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材料整合策略_第1頁
論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材料整合策略_第2頁
論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材料整合策略_第3頁
論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材料整合策略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材料整合策略 【摘要】:在思品課堂教學中引入教學材料,進行案例教學,是思品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課堂引入材料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但在課堂教學引入教學材料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著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需要思品教師從初中生心理特征、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驗、以及教學內容的邏輯體系出發(fā),對已搜集的教學材料進行策略型設計,使課堂教學材料發(fā)揮更大的教育教學功能?!娟P鍵詞】:初中思品;課堂;教學材料;整合。傳統(tǒng)思想品德課教學最大弊病是它的封閉性,是它與外部世界的隔裂性、滯后性。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

2、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實際上無論是社會生活、生活經(jīng)驗、話題、存在問題等教學資源均要以不同的教學材料形式予以體現(xiàn)。但在課堂教學引入教學材料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利用材料追求純粹的課堂氣氛“熱鬧”;教學材料過多,讓學生目不暇接,剝奪了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教學材料缺乏整合,影響課堂教學內容的邏輯架構。在思品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學材料的演示形式、內容、排列均應進行有效的整合。一、從學生心理特征出發(fā) 教學材料演示形式要呈多樣性心理學家霍林沃期將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稱為“心理性斷乳”,有四個顯著

3、的心理特征,其中包括:情緒動蕩,表現(xiàn)出好動、好樂、好奇、好勝。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材料演示形式應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采用多媒體、講故事、角色扮演、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材料演示形式,進行興趣誘導,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索欲望。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廣大思想品德教師越來越把材料演示形式寄托在多媒體上。應該說,多媒體演示方式注重現(xiàn)代視聽媒體的充分合理應用,真正做到視聽組合,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符合學生好樂、好奇的心理與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在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初期,哪怕連文字、圖片顯示時的聲音也會引發(fā)學生的嘖嘖稱奇

4、。但隨著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熟諳,它所引發(fā)的好奇心理效應已漸漸失去光環(huán)。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在進行教學材料整合時,需要時刻考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滿足學生的求異、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熱愛集體一課的導入中,我采用了實踐演示的形式,教師舉起一根筷子,說“誰能夠將這根筷子折斷?”,并讓一位學生上臺操作。緊接著,教師又拿起一把筷子,說“誰能夠將這把筷子折斷?”,又讓學生上臺操作。最后通過討論得出:一根筷子能輕易被折斷,而一把筷子就不易被折斷。同樣,一個人勢力單薄,而大家聯(lián)合起來,就會有力量,所以我們說集體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課堂小結后,又對學生播放了眾人劃槳開大船的歌曲作為結尾。(注:歌詞中有“一根筷子呀,輕

5、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利用學生十分熟悉的筷子作為教學材料,并分別以實踐演示和視頻播放的形式展現(xiàn),滿足了學生新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有利于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tài)投入學習中,結尾又讓學生回味無窮,增強了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教學材料演示形式的多樣性,并不是說一堂課盡演示五花八門的花招,而是建立教師平時的單一的教學材料演示形式,難以迎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并能最大化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二、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fā) 材料內容要具探索性 認知水平指接收、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的水平。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它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

6、,同等年齡的學生的智力和潛力不相上下,只有認知水平和類型上表現(xiàn)的差異。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材料內容的整合時,材料內容要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fā),要具探索性。教學材料內容的探索性包括兩個層面: 首先,教學材料內容要以初中生的初始認知能力為基礎來設計教學起點。因此,教學材料內容要尋找到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生能利用已有的認知水平,對教學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能夠進行有機的加工整合,自主確定是否存在某一問題,并基本確立一種問題陳述。而從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教師人為的降低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導致教學材料缺乏探索性,使得材料內容根本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欲望。而教

7、師則常常埋怨學生的回答膚淺且缺乏探索的力度。另一方面,過高估計了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從而導致課堂“冷場”。我們經(jīng)常聽到很多教師課后說,學生怎么這么不配和,要是學生配合得好,這堂課肯定很成功。課堂教學失調的原因無疑是很多的,但教學材料內容所顯示的信息已超越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無法引導學生的搜尋與探索,是關鍵原因之一。 其次、教學材料內容要挑戰(zhàn)學生思考的廣度和深度。皮亞杰在解釋自己的“認識的螺旋性發(fā)展”時,曾經(jīng)這樣說:“任何認識,在解決了前面的問題時,又會提出新的問題”。這意味著,在認知的建構過程中,每一種已達到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都為新的不平衡創(chuàng)造了前提,提供了可能。根據(jù)初中生的初始認知能力為基礎來設

8、計教學起點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挑戰(zhàn)教學材料中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和具有適當難度的設問,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得更高”, 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tài),向“最近心理發(fā)展區(qū)”前進,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在上正當防衛(wèi)一課時,出示了一則教學材料:甲與乙系同村人,并兩人有過節(jié),一天,甲與乙在市場相見,甲趁乙不注意,拿起地上的木棒連續(xù)擊打向乙,并使乙的頭部流血,乙順手拿起在旁的肉刀朝甲砍去,將乙打成重傷。從正當防衛(wèi)構成條件看,該材料擁有許多探索性的有效信息,根據(jù)初中生的初始認知能力,學生很容易得出:乙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然后我又出示教學材料:王某與李某系鄰居,兩家時常因為樓道內堆放的物品而發(fā)生爭吵。王某與其妻商量

9、,決定好好教訓一下李某,讓其再也不敢故意找事。其妻說,先打人的沒理,咱們氣氣他,讓他先動手,然后好好打他一頓。于是,王某在中午時故意罵李某,李某氣憤之下先動手推了王某一下,王某立即用事先準備好的木棍向李某頭上打去,致使李某腦神經(jīng)受到嚴重損傷,醫(yī)學上稱為去年皮層狀態(tài),即植物人。學生在對王某的行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wèi),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因為該材料更具有探索性,矛頭指向了主觀條件,即是否屬于正當防衛(wèi)意圖的爭論。從形式上看王某行為似乎符合正當防衛(wèi)的客觀條件,但由于其主觀上不具備正當?shù)姆佬l(wèi)意圖,因而不能認定為正當防衛(wèi)。從而將從一般意義上的正當防衛(wèi)的判斷,提升到了對復雜案件的判斷,意在挑戰(zhàn)學生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10、,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三、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 材料事件要兼聯(lián)我性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程建構的基礎”。這表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生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在我們的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選用的教學材料也在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捕捉貼近學生生活素材,即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原型,以喚起學生的興趣。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事實,當教師展示的教學材料往往與學生本人沒有直接聯(lián)系,關注的是他人的價值取向,學生對“他德”(對待別人的道德準則)的陳述和評論往往頭頭是道,且其所涉及的觀點冠冕堂皇,似乎無可指責。說明初中生對于

11、許多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政治思想要求,他們是不難理解的。他們能用道德知識、行為準則正確地評價他人他事,指出、批評其不道德的行為。因而他們的言談或書面議論,可以達到較高的道德水準。但當材料中的事件具有強烈的“聯(lián)我性”,即選取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各種實際思想與行為表現(xiàn)作為教學材料,事件的矛盾指向學生本人的時候,“他德”和“我德”( 對待自己的道德準則)則常出現(xiàn)游離現(xiàn)象。 有一次,我在課堂展示了“天安門環(huán)衛(wèi)工人皺著眉頭鏟口香糖膠體”的錄像,并讓學生回答:(1)隨地亂吐口香糖是什么性質的行為?(2)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行為?(3)如何杜絕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學生的回答無疑令人滿意,從這種行為的不道德、不文明談到了

12、加強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這時,我忽然話鋒一轉,讓學生看地上,學生發(fā)出了驚呼,除了一些廢紙外,竟然還發(fā)現(xiàn)了兩塊口香糖膠體。有些學生發(fā)出了尷尬的笑聲。許多學生往往有這樣的行為表現(xiàn):他說了,但做不到,或者根本沒有考慮去做。我想,如果沒有這一“聯(lián)我性”的現(xiàn)場教學材料,僅對錄像的討論會使道德教育停留在“觸而不動”、“深而不入”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中要堅持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因此教學材料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適當選取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實際思想與行為表現(xiàn)的“聯(lián)我性”教學材料,給予學生自我

13、反省、自我監(jiān)督、自我控制、自我鑒別、自我評價、自我完善以應有的機會,并以此來發(fā)揮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使他們對德育內容的自覺內化,從根本上消滅言不由衷的品德表現(xiàn)游離現(xiàn)象。四、從教學內容的邏輯體系出發(fā) 材料排列要含序列性在課堂中引入材料已廣大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問題在于很多教師盲目引入材料,有的材料信息所表示的教學內容多次重疊,邏輯次序顛倒,往往用一個教學材料來闡述一個相對應的知識點,因此一堂課出現(xiàn)十幾個教學材料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搞得學生“霧里看花,不知所措” ,主次不分,重點不明。新課程強調,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執(zhí)教者的創(chuàng)造性加工。要將教材內容變成適合于學生學習

14、的教學內容,變成發(fā)展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梳理一堂課中教學內容之間的緊密的邏輯體系,構成有利于學生形成認知結構,建立教學內容的邏輯層次,即教學內容的種屬關系,幾個較大方面可以稱之為種,即教學內容中的第一邏輯層次,每種之間區(qū)分為屬,即為第一邏輯層次下的知識點。然后教師把搜集到材料,根據(jù)材料和觀點統(tǒng)一原則,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邏輯層次,將教學材料歸入教學內容中的種屬關系之中。材料歸入相應的種屬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材料所反映的內容不能起到證明觀點的作用,有的材料缺乏典型性,有的材料反映的教學內容重疊,從而利于教學材料的削枝減葉,突出側重點,或者重新尋找新的教學材料。通過整理后的材料,則較有系統(tǒng)性、條理性。可以選用貫穿力強,層層剖析,逐步遞進的教學材料作為主材料,選用有不同側重點證明論點的材料作為佐證教學料,使得一堂課中的教學材料形成序列。 教學內容科學合理的安排是良好的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邏輯體系構建的序列性教學材料開展教學,使教學內容的銜接科學合理,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體現(xiàn)了教學內容的綜合性,體現(xiàn)科學性、人文性和社會性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