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思想史期末復習題_第1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期末復習題_第2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期末復習題_第3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期末復習題_第4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期末復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法律思想史期末復習題名詞解釋(一)春秋決獄就是以孔子著春秋經的精神和義理,作為指導司法審判案件的依據(jù)和準則,從而把儒家經典法律化。(二)浙東學派起源于宋代,發(fā)達于明清時期,其代表人物大多活動于浙江東部地區(qū)以錢塘江為界而得名。包括狹義的浙東學派,指清初以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旺等為代表的,研究經學兼史學的經史學派。廣義的浙東學派,指包括狹義的浙東學派及兩宋時代的,與朱程理學空談心性命理相對抗的,主張“經世致用”的,以呂祖謙為首的金華學派,以陳亮為首的永康學派和以葉適為首的永嘉學派。(三)今文經學指儒家正宗傳承,起源于孔子口傳心授的子夏一派,由子夏傳給公羊高和谷梁赤,在西漢董仲舒以后形成的,相對

2、于古文經學,以當時的隸書為記載傳承的學派。(四)中體西用說張之洞主張“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心身,西學應世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使偏廢?!保ㄎ澹┪鍣鄳椃ā拔鍣鄳椃ā笔菍O中山獨特的憲法思想,也是他民權主義的主要內容?!拔鍣鄳椃ā钡暮诵氖前选罢唷焙汀爸螜唷狈珠_,由人民掌握“政權”;政府實施“治權”“治權”相對于“政權”稱作“能”,故稱“權能分治”。人民的“政權”包括選舉權、罷免權、創(chuàng)制權、復決權等四權。政府實施的“治權”采取五權分立體制,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考試權、監(jiān)察權,并相互獨立、相互制約。(六)儒家倫理法儒家倫理法是指以家族倫理為基點,將宗法倫理作為法的精神、法律的最

3、高原則的法律傳統(tǒng)。(七)同居相為隱這是隋律和唐律中規(guī)定的一個訴訟原則,意為同居在一個家庭內的人犯了罪,可以相互隱瞞,不必承擔舉告和舉證責任。(八)存留養(yǎng)親“存留養(yǎng)親”亦稱“留養(yǎng)”,即犯死罪或流放罪犯人的直系親屬,因年老或疾病而致生活不能自理,而家中又無成年男丁伺候、贍養(yǎng)之時,國家允許罪犯申請暫緩刑法執(zhí)行,留家贍養(yǎng)老人:待老人去世后再考慮原判刑罰是否執(zhí)行的制度。(九)原心論罪原心論罪是春秋決獄中最重要的指導思想,即在審案斷獄時主要根據(jù)犯罪動機、心里的善惡定罪量刑,而將犯罪的行為、后果放在次要地位。用董仲舒解釋就是“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至。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十)

4、常州學派常州學派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出現(xiàn)的,以莊存與、莊述祖、莊授甲、劉逢祿為代表的,研究春秋公羊傳今文經學學派。由于都是清代常州府人,故得名。十一古文經學指在秦朝焚書坑儒以后,在私家墻壁中發(fā)現(xiàn)的,以不同于當時文字記載的,而是以古文大篆書寫的經典著作。對這些“傳統(tǒng)經典”研究,并在西漢董仲舒以后形成的,相對于今文經學學派。十二公羊三世說公羊三世說指在“春秋公羊傳”中表達的微言大義,“三世”指“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皳?jù)亂世”是原始蒙昧時期,“升平世”是指由“據(jù)亂世”到“太平世”的過度階段;“太平世”是指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民主文明的理想狀態(tài)。表達出中國文化儒家思想,為人類社會的進化發(fā)展

5、描繪出理想的藍圖和光明的發(fā)展愿景。十三實學兩宋時期,與程朱理學心性理命的空談闊論相對抗的,在國家面臨巨大內憂外患的背景下,反對“理學家”或“道學家”不務實事的誤國空談,主張經世致用,重視事功,重視國計民生之功利,致力于解決當時各種社會問題的學派。十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chuàng)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后來逐步發(fā)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思想關于人性和人與人之間即社會關系的觀念及學說,是中國古代處理社會人倫宗法關系的理論體系,是中華民族古代智慧的結晶。他不同于經過科學分類的近代思想體系。而是治文、史、哲、政、經、法,以及教

6、育、軍事等于一爐的綜合體。十五玄學指魏晉時期研究老子、莊子、周易這三本號稱“三玄”的書所形成的哲學思潮的總稱,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結合,即所謂“外道內儒”,以道家學說來論證儒家綱常的思想理論。十六五服定罪“準五服以之罪”是指對親屬之間相互侵害行為,根據(jù)制服所表示的尊卑貴賤遠近親疏。來決定罪與非罪及刑責輕重的制度。十七允許復仇在中國古代把復仇視為高尚的“孝行”是人們的一種普遍的文化心里,這在中國人心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因為,人們復仇就是“人道”、“人情”和“天理”,所以在中國古代,因報仇殺人然后投案自首而得到減免,甚至將為父報仇敢冒犯國法的人稱為英雄的情況,幾乎歷朝皆有,而且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二、

7、簡答(一)中國法律思想發(fā)展階段劃分及特點1、從原始法觀念到三代的禮法觀(1)原始社會的公共規(guī)則是混沌一體的,最初的法觀念,因而也是渾沌一體的。2夏、商、周三代法觀念的特點是禮具有法的一切性質,表達為:“以禮為法、禮外無法,法在禮中”。2、禮法分合的觀念歷程,從春秋中后期經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 1)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朝法家產生,其特點;“禮法別離,獨任法治”。 2漢朝新儒家法思想產生,特點是:“禮法結合,德主刑輔”,標志著中國古代主流法觀念開始形成。 3隋唐主流法觀念成熟。主流法觀念特點:“禮主法輔,禮在法中,法外有禮”。中國主流法觀念經魏晉南北朝至隋最后成熟于隋唐延續(xù)至明

8、清。3、取法泰西與中西會通,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經中華民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1取法泰西階段,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戊戌變法1898年前夕。特點是學習西方是以“中法為體”、“西法為用”為原則。2中西會通,從戊戌變法1898年前夕至民國結束1949年。特點是學習西方以比較全面、徹底地學習為原則。(2) 簡述荀子法思想的體系及其地位1、 思想體系荀子法思想就是禮法思想。他的德刑論原是禮法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余有關經濟方面的法律原則和主張,以及有關“治人”與“法治”問題上的觀點等等,實是禮法論的進一步展開。荀子所追求的是“王道政治”,其綱領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他所重之“法”乃是禮法

9、之法,所尊之禮乃是禮法之禮??偲饋碚f,荀子的禮法思想,從“性惡論”、“化性起偽”說出發(fā),到“王道政治”終結,形成一個自成體系的理論結構。2、 思想地位進入秦的歷史轉折時代,荀子通過釋禮為法、以禮率法、以禮兼法的創(chuàng)制探索,為統(tǒng)治集團,也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提供了一個成功的選擇。中國法思想和法文化終于走上了以儒家為主融合百家的道路,這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文化傳統(tǒng)等等合力的結果,是歷史的選擇,是民族的選擇。荀子禮法思想的歷史功績就在于及時順應并指導了這種選擇。荀子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研究,是他成為先秦儒家思想及儒家法思想的終結者,又是封建正統(tǒng)思想及封建正統(tǒng)法思想的開拓者,成為標領時代思潮的思

10、想大師。(3) 簡述商鞅法治論中實行法治的前提和國君推行法治的三要素是什么? 1“壹賞”,即統(tǒng)一獎賞的標準。賞的重點是軍功,賞的對象是有利于耕戰(zhàn)和告奸的人。 2“壹刑”,即統(tǒng)一刑罰標準。實現(xiàn)王權之下的“刑無等級“,實現(xiàn)在王法面前的刑罰平等。 3“壹教”,即統(tǒng)一教育內容。統(tǒng)一教育內容,統(tǒng)一思想認識,取締和打擊不利于耕戰(zhàn)及違背法令的思想言論。2、國君推行法治的三要素是“法、信、權” 1“任法”。即樹立法律高于一切的權威,一切以法律為“權衡”。 2“重信”。即要求在執(zhí)法上“信賞必罰”,亦按照法令的規(guī)定,該賞的一定要賞。該罰的一定要罰,從而取信于民。 3“權勢獨制”。即君主要將權勢集于一身。(4) 簡

11、述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及其在中國法律思想上的地位1、 天人感應說董仲舒繼承和發(fā)展了思孟學派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將“天”描繪成有意志的、至高無上的人格神,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和最高主宰?!疤臁敝庵颈憩F(xiàn)為:春氣暖、秋氣嚴、夏氣樂、冬氣哀,四時的運動也是“天”的安排,感應到人,人從形體到精神都上應于天,人有喜、怒、哀、樂之容,天有春、夏、秋、冬之類。并進一步解釋“君權神授”,認為君主是“天”在人間的全權代表,有代“天”行使賞罰的權力。君主是世間最高立法者,具有一切美德和良法,所以,君主必須效法于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胺ㄌ臁钡木唧w方法就是“法古”效法三代圣王。君主做得好,“天”就會出現(xiàn)祥瑞予

12、以獎賞,如果君主違背天意,“天”就會降下災難予以懲罰。2、 思想地位董仲舒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的地位在于他繼承孔孟思想,并吸收了先秦陰陽五行、墨家、法家以及漢初黃老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儒學法律理論體系,成為先秦儒家學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所以,在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上,董仲舒對儒家法律思想的主流地位確實立奉獻巨大。其法律思想體系有綜合性的特征。(5) 簡述中國主流法觀念特點、核心理念及其具體表達1、特點:禮主法輔,禮在法中,法外有禮2、核心理念1禮主法輔禮主法輔表現(xiàn)三個方面: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王霸并用三者結合。德、禮、王道三者意義相通,泛指刑法和刑罰體系以外的一切道德習慣標準調處勸誡及

13、仁義教化的手段。刑、法、霸道三者意義相通,泛指刑事法律及刑罰威懾手段。二者互相依賴不可或缺,但以德禮、王道為主為本、法刑和霸道為輔為末。 2禮在法中禮在法中表現(xiàn)為“以禮率法”和“引禮入律”兩個方面。將禮的原則轉化為法的原則,就是所謂的“以禮率法”;“引禮入律”,將禮的條款納入法典中,就是所謂的“引禮人律”。 2)法外有禮成文法典不可能將禮囊括無余,能引入律的禮不是禮的全部,甚至達不到禮的大部分。事實上,許多官方和民間的禮儀、習俗、以及大量的民事細故的處置方式,都無法悉數(shù)收入律條中。因此,與三代的“有禮在則無法”不同,這一時期的禮法關系實際上是在禮法結合、禮在法中的前提下,禮法并存,法外有禮。

14、、具體表達 1在法律與賢人的關系上,主張以任人為主,任人與任法相結合,因為,賢人是德禮或王道和仁政的代表。 2在法律淵源和立法上,主張以禮的原則為法的原則 3在國家政治行政策略上,主張賞罰并用 4在司法上,主張應經合義、原心論罪和情、禮、法兼顧5其他方面,主張約法省刑、先教后刑、恤刑慎獄、矜老恤幼、持法以信幾乎都是禮主法輔這一根本命題的推論。六簡述儒家倫理法的特征儒家倫理法與西方法律標準法、宗教法、自然法相比,雖然也起到了西方自然法的、理性法、神法那樣的理想法功能,但不純粹是思辨性的理想法,它是中國古代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客觀實在的法學結晶,有其自身的特點:1、宗法性儒家倫理法以血緣情感為心理基

15、礎,以宗法人倫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是“三綱五?!?。儒家倫理法是把宗法家族倫理作為大經大法的法文化體系。禮即是法,古人關于禮的定義有百種之多,然而探其本源,不外是宗法倫常,由此而決定血緣尊卑、政治地位、身份貴賤,決定財產和權力的分配。古人說:禮是圣人順天道,因人情而制作的。順天道,即是順宗法倫常之道;因人情,即是因宗法倫理之情。無宗法,就無從生禮儀,也就無從生法律。2、 雙重性倫理法即是理想法,同時又是現(xiàn)實法,即是價值的,又是操作的,具有雙重性。因為,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以倫理代替法律,倫理與法律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宗法倫理道德被直接賦予法的性質,具有法的效力,從而形成法律倫理化和倫理法

16、律化的雙向強力運動。1價值性儒家倫理法就是儒家的價值法、理想法、永恒法、最高法。因為,在整個體系中,宗法家族倫理被視為法的淵源、法的最高價值,倫理凌駕于法律之上,倫理價值代替法律價值,學習文檔 僅供參考倫理評價統(tǒng)帥法律評價,立法、司法悉以倫理為轉移,由倫理決定其棄取。2世俗性倫理法根植于古代的宗法血緣家庭和自然經濟、家庭農業(yè)為基礎的農業(yè)社會的深厚土壤之中。其倫理是實實在在的、活生生的世俗倫理,不同于以超凡出世為特征的宗教道德,也別于那種先驗的以“自然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理性道德。儒家的世俗倫理不是神秘的信仰,而是安身立命的準則和生活實踐的標準。3、“法先王”的運思模式儒家倫理法以“祖述堯舜,憲章

17、文武”相標榜,認定堯、舜和文、武、周公是將倫理價值和法律價值、將天道和人情融為一體的最高典范,是完美的道德和優(yōu)良的法律創(chuàng)造者,也是這些道德的化身和這些法律的執(zhí)行者。法先王的運思模式向世人昭示:“先王之道、”“先王之法”是一切現(xiàn)實法的淵源及其最高評價標準,是國家立法、司法、執(zhí)法的最終依據(jù)。正是這一“法先王”的運思模式,溝通了理想法到現(xiàn)實法的聯(lián)系,完成了儒家倫理法同時兼具有的這種雙重功能。4、廣泛的強制機制由于儒家倫理法具有理想法和實在法一身而二任的功能,所以,它進入司法程序就需要更加廣泛的保證系統(tǒng)予以保證。在我國的歷史事實中,這個保證系統(tǒng)是由古代國家、宗法血緣家庭組織及其文化心理等等共同創(chuàng)造的。

18、它首先是以國家系統(tǒng)暴力為主要手段的直接政治強制,此外還輔之以家庭強制、宗族強制、鄉(xiāng)黨強制等,形成種種無形的繩索,“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以保證倫理法的有效運行。綜上,儒家理想法完全是一個獨特的中國式的古老法文化形態(tài)。它在思維形式、價值本體、范疇體系、制度結構、操作藝術等方面都有著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各大法文化形態(tài)的特色。(七)用圖示說明中國古代傳統(tǒng)“天、天子、民”的三角關系(八)1、“天”與“民”的關系“天”生民、養(yǎng)民,“天”是民之父母,萬民之主。但又從民所欲,所以,天意代表民意。2、“天”與“天子”的關系“天子”受命于天,代天治民,遵從天意,子事于天。“天”受命天子,天子不能完成對天的授權和責任

19、時,“天”可以懲罰甚至收回“天子”的權力。3、“天子”與“民”的關系“民”既是天所生民,又是“天子”的子民,“民”應子事于君,忠于君。而天子是民之主、民之父母,所以天子必須為民做主,為民辦事4、“天”與“天子”、“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天”“天子”一一“民”之間是一種服從與被服從,遵從與被尊從的關系鏈,民從君,君從天,天從民;反過來,天受命于天子,天子是民之主、民之父母,天又從民所欲,民意即天意,三者相互制約和平衡。5、 “天”與“民”的關系與“天”與“天子”、“天”與“民”兩對關系的區(qū)別“天子”與“民”是實實在在的以國家暴力為后盾的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政治法律關系,“天”與“天子”、“天”與“民”兩

20、對關系只是虛擬的道義關系。八簡述荀子的“禮法”論孔子以仁釋禮,給古老的禮注入了仁的精神。荀子發(fā)展了孔子的禮學,將禮作了法的解釋,為秦漢以后兩千多年封建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論指導,也設計了基本模式。1 、從以“分”釋禮到釋禮為法分是禮的主要功能功能,也是禮的本質屬性。荀子以分釋禮,抓住了禮的最本質屬性禮就是中國古代法,就是身份法。2 、論禮法的一體性第一,提出了“禮法”范疇“禮法”范疇是指具有國家強制性的行為標準,是荀子對國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一種質的界定。第二,確立了“非禮無法”原則荀子強調:“故非禮,是無法也”包含兩層含義,其一立法以以禮為準繩,非禮之法只能是無法之法、非法之法,優(yōu)良的法只

21、能是“禮法”。其二司法中“非禮即違法,即入刑。第三,論述了“隆禮重法”的禮法關系禮法一體,并不是絕對的二合一,而是有區(qū)別的統(tǒng)一。荀子以禮為本、為先、為重。以“隆禮“為王道,以”重法為霸道。3 、論禮法的結構荀子將禮法分為五個層次:禮義、法義、法類、刑、法數(shù)第一,“禮義”是禮法的精神和原則第二,“法義”。即“法之義”,指法的精神、原理、原則,相當于現(xiàn)在的法理。第三,“法數(shù)”。又叫“法之數(shù),是指法理條文。第四,“法類“。相當于后世的法例、律例,即斷案的案例及其原則第五,“刑”,即指刑罰。4 、論禮法的起源荀子的禮法起源論基于性惡論,他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證。第一,化性起偽說荀子認為,由于人的本性有惡,

22、必須教化引導才能去惡從善。所以,需要禮義和法度。荀子用圣人“化性起偽”來說明禮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是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的關于法的起源一個創(chuàng)造性解釋。第二,明分使群說“明分”即以禮義為指導對人的身份等級及其權利與義務作出規(guī)定。明分即立法,明分才能維護群。5 、論禮法的適用第一,“君制變”、“臣謹修”、和大儒“統(tǒng)類”君主以禮義定分制變,大儒以禮義“統(tǒng)類”應變,雅儒、百官謹守法度。第二,“以禮樂節(jié)之”和“以法數(shù)制之”6 、禮法的損益第一,“應變”其一是對舊法擇善而用,其二是改定新法。第二,“中道”其一以“中”為聽獄斷案原則,其二是以“中”為立法、應變的原則。九簡述韓非的“法、術、勢三結合”論十簡述律學的發(fā)展中國律學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形成時期、發(fā)展時期、鼎盛時期。1形成時期。律學原是經學的一個分支。漢代是經學統(tǒng)治時代,漢儒根據(jù)儒家經書中的經義來研究、解釋法律,形成律學,但還是儒家經學的組成部分。東漢時,以經義注釋漢律就有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等十余家,其中尤以鄭玄的律注影響最大,曹魏初期曾明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