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羅斯特拉特”:跳出人類來審視人類的范本 .doc_第1頁
“艾羅斯特拉特”:跳出人類來審視人類的范本 .doc_第2頁
“艾羅斯特拉特”:跳出人類來審視人類的范本 .doc_第3頁
“艾羅斯特拉特”:跳出人類來審視人類的范本 .doc_第4頁
“艾羅斯特拉特”:跳出人類來審視人類的范本 .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艾羅斯特拉特”:跳出人類來審視人類的范本薩特是一位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和文藝理論家。他的哲學思想影響并滲透到他的小說中,如何分析和理解他的小說,對于批評理論來說,不啻是一個挑戰(zhàn)。薩特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評語說: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注:薩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評語,參見王國榮主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精華集成(上海:文匯出版社,1997年)935。)。首先肯定的是“作品”,是由作品所蘊涵的哲學思想而發(fā)生的影響?!鞍_斯特拉特”發(fā)表于1938年,是薩特早期的作品。對自己的作品,薩特始終持開放性的審美態(tài)度,反對用某種哲學思想或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來評價作品。1946年薩特第二次訪美時在所作題為“鑄造神話”的講演中提到:“法國有很多關于悲劇回歸、哲理劇復興的議論。這類標簽容易引起混淆,概在摒棄之列?!薄拔覀円矡o意生產哲理劇,如果哲理劇指的是在舞臺上圖解馬克思哲學、圣托瑪斯哲學或存在主義而特意編寫的作品”(李瑜青凡人423424)。諾貝爾文學獎的評語和薩特對自己作品所持態(tài)度啟示我們,對于一位哲學家兼作家的小說作品,只有運用符合作品藝術規(guī)律的批評方法,才會具有真知灼見。一、“元小說”讓作者成為理論家讓我們從作品的結尾進入分析。結尾似乎是矛盾的:第一人稱“我”自白般地敘述了蓄謀已久的殺人動機,整個故事情節(jié)是殺人計劃按部就班的實施,唯一沒有按原計劃執(zhí)行的是“我”沒有勇氣開槍自殺,原因是“我很想知道那個胖子是否死掉了。也許我只把他打傷了還有另外那兩顆子彈也許根本就沒有打中任何人他們在準備什么,他們在地板上拖著一件沉重的東西嗎?”?!坝谑俏胰拥袅耸謽專医o他們打開了門”(薩特770)。從邏輯上說“我”必將被警察抓住。按照小說的敘述都是回憶性這一點來說,“我”又怎么可能完整地講述出這個故事呢?似乎矛盾的結尾卻產生了非凡的藝術效果:讓讀者不再癡迷于小說中人物及其命運的真實性,獲得了超越和審視的閱讀心態(tài)。以往我們閱讀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小說時,通常都沉浸在逼真現實的小說世界中,為其中的人物命運而慨嘆,為其中的曲折情節(jié)和情境而著迷。這種閱讀效果確實曾經是許多小說家執(zhí)意追求的。但是從斯特恩在項迪傳中毫不諱言地說自己是“虛構”開始,追求真實感的傳統(tǒng)被打破,“元小說”出現了。什么是“元小說”呢?美國學者華萊士馬丁在當代敘事學中認為:“元小說(metafiction)以另一種方式懸置正常意義這類陳述有說者和聽者,使用一套代碼(一種語言),并且必然有某種語境如果我談論陳述本身或它的框架,我就在語言游戲中升了一級,從而把這個陳述的正常意義懸置起來(通常是通過將其放入引號而做到這種懸置)。同樣,當作者在一篇敘事之內談論這篇敘事時,他(她)就好像是已經將它放入引號之中,從而越出了這篇敘事的邊界。于是這位作者立刻就成了一位理論家,正常情況下處于敘事之外的一切在它之內復制出來小說是一種假裝。但是,如果它的作者們堅持讓人注意這種假裝,他們就不在假裝了。這樣他們就將他們的話語上升到我們自己的(嚴肅的、真實的)話語層次上來”(228229)。這就是說,“元小說”的作者特意設置了小說的敘述框架,用直接的或者含蓄的方式提醒讀者:你所讀的是虛構出來的世界,全然不必當真。故事是小說敘述框架之內的一個層次,由敘述者和其他人物組成。在小說敘述框架之外和作者之間則存在另一個層次即超故事層。在超故事層里,作家的理念和有意識的操作在起作用。因為有了這個層次,所以華萊士馬丁說,當作者在一篇敘事之內談論這篇敘事時,他(她)就好像是已經將它放入引號之中,從而越出了這篇敘事的邊界。于是這位作者立刻就成了一位理論家,理論家的思考憑借的技巧,表現在他操縱敘述者在故事層內敘述的時候,不時巧妙地露出蛛絲馬跡,提醒讀者這個故事是編的。這個道理,羅蘭巴爾特在現代神話中進一步用符號學的思路予以說明。他認為“福樓拜最大的優(yōu)點(也就是所有人為的神話學;在薩特的作品中有佳例),是他給寫實主義一種明確的符號學解答”(巴爾特196)由此可以確認“艾羅斯特拉特”是一部“元小說”。作家意在凸顯小說為虛構之作,敘述人“我”是作家杜撰出來的人物,并切斷和現實的所有聯系。讀者越是意識到自己所閱讀的是虛構世界,作家所操縱的敘述者所敘述的一切就越具有主觀設計性和意志性。文本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批評不能停留在對故事層的了解,而要從故事層跳出來,把握作為“理論家”的作家希圖滲透在故事層里的東西是什么。只有到了這個層面,才能探詢到審美價值,才能進而研究這些審美價值產生的原因,也就是現象學美學家英伽登所說的藝術價值是何以構成的。閱讀“艾羅斯特拉特”這樣的作品并且進行理論分析,既要有感性的審美經驗,也必須有理性的思考。正如霍蘭德在審美反應動力學中所指出的,面對不同的作品,代表著意識和無意識的之間的那條分界線可能上浮或者下降。對娛樂作品做出反應時,這條線的位置就比較高,此時,讀者的有意識的、進行理性思考的自我只有很小一部分在工作,而主要是在無意識層展開攝入和幻想。對杰作做出反應時,這條線的位置就比較低,此時,反應可能更多地在意識和意味層次上,而較少地融會和攝入于原始層次。我們對于“艾羅斯特拉特”的分析就是在后一種情形下的工作:思考作者和他所設計的框架之間,敘述者和他所敘述的故事之間,以及這兩個“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作者對虛構的敘述框架處于控制和操縱的地位,敘述者就是作者所設計和控制的。敘述框架限定了故事層面的外延,形成作品的外在樣式。雖然敘述者“我”支撐了作品全部情節(jié),但是“我”依然在故事層,是被欣賞和理解的對象。辨析了幾個層次的區(qū)別的聯系,分析就可以在不同層次中展開。二、由“我”的心理線索組織的故事層故事層是由“我”的心理線索組織而成的。“艾羅斯特拉特”故事層具備了小說所必備的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等要素。人物既是敘述者,也是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的組成部分和組織者。所謂組成部分,是指“我”的心理和行動是故事的骨干,所謂組織形式,是指“我”所敘述的主要內容是“我”的心理流程,外在情節(jié)也是在經過了“我”的感受和意識過濾后在心理流程的組織、編織中呈現出來的。這只是從不同角度來說的,其實組成部分和組織形式是一個實體的兩面。于是“我”的心理流程自然引起閱讀的關注,成為分析的重點。我們追問的是,“我”的內在心理是否具有內在邏輯性,是否可以理喻?質言之,是在意識層面呢?還是在潛意識層面?這牽涉到對全部情節(jié)的把握。讓我們緊緊結合文本來尋找答案。俯視角是敘述的起點,“我”在自己住所的七層上俯視著大街上如螞蟻一樣的人。這個“看”的視角蘊涵著人類既在“我”身上存在而“我”又能觀察他們的雙重含義:“我”可以在不被他人知道而任意地對他人“看”;“我知道他們是我的仇敵,而他們卻不知道”。如此“看”的理念依據是:“精神上的優(yōu)越必須輔以物質象征的支持,否則精神上的優(yōu)越就會復歸消失”(薩特753754)。這種俯視角既屬于作家也屬于敘述者“我”,此處作者和敘述者的視角是同一的。讓我們暫時擱置作家的視角,僅僅考察敘述者“我”的視角和意識,以便看到他清晰的思維邏輯。當“我”換了立足點(從這時開始作者和敘述者的視角分開,作者的視角隱匿,敘述者“我”開始獨立觀察和敘述),和人們站在同一平面上情形就變了:“我知道他們是我的仇敵,而他們不知道我怕他們”(薩特754)“我”與人們是敵對的關系。位置的變換而引起感覺的變化,其間具有清晰可見的邏輯關系。情節(jié)的轉折從“我買了一支手槍的那天起”(薩特754),有了槍以后,“我”覺得堅強起來。隨后產生了向人們開槍的念頭。開槍的念頭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來自前述的與人們的敵對意識。內在的意識邏輯依然是清晰的。接下來是由于有了槍而自覺得堅強起來,并且外化為一系列事件并構成情節(jié)。第一件事是向妓女挑釁。這件事在“我”的眼光和體驗中敘述出來。敘述時間和事件時間幾乎相同。緩慢的敘述節(jié)奏產生的效果是,這是一個頭腦清晰的人所進行的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第二件事是在想象中進行的:星期天站在戲院前面,音樂會散了,人們從戲院走出來,這時,“我仿佛看見了自己正在向他們開槍。我使他們像煙卷兒似的迅速地倒下去”(薩特759)這個場景中有敘述者“我”反復多次的想象,也有“我”的行動:站在戲院前面的想象。第三件事是與同僚們在辦公室的日子里所發(fā)生的?!拔摇惫室鈱⒃掝}引向關于“艾羅斯特拉特”的典故,此舉的效果如期而至:“我”可以預料,在將來適當的時機,他們是會記起這場談話的。這個事件對“我”心理影響的結果是啟發(fā)了“我”:人們可能忘掉埃菲斯神殿建筑師的名字,卻永遠記住了艾羅斯特拉特燒毀了這個神殿,他的名字也就因此而傳于后世。如果“我”開槍打死一些人,人們也許不會記得是誰曾經被打死,卻會永遠記得是誰開槍打死過人。開槍打死人的念頭由此確定。第四件事是到了十月初,“我”被辭退了,于是把時間花在書寫一封信上,并且把這封信抄寫了一百零二份。而這封信恰恰是“我”最終預謀的一個必須步驟。前面所有情緒以及外化而成的所有行為都以理念式的語言在這封信中表述了出來,它仿佛是一篇宣言。這封信提醒讀者:敘述者“我”的意識是極為清晰的。第五件事是在寫好這些信并都分裝好了之后漫長的遐想和日常生活。想象如何殺人以及此后的情境,包括設計殺人之后怎樣回到自己寓所,警察來時如何開槍自殺等。最后一件事是實施這個計劃的過程。此過程敘述時間和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幾乎是同一的,緩慢的節(jié)奏中“我”的心理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以上描述和分析獲得的結論是,敘述者“我”思維清晰,意識所外化而成的一系列情節(jié)具有內在邏輯。可是在正常人看來,他的思考、理念和行為舉止又是違背常理和約束規(guī)范的。藝術效應是:敘述者“我”的內在邏輯性越強,他的自足世界與我們現實世界的反差就越大,就越具有認識價值。正如華萊士馬丁所說的,當作者在一篇敘事之內談論這篇敘事時,他(她)就好像是已經將它放入引號之中,從而越出了這篇敘事的邊界。于是這位作者立刻就成了一位理論家。作為理論家的作者的意圖或者說理念就越具有分析和探究的余地。三、作為理論家的作家想說什么?1.“我”是個隨心所欲的人,是順著自由的意志盡可能地追求自由的人。同時“我”的全部行為也展示了自由產生的復雜結果和悖論。悖論使“我”的形象豐滿復雜。悖論之一,人有追求自由的權力,但是自由是相對的。比如,槍的介入使“我”獲得了精神支撐點,并且成為力量源泉,感覺迥然不同了,這表明自由是有條件的。再如,凡是在想象中屬于自由的,在現實中都是非自由的,而且,有些自由可以得到實現,有些自由則受到限制。正如“我”在信中非常清晰地寫道的:“我愛不愛吃美國式明蝦,我是有自由的;可是如果我不愛人類,那我就變成一個可憐的人,我不能夠在太陽底下找到我的位置。他們已經壟斷了理解生命的意義的權利了”(薩特763)。悖論之二,既然人具有選擇自由的自主性,自由理當給人幸福,可是事實是自由讓“我”感覺到的主要感覺是痛苦和惶惑。比如,當“我”已經作好了要殺人的一切準備之后,“我覺得不舒服,我的兩手冰冷,我的腦袋發(fā)脹,我的眼睛發(fā)癢我猛然發(fā)覺我自己在人群中多么可怕地孤單和渺小我害怕起來”(薩特765766)?!拔摇钡乃季S越是清晰可辨,“我”從自由中感受到的痛苦和惶惑就越具有認識意義。讓讀者最直觀地看到和體驗到人類還有這樣的精神現象,從而生出反思來。2.關于“艾羅斯特拉特”的意義題目“艾羅斯特拉特”是形象性的,小說開始作者和“我”曾有過短暫的視角同一,然后作者就隱退了,只是讓蘊涵著藝術匠心的“艾羅斯特拉特”意象貫穿作品始終。小說是人類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晶,作家在小說里勘探人類存在狀況的可能性。人類實際的存在狀況只是現實化了的一小部分,沒有現實化的存在可能性還很多。小說讓這些可能性“現實化”,以便人們可以看見和感知,如果沒有小說的虛構,這些存在的可能性也許永遠無法被人意識到,人類也就只能在懵懂中宿命般地遭遇到這些境況?!鞍_斯特拉特”就是人類一種存在狀況,艾羅斯特拉特這樣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極為特別的人,在現實中是非常少的,人的本性就這樣以特殊的方式存在于艾羅斯特拉特身上。就艾羅斯特拉特為題虛構出“我”的故事,這在作者,顯然是有所思考的。我們的發(fā)現是:他的思考在于運用這個典故,而又超越這個典故。首先,在小說故事層次,“我”正是借助于艾羅斯特拉特這個典故。對“艾羅斯特拉特”這個話題的提起,在“我”完全是有預謀的,并且在和同事的討論中作了闡釋,賦予了“新”(不同于歷史定論)的內涵,“艾羅斯特拉特”被“我”定義為“無政府主義者”,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愛人們的”?!拔摇背姓J了這消逝的一瞬間有著“十分巨大的力量和美”(薩特760761),可見在“我”的心中艾羅斯特拉特代表著一種美,一種對自由的追求和選擇,艾羅斯特拉特是一種推動“我”殺人的力量,鼓勵著“我”,啟示著“我”??梢?,故事層客觀地顯示出,艾羅斯特拉特的意義在“我”的理解中產生,在人類的理解和運用中延續(xù)?!拔摇睂Π_斯特拉特的利用關系,形象地構成了人性延續(xù)以及人類狀況發(fā)展和變化的圖譜。其次,在超故事層次?!霸≌f”讓作家成為了理論家,那么,理論家如何看待“我”對于艾羅斯特拉特的認識呢?對此作者要說些什么呢?小說的邏輯顯示出,人性中存在著艾羅斯特拉特的因子,“我”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