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其它相關論文-論我國政府與慈善組織的互動關系.doc_第1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論我國政府與慈善組織的互動關系.doc_第2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論我國政府與慈善組織的互動關系.doc_第3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論我國政府與慈善組織的互動關系.doc_第4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論我國政府與慈善組織的互動關系.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論我國政府與慈善組織的互動關系摘要;我國政府與慈善組織的關系是一種以政府為主導,在不同時代交替改變力量對比的互動關系。政府是慈善組織合法性的評判者,它監(jiān)督管理、鼓勵扶持慈善組織的活動;慈善組織并非消極被動地受政府干預及控制,它主動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修改及監(jiān)督、評估過程,并爭取自己發(fā)展的最大空間。關鍵詞:政府;慈善組織;互動一、現(xiàn)實背景慈善組織是指從事慈善事業(yè)的組織?!按壬剖聵I(yè),通常是指眾多的社會成員建立在志愿基礎上所從事的一種無償?shù)?、對不幸無助人群的救助行為。它通過合法的社會組織,以社會捐助的方式,按特定的需要,把可匯聚的財富集中起來,再通過合法途徑,用于無力自行擺脫危難的受助者。這是社會第三次分配的一種形式,是社會保障的補充體系。”慈善事業(yè)在我國古已有之,南北朝及唐宋時期,就已經陸續(xù)出現(xiàn)“六疾館”、“孤獨園”、“悲田養(yǎng)病坊”及福田院等慈善機構,明清時期慈善事業(yè)在江南地區(qū)發(fā)展尤為突出。這些古代慈善活動可分為政府對災民的救濟及有錢紳士地主對窮人或災民的施舍兩類,其內涵在近代也經歷了由“養(yǎng)”到“教與養(yǎng)并重”的轉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一個時期,慈善事業(yè)被作為“維護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統(tǒng)治的偽善性、欺騙性工具”而遭到批判,由于強調階級斗爭為綱,慈善事業(yè)失去了其社會基礎。1992年以來我國出現(xiàn)了“慈善萬人行”等民間慈善活動,1993年1月全國第一家以慈善會命名的社會團體一吉林省慈善會正式建立,才使“慈善”一詞重新回到官方話語之中并得到社會承認。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之后,很多地方相繼成立了慈善機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2002年,全國有172家慈善組織,截至2005年9月,全國各級慈善(總、協(xié))會已有731個,其中全國性慈善總(協(xié))會1個,省級慈善(總、協(xié))會30個,地級慈善(總、協(xié))會202個,縣級慈善協(xié)會499個。張奇林在論影響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四大因素一文中指出,影響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四大因素主要是道德因素、宗教因素、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楊方方則在淡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關系中認為,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主要受到慈善意識、經濟政治環(huán)境和慈善組織自身組織由深到淺三層因素的影響,其中,作為政治因素的象征符號政府對慈善事業(yè)的影響早已被學者們公認。如許琳、張暉認為,“在影響慈善事業(yè)的諸因素中,政治因素的作用最直接、最明顯,甚至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在“政府市場社會”格局中,我國由于步入工業(yè)社會,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政府與市場已初步確定了各自的行動領域,而在社會與政府的關系中,社會仍處于政府治理公共事務、控制政治資源的強勢之下,作為社會代表、非政府組織一員的慈善組織,其發(fā)展仍受到政府行動領域的影響,其從事的慈善事業(yè)被定位為我國政府社會救助體系的補充。時正新主編的中國社會救助體系研究一書中就曾指出:“在任何一個國家,它(慈善事業(yè))都不可能成為社會救助事業(yè)的主體。在整個社會救助體系中,官辦的社會救助現(xiàn)在是主體,今后一個時期,電是絕對主體?!庇^我國慈善事業(yè),不難發(fā)現(xiàn)政府與慈善組織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慈善組織的發(fā)展與政府行動領域的大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體現(xiàn)著“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歷程的轉變,政府為慈善事業(yè)讓渡空間可以促進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政府侵占慈善事業(yè)的行動領域則可能造成慈善事業(yè)的萎縮甚至消亡。我國的社會救助體系歷來是以政府為主導,但當出現(xiàn)“政府失靈”時,民間慈善機構便愈發(fā)顯得活躍,其行動領域擴大,作用也更為突出,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而存在。如宋王朝統(tǒng)治末期,社會處于亂世,官辦的福利機構往往因為官員腐敗或者經營不善而職能衰微,行動范圍縮小,而民間慈善機構卻在此時自發(fā)地興起,承擔了大量政府福利的職能;又如太平天國戰(zhàn)爭影響了江南地區(qū)的社會秩序,地主階級出于重建社會秩序以自救的政治目的向清政府提出請求,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與地方合作大量建立善堂以推行慈善活動,這些都為慈善的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二、理論背景(一)公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理論由于慈善組織是公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公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理論。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并沒有明確的界限,政治國家就是公民社會,公民社會也就是政治國家。隨著近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市場經濟關鍵性作用的發(fā)揮,公民社會的構成要素逐漸獲得獨立生存的土壤,公民社會開始同政治國家相分離。這種分離造就了市民社會的主體,拓展了市民社會的活動空間,塑造了市民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自治體制,促成了適合于市民社會的法律理念和制度。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是公民社會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眾多關于公民社會和國家的關系模式中,有五種模式為諸學者一致認同且被廣泛引用,這五種模式分別是:公民社會制衡國家、公民社會對抗國家、公民社會與國家共生共強、公民社會參與國家、公民社會與國家合作互補。在公民社會制衡國家的模式中,國家被現(xiàn)代自由主義認為是“必要的邪惡”,其必要性體現(xiàn)在調停公民社會的內部利益沖突上,國家保護公民社會的安全,完成公民社會所無力承擔的公益事業(yè)。同時,國家也是邪惡的,在沒有外力制止的情況下,國家權力和國家活動范圍將無限制地擴張下去并侵犯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自由主義者因而提出了以公民社會來制衡國家、劃定國家行動界限、限制國家權力擴張等主張?!耙粋€活躍的和強有力的公民社會乃是民主必不可少的條件”這個共識已經在當代公民社會論者中形成,這些公民社會研究者繼承了自由主義的思想并認為“只有通過獨立的公民社會的民主實踐諸如政治參與和輿論監(jiān)督等,才能有效地控制國家權力的濫用并使國家易于對民眾的要求做出反應”。在公民社會對抗國家的模式中,這一命題的提出者托馬斯潘恩認為,公民社會和國家是一種互為消長的關系,越完善的公民社會,對國家的需求就越小。國家權力和活動范圍只在最低限度存在,這是理想國家的典范。在對國家權力的限制上他甚至認為,反抗那些隨意剝奪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的非憲政國家是正當?shù)?、合法的行為,這一觀點被當代少數(shù)激進的公民社會論者繼承。如東歐公民社會研究者把前社會主義政權下國家和公民社會的關系描述為種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因此他們主張反對國家對公民社會的壓制,擴大公民社會的自主活動空間;美國學者阿拉托也將波蘭的社會運動描述為“公民社會反抗國家”的興起。在公民社會與國家共生共強的模式中,一些公民社會研究者堅持,公民社會和國家在民主體制下其關系的理想格局是強國家和強公民社會和諧共存。如美國學者邁克爾伯恩哈德就認為,民主體制下唯一良好的權力配置就是強國家和強公民社會共存。在這種實力格局下,國家能很好地工作,公民社會也足夠強大以防止國家過分自主而不對公民社會的要求做出反應。雙方中任何一方力量過弱或者兩者皆弱,都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只有雙方各自相對于對方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證并彼此處于勢均力敵的狀態(tài),雙方各自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好的發(fā)揮。在公民社會參與國家的模式中,參與國家事務被著重強調,但對于公民社會參與國家的模式,公民社會研究者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看法。西方公民社會參與國家的模式有兩類:一類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多元主義模式,此模式表現(xiàn)為公民社會中的各種利益集團享有平等地參與政治事務的權利;另一類模式是以瑞典為代表的社團主義模式,該模式表現(xiàn)為國家認可某些大的社團組織的行業(yè)或職業(yè)利益的代表權并為它們提供了制度化的參與渠道,其他利益集團則被排除在政治決策之外??偟膩碚f,公民社會研究者對這兩種模式的優(yōu)劣評判差異較大。在公民社會與國家合作互補模式中,將國家和公民社會關系對立起來并認為二者之間存在內在沖突的觀點遭到此類公民社會研究者們的反對。這些研究者們認為,公民社會和國家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對集體需要做出反應方面是可以相互補充、互相合作的,“政府失效”、“市場失效”和“第三部門失效”都可能存在,此三者之間必須建立起一種合作互補的關系。如薩拉蒙等學者認為,只有在公民社會、國家以及商業(yè)領域之間建立起相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