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維和諧”的學校文化建設[權威精品]_第1頁
論“三維和諧”的學校文化建設[權威精品]_第2頁
論“三維和諧”的學校文化建設[權威精品]_第3頁
論“三維和諧”的學校文化建設[權威精品]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 “ 三維和諧 ” 的學校文化建設 -權威精品 本文檔格式為 WORD,感謝你的閱讀。 最新最全的 學術論文 期刊文獻 年終總結 年終報告 工作總結 個人總結 述職報告 實習報告 單位總結 文化即 “ 人化 ” ,什么樣的文化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學校文化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校人(學生、教師和管理者)。因而 “ 和諧學校人 ” 的培養(yǎng)無疑需要和諧的學校文化環(huán)境作為支撐。毋庸置疑,這種 “ 和諧學校人 ” 的培養(yǎng)順應了和諧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在我國傳統(tǒng)哲學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 “ 三維和諧 ” 思想的啟發(fā)下,我們從微觀的視角審視當前學校文化建設,不難得出,學校文化建設應追尋一種學校人與環(huán)境、學校人與人、學校人與自身 “ 三維和諧 ” 關系。可以說,學校只有構建出這種 “ 三維和諧 ” 的學校文化環(huán)境,才能最終實現 “ 和諧學校人 ” 的培養(yǎng)。 學校人主要包括學生、教師和管理者三類人。學校管理者包括校長,以及教務處、學生處、黨團和后勤等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們的主要職責不是教學,而是為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和提供服務。學校環(huán)境主要指由學校人共同創(chuàng)造,以促進學校人發(fā)展的學校物質、精神和制度環(huán)境,包括學校建筑 、墻畫、教學設備、辦學思想、校風、教風、校訓、校規(guī)等。那么,學校如何構建出學校人與環(huán)境、學校人與人、學校人與自身 “ 三維和諧 ” 的學校文化呢? 一、 學校人與環(huán)境和諧 學校人與環(huán)境和諧是指管理者、教師和學生與學校建筑、墻畫、教學設備、辦學思想、校風、教風、校訓等物質、精神和制度環(huán)境的和諧關系。學校管理者是學校環(huán)境建設的引領者和決策者。學校的辦學思想、校訓的制定、校風的形成、墻畫的選擇等都與管理者的決策直接相關。因此,一方面,管理者應該具備高瞻遠矚的眼光、豐富的辦學思想和高尚的品質,并基于學校 的現實狀況為學校人的發(fā)展打造一個 “ 精神家園 ” 。另一方面,管理者還應將學校精神環(huán)境建設理念滲透到學校物質和制度環(huán)境建設之中,使學校物質和制度環(huán)境建設體現精神環(huán)境建設的內涵。譬如,管理者提出了 “ 以人為本 ” 的辦學思想,那么,接下來學校的物質和制度環(huán)境建設必須緊扣這個思想進行(比如學校物質環(huán)境建設應排除一切安全隱患;管理制度要體現人性化,關注到不同學校人的不同發(fā)展需要;教學制度要體現因材施教原則等)。 我們認為,達成教師與學校環(huán)境的和諧應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學校應該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到學校環(huán)境建設中去, 使他們理解學校物質、制度和精神環(huán)境建設的內涵和目標,使教師對學校環(huán)境建設產生認同感。另一方面,學校應該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習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制度環(huán)境和精神空間,使他們在學校中有安全感、舒適感和歸屬感。 學生從走進校園的那一刻起,就無時無刻不受著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 孩子在他周圍 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 經??吹降囊磺?,對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 ”1我們認為,首先,學校應該創(chuàng)建一個清潔美麗的物質環(huán)境。因為,學生非常感性,他們所生活的環(huán) 境應該是清潔而舒適的。臟亂的環(huán)境無疑會使學生感到不安。第二,促進學生與學校制度環(huán)境的和諧,創(chuàng)建一所安全有序的學校制度環(huán)境。如果一所學校的制度顯得十分混亂,那么,一定會使學生感到不安全,無法安心地學習和生活。反之,當學校所有規(guī)章制度都被所有學校人嚴格地遵守時,將會傳遞給學生一種強烈的安全感。第三,創(chuàng)建一個受歡迎的學校精神環(huán)境。如果一所學校精神環(huán)境單調乏味,沒有表達出對學生的熱愛和歡迎情感,那么,學生將會封閉自己,試圖待在一個有保護作用的泡狀物中。為此,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努力構建一個積極的、受學生歡迎的學校精神環(huán) 境(譬如積極的校風、班風)。 二、 學校人與人和諧 學校人與人的和諧包括管理者與教師、管理者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管理者、教師、學生各自內部的和諧關系。 第一,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管理者與教師是一種制約與被制約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 才 ” 與“ 用 ” 、 “ 教 ” 與 “ 評 ” 、 “ 管 ” 與 “ 理 ” 的關系。 這里的 “ 才 ” 指的是教師的才能、能力。 “ 用 ” 指的是管理者對教師才能的任用。當前一些學校的管理者,他們看待才能的眼光是有偏見的,他們關注的往往只是少數教 師的才能,結果造就出了少數所謂的 “ 能人 ” ,剩下的大多數教師變成了被遺忘的 “ 庸人 ” 。在這種情況下,久而久之這類 “ 庸人 ” 就會對管理者表現出反感、指責或逃避行為。因此,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要能夠做到知人善用,讓每一個教師都能各盡其才。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校的教學形式呈現出多樣化趨勢,譬如,公開課、推門課、校本教研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方式也推陳出新、靈活多樣。但是, “ 教 ”的任務主要由教師所承擔,而對 “ 教 ” 的評價考核權大部分還在管理者手中。譬如,公開課的 “ 教 ” 與 “ 評 ” 關系。在“ 教 ” 的一方, 教師們可能會把公開課看成是管理者對自己的考評,展示自己的最好機會。因此,他們在上課之前拼命地準備,將上課內容重復多次地演練,以期做到 “ 行云流水,完美無瑕 ” 。而在 “ 評 ” 的時候,管理者往往會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優(yōu)缺點羅列一大堆,而反觀教師們要么是一言不發(fā)、默默無語,要么就是隨聲附和,鮮有出現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真誠、深層次的平等對話。可想而知,這種 “ 教 ” 與 “ 評 ” 的關系顯然是不和諧的,摻雜了過多的功利色彩。 很多學校管理者大事小事樣樣都 “ 管 ” ,對教師的工作進行了紛繁的分工。加之大會小議不斷,結果使得本來就忙 碌的教師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管理者 “ 管 ” 的過多、過雜造成的。我們認為,作為管理者重要的不是對教師 “ 管 ” 的多與少,而是為教師 “ 理 ” 的清不清。管理者應該提出能夠得到教師認同的課程與教學理念,進而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引領,讓教師成為教學的實踐者、創(chuàng)造者和享受者,而不能像 “ 監(jiān)工 ” 一樣對教師管得 “ 滴水不漏 ” 。 第二,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一些學校的管理者缺少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他們是學生心目中最熟悉的 “ 陌生人 ” 。那么,管理者應該如何達成與學生之間和諧關系,并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呢?首先 ,學校應該構建管理者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渠道。譬如在江蘇常州星辰實驗學校的初中部,每逢周三,校長就會如約來到學生中間,和同學們進行對話交流。在交流中,使得學生加深了對學習、生活和人生的認識。該學校把這一活動稱為 “ 校長直通車 ” 。 2其次,管理者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甘當學生,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友好相處,做好學生的代表和榜樣。最后,管理者要懂得、理解學生,為學生解決實際難題。 第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我們認為,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 ,主要應促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觀念與情感三方面和諧。 教學和諧是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達成和諧一致。在我國當前大班教學和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有些教師的教學往往只圍繞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展開,而忽視了其他學生的學習,結果造成所謂的一部分 “ 成功 ” 學生和一部分 “ 失敗 ” 學生。我們認為,雖然當前還無法改變大班教學和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但是教師應該運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有針對性的、靈活的指導學生的學,使得教師的教真正地輻射、觸及到每一個學生的學,最終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 教師的觀念較為成熟和穩(wěn)定,而學 生的觀念卻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他們還未形成穩(wěn)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誠然,教師有責任依據國家、學校的教育方針以及自己的教育思想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但是,一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其 “ 看不慣的 ” 或認為 “ 錯誤的 ” 學生思想或行為,往往是以一種打擊、挖苦的方式予以回應,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會導致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作為教師要時刻進行反思,經常要學著以學生的身份和眼光來思考問題。對于學生的思想觀念來說,或許在某個時段,它是 “ 錯誤的 ” ,不合乎 “ 主流的 ” ,但是如果教師以錯誤的方式遏制了這個 “ 錯誤 ” ,將會對學生造成 終身的不利影響。因此,教師應以寬容的心態(tài),理解學生的 “ 錯誤 ” ,進而達成與學生在觀念上的共鳴。 情感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是教與學的紐帶,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態(tài)度或體驗。如果師生之間情感出現了不和諧,必將影響課程教學效果。譬如,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說: “ 我喜歡這個老師 ” 、 “ 我不喜歡那個老師 ” ,甚至還有“ 我恨這個老師 ” 等??梢哉f,這些話都是學生對教師最直接的評價,更是一種真實情感的流露。因此,我們認為,一方面,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無私的關愛。也許一個親切的問候、一句贊許的話或一個關懷的動作,都會給予學生 無限的學習和生活動力。另一方面,教師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增進彼此的感情交流。 第四,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各自內部的和諧。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因此,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類群體各自內部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矛盾和沖突??梢哉f,當前一些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類群體各自內部存在對分數、成績、獎勵、名譽等各種符號的過分追逐,從而導致了盲目競爭,甚至有時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 因此, 我們認為,一方面應讓同一群體的每個人都能認識到彼此之間的差異。譬如,在物質文明發(fā)達的今天,追求時尚、名牌已經成為眾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這部分人中也包括心理因素不成熟、不穩(wěn)定的學生群體,他們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比消費、比追星、比面子、比酷等,這樣就自然導致了一種學生之間的不良攀比心理。因此,我們認為,管理者、教師和家長首先必須做到讓每一個學生認識到彼此之間的差異和不同,認識到一個真實的自我,與眾不同的自我,不要盲目攀比和不良競爭。另一方面應在同一群體的內部建立公正的評判標準和原則,使每個人都能公平的參與競爭 。譬如,在當前我國教育體制下,很多學校對學生表現的評價,仍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主要評判標準,這種評判標準無疑會導致小部分學生的 “ 成功 ” ,大部分學生的 “ 失敗 ” 現象。 三、 學校人與自身和諧 學校人與自身的和諧包括學校管理者與自身、教師與自身、學生與自身三方面的和諧??梢哉f,當前一些學校過于注重學校人外在的表現(譬如,分數的高低、表現的好壞、成就的大小等),而缺乏對他們內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關注,結果導致了學校人內外發(fā)展的失衡,導致了一系列不良現象的發(fā)生(譬如,自我封閉、急功近利 、心靈扭曲、暴力犯罪、甚至自殺等)。那么,我們如何達成學校人與自身之間的和諧關系呢? 我們認為,一方面應維護學校人的自由心境。一些學校的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升學壓力,被鋪天蓋地的作業(yè)和五花八門的補習班壓得喘不過氣來;教師工作繁重,瑣事繁雜;管理者忙于提高升學率、忙于應付各種檢查等。在這樣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一些學校人往往會迷失了自我,丟失了自身本該有的自由,陷入一個封閉、孤立的境地。正如學者所言, “ 教育的所作所為都在促使人在現存體制的利益驅動下,在各種被社會化了的欲望支配下(這種欲望本來可能是毫無意義的, 也不是人自身所本有的),在體制為他所規(guī)定的軌道上,不停的走,不停的走,教育只是在使人變成了一條被蒙上眼的推磨驢子。 ”3 那么,應該如何維護學校人自由開放心境呢?最關鍵的無疑就是給予學校人反思自我、認識自我的機會,促使他們對生活、社會和世界的理解和思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只有這樣,學校人才能在人生的軌道上排除一切壓制與束縛,始終保持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一種自由開放的心境。 另一方面應呵護學校人的生命本性。人的生命性表現在多個方面,有獨特性、完整性、不確定性、復雜性、超越性等,但是,在 人的這些生命特性的生成和形成的過程中,教育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教育肩負著喚醒學校人的生命意識,并使其不斷地完善、進而實現超越和發(fā)展的使命。然而,在我國當前 “ 應試教育 ” 、 “ 升學教育 ” 等教育體制下,一定程度上存在消減、甚至抹殺學校人的生命性現象。譬如,我們的教育一定程度上過于關注了學生的外在發(fā)展,拼命的將一些僵化、死板的知識和技術灌輸給學生,使他們成為了只會被動接收,不會主動思考的機器。久而久之,他們逐漸地喪失了探索、創(chuàng)造、質疑、冒險等生命本性,變成為 “ 麻木不仁 ”的人。因而,當前我們的教育必須呵護學校人 鮮活而豐滿的生命性存在, “ 要對人給以全面而充分的培養(yǎng)和教育,而不僅僅局限于知識和技術層面;要關注豐富而完滿的人性及其培育,包括興趣和愛好的培養(yǎng),理想和激情的點燃,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情感和情操的熏陶,個性和潛力的挖掘以及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育,等等,而不是將人看作是無個性的人,并只關注對其進行智力方面的培養(yǎng)和訓練。 ”4 學校文化的 “ 三維和諧 ” 關系圖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簡單地呈現出學校文化的“ 三維和諧 ” 關系圖(如上圖)??偠灾瑢W校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是學校文化的外層和諧,學 校人與人的和諧是學校文化的中層和諧,而學校人與自身的和諧是學校文化的內層和諧。只有當學校實現了學校人與環(huán)境、學校人與人、學校人與自身“ 三維和諧 ” 關系,才能最終實現和諧的學校文化建設,進而在和諧學校文化中實現 “ 和諧學校人 ” 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俄 B.A.蘇霍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