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認知探索.docx_第1頁
無意識認知探索.docx_第2頁
無意識認知探索.docx_第3頁
無意識認知探索.docx_第4頁
無意識認知探索.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無意識認知的探索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年第3期上世紀后20年,無意識認知的研究(如內隱記憶、內隱學習和內隱社會認知等)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而在此之前,哲學上對無意識的探討由來已久1,例如笛卡爾在17世紀就明確涉及內隱記憶的現(xiàn)象;萊布尼茲(1704)在人類理智新論中闡述了無意識知覺對行為的影響;法國人Maine de Biran(1804)區(qū)分出了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識回憶;弗洛伊德(1949)則在其精神分析學中首次系統(tǒng)提出無意識的理論。 雖然無意識概念的提出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但關于無意識認知的實驗研究卻只能追溯到艾賓浩斯的重學法對無意識記憶的測量。此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意識認知都被拋在一個少有人問津的角落,除了桑代克等人嘗試對其進行描述和分類。直到20世紀60年代Warrington和Weiskrantz等人對遺忘癥患者進行了內隱記憶研究2,Reber等人創(chuàng)設人工語法并對內隱學習進行研究3,無意識認知的系統(tǒng)研究才逐漸拉開序幕,并日益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心理學研究熱點。無意識也開始通過各種方式整合到心理學的各分支領域(包括內隱學習、內隱記憶和內隱社會認知領域等),并得到越來越多的實驗支持。 本文擬對無意識認知中的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領域予以介紹,在此基礎上闡明兩者的研究背景及其聯(lián)系。 1無意識認知的研究歷程 1.1內隱記憶的研究歷程 內隱記憶的提出涉及一個根本性的特點就是將意識納入對記憶的考慮之中。在實驗心理學的早期研究進程中,意識一直被排斥在主流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外。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信息加工觀的出現(xiàn),認知心理學的興起,關于意識的研究才逐漸開始,這時無意識也不可避免地作為對意識研究的補充納入到心理學研究的范圍內。 當代關于內隱記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兩個心理學研究領域。首先是認知心理學研究者所關注的重復啟動或直接啟動的現(xiàn)象,即在無需有意識記的前提下,先前所呈現(xiàn)的刺激對后繼刺激的辨別具有易化的效應;其次是神經心理學研究表明,遺忘癥患者在某些記憶任務中能夠表現(xiàn)出相對完整的記憶效果,比如動作技能學習以及片斷線索回憶。研究者認為這種記憶分離現(xiàn)象昭示了人類記憶本質的全新的一面。 啟動效應的研究及其技術的日臻成熟,為內隱記憶的輸入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前提條件,但是它并沒有直接導致當代內隱記憶的研究熱潮,內隱記憶的發(fā)展契機當歸因于神經心理學關于遺忘癥的研究。 迄今內隱記憶的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即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相結合的方法和實驗性分離范式下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相結合的方法為例,1991年,楊治良采用自制無意義字串為實驗材料,成功地運用信號檢測論研究了內隱記憶的特點,揭示出內隱學習的規(guī)律4;1993年,楊治良和葉閣蔚成功地運用信息論研究了在社會認知中人物特征識別范疇內,高強度練習和準確反饋條件下內隱學習的選擇力、潛力和儲存密度3個特征5。1994年,楊治良和葉閣蔚在用匹配比較法研究漢字內隱記憶存在的條件時,采用了非參數(shù)模型提供的指標為考察依據(jù),在以漢字的整體特征為判斷依據(jù)的間接測驗中發(fā)現(xiàn)了內隱記憶6。最近,Buchner和Wippich探討了匹配比較法中,直接和間接測驗信度的不同對分離的影響7,對分離實驗的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另外一大類研究范式是任務分離法和加工分離法。特別是Jacoby提出的加工分離程序8,它是目前內隱記憶研究中發(fā)展得較為成熟的實驗性分離方法,它設計的包含測驗和排除測驗使得意識性提取和自動提取在簡單的再認任務中得以分離,因此在提出后受到廣泛重視,同時也涌現(xiàn)出對它的批評和修正。 例如,有學者對PDP意識與無意識加工之間的隨機獨立性進行了探討。Joordens等提出冗余模型(redundancy model)9,認為意識加工總是伴隨著與之獨立的無意識加工;Gardiner等則認為意識與無意識加工是相互排除的,而提出排除模型(exclusivity model)10。另外,Curran和Hintzman的實驗探討表明,一旦違反隨機獨立性假設將使得PDP無效11。朱瀅等區(qū)分了排除測驗的先驗概率和后驗概率,提出了不拋棄排除測驗0的數(shù)據(jù)的修正公式,并由此認為記憶過程中意識與無意識是相互獨立的12。無疑這方面的爭議對于理解加工分離程序的適用范圍和操作條件很有幫助。 Richardson等對PDP將有意和意識性等價、自動和缺乏意識性等價提出異議,他們對無意加工的作用作了進一步的細分,將記憶分為有意的意識記憶、無意的意識記憶和無意的無意識記憶,設計了有意測驗、伴隨測驗和對立測驗來測量這三種記憶13。 在針對PDP的反應偏向問題的修正上,Buchner等增加了兩個猜測變量,將反應偏向的影響從意識性提取和熟悉性成分的貢獻中分離出來。他們提出的修正模型稱為擴展模型(extended model)14。另一個針對PDP反應偏向問題的修正模型是Yonelinas等提出的雙加工信號檢測模型(dual-process signal-detection model),該模型采用信號檢測論的計算模式,用判別力指標來衡量熟悉性,降低了被試判斷標準的變化對PDP中熟悉性指標的影響。 以上爭議足見加工分離程序在方法論上的意義。 1.2內隱學習的研究歷程 1967年,Reber在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中首次提出內隱學習這個概念,他認為內隱學習是一種不受情境影響的感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被試可以獲得關于刺激環(huán)境的任何復雜信息,但在很大程度上意識不到獲得的過程或最終獲得的知識。然而在內隱學習概念正式提出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除了Reber及其同事始終沒有放棄,少有他人問津此類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代,內隱學習才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90年代,內隱學習受到廣泛重視,國際上涌現(xiàn)出上百篇文章從行為、神經心理學和神經影像學的角度探討內隱學習的各種問題。我國也在這個時期加入了討論的隊伍。例如,張翔和楊治良的實驗15支持Reber的結果,即在某些情況下外顯指導語會導致作業(yè)成績的降低。1993年,楊治良和葉閣蔚采用雙維度歸類學習法來研究社會認知分類任務中的內隱學習16。實驗要求被試學會把像片按其組合特征分類。結果發(fā)現(xiàn)了內隱學習的獨立存在和內隱學習效應,即內隱學習優(yōu)于外顯學習的現(xiàn)象。從而發(fā)現(xiàn)了內隱學習具有高選擇力、高潛力以及高密度貯存的3大特征。近年來,郭秀艷等人還對內隱學習的本質及其與外顯學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17。 目前運用較廣泛的內隱學習研究范式有人工語法學習(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序列學習(sequence learning)、系統(tǒng)控制任務(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dure)和非顯著協(xié)變關系學習法(covariations of nonsalient stimulus features)。此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研究方法,如信號檢測論和信息傳遞法,例如楊治良應用信號檢測對內隱學習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被試對信號標志進行了內隱學習。被試的反應傾向指標波動甚微,說明被試在內隱學習過程中心理狀態(tài)相當穩(wěn)定。2.1內隱記憶的特點 與外顯記憶相比,內隱記憶具有許多鮮明的特點。 首先,個體差異對內隱和外顯記憶的影響不同。通過對腦損傷、腦老化和酒精中毒以及抑郁心境等個體差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內隱記憶對個體差異相對而言不敏感。例如,Tulving,Hayman和Macdonald報告了重度遺忘癥患者在完全不能進行回憶和再認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正常的啟動效應18。郭力平以中文效價詞為材料,采用加工分離程序對抑郁癥的內隱和外顯記憶進行分離,也發(fā)現(xiàn)了抑郁心境不影響內隱記憶而對外顯記憶有顯著影響19。 其次,許多自變量的操作可以產生兩種記憶的分離。例如,加工水平對外顯記憶有較大影響,而對內隱記憶幾乎沒有影響。Jacoby和Dallas20以及Graf等人的研究都表明精細加工條件下的直接測驗成績(再認和回憶成績)比非精細加工條件下更好,而間接測驗成績(如單詞確認和詞干補筆成績)則不受上述加工條件的影響。 Jacoby和Dallas以及Easton等21還比較了感覺通道的改變對間接和直接測驗的不同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以聽覺形式呈現(xiàn)刺激,而以視覺形式測驗,會嚴重干擾單詞確認的成績,卻很少干擾再認測驗成績。馬正平和楊治良22以中文雙字詞為材料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感覺通道的改變對填字組詞間接測驗有較大的影響,而線索回憶基本不受其影響。其他研究也在幾種常見的間接測驗(如殘詞補全、詞干補筆、知覺辨認和詞匯判斷等)中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感覺通道效應,即學習和測驗階段采用不同感覺通道呈現(xiàn)刺激將減損測驗成績。 除了以上列舉的兩者在加工水平和感覺道效應上的差異外,注意狀態(tài)、材料知覺特點、刺激呈現(xiàn)時間、干擾、記憶負荷量和系列位置特點等變量的改變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影響也明顯不同。例如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內隱記憶隨時間推移其消退較外顯記憶要慢;注意狀態(tài)對傳統(tǒng)的直接測驗有重要影響,而對依賴知覺線索的間接測驗沒有影響,但是學習編碼階段的注意狀態(tài)影響了依賴概念線索的間接測驗,如類別范例產生23、一般性知識問題測驗(Mulligan,1998)24。 此外,楊治良等的實驗還發(fā)現(xiàn),與外顯記憶相比,內隱記憶的貯存密度和傳遞效率更高,受被試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更小。 2.2內隱學習的特點 Reber提出,內隱學習系統(tǒng)或功能的產生要比外顯學習系統(tǒng)提前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外顯系統(tǒng)或功能是在內隱系統(tǒng)發(fā)展穩(wěn)定后才逐漸進化而成的。如果這一假設成立,遵循進化論原則,內隱系統(tǒng)應該至少具有以下幾個不同于外顯系統(tǒng)的特征: (1)強健(robustness):不像外顯學習、外顯記憶那樣容易受到機能障礙和機能失調的影響。 (2)年齡獨立性(age independence):不受年齡發(fā)展的影響,相對穩(wěn)定。 (3)穩(wěn)定性(low variablity):個體差異小,群體差異小。 (4)IQ獨立性(IQ independence):不像外顯操作任務那樣容易受到智力水平的影響。 (5)過程的普遍性(commonality of process):內隱學習的內部機制具有跨物種的普遍性。 Reber關于內隱學習的生物進化論提出后,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反饋意見。研究者們主要針對內隱學習的年齡差異和IQ差異提供了實證數(shù)據(jù)。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支持該理論。Reber以兒童為被試,研究了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內隱學習,結果表明,內隱學習不隨年齡和IQ而變化25。Howard等人比較了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內隱序列學習,結果顯示,老年人的反應速度較慢,但當序列組段轉到隨機組段時,所有被試的反應時發(fā)生了同等程度的增加26。這說明,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內隱序列學習沒有差異。DEredita和Hoyer采用類似人工語法的范式(用客體的特征、大小和方向的有序變化代替了字母的排序規(guī)則)研究了青年組、中年組和老年組的學習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內隱測試成績無顯著差異27。 3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的聯(lián)系 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是當前內隱認知研究較為深入的兩個領域。這兩種內隱認知概念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內隱記憶指獲得關于單個事件或物體的過去經驗的效果,而內隱學習指對抽象的、復雜的規(guī)則關系和結構的無意識獲得過程,通常涉及對兩個以上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的認知。不過,通過對兩者研究歷程的回顧以及兩者特點的介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之間所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首先從研究歷程來看,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的研究歷程在時間上有很大的重合,這源于兩者的發(fā)展興衰均取決于學術界對無意識的關注程度。 其次,內隱學習和內隱記憶的特點也很相似,表現(xiàn)為以下四點。 (1)和刺激的表面特征緊密關聯(lián) Jacoby和Dallas發(fā)現(xiàn)在學習階段呈現(xiàn)視覺刺激,而在測驗階段呈現(xiàn)聽覺刺激,會削弱啟動效應,而外顯任務卻沒有受到影響。此外,Bassill Smith和MacLeod28,Graf、Shimamura和Squire29,Roediger和Blaxton30,Roediger和Weldon31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這些研究都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無意識認知的數(shù)據(jù)驅動的特點。 雖然內隱學習研究中沒有對刺激的呈現(xiàn)方式進行操縱,但是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現(xiàn)象。例如Berry和Broadbent32,Squire和Frambach33在生產任務和人際互動任務中,都發(fā)現(xiàn)如果先前任務和后繼任務的表面特征不一致,前者的信息就不能有效地遷移到后者中。 (2)耐久性 和外顯記憶相比,內隱記憶保持的時間更長,例如Jacoby和Dallas發(fā)現(xiàn)啟動效應能持續(xù)數(shù)日、數(shù)月之久,再認記憶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迅速消退。內隱學習在這方面的證據(jù)則主要來自人工語法學習,例如Allen和Reber34的追蹤實驗發(fā)現(xiàn)被試的認知績效仍然能受到兩年前的人工語法規(guī)則的影響。 (3)不受加工類型或加工水平等變量的影響 Jacoby和Dallas的研究證明,加工的精細程度越高,外顯記憶任務的表現(xiàn)越佳,而內隱記憶的成績則不受影響。Schacter和McGlynn35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內隱記憶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中表現(xiàn)穩(wěn)定,而外顯記憶的成績則有所波動。內隱學習在這方面的實驗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當鼓勵被試運用精細假設檢驗的策略時,并不利于人工語法的學習,非顯著性計算機控制任務的表現(xiàn)也沒有得到提升,而這種策略的采用則被證明有助于改善外顯學習的成績。 (4)內隱和和外顯的分離 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內隱記憶的成績和外顯記憶的成績不相關,或者相關很低,例如Graf和Sch- acter;以及Hayman和Tulving36。類似的,內隱學習的研究實驗也證明了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的分離,例如Berry和Broadbent37發(fā)現(xiàn),練習能提高任務績效,但陳述性知識則不受其影響;作業(yè)績效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