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上冊整理_第1頁
古代漢語上冊整理_第2頁
古代漢語上冊整理_第3頁
古代漢語上冊整理_第4頁
古代漢語上冊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古代漢語定義古代漢語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大致說來它有兩個系統(tǒng):(1)一個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文言。 (2)一個是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2.平水韻是唐宋以后人們寫詩所用的詩韻,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共106個。3.反切:是用兩個漢字合注一個字的音,稱為“某某切”,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合成被注字的音。4.常用工具書:(1)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這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異體)1163個。全書

2、分漢字為540部,開創(chuàng)了以部首統(tǒng)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收字以小篆為主。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2)康熙字典:是清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編纂的。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匯和張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礎上編成的。字頭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全書共收字47035個,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官修字書。(3)經籍籑詁:清代阮元主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按平水韻106韻排列。(4)辭源: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由原來的214部改為208部。(5)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將原來的214部調整為250部。(6)詩詞曲語辭匯釋:近

3、人張相著,是研究詩詞曲中特殊詞語的一部專著。被解釋的537個都是唐宋元明間流行于詩詞劇曲中的特殊詞語。5.古今詞義異同的表現:(1)有些詞古今都用,詞義不變。這些是屬于基本詞匯的詞,是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語言的繼承性、穩(wěn)固性的重要表現之一。 如“雞”、“牛”、“大”、“小”等。(2)古今義絕對不同。古代和現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義與今義卻毫無聯系。如“該”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當“完備”講。(3)大多數詞古今義有聯系有區(qū)別。 如“勸”在上古只有“勉勵”和“鼓勵”的意思,“勸解”是漢魏以后很晚才有的。3古今詞義的差別:(1)廣度上(意義的多少)的差異。一個詞有本義,有引申義,一個詞的古今意義

4、的多少,往往會產生變化,有的舊義消亡了,有的新義產生了。 如“丈夫”在古代意義是男人,現代意義是女方的配偶。古義寬,今義窄。(2)詞義的側重不同。如“售”,古義側重行為的結果,指把商品賣掉,今義側重行為的本身,是賣?!霸佟保帕x是側重行為的數量,是兩次是第二次。今義側重于行為的重復,是“又”。(3)詞義的程度不同。一些詞在發(fā)展中意義的輕重發(fā)生了變化。如“恨”的古義輕,是遺憾、不滿,今義重,是仇恨、忿恨。(4)色彩方面的差異。還有一些詞在發(fā)展中褒貶意義發(fā)生了變化。如“謠言”古義是中性的,今義是貶義。(5)詞義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如 “坐”古指兩膝著席或床榻,臀部壓在腳后根上,今指臀著席位上。6

5、. 詞義變化的類型:從古今詞義的范圍著眼,可以把詞義的變化分為詞義的縮小、詞義的擴大、詞義的轉移三類。(1)詞義的縮?。?其特點是古義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括在古義之中。如“墳”古義是用土堆積而成的高地,今義是埋尸體的土堆?!埃?)詞義的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如“河”古義是黃河,今義泛指一切河流。(3)詞義的轉移:詞義由指甲事物變?yōu)橹敢沂挛?,詞義中心轉移,而甲乙事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系。如“湯”古義是熱水,今義指帶輔料的水。7.偏義復詞、連綿詞、同義詞(1)偏義復詞:這種復音詞是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的;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

6、有人把這種復音詞叫做“偏義復詞”。(2)連綿詞:指有2個或2個以上音節(jié)形成的不能逐字拆開解釋的復音單純詞。如伶俐、躊躇、逍遙、徘徊、窈窕。(3)同義詞形成原因:新詞產生 詞義演變8.詞的本義、引申義、假借義(1)本義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指由漢字的造字結構所反映出來的并且可由漢字記錄的古代書面語體現出來的詞的本來意義。(2)引申義在古代書面的語言范圍內,從詞意的一點出發(fā),沿著本義決定的方向向相關的方面延展出的一系列新的意義。(3)假借義由文字的假借而產生的意義,假借義與本義無關。9.六書及許慎對六書的定義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四體二用(1)象形:許慎“象形者,

7、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如日、月、止、目、人、車、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2)指事:許慎的定義是“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3)會意:許慎:“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揮。武、信是也?!薄H纾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4)形聲: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部分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聲符。許慎:“形聲者,以事為名,取璧想成。江河是也?!比纾航?、河、楊、柳等。(5)假借:許慎:“假借者,本無其字,依事讬聲。令、長是也”。有些詞原先沒有為它造過專用字,只是從現成的字中選取一

8、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沒有產生新字。 如:令、長、莫等。(6)轉注:許慎:“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祭鲜且??!睕]有獨立于前四書之外,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 如:考、老。10.古今字(1)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記錄,時代在前的叫古字,時代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古今字的形成:(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變形符今字。如“說悅”“振賑”“沒歿”“張脹”。(3)古字略加變形今字。如“大太”“閑間”“陳陣”。(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體上可能無關。如“亡無”“伯霸”。11.異體字:異體字指讀音相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兩個

9、(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12.繁簡字繁簡字: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1)簡化字:特指1956年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所頒布的簡化字,不一定筆畫少就是簡體字。(2)繁體字:特指與簡化字相應的繁寫楷書字體。13.“也”字句尾“也”(1)一般用于判斷句的句尾來幫助判斷,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2)用在因果句的句尾,表肯定確認的語氣。(3)說話人對所說的事情的真實性表示深信不疑?!奥y圖也?!保?)古代漢語表示命令的句子?!安患包S泉,無相見也?!本渲小耙病保?)用在單句或復句中作語氣詞,表示跌宕。(2)有的“也”字用在單句中的主語之后?!扒曳蛩?/p>

10、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3)用在時間副詞或詞組之后 “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保?)用在復句中的第一個分句之后,這個分詞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12.雙賓語(1)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2)間接賓語+動詞+直接賓語 如“寡人將誰屬國”(3)動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 如“傳之美人”廉頗藺相如傳可帶雙賓語的動詞:A.告知類:語、告、示、教、問、謂 B.給予類:賜,“公賜之食”;與,“吾與女璧”;授;予,“多予之重器”;歸;貽,“貽我來麰”;??;奪。C.普通動詞 立,“天生民而立之君”;解,“解之圍”。D“為”字 如“不如早為之所”;“厚為之禮”;“為之辭”;“吾不忍為之

11、民也”。13.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的賓語在某些特定的語法條件下要置于動詞之前,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的種類: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a 作動詞的賓語前置。如:吾誰欺,欺天乎? b 在介賓結構中,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毙枰⒁獾氖牵?a 個別用“為”字的句子,疑問代詞作賓語不前置,如“子為誰?”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緊縮,意思是“對之怎么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受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規(guī)律的制約。 c “何如”語義同“如何”,譯為“怎么樣”,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結構。 d “奈何”“若何”情況同“如何”一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前

12、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作賓語前置。 “不”、“無”、“未”、“莫”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臣未之聞也?!薄S袃煞N不能前置的情況:賓語不是代詞,而是名詞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其中的代詞賓語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稱之。 (3)用代詞復指的賓語前置。 強調賓語,加“是”或“之”復指。如:“唯利是圖。” “姜氏何厭之有?”3 、謂語前置:古代漢語的一些句子,謂語在主語之前,稱之為謂語前置。有兩種句子里謂語前置的現象比較多見。(1)表示疑問的句子。如:何哉,爾所謂達者? (2)表示感嘆的句子。如:賢哉,回也!14.動賓表示語(1)在上古漢語里,表示行為

13、數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從句子成分看,古代漢語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動量的數詞,是作為狀語來修飾動詞的。如果說話人要強調某一行為的數量,可以改變句法:把數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并在這個數詞的前面用“者”字。 如“辭讓者三”。(2)動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漢語一般只用單個數詞表示動作行為的量,數詞可以處在兩種語法位置上。在動詞前作狀語。如“三戰(zhàn)三北”。在動詞性成分后加上代詞“者”,后面再加上數詞,讓數詞作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量。如“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三?!?15.被動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讀書。 被動句:主事是謂語

14、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古代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A 形式上無標志(語義上表被動)的句子,古今無本質差別。B 有句法標志的被動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如:楚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 省略“于”字,“動+ 施事者”如:大樹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c “于”字句經常用于主動與被動對比的復句里。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詞)的語法功能與介詞“于”同。 (2 )“為”字句。a “為+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吾子)今為赤帝子斬之。b “為+ 及物動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 )“見”字句。a “見+

15、 及物動詞”如:人皆以見侮為辱。b “見+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如: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c 南北朝后,“見+ 動詞(主動句)”表示“對我怎樣”,如“慈父見背”(慈父背棄我)。(不是被動句)(4 )“為所”句。 a “為+ 施事+ 所+ 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b “為+ 所+ 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 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臣被尚書召問。 b 先秦“被”是及物動詞,意為“復蓋、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漢代后,至今,“被+ 及物動詞”。如:杯子被打破了

16、。 16.“矣”字“矣”字是一個表示動態(tài)的語氣詞。它意味著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1)句尾用“矣”字,是說話人把它當作新的情況告訴別人。如“余病矣”(本來好好的,現在受重傷了)(2)在多數情況下,這是一個偏正復句,偏句表示一個假設,正句表示在這個條件下的后果。 如“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無論表示已經如此或行將如此,“矣”字總是報道一種新情況。17.“焉”字“焉”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兼語氣詞(兼詞)。指示代詞指代某一范圍或方面;語氣詞用于敘述句的句尾來表示停頓。(1)“焉”字所指代的范圍或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爸?,巖邑也,虢叔死焉。(虢叔死在那里。)如果前面是形容詞,就指代比較的對象。

17、 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保]有哪一種善事比這個更大。)(2)“焉”字雖然是一個代詞,由于經常在句尾,就逐漸取得了語氣詞的性質。有時候,它和“于”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它的語氣詞性質更為突出。 如“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保?)純粹的語氣詞,帶有指點引人注意的語氣。 如“擊之,必大捷焉。”以上用法只能算是“焉”字的活用法,“焉”字的正常用法仍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18.“莫”字、“或”字無定代詞:這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代詞。它們只能作主語。 (1)“或”:肯定性無定代詞,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東西)”。 “或曰”:有人說b 前有先行詞,“或”指代其中一個人或一些人。如“

18、宋人或得玉”。c 句中連續(xù)出現幾個“或”,構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選擇。 (2)“莫”:否定性無定代詞,表廣泛的否定。a 若沒有先行詞,表示一種不強調范圍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詞,表強調范圍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天下之水莫大于?!眂 漢以后,“莫”發(fā)展出了否定副詞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當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當于“不”。 19.疑問代詞:根據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1)指人的。有“誰、孰”。a “誰”用于一般問句,可作主、賓、定、

19、語及判斷句的謂語。b “孰”用于選擇問句,一般有先行詞。如:“吾與徐公孰美?”譯為“哪一個”,一般只作主語。它還可指物、處所?!笆肱c介”表比較:如“吾孰與徐公美?”;用于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庇小澳睦锉鹊蒙稀钡囊馑?。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賓、定、判謂,a 常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么”“為什么”;b 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里”?!昂⑥?、曷”經常a 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于“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車也?”;b 它們也經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原因。c “奚以”詢問方法。

20、 (3 )指處所。有“安、惡、焉”。a 它們主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當于現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c 還可以用于反問句,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問句后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 20.詞類活用定義: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某個有固定屬類的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可以臨時改變它的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充當別的詞使用。21.名詞的活用:(1)名詞用如動詞:如“從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詞,在此臨時用作動詞,意為“用肘撞”。 (2)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

21、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fā)生與該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 如:“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 “生死而肉骨”:讓死而生,讓白骨長肉 (3)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吾聞而藥之也”:把當成藥“友風而子雨”意為“把風當作朋友,把雨當作兒子”。(4)名詞用作狀語 表示處所。如“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巴ⅰ币鉃椤霸诔ⅰ?。表示行為的工具或依據。如“失期,法皆斬”,“法”意為“依照法律”。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如“秦軍降諸侯,諸侯多奴虜使之?!?“奴虜”譯為“象對奴虜一樣”。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句中,“蛇”譯為“象蛇一樣”。再如“天下云集而響應

22、,贏糧而景從?!本渲小霸啤薄绊憽薄熬啊笔敲~作狀語。分別譯為“象云一樣(聚集)”“象回聲一樣(應和)”“象影子一樣(跟從)” 22.動詞的活用:(1 )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如果帶上賓語時,一般是用作使動,表示主語使賓語發(fā)生該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如:“莊公寤生,驚姜氏。”“驚”意為“使驚”。(2)動詞用作狀語:情況罕見,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且有爭議。 如“生得一人”23、形容詞的活用:(1 )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如果形容詞在敘述句里充當謂語,就是活用為動詞。如:“益烈山澤而焚之?!薄傲摇毙稳荽蠡穑@里是“放大火燒”。(2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

23、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如“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薄皾崱薄懊馈薄帮枴痹切稳菰~,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清潔”“使華美”“使飽”。(3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看作什么”的意思。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認為魯國變小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本渲械摹案省薄懊馈薄鞍病薄皹贰笔切稳菰~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香甜”“認為華美”“認為安逸”“認為快樂”。 24.“者”字是一個特別的指示代詞。通常是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詞組的后面組成一個名詞性的詞組。表示“的人”、“的事物”。(1)在主謂結構的后面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 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2)在數詞后面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情,或者幾樣東西?!暗摹弊譀]有這種用法。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3)用在“有”字的賓語后面,和“有”字及其賓語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如“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保?)語氣詞“者”常用在假設分句或結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頓。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保?)語氣詞“者”可和其他語氣詞連用,加強語氣。 如“氣也者”25.“所”字 也是一個特別的指示代詞。通常用在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