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原理案例匯報_第1頁
建筑設計原理案例匯報_第2頁
建筑設計原理案例匯報_第3頁
建筑設計原理案例匯報_第4頁
建筑設計原理案例匯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建筑設計原理案例匯報組員:程卓、劉恩澤、賈文昊、胡光耀、任建新大師介紹:雷姆庫哈斯雷姆庫哈斯(荷蘭語:Rem Koolhaas),荷蘭建筑師。早年曾做過記者和電影劇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間,庫哈斯在倫敦的建筑協(xié)會學院(AASchoolofArchitecture)學習建筑,之后又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1975年,庫哈斯與艾利婭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一道,在倫敦創(chuàng)立了大都會建筑事務所(OMA),后來OMA的總部遷往鹿特丹。目前,庫哈斯是OMA的首席設計師,也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的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教授。庫哈斯于200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普利茲克獎。中央電視臺的新大樓便是由他所設計。建筑理論

2、1 當代性和現實感 所謂超現實,就是脫離了普遍的理論論述結構。一般的理論模式都為:是什么(問題的本體論)-為什么(問題的研究方法論)-怎么辦(問題的現實意義及解決方案)。從庫哈斯的有關著作來看,他只注重了第一步驟的渲染和鋪陳,偶爾涉及到第二點的研究方法論,而絕少提及第三點。這種似乎從記者生涯中養(yǎng)成的恣意文風形成了庫哈斯的研究習慣。2 對城市的認識 在對城市的認識的過程中,庫哈斯的思考路徑不是順著建筑學的既定理論框架進行思考。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入手,諸如網絡對社會形態(tài)的影響、新時代生活方式的變革、建筑不得不進行革命的必要性、對城市發(fā)展速度的思考、資本財富在城市進程中作用的再認識、建筑師的收入與建

3、筑作品及建設速度之間的關系-包羅萬象、不一而足。3 建筑屬于城市 從微觀上講,他要求建筑應對每種社會新問題做出回應,以保持一種先進性。從宏觀來講,他的結論就是建筑學的末世論,他在普利茨獎授獎儀式上發(fā)表講話中說道:我們仍沉浸在沙漿的死海中。如果我們不能將我們自身從永恒中解放出來,轉而思考更急迫,更當下的新問題,建筑學不會持續(xù)到2050年。這種末世論不是滅亡論,而是指傳統(tǒng)建筑學理論的解體與消亡。建筑創(chuàng)作理論 對建筑概念的反思。據庫哈斯的解釋,其建筑創(chuàng)作都遵循著從新的抽象概念到形式創(chuàng)作的方式。這或許是庫哈斯城市研究的衍生品。 新奇的荷蘭式的形式。庫哈斯早期受荷蘭風格派的影響 ,對穿插的墻面很感興趣,

4、喜歡體塊的組合。這一點給予他的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有關,又與他受過的造型訓練、感受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 反文脈-可以看見 ,庫哈斯完全沉浸在現代化的海洋中,根本沒有對昨日的絲毫流戀。他的理論是前進、再前進,對新事物始終保持著不熄的熱情、不衰的興趣;他想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端。這也是正是他建筑創(chuàng)作的基礎之一。主要作品簡介央視大樓 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東三環(huán)中路(原“北汽摩廠址”),緊臨東三環(huán),地處CBD核心區(qū),占地 197000平方米??偨ㄖ娣e約55萬平方米,最高建筑234米,工程建安總投資約50億元人民幣。 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建筑外形前衛(wèi),被美國時代評選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跡、2013

5、年被評為全球最佳高層建筑獎。西雅圖中央圖書館 西雅圖中央圖書館是美國西雅圖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的旗艦館。它位于市中心,是一幢由11層(56米高)的玻璃和鋼鐵組成的建筑。這個34000平方米的公共圖書館容納約145萬書籍和其他資料,其中包括超過400臺電腦向公眾開放,另設有一個地下公共停車場。頭1年的使用率超過 200萬人。圖書館有一個獨特和突出的外觀,構成若干分立浮動平臺,就像置身在一個大的蜘蛛網。 在2007年,圖書館被美國建筑師學會評為150個最喜愛的建筑之一荷蘭駐德國大使館 瑞姆庫哈斯和艾倫凡魯恩設計的荷蘭駐德國大使館新館位于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后面,距離使館區(qū)較遠,于2003年11月建成。評委對

6、它的評價是“空間寬闊、綜合性強、富于創(chuàng)新、驚喜無處不在”。波爾多住宅 住宅位于波爾多市中心以東5公里的弗盧瓦拉克(Floirac, Gironde)地區(qū)一座平緩的山坡上,上下三層,建筑面積約500m。一二層大量運用玻璃幕墻,空間開敞通透,波爾多市美景可盡收眼底。三層為私密性較強的主臥室和兒童房,外墻為混凝土結構,朝陽一側根據人的身高設置圓形小窗,保證采光。由于其出色的設計,在完工的1998年被時代雜志評為年度最佳建筑設計,并于1999年被法國公眾安全雜志授予銀角尺建筑獎選擇案例:康索現代藝術中心OMA成立于 1981年, 當時荷蘭大城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正在經歷著一系列的巨變。鹿特丹正是這樣一個劇

7、變中的大都市: 二戰(zhàn)之后,它像歐洲其他城市一樣, 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建, 城市面貌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 城市快速建設也伴隨著城市規(guī)劃的盲目性,到了20世紀80年代, 隨著城市規(guī)劃的調整,城市出現大片空地有待開發(fā), 此時的城建更多地傾向于對城市地域性以及本土文化的關注。在荷蘭城市建設越來越理性的發(fā)展趨勢的背景之下,剛剛成立OMA事務所的雷姆庫哈斯有機會主持了鹿特丹很有影響的一個稱為博物館公園的項目, 項目包括了建筑學博物館,博物館公園以及現代藝術中心三個部分??邓鳜F代藝術中心是一個復雜的展覽中心,約25年舉辦一次展覽。 提出的Kunsthal文化在這個詞的最廣泛的意義:古老的藝術,

8、新藝術,設計,時裝,攝影 - 從精英到大眾。 這就造成了一個令人興奮的,不斷變化的展覽劇目?;胤治隹邓鳜F代藝術中心位于城市大道與博物館公園南部邊界處。這使得它必須面對兩種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一邊是平和寧靜的公園氣氛,另一邊是地勢稍高的大都市異常繁忙的主干道。該項目在鹿特丹市中心啟動?;氐谋泵媸且黄瑧?zhàn)前保留下來的別墅;別墅區(qū)南面是Boymans博物館以及隸屬于該博物館的玫瑰花園, Boymans博物館是一幢介乎于現代主義和古典主義之間的建筑, 外立面用金屬銅以及磚石砌成;基地西面是以白色釉面裝飾的醫(yī)院,醫(yī)院建于20世紀60年代,醫(yī)院的高塔成為基地西面的至高點;而基地的南面則是建在高于基地大約6米

9、的堤防上的城市車行道。建筑學博物館計劃建于基地的最北面,與別墅區(qū)以及城市街道相鄰,庫哈斯把這種建筑-街道的情況稱為“一種精神分裂癥似的狀態(tài)”;基地的最南端則屬于現代藝術中心的修建用地, 由于它將毗鄰于高出基地6米的堤防, 因此當代藝術中心作為整個建筑群的入口還將潛在地擔負起連接不同高差的責任。建筑學博物館和藝術中心南北遙相呼應, 處于基地中間地帶的是計劃修建的一個城市公園。通過OMA所做的整體規(guī)劃方案我們可以看出, 庫哈斯把建筑學博物館和藝術中心設計成為兩個體量簡潔的幾何體:博物館為一個三角形, 藝術中心則是一個完整的矩形盒子, 兩個看上去“對立”幾何體被“對峙”般地放置,位于它們之間的公園被

10、認為是一個加強這兩個幾何體之間對立關系的連接體,某種過渡性質的空間。作為項目整體規(guī)劃一部分的當代藝術中心方形的建筑適當地位于場地之上,體量簡潔,但“內容豐富”。作品分析根據業(yè)主的要求, 當代藝術中心需要三個展示空間: 可靈活劃分的展示空間、表演廳以及有獨立通道的餐廳。與此同時, 建筑用地呈現出雙重狀態(tài): 南邊與Maas大道相接,大道為堤防上的一條高速公路; 北邊的地勢較低,面對博物館公園。但是, 基地內原有兩條互相垂直的道路卻把“方盒子”分成了四個獨立的部分, 方案設計的難度在于如何把建筑被分開的四個部分聯(lián)系在一起, 組成為一個完整的立方體; 按照任務書的規(guī)定, 又如何在一個有限的四方體內安置

11、許多展示性的功能用房。庫哈斯選擇了一種可以稱之為“盤旋”和“循環(huán)”的交通方式來組織各種功能和交通流線。 所謂的循便是一個首尾相接的環(huán)狀帶,根據各個展廳的特點,將環(huán)狀帶的特定點進行拉伸,變形與翻轉,最終形成了極其復雜的流線。這種“盤旋”和“循環(huán)”的交通方式使得三個大廳以及一個獨立的餐廳就圍繞這種盤旋上升或者盤旋下降的交通組織壓縮在一個簡單的方盒子里面。建筑功能和交通被極度地擠壓和整合,由于空間的有限性,使得功能與功能之間,或者是功能與交通之間發(fā)生了一系列戲劇性地對話,建筑內部發(fā)生了奇妙的“經歷”和“故事”。 Maas大道標高對著的是藝術中心的主入口, 人們在到達建筑物的入口灰空間之后, 可直接來

12、到負責組織主要交通的第一個行人斜坡, 行人斜坡以玻璃幕墻將室內展廳和室外隔開。當人們沿著斜坡前進一會, 就面臨著多種選擇:一是可以沿著坡道行進至基地中部的公園當中; 二是可以步行至接近公園處發(fā)現餐廳的獨立出入口; 第三種選擇則是可以在斜坡中段找到進入建筑室內的入口, 而進入建筑室內之后, 將可以依次到達建筑物的觀眾廳, 以及第一大廳 , 繼而前往藝術中心的其他樓層。 如果參觀者選擇的是進入第一大廳, 則能看到一片朦朧的室外景觀, 愈往前走眼前的景觀會愈清楚, 此時, 便可看到一棵棵的樹及以綠葉為邊框的背景, 有時還會因草地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形態(tài)的公園景觀, 參觀者繼續(xù)以第一大廳為起點, 通過緊

13、鄰斜坡的室內坡道由南向北繼續(xù)爬升, 即可來到位于與高速公路以及堤防同等高度的樓層, 由此人們可以到達具有寬敞開放式天窗且面向街道的第二大廳, 經由第二大廳, 參觀者仍然要面臨至少兩種選擇: 一是前行來到藝術中心東部的觀眾廳, 然后從觀眾廳的另外一段盤旋下至剛才到達過的第一大廳;另外一種選擇是沿著第二斜坡繼續(xù)向上, 則可到達第三層平面的第三大廳。而第二人行斜坡繼續(xù)升高則變?yōu)樯仙廖蓓數膬A斜的空中花園。在相對比較隱秘的第三大廳, 布置了一個懸置在第二大廳上方的室內陽臺以及供參觀者搭乘的電梯, 人們可以選擇搭乘電梯至屋頂或者下降至首層, 重新繼續(xù)一番盤旋和選擇的游歷路線。平面圖 一層平面二層平面三層

14、平面頂面圖立面圖(依次為北、南、西、東立面)剖面圖建筑是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將大空間與小空間整合串聯(lián),使交通流線穿插其中,形成“循環(huán)”。運用蒙太奇的手法進行設計,最初絕對是用一種抽象的空間想像,而非圖紙和模型。建筑師所做的工作則是編排好了無數的片段和情景之后,分析各種客觀的限制條件,得到一條關鍵的三維環(huán)狀的鏈,將片段重新布置在鏈上,即完成了整個設計的過程。方形體塊能使人產生穩(wěn)定感,加之三層高度的層高,整個體塊成扁平的方形,外觀表皮運用石材和玻璃的結合,符合藝術中心大氣穩(wěn)重的風格。造型與周圍道路與環(huán)境結合得十分自然。虛實對比的運用在建筑中得以巧妙的體現。外表皮的玻璃與石墻豐富了里面的組成,實體與空間的結合增加了建筑的趣味性,也能營造更多的光影效果。建筑外部的體量處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