面試問題及答案
- 病案管理員崗位面試問題及答案
- 珠寶私人定制設(shè)計師崗位面試問題及答案
- 2025屆浙江溫州十五校聯(lián)盟高二下化學(xué)期末質(zhì)量跟蹤監(jiān)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廣東佛山市禪城區(qū)2025年化學(xué)高一下期末復(fù)習(xí)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內(nèi)蒙古阿拉善2025年高二化學(xué)第二學(xué)期期末學(xué)業(yè)質(zhì)量監(jiān)測試題含解析
- 民航誠信管理暫行辦法
- 協(xié)定稅率貨物管理辦法
- 廈門翔安垃圾管理辦法
- 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建設(shè)的現(xiàn)實問題與改進策略
- 夫妻婚內(nèi)財產(chǎn)約定協(xié)議書范本(2025年)
- 2025年中醫(yī)師承合同范本文字
- 0-3歲嬰幼兒感覺統(tǒng)合訓(xùn)練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杭州師范大學(xué)
- 抑酸藥課件教學(xué)課件
- 2024譯林版七年級英語上冊單詞(帶音標)
- 北師大版數(shù)學(xué)六年級上學(xué)期期中試卷
- 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母乳使用專家共識(2024版)解讀
- 病毒性腦炎診療指南(兒科)
- 樂器設(shè)備供貨項目實施方案及售后服務(wù)方案
- 中共黨史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 2020年杭州學(xué)軍中學(xué)高一入學(xué)分班考試英語試卷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