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古詩鑒賞之送別詩鑒賞專題(共27頁)_第1頁
2016年古詩鑒賞之送別詩鑒賞專題(共27頁)_第2頁
2016年古詩鑒賞之送別詩鑒賞專題(共27頁)_第3頁
2016年古詩鑒賞之送別詩鑒賞專題(共27頁)_第4頁
2016年古詩鑒賞之送別詩鑒賞專題(共27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古詩鑒賞之送別詩鑒賞專題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巳【資料鏈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古人出行原因大體可分為赴考、出使、遷謫(宦游、征戎、商旅、歸隱等。重團聚、怨別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心理。千百年來,故國鄉(xiāng)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弦,“別離”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nèi)容。二、送別詩的詩題特點:送別詩詩題往往是“送××(多寫其名,也有官職加人名的歸(之、游、還、入、赴、遷等某地”“留別(別×ד/”贈××”唐代許多詩人在詩題中

2、往往并不記具體的離別的對方。如李白渡荊門送別、送友人、夢游天姥吟留別、金陵酒肆送別、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三、送別詩中的意象【空間意象】1、長亭是古人在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shè)的亭子,人們常在長亭送別,從而使得長亭這一自然景觀常常出現(xiàn)在與送別有關(guān)的作品中。2、謝亭又名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范云,后來謝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別之地,3、灞陵亭在長安東南三十里處,那里原有一條灞水,又因漢文帝葬在那里,遂稱灞陵,唐代時人們送朋友出長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5、勞勞亭是

3、一座始建于三國東吳時期的著名歷史古跡,自古以來即是來往其地行人分別、相送的場所,歷代文人騷客亦多以之為題寫作賦詩,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勞勞亭一詩最為著名。【時間意象】1、黃昏:把離別與夕陽、日暮聯(lián)系在一起,表達濃濃的離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說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2、月夜:月光給人的感覺是朦朧、迷離、蒼涼的,這與深邃悠長、委婉憂傷的離情別緒是一致的;再則,月亮含有思鄉(xiāng)、思親、多情的象征義,因而詩人常借月抒懷。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對秋景的注視中感覺到時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對現(xiàn)實失望,對前途悲觀

4、。遇秋而愁已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普遍文化心理?!经h(huán)境意象】1、楊花(柳絮飄忽不定離愁別緒游子思婦、好友相別楊花,暮春時節(jié),漫天飛舞,飄飄灑灑,給人一種飄忽不定、漂泊不歸的感覺,最容易勾起離別者的愁緒。2、楊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纏綿悱惻,離愁別緒送別懷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贈別”的習俗。3、大雁(雁、飛鴻雁姿雄壯,春秋遷徙,鴻雁傳書雄渾悲壯,思鄉(xiāng)之情,書信來往壯士、游子、懷人。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

5、,寄寓自己濃濃的鄉(xiāng)愁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鴻雁傳書。我國古代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故鴻雁在古代詩文中常代指書信。4、杜鵑(杜宇、布谷、子規(guī)叫聲凄切悲涼凄清憂愁憂思、羈旅思歸(1杜鵑花則傳為杜鵑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鵑啼血來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離愁的寄托。中國幾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jīng)把杜鵑鳥定位為一種悲鳥,一種悲愁的象征物。(2由于其叫聲古人認為有“不如歸去”的意象,又與思鄉(xiāng)念家的情感相連。5、酒促人亢奮,引人抒懷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灑脫,借酒澆愁6、夕陽(斜陽、落日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游子、思婦、壯士、思鄉(xiāng)懷古唐·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則多給人予凄涼、沮

6、喪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婦們就特別善用夕陽來抒發(fā)他們的情思。7、流水流水不返,延綿不絕時光易逝,情意綿綿懷古思念、愛恨情長(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復(fù)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時光的流逝,慨嘆時光易逝,生命苦短。(2悠悠流水,延綿不絕,千年未變,詩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綿遠、悠長、無盡。8、秋:秋萬物凋零英雄美人遲暮英雄、美人秋滿目蒼涼思鄉(xiāng)懷人游子、思婦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壯闊壯士、良臣(1秋天萬物凋零,似乎意味著生命的終結(jié),古人常借秋悲嘆英雄遲暮,人生苦短。(2滿目蒼涼的秋色:秋風、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聲乃至夕陽的樓臺常常勾起游子思鄉(xiāng)、閨婦懷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發(fā)離別之苦、思鄉(xiāng)之

7、情。9、月: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游子思婦月連結(jié)古今,連結(jié)異地感嘆時光流逝,追思歷史豪放灑脫者游子思婦,徹夜難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時,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婦內(nèi)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塊。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與圓滿、欠缺相關(guān)聯(lián)。因而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lián)系了。10、驪歌、“陽關(guān)三疊”、勞歌、離歌、笛聲四、把握詩歌風格從風格上來看,送別詩分為兩類:傷感型和豪邁型。1.傷感型。古人出行原因大體可分為赴考、出使、遷謫(宦游、征戎、鄉(xiāng)旅、歸隱等。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或折柳送別,或擺酒餞行,或?qū)懺娤嗨?其間充滿了

8、殷殷的叮囑和深深的情誼。這類詩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diào)。如柳永的雨霖鈴、王勃的別薛華、宋之問的送別杜審言、柳宗元的重別夢得等。2.豪邁型。離別并非全都是傷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tài),意境開闊而音調(diào)爽朗;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絲毫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fā)了作者的慷慨壯志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氣逼人,氣壯山河。此外還有高適別董大,表現(xiàn)了對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參的送李副使磧西行軍,充滿豪情壯志,感情慷慨激昂。五、送別詩中的情感: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

9、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1.表達戀戀不舍,依依惜別的感情或相思之情。敘寫朋友間深摯情意,主要通過典型的場景語言,聲音、動作、或想象來傳達離情別意。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李白詩送友人、白居易詩南浦別等。2.詩作內(nèi)容以叮嚀、稱頌、勸慰勉勵友人為主,兼抒別情。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適詩別董大及李白詩贈汪倫等。3.借送別言志詩。這一類送別詩,以送別為題,但實際目的是借送別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懷抱。如李白詩夢游天姆吟留別、陸龜蒙詩別離、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等。其中以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最有名氣。4.借送別表達思古之情。如駱賓王詩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

10、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5.以送別為名,實為寫景或抒發(fā)其他情感。如李白詩渡荊門送別,楊萬里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1、依依惜別的不舍與傷感;2、離別后的思念與牽掛;3、對友人的安慰與勉勵;4、表明自己的心志;5、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慨六、送別詩中常用的藝術(shù)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寓情、對比襯托(以樂景襯哀情、以動寫靜、虛實結(jié)合(想象、虛實相生、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等【注意】虛實結(jié)合:送別詩常在作者觸景生情的基礎(chǔ)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別后對方途中所當經(jīng)見的特定環(huán)境或所當體驗的離別的孤獨與惆悵。1.融情于景:詩人觸而傷懷、借以言情的客觀物象,不外落日余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

11、、平沙卷蓬、云橫秦嶺、路繞蜀山之屬,這些物象一經(jīng)帶著作者的離情別緒入詩,成為“人化的自然”,便構(gòu)成一種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韋應(yīng)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著力描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交織在一起,形成離別時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抒寫惜別哀傷之情。2.烘托: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心緒,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之意來烘托,言下有“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這樣寫更能深化主題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通過寫柳條藤蔓、黃鶯的傷離別表現(xiàn)人的情思心緒。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二“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那徹夜流溢的燭淚,都在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篤

12、摯感情。3.以樂景襯哀情:送別環(huán)境千差萬別,有凄風苦雨中的送別,也有良辰美景中的離別。寫凄風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別離之苦,寫良辰美景又何嘗不能反襯離人的懊惱。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和離別的難堪,美好景色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歐陽修的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jié),秾艷清香相間發(fā)。”4.想象(虛擬:送別詩常在作者觸景生情的基礎(chǔ)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別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這種孤寂環(huán)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則展示了自己對朋友的留戀和關(guān)切。如王昌齡的送魏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毕胂蠓謩e后友人月下船泊瀟湘,“愁聽清猿”,甚至在夢里也因旅夜孤

13、獨而不得安寢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現(xiàn)離別的惆悵和對友人深切的關(guān)懷。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來抒寫心情,是送別詩常見的藝術(shù)手段之一,如嚴維的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劉過的柳梢青·送盧梅坡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xiàn)離別之苦,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xiàn)思念之切。還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蓖蹙S的送沈子福之江東“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币策\用了比喻。我們在鑒賞送別詩時,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識和方法外,還應(yīng)了解作者、作品風格及創(chuàng)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論世,體察詩情。七、【注意提示語】第一眼:注意題目

14、是否有送別字眼;第二眼:注意詩詞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別意象;第三眼:注意詩詞中的景物(環(huán)境的描寫與所表達情感的聯(lián)系點;第四眼:看清題目要求。八、答題步驟:運用什么手法描繪什么景體現(xiàn)什么特點渲染什么氣氛表達什么情感【小結(jié)】1. 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2. 基本主題:依依不舍的留戀;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誼;別后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3. 感情色彩:依戀與不舍低沉哀婉,傷感惆悵;安慰與祝愿曠達剛健,樂觀向上。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送魏萬之京送友人【了解作者】陳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年任俠,24歲舉進士,擢麟臺正字,故

15、世或稱陳正字。遷右拾遺,故又稱陳拾遺。屢上書言事,辭多直切,頗中世病,但罕為用。曾隨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職。后解職回鄉(xiāng),為縣令段簡誣陷,下獄死。陳子昂所作詩論著作修竹篇序標舉漢魏風骨,強調(diào)興寄,反對六朝柔靡詩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qū),對唐代詩歌及后代詩歌創(chuàng)作均有積極影響。所作詩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等為代表,作品指斥時弊,風骨高古,有漢魏風骨,是他的詩歌理論的最好體現(xiàn)。李頎(690?-715?,趙郡人。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進士,他曾任新鄉(xiāng)尉,因久未升遷,便辭官歸隱于穎陽東川。和當時的詩人王維、綦毋潛、高適、王昌齡、崔顥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長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寫邊塞風光,刻畫人物形象,

16、對于音樂聲情的描繪,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彈箜篌曾受李頎詩的影響。唐詩之送別類詩歌鑒賞導(dǎo)學案【學習目標】1.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在揣摩具體詞句的同時著重體會其于沉靜之中見深摯情感的藝術(shù)境界。2.李白送友人,理解李白送別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3.李頎送魏萬之京,重點掌握其煉句的技藝。4.理解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fù)雜的感受,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緦W習過程】一、鑒賞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二詩歌鑒賞1.根據(jù)注釋,初探詩意。2.找出詩中分別寫“夜”、“別”的語句。(銀燭“夜”;離堂“別”。3.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離情別意。4.具體分析這首律

17、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tài)。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tài)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地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般y燭吐青煙”,著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敖痖讓_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勉強相慰的話了。此中境界,于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頷聯(lián)“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是借用絲弦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diào)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吧酱ā北硎镜缆愤b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nèi)

18、心的波瀾:“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離;“別路”迢遙,恨“山川”之繚繞。這兩句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欷歔。頸聯(lián)“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nèi)轉(zhuǎn)到戶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里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舍難分時刻終于到來了。結(jié)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而去,不由興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著一“何”字,強調(diào)后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應(yīng)不溫不火?!盎稹?/p>

19、則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溫”則缺乏蘊藉而情致不深。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tài)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5.探討詩人是如何從空間與景物的描繪中寫離情別意的?詩人先寫離別時的華筵(室內(nèi)的人和物,再寫朋友告別時的環(huán)境(室外,突出表現(xiàn)了朋友依依惜別之情。詩人是根據(jù)離別的時間順序來安排空間和景色的轉(zhuǎn)換的,景色隨著空間而變化,情感跟隨景色的變化而逐漸加深??臻g:離堂華筵(室內(nèi) 別路山川(戶外 洛陽古道(遙想景色:銀燭青煙明月高樹悠悠遠道金樽綺筵長河曉天情感:相對無言時光催人悠悠離情離情纏綿難舍難分此會何年二、鑒賞李頎送魏萬之京(一朗誦(二理解1.看注解,發(fā)揮想像

20、,理解下列詞句離歌:離別的歌。云山?jīng)r是客中過:何況你途中要經(jīng)過重重云山。催寒近:催得寒氣越來越近。向晚:傍晚??樟顨q月易蹉跎:容易虛度年華徒然讓歲月流逝。2.請整體理解,補出跳躍的內(nèi)容,用現(xiàn)代語言譯寫。早晨聽你唱著離別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剛剛渡過黃河。心中惆悵聽不進去鴻雁的哀鳴,何況客中要經(jīng)過重重云山。函谷關(guān)的樹色催得寒氣越來越重,冬天已經(jīng)近了,長安城中傍晚時分搗衣的聲音分外多。不要把長安看作行樂的地方,容易虛度年華徒然讓歲月流逝。(三賞析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1.李頎送魏萬之京以長于煉句而為后人所稱道,請從敘事、寫景、抒情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說說這首詩的煉句之妙。(課文思考題(詩人是把敘事、

21、寫景和抒情交織在一起來寫的。如第一聯(lián),“朝聞游子唱離歌”,先說朋友要走,再說“昨夜微霜初渡河”,點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種倒敘的筆法。將深秋時節(jié)朋友告別的蕭瑟氣氛渲染得極為凄清,敘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聯(lián)兩句用了倒裝的手法,加深了描寫?!傍櫻恪?、“云山”是感官接觸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聽”和“客中過”,即是由事見景、由景生情。合于認識規(guī)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lián)的“關(guān)城樹色”和“御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lián)系氣候、時刻等環(huán)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2.“關(guān)城樹色催寒近”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詩人卻說樹色帶來了寒氣,說說這樣寫的妙處。(本來是寒氣使樹變

22、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象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再加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3.砧聲也是詩人常常引進的意象,說說這個意象的情愫。(砧聲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現(xiàn),又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砧聲里滲透的情愫有:親人即將別離,懷一種思念之意,或者襯托夜的寂靜,突現(xiàn)那種曠闊幽眇的意境。4.分析最后兩句寄寓怎樣的意味。(“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nèi)皇情L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里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yīng),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

23、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yè)??芍^語重心長。(四本詩賞析: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边@兩聯(lián),先寫詩人黎明時分送魏萬啟程,后補敘魏萬是昨夜才渡過黃河與詩人相見的??梢姸讼嘁姶掖?魏萬赴京行路之急?!拔⑺倍?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時節(jié)。開始兩句融敘事與寫景為一體,將事情的原由經(jīng)過以及時間地點交待一清。秋夜微霜,摯友別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傍櫻悴豢俺罾锫牎?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霸粕?jīng)r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yīng)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

24、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風景,而對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對云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xiāng)游子,于此為甚。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安豢啊薄ⅰ皼r是”兩個虛詞前后呼應(yīng),往復(fù)頓挫,情切而意深。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guān)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從洛陽西去要經(jīng)過古函谷關(guān)和潼關(guān),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志著寒天的到來。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里曾“傾財破產(chǎn)”,歷經(jīng)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按吆?、“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著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jié)尾二句。“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25、純?nèi)皇情L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三、簡析李白送友人(一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皺M”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tài)美。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tài)美。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huán)境。4.總結(jié):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jié)合,寫出了

26、送別環(huán)境中山雄偉的靜態(tài)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tài)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jié)奏明快的感覺。(二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理解“孤蓬”這一意象。蓬草隨風飛轉(zhuǎn),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xiāng)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zhuǎn),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lián)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guān)懷。(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

27、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xiàn)了依依惜別之情。2.詩人表現(xiàn)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四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1.本詩結(jié)尾有什么特色?以場景作結(jié),襯托手法。2.效果如何?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diào)。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

28、,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注】“蕭蕭班馬”出自詩經(jīng)。班馬:離群之馬【譯文】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1.首聯(lián)用什么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huán)境?(2分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tài),“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tài),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2.頸聯(lián)用怎樣的藝術(shù)手法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分答:頸聯(lián)兩句是很工

29、整的對偶,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用“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用“落日”不肯離開大地比喻自己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古詩鑒賞之送別詩鑒賞專項練習送魏二【唐】王昌齡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譯文】在橘柚清香的高樓上設(shè)宴為朋友送別,江風引來江雨,使船上的人感到了涼意。好像看到了友人遠遠的在瀟湘的月照下難以成眠,愁緒里聽到兩岸猿啼聲而感到夜長難眠。1.這首詩的用字凝練而含蓄。請指出“江風引雨入舟涼”中“涼”的含義。(2分答:“涼”字寫出了江風夾雜著雨水吹入船中給人的感覺(或?qū)懗隽饲镲L秋雨給人身體的真實感覺;同時也是凄涼氛圍

30、、情感的反映,將情景融合在一起。2.詩歌的三、四兩句非寫實景,頗有意蘊。請作簡要賞析。(3分答:三四兩句是虛寫,運用想象的手法,寫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在不久的將來,魏二夜泊瀟湘,孤月高照,夢里聽見猿啼,難以成眠。詩歌表面寫好友分別后愁緒滿懷,實際上寫出作者送別魏二時難舍難分的情感。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譯文】荊州和吳郡是接壤的水鄉(xiāng),你離去的時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將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至極。1.這首詩中的“渺?!币辉~在詩中有什么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31、2分答:“渺?!笔沁b遠而模糊不清的意思,從字面上來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及效果?(3分答:三、四句運用了設(shè)問的修辭手法。友人日暮之時會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時,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傷啊!詩人揣度友人杜十四的行蹤,表現(xiàn)出對朋友依依惜別之情。既抒發(fā)了離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丹陽送韋參軍【唐】嚴維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咀g文】在丹江外城邊上送別行舟,今天一別我知道兩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烏鴉都已歸巢只見水悠悠。

32、1.“一別心知兩地秋”中的“秋”字有什么含義?答:“秋”字表面是寫時令,交代送別友人的季節(jié)是秋季,實際是表達詩人凄涼愁苦的情緒。詩人巧妙地運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說明“愁”,從而表達詩人的千種離情,萬般愁緒。2.請細細品味詩的后兩句,說說你的理解。答:詩人獨立江邊遙望朋友去處不愿離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烏鴉都已歸巢,唯余江水悠悠?!敖稀?、“江北”在詩中有照應(yīng)作用,突出了江水阻隔,望眼欲穿。第四句寫望中所見,給人以孤獨、寂寞、空虛之感?!八朴啤卑岛娙藢τ讶藷o限的思念之情。送沈子福歸江東王維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1.第一、二句詩中,哪些意象是

33、暗示送別內(nèi)容的意象?楊柳,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渡頭,送客之;罟師,船夫,槳,開槳即起程;臨圻,交代所去之地。2.第三句歷來備受贊賞,請簡要賞析。第三句運用比喻的修辭(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依依不舍的眷戀之情。詩人覺得自己心中無限的惜別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無處不在,伴隨著友人歸去。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劉長卿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1、本詩運用了哪幾種藝術(shù)手法?試結(jié)合詩句作具體分析。烘托手法以流水、客散、暮色等烘托傷心之情。反襯手法以流水無情襯人之有請。對比手法用作者與友人的貶謫之途對比,既點出同病相憐,有流露出答對友人的

34、牽掛。2、從藝術(shù)效果和思想感情兩方面分析“青山萬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藝術(shù)效果營造了一個開闊的意境思想感情流露了作者對友人路途險遠的擔憂和惜別之情送魏二王昌齡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1.第二句中的“涼”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涼”不僅寫出了秋風秋雨中身體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寫出了此時因朋友分離而倍感凄涼的內(nèi)心感受。2.這首詩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虛實結(jié)合,請對這種藝術(shù)手法及其作用作簡要分析。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在一個空中飄散著橘柚香氣的清秋的日子里,詩人在靠江的高樓上設(shè)宴為朋友送別,然后在秋風秋雨中送友人上船。這兩句是寫眼前實景。后兩句詩人以“憶”字為行人虛構(gòu)了一個典型

35、的旅夜孤寂的場景: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瀟湘之上,一輪孤月高照,恐難成眠,即使詩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使他無法擺脫愁緒。這兩句是虛擬,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這樣整首詩虛實結(jié)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現(xiàn)空間,擴大了意境,使詩更具朦朧之美,深化了主題,更有助于表現(xiàn)惆悵別情。謝亭送別許渾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這首詩的特點是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表達送別之情?請聯(lián)系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賞析這種手法運用的妙處?!皹肪皩懓椤?“樂景”是由“紅葉青山”構(gòu)成的艷麗畫面,“哀情”就是離別的哀傷情感,以景色的美,反襯歡聚的難舍和離別的難堪(或

36、分離的悲傷。(2013高考天津卷鷓鴣天送廓之秋試宋辛棄疾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雖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咀ⅰ壳镌?科舉時代秋秀舉行的考試。白苧(zhù:用白色苧麻織成的布禹門:即龍六,古時以“魚躍龍門”喻指考試得中。1.“白苧新袍入嫩涼”句中的“嫩”字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輕微、新鮮、清爽。2.“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痹鯓芋w現(xiàn)了辛詞的豪放特點?(3分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太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顯示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3.請舉一例分析本詞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手法。(3分“白苧新袍入涼”

37、“春蠶食葉響回廊”是實寫,點明進令和環(huán)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間舉子忙”是虛寫,想象金榜題名后輕松愉悅的心情。虛實相生,表達對應(yīng)考者的良好祝愿。【詞句注釋】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雙調(diào)五十五字,前后闋各三平韻,一韻到底。上闋第三四句、下闋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對仗。廓之:當即編次稼軒詞甲集之范開,辛棄疾的門人。其生平事跡不詳。秋試:科舉時代秋季舉行的考試,是對科舉制度中鄉(xiāng)試的借代性叫法,考試時間在農(nóng)歷秋季八月,即鄉(xiāng)試,也叫秋闈;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考中者稱舉人。在鄉(xiāng)試的次年春天,鄉(xiāng)試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禮部貢院參加會試。白苧(zh&

38、#249;新袍:白苧是用白色苧麻織成的布。王直方詩話:“梅圣俞在禮部貢院考校時和歐公春雪詩云:有夢皆蝴蝶,逢袍只苧麻?!彼未e子均著苧麻袍。嫩涼:微涼,初涼?!按盒Q”句:典出歐陽修詩:“無嘩戰(zhàn)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痹庵感熊姇r禁止士兵喧嘩讓他們含著竹片,這里指考場一片寂靜只聽見筆與紙摩擦的沙沙響聲。“禹門”句:典出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桃花浪起,江海魚集龍門下,躍而上之,躍過者化龍,否則點額暴腮?!庇黹T,即龍門,相傳龍門為大禹所鑿。古時以“魚躍龍門”喻指考試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闈(即會試。古今小說·趙伯升茶肆遇仁宗:“來年三月桃花浪,奪取羅袍轉(zhuǎn)故鄉(xiāng)?!鼻謇顫O慎鸞交

39、83;悲控:“虧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龍門的個個顛狂?!薄霸碌睢本?比喻登科做官。宋制,各州折郡漕試解試均于八月舉行,正桂子飄香時。避暑錄話:“世以登科為折桂。”鵬北海:典出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北壁?一作“北溟”,即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鳳朝(cháo陽:典出詩經(jīng)·大雅·卷阿:“鳳凰鳴兮,于彼高岡;梧桐生兮,于彼朝陽?!背?指山的東面。書劍:書和劍。唐溫庭筠過陳琳墓詩:“莫過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鼻嘣迫?

40、一作“青云上”。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賈(須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焙笠浴扒嘣浦鄙稀北扔魅耸送卷標?升遷很快,亦即官運亨通,迅速升到高位。舉子:科舉考試的應(yīng)試人?!咀g文】廓之你在這初秋微涼的天氣、穿著白色苧麻織成的新衣、離開我去參加科舉考試。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參加考試的情景,你將與其他考生們一道在考場里專心致志地書寫,猶如春蠶啃食桑葉,回廊里沙沙有聲。鄉(xiāng)試放榜時飄拂的桂花香已經(jīng)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宮折桂;不僅如此,連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時像魚躍龍門一樣考試得中的會試也已經(jīng)為你準備好了?,F(xiàn)在你攜帶著書和劍走向應(yīng)試的遼遠廣闊之路,就像鯤鵬從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鳳凰飛向東

41、升的太陽。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時你可以輕松愉悅地閑看世間的舉子還在為功名奔忙?!緞?chuàng)作背景】此詞當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范廓之(范開是辛棄疾的學生,他準備去參加科舉考試,辛棄疾為表達對他的送別之情和祝愿之意而寫下此詞。【作品鑒賞】這是一首送別詞。首句“白苧新袍入嫩涼”中的“嫩”字很有意蘊,詞人將天氣的涼爽感受著一“嫩”字來表現(xiàn),可謂出語驚人。這種“陌生化”的表達,將秋天天氣微涼、清爽和清新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次句“春蠶食雖響回廊”就是在首句所點明的環(huán)境基礎(chǔ)上寫范廓之(也可以說是考生們穿著白色苧麻做的新衣服在微涼的天氣里端坐在考場中,奮筆疾書而發(fā)出了如春蠶嚼桑葉般的沙沙聲的

42、情景。這樣寫,突出了“秋試”之“秋”的季節(jié)特點,在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參加應(yīng)試的舉子們奮筆疾書、緊張忙碌的情狀通過“春蠶食葉”的比喻表現(xiàn)出來。此詞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是虛實相生。上闋點明時令和環(huán)境。“白苧新袍入嫩涼”是實寫送別的季節(jié)初秋、天氣環(huán)境微涼、被送者的衣著白苧新袍;“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虛寫,想象仲秋時節(jié)范廓之參加秋試的情景、此次秋試的結(jié)果以及下一年參加春闈的結(jié)果,虛實結(jié)合。下闋,“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實寫廓之攜書劍登程的情景,實中有虛,以虛喻實,喻體“鵬北海,鳳朝陽”意境豪邁雄壯,充滿對廓之的鼓勵;“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完全是

43、虛寫,想象廓之連中兩試后輕松愉快的心情,表達了對廓之的美好祝福。此詞在意象運用與意境創(chuàng)設(shè)上體現(xiàn)了辛詞的豪放特點。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朝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既文又武,顯示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此詞用典也很突出,“春蠶食葉”“禹門”“桃花浪“桂子香”“鵬北?!薄傍P朝陽”“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六:“鮑氏安國、安行、安世兄弟,三科連中,故程文昌伯禹贈之詩,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倍霸碌钕仁展鹱酉恪卑涤鳌绑笇m折桂”,“折桂”一詞源于晉書·郤詵傳“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

44、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將朝廷科舉中選拔人才稱為“折桂”。借喻高中狀元。詞人借用這兩個典故,含蓄地表達對范廓之參加“秋試”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題名。這雖是一首送別詞,但因為是送人參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別詩般抒寫離情別緒,而側(cè)重于對應(yīng)考者熱情的鼓勵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蝶戀花暮春蘇軾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云破。路盡河回千轉(zhuǎn)舵。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注憑杖飛魂招楚些:語出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辭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1詞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現(xiàn)了暮春的特點?(3分 答:墮花;老柳;開過花的櫻桃

45、。(2本篇是詞人送別友人之作,詞的下片是怎樣表現(xiàn)作者對友人的思念之情的?(5分答:虛寫(或“想像”朋友路途遙遠,孤獨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詩句 表達與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3臨江仙·送錢穆父蘇軾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輩。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錢穆父:蘇軾的友人,時被謫出知瀛州。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筠:竹。(1“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句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贊揚了友人什么樣的品格?(4分答:運用了比喻和對偶的手法,贊揚了友人淡泊、堅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2“送行淡

46、月微云”句營造了什么樣的氛圍?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2分答:營造了在夜間為友人送行時凄清幽冷的氛圍,表現(xiàn)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郁寡歡的心情。(2分,“氛圍”1分,“心情”1分(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認為豪放達觀,有人認為失意惆悵,你的看法呢?請簡要分析。(4分答:是豪放達觀,意在勸慰他人。詩人認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當隨遇而安。表現(xiàn)了詩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灑脫情懷。是失意傷悵。意在感傷自身。詩人認為自己和友人一樣不幸。表達了詩人對仕宦浮沉的惆悵,對身世飄零的慨嘆。如說既有豪放達觀,又有失意惆悵,心境復(fù)雜,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聯(lián)系作品分析3分(

47、2007年高考湖南卷示長安君王安石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欲問后期何日是?寄書應(yīng)見雁南征。 注:長安君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此詩為王安石于宋仁宗 嘉祐五年(1060)出使遼國前所作。此時他尚未拜相變法。 詩中表現(xiàn)了“愴情”之感,請就中間兩聯(lián)逐聯(lián)賞析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 【答案】頷聯(lián): “供笑語”表達了相逢的歡樂, “話平生”則道盡了人生的滄桑:二者相互映襯,更添一 層悲涼況味。 “草草杯盤” “昏昏燈火”營造了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詩人更容易生發(fā)悲愴之情。 “草 草” “

48、昏昏”是疊詞妙用。 “草草”可見酒菜的簡單,歡聚中有些許不足; “昏昏”則烘托了人物情感, 暗示了將別的傷痛。頸聯(lián): “自憐”與“又作”貫通一氣,詩人借此直抒胸臆,表達了心中的萬端悲慨。 “湖?!本酶簦?“塵沙”遠赴,旦夕間重逢又別,且是出使不無艱險的遼國,時空的拓展將悲意又加深 了一層。 “三年”言時間之長, “萬里”謂距離之遠,以數(shù)字入詩,一縱一橫,使悲情更為濃烈。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按要求作答。 (6 分) (10 年天津卷) 峽口送友人 司空曙 送蜀客 雍陶 峽口花飛欲盡春, 劍南風景臘前春, 天涯去住淚沾巾。 山鳥江風得雨新。 來時萬里同為客, 莫怪送君行較遠,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

49、緣身是憶歸人。 (1)峽口送友人一詩描寫了什么時節(jié)的景色?他是通過那個意象表達出來的?) (暮春 飛花) (2)兩首詩在抒發(fā)送別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什么共同的情感?(思念故鄉(xiāng)之情) (3)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詩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襯托的手法。你是 否同意?請說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襯離別之情,以樂寫 哀。不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 離友人歸鄉(xiāng)的喜悅之情。 (1)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事物形象(意象) ”的知識。能力層級是 C 級。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寫 景的句子。因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