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_第1頁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_第2頁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_第3頁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_第4頁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美)羅森塔爾撰稿人孫慧審稿人李勇設計說明: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于新聞類文章,在以往教學中,往往重視理性的分析,輕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篇比較感人的作文,我覺得這篇文章分析應側(cè)重于組織學生、引導學生對全文情感分析,讓學生從中感到震撼,并知道這篇文章為什么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它的發(fā)表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保⒆匀灰鰧祟}的分析。并讓學生課前合作去搜集有關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資料,加深對納粹罪惡的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思那段歷史

2、,反思人性,得到人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教學目標:1. 使學生領會貫穿在全文的壓抑、沉重的感情。2. 使學生記住那段歷史,反思那段歷史,反省人性,珍愛和平。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語蝴蝶來自奧斯維辛的詩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那么豐富、明亮、耀眼的黃色,或許,那是太陽金色的淚水滴在白色的石頭上那樣、那樣的一種金黃輕盈得翩然直上。它離去了,我相信,這是因為它自己要告別這個世界。我在這里住了七個星期,被囚禁在這個集中營??晌乙呀?jīng)發(fā)現(xiàn),這里有我喜愛的東西。蒲公英在招呼著我還有院子里開著白花的栗樹枝條。只是,我再也沒見到另一只蝴蝶。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蝴蝶不住在這里,不住在集中營。這首

3、詩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維爾弗里德曼,在21歲時被遣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兩年之后,他被毒氣室奪去了生命。找不到更多關于他的記錄,年輕的巴維爾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萬猶太人中的一個。那個年代被太多的毀滅和死亡充斥,我們唯一相信的真實,是那座人間地域里散發(fā)著的腐臭氣息,和年幼年輕年老的寫滿恐懼的眼睛。但現(xiàn)在,我們閱讀到另一種東西一一飛來飛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陽的淚水,開著白花的栗樹枝條,它們在巴維爾最黑暗的生命時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鮮亮的光。人們說,眼睛看到的,是心靈的圖畫。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嚴的圖!奧斯維辛位于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nèi),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姆萊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滅絕人

4、性的殺人工廠一一奧斯維辛集中營,整個集中營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這里有試驗室,這里有毒氣室,這里有焚尸爐這里曾倒下了包括中國人在內(nèi)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其中猶太人最多,達250萬之多今天,就讓我們隨著美國記者羅森塔爾,進入這座恐怖的人間地獄。二、文章主體分析請大家思考一下,羅森塔爾帶我們都參觀了奧斯維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幾個自然段?明確:第715自然段;但氣室一一焚尸爐一一女監(jiān)房一一試驗室一一紀念墻一一絞刑室。是作者親自參觀這些地方嗎?如果不是,記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作者并未直接描寫集中營那些殘酷的遺跡,而是將眼光轉(zhuǎn)移到了其它參觀者身上,參觀游覽的主體實際上是其它游客,記者

5、正是通過觀察他們的感受和反應來感染讀者的。參觀者參觀時的感受和反應如何?(讓學生在原文中找并劃出來。)參觀者的感受和反應但開始時一一“默默地邁著步子”、想象成了現(xiàn)實一一“布履不由得慢了下來”看見毒氣室時一一“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看到成堆的頭發(fā)和嬰兒的鞋子、死囚牢房時一一“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看到狹小的女牢房時一一“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看見試驗室時一一慶幸“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會“羞紅了臉的”參觀紀念長廊時一一沉思參觀執(zhí)行絞刑的地下室時一一“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結束時一一“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讀到

6、這,大家有什么感受?恐怖,發(fā)抖,驚懼,窒息,(原文的語言,也是我們大家的感受)壓抑,沉重如果直接描寫作者所見所感,好不好?不好。寫參觀者的感受和反應,就更具廣泛性,這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應,說明奧斯威辛集中營遺跡召喚起所有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同時,這比直接描寫作者所見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前以色列總理拉賓的和平宣言:“幾萬個示威者的喊叫,還遠不如一個痛哭兒子戰(zhàn)死的母親的眼淚給我的震撼”三、文章細節(jié)分析我讀這篇文章時,不只讀參觀者的感受和反應時有沉重、壓抑的感受,就是讀整篇文章都有這種感受,大家看是不是這樣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1、我們來看第一自

7、然段:“波蘭布熱金卡電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弊x了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覺?有同學答美好、幸福、安寧、安謐我好象沒有這種感覺,有沒有其他同學有不同的觀點?沉重、可怕。對,是沉重、可怕。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有同學念第二自然段:“這真像一場噩夢,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在布熱金卡,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布熱金卡應當是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為這里曾經(jīng)是人間地獄?!狈治觯哼@里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象固然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

8、曾經(jīng)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diào)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看到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這種手法叫做反襯,“以樂景襯哀情”,一倍增其哀情,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磿幸环N沉重的感覺的原因。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2、文章結尾處也有這么一種景物描寫,大家一起讀讀:“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贝蠹铱纯矗@一段與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復了,可不可以刪去,為什么?從結構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應首段,使整篇

9、文章渾然一體。從內(nèi)容上看,最后一段是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之上再次描寫的,這就深化了沉重、悲哀的感情;文章首尾相合,使得整篇文章整個兒籠罩在一種特別沉重、壓抑的氛圍里;以景結情,令人無限遐想,無限沉思,無限悲痛。3、文章還有一些細節(jié)描寫,也使人沉重,大家試著找出來,咀嚼一下:“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津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是細節(jié)描寫,也運用了對比手法: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

10、行。也使我們思考:曾有多少這樣燦爛的生命就倒在了這里,令人唏噓4 、“這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為著一個美好而隱秘的夢想而微笑?!弊x到這里你是不是也有一種甜甜的、溫馨的感覺。不是,特沉重!這也是一處細節(jié)描寫:充滿青春與夢想的照片,美好的生命化為灰燼,這是對法西斯的控訴。這也與現(xiàn)實構成了對比、反襯,多么可愛的一個姑娘,而今安在哉?以相片中的有,反襯現(xiàn)實的無,更突出現(xiàn)實的無,更突出了那種上天入地再難尋覓斯人的撕心裂骨的痛!5 、“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做禱告的地方?!蔽也欢?,如何理解?做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11、但是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這也是多么令人傷痛,多么令人無奈,多么令人絕望?。∷?、解題文章讀到這里,可以說,我們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壓抑,抑或震撼,感覺作者也寫了不少,但作者卻在文章中反復說,沒有什么東西可供報道,請在原文中找出來,為什么?是不是矛盾?第六自然段:“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弊詈笠粋€自然段:“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不矛盾。什么叫新聞?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是消息、通

12、訊、特寫、速寫、報告文學、采訪手記、群眾來信等多種新聞文體的總稱;狹義的新聞則專指消息。對新近發(fā)生或發(fā)現(xiàn)的有新聞價值和社會意義的事實的迅速及時、簡明扼要的報道,這樣一種新聞文體,即是消息。它的特點是:及時性、客觀性、簡明性。奧斯維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歷史而出名。人們已經(jīng)了解了它很多東西。對于追求新聞時效性的記者來說,的確是沒有什么新的東西可供報道了。但作者還是寫了不是新聞的新聞,為什么?請從原文中找到答案。第六自然段:“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qū)懶┦裁淳碗x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笔前?!此時的他已被深深地震撼

13、,感到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否則的話,就對不起逝去的那些人,并以此祭奠亡靈,揭露罪惡,反省人性。總結:這篇新聞與一般的新聞有什么不同?1、一般新聞所寫的是新近發(fā)生或發(fā)現(xiàn)的有新聞價值和社會意義的事實,而羅森塔爾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嚴格意義上講,這算不得新聞。2、新聞報道貴在客觀敘述,這篇文章從頭到尾貫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給人以沉重、壓抑感。3、時效性不強。這就是標題為什么叫“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原因。但它還是一篇新聞,只不過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新聞的新聞。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zhuǎn)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大家分析一下一篇不是新

14、聞的新聞為什么能獲得大獎?這是因為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讓我們來欣賞它的頒獎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jié),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第一和結尾自然段景物的描寫)、戰(zhàn)爭與和平、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fā)表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五、延伸:讓大家談談他們所知道的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情況。六、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師”!那段歷史雖已成往事,但它留給人類的絕不只是斷壁殘垣和受傷的心靈,這樣的悲劇屬于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共同面對這樣的罪惡。我們應該去反思:人類是高級動物,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奧斯維辛這樣有計劃地大批屠殺自己同類的行為?為什么從古至今幾千年的時間里,全世界沒有硝煙的日子寥寥可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