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到底該承載什么_第1頁
語文到底該承載什么_第2頁
語文到底該承載什么_第3頁
語文到底該承載什么_第4頁
語文到底該承載什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文到底該承載什么?請關注中國教育報:王尚文、竇桂梅二位老師的爭鳴文章原編者按:王尚文先生在多種場合不無擾慮地談到近期在語文教學中,泛語文、非語文的危險傾向。王先生投書本刊,詳細地談了他的認識。在他的文章中他對主題教學有些看法,認為主題教學偏離了語文方向,淡化了學生的語文意識。而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則認為主題教學無可厚非,它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可以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養(yǎng)料,從而為學生的心靈奠基。現(xiàn)將兩位老師的觀點呈現(xiàn)于此,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浙江師范大學王尚文應把語文意識視為語文教育的階梯。對提高語文教育的效果而言,這個語文意識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語文的韁繩

2、。缺少這個意識,語文課就難以上成語文課,就要“跑野馬”?!皶r下頗有好幾種國文課本是以內(nèi)容分類的。把內(nèi)容相類似的古今現(xiàn)成文章幾篇合成一組,題材關于家庭的合在一處,題材關于愛國的合在一處。這種辦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圍,一方面失去了國文科的立場,我們未敢贊同?!边@段話是葉圣陶在1938年說的。時下“這種辦法”的運用業(yè)已蔚然成風,許多中小學教材都一窩蜂似的采用“以內(nèi)容分類的”話題結(jié)構。話題結(jié)構凸顯人文內(nèi)容,或有長處,但用于語文教材,葉圣陶的批評至今仍有醒世之效。語文課應該教什么、怎么教,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是一個直接關系教學效果的根本性問題。1997年語文教學大討論之前,語文課單純注重傳授語文知識技

3、能,舍人文而講語文,結(jié)果導致語文教學患上嚴重的喪魂失魄癥而走進死胡同。但近年來卻又出現(xiàn)另一種離開語文來講人文的傾向,有意無意地把語文與人文等同起來,以為只要是在進行讀寫聽說活動就是在學習語文,或以為學習課文的內(nèi)容就在學習語文。有的教科書無論是導語的編寫還是練習的設計,其立意都不在語文;有的教師的教學活動無論是動機還是目的都不是為了語文,而是指向語文之外的什么地方。好比寫字,出于練字的目的和出于寫信的目的,對于提高寫字水平來說效果實不可同日而語。后者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勞而無功。缺乏自覺的語文意識,語文教學不是走在語文的路上,或是沒有著力于語文,這樣,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就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這

4、種泛語文、非語文的傾向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讀寫聽說不僅是語文學習的主要途徑,也是中小學其他課程特別是文科類課程不可或缺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為了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的讀寫聽說活動必須指向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主要不是它們的內(nèi)容。這是語文課與其他課程的根本區(qū)別。以讀為例,應當自始至終關注課文的言語表達形式,而不是它的表達內(nèi)容。當然,課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但關注的重點卻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側(cè)重。語文之外的其他課程誠然不能越過形式而把握內(nèi)容,但它們往往把形式當作掌握內(nèi)容的跳板,可以得魚而忘筌,即便關注它的形式,目的也僅僅在于更好的理解它的內(nèi)容;語文就不

5、同了,雖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時也在理解內(nèi)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內(nèi)容,而是學習特定的形式如何表達特定的內(nèi)容。簡言之,在讀寫聽說活動中,語文聚焦于“怎么說”,而其他課程則是“說什么”。因此語文課即使學的是哲學論文,也不會上成哲學課,看云識天氣不會上成氣象課,田忌賽馬不會上成數(shù)學課。僅僅關注課文“說什么”,不是語文課;即使著眼于“怎么說”,卻旨在把握“說什么”,也不是及格的語文課。只有以課文的言語形式為綱,自覺而明確地指向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語文課。言為心聲,“怎么說”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使用語言的技術、技能、技巧問題,其中必然滲透著言說者的思想情感。因而在關注“怎么說”的同

6、時,學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靈和課文內(nèi)容的陶冶。語文教學不能忽視這種陶冶功能,但這種陶冶必須寓于玩索“怎么說”的過程之中,始于斯,終于斯,不應從中剝離出來,離開語文來講人文。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本于此,語文課應該著力于養(yǎng)成和強化學生的語文意識。我曾經(jīng)撰文,把語文意識視為語文教育的階梯。對提高語文教育的效果而言,這個語文意識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語文的韁繩。缺少這個意識,語文課就難以上成語文課,就要“跑野馬”。實際上,這個“跑野馬”的傾向,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而且有變本加厲的趨勢。什么是語文意識?它是我們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正確表達

7、,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注。一句話,就是對如何運用語文的一種自覺。語文意識的養(yǎng)成就是正確的語文習慣的培養(yǎng)和形成的過程。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語文意識?還是以讀為例。對一個具有高度語文意識的教師來說,教授一篇課文,就不僅要使學生搞清楚課文寫了什么,而且要搞清楚它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么寫,這么寫有什么好處,換一種寫法行不行,效果有什么不同。譬如,學習魯迅的好的故事這篇文章。文章的第一句話,“我在蒙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就值得我們好好玩味一番。平常我們總說“聽故事”,而不說“看故事”,“看見故事”,魯迅為什么說“看見一個好的故事”?從下文我們知道,魯迅所說的故事

8、其實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因為說的是畫,自然就用“看見”比用“聽到”合適了。但是這里又引出一個問題,既然是畫,魯迅為什么偏不說它是畫,而要說成故事呢?我們知道,“故事”總是已發(fā)生了的、過去了的、不可復得的。這里用“故事”不用“圖畫”,就暗寓著作者對這幅美麗的圖畫的追憶、珍惜、戀慕的感情。經(jīng)過這樣一分析,我們不僅對文章表達的內(nèi)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作者如何運用語言技巧來表達這些內(nèi)容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就可以從中學到更多的東西。有沒有這個語文意識,語文學習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有這個意識,語文學習的效果就好,進步就快。沒有這個意識,收獲就少,進步就慢?,F(xiàn)在,在語文教學中,語感的作用已經(jīng)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

9、視。但是怎么培養(yǎng)語感,大家并沒有一致的認識。我認為,語感就是語文意識的直覺形式,它就是語文意識不斷豐富、提高、強化的結(jié)果。語文意識的養(yǎng)成對正確、豐富、敏銳的語感的養(yǎng)成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強調(diào)語文意識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并不是不要或者不重視它的人文功能。語文課只有堅守語文本位,按語文教學自身的規(guī)律指導和規(guī)范語文教學實踐,其人文功能才能落到實處。舍人文而講語文與舍語文而講人文,看似兩個極端,實質(zhì)上都是由于對語文與人文的關系認識不足所致。前者無視它們之間深刻的相關性,只見“文”而不見“人”,并且常常把語文縮減為單純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后者則因其相關而以“人”取代“文”,從而取消了“文”?!跋嚓P”

10、并非“相同”。一棵樹木的生長當然與日照的長短、土壤的肥瘠等相關,沒有土壤,它無從生長,沒有陽光,也必然枯萎,但陽光和土壤畢竟不是樹木,如果我們的目的在于種樹,讓樹木成活并茁壯成長,就不能不關注樹木本身成活成長的規(guī)律,講究土壤、陽光的作用,也只能著眼于它們與樹木成活成長的關系。語文教學旨在形成與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了達此目的,當然不能忽視與之相關的人文精神,重視人文精神當然是必要的、應該的,否則語文必然凋零枯萎;但重視人文必須將其滲透于學習正確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從而更好地讀寫聽說。因而語文教學講人文必須立足于滲透,否則就會成為政治課、思想品德課,或其他的什么課,這樣既無助于語文,人文

11、也會因失去其在語文領域的特征與優(yōu)勢而變得蒼白無力,導致語文、人文兩敗俱傷。在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就是人文精神如何滲透的理論與實踐,其本體是語文?!胺N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語文教學不能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著力于養(yǎng)成學生的語文意識,牢牢抓住提高語文能力這一根本目標,語文課程必將走向自我消亡的懸崖。中國教育報2004年7月8日第5版語文當為心靈奠基與王尚文先生商榷清華附小竇桂梅我認為,語文教材采取主題單元建構的方式,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我認為,這種方式的特點有:第一,著眼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行(有序組合)同質(zhì)或異質(zhì)建構;第二,立足于學生生活領域,進行系列語文實踐活動;第三,

12、營造對話交流情境,進行思維碰撞,引起質(zhì)疑、猜測和期待。主題教材的編寫體例不僅可以作為組合教材的一種方式,也可以作為實施教學、改革課堂的一把鑰匙。于是,我在實驗的“三個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開始了“主題教學”的思考與實踐。關鍵是怎樣進行主題教學。個人以為,主題教學就是要從精神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整體構建課堂教學。其要義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jīng)驗,根據(jù)不同主題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入境”,所謂“入境始與親”。再通過對重點(最好是經(jīng)典的)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學生感受

13、文本主題的內(nèi)涵和語言的魅力,我稱之為“典范方為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所謂“拓展求發(fā)展”。在重視過程的生成中,實現(xiàn)真正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其優(yōu)勢是教學內(nèi)容密度高,容量大,綜合性強,學生所學是多方面的、立體的,既有信息資源的獲得,又有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還有價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語文素養(yǎng)的逐步形成和發(fā)展。從而讓一個個主題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養(yǎng)料,使母語文化能夠滲透到學生的人格中去(具體主題教學內(nèi)涵闡釋詳見2004年第12期人民教育)。令人遺憾的是,有些教師對“主題單元”缺乏正確的認識,仍然按照“

14、知識體系單元”的形式一課一課地教,讓學生一課一課地學,缺乏主題的統(tǒng)整和提升。也有教師對主題內(nèi)涵認識不夠,一味注重形式,丟掉文本間的組合以及文本內(nèi)涵的開掘。另外,由于在編排中,把“語文知識的落實”安排在每個主題單元后的“語文天地”、“語文實踐中”,不是以往教材的課文下面如“讀讀寫寫”等訓練項目。這就造成有些教師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沒有將語文的工具性的學習“融入其中”。那么,是不是用了主題式教材的教師就沒有問題了呢?據(jù)我所知,相當數(shù)量的教師在使用“知識體系”教材的教學時顯得太“熱鬧”,但熱鬧結(jié)束后什么積淀也沒有。原因是語文教師注重形式的花樣設計,課件的制作,而忽視了與文本的對話,沒有讓孩子沉下心來,

15、真正走進教材??梢?,一些教師舍“語文”講“人文”,板子也不該完全打在主題教材上。我們不能將人文的問題想得太簡單化了,不然1997年前大家大談語言訓練的時候,又何來的“喪魂失魄癥”?對于教材的編寫體例和樣式,應該允許百家爭鳴。主題單元的形式也只是多種方式中的一種。我也希望可能有其他編排方式,如以題材形式,以“語言的感覺”,以“點亮語言的燈”等形式編排。參差多態(tài),就會百花齊放。世界上沒有包治百病的教材模式。目前大家正探討主題教學,我們可以預見到未來的主題教材也會被新的理念所發(fā)展,甚至代替。因此,無論是主題樣式還是其他樣式,所要發(fā)揮的是自己的特色,彌補的是自己的不足而這,就要*使用教材的教師。作為一

16、名實踐型的教師,怎樣更好地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來合理使用教材設計課堂流程,是最關鍵的。比如,對于“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高明的教師會帶領學生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文本,細細揣摩文字的魅力,既跟著作者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也能在經(jīng)典的語言文字營造的意境中得到陶冶和升華,從而構建學生精神成長的搖籃,而不僅僅是學會語言文字。對于有點缺陷的課文,高明的教師也會“變廢為寶”,要善于經(jīng)營文本,用補充或修改等手段“美容”教材,既而豐滿文字的形式美和流動美。有了以上的本事,教師就不會死守著教材。我們完全可以大膽創(chuàng)造,甚至還可以發(fā)展經(jīng)典的內(nèi)涵;引領學生“經(jīng)營”句式和文本結(jié)構,去補白,延伸,演示從而模糊和消解主體和客體、

17、作者和讀者、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界限,以一種開放的形式展現(xiàn)一種流動的美。想起周益民老師教學的只有一個地球。這是一篇很有時代感的文章,卻也談不上經(jīng)典。教學之前,周老師事先讓學生查閱大量資料,帶著閱讀期待走進課堂。對一些好的詞句引領學生進行“咀嚼”不談,下面重點談談他對課文一句話的處理“因為人們隨意毀壞,濫用化學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態(tài)災難,地球有限的礦產(chǎn)資源正面臨枯竭?!边@句只講了礦產(chǎn)資源的枯竭。教學時,周老師要求孩子把收集到的材料也用上面的“因為”的因果句式說明其他資源的情況。于是,學生們紛紛談到因為濫砍森林、濫墾坡地,長江的秀色正被滔滔黃水代替;因為我國土地沙化嚴重,沙化的速度相當于每年損失一個中等

18、縣的面積;因為大氣污染形成了酸雨,使得植物枯死,湖水變質(zhì),建筑物嚴重損害,成了“石頭的癌癥”這樣做,既進行了語言訓練,又豐富了課文內(nèi)涵。學生暢談之后,老師和學生伴隨著音樂,誦讀了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田野里的哭聲我聽到溪水像失去兒子的母親似的在號哭我又聽到鳥兒仿佛號喪似的在唱一首悲歌一只小鳥走近我,站在枝頭上說:“人將帶著一種該死的器具,像用鐮刀割草似的把我們消滅掉”誦讀畢,全場一片沉默收集的相關文字材料是不是語文?補充紀伯倫的田野里的哭聲是不是語文?模仿書上句式表達感情能分清哪是工具性,哪是人文性?如果說周老師用“人文”的方法來“教”語文,正是通過體會“人文”而享受“語文”之美!由此,引起我進一步思考的是今天的學生需要怎樣的語文?今天呼喚怎樣的語文?周老師沒有就課文本身進行枯燥的分析,恰恰抓住了文字后面的東西,為我們打開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讓我們在文字中感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