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7 攝錄影機用 10 倍光學變焦鏡頭設計 10x 世穆 u 正堂 u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光電研究所 摘 要 攝錄影機 (發(fā)展日新月異,它的解析度及像素的容量不斷的提升,由于它多功能化似乎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一個電子產品。本文的初始的設計以四群組成二群移動的理想透鏡組,其中不考慮一階及三階象差,首先取得光學變焦的初始結構。進而選擇合適的透鏡組組成一個實際的四群光學變 焦結構,利用光學軟體優(yōu)化降低像差成份進而達到規(guī)格的需求。此設計利用三個非球面及 11 透鏡組,所以鏡片數及群數的減少,不但成像品質在變焦過程維持固定,且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的價格。 關鍵詞 :攝錄影機、解析度、像素、像差、光學變焦。 投稿受理時間: 93 年 3 月 23 日 審查通過時間: 93 年 7 月 5 日 he of of to it s of an a of 錄影機用 10 倍光學變焦鏡頭設計 1 108 is to a s of of to of of 1 of at to 、前言 手持的數位攝錄影機 (光資訊上是一個重要的產品。 目前的攝錄影機 (體積將往輕巧及多功能發(fā)展, 其中 常具有高倍率的光學變焦鏡頭、即時彩色影像處理模組、視訊壓縮解壓縮單元、高速通訊傳輸介面、儲存媒體可重復使用性等。目前一般會搭配百萬畫素高解解度的電荷耦合元件 (感光。 光學變焦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 光學鏡頭可成為定焦鏡頭與變焦鏡頭(種形式。目前的攝錄影機一般要求在 10 倍以上光學變焦,目前國內在光學變焦關 建技術起步較晚,人才的培訓不足,再加上美日韓等產業(yè)先進國家在重要的關鍵技術上的專利保護。臺灣若要自行設計生產的話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光學變焦專利、光學設計、璃玻非球面鏡磨造及塑膠射出參數等相關問題。雖然國有許多廠商己有設計和制造定焦鏡頭的能力。整個變焦鏡頭光學架構方面,對我們來說要突破守專利層層關卡障礙并非易事,未來國內廠商必須在光學變焦關鍵技術突破并取得一些關鍵專利,利于和其它大廠以交互授權的方式,以取得自主技術的利基。 光學變焦的設計起始點以理想的薄透鏡基本理論 1,高斯光學基本理論組成四群光學變焦, 其中二群可移動達到光學變倍群效果23。光學變焦通常藉由軸上滑動某一個鏡頭組,進而改變光學系統(tǒng)的焦距或倍率。變焦鏡頭是一種從廣角焦距到望遠焦距,可以自由伸縮,以取得自己需要的影像大小,而不必改變感測尺寸。 美、日專利中可以發(fā)現光學焦的基本結構,美國專利 一個四群組成 (+ - + +)的系統(tǒng)、包含 10 鏡片,其中 四個非球面 形成十倍光學變焦 (14,應用于 學變焦。美國專利 一個四群組成 (+ - + +)、包含 15 鏡片,利用三個非球面是 六倍的光學變焦 (291935,此專利的特色是超廣角約為 75度 。美國專利 一個六群組成108 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七之二期 109 (+ + + )的變焦系統(tǒng)由 16 鏡片組成的5 倍光學變焦 (752926,此專利的特征是非常長的焦距及第二群有防止影振動的補償功能 。 本研究即是在技術自主的理念下研發(fā)攝錄影機用的 10 倍變焦鏡頭,利用高斯光學或一階光學理論,不考慮透鏡組的厚度及任何像差成份,來推論一個簡單的光學變焦系統(tǒng)??梢缘靡粋€初始架構的 10 倍的光學變焦系統(tǒng),四群組合的光學變焦系統(tǒng)為一個正、負 、正及正的結構??梢赃x擇合消色差或消像差透鏡組代入此光學變焦系統(tǒng)中,可得初步的 10 倍光學變焦系統(tǒng),使用光學設計軟體來改善一階色差、三階像差及成像品質。在本文設計的光學變焦使用三個非球面提升成像品質,本研究之特點為超廣角的光學變焦及系統(tǒng)總長小于100實施例的廣角組態(tài)、中間組態(tài)及望遠組態(tài)之有效焦距分別為 光學系統(tǒng)。 貳、變焦理論 四群變焦的光學系統(tǒng),如圖 一個基本的正、負、正、正四群光學變焦系統(tǒng),光學變焦的群數的增加對于光學補償效果對增加,此時必定增加機械 結構移動過程中復雜性。目前光學系統(tǒng)設計中,盡可能以最少的移動群數來達到成像品質穩(wěn)定。這樣整體的成本可以減少及機械也不會復雜,有助于產線組裝及檢測光學成像品質。由于現在電腦的進步,這此些光學系統(tǒng)的方程式,可以由電腦計算出結果是否正確。我們設計一個光學系統(tǒng)也必須依者一個正確方向著手,有助于自己快速設計出一個光學變焦系統(tǒng)。 1u122334uu - + 圖 群光學變焦系統(tǒng) 接著我們利用 方法可以再加推導出其它相關的方程式: 4 3 4 34h h u d(4 4 4 4u u h K (由上述兩個方程式可以逆推得知3h、2h、1u、27。我可以得知一個在給定 效焦距長,限制光學系統(tǒng)總長為 110以利用 (方程式。 1( 2 )O V L E F L m m (其中 物到成像的距離, 光學系統(tǒng)的有效焦距, m 為光學變焦的放大率。因為第二群為主要的變倍組,如圖 第二群和放大率的關系,當第二群最靠近物面的那一端時的放大率定為一倍的廣角組態(tài),反之,第二群最靠近成像面的那一端時的放大率定為十倍的望遠組態(tài)。 攝錄影機用 10 倍光學變焦鏡頭設計 3 110 圖 二群和放大率的關系 圖 遠到廣角的變焦的軌跡過程 圖 望遠到廣角各群移動的過程情況,當中可以得知只有第二群和第四群移動,第四群是做為一個補償成像的位置的形式。 光學軟體設定三個有效焦距值且優(yōu)化而逹到目標值,因為沒有考慮任何像差成份的透鏡,所以可以快速得知四個理想透鏡的 f 值。使用一些可以消色差的透鏡組組合成一群透鏡組 8。使用 體可以得到初始架構的光學變焦系統(tǒng) 910,圖 所示為一個四群變焦群組,相當于 3540有效焦距變動范圍。 圖 角組態(tài)到望遠組態(tài)光變焦群組 由圖 四群的架構為正、負、正、正的理想透鏡組,第一群的功能主要聚焦的作用,第二群的功能主要為變倍的作用,第三群為理想透鏡組,第四群的功能為補償成像面的位置。各群組的有效焦距為第一群組(二群組 (三群組 (第四群組(統(tǒng)總長度 (第一面到成像的距離 )為 88 參、光學變焦設計實施例 由以上對像差及光學變焦理論,我們可以很容易使用軟體計算各群的 有效焦距,從中可以將 各群的透鏡組實際厚透鏡的組合,代入光學變焦系統(tǒng),方便得光學變焦初始架構。 四群組合的 10 倍光學變焦,第一群由二4 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七之二期 111 個膠合透鏡及一個正的透鏡組成,形成一個焦距為正的群組。第二群由一個負的透鏡及二個膠合透鏡組成,形成一個焦距為負的群組。第三群由二個膠合透鏡組成,形成一個焦距為正的群。第四群由三個膠合透鏡組成,形成一個焦距為正的群組。首先,第一群組為固定群組,由于此群組主要目的是光學系統(tǒng)的聚焦。第二群組為可以移動且為一個變倍的群組,當廣角時此群組靠近于物的一端,望遠時此群組靠近于像的一端。第三群組為固定群組成,由二個膠合透鏡消除像差。由于第一、二、三群組成形作準無焦的光學系統(tǒng),一般來說,光學系統(tǒng)的重量愈來愈輕,必須加一個第四群讓整體光學系統(tǒng)總長縮短,三個膠合透鏡的組成目的消除色差及像差的成份,提高成像的品質。 一、設計流程 任何在光學設計為快速而正確的設計方法,在許多不同的討論中或論文,我們在這提出快速的設計有幾種方法。首先,我們可以許多專利中選出適合或架構接近規(guī)格,在 J. 人在 2001 年 光學變焦專利的發(fā)展 11,在文中曾對兩群及三群的光學變焦的分類,在兩群分成正負 及負正的結構,在三群針對正負正結構討論,總共有 58個不同光學變焦專利的討論,對一位光學設計初學者,提供光學設計者一個很好捷徑及方法。第二個方法可以追尋 國際有名的光學設計中吸收一些對成像品質好有名標準鏡頭 12,提供一些標準鏡頭及測試透鏡組的方法,有助往后光學設計者選者較好的透鏡一個最佳的方法。第三個方法是根據吾人一些在光學設計中的經驗法則。 在光學變焦的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先決定一個光學規(guī)格,光學規(guī)格大致來說,有一些必須注意的項目。目前光學廠可制造的厚度及曲率,這些一般由光學廠給定的條件。為了是光學變焦完成能符合生產的條件,目前的玻璃的中心厚度大于 圖 可以了解吾人光學設計一個流程,光學設計初始結構由許多方法,第一從專利找尋比較接近的規(guī)格,利用此光學變焦系統(tǒng)的結構為一個初始架構為光學設計的開始,可以在光學軟體定義一些限制條件,使此光學系統(tǒng)接近規(guī)格內。第二使用理想透鏡來設計光學變焦,本研究是使用此方法的設計,由于專利收集及分析中通常由正、負、正及正群組組合作一個大于 10 倍光學變焦。使用一些消色差及像差的透鏡組合替代理想透鏡,得到一個實際的光學結構。分析此 光學系統(tǒng)的色差及像差成份,并針對某一透鏡色差及像差比較嚴重改善,完成一階色差及三階像差基本改善完成,檢查成像的品質是否符合規(guī)格內, 0%以上。 一般光學變焦的設計的流程,依每一位光學設計而有所不相同,美、日光學設計的起步比我們領先了許多,光學設計的流程對一位從事光學領域一項非常的重要的程序。一個好的光學變焦設計流程及方法,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設計起點,這些流程的定義會隨著一些規(guī)格的不同稍微有變化的情況。在圖 的光學攝錄影機用 10 倍光學變焦鏡頭設計 5 112 理想透鏡光學變焦設計 初始架構 光學變焦設計開始 光學規(guī)格 變焦設計流程中可以先從廠 商的規(guī)格了解,因為規(guī)格是一項非常重要,光學規(guī)格不清楚或不了解開始光學設計,光學完成時發(fā)現規(guī)格不對時,通常會重頭開始設計,光學規(guī)格必需很清楚了解,再著手光學變焦的設計,再著手色差及像差改善。 二、規(guī)格需求 1. 光源范圍: 486656. 格: 1/ (對角線為 53. 素大小為 . F/#: . 有效焦距 ( . 畸變 (50 lp/8. 第一面到成像面的總長 50 lp/像品質是符合規(guī)格內,相對照度的問題,如圖 角的相對照度及圖 對照度在廣角組態(tài)時的值大于 般的攝錄影機用 10 倍光學變焦鏡頭設計 11 118 光學的相對照度會從上可以得知 好符合在規(guī)格內,在光學變焦設計中使用 11 透鏡三個非球面,光學變焦的設計是一個超廣角的設計,在廣角的時半角度為 ,望遠端時的半角度為 。所以廣角端的全角為 76度望遠端的全角為 11 度,從中可以得知廣角的畸變要小于 5%是一項非常難的設計。 圖 角組態(tài)的 圖 遠組 態(tài)的 圖 角組態(tài)的相對照度 圖 遠組態(tài)的相對照度 肆、結論 光學變焦的設計是目前最熱門的的行業(yè),光學變焦大部份的專利權都是掌握在日本的手中,臺灣也慢慢切入這一方面人才的培訓,光學鏡頭設計需要長時間的設計經驗及實際生產制造。在光學變焦設計最難部份是廣角的畸變,由于為了逹到超廣角且畸變要小于 4%,對一位光學設計者而言是一項大挑戰(zhàn)。加強光學理論的閱讀是唯一法門,從與產業(yè)界的合作1118 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七之二期 119 案中培養(yǎng)實戰(zhàn)經驗,才可以快速設計一個好的光學變焦鏡頭。 伍、參考文獻 1 S. C. . B. “ 2539, 192, 1995. 2 K. “of 21, 12, 2174, 1982. 3 T. “of by , 31, 2265, 1992. 4 A. US “ 2003. 5 Y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互聯(lián)網+農業(yè)模式推動農民脫貧致富的路徑探索
- 大數據技術在農業(yè)保險中的應用前景
- 2025至2030落袋機行業(yè)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綠色生態(tài)平價護膚套裝行業(yè)趨勢預測與市場分析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國網絡招聘行業(yè)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自家制面粉行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投資前景評估規(guī)劃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自動燙金機行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投資前景評估規(guī)劃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自動化稅務軟件行業(yè)市場深度研究及發(fā)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
- 現代物流園區(qū)規(guī)劃與管理
- 2025至2030中國腺嘌呤核苷行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投資前景評估規(guī)劃報告
- 第七章城市軌道交通屏蔽門設備接口68課件
- 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中國現代文學專題》期末紙質考試第三大題分析題庫2025春期版
- 成都大學附屬中學英語新初一分班試卷含答案
-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項目商業(yè)計劃書模板
- 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心理學》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
-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疑難病例護理
- 居民生活垃圾轉運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智慧園藝》課程教學大綱
- 2025年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計劃簡單版(2篇)
- 企業(yè)道路交通安全宣傳
- 635MPa級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