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文學虛構度探析_第1頁
傳記文學虛構度探析_第2頁
傳記文學虛構度探析_第3頁
傳記文學虛構度探析_第4頁
傳記文學虛構度探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傳記文學虛構度探析關鍵詞:傳記;里根傳;虛構;度美國作家埃德蒙莫里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里根任總統(tǒng)期間便已獲得寫作里根傳記的委托權,從那時起,他著手采訪、搜集大量資料。里根傳歷時14年,于1999年10月終于付梓。發(fā)行當月,里根傳攀上全美最暢銷書的排行榜。2001年,筆者翻譯了美國作家埃德蒙莫里斯的里根傳。時至今日,該書仍然深受中美讀者的青睞。究其原因,戲謔手法寫偉人,是該書的最大看點。用國人熟悉的話說,該書有濃重的戲說成分。其一是虛構,在筆者目力所及的人物傳記中,這么大膽的虛構、想象,還真獨此一家。其二戲謔筆調(diào),書中一反偉人傳記類常見的歌功頌德之詞,倒是出現(xiàn)了很多對領袖的不恭之詞,打趣之話

2、,令人耳目一新。 因之,莫里斯的里根傳自面世以來,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爭議的焦點就是虛構。在堂堂美國總統(tǒng)的傳記里,竟然會出現(xiàn)虛擬的人物、虛擬的視角,但我們不得不首肯:在書中,里根總統(tǒng)活了?;畹蒙埢罨?活得個性十足。莫里斯的里根傳再次挑戰(zhàn)了傳記文學理論上的一個重要命題真實與虛構的問題。因為書中的里根,活了,但現(xiàn)實中的里根卻消亡在里根傳中。 對于這個現(xiàn)象,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對于傳記作品,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是像讀歷史一樣讀傳記,還是像讀小說一樣讀傳記?故此,對于傳記文學能不能虛構,虛構的度如何把握,過度的虛構會有什么效果,確有必要深入探討。 一、傳記作品不可能杜絕虛構 人們普遍要求傳記文學的真實

3、性、歷史性、科學性,因而認為傳記文學不應有想象、夸張與虛構的成分。筆者認為,傳記作品不可能完全杜絕想象、夸張與虛構成分。真實性有史學的真實性,有文學的真實性。即使是從史學方面講,真實性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真實的歷史。從絕對義講,真正的歷史真實,應該是歷史的本體存在,但是歷史的本體怎么可能在歷史著作中再現(xiàn)呢?現(xiàn)代傳播學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理論,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從嚴格意義上講。傳記應該是人物的言語、行動和外貌心理的重復與重演,但這也是完全不可能,而且也沒必要的。所以,一切歷史著作和人物傳記的真實性,都只能是相對的。所謂相對,就是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的本體,接近人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傳記作品要寫出特

4、定的、確實存在或存在過的人物的生平。傳記文學能不能做到這一點?答案是肯定的。如此一來,“傳記文學”就去掉了“記”和“文學”,成了“傳”,“里根傳”就變成了:1911年2月6日,里根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坦皮科城,父親約翰里根,母親內(nèi)麗威爾遜。1932年,從伊利諾伊州尤雷卡學院畢業(yè),獲經(jīng)濟學和社會學學士學位。1981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第40任美國總統(tǒng)。1981年3月30日,在華盛頓發(fā)表講話后,遭槍擊受傷。1984年11月6日,成功連任總統(tǒng)。2004-06-06,在加利福尼亞的家中去世,享年93歲。如果這樣寫,只能稱為“里根生平”,不是“里根傳”了。其實這種寫作方法,屬于我國古代記體文章。所謂記

5、,就是靜態(tài)動態(tài)的狀物。文章中,只有有記敘手法,其他手法一概不能用。這就把描寫、抒情、議論、夸張、想象、虛構等手法排斥在外了。 這種思路,與中外傳記理論完全相背。傳記中要有文學色彩,西方比中國要早得多。在中國“紀傳體”和“編年體”還歸屬于歷史學的時候,西方學者就已經(jīng)明確地把傳記從歷史學中分離出來,把它歸人文學。比如1886年美國學者菲力普斯布魯克斯(Phillips Brooks,1835-1893)提出:“傳記,就其真正含義來說,是生平的作品,特別是個人生平的作品?!迸=蜃值涑醢嬗?928年問世,這是有大批專家參加、經(jīng)過長達70年的編撰才完成的英語世界權威的工具書,其中“傳記”被界定為“作為文

6、學分支的個別人的生平的歷史”。 中國學術界關于傳記屬性的看法的變化始于20世紀初期。梁啟超是這個變化的過渡人物。1902年,他在新史學中把傳統(tǒng)史學分為10種,第6種為“傳記”,而晚年他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1926年)中,雖然仍把傳記列入歷史學,但對傳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記個人之言論行事及性格。”其中“最要緊的是寫出這個人與別人不同之處”?!胺灿浫说奈淖?唯一職務在描寫出那個人的個性”。在這里,梁啟超強調(diào)傳記要寫出性格和個性,這實質(zhì)上是對文學的要求,實際上他已經(jīng)在不自覺中把傳記向文學靠攏了。 在梁啟超之后,胡適在1933年的四十自述和短文中國的傳記文學中,明確地把傳記歸人文學的范圍,他一再說

7、到“傳記文學”、“自傳文學”,其后他又提出了“有歷史性質(zhì)、有文學價值的傳記文學”的說法,他的觀點很明確:傳記屬于文學,但具有歷史和文學的雙重價值。與胡適同時或稍后,中國有影響的現(xiàn)代傳記家郁達夫、朱東潤等人也一致采用“傳記文學”的名稱,他們的觀點成為中國學術界的主流。既然傳記屬于文學,文學和真實性要求,不僅是要寫出這個特定的、真實的人物的生平,而且還要寫出這個人物的性格的特點及其成因,寫出這個人物的獨特形象。文學的任務非常明確,要塑造人物形象。既然是塑造形象,就避免不了虛構。因歷史資料的匱乏,事物的本來面貌已變得模糊不清,歷史的鏈條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的空白點,人物的經(jīng)歷也發(fā)生了許多斷裂,為更詳盡地還原歷

8、史,需要虛構;環(huán)境、氣氛、對話、細節(jié)等,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為了更好地凸現(xiàn)人物個性,需要虛構。既然是為塑造形象需要虛構,那么作者所寫出的形象,只能是作者眼中的形象,是作者心中的形象。由于作者的立場、觀點、思想、地位和審美觀的不同,由于作者寫作的目的、角度、視點的區(qū)別,更由于作者掌握材料的真?zhèn)?、多寡、詳略以及表現(xiàn)手法、表達手段、表現(xiàn)方式乃至語言運用上的差異,就會在不同作者心中和筆下形成完全不同的傳主形象。 二、傳記作品虛構的度 Biographical Literature這一詞組,無論翻譯為傳記作品還是翻譯成傳記文學,意思是一樣的。在中國,凡是冠之以“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有著濃濃

9、的文學色彩。盡管梁啟超、胡適等已經(jīng)把傳記按照“傳記文學”對待了,時至今日,仍有不同的觀點認為,傳記不是文學,傳記應歸屬于歷史,傳記拒絕虛構、夸張、想象,決定不通融的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朱文華傳 記文學作品的史學性質(zhì)與文學手法的度的觀點: 認定傳記作品的本質(zhì)屬性歸于史學范疇,其實際意義在于,堅定不移地強調(diào)傳記作品的寫作應當貫徹歷史科學所必須遵循的事實和材料的真實性,可靠性原則。這是關系到傳記作品的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這是因為,如果認定傳記作品屬于文學范疇,那么各種文學手法諸如虛構編造,想象夸張之類必將涌入,由此勢必導致傳記作品因虛假而失去固有的價值,并最終導致傳記的消失。 朱文認為:“傳記寫作借用文

10、學手法,并非等同于對文學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的全面移植,這種借用一般只能限于兩種情況,一是主要限于對作品的整體的構思和謀篇布局方面的設計,以及對傳記材料的排列組合和取舍等,二是在語言表述方面,采取各種修辭手法。除此之外,不能無限擴展?!备鶕?jù)這樣的原則,朱文列舉了傳記作品的所能容忍傳記文學的“六度”: (1)文學的“度”,似可這樣規(guī)定對傳主所遭遇的真實的戲劇性的場景,可以重點描述。但不能虛構編造和想象補充; (2)對傳主的各種生活(細節(jié)或富有小說情趣的細節(jié)),可以抽取采擷,但同樣不能編造杜撰: (3)對未被充分證實的傳說和口碑資料等,必須慎用,寧可疑而不信: (4)對于傳主的心理描寫或者是其內(nèi)心

11、獨白,必須有相應的可靠的文獻材料為依據(jù),而不能想當然耳: (5)對于傳主的重要經(jīng)歷、活動的時間與地點的交代,應盡可能地完整準確。不宜模糊: (6)在評論性或抒情性的語言段落中,對于史實、材料的歸納和綜合,也應有可靠的材料依據(jù)。 筆者認為,果真這樣來嚴厲地界分傳記,苛刻地要求傳記,那么今天的傳記文學,尤其是外國的傳記作品,幾將蕩然無存。這樣來要求傳記作者,不僅為他人作傳的作者做不到,即便是自傳作者,也難以做到。對于朱文提出,統(tǒng)一傳記作品分類原則、統(tǒng)一傳記批評最基本的出發(fā)點的想法,“盡管未能得到更多的同行專家的明確贊同,但我仍然堅持不變”,筆者認為,也只有曲高和寡了,也就是說,你可以“仍然堅持不變

12、”,但“同行專家”未必贊同。 一方認為傳記有文學性質(zhì),一方堅持傳記不能虛構,這就很容易產(chǎn)生筆者綜合的第三方觀點:允許傳記實寫,也同意傳記塑造形象。筆者認為,可以為傳記作品作多種分類。比如從虛構不虛構角度,可以分為沒有虛構成分的傳記和虛構成分較多的傳說,即傳記小說。筆者認為,第一,傳記進行虛構的一個必需底線是,一定是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曾經(jīng)有的“人”,不能是神魔鬼怪。絕對不能像韓兆琦那樣,將聊齋志異的故事編入中國傳記文學史,聊齋志異絕對不是傳記。1992年韓兆琦先生主編的中國傳記文學史的出版,結束了中國傳記文學“無史”的局面。本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但因隨意性過大,它成為傳記文學研究史上的遺憾。第二,故

13、事尤其是細節(jié),應當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加工改造,允許想象、聯(lián)想、夸張等,但不應為了塑造人物個性而虛造事件,無中生有。比如夸張,不能采用像中國武俠小說那樣的寫法。第三。作品語言風格允許風趣、幽默,但不宜太過戲謔、戲說、演義,畢竟還是要追求歷史原貌的真實,不能像中國的電視連續(xù)劇戲說乾隆、戲說慈禧。傳記寫作中有一個“戴著鐐銬跳舞”的問題,筆者認為,舞要跳,鐐銬也要戴。 三、消亡在里根傳中的里根 從以上三點看,曾任美國總統(tǒng)的里根先生,消亡在埃德蒙,莫里斯的里根傳中,這是筆者譯后的第一直覺。 里根傳與以往的名人傳記特別不同的是,埃德蒙奠里斯推陳出新,嘗試了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敘述方式。作者

14、虛構了一個里根身邊的人物,以這個人物的眼光觀察里根的言行,以這個人物的口吻敘述里根的故事,從1911年里根出生直到20世紀90年代,追隨他的生活軌跡。這個人就是傳記中的“埃德蒙莫里斯”。雖然莫里斯本人1940年才出生,但在這部傳記里,里根和“埃德蒙英里斯”1926年便已相識。接著,就有了書中“埃德蒙莫里斯”被里根從河里救起、兩人一起在大學校園里出沒、一起在空軍部隊服役的故事。直到1981年里根入主白宮時,這個敘述者才變成真正的莫里斯本人。這樣的虛構較之以往傳記寫作僅限于一些細節(jié)而已,但它帶來的卻是質(zhì)的變化。不僅如此,作者在書中還虛擬了一位好友保羅,他也和“埃德蒙莫里斯”一樣關注著里根的一舉一動

15、;還有“埃德蒙莫里斯”的兒子加文,他成長于里根已經(jīng)嶄露頭角的時代,而那正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社會思潮沖擊人們的心靈、街頭政治風起云涌的年代,他以一個時代青年的身份關注著世界的變化、關注著里根在這個時代的政治行為。在書中,作者通過“埃德蒙莫里斯”與保羅和加文的交談、通信來對里根進行描述和評論,既把作者本人的立場貫穿其中,又把當時人們對里根可能有的看法展現(xiàn)出來,為今人觀察里根提供了多面的視角。 許多評論者認為,作家埃德蒙莫里斯“用一雙虛構的眼睛看待歷史”,里根傳出版前即引發(fā)批評,曾有觀點指責該傳記“技術性虛構已遠遠多于歷史真實”。虛構的寫法,對作者當然有很大的便利。其一是敘述的便利。作

16、者虛擬了一個“我”,使得他可以以第一人稱敘事,而第一人稱敘述是最易把握的敘事視角,親切自然,使人身臨其境。其二是豐滿人物形象的便利。早年里根無名,經(jīng)歷簡單,不必大書特書;再則時代久遠,素材匱乏,如一味客觀地描述,難免枯燥僵硬,人物形象單薄。而通過虛擬人物的介入,里根早年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環(huán)境便凸現(xiàn)了出來,他的所作所為也便展現(xiàn)于眾目睽睽之下,這無疑使人物形象顯得栩栩如生。其三是增強作品文學性的便利。政治人物的傳記往往因為追求嚴謹而缺失了可讀性,虛擬色彩的化人,可以給作品帶來戲劇性的效果,使它如歷史小說般生動。 但有得必有失,里根傳得之于此也失之于此。作為一部具有官方色彩的傳記,里面有一個虛構的角色,真假人物混雜,事實和虛構交融,讓人很難分清,這種方法顯然不夠謹慎,同時也使該傳記的權威性大打折扣。畢竟,虛擬虛構更適合文學作品,不適合傳記作品。作為當代有影響的政治人物的傳記,如果需要為后世的研究留下可資借鑒的東西,歷史性應該是它追求的首要目標,就像史記和漢書一樣,真實地記載歷史才是它們流傳不朽的根本原因?,F(xiàn)在,傳記作者孜孜以求的“歷史的真實”在“虛擬的眼睛”下部分喪失了,為人立傳品定終生的嚴肅性也在作者肆無忌憚的主觀介入中消解了。讀者從傳記中所能體會到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感受;讀者從書中看到的歷史,更多的只具有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