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重力濃縮池設計計算_第1頁
污泥重力濃縮池設計計算_第2頁
污泥重力濃縮池設計計算_第3頁
污泥重力濃縮池設計計算_第4頁
污泥重力濃縮池設計計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 污泥重力濃縮池設計計算 1污水處理廠設計進水指標: 250mg/l 300mg/l 300mg/l 污水處理廠設計出水指標: 25mg/l 100mg/l 30mg/l 初沉池污泥量 : 1)971 0 0(10 6 2 0 0%503 0 01 0 0)1 0 0(10 1 0 0 3363 0p %50%60%40%取,一般為去除率,初沉池 ;/ 進水 由題目取 300 mg/l; 計。沉淀污泥濃度,以 3/ 0 0 m 二沉池污泥量 rs 式中: X 每日增長的污泥量, kg/d; ;生活污約為即 0 . 7 5,M L V S S / M L S Y 產(chǎn)率系數(shù),取 經(jīng)過預先處理,污水含有的有機物( , ; 經(jīng)過活性系統(tǒng)處理,污水含有的有機物( , ; 衰減系數(shù),取 V 曝汽池的容積, P 污泥含水率 ; 回流污泥濃度。 代入各值可得: 則每日從曝氣池中排除的剩余污泥 量: 6 33 所以,排泥量 第二節(jié) 污泥泵房設計計算 1. 污泥泵房設計說明 二沉池活性污泥由吸泥管吸入,由池中心落泥管及排泥管排入池外套筒閥井中,然后由管道輸送至回污泥泵房。 ( 1)揚程: 二沉池水面相對地面標高為 筒閥井泥面相對標高為 流污泥泵房泥面相對標高為 氣池水面相對標高為 污泥回流泵所需提升高度為 : 2)流量: 設計回流污泥量為 Q,污泥回流比 R=50,即 0%Q=2000 m3/d=84 m3/h=23L/s 本設計 2座曝氣池設 2臺回流污泥泵。 ( 3)選泵: 選用 立式離心泵 3 臺( 2 用 1 備),單臺提升能力為 50m3/h,提升高度為 9m 10m,電動機轉速 n=1450r/率 N=3余污泥泵設計選型 選用 旋泵 3 臺( 2 用 1 備),單臺提升能力為 300m3/h,提升高度為 動機轉速 n=63r/率 N=30污泥泵房占地面積設計為 10m 8m 采用帶有豎向柵條污泥濃縮機的輻流式重力濃縮池,用帶有柵條的刮泥機刮泥,采用靜壓排泥。計算草圖如圖 10所示: d 1圖10 濃縮池計算草圖d 2設計參數(shù) 污泥總量計算及污泥濃度計算 二沉池排放的剩余污泥量: 3 ,本設計含水 9%,濃縮后污泥含水率 97% ,污泥濃度 3m ,二沉池污泥固體通量 M 采用 1h)。 采用中溫 二級消化處理,消化池停留天數(shù)為 30d ,其中一級消化 20d ,二級消化 10d 。消化池控制溫度為 33 35 C ,計算溫度為35C 。 超磁分離為例:超磁分離污泥排放量為 5m3/d=d,含水率 97%,污泥濃度 C 為 7000 即 7kg/泥固體能量 M 采用1h)。停留時間 T 取 16h。 2. 濃縮池面積 *92.1 QA s A=: C 流入濃縮池的剩余污泥濃度( kg/s),本設計取 8kg/ 二沉池流入剩余污泥流量( m3/h), M 固體通量 2/( )kg m h,一般采用 1( )kg m h ;取 本設計采用兩個污泥濃縮池, 1用 1備。 3. 濃縮池的直徑 ,取 . 濃縮池的容積 3s V=6=中: T 濃縮池濃縮時間( h),一般采用 10設計取 16h。 5. 沉淀池有效水深 s =16*Q s /)( )1(Q 3211 1P 進入濃縮 池時的污泥含水率; 2P 流出濃縮池的污泥含水率; n 濃縮池個數(shù)。 7. 池底高度 輻流沉淀池采用中心驅動刮泥機,池底需做成 1%的坡度,刮泥機連續(xù)轉 動將污泥推入泥斗。池底高度: 2 8. 污泥斗容積 (55)(5 式中: 泥斗傾角,為保證排泥順暢,圓形污泥斗傾角本設計取 550 a 污泥斗上口半徑( m);本設計取 b 污泥斗底部半徑 (m),本設計取 污泥斗的容積: 3222251 31 9. 濃縮池總高度 本設計取濃縮池超高 m,緩沖層高度3h = m 5 2 2 4321 采用污泥管道最小管徑 歇將污泥排出貯泥池。 第三節(jié) 貯泥池設計計算 經(jīng)過濃縮后的污泥進入貯泥池,然后經(jīng)投泥泵進入消化池處理系統(tǒng),其主要作用有調(diào)解污泥量、藥劑投加池和預加熱池。 由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產(chǎn)生的污泥量不大,本設計采用一個貯泥池,貯泥池采用豎流式沉淀池構造。 1、貯泥池設計進泥量 Q=2 式中, Q 每日產(chǎn)生污泥量 (m3/d); 初沉池污泥量 (m3/d); 濃縮后剩余污泥量 (m3/d)。 由前面算得結果可知, 1 m3/d, d,則每日產(chǎn)生污泥量為: Q = 31 + d 2、貯泥池的計算容積 4式中, V 貯泥池計算容積 ( Q 每日產(chǎn)泥量 (m3/d); t 貯泥時間 (h),一般采用 812h; n 貯泥池個數(shù)。 設計中取 t = 8h, n = 1 貯泥池的設計容積 )(31 223221 2 )(3 式中, 貯泥池設計容積 ( 貯泥池有效深度 (m); 污泥斗高度 (m); a 污泥貯池邊長 (m); b 污泥斗底邊長 (m); n 污泥貯池個數(shù),一般采用 1個; 污泥斗傾角,一般采用 60 。 設計中取 a = 2.1 m,污泥斗底為正方形,邊長 b = 03 332221 3、貯泥池高度 h = 中, h 污泥貯池高度 (m); 超高 (m),一般采用 污泥貯池有效水深 (m); 污泥斗高 (m)。 h = m) 4、管道部分 貯泥池中設置 吸泥管一根。 厭氧消化池 污泥消化可采用厭氧消化或好氧消化兩種方法。污泥厭氧消化系統(tǒng)由于投資和運行費用相對較省、工藝條件(污泥溫度)穩(wěn)定、可回收能源(污泥氣綜合利用)、占地較小等原因,采用比較廣泛;但工藝過程的危險性較大。污泥好氧消化系統(tǒng)由于投資和運行費用相對較高、占地面積較大、 工藝條件(污泥溫度)隨氣溫變化波動較大、冬季運行效果較差、能耗高等原因,采用較少;但好氧消化工藝具有有機物去除率較高、處理后污泥品質好、處理場地環(huán)境狀況較好、工藝過程沒有危險性等優(yōu)點。 考慮到處理構筑物的占地問題,并且當前好氧消化池的設計經(jīng)驗比較缺乏,故本設計中采用厭氧消化池作為消化設施。 1、設計要點 每座消化池的大小,可根據(jù)運轉方式、要求的機動性、結構和基礎的考慮而決定。一般每座消化池的容積:小型的消化池為 2500型消化池為 5000型消化池為 100003以上。當為圓柱形消化池時,其 直徑一般為 635m,柱體部分的高度約為直徑的 1/2,總高與直徑之比約為 子的直徑很少大于 35m。池底坡度一般采用 8%。 2、設計計算 (1)消化池容積計算 根據(jù)剩余活性污泥量較多,采用有機負荷法進行設計,d),初沉污泥量為 31d,濃縮后剩余污泥量為 d,含水率為 97%,干污泥相對密度為 發(fā)性有機物占 67%,則消化池總容積為: )(971()3v 容積比為一級 :二級 = 2:1,一級消化池為 2 座 ,二級消化池為 1 座,則單池容積為 (2)消化池高度計算 一級消化池結構尺寸為:消化池直徑 D = 9m;集氣罩直徑 度 底椎體圓臺直徑 體傾角為 15 ;計算得到上椎體及下椎體高度 消化池主體高度 消化池總高度為: 總高度和圓柱直徑的比例為: 介于 之間,符合要求。 消化池各部分容 積: 集氣罩容積 )(5 3 4 321211 上椎體容積 )(2222 圓柱體容積 )( 2323 下椎體容積等于上椎體容積, 消化池有效容積為: 334320 8)( ,符合要求。 二級消化池結構尺寸同一級消化池。 (3)消化后污泥量計算 A、一級消化后污泥量: 一級消化降解了部分可消化有機物,同時一級消化不排出上清液,消化前后污泥含水量不變,有下式成立: 1122 )1)(1()1( 1122 式中, 一級消化前生污泥量 (m3/d); 一級消化后污泥量 (m3/d); 生污泥含水率 (%); 一級消化污泥含水率 (%); 生物泥中有機物含量 (%),一般采用 65%; 污泥可消化程度 (%),一般采用 50%; m 一級消化占可消化程度的比例 (%),一般采用 70% 80%。 d, 7%, m = 80%,則一級消化后污泥量及污泥含水 率為: )/(2 ; %P 一級消化池單池排泥量為 = m3/d B、二級消化后污泥量 消化濃縮后污泥含水率由一級消化前的 97%降至二級消化池后的 95%,每日二級消化池排出污泥: )1(1 0 01 0 0 1313 式中, 生污泥量 (m3/d); 二級消化后污泥量 (m3/d); 生污泥含水率 (%); 二級消化后污泥含水率 (%)。 設計中取 7%, 5%, d,則 二級消化后污泥量為: )/(7100 33 二級消化池采用 1座,所以其排泥量為 m3/d。 污泥脫水 污水處理廠污泥二級消化后從二級消化池排出污泥的含水率約 95%左右,體積很大。因此為了便于綜合利用和最終處置,需對污泥做脫水處理,使其含水率降至 60% 80%,從而大大縮小污泥的體積。 (1)脫水污泥量計算 脫水后污泥量: 210 100100 1000)1( 2 式中, Q 脫水后污泥量 (m3/d); 脫水前污泥量 (m3/d); 脫水前污泥含水率 (%); 脫水后污泥含水率 (%); M 脫水后干污泥重量 ( /d)。 設計中取 d, 5%, 5% )/(1 5 (7 5 0 951 0 01 8 . 7 71 0 01 0 0 33210 )/( 0 0)54.3 污泥脫水后形成泥餅用小車運走,分離液返回處理系統(tǒng)前端進行處理。 (2)脫水機的選擇 機械脫水方法有真空吸慮法、壓濾法和離心法。常用的脫水機械主要有:真空轉鼓過濾機、 板框壓濾機、帶式壓濾機、離心機。各種脫水機的主要特點如下: 表 8:各種脫水機特點及適用 名稱 特點 適用范圍 真空壓濾機 能夠連續(xù)生產(chǎn),可以自動控制,構造復雜,附屬設備多,運行費用高 應用較少,適用于工業(yè)企業(yè) 板框壓濾機 構造簡單,勞動強度大,不能連續(xù)工作 適合小型污泥處理裝置 帶式壓濾機 可以連續(xù)工作,脫水效率高、噪音小、能耗低、操作管理方便 應用廣泛,適用大中小型污泥處理裝置 離心機 構造簡單、脫水效果好、動力消耗大、噪聲較大 應用廣泛,適用大中小型污泥處理裝置 設計中選用 600型帶 式壓濾機,其主要技術指標為,污泥泵流量為 25 m3/h,沖洗泵流量為 46 m3/h,輸送機輸送量為 800kg/h,泥餅含水率 75%。設計中共采用 2臺帶式壓濾機,其中一用一備。工作周期為每天 8小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