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國第一詩”陶淵明飲酒(其五 )價值新論高原 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7年 3月摘 要 陶淵明飲酒 (其五 )的價值在于它堪稱“中國第一詩” 。中國藝術(shù)與中國哲 學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現(xiàn)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而陶 淵明的這首詩也正是完美地表現(xiàn)了這一根本精神。 縱覽中國詩歌史, 無論是李白、 杜甫及蘇 東坡等這些站在巔峰的詩人的詩集中, 還是其他人的詩作中, 都找不出這樣一首完美體現(xiàn)中 國文化“極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有著“純詩”品質(zhì)的杰作。關(guān)鍵詞 陶淵明;飲酒 (其五 );中國第一詩; “天人合一”哲學家張世英這樣來表述“天人合一”與“審美意識”的關(guān)
2、系: “審美意識是人與世界 的交融,用中國哲學的術(shù)語來說,就是天人合一人心與天地萬物一氣流通,融為一體,不可間隔 ,這個不可間隔的一體是唯一真實的。 ”1(P199) “天人合一”在 審美上的表現(xiàn)就是情景合一,也即“人情”與“物景”達到“不可間隔”的“一體”。這種“天人合一”境界,在陶淵明飲酒(其五)這首詩中有最典型的表現(xiàn):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詩在某種意義上堪稱“中國第一詩” ,因為這是一首由已臻至馮友蘭所界定的“天地 境界”的詩人陶淵明所寫的“超乎技”而“進于道底詩” 。其閑遠自得之
3、意,曠達超逸之態(tài), 直若邈然宇宙之外。此詩的高妙更在于詩人以只可感覺、不可思議的“南山”、“飛鳥”,暗示了不可感覺亦不可思議的宇宙自然生命的 “渾然大全”。其興會獨絕之處在于: 境在寰中, 神游象外。它所表現(xiàn)的“情境”全在人情俗境中,但卻又超拔超逸于人情俗境。中國哲學思 想的精髓濃縮在此詩中, 中國詩歌藝術(shù)的極境也體現(xiàn)在此詩中。 縱覽中國詩歌史, 無論是李 白、杜甫及蘇東坡等這些站在巔峰的詩人的詩集中, 還是其他人的詩作中, 都找不出這樣一 首完美體現(xiàn)中國文化“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天人合一”精神的具有“純詩”品質(zhì)的杰作。陶淵明見南山、飛鳥,而“欲辨已忘言” 。他的感官所見者,雖是可以感覺的南山
4、、飛 鳥,而其心靈所 “見”,則是不可感覺的 “大全”。其詩以只可感覺、 不可思議的南山、 飛鳥, “表顯”不可感覺亦不可思議的渾然大全。 “欲辨已忘言” ,就是借無言之“忘言”顯示大全 之渾然。這種“大全的渾然”也同時表現(xiàn)在“悠然見南山”的“見”不能用“望”和“看”,不但因為 “望”與“看”都具有“刻意” 的用心而破壞了 “無心的自然興會” ,而且“見”(在 文言中 )還具有“見” (由此看過去 )和“現(xiàn)” (由彼呈現(xiàn)未來 )的雙重角度。因此, “悠然見南 山”至今沒有出現(xiàn)能抓住該瞬間自然興會神髓的英文翻譯。 因為這是不可譯的 “大全之道” , 而中文古典詩歌超邏輯、 超語法的自由性本身也是
5、不可譯的! 結(jié)句“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 言”緊承上文,稍加點化,意境全出。馮友蘭認為這就是玄學家郭象所言的“玄冥之境”:“這個真意就是菊花、南山、飛鳥和他自己融為一體的那一片混沌。這一片混沌是后得 的,因為他自覺其中有真意 。這是通過名言,名言就是上邊那幾句詩。但是得到這個真意以后,就要忘言,不忘言就破壞了那一片混沌。貴無論所講的無,也有混沌這個意義。郭象的無無論則否定了貴無論的無,肯定了他的無名之域 ,混沌。那就是他所說的冥 極,玄冥之境。這并不僅只是一種名稱的改變, 因為郭象所說的 冥極 和玄冥之境 , 不是宇宙形成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只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2(P126)玄學“貴無論”的宇
6、宙形成論,把“無”作為宇宙形成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這在哲學上是不徹底的。郭象所說的“冥極” 和“玄冥之境” ,不是科學思維中宇宙形成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所指向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 正如道家的“無”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種世界觀。陶淵明采菊時的悠然, 即是南山的悠然; 鳥的倦而知還, 也即是他的倦而知還。 這是莊 子“吾忘我”精神境界的現(xiàn)實實現(xiàn)。當然同時也是陶淵明觀照萬物時悟到的“真意” 生命真正的意義,只是這“真意”在于人的心領(lǐng)神會。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倘 一說出,便是意落言筌,所以陶淵明終于不再說下去。然而,他已將“真意”暗示于我們: 東籬采菊, 悠然所見者; 黃昏時山嵐之氣每分每秒都在
7、變換著它的美麗, 飛鳥聯(lián)翩著飛翔在 回家的路上人情與物景在這里真是達到空前的 “妙合一體” ,所以朱光潛說:“到陶淵明 手里,情景的吻合可算登峰造極?!?3(P70)在詩中“情景合一”絕非是一種“藝術(shù)技巧”的 問題,而是“人情”與“物景”的“天人合一” 。當我們放下過分的物欲,也不再狂妄地以 “萬物之靈長”自居,而是將自己混化于宇宙大全的“大我”中,“忘掉”那個被利害、物欲所糾纏的“小我” ,“人情”與“物景”就不再“間隔” 。這是個體的人超越生死的途徑, 既然生死之情都已不足慮,那么人生之得失與禍福又何足掛懷!歌德說:“真理和神性一樣,是永不肯讓我們直接識知的。我們只能在反光、譬喻、象 征里
8、面觀照它。 ”這首“進于道底詩”直接以詩意的方式“在反光、譬喻、象征里面觀照”、觸探了宇宙自然 “大全” 的生命意趣,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亦濃縮在陶淵明此詩中,這也是 此詩能擔當“中國第一詩”的主要卓超之處。此詩所表現(xiàn)的“大全”不是中國哲學某一家、 某一派的一偏之 “全”,而是儒釋道共識之 “大全”:道家的與物冥一, 儒家的萬物皆備于我, 佛家的無分別之證真如。所謂“天地境界”之“理一”也,并非某家、某派“天地”之“分 殊”:“道家說:與物冥。冥我與萬物間底分別也。儒家說: 萬物皆備于我。 大全是 萬物之全體,我自同于大全, 故萬物皆備于我 。此等境界, 我們謂之為同天。 ” 4(P632) 儒
9、釋道各家的“理一”就是它們的最高境界都指向那種“欲辨已忘言”的“不可思議”:“大全是不可思議底。同于大全的境界, 亦是不可思議底。佛家的證真如的境界,道家的得道的 境界,照他們的說法,是不可思議底。儒家的最高境界,雖他們未明說,亦是不可思議底?!? (P635)中國詩歌所追求的最高藝術(shù)境界也充分地體現(xiàn)在此詩中,它有極成熟的藝術(shù)“意境”?!耙饩场眰鹘y(tǒng)上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顯然,“主觀情意”本身的境界會直接影響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的結(jié)果??吕章芍尉趩室辉娬f: “啊,一道光,一片壯麗的景觀,一朵美麗而燦爛的云,一定是從靈魂中升起!我那想象的 有塑造力的心靈。 ”“
10、意境”就是人類那些想象的、有塑造力的“靈魂中升起的絕麗風景”。法國詩人馬拉美說: “美是一束我們在植物界的花圃上所看不見的新花,神妙地,音樂地, 從語字中升起?!?5(P156)這美的“新花”之“新”是人格靈魂之“新”,文字境界的高下與心靈境界的高下直接相關(guān)。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之理也即培根給藝術(shù)下的定義: “藝術(shù)是人與自然相乘” 。藝術(shù)是自然的人化,同一題材,或曰同一“自然” ,不同意趣的藝 術(shù)家對它會有不同的處理: “每人所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物的意蘊深淺與人的 性分情趣深淺成正比例,深人所見于物者亦深,淺人所見于物者亦淺?!?6(P55) 這首“中國第一詩”所體現(xiàn)的就是
11、陶淵明這位偉大詩人“靈魂中那絕麗的風景”?!八囆g(shù)是人與自然相乘”也可說近似于“天人合一” ,而“意境”也就是客觀的自然景 象“天”和主觀的生命情調(diào)“人”的交融滲化。美學家葉朗在論“意境”時特別指出“意境”必備的條件是要具有哲理性意蘊: “所謂意境 ,就是強調(diào)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 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 ,從而對整個人 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lǐng)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 (取之象外 ,象外之象 ),另一方面意也就從對于某個具體事物、場景的感受上升為對于整個人生的 感受。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 ” 7這種“哲理 性意
12、蘊” 的存在是為了保證我們所感受和領(lǐng)悟到的不再滯于一事、 囿于一物, 而具有某種超 越性的高度、 開拓性的深度或自由性的寬廣度, 從而使我們的精神升華融入于 “不可思議底” 無限的宇宙大全, 在那種 “萬物皆備于我” 的感覺中達到自同于大全的 “天人合一” 的境界。 顯然這種形成“意境”的“哲理性意蘊”在陶淵明此詩中有極其完美的存在形式。此詩堪稱“中國第一詩”還因為它是真正的“純詩” 。所謂“純詩”就是“詩中之詩” 。 “純詩”的特質(zhì)是什么呢 ?詩人姚振函認為無意義,即無直接的功利性意義,正是純詩的特 征。而且“純詩”還是在詩中除了“詩”以外,再沒有別的“非詩的成份”的那種詩,它們 往往是“山
13、水抒情詩” ?!暗巧剿娪懈蟮囊饬x, 有直接的功利性意義所無法比擬的意義, 有安置生命、舒展生命、撫慰生命,使生命處于自然、自在、自由狀態(tài)的根本意義。如大家 熟知的登鸛鵲樓便是一首典型的純詩,它寫的是詩人在黃昏登臨鸛鵲樓時的所見所悟, 是生命在天上地下、日、山、河、海這樣一個大的生存空間中的展開、通達、飛動的狀態(tài), 是心靈和宇宙自然相諧的大境界。 后兩句不能理解為判斷、 結(jié)論和宣告, 而是登樓的行動和 心理動態(tài)過程, 也是悟的內(nèi)容。 后來人們把這首詩當作工具, 讓它僅僅告訴人們一個登高 才能望遠的道理,把一首純詩給糟踐了,弄得小里小氣干巴巴的了。” 8(P233)陶淵明采菊東籬,景與意會,
14、人與自然相遇相待。與自然“欣然有會意” ,“飛鳥”安然 聯(lián)翩歸飛,“山氣”日夕更顯美麗,然而詩人并不打算功利地辨析判斷此情此景,只求與這 自然默契相安,而不求對這自然的沉思和徹悟。詩至此境, “詩意”至“淳”無雜, “詩境” 至“純”無滓,真乃詩中之“純詩” !對這些“純詩”那種“純粹”的詩歌品性,姚振函有 極為精準的感覺: “純詩和純藝術(shù)一樣,是心靈直接面對存在并感應(yīng)存在的結(jié)果。藝術(shù)只有 感覺性,沒有目標性,純詩亦然。純詩所面對的存在往往是第一存在,或曰自然存在、 原始存在和永恒存在,如山、水、云、樹、草、牛、土地、太陽、月亮等。 ” 8 (P219) 對于 “純詩”,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永
15、恒的心靈與永恒的存在極為 “樸素” 的相互交感的結(jié)果, 它是生命的真趣、真意, 故無需華詞麗藻粉飾加工,其共同特點是簡凈單純至極,而其意趣卻令人回味無窮,因為它呈現(xiàn)的往往是永恒的“第一存在” 。孟浩然的純詩春曉一眼看 去只是寫出了詩人對春天這個季節(jié)的一點感受, 并無什么深意, 既不是“主旋律”,更非“大 題材”。但此詩作用于我們心靈的力量則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途徑和一個入口處,讓我們 進入一種境界,引起一種溫馨的聯(lián)想和綿綿的回味,達到忘我。那種快慰、幸福、適然、悵 然的感覺久久激動著我們,使我們的生命處于安恬、沉醉、自如的狀態(tài),心靈為之凈化?!?8 (P219) 上述關(guān)于“純詩”的嚴格標準,這
16、首“中國第一詩”可謂條條合若符契。真正的 詩人是在每一片花瓣上都能見出宇宙最深神秘的人, 而陶淵明自然就是這種 “真正的詩人” 。詩比哲學更能表達“存在”的真意;把握世界的最好方式是詩,詩應(yīng)該高于哲學。這首 詩作為“中國第一詩”的品質(zhì)正在于它完美地表現(xiàn)了中國哲學思想的精義天人合一、 物我一體及心與道冥的精神。魏晉玄學家的人生追求是以 “委運任化” 的人生態(tài)度,達到物 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在學者羅宗強看來, “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 ,金 谷宴集名士們與蘭亭修禊的名士們,均未達到,只有陶淵明達到了: “陶淵明與他們不同的 地方,便是他與大自然之間沒有距離。在中國文化史上,他是第一
17、位心境與物境冥一的人。 他成了自然間的一員,不是旁觀者,不是欣賞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親近,他完全 生活在大自然之中。 他沒有專門去描寫山川的美, 也沒有專門敘述他從山川的美中得到的感 受。山川田園,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樂里?!?9(P343)陶淵明之所以能夠達到這一人生境界, 就在于他真正持一種委運任化的人生態(tài)度, 并且真正做到了 委運任化。而“物我冥一”的境界,乃是最善的和諧境界,是最真的“天地境界” ,也是最 美的藝術(shù)境界: “歷代說者論此詩,謂其不知從何處著筆,關(guān)鍵也就在物我泯一上,分不出 心物的界限,一片心緒,不知著落在何處。人與菊、與山、與鳥,和諧地存
18、在著,仿佛宇宙 原本就如此安排, 日日如是, 年年如是。 何以如是, 不可言說也無須言說。 這種物我的和諧, 就是一種最美的境界,心物交融的美的境界,當然是一種不易描述不易圖畫的境界。 ”9 (P345) “純詩”之“純”因而還在于它絕世獨立于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圖畫之外,只可意 會,不可言傳,亦無可言傳;只能忘言忘象地體味感悟它幾近神秘的存在。 “簾櫳高敞,看 青山綠水吞吐云煙,識乾坤之自在;竹樹扶疏,任乳燕鳴鳩送迎時序,知物我之兩忘。 ”10 (P307) 菜根談所言這種“物我兩忘”的生命意趣在陶詩中大量存在。如“孟夏草木 長,繞屋樹扶疏,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讀山海經(jīng)其一),與萬物各適
19、其適,各然其然,氣象混沌,觸興而發(fā),自然天成。陶淵明擬古詩: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 隅,眾蟄各潛駭, 草木縱橫舒。 ”清代宋長白對此句的評語是: “靜觀元化, 得天理流行之妙。 ”11 (P230)這首“中國第一詩”所包蘊的中國思想智慧是非常豐富的,即使是同一句,比如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就既有道家精神的旨歸,也有儒家思想的意趣;而這又是陶淵 明詩文創(chuàng)作的普遍情況。比如,即使“安貧樂道” ,在陶淵明的生活中也絕非“純屬”儒家, 而是儒道互補式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首先體現(xiàn)的是儒家“衡門棲遲”的思想, 但陶淵明卻又并非單純地在“道德境界” “衡門棲遲” ,他是一個達到“天地境
20、界”的詩人,“安貧樂道”而能“悠然” “采菊”,這是那種“足乎己無待于外”的解脫的生命、自由的生 命最瀟灑的表現(xiàn),是“高尚又高妙”地在審美的“天地境界”為“樂道”而“安貧”?!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 ,只有“悠然”才能“見”南山,不“悠然”是看不見“南山”的。中國人的空間意識是周而復始、無往不復,中國古詩常用盤桓、周旋、徘徊、流連等詞 語?!盁o往不復,天地際也”是中國文化“中庸”思想的間接體現(xiàn),我們追求的是“即世間 而出世間”的生命安頓與升華方式。尤其值得玩味的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 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兩句由近及遠,第三、四句由遠及近, 后兩句表
21、明陶淵明從庭園悠悠窺見宇宙回旋往復的節(jié)奏而到達到忘言的境界。莊淡庵詩曰: “低徊留得無邊在, 又見歸鴉夕照中。 ”宗白華解釋說: “中國人不是向無邊空間作無限制的 追求,而是留得無邊在 ,低徊之,玩味之,點化成音樂。于是夕照中要有歸鴉。 眾鳥欣 有托,吾亦愛吾廬。 (陶淵明詩 )我們從無邊世界回到萬物,回到自己,回到我們的宇?!?2 (P117)這種“回環(huán)往復”的生命意趣因此也就是陶淵明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 生與藝術(shù)境界的反映。清代王士禛“拈出”陶淵明這首“第一詩”全篇之意旨只在“心遠” 二字:“通章意在 心遠 二字, 真意在此, 忘言亦在此。 境有異而心無異者, 遠故也?!?3 (P
22、222) “境有異而心無異者,遠故也?!边@是一種“齊物”本領(lǐng),也是一種“中庸”的意趣。中庸就是既不絕俗遁世, 但也不做俗世環(huán)境的奴隸, 身處任何環(huán)境皆能借文化的智慧與 力量保持守恒的良好精神狀態(tài),既不過于“亢奮” ,也不過于“低迷” ,都能在心體澄澈與意 氣和平中讓日子過得山青水綠;荷花不正是在污泥濁水中開出了光明純潔的花?!這也是一種“吾忘我”之“忘我”精神。那種只有在“理想的環(huán)境”中才能做“理想的超越”的人還 是環(huán)境的奴隸, 還是于人生未解脫的,不自由的。 陶淵明沒有走此前玄學家們鄙棄塵俗,遺 落世事的“絕俗的超越” 之路, 而是更理想也更現(xiàn)實地選擇了高尚又高妙的 “超世不絕俗” 。菜根談
23、說: “機息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苦海人世;心遠處自無車塵馬跡,何須痼疾丘 山?!?10(P160)那些以人世為“苦?!?、為超越解脫而隱居“丘山”的人實乃將“丘山”變 成了一種“情結(jié)”痼疾,這還是“環(huán)境的奴隸” ?!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四句被王安石盛譽為“由詩人 以來無此句也” ,它指出了 “即世間而出世間” 的“方便法門” :如果我的心不慕戀富貴繁華, 不追名逐欲, 那我身處任何地域環(huán)境都能感到僻靜。 陶淵明具有極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 他 那達到“天地境界” 的生命境界彰顯的正是個體的人如何憑借文化的智慧與力量將日子過得 自由自在、 超越境界。這是在生活中自覺地用文
24、化開拓精神生命存在的空間,而“文化的開 拓亦即是對生活的文化化、審美化, 心靈對環(huán)境的過濾和障隔,會心玄遠的追求, 這三者的 結(jié)合,使得陶潛十分完美地高標了一種魏晉以來所逐步成熟了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人生態(tài) 度?!?14(P539)這也是陶淵明最深刻地代表了 “魏晉風度”的人生追求之所在。對于這首“中國第一詩” ,我們還想將它與尼采與海德格爾進行 “視域交融” 。張世英認 為尼采思想的“遠觀”有類于陶淵明的“心遠” :“尼采為了戰(zhàn)勝無常的現(xiàn)實,主張遠觀 事物以達到醉境。過于精明、過于察察,陷入瑣碎的欲望追求,反而會把人生撕成 碎片;我們需要從遠處瞭望萬物,俯視自己,這才能超然物外?!?1(P3
25、65)與“遠觀”相聯(lián)系的是尼采的“獨處”主張: “尼采的獨處 、遠看其實很像愛慕老、莊清凈逍遙境界 的陶淵明的詩句心遠地自偏” 1(P367)。陶淵明并不像早期的海德格爾那樣一味要求我 們?nèi)ヮI(lǐng)悟死神的降臨,他認為我們達到“超然”的途徑是“心遠”?!霸娨獾男倪h ,其哲學解釋可以說就是海德格爾的超越 。心遠、超越,都是人對整個世界的一種超然的 態(tài)度,即無。沒有人的這種態(tài)度,就談不上無?!?1(P420)陶淵明的“心遠”按張世英的理解“可以說就是海德格爾的超越 ”,這是陶公與海氏“英雄所見”之同。但他們未 盡相同的是, “超越”在來自有著幾千年主客二元文化傳統(tǒng)的海氏那里還不是“天人合一” 的統(tǒng)一的行動,前期的海氏重視“對死的領(lǐng)悟” ,后期則強調(diào)詩就是明證。但陶淵明以“后 得的混沌”即經(jīng)過文化的“經(jīng)虛涉曠”而來的“任自然”則混化無跡地實現(xiàn)了真正的審美意 義上的“超越” ,完成了“超越”的最高境界:海德格爾前期著重談“對死的領(lǐng)悟” ,后期著重談詩,似乎還未把這兩者統(tǒng)一起來,而 陶淵明則是用詩意的“心遠”來統(tǒng)率“對死的領(lǐng)悟” 。陶淵明因首先有“心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課題申報參考:教育公平與合作學習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鐵路旅客運輸合同修訂版2篇
- 2025版圖書電子文檔txt下載代理授權(quán)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入駐服務(wù)合同3篇
- 2025年度個人小產(chǎn)權(quán)房屋買賣合同范本與稅務(wù)籌劃要點4篇
- 二零二五年度4S店汽車銷售區(qū)域代理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智慧交通管理系統(tǒng)建設(shè)與運營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馬鈴薯深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房屋租賃合同書
- 2025年度平房出租與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合作協(xié)議4篇
- 第1課 隋朝統(tǒng)一與滅亡 課件(26張)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 2025-2030年中國糖醇市場運行狀況及投資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冬日暖陽健康守護
- 水處理藥劑采購項目技術(shù)方案(技術(shù)方案)
- 2024級高一上期期中測試數(shù)學試題含答案
- 盾構(gòu)標準化施工手冊
- 山東省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新高考聯(lián)合質(zhì)量測評10月聯(lián)考英語試題
- 不間斷電源UPS知識培訓
- 三年級除法豎式300道題及答案
- 人教版八級物理下冊知識點結(jié)
- 2024年江蘇省徐州市中考一模數(shù)學試題(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