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案例分析大全_第1頁
宏觀經濟學案例分析大全_第2頁
宏觀經濟學案例分析大全_第3頁
宏觀經濟學案例分析大全_第4頁
宏觀經濟學案例分析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宏觀經濟學案例國民收入核算理論案例1:部分國家的GDP比較。案例適合國內生產總值(GDP)概念和核算方式。案例內容表1 部分國家1980-1995年間的GDP比較(單位:10億本幣)年份19801985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中國451.8898.91195.51492.21691.81859.82166.32665.23456.14667.05749.0印度1362.92603.43299.93919.74510.45279.96067.26935.37864.39386.30805.5美國2744.64037.24508.64867.752

2、28.15524.65737.16255.56563.56931.97246.7加拿大299.9460.0530.3582.1623.7645.6654.6665.9688.9720.2749.8日本240098321556350476373731399046427469454487467413470353473177/韓國3737879301109726131371147942178262214239238704263861303733348284德國1477.41834.52003.02108.02249.12448.22881.83094.53161.53312.43445.6法國282

3、0.94674.55324.25723.46149.76452.26737.96918.47022.97330.07638.0英國231.5357.1421.3467.5511.0552.4575.8602.0633.1676.4708.1表2 部分國家1980-1995年間的人均GDP比較(單位:美元)年份19801985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印度250280330380370370330330300320340美國1283016270198102162022040223802260023790247402588026980加拿大110401

4、3250154701769018970196401999020270199701951019380日本1044010950172702357025460261002696028750314903463039640韓國23302260323041104850577066707210766082609700德國1415010560154002006021250227202066023360235602558027510法國126609420139001781018740197102049022720224902342024990英國855081801132014200153001617016580

5、18130180601834017800高收入國家1081011220150001815019230200402088022540230902342024930世界平均水平25702520319037303890401041204360442044704480案例分析 作為目前世界通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發(fā)明之一”,是對一個領土面積內的經濟產出總量和國民收入水平的度量。它被定義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年)里所生產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力的市場價值的總和。 GDP可以通過三種方法計算得到:分

6、別為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國民經濟各行業(yè)在核算期內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轉移價值的總和,也即國民經濟各行業(yè)增加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如下:行業(yè)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消耗;GDP=各行業(yè)增加值。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chuàng)造收入的角度,根據(jù)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全國各行業(yè)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yè)盈余、利息、租金以及其他財產收入組成。計算公式為: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

7、產折舊+營業(yè)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財產收入。 支出法也稱使用法,顧名思義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去向。按照支出法,GDP由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出口減進口后的差額)五項組成。計算公式為:GDP=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在此基礎上可以得出GDP最常見的計算公式: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從理論上講,上述三種方法計算得到的GDP應該是一致的,因為它們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事物進行核算。但在實際操作中并不如此,因為資料來源的不同以及基礎數(shù)據(jù)質量上的差異,三種方法計

8、算的GDP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計算誤差。我國目前以生產法作為核算GDP的基準。 由于GDP涵蓋了國民經濟活動的各個部門,所以其計算是建立在專業(yè)統(tǒng)計及部門統(tǒng)計和會計核算的基礎之上的。在統(tǒng)計局內部,GDP核算的資料來源于統(tǒng)計局內部各專業(yè)司常規(guī)計報表、全國普查資料及各種抽樣調查資料。在統(tǒng)計局外部,則需要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等各相關部門的統(tǒng)計及財務資料。除此以外,對于未能納入常規(guī)統(tǒng)計報表和不易取得的資料,還要到相關的系統(tǒng)、行業(yè)處搜集替代指標進行補算和估算。由此可見,GDP核算是一個各方面數(shù)據(jù)全方位相互印證、相互平衡的系統(tǒng)工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技術性,是一個國家在核算期內總體經濟活動成果的綜合反映。 我

9、國的官方統(tǒng)計機構對GDP核算實行分級核算制,國家和地區(qū)各自核算本轄區(qū)范圍內的數(shù)據(jù)。即全國的GDP由國家統(tǒng)計局負責核算,地區(qū)GDP則由各省、市統(tǒng)計局負責核算。在這種體制下,各地區(qū)的GDP匯總之和與國家的GDP數(shù)據(jù)并不相等,這主要是資料來源方面的差異造成的。這種情況并不是中國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區(qū)核算的國家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有的國家通過特定的核算程序和技術處理人為地使國家和地區(qū)數(shù)據(jù)匯總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國則未作進一步的要求,只是由國家對地區(qū)數(shù)據(jù)進行定期的評估。 由于GDP衡量的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因而實際上是一個流量概念,而非存量概念。因此,在比較某一時期各個國家的經濟

10、發(fā)展狀況或同一國家在不同時期的經濟成就時,一般都要用到GDP增長率。對表1中的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的運算可知,中印兩國的平均GDP增長速度都很高,基本上維持在5%-7%之間,顯著高于美國2%-3%左右的平均增速。由此可見,發(fā)展中國家的GDP總量雖然低于發(fā)達國家,但其GDP的年均增長卻保持了較高的速度。 由于世界各國目前普遍采用GDP核算體系來度量本國(或本地區(qū))的經濟產出總量,相應地,人均GDP就成為比較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國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指標,通常是將各國用本國貨幣計算的人均GDP按名義匯率折算為美元,然后在各國之間進行人均GDP的比較。世界銀行1995年按人均GDP的高低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四類:

11、760美元以下的為低收入國家;761-3035美元的為中下收入國家;3036-9361美元的為中上收入國家;9361美元以上的為高收入國家。另外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的國家劃分為發(fā)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y),人均GDP在1000-10000美元的為發(fā)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的為不發(fā)達國家(Underdeveloped Country)。從本案例中表2的數(shù)據(jù)來看,美國和日本歷年的人均GDP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英、法、德等國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的韓國的歷年人均GDP雖然總體上低于前述發(fā)達國家,但

12、在絕對量上卻逐年趕上并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并在1995年擠身于高收入國家之列,顯示出其作為新興工業(yè)化國家的地位的迅速崛起;同樣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印度,其人均GDP始終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顯示了其低收入國家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最受關注的宏觀經濟數(shù)字之一,GDP雖然是衡量國民經濟發(fā)展情況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但卻并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衡量生產的尺度,而無法全面反映效益、福利等其他與發(fā)展相關的指標,比如,不能反映社會貧富差距,不能反映社會分配不公,不能反映國民生活的真實質量等。另外,GDP總量也不是越大越好,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綜合實力不僅與GDP總量有關,而且還與GDP的結構(包括GDP的生產結構

13、、支出結構和使用結構)有關,只有合理的結構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再者,GDP核算本身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其理論柜架要、指標體系、口徑范圍、計算方法、數(shù)據(jù)來源等方面都還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這種不完善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核算體系和核算實務都面臨的問題,并不是中國所獨有的。目前我國GDP核算人員正在立足中國的具體情況努力地對包括GDP核算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進行改進。對于一般公眾用戶所質疑的GDP數(shù)據(jù)不準確的問題,如被調查對象的不實填報、某些領導的人為干預等非技術因素,要消除它們則有賴于統(tǒng)計立法和執(zhí)法的強化、全社會的理解和支付以及部門間的相互配合。 盡管存在著上述問題和不足,但

14、不可否認,GDP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經濟活動總量的測度指標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政治、經濟、外交、研究等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GDP核算也將隨著其不斷完善和細化的過程在宏觀生產數(shù)據(jù)的生產和專業(yè)數(shù)據(jù)質量檢測方面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案例討論 GDP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案例2: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的比較。案例適合名義GDP、實際GDP與GDP縮減指數(shù)。案例內容一、印度經濟發(fā)展落后中國十年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表現(xiàn)非常搶眼,兩國的飛速發(fā)展讓世界感覺到了世界經濟全球化在迅速推進。這兩個國家成為了世界上發(fā)展最快的經濟體以美元計算,在過去的五年里,中國和印度的名義GDP增長

15、平均速度分別為8.3%和7.0%,而除了中國和印度外的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經濟增長只有4%。 1、兩國在很多方面相似,但中國將把印度落得很遠 這兩個亞洲國家的相似很多,包括超過了10億的人口和多年來作為傳統(tǒng)的貧窮的農業(yè)經濟體系。在1982年,中國人均名義GDP以美元計算只有2754美元,稍稍低于印度的人均280美元。然而21年之后,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印度。在這段時期,中國實際GDP的增長率年平均超過了9.7%,而印度只有5.7%。在2003年,作為強勁增長的結果,中國的GDP總量達到1.4萬億美元,是印度5750億GDP總量的2.5倍;中國的人均收入是1087美元,是印度人均收入的兩倍。此

16、外,如果以美元計算各國的名義GDP,中國占據(jù)了世界GDP總額的3.9%,而印度占據(jù)了1.6%的份額;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各國GDP,中國額是12.6%,而印度為5.7%。 2、追趕的游戲:印度落后中國10-13年 如果印度的實際GDP增長能夠維持目前6%的水平,印度的人均GDP將在13年后達到目前中國的水平。我們估計,在未來十年,印度的實際GDP增長將達到8%。如果以6%或者8%的速度增長,印度整體的GDP將花費9年或者7年的時間達到中國目前GDP的水平。到2015年,如果印度和中國保持它們的平均增長率水平長達10年,兩國以美元計算的名義GDP將分別達到1.3萬億和3.9萬億;如果印度設法以高

17、于8%的速度增長,它的GDP在2015年將達到1.6萬億。二、中國經濟通貨膨脹壓力加大 中國央行在2004年初發(fā)布的2003年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發(fā)出警告:“2004年即使沒有任何新的漲價,全年物價上漲也會達到2.2%通化膨脹壓力加大,需要密切關注?!痹搱蟾嬷赋?,全面反映通貨膨脹壓力的GDP縮減指數(shù)變動率,在2003年高達4.5%,遠高于2000年0.8%、2001年0%、2002年-1.2%的水平,且在一年內從2002年的-1.2%驟升至2003年的4.5%,表明通貨膨脹的形勢不容樂觀。案例評析 我們知道,GDP是用一國的貨幣為單位來計算,因此,該國GDP的變化主要受以下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

18、是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數(shù)量的變動,二是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格的變動。由于兩者通常是同時增加的,為了區(qū)分由產出變動而引的GDP變動由價格變動引起GDP變動,需要區(qū)分實際GDP和名義GDP。 名義GDP是用一國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的實際市場價格來統(tǒng)計當年的GDP;實際GDP是從名義GDP中剔除了價格變化并以(相對于某一基年的)不變價格來表示的GDP。不同時期實際GDP的增減僅僅反映著產出的增減,而名義GDP的變動則既包含了產出變動的影響,也包含著價格變動的影響。因此,衡量經濟增長要通過考察實際GDP的增長來實現(xiàn)。 通常情況下,名義GDP的增長會由于物價水平的提高(或降低)而快于(或慢于)實際GDP的

19、增長。以某一個時期作為基期,則另外一個時期的名義GDP和實際GDP的差別,可以反映這一時期相對于基期的價格變化的幅度。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通過比較(相對于某一基期的)名義GDP增速和實際GDP增速的差異,可以知道這一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程度。通過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反映物價總水平變動程度的具體指標就是GDP縮減指數(shù)。 具體來說,GDP縮減指數(shù)是按當年價格核算的GDP(增加值)和按可比價格(不變價格)核算的GDP(增加值)之間的系數(shù),即給定年份的名義GDP與實際GDP之間的比率,這一比率可以衡量從基期到本期間所發(fā)生的價格變化。其計算公式如下:GDP縮減指數(shù)=按當年價格核算的GDP(增加值)÷

20、按可比價格核算的GDP(增加值) 相應地,實際GDP(增加值)=名義GDP(增加值)/GDP縮減指數(shù) 使用GDP縮減指數(shù)的目的在于,把按當年價格核算的GDP(增加值)通過相關價格指數(shù)換算為按可比價格(不變價格)核算的GDP(增加值),以反映除價格變動因素后GDP(增加值)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和狀況,為計算GDP(增加值)的實際增長速度、發(fā)展指數(shù)等相對指標提供依據(jù)。 由此可見,GDP縮減指數(shù)的作用可以概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可以反映GDP(增加值)的實際水平(如實際總量規(guī)模等);二是可以核算GDP(增加值)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如實際發(fā)展速度、實際增長速度或發(fā)展指數(shù)等);三是可以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物價

21、變動的總水平。一般來說GDP縮減指數(shù)的大幅上升意味著通貨膨脹,而大幅下降則意味著通貨緊縮。本案例中,央行正是通過GDP的縮減指數(shù)的較高變動率來推斷出經濟通脹壓力加大的。 不同國家間名義GDP的比較需要轉換各國貨幣,轉換方式主要有兩種:(1)一般是將各國用本國貨幣計算的GDP按名義匯率折算為美元,然后進行比較(即使和各國貨幣的國際匯率轉換);(2)根據(jù)各國貨幣與某一選定標準(一般為美元)的購買力平價(PPP)。然后,再通過各國的GDP的縮減指數(shù)折算出實際GDP的指數(shù)。 通過上述兩種方式得到的各國的GDP排名會有很大不同。使用國際匯率轉換時,由于匯率主要是國際貿易中商品和服務的比價,不能確切地反映

22、國內價格水平和本國貨幣的相對購買力,而且匯率更多地受到國際市場貨幣價格變動的影響,往往不能反映兩國經濟活動總量的對比關系。比如,因本貨幣堅挺從而使折算成美元以后的物價水平偏高的國家,GDP就會被高估;反之因本國貨幣疲軟從而使折算成美元以后的物價水平偏低的國家則會被低估。按購買力平價進行核算雖然能夠比較好地反映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實際情況,但對發(fā)展國家經濟情況的反映往往脫離實際。因為同一類商品或服務在不同國家的質量差別很大,發(fā)展中國家的產品質量尤其是服務質量與發(fā)達國家相去甚遠,缺乏可比性。另外,各個國家的產業(yè)結構不同,同一類商品在本國和外國的價格別也很大。案例討論 1、名義GDP與實際GDP是否有可能

23、一致?在什么條件下可能會發(fā)生這種情況? 2、GDP縮減指數(shù)是如何計算出來的?作為反映物價變動的指標,GDP縮減指數(shù)的優(yōu)點是什么?案例3:“綠色GDP”警示中國經濟。案例適合綠色GDP的概念。案例內容 2004年3月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我國要積極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按照統(tǒng)籌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要求,作好人口、資源、環(huán)境工作。2004年國民經濟的增長目標為7%左右。 眾所周知,剛過去的2003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9.1%。此前幾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也超過了8%。中國今年為何調低了經濟增長速度?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大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文虎教授認為

24、,這與中央政府重視可持續(xù)發(fā)展有直接關系,表現(xiàn)出了我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和行動。 葉文虎教授介紹,“可持續(xù)發(fā)展”亦稱“持續(xù)發(fā)展”,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fā)展”。這一定義得到廣泛的認同,并在1992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取得共識,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了量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指標,1993年聯(lián)合國有關統(tǒng)計機構正式出版的綜合環(huán)境與經濟核算手冊SEEA中,提出了生態(tài)國內產出EDP的概念,EDP就是“綠色GDP”,即從現(xiàn)行GDP中扣除環(huán)境資源成本和對環(huán)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 葉文虎教授說,現(xiàn)有的經濟核算和統(tǒng)計方法中,沒有把環(huán)境的投入(包括自

25、然資源的投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投入和環(huán)境容易的投入)計算在內,因此得出的經濟數(shù)據(jù)是不準確的,遠遠高于實際。我國各省市、各部門乃至全國公布的GDP數(shù)字中,存在著很大的誤差,很可能使我們對全國的經濟形態(tài)得出偏高、偏樂觀的估計。在這樣的GDP數(shù)字上所作的政策決策,很可能會發(fā)生較大的偏差。為了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fā)展和保護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為了促進企業(yè)、行業(yè)乃至全社會生產力的更新和發(fā)展,我們必須盡快推行“綠色GDP”制度,摒棄不將環(huán)境投入計入成本的現(xiàn)行的GDP的核算和統(tǒng)計制度。綠色GDP指標,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反之亦然。

26、據(jù)統(tǒng)計,1985年至200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8.7%。但如果扣除損失成本和生態(tài)赤字,這期間中國的“真實國民財富”僅為名義財富的78.2%。這意味著,中國GDP的實際年均增長率只有6.5%。 還有學者提出更驚人的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培林認為,中國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國土嚴重超載;人均自然資源是世界平均值的約1/2;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同時,單位產值的礦產資源消耗與能源消耗卻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單位產值的廢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數(shù)倍,而單位面積的污水負荷量是世界平均數(shù)的16倍多;中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約為發(fā)達國家的1/35。通過這種測算,中國的

27、綠色GDP增長是負數(shù)。案例評析 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宏觀經濟總量,就要看這個國家的GDP。它能較準確地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總量和國民收入的水平。但是,天下沒有免的午餐經濟產出總量增加的過程,往往必然同時是自然資源消耗增加的過程,也是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的過程。然而,現(xiàn)有的GDP經濟核算和統(tǒng)計方法卻沒有把環(huán)境的投入(包括自然資源的投入、生產系統(tǒng)的投入和環(huán)境容量的投入)計算在內,因此,從GDP中只能看出經濟產出總量或經濟總收入的情況,卻看不出這背后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 由于沒有將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因素納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會全面反映國家的真實經濟情況,核算出來的一些數(shù)據(jù)有時會很荒謬,因

28、為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也能增加GDP。比如,發(fā)生了洪災就要修堤壩,這就造成投資的增加和堤壩修建人員收入的增加,GDP數(shù)據(jù)也隨之增加;環(huán)境污染使病人增多,這顯然是痛苦和損失,但卻使醫(yī)療產業(yè)大發(fā)展,GDP也跟著增長。綠色GDP概念的提出,正體現(xiàn)了人們對GDP核算所存在的一系列缺陷進行修正的努力。綠色GDP是GDP指標的一種調整,是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環(huán)境成本后的國內生產總值。 正如本案例所述,綠色GDP指標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而1985-2000年間,我國的綠色GDP僅占GDP的78.2%。對單個地區(qū)

29、的研究結果也是類似的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九五”重點課題“以EPD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研究”中,對北京市1997年綠色GDP進行核算的結果表明,按生產法計算的綠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計算的綠色GDP占GDP的75.75%。由此可見,如果扣除環(huán)境投入和生態(tài)成本,我國近年來以綠色GDP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真實國民財富”顯著低于名義財富,這說明我國的國民經濟增長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負面效應,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警惕。 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面臨著技術和觀念上的兩大難點。從技術上看,由于環(huán)境要素并沒有進入市場買賣,其市場價值和貨幣形式的價格信號就難以確定,從而無法納入GDP統(tǒng)計。專家

30、們曾提出包括應用較多的倒算法(即按市場成本來估算項目的環(huán)境成本)在內的不少預算模型與方法,其各有優(yōu)點和側重點,也各有缺陷,均需要在實踐中逐步補充完善。從觀念上看,GDP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觀念,它只反映出國民經濟收入總量,不反映經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綠色GDP則力求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保護統(tǒng)一起來,綜合性地反映國民的經濟活動的成果與代價。因此,一旦實施綠色GDP,扣除了環(huán)境損失成本,必然會使一些地區(qū)的經濟增長數(shù)據(jù)大大下降。如果現(xiàn)有的干部考核體系和政績觀不相應發(fā)生變革,很可能給綠色GDP的推廣帶來很大阻力。由此可見,綠色GDP意味著觀念的深刻轉變,意味著全新的發(fā)展觀與政策觀。 目前,有些國家已開始試行綠色G

31、DP。其中主要的是歐美發(fā)達國家,如法國、美國和芬蘭等,都相繼建立了自己的自然資源核算框架體系。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墨西哥也在1990年開始進行環(huán)境經濟核算,提出了環(huán)境資產凈積累的概念和核算體系。印尼、泰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紛紛仿效??傮w上說,綠色GDP的環(huán)境核算尚不成熟,迄今為止全世界還沒有一套公認的綠色GDP核算模式,也沒有一個國家以政府的名義發(fā)布綠色GDP結果。不過,雖面臨著許多技術、觀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礙,但從根本上看,離開綠色GDP人們就難以全面衡量經濟的真實發(fā)展水平,也無法用科學的基礎數(shù)據(jù)來支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決策,更難以實現(xiàn)對整個社會的綜合統(tǒng)籌與平衡發(fā)展。案例討論 1、綠色GDP與原有

32、的GDP有哪些差異? 2、你認為應該如何推動我國“綠色GDP”的實施?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具體問題。案例適合ADAS模型分析。案例內容 ADAS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是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中重要的宏觀經濟理論模型,是分析市場經濟社會總量失衡問題及客觀經濟波動問題的重要工具,在西方國家被廣泛應用。ADAS模型原理在近年我國經濟理論分析中已獲初步應用。結合我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分析從通貨膨脹到通貨緊縮的轉變過程和機制,本案例在ADAS模型實用化方面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案例評析1、我國經濟三個時期的ADAS模型分析我國長期以來居民收入和消費受到嚴重壓抑,那么為什

33、么在過去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通貨膨脹而不是通貨緊縮?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又是如何迅速轉變?yōu)橥ㄘ浘o縮壓力的呢? (1)、計劃體制下的ADAS模型分析。 在計劃體制下的中國經濟就處在一種非均衡狀態(tài),造成這種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利率水平被人為壓低到均衡利率水平之下,投資需求超過了資本供給能力(主要是國內儲蓄);二是價格體系嚴重扭曲,對農產品以及主要礦產品等重要原料的價格水平進行嚴格控制,以支持某些特定部門如重工業(yè)部門的增長。圖8這樣,(圖8中D0S0),并形成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P0*P0)。只不過由于對價格水平實行嚴格控制,當時這種壓力被沒有轉化成實際的通貨膨脹。從20世紀8

34、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逐步放開了對價格的控制,隨著實際價格水平向市場均衡價格水平靠近,通貨膨脹壓力開始轉化為真實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又使得實際利率水平進一步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需求仍在不斷膨脹,推動總需求曲線繼續(xù)向外移動。這樣,由投資需求過旺所帶來的供求缺口(圖8中D1S1)反而在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圖8中P1*P1)推動價格水平繼續(xù)上升。 (2)、80年代末90年代的ADAS模型分析。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受一些非常規(guī)因素的影響(如1987年價格闖關、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投資需求空前膨脹。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地方政府和民間借助強制性亂集資、高利率黑市等各種非法手段來增加資本供給,但仍然無法滿足

35、投資需求,資金缺口不斷擴大。再加上金融秩序混亂等因素,最終爆發(fā)惡性通貨膨脹(圖9),經濟生活中各種矛盾激化。這正是19871989年和19921994年間中國經濟所發(fā)生的真實情況,1994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高達24.1%.圖9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多年來通貨膨脹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頭號大敵,政府政策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舒緩供需矛盾、抑制通貨膨脹上。與此同時,消費需求不足的矛盾也在不斷積累加劇,這主要是政府長期實行高積累政策對居民收入增長產生壓抑的結果。但是由于投資需求的膨脹,消費需求不足的矛盾在大部分時間被掩蓋起來。雖然有時有所顯現(xiàn),但通常都是在政府采取緊縮政策抑制投資過熱時才暴露出來,因而被看成是短

36、期宏觀經濟政策的結果,而沒有當做一個帶有長期性根本性的矛盾來認真對待。因此,我們可以說由消費需求不足所形成的通貨緊縮壓力在通貨膨脹時期已經存在,并被通貨膨脹掩蓋起來了。 (3)、中國經濟在1996年成功地實現(xiàn)了“軟著陸”后的ADAS模型分析。從1996年開始,中國政府就已經開始謹慎地啟動經濟,以避免經濟的過度衰退。然而,企業(yè)經營困難和虧損面的擴大導致大批工人下崗失業(yè),收入減少。這種情況使無論下崗的還是仍在崗的工人都對未來收入產生不確定性預期,而社會保障、住房、教育等領域改革的推進卻清楚地預示著未來支出的增加。于是人們就合理地選擇減少當前消費、儲蓄更多的錢以備未來之需,消費需求也進一步萎縮。再加

37、上1997年爆發(fā)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產品出口需求的影響,總需求曲線大幅度回移(圖10中由AD2到AD3)。而此時由于體制上的原因,處于虧損狀態(tài)的國有企業(yè)并沒有退出生產者的行列(余永定,1999),加之高積累政策沒有改變,總需求曲線基本上仍然維持在原有水平(圖10中AS2)。這樣一來,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缺口發(fā)生急劇逆轉,由供不應求迅速演變成供過于求(圖10中S3D3)。于是我們看到均衡價格水平大幅度降低,形成通貨緊縮的巨大壓力(圖10中P3P3*)。圖102、政策建議與總結. 通貨緊縮將是今后中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長期矛盾,必須采取有遠見的宏觀經濟政策來消除通貨緊縮的根源。(1)、政策取向應著眼

38、于總供給,特別是改變高積累政策從圖10中我們可以看出,治理通貨緊縮有兩個基本的政策取向:一是推動總需求曲線向上移動,即采取擴大總需求的措施;二是推動總供給曲線向內移動,即減少總供給。到目前為止,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努力方向一直集中在推動總需求曲線向上移動上,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貨幣政策。盡管這些政策主要是刺激投資需求,但民間投資需求仍然沒有被帶動起來,而在刺激消費需求方面更是顯得有點束手無策。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投資拉動的,雖然通貨緊縮在這些政策作用下有所緩和,但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仍然萎靡,通貨緊縮的壓力仍然很大,經濟回升乏力。這些擴張性政策的力度稍有減弱,通貨緊縮的形

39、勢就會進一步惡化。同時,高積累的形成雖然是政府政策的結果,但要將積累率水平降下來卻不是僅僅改變積累政策那么簡單,因為它是與投資效率和增長質量不佳相聯(lián)系的。因此,要著眼于經濟的長期增長來合理調整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著眼于合理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來改革與此有關的收入分配政策、投資政策以及價格政策等。因此解決通貨緊縮的深層次矛盾需要同體制改革和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結合起來,進行長期的努力。(2)、解決通貨緊縮的深層次矛盾是一個長期任務,需要短期政策與中長期政策的協(xié)調。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主要著眼點應在經濟的長期、穩(wěn)定、可持續(xù)增長,最主要的是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改變片面依靠高積累、高投入的粗放增長模式。現(xiàn)在必

40、須著眼于長遠加大對科學技術和教育的投入,采取刺激、鼓勵技術進步的措施,切實把國民經濟發(fā)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短期的宏觀調節(jié)政策應當與中長期政策協(xié)調起來。短期的經濟刺激措施不應損害長期發(fā)展目標和中期改革目標的實現(xiàn),同樣中期改革目標應當與長期發(fā)展目標相一致。后者在近20年的改革開放中基本上一直是堅持的,“摸著石頭過河”正是適應長期發(fā)展的目標而進行改革的生動寫照,改革一直是圍繞“發(fā)展”這一主題推進的。但是,前者一直做得不好,宏觀經濟政策的制訂和調整基本上是圍繞短期經濟波動而變化的,而無視甚至犧牲改革和長期發(fā)展目標的需要,這也是導致中國經濟不斷重復“停停走走”循環(huán)的原因之一。(3)、在抑制通

41、貨緊縮的同時要警惕通貨膨脹。中國通貨緊縮的直接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事實上消費需求不足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個矛盾,只不過一直被過熱的投資需求所掩蓋,而中國的通貨膨脹主要就是由投資需求拉動的。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是必要的,可以避免經濟的急劇下滑和社會矛盾的激化。但是在不改變長期以來實行的高積累政策、不解決增長質量和投資效率這兩個根本問題的情況下,投資需求膨脹將再次掩蓋消費需求不足的矛盾,非但消除不了通貨緊縮的根源,而且很容易在此誘發(fā)新的通貨膨脹。新的通貨膨脹不會自動解決通貨緊縮的問題,只是將矛盾暫時掩蓋起來,深層次矛盾不僅得不到解決甚至會進一步累積惡化。一旦

42、政府投資的后力不繼,又會很快掉進通貨緊縮的深淵。案例討論 1、為什么發(fā)生惡性通貨膨脹時,人們寧愿坐出租車而不愿坐公交車? 2、試列舉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案例2: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的衰退。案例適合總需求分析案例內容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在多年迅速增長和極度繁榮之后經歷了長期衰退。由于日本經濟的長期增長以及日本企業(yè)采用終身雇傭制度等因素,日本歷史上的失業(yè)率是極低的,但這次失業(yè)率卻從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業(yè)生產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GDP仍然一樣,實際GDP停滯,有時甚至還下降。 在政府治理持續(xù)性經濟衰退過程中,日本經濟出

43、現(xiàn)了典型的零利率、負通貨的經濟局面。1995年9月,為了促進經濟復蘇,日本中央銀行采取了把貼現(xiàn)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銀行為進一步減輕企業(yè)利率負擔和刺激國內消費,在維持貼現(xiàn)率不變的情況下,將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規(guī)模發(fā)行超出市場需求的貨幣,促使市場利率基本降到了“零”。同期,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shù)自1999年第三季度開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價水平與上年持平,2000年負增長0.4%,2001年負增長0.9%。 日本為擺脫經濟衰退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案例評析 該案例較好地說明了凱恩斯理論中對蕭條的解釋。按照凱恩

44、斯的宏觀經濟理論,總支出Y由消費C、投資I和政府購買G以及凈出口(XM)四部分組成。上述四個分需求的減少都有可能使得總需求減少,從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 第一,造成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是消費支出減少。這部分歸因于股票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在日本,1998年的股票價格不到10年前達到的頂尖水平的一半。與股市一樣,日本的土地價格在90年代崩潰之前的80年代也是天文數(shù)字。當股市和土地價格崩潰后,日本公民眼看著自己的財富都消失了。而財富和收入的減少使得人們減少了消費支出。 第二,造成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是投資支出減少。這部分歸因于銀行系統(tǒng)出現(xiàn)的“信用危機”。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銀行陷

45、入了困境,并加劇了經濟活動的衰退。80年代日本銀行發(fā)放了許多以股票或者土為擔保的貸款。當這些抵押品價值下降之后,債務人開始拖欠自己的貸款,從而使銀行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以商業(yè)銀行為例,截至2002年3月底,美國高盛公司估計日本金融機構持有的不良資產為236萬億日元。這種舊貸款的拖欠減少了銀行發(fā)放新貸款的能力,所引起的“信用危機”使企業(yè)為投資項目籌資更難,從而壓低了投資支出。 第三,上述兩個分需求的減少使得總需求不足。同時我們觀察到,在日本的衰退中,表現(xiàn)為經濟產出的減少,同時利率降低。1998年的日本和1935年的美國一樣,名義利率不到1%。這一事實說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IS曲線的緊縮性移動。

46、因為這種移動既減少了收入又降低了利率。 日本為擺脫衰退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同時,這些政策也引起了爭論。一些經濟學家建議,日本政府要大幅度減稅,以鼓勵消費者更多地支出。但日本政府中的決策者卻不愿意大幅度減稅,因為他們想避免預算赤字。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建議,日本的銀行體系要更迅速地擴大貨幣供給。在名義利率下降余地很小的情況下,迅速擴大貨幣供給也許能提高預期的通貨膨脹,降低實際利率,并刺激投資支出。無論如何,日本的衰退是由于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而“解鈴還需系鈴人”,辦法還是要從總需求的擴張中去尋找。案例討論 1、結合本案例,說明構成總需求的四個分需求。 2、根據(jù)本案例的分析方法,請考察我國

47、1997-1998年左右的總需求情況。案例3:石油危機與滯脹。案例適合總供給與供給沖擊、滯脹。案例內容 中東盛產石油,卻是世界上最不穩(wěn)定的地區(qū)之一。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雖中東用至全世界石油儲量排在前兩位的國家。依據(jù)油氣雜志2001年的統(tǒng)計,沙特的石油儲量占整個世界石油儲量的35%,而伊拉克的石油儲量則為151.11億噸,超過了美國、獨聯(lián)體國家和歐洲的總和。 在20世紀的前幾十年里,中東地區(qū)的石油資源一直被美孚、??松?、殼牌等人稱“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所壟斷。從1945年起,中東各國逐漸掌握了本國的石油資源,各國經濟也依靠石油逐漸發(fā)展起來。與此同時,中東國家也開始利用西方對石油的依賴,將石油

48、作為意識形態(tài)武器來使用。 在20世紀70年代,爆發(fā)了再次石油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第一次石油危機發(fā)生于1973-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并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f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yè)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yè)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yè)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機發(fā)生于1979-1980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fā)

49、生劇烈變化,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xiàn)。受石油價格上升影響,美國經濟受到劇烈的供給沖擊,造成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yè)率并存的情況,即滯脹。1978-1982年石油價格變動與美國通脹率和失業(yè)率的關系如表1所示。此次危機成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經濟衰退的一個主要誘因。表1 1978-1982年石油價格變動與美國通脹率和失業(yè)率年份石油價格變動(%)通貨膨脹率(CPI,%)失業(yè)率(%)19789.47.76.1197925.411.35.8198047.8

50、13.57.0198144.410.37.51982-8.76.19.5數(shù)據(jù)來源:曼昆:宏觀經濟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頁。 在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之后,西方國家紛紛采取行動加強產業(yè)調整,建立石油儲備。例如,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公布了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與德國也公布了石油儲備法和石油及石油制品儲備法。與此同時,各國還紛紛投資研究、建設替代能源。瑞典的卡爾博格公司于1973年率先開展了水煤漿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風力發(fā)電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長,太陽能也大量進入工業(yè)領域。案例評析 本案例能夠較好地說明兩方面的理論。首先,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上漲是總供給沖擊的一

51、種,它的經濟后果是:總供給沖擊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這就是總供給變動的一個例子。其次,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將左移的總供給曲線同總需求曲線結合在一起,用AD-AS模型來解釋西方發(fā)達國家在20世紀70-80年代發(fā)生的滯脹現(xiàn)象。 由總供給的變動所造成的經濟波動,被稱作供給沖擊(shocks to aggregate supply)。某種重要的能源供應(如石油)突然減少,從而使得石油的價格在短期內大幅上升,那么總供給曲線就會向左移動。在總需求曲線給定不變的情況下,總供求均衡所決定的產量和價格水平如圖1所示。OYY0Y1Y2AD0E1E0E2ASS潛在產量PP2P0P1(滯脹)Y0=Yf=潛在產量圖1 短

52、期內產量與價格的決定:滯脹 在圖1中,總需求曲線AD0與短期總供給曲線ASs的交點E1所決定的產量為Y1,價格為P1,潛在產量線與總需求曲線AD0的交點為E0,表示充分就業(yè)時的均衡點,Y0表示充分就業(yè)時的產量,P0表示充分就業(yè)時的價格。現(xiàn)假設由于某種原因使得總供給減少,短期總供給曲線由ASS左移到了。AD0曲線與曲線的交點為E2,E2所決定的產量水平為Y2,價格水平為P2。顯然,,。即現(xiàn)產量低于原有產量,而且也低于充分就業(yè)的產量水平;現(xiàn)價格水平不僅高于原價格水平,而且也高于充分就業(yè)的價格水平。這種產量更少、價格卻更高的情況表示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滯脹。 因此,本案例通過闡述了

53、石油危機導致的總供給緊縮,能夠基本說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發(fā)生的滯脹問題。案例討論 1、除石油沖擊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引起總供給曲線的左移? 2、我國應如何應對石油價格上漲引起的總供給緊縮?宏觀經濟政策(一)貨幣政策案例1:“治大國如烹小鮮”。案例適合貨幣政策的特點。案例內容如果有人問,這個世界上權力最大的人是誰?答案可能會出人意料:不是美國總統(tǒng),而是美聯(lián)儲主席格林斯潘。格林斯潘(Greenspan,1926)具有傳奇的經歷,由于他在任職美聯(lián)儲期間,成功地實施了貨幣政策,使得美國經濟多次化解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1987年,格林斯潘擔任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在此之前他一直是在他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中工作

54、,對宏觀調控沒有經驗。因此當時他的任命一宣布,道·瓊斯指數(shù)竟下降了22個點。債券價格下滑得更厲害。在一天之內降到了五年內的最低點。在東京,美國對日元的匯率由1:145跌到了1:142.5;在巴黎,美國對法國法的匯價下降了2%。格林斯潘上任伊始,就不得不馬上對付通貨膨脹。在7月份,原油價格跌到了每桶11美元;而到了8月,又猛漲到每桶22美元。價格的暴漲連同其他通貨膨脹壓力,促使美聯(lián)儲于1987年9月4日將貼現(xiàn)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這是一年多來首次利率調整,又是從1984年春季后第一次上調利率。實際上,從1984年以來,美聯(lián)儲共七次降低利率,由原來的9.0%下調到后來的5.5%。大多數(shù)

55、經濟權威人士認為:9月上調利率,明顯地意味著格林斯潘主持的美聯(lián)儲要認真對付通貨膨脹。然而,危機四伏,接連不斷。在經過一周的慘重損失后,到10月19日這一天不久就成為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股票市場大幅度地下降了508點(降至1738.74點),造成賬面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這一天下降的百分比為22.6%,是1929年大蕭條時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那一天的兩倍。對大多數(shù)觀察家來看,這個時候真是可怕至極。這就需要具有果斷決策能力的領導人擔此重任,力挽狂瀾;而此時坐在美聯(lián)儲主席高位上的格林斯潘卻是人們記憶中最沒有經驗的那一位。但是,面對挑戰(zhàn),格林斯潘挺身而出。下午剛過4點鐘,格林斯潘在達拉斯走下飛機,收盤鈴聲已響。這時一個驚慌失措的美聯(lián)儲官員告訴格林斯潘,市場在收盤時已下降了508個點,格林斯潘當時一愣,但馬上作出反應,他聽到的應是508個點,而不是5.08個點。他立即取消了預定的講演安排,飛回華盛頓,當夜召開緊急會議,同顧問們研究處理危機的對策,并做出了至關重要的決策。在星期二開市鈴聲響前不到一個小時,他發(fā)表了下面的簡要聲明:“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根據(jù)其國家中央銀行的責任,今天重申它時刻準備著發(fā)揮其清償來源的作用,支撐經濟和金融系統(tǒng)?!币簿褪钦f美聯(lián)儲會根據(jù)需要,向金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