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論文-政府新聞發(fā)布與民眾知情權、話語權沖突與協(xié)調——以松花江污染危機事件為例.doc_第1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政府新聞發(fā)布與民眾知情權、話語權沖突與協(xié)調——以松花江污染危機事件為例.doc_第2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政府新聞發(fā)布與民眾知情權、話語權沖突與協(xié)調——以松花江污染危機事件為例.doc_第3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政府新聞發(fā)布與民眾知情權、話語權沖突與協(xié)調——以松花江污染危機事件為例.doc_第4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政府新聞發(fā)布與民眾知情權、話語權沖突與協(xié)調——以松花江污染危機事件為例.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傳播學論文-政府新聞發(fā)布與民眾知情權、話語權沖突與協(xié)調以松花江污染危機事件為例關鍵詞:新聞發(fā)布知情權話語權松花江污染事件內容提要:本文以松花江污染危機事件為案例,分析政府新聞發(fā)布在危機公關方面暴露出的某些問題,諸如以類似“善意謊言”、“社會穩(wěn)定”等借口屏蔽事實真相,既損害廣大民眾的知情權與話語權,也銷蝕政府的公信力。文章進一步思考如何改進政府新聞發(fā)布活動及其相關制度,并且從尊重民意、現代政府信息公開、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等四個方面探討政府新聞發(fā)布與民眾知情權、話語權之間的關系與利益協(xié)調。盡管已經進入電子網絡時代,但我們無法否認,從憲法賦予的權利角度考察,廣大民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目前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知情權缺失,二是話語表達渠道不暢通造成意見偏差。從大眾傳播的實踐運作來看,民眾的知情權是他們有效運用話語權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民眾知情權缺失,將導致話語表達權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意見市場出現失誤、偏差甚至混亂,干擾政府決策及政策實施,影響社會穩(wěn)定。本文所論述的政府新聞發(fā)布主要指我國各級政府通過主流媒體,采取新聞公告、新聞發(fā)布會等形式來向公眾傳達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尤其是與民眾利益休戚相關的各類危機、災難、疫情等事件。最近我國發(fā)生的松花江污染危機事件,再次凸顯政府新聞發(fā)布在信息公開、制度建設及滿足民眾知情權、話語權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政府危機公關能力亟待提高。一、政府新聞發(fā)布的認識誤區(qū)2005年11月21日哈爾濱東北網刊登一則后來全國幾乎所有主要媒介都轉載過的新聞稿,其中,哈爾濱市政府以哈政發(fā)法字【2005】25號字樣發(fā)布了關于市區(qū)供水管網臨時停止供水的公告1。我們注意到關于停水的主要信息是:“自2005年11月22日中午12時起,對市區(qū)市政供水管網設施進行檢修并停止供水”。但就在同一天數小時之后,又有哈爾濱市政府的第26號公告,其中公布:“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胺苯車間發(fā)生爆炸事故。據環(huán)保部門監(jiān)測,目前松花江哈爾濱城區(qū)段水體未發(fā)現異常,但預測近期有可能受到上游來水的污染。為確保市區(qū)內人民群眾和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決定市區(qū)供水管網臨時停止供水?!币惶熘畠劝l(fā)兩次公告,許多民眾只注意到后來晚上發(fā)布的第26號公告,知道停水是因為上游水被污染了??墒橇硗庥行┟癖娭豢吹街形绨l(fā)布的第25號政府新聞公告,言稱管道檢修,所以停水四天,但晚上政府的新聞公告又說是因為污染而停水,民眾自然感到政府一開始是想欺騙公眾,也就是后來被政府官員所稱的“善意的謊言”。停水原因從“供水管道檢修”變成“來自上游的污染”,確實給民眾造成了事實上的困惑。第二天11月22日,政府又發(fā)布了第27號公告,即哈爾濱市人民政府關于正式停止市區(qū)自來水供水的公告。面對第25、26、27號連續(xù)三個公告,政府朝令夕改,媒體、公眾議論紛紛。從網絡即時信息、手機短信到民眾口頭,小道消息鋪天蓋地,甚至還有傳言說要發(fā)生地震,總之,政府的公信力已經受到嚴重打擊。查閱眾多媒體關于哈爾濱停水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人民網、新華網,還是傳統(tǒng)紙質媒體如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新聞周刊、南風窗,我們獲知的共同信息表明:哈爾濱市政府最早對公眾發(fā)出的通告(即第25號公告)有關停水的真實原因是被扭曲的。尤其在經過SARS、禽流感、數次重大礦難等危機事件之后,我們的政府新聞發(fā)布仍以某些借口來屏蔽事實的真相,損害廣大民眾的知情權與話語權,確實值得深刻反思。認真分析此類政府新聞發(fā)布的思維路徑,可以看出其認識誤區(qū)大致如下:其一,某些官場慣性思維本能的沿襲。多年來,政府新聞發(fā)布習慣正面高調宣傳,而對于危機突發(fā)事件,經常想到的則是應該立即想方設法遮掩住,不讓公眾知道事實真相。11月13日吉林省石化雙苯廠爆炸案發(fā)生不久,該省不少媒體記者其實已經獲悉爆炸造成了江體污染,但政府不允許公開報道。比如,同樣位于松花江畔的吉林省松原市早在11月16日起便開始停水,直到11月23日,連續(xù)停水七天的松原市才正式恢復供水。這一時間,恰好是松花江水污染團完全流過吉林市,逼近哈爾濱的時刻,而此前一周,吉林松原停水的消息幾乎不為外人所知。兩省政府、決策部門的溝通,公眾也幾乎毫不知情。相反官方還發(fā)布有悖于事實、誤導民眾的假消息。比如11月14日的哈爾濱市政府機關報哈爾濱日報就這樣報道:“由于吉林地處哈爾濱市松花江上游,對于哈爾濱市民最為關注的爆炸是否會影響松花江水質的問題,吉林石化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經吉林市環(huán)保部門連續(xù)監(jiān)察,整個現場及周邊空氣質量合格,沒有有毒氣體,水體也未發(fā)生變化,松花江水質未受影響?!逼涠粸榫S護政績形象,危機公關意識淡漠。遇到突發(fā)災難危機事件,許多政府領導首先想到的不是把事件的真實情況告知民眾,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對自己政績的所謂負面影響,甚至要努力將“壞消息”變成“好消息”,突出“光輝”政治形象。11月27日下午6時,哈爾濱市恢復供水,比預定時間提早五個小時。同日的哈爾濱日報報道說:“為謳歌在這次抗擊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全省人民特別是哈爾濱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表現出的團結友愛、同心協(xié)力、萬眾一心的大無畏精神,大型特別節(jié)目水之情今晚19時50分別將在黑龍江電視臺衛(wèi)星頻道和文藝頻道并機播出,黑龍江電臺新聞廣播和文藝廣播同時轉播?!蔽覀冎溃幚砉参C應該是政府的本分責任,消除水污染也與抗洪救災不同,應對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ㄙM公眾、納稅人的錢,用三天時間搶出一臺大型節(jié)目,無非就是為某些官員的政績工程形象服務,這實際上還折射出政府危機公關能力的低下。其三,以“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借口保護個人以及地方部門利益。許多政府官員如此考慮問題,不僅是輕視民眾心理承受能力,而且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過去政府對待突發(fā)事件信息發(fā)布的指導思想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沒有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前,為了不引起社會的恐慌和混亂,不能隨便發(fā)布消息,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現代政府承擔的責任之一,便是及時向社會提供客觀的信息,不一定要等到事情處理得非常圓滿之后再告訴人民才算對人民負責任?,F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與傳統(tǒng)社會完全不同,如果政府提供的信息不能滿足人民的愿望,人們可以有許多渠道尋找信息,而政府的公信力將會因此而大大降低。2許多媒體都曾報道過黑龍江省省長張左己對所謂“善意謊言”的解釋,其中主要傳達了四點信息:一是“責任在鄰”(吉林省),二是“穩(wěn)定壓倒一切”,三是擔心“友邦驚詫”(俄羅斯),四是得到“中央的支持”。黑龍江省有關政府或者可以自我包裝成無辜的受害者,甚至是民眾的保護神,但先撒謊后作類似“善意謊言”的解釋,反倒把自己推到尷尬的境地。現在我們知道,已經有相關的高級官員們?yōu)榇烁冻龀林卮鷥r。外交部長李肇星也罕見地代表中國政府因松花江污染對俄羅斯遠東地區(qū)造成生態(tài)危機而正式向俄羅斯道歉。前不久,俄羅斯就松花江污水向中國索賠,談判已展開3。二、政府新聞發(fā)布與政府危機公關黑龍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5級研究生12月10日在中華傳媒學術網上集體發(fā)布水危機事件中哈爾濱市民輿情調查報告,他們認為:面對突發(fā)事件,當沒有明確的官方消息時,大多數人首先是通過人際傳播來獲取信息的(見圖表)。4該調查報告還顯示:大多數民眾在危機時刻會相信政府發(fā)布的相關消息,持懷疑和不信任態(tài)度的民眾只占少數。由此可見,政府新聞發(fā)布在危機公關中的重要性??疾旆治龃舜嗡苫ń廴疚C公關決策者(政府領導)、實施者(政府新聞發(fā)言人、各類媒體)、接受者(國內外民眾)之間的互動反應,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政府的新聞發(fā)布及其危機公關行為。1、對公共突發(fā)危機事務,相關政府部門的領導也就是擁有權力的決策者首先應該開展有效的危機公關,敢于直面媒體與民眾,滿足他們對危機信息的知曉權。學者蘇偉倫認為危機就是“危險和機會”,5危機是對政府能力的考驗也可以成為政府樹立良好形象、提高民眾信任度的契機。與日常的公關相比,危機公關具有很大的時間壓力和公眾壓力,因為它要求政府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向公眾提供真實及時的危機事件信息,滿足公眾在危機中的信息知情權,從而贏得公眾對政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實現“轉危為機”。吉林省、哈爾濱市政府最先隱瞞化工廠爆炸造成污染危機的真實情況,爾后發(fā)布導致停水原因的虛假信息,因此在危機傳播中基本失去了對議題設置的主動權,從而喪失了進行危機公關的最佳時期,導致后面的輿論引導工作十分被動。因為當時民眾的不信任、疑慮已經在非政府意見占主導地位的信息市場中產生,他們通過現代的手機、古老的口頭并存的人際傳播過程中知道:“松花江上游有化工廠爆炸了,水被污染了,而政府新聞發(fā)布說是管道要檢修才停水”。當地政府對于“地震謠傳”也沒有采取得力措施予以澄清,可見尚未意識到這是一種公眾危機。2、擔任危機公關具體實施者的政府新聞發(fā)布、主流媒體應該保證傳播渠道透明、暢通,否則妨礙危機處理。網絡信息時代,對于災難危機信息報道,決策者以及實施者們不應再主觀臆斷。哈爾濱市政府首先沒有將停水的真正原因告之于民眾,主觀以為可以減少松花江水污染危機,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而真正導致的卻是老百姓對于停水原因及其后果無邊猜測,政府、媒體與民眾之間的相互信任關系遭遇危機,社會秩序陷入非理性、失衡狀態(tài)。在各種突發(fā)性災難面前,政府新聞發(fā)布、主流媒體應當是保障社會穩(wěn)定、民心安定的“穩(wěn)壓器”,是調適社會各系統(tǒng)動態(tài)平衡的“協(xié)調器”。其實,盡管懷揣種種猜疑、不安,廣大民眾仍然會依據“心理定勢”即主流媒體的強勢地位、政府新聞發(fā)布的權威形象而主動尋求、了解政府對于事件所持的態(tài)度、立場和所采取的措施。但一旦政府與媒體提供的是某些所謂“突發(fā)性事件新聞通稿信息”,受眾也會根據過往使用媒體經驗所形成的“心理過濾器”和“反應模式”去譯解、處理信息,并可能產生排斥和懷疑心理。必須承認,哈爾濱市民把超市飲料搶購一空、飲用水急需外地支援、車站、機場擠滿逃離人群的真實圖景以及哈爾濱將發(fā)生地震的傳言就是對政府新聞發(fā)布懷疑、不信任甚至排斥的具體寫照。3、政府發(fā)布新聞必須注意危機公關技巧,促進決策者(政府)與接受者(民眾)之間的溝通,為民眾提供精神支持。我國現在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民眾的認知能力、社會結構越來越多元化,政府構建社會信任的難度已經加大。其實,落實民眾的信息權應該是政府最有效的危機公關技巧。所謂信息權是以受眾為出發(fā)點的,包括獲知權與接近權。其中獲知權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從媒介與當權者的關系出發(fā),主張媒介有從當權者處獲知各種信息的權利;二是從大眾與當權者的關系出發(fā),主張大眾有從當權者處獲知各種信息的權利。6松花江污染危機事件中,吉林石化廠和吉林省政府的領導最初否認爆炸造成污染,而且一直到廿一日都重復相同的聲明。中國青年報曾在廿六日報道:吉林市一名工程師證實,爆炸發(fā)生后八小時內,吉林省官員就知道有化學污染,該省一些水電站開閘放水,以沖淡污染的濃度,企圖藉此解決問題,不驚動民眾。一直到廿一日晚間,省政府向中央緊急請求援助和指導后,下游的哈爾濱市官員才決定結束隱瞞。廿二日凌晨二時,亦即哈爾濱市政府接到中央指示約兩小時后,當局宣布實情。由此可見,當地政府剛開始對民眾的獲知權相當漠視,后來得到中央最高指示,才促使危機事件良性轉化。這體現出政府危機公關技巧的欠缺,當然也有些許無奈。因為我們現在的政府管理體制被稱為基于“政績合法性”的“壓力型政府”,政府運行的動力來自層層下傳的壓力,壓力內容是逐級分解的各種管理目標和任務指標,而達成目標和完成指標則事關各級領導的政績。其中最大一項“政績”是“穩(wěn)定壓倒一切”。在這樣的制度條件下,一旦出現比較嚴重的公共危機事件,不僅相應管理權限的領導者會格外審慎和重視,以上各級領導直至政府最高層也會予以關注并做出相應決策。74、重塑政府在新聞發(fā)布中的角色,完善輿論環(huán)境建設。一般而言,危機事件由于對政府決策乃至社會制度存在著否定或部分否定的強烈訴求,隱含著下層百姓和利益關聯人的悲傷、控訴和吶喊,危機信息的披露往往受到政府部門的干預,而新聞行業(yè)的職業(yè)特點造成了媒體對危機事件的特殊青睞,因此新聞界和代表政府的新聞發(fā)言人會把危機當作爭奪的焦點。二者之間存在著危機報道話語權方面的博弈。8目前,我國政府的傳統(tǒng)治理模式還處于變革之中,危機公關過程中傳受互動行動依舊存在許多制約因素,比如“我說你聽就有效果”的陳舊“魔彈”理論仍有較大影響。許多新聞媒體盡管在走市場化路線,竭力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但在突發(fā)危機報道中,其話語權終究控制在政府手中。然而,在危機公關中只將公眾視為容器,而漠視他們的主動性,也不利于準確把握輿情動態(tài),構建和諧輿論環(huán)境。中國青年報2005年1月12日刊登的新聞發(fā)言人應是信息公開的專門機構一文中提到“一些部委對于新聞發(fā)言人的建立不夠重視,新聞發(fā)言人制度還很不完善,在認識上存在誤區(qū)。首先,新聞發(fā)言人是一個工作機構,而不僅僅是指一個人。其次,新聞發(fā)言人是一個專門的信息公開機構,其性質不能等同于本單位的宣傳部門。作為一個信息公開的專門機構而言,其機構的領頭人新聞發(fā)言人必須是專職的?!彼苫ń廴疚C事件無疑再次暴露出有關政府在新聞發(fā)布中的角色錯位以及危機公關能力低下。因此,對于突發(fā)危機事件,各級政府的新聞發(fā)布應該把握好政府話語權的權限,注意與大眾新聞媒體進行整合傳播,共同致力于危機公關,實現公關目標。三、政府新聞發(fā)布與民眾知情權、話語權的利益協(xié)調20世紀以來,知情權保障逐漸超越國界,在國際范圍內得到確認。我國近年來對此問題也十分重視,比如,國務院2004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