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通論1-18_第1頁
古代漢語通論1-18_第2頁
古代漢語通論1-18_第3頁
古代漢語通論1-18_第4頁
古代漢語通論1-18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1王力王力王力王力古代漢語古代漢語古代漢語古代漢語通論通論通論通論118.doc 通論通論通論通論(一) 1、漢語字典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三種: A、按音序排列。現(xiàn)在通行按照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漢語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韻106韻排列(上、下平聲各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 B、按部首和筆劃排列。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筆劃多少為序;同一部首內,字的先后以筆劃多少為序。筆劃相同時,在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筆分成點(、)、橫(一)、直()、撇()四種或點、橫、直、撇、折()五種依次排列。 C、按編碼排列。通行的是四角號碼檢字法。漢字方形有四個角,角的形式共十

2、種,用0至9代表。角的順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碼。 2、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編,在明代梅膺祚字匯和張自烈正字通基礎上編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釋字體例先音后義。先列主要韻書的反切,再釋義,每義引古書為證。 3、王引之字典考證、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進行糾正。 4、中華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主編,1915年中華書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韻的反切,還加注直音。 5、辭源1915商務印書館,陸爾奎、方毅等人編寫,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語詞為主,兼顧百科常識的大辭書。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

3、韻闡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漢語現(xiàn)代詞典的編纂體例格局。1958年修訂為“以語文為主,百科為副”的幫助閱讀古 籍的較大較好的語文工具書,吳澤炎、黃秋耘、劉葉秋負責。采用漢語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廣韻和集韻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來標志 這個字的中古音。 6、辭海1936中華書局編印,舒新城、沈頤,張相主編。1958年修訂為綜合性辭書。舒新城、陳望道主持。還收錄了百科性的古代詞語。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漢語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漢字,反映漢字形音義的發(fā)展。漢語大詞典偏重古今復音詞語。 7、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國文字學奠基之作,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分析小篆形體。分析字形結構或探討

4、詞的本義時,一般都應參考說文。宋代徐 鉉采用孫愐唐韻的反切校定過。清代黎永春的說文通檢根據(jù)214部編,可供檢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指出古今詞義的不同。 8、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說文解字義疏、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對字義的來源和發(fā)展有較細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經(jīng)籍籑詁,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韻母排列法,以平水韻一韻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古聲母排列,著重虛詞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楊樹達詞詮(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適用于初學古漢語的人),專門討論古漢語虛詞用法。 11、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1953中華書局,研究詩詞曲中

5、特殊詞語的一部專著。 通論通論通論通論(二) 1、語言既有繼承性,更有發(fā)展性。必須特別注意古今詞義的異同。 2、基本詞匯:從古至今意義幾乎沒有變化,是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的繼承性、穩(wěn)固性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在漢語詞匯中只占極少數(shù)。使用同一形體而古今意義無關的詞,在漢語詞匯中更是少數(shù)。 3、一般來說,古義和今義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難點不在同,而在異;不在“迥別”,而在“微殊”。例如,“勸”、“給”、“再”。時代不同,詞義就可能 有差別,要對各個不同時代的 2詞義差別給予高度注意。因此我們除了要依靠較好的字典和辭書,以及文字學專著之外,有時還需自己進行比較歸納。 通論通論通論通論(三) 1、古

6、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以復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 2、古代單音詞與現(xiàn)代復音詞的對比,主要有三種情況: A、換了完全不同的詞。 B、加上詞頭詞尾。 C、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構成一個復音詞。這種情況最值得注意。 3、復音詞的四大類: A、大部分雙音詞都是經(jīng)過同義詞臨時組合的階段的。最初并沒有凝結成一個詞: a、沒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組合,可以顛倒。 b、古人對于這一類同義詞常常加以區(qū)別。 我們讀古書時,應當把它們當作復音詞來理解。但詞素的本義不能不管。這一類復音詞的每一個詞素保存著一定的獨立性,可分可合,不同于單純的復音詞。 B、偏義復詞:古代漢語中的一種復音詞,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7、作為詞素組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意義,而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如“有緩急,非有益也?!薄熬徏薄敝傅氖恰坝屑薄?,“緩”字無意義。 C、有些從詞組變來的固定組合,如果拆開來講與整體的意義完全不同,也認為是復合詞。如: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將軍。 D、真正單純的復音詞,在古漢語中少見。絕大部分是連綿字。連綿字:由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或有雙聲疊韻的關系,如玲瓏、徘徊、參差,或沒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復,如匆匆、津津。連綿字中的兩個字僅僅代表兩個音節(jié),絕不可拆開來講。 4、辨析同義詞: A、說文、爾雅,主要是以同義詞來解釋字義。 B、絕大多數(shù)同義詞之間都不

8、完全相等,要注意細微的差異:含義、使用范圍、使用條件。 C、泛指,“渾言”;特指,“析言”。連用時是泛指,對舉時是特指。 通論通論通論通論(四) 1、本義:詞的本來意義。文字學家主要憑字形來辨別本義,如許慎說文。有的詞的本義已經(jīng)消失。 2、引申義 :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即從本義發(fā)展出來的意義。轉注即引申義。如,“向”,本義是“向北的窗戶”。引申為“朝著”、“對著”。直接引申是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間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來的意義,與本義為間接關系。 3、詞義的引申和詞義的更替,兩者的區(qū)別: A、詞義的更替是指某詞在產(chǎn)生新義的時候同時排斥了舊的意義。 B、詞義的引申是指某詞在產(chǎn)生了新義

9、之后,并不排除原始意義。這種情況很多,也最重要。既增強了語言的穩(wěn)固性,又使語言豐富化了。 4、以簡馭繁,重視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關系。兩種情況: A、多個意義環(huán)繞著一個中心。 B、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幾個引申義同本義之間的距離有遠近之分。 5、字形與詞義的關系:字形>字的本義>詞的本義>引申義 6、值得注意的情況:引申義距離較遠,為了要求區(qū)別,另造一個字來代表。如,“樹”另造“豎”。 7、假借義:朱駿聲所謂“本無其意,依聲托字”,與本義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論通論通論通論(五) 31、文字學家主要憑字形來辨別本義,這是因為漢字是屬于表意體

10、系的文字,字形和意義有密切的關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對本義的了解。 2、六書:關于漢字形體構造的傳統(tǒng)說法。六書是六藝之一。一般于六書的名稱采用許慎說文解字·敘的,于次序則采用班固漢書·藝文志的。六書依次 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并不能產(chǎn)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畫出來,構成一個字,如日、月。 B、指事: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會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成,把它們的意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常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合,如及、從、武、信、

11、休、。 D、形聲: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本義所屬的意義范疇,聲符表示讀音,如江、河、沐。 E、轉注:說法不一。許慎(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爭論:江聲(部首,凡某之屬皆從某);戴震(互訓:轉相為注,互相為訓);朱駿聲改變了定義和例字(引申: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 F、假借:許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以令長為例。如“令”本為“發(fā)號”的令,后來借用為“縣令”的令。 3、造字之法又歸為兩類: A、沒有表音成分的純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會意。 B、有表音成分的形聲字。 4、在文字的創(chuàng)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象形文字以圖畫為基礎,但圖畫決不是文

12、字。會意和形聲在多數(shù)情況下也都是以象形為基礎的。我們可以認為上古漢字基本上是一種象形文字(注意: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不同)。 5、六書當中最重要的最能產(chǎn)的一種造字方式是形聲。意符相同的形聲字,在意義上大都和意符所標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如貝與財物有關,言與言語有關,心與心理有關。意符表示本義所屬的意義范疇,意義范疇并不等于詞義本身,不能從意符知道本義。但可以根據(jù)意符來辨認某一個形聲字的幾個意思中,哪一個是本義或比較原始的意義,哪些是引申義或假借義。對意符有三點注意: A、意符表示本義所屬的意義范疇,和假借義、引申義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有的形聲字本義可能早已消失,如“試”;有的形聲字的本義并不處于主要地位

13、(不常用)。 B、后起的形聲字的所謂“意符”,不一定表示本義所屬的意義范疇。不必拘泥于所謂“意符”去深求本義。如懸、影。 C、意符對異體字的影響: a.有些意符表示的意義范疇關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 b.異體字也可以是聲符的替換。如:暱昵。 c.意符通用且聲符替換。如:愬訴。 6、540部首的建立,是說文的重大創(chuàng)造。它是文字學原則的部首(依照六書體系),而不是檢字法原則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六書體系)。明代梅膺祚字匯把部首減為214部。研究文字學的人在討論字的本義時,所根據(jù)的是說文部首,不是后代的部首。 7、意符和部首的區(qū)別: A、意符對聲符而言,部首對所統(tǒng)屬的

14、各個字而言。 B、原則上意符都可以作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形聲字的意符。 8、隸書的產(chǎn)生是漢字演變史上的重大改革,直接影響到漢字的構造。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 4通論通論通論通論(六) 1、不同形體的字可分為三大類: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2、各個時代一般使用的漢字一直在五六千個左右。漢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A、因社會發(fā)展需要而不斷產(chǎn)生新字。 B、逐漸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漢字“兼職”現(xiàn)象多,后代不斷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歷史的發(fā)展,漢字的演變,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字代表一個字的一個或者幾個意義,分擔前一個字部分的意義,那么前一個字為古字,新產(chǎn)生的字

15、為今字。如“責”,其“債務”等意義已經(jīng)為“債”所替代,但“責任”等意義擔任著,故而兩者為古今字。 4、異體字:由于時間或地域的關系,人們?yōu)橥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它,形成了形體結構相差較大,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如睹覩。 5、異體字與古今字的分別: A、異體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注意:有些異體字最初是完全同義的,但后來有了分工,即原來是異體字,后來不是異體字了。如:諭喻。) B、古今字是幾個字意義分化。 6、異體字的幾種情況: A、會意字與形聲字之差。如:淚淚。 B、改換意義相近的意符。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

16、(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換聲音相近的聲符。如:綫線、暱昵。 D、變換各成分的位置或寫法。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來是異體字,后來不是異體字的情況。如:諭喻。 7、不能認為是異體字的三種情況: A、意義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讀音相同但古音不同。如:寘置、寔實。 B、關系交錯復雜,有相通之處也有不通之處。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條件限制,意義廣狹不同。如:亡無、沽酤。 8、繁簡字:由于人們改革漢字,進行簡化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簡化字要比繁體字的書寫簡單,筆畫較少,往往是一對一的關系,也有一對多的情況。今天所用的許多簡 化字是歷代相傳下來的。如禮禮、氣氣等。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

17、之間詞義毫不相干,因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適適、征徵、余餘。 9、簡體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今天我國通行的簡化字,絕大部分是歷代相傳下來的。如禮禮、氣氣等。 10、繁體字和簡化字之間的三種關系: A、絕大多數(shù)的簡化字跟繁體字是一對一的關系。只有少數(shù)是一對二、一對三或一對四的關系。 B、有些簡化字可從古書中找出根據(jù),古代已經(jīng)有了這些字。其中有些是本字,如舍捨、網(wǎng)網(wǎng)、氣氣、啟啟;有些是異體字或通用字,如糧糧、禮禮、薦薦、夸誇、踴踴。 C、最值得注意: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本來詞義毫不相干或明顯有別,僅僅因為同音而被采用。這就是說,古書中本來是有分別的兩個字(或三個字),經(jīng)過簡化后混為一個了。如:

18、后後、適適、征徵、余餘、幾幾。 通論通論通論通論(七) 1、判斷句: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現(xiàn)代漢語中主謂之間一般用系詞(判斷詞)“是”。 在秦漢以前一般不用系詞,而是在謂語后用語氣詞“也”來幫助判斷。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5有時在主語后用語氣詞“者”表示提頓,再在謂語后用語氣詞“也”。如“臣之所好者,道也”。 2、古代漢語判斷句的類型: A、兩種典型結構:用“也”煞句和用“者”“也”照應的句子。 B、指示代詞“是”,作判斷句的主語。如:是社稷之臣也。 C、指示代詞“是”,作判斷句的謂語。如:湯之問棘也是已。(“是已”略等于“是也”。) D、指示代詞“是”或“此”復指前面提到

19、的那件事情。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E、C類所講的用來復指的指示代詞往往不用。如: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 F、主語所指的已在上文出現(xiàn),故省略主語。一般在對話里。如:子曰:隱者也。 G、謂語前常用副詞“乃”加強肯定,而且往往帶有辯白或聲明的語氣。這個“乃”相當于現(xiàn)代的“便(是)”“就(是)”。如:吾乃梁人也。 是乃仁術也。 H、謂語前常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詞??勺g成“不是”,但不是“不”和“是”的結合體。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I、最常見的活用法:采用判斷句的形式來解釋原因。如: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20、也。 3、注意“為”字:“為”是一個動詞,不必認為是上古真正的系詞。用“為”字的判斷句非常罕見。用“也”煞句的判斷句一般不能用“為”字。 4、對于內容壓縮了的不能按照形式邏輯的要求來分析的判斷句,不應該以詞害義。如:百乘,顯使也。 夫戰(zhàn),勇氣也。 5、“也”字: A、煞句的“也”: a、基本用法:用于判斷句的句尾來幫助判斷。由此用法引申出來的用法如下: b、“也”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由果溯因,說明真相)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由因及果,進行推理。加“故”字) c、說話人對所說的事情的真實性表示深信不疑,用“也”煞句。如:蔓難圖也。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1、d、表示命令的句子。如: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e、注意:如果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也”似乎也帶了疑問語氣。這種“也”和“邪”(耶)的區(qū)別在于: 1)“也”本身不表示疑問,“邪”(耶)本身表示疑問。如“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換用“也”就不是疑問句了。 2)“也”仍然帶有一點確定語氣,后面容許再用疑問語氣詞。如“也與”“也邪”。 B、句中的“也”:用在單句或復句中作語氣詞,表示頓宕。有以下三種情況: a、用在單句中的主語(有的是主謂結構作主語)之后。如:今由與求也相夫子。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b、用在時間副詞(或詞組)之后。如:今也則亡。 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c、用在復句

22、中的第一個分句之后,這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時間修飾)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時間修飾)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非時間修飾) 通論通論通論通論(八) 1、敘述句: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物的行動變化的句子。其結構一般和現(xiàn)代漢語沒有什么不同。 2、雙賓語句:一般說來,動詞如果是“賜”“予”“遺”“語”“告”等字,大致總有兩個賓語:指物 6的直接賓語和指人的間接賓語。間接賓語放在動詞和直接賓 語之間。這種句法古今是相同的。但是,上古漢語能帶有雙賓語的并不限于上述這一類動詞,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有雙賓語。如:閉之門、奪之食、立之君。 3、值

23、得注意的是“為”(wéi)字:及物動詞。古代的涵義非常廣泛,但在具體上下文中涵義比較具體。可理解為“作”“做”“造”“治”“處理”“安排”等等。常帶雙賓語。如: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4、賓語的位置: A、一般放在動詞后。 B、有時為了強調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前,用代詞“是”或“之”復指提前的賓語,這是古代漢語變更動賓詞序的一種語法手段。有三種情況: a、在賓語后用“是”“實”“之”復指。如: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b、在A的基礎上,還在賓語前用“惟”(唯),構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說法。 c、如果被提前的賓語是代詞,一般只用“之”來復指。如:此之謂

24、也。 子是之學。 5、上古漢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的句法: A、一般是把數(shù)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這個表示動量的數(shù)詞是作為狀語來修飾動詞的。如:九合諸侯(“九”只表示多次)、駑馬十駕。 B、如果要強調某一行為的數(shù)量,可以改變句法:把數(shù)詞移到句尾,在數(shù)詞前加“者”。“者”前面的詞語就充當全句的主語,數(shù)詞就上升為全句的謂語。如:魯仲連辭讓者三。 6、被動: A、意念上的被動,還不是真正表示被動的句法。如:蔓草猶不可除。 諫行言聽。 袞不廢矣。 B、真正的被動句: a、一般在動詞后用“于”以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于”字介賓詞組放在動詞后面。注意:不是介詞“于”本身能表示被動,而是動詞用于被

25、動的意義;但是,由于用“于”引進了行為的主動者,被動的意義更加明顯了。如“東敗于齊”。 b、有時用“為”(wéi)表示被動。如:皆為戮沒。 不為酒困。 c、“為所”式,在秦漢以后最為常見,并沿用至今書面語中。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 d、“見”“被”也可表示被動,但不是主要形式。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 7、“矣”字:表示動態(tài)的語氣詞?!耙印弊挚偸菆蟮酪环N新情況?!耙印弊值恼Z法意義跟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了”(啦)字的語法意義相當。有如下用法: A、一般情況下,“矣”字總是把事物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如:余病矣。(病是受

26、重傷) B、表示某一情況已經(jīng)如此或曾經(jīng)有某一情況,句中用表示時間的副詞如“已”“既”“嘗”等字,句尾用“矣”。 C、某一情況還未出現(xiàn),但預料它將會出現(xiàn),句尾用“矣”。如:虞不臘矣。 吾將仕矣。 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個表示假設的偏正復句。如:君能補過,袞不廢矣。(假設) D、表示可能性的句子。如:朝聞道,夕死可矣。(注意“可也”和“可矣”的分別:“可也”是簡單的判斷,“可矣”包含“以前未可而現(xiàn)在可以”的意思。) E、以形容詞為謂語的描寫句。如:國危矣。 今老矣。 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 增加夸張語氣:描寫句的謂語部分被提到前面,后面用“也”字煞句(也有不用“也”的)。 7但“矣”本身并不表示夸張語氣

27、。如: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F、祈使句用“矣”字,是希望對方實現(xiàn)某種行為或完成某種事情。如:先生休矣! G、用于疑問句,“矣”仍保持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由于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矣”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如:事將奈何矣?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8、“焉”字:指示代詞兼語氣詞。用法如下: A、a、指代某一范圍或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如:余收爾骨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見賢思齊焉。 非曰能之,愿學焉。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b、如果前面是形容詞,就指代比較的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B、和“于”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xiàn)

28、,“焉”的代詞性沖淡,而語氣詞性質就更為突出了。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C、活用法:純粹的語氣詞,帶有指點引人注意的語氣。如:擊之,必大捷焉。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平行的句法最能看出,如: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D、用于疑問句,“焉”仍保持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由于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焉”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如: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F、不常見用法:用于句中,似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種“焉”又可以寫作“安”或“案”,荀子書中較常見。如:公輸子自魯南遊楚,焉始為舟戰(zhàn)之器。 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故先王圣人安為之立中制節(jié)

29、。 9、注意“之”和“焉”的區(qū)別:“之”用于及物動詞后,“焉”用于不及物動詞后。同一動詞,加“之”或“焉”,詞義不同。如:“死焉”是死在那里,“死之”是為之殉難。 通論通論通論通論(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須有否定詞,古代漢語中否定詞可以是副詞“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動詞如“無”,可以是代詞如“莫”。 2、上古漢語里,“不”“毋”“未”“莫”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總是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是最正常的結構,不是“倒裝”。如: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3、不能將代詞賓語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無”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 B、

30、賓語不是代詞的?!熬薄白印币活惖淖植皇钦嬲拇~,也大多不用此結構。如“若不許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詞匯意義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語法意義上的區(qū)別: a、“不”后的動詞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帶賓語也可以不帶賓語。如:勇者不懼。老婦不聞也。 b、“弗”后的動詞一般是及物,而且動詞后面往往不帶賓語(帶賓語的非常少見)。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c、都不能否定名詞。因此: 1)“不”后的名詞用如形容詞或動詞。 2)“弗”后的名詞用如及物動詞。 5、“毋”“勿”:詞匯意義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等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要”或“別”。古書上“毋”常寫作“無”。語

31、法意義上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a、“毋”和“不”相當, “毋”后面的動詞一般帶賓語。 b、“勿”和“弗”相當,“勿”后面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帶賓語的少見)。 c、“毋”“勿”后面的名詞都用如動詞。如:毋友不如己者。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8 d、有時候,“勿”字用于陳述句,意義和“不”差不多。如:齊侯欲勿許。 6、“未”: “未”和“未嘗”的區(qū)別: a、“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xiàn),等于現(xiàn)代漢語動詞前的“沒有”。 b、“未嘗”是一個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沒有過”的意思。 c、“未”著重在和將來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對比,或和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事情對比。 d、“未嘗”則是簡單地否定過去。 e、“未”有時并非用來表

32、示事情還沒有實現(xiàn),只表示一種委婉的否定,意義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為應答之詞的“然”是對立的。常用于單詞句,等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斷句里,否定謂語和主語的關系。注意:這種“非”雖可譯為“不是”,但語法意義完全不同?!安皇恰笔窍翟~“是”前面加否定詞“不”;“非”在上古漢語里不是系詞,而是一個簡單的否定副詞,否定的是整個謂語。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b、“非”又用來否定行為或性質,表示對某一事實的否認。具有撇開的作用。如:非不說子之

33、道,力不足也。 c、有時用于假設,等于說“若非”或“若無”。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民非水火不生活。 d、古書上又寫作“匪”。如: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9、“無”: A、用法: a、“無”是“有”的反面,否定的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無”的賓語)。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b、“無”在某些古書上又寫作“無”。如周易莊子。 c、有的古書上又寫作“毋”。如:然使十人樹之,一人拔之,則毋生楊矣。 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d、又可以說成“無有”,意義差不多。如: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質,人質。間,離間) e、偶然又說“不有”,或用在否定詞的后面表示雙重否定;或用在無主語的分句里

34、。 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沒有誰)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f、又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義和“毋”完全相同。 B、“不”和“無”在語法上的分工: a、“不”是副詞,否定的是形容詞和動詞;“無”是動詞,否定的是名詞。 b、“不”后的名詞用如動詞或形容詞;“無”后的動詞或形容詞用如名詞。如: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形作名) 10、“莫”: a、“莫”是一個否定性的無定代詞,譯為“沒有誰”“沒有哪一種東西(事情)”等等?!澳弊智懊婵梢猿霈F(xiàn)它所代替的名詞,也可以不出現(xiàn)。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b、上古時“莫”有

35、時也用作否定副詞,相當于“不”。如: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c、漢代以后,“莫”常用于祈使句,當“勿”字講,表示禁止。如: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 9“莫如商鞅反者?!?通論通論通論通論(十) 1、古代漢語里,句子一般須有疑問詞(分為疑問代詞和疑問語氣詞)的幫助,才能發(fā)出疑問。有時候用疑問代詞如“誰”“孰”“何”“安”“惡”“焉”“胡”“奚”“曷”,有時候用疑問語氣詞如“乎”“諸”“與”(歟)“邪”(耶)“哉”,有時候是二者都用。 2、上古漢語里,疑問代詞賓語前置,這條規(guī)則基本上沒有例外。分為如下情況: A、疑問代詞作賓語就在動詞前面,不是疑問代詞就在后面。如:于予與何誅?(與是疑問語氣詞)

36、 吾誰欺?欺天乎? B、動詞前如果有助動詞,疑問代詞賓語就放在助動詞前面。如:又誰敢怨? 又誰敢德? C、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必須放在介詞的前面。如:子歸,何以報我? 何由知吾可也? D、凝固形式: a、“何如”“如何”,意思是“怎么樣”、“怎樣”、“怎么辦”。 b、“若何”“何若”“奈何”,意思同上。 c、“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把(對)怎么樣(怎么辦)”。如:奈若何?(即奈汝何) d、“如之何”“若之何”,用在動詞前表示反問,“怎么”;用在詢問句的末尾,“怎么樣”。如: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反問) 藝麻如之何?(詢問) 3、疑問代詞 A、“誰”“孰”“何”: a、“誰

37、”跟現(xiàn)代漢語的“誰”一樣,是指人的疑問代詞。 b、“孰”經(jīng)常表示選擇??梢灾溉耍部梢灾甘挛?。如: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孰與”二字連用,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高下) 救趙孰與勿救?(得失) c、“何”和現(xiàn)代漢語的“什么”相當,是指物的疑問代詞。 “何”又可以用作狀語,表示“為什么”“怎么”。這時被修飾的可以是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如:夫子何哂由也? 吾何快于是? 責畢收乎?來何疾也? d、聯(lián)系: 1)“孰”指人時,也有不表示選擇的,這就和“誰”沒有分別了。如:孰為夫子? 2)“何”偶然也可以表示選擇。如:于斯三者何先?(“孰”一般不用作直接賓語

38、,故用“何”) 3)“誰”“何”都可以作定語(“孰”字不能),但是“誰”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后面不能用“之”字。如:是誰之過與?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B、“安”“惡”“焉”“胡”“奚”“曷”:這六個疑問代詞只能作狀語和賓語(動詞賓語和介詞賓語),作狀語更為常見。 a、作狀語: 1)“安”“惡”“焉”一般表示反問,可以譯成“哪里”“怎么”; 2)“胡”“奚”“曷”一般詢問原因,可以譯成“為什么”。如:天曷不降威? 3)“曷”字可以詢問未來的時間,這是詩經(jīng)語法的特點之一。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4)“曷”用作狀語時,與“盍”相通,表示“何不”。注意與2)的例子比較。 b、作賓語:

39、 1)“安”“惡”是指處所的疑問代詞,可以譯成“哪里”; 2)“胡”“奚”“曷”和“何”字相當,可以譯成“什么”; 103)“惡”作為賓語,只用于“惡在”“惡乎”,其他少用。如: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天下惡乎定?定于一。(“惡乎”等于說“于何”) 4、疑問語氣詞 A、“乎”“諸”: a、“乎”: 1)“乎”表示純粹的疑問。在是非問句里,譯成“嗎”;在選擇問句和特指問句里,譯成“呢”。(注意:先秦的特指問句極少用“乎”字,而秦漢以后,特指問句也用“乎”字。) 2)“乎”跟疑問代詞、否定詞以及常見的“豈”“寧”相呼應時,往往表示反問。跟疑問代詞相呼應時譯成“呢”,其

40、余的譯成“嗎”。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愛之能勿勞乎? 先生獨未見夫仆乎? 3)“乎”跟“其”(表示委婉語氣)、“無乃”(表示恐怕是)、“得無”(表示該不會)等詞相呼應時,表示一種委婉語氣,略等于現(xiàn)代的“吧”字。如:子其怨我乎? 其恕乎! 無乃不可乎? 4)有時并不表示疑問,而是表示感嘆。如:必也正名乎! 善哉!技蓋至此乎! b、“諸”:“諸”是“之乎”的合音。“諸”用于句尾的時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釋,但是只表示疑問和反問。如: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注意比較“行諸”和“行之”。) B、“與”(歟)“邪”(耶): a、“與”:略等于現(xiàn)代漢語的“嗎”或“呢

41、”。 “與”和“乎”的分別:除了有疑問代詞或在選擇問句而外,“與”一般不表示純粹的疑問。兩種情況: 1)多數(shù)情況下,用于是非問句里,要求對話人對某個猜想加以證實?!芭c”的疑問語氣不強。不能與“乎”互換。如:是魯孔丘與? 然則師愈與?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2)在有疑問代詞的句子里,或者在選擇問句里,“與”的疑問語氣加強。如:是誰之過與? 求之與?抑與之與? b、“邪”(耶):和“與”(歟)的語法作用相同。如: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歲亦無恙耶? c、“與”和“邪”都能用于反問。如:此非以賤為本邪? 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 寧力不勝智不若耶? C、“哉”: a、

42、表示反問: 1)永遠不表示純粹的疑問;而且,一般要有疑問代詞或“豈”跟它呼應,才能表示反問。如:彼且惡乎待哉? 2)“乎哉”連用可以表示純粹的疑問,那是“乎”字所帶有的語法意義,而“哉”只是加強“乎”的語氣。如: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3)“乎哉”連用也可以表示反問。如:吾何慊乎哉?(慊,恨。) b、表示感嘆: 1)略等于現(xiàn)代的“啊”。如:管仲之器小哉! 2)“哉”和它前面的形容詞可以提到句首,構成倒裝句,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如:賢哉回也! 5、相關的幾種語法現(xiàn)象: A、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 a、“不亦乎”,古代的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如: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b、“何以為”,其實是“以為何”,

43、意思是“用做什么”。無疑而問的反問。這 11 種“為”字(介詞),由于處在句尾,意義已經(jīng)虛化,也可以處理為語氣詞。如: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變換形式有: 1)“何”可以用別的疑問詞如“奚”“惡”“安”等來替換,“以”可以用“用”來替換。如:惡用為哉? 2)古代漢語里介詞“以”是可以省去的。因此可以說成“何為”。如: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意思是“有什么”。如:何厭之有?(“之”字復指“厭”字) B、語氣詞的連用: a、疑問語氣詞和疑問語氣詞連用。如“乎哉”。 b、疑問語氣詞和直陳語氣詞連用。如“也與”“也哉”“已乎”“矣乎”。連用的語氣詞,分別擔負表達語氣的

44、任務。“也”“矣”“已”表直陳,“與”“乎”“哉”表疑問或反問。不過語氣的重點一般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由此決定句子的語氣(疑問句或反問句)。 通論通論通論通論(十一) 1、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某詞屬于某一詞類還是比較固定的,各類詞在句中的職務也有一定的分工。這種情況,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漢語里,有些詞臨 時改變詞性,如名詞用如動詞、形容詞用如動詞,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等等情況。如“秦師遂東”。由于仿古的關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還常??梢砸姷?詞類活用的情況。 2、名詞用如動詞 鑒別某一名詞是不是用如動詞,由上下文決定。就一般情況說,代詞前的名詞用如動詞(“肘之”“面之”);副詞

45、特別是否定副詞后面的名詞用如動詞(“遂東” “不君”);能愿動詞后面的名詞也用如動詞(“能水”“欲刃”);肯定了賓語以后,則賓語前面的名詞用如動詞(“脯鄂侯”“手劍”)。 3、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不是由兼語式改造過來的,但它是以動賓式的結構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比兼語式的句法精煉。 A、動詞的使動用法 a、不及物動詞常常有使動用法: 1)不及物動詞后面帶有賓語。如:“亡鄭”“歸楚公子”“行之”“鳴鼓”“進之”“退之”“則修文德以來之” 2)有時雖不帶賓語,但從上下文意思來看,仍是使動用法!如: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來”是使遠人來) b、及物動詞用如使動比較少見: 要判斷是純粹

46、的及物動詞還是使動用法,非從上下文觀察不可。因為兩者的區(qū)別不在形式上,只在意義上。 如: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食”為使動,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勝之(純及物)敗之(使動) 武丁朝諸侯(使動)孟子將朝王(純及物) 欲因此時降武(使動)涉間不降楚(純及物)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常常用如使動。如:“正其衣冠”“尊長安君之位”“遠庖廚”“固國”“勞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詞使動還是動詞使動) C、名詞的使動用法 12 名詞偶然也用如使動。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如: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動詞用如使動,“使死者復生”;“肉骨”的“肉”是名詞用如使動,“使

47、白骨生肉”)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國”是名詞用如使動,“使異姓立國”) 4、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A、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使動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而意動是主觀上認為他具有這種性質或狀態(tài)。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賓語。如:以賢勇知。 “左右以君賤之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值得注意的兩點: a、一般說來,代詞前的形容詞一定用如使動或意動(“苦其心志”使動,“賤之”意動);肯定了賓語之后,就可知賓語前的形容詞用如動詞(“危士臣”使動,“賢勇知”意動)。 b、同一個形容詞是使動還是意動,要靠上下文來分辨。如:“左右以君賤之也”是意動,而“趙孟之所

48、貴,趙孟能賤之”是使動。 B、名詞的意動用法 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名詞用作狀語 A、普通名詞用作狀語: a、表示比喻。修辭的意味非常濃厚。如:豕人立而啼。(像人似的站著啼哭) b、表示對待人的態(tài)度。如:虜使其民(把人民當作俘虜(奴隸)來使用) 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伋。 我得兄事之。 c、表示處所或工具。可以加上介詞去理解,但不宜認為是省略了介詞。如:“野死”“隅坐”“廷叱之”(處所),“車裂”“劍斬之”(工具) B、一般來說,凡動詞(謂語)前面的名詞在意思上不能認為是作主語的,就應該認為是用作狀語。 C、名詞性詞組也可用作狀語,和單個

49、名詞大略相同。如:樂歲終身飽。 我何面目見之! D、時間名詞用作狀語: a、表示時間修飾。常見。 b、“歲”“月”“日”常用作狀語,所表示的意義和平時的意義有所不同,不是單純的時間修飾。 1)“歲”“月”“日”放在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面,有每年每月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動的頻數(shù)或經(jīng)常。如: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2)“日”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當“一天一天”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fā)展。如: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 3)“日”用在句首主語的前面,當“往日”講,用來追溯過去。如:日起請夫環(huán),執(zhí)政弗義,弗敢復也。(“起”,韓起自稱?!案ジ覐汀?,不敢復求環(huán)。) 6、動詞用作狀語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

50、。如:殺其二人,生得一人。 爭割地而賂秦。 B、用作狀語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動詞謂語連接。如:夜縋而出。 子路拱而立。 箕踞以罵。 C、動賓詞組作狀語。表示行為的方式或者時間。有時加“而”字(或“以”字),有時不加。如:恃輦而行。 挾太山以超北海。(以上表示方式) 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上表示時間) D、注意:動詞(或動賓詞組)作狀語,在詞序上和連動式一樣,意思上和連動式不同。前者有主有次,后者不分主次。必須加以區(qū)別。 13通論通論通論通論(十二) 1、代詞大致可分為三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 2、人稱代詞 A、第一人稱:“吾”“我”“予”(余) a、“我”“予”(余)用作主語、賓語、定語。 b、“吾”用作主語、定語,一般不用作賓語。但在否定句里,代詞賓語提前,可以用“吾”。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勝若,若不吾勝。 B、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而”“乃”不能用作賓語。一般也不用作主語。常用作定語。如:必欲烹而翁/乃翁。 且而與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