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題卷隋唐、宋元時期_第1頁
2020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題卷隋唐、宋元時期_第2頁
2020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題卷隋唐、宋元時期_第3頁
2020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題卷隋唐、宋元時期_第4頁
2020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練習題卷隋唐、宋元時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隋唐、宋元時期第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唐代僧人慧能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還可“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這反映出當時佛學()A.受到政府壓制B.沖擊了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C.成為官方哲學D.與儒學出現(xiàn)融合的趨勢2.南宋士大夫試圖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倫理自覺來追求成圣成賢,當國家危難時,他們舍生取義,毀家紓難,據(jù)宋季忠義錄,南宋末年這樣的節(jié)義之士就有500多人。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A.儒學成為了官方學說C.三教融合的趨勢顯現(xiàn)B.民主意識的萌發(fā)D.理學思想的

2、影響3.(2019江蘇鹽城高三模擬)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軍到江北搶奪民船。宋軍伏擊,“忽發(fā)一霹靂炮,蓋以紙為之自水跳出,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瞇其人馬之目,人物不相見”,金軍大敗。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當時已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B.火藥技術在南宋時開始用于軍事戰(zhàn)爭C.西方火炮的傳入增強了南宋軍事力量D.火藥已成為影響戰(zhàn)爭勝敗的重要因素4.(2019山東濟南高三模擬)元史專家蕭啟慶認為,元朝視儒士與僧侶一樣,為了救濟在戰(zhàn)亂中流離失所,甚至淪為奴隸的儒士,元朝特別設立了“儒戶”,讓部分讀書人取得優(yōu)先賦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儲備人才的用意。比較而言,成為儒戶的讀書人,其地位應在貴族

3、、官吏之下,與僧侶相同,但較一般民眾為高。這種說法()A.不符合元朝讀書人的真實生活狀況B.體現(xiàn)了不同學者對史料的不同解讀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D.為認識元朝社會提供了新的視角5.以往由于缺乏分門別類的考察研究,常?;\統(tǒng)地把藩鎮(zhèn)與割據(jù)等同。這模糊了人們對唐后期政治、經濟變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使唐后期100多年的復雜歷史變成了蒼白的一頁。材料實際認為()A.藩鎮(zhèn)割據(jù)推動了后唐發(fā)展B.藩鎮(zhèn)并沒有造成國家分裂C.歷史認知應堅持辯證觀點D.研究唐后期藩鎮(zhèn)的史料不足6.(2019黑龍江大慶高三四模)宋代皇帝最為流行的稱謂是“官家”,而且在朝野還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識,這表明

4、宋代()A.皇權有了一定理性定位B.皇權專制受到有效制約C.封建等級制度趨向解體D.經濟發(fā)展影響政治制度7.(2019黑龍江哈爾濱高三二模)魏晉時期,儒家知識分子對先秦經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訐之處。唐代政府下令編纂五經正義,去“異端邪說”,并將其列為科舉考試的內容。這一變化()A.有利于儒學融合其他學說B.推動儒學政治地位提升C.有利于擴大唐代統(tǒng)治基礎D.導致后世儒學發(fā)展僵化8.(2019河北石家莊高三畢業(yè)檢測)宋代,在養(yǎng)親法令的保障下,官員履行養(yǎng)親義務擁有較多的選擇。他們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請閑職解決養(yǎng)親問題,同時還可以致仕、辭官養(yǎng)親。據(jù)此可知,宋朝統(tǒng)治者()A.以養(yǎng)親作為考核官員的

5、主要標準B.重視官員的忠孝一體化C.弱化了血緣親情對社會的影響力D.意在強調官員知行合一9.至唐建中(780783年)之際,“兩稅之法既立,三代之制皆不復見”,封建國家對土地所有權的態(tài)度變?yōu)椤凹娌⒄卟粡妥氛?貧弱者不復田業(yè)”。這一“態(tài)度”形成的歷史背景是()A.均田制在全國的推廣C.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B.江南經濟的持續(xù)開發(fā)D.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10.(2019四川成都高三二模)唐代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可分為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的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的南洋航線和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的西洋航線等三大航線。絲

6、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材料表明()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B.制瓷業(yè)在唐代成為獨立的手工業(yè)部門C.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范圍較廣D.陸上絲綢之路帶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11.(2019黑龍江哈爾濱高三二模)據(jù)宋會要記載:宋代對外貿易港口有20余處,設有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個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還設有市舶務、市舶場等下屬機構。這折射出宋代()A.外貿收入成為政府重要財源B.航海和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C.傳統(tǒng)的經濟思想發(fā)生了質變D.對外貿易規(guī)模和范圍不斷擴大12.(2019山東青島一模)據(jù)史料記載,南宋時湖南、湖北一帶,

7、“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大商則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艦而同營,輾轉販糶,以規(guī)厚利。父子相襲,以為常俗”。此材料表明當時兩湖地區(qū)()A.稻米的商品化明顯C.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B.商人壟斷糧食貿易D.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第卷(非選擇題,共37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13題25分,14題12分)13.(2019甘肅蘭州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對不同程度的貧困者給予不同的救濟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叢言提出“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錢,稍貧之民便轉貨”宋代以前,救助貧國人口一般以政府為主,如漢律規(guī)定國家需向“貧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國家開始注重用經

8、濟手段、調動民間力量參與扶貧救助,如采用招商賑濟、以工代賑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還鼓勵民間互助,動員富戶救助貧戶,并設立“納粟補官”制度,對參與扶貧的富戶獎以榮譽稱號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災害之后開展臨時性救助,還從百姓日常生產生活實際出發(fā),制定系統(tǒng)性扶持辦法,從財政、民政乃至軍政多個層面對貧困人口進行幫扶。摘編自孫競、張文中國古代扶貧實踐及其當代價值材料二光緒初年以前,民間災賑幾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災區(qū)本地的紳富救濟本地的貧民。光緒初年,陜西、河南暴發(fā)了歷史罕見的大旱災,從1877年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879年,歷時三年,蔓延陜西、直隸、山東等省,并波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江西東部、四川北部。面

9、對大量涌入的災民,在西方傳教士救濟災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紳開始了跨地域的長期、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義賑”活動。李金鏞、謝家福等著名的社會救濟人士,成立協(xié)賑公所、賑局等救濟機構,在山東、蘇淞、河南、山西各地開展救濟,并在申報刊登募捐公告,繪制了河南奇荒鐵淚圖進行宣傳,號召全社會參與救濟。摘編自余新忠遺失的傳統(tǒng):明清時期的民間社會救濟材料三現(xiàn)在,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我們堅持中國制度的優(yōu)勢,構建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一起抓扶貧,層層落實責任制的治理格局。我們注重抓六個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我們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

10、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tài)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習近平在2015年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上的主旨演講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fā)展(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扶貧政策的特點。(8分)(2)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國近代救助與古代社會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發(fā)生變化的原因。(9分)(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精準扶貧”的現(xiàn)實意義。(8分)14.(2019湖南長沙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程朱理學產生后家國同構體的層次結構摘編自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

11、: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邏輯嚴謹)答案解析第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唐代僧人慧能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還可“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這反映出當時佛學()A.受到政府壓制B.沖擊了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C.成為官方哲學D.與儒學出現(xiàn)融合的趨勢答案:D解析:由材料“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在家修行還可恩則義則”可知,佛教強調孝與義,而孝與義本是儒家思想核心內容的組成部

12、分,這說明佛學理論與儒學出現(xiàn)融合的趨勢,故選D項;材料“不由在寺”不等于政府限制佛教發(fā)展,A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佛教與儒學的融合,而不是佛學理論對儒學的沖擊,B項錯誤;C項與史實不符,故錯誤。2.南宋士大夫試圖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倫理自覺來追求成圣成賢,當國家危難時,他們舍生取義,毀家紓難,據(jù)宋季忠義錄,南宋末年這樣的節(jié)義之士就有500多人。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A.儒學成為了官方學說C.三教融合的趨勢顯現(xiàn)B.民主意識的萌發(fā)D.理學思想的影響答案:D解析:儒學從西漢時期即為官方學說,故A項錯誤;“南宋”沒有“民主意識”,故B項錯誤;南宋理學已經確立,故C項錯誤;“當國家危難時,他們舍

13、生取義,毀家紓難,據(jù)宋季忠義錄,南宋末年這樣的節(jié)義之士就有500多人”反映了理學提高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故D項正確。3.(2019江蘇鹽城高三模擬)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軍到江北搶奪民船。宋軍伏擊,“忽發(fā)一霹靂炮,蓋以紙為之自水跳出,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瞇其人馬之目,人物不相見”,金軍大敗。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當時已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B.火藥技術在南宋時開始用于軍事戰(zhàn)爭C.西方火炮的傳入增強了南宋軍事力量D.火藥已成為影響戰(zhàn)爭勝敗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材料“忽放一霹靂炮”,導致“金軍大敗”說明火藥已成為影響戰(zhàn)爭勝敗的重要因素,故選D項;A項與史實不符,故錯誤;火藥在唐末

14、開始用于軍事戰(zhàn)爭,B項錯誤;由材料不能推斷出該火炮是否來自西方,C項錯誤。4.(2019山東濟南高三模擬)元史專家蕭啟慶認為,元朝視儒士與僧侶一樣,為了救濟在戰(zhàn)亂中流離失所,甚至淪為奴隸的儒士,元朝特別設立了“儒戶”,讓部分讀書人取得優(yōu)先賦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儲備人才的用意。比較而言,成為儒戶的讀書人,其地位應在貴族、官吏之下,與僧侶相同,但較一般民眾為高。這種說法()A.不符合元朝讀書人的真實生活狀況B.體現(xiàn)了不同學者對史料的不同解讀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D.為認識元朝社會提供了新的視角答案:D解析:根據(jù)題干可知,元史專家蕭啟慶認為元朝的儒士地位比一般的民眾要高得多,僅次于貴族

15、和官吏,該說法為認識元朝時期文人的社會地位提供了新的視角,故D項正確;題干強調元朝儒士的地位比一般的民眾要高得多,僅次于貴族和官吏,排除A項;題干強調元史專家蕭啟慶的認識,沒有涉及不同學者的認識,排除B項;材料與元朝文化落后無關,C項錯誤。5.以往由于缺乏分門別類的考察研究,常?;\統(tǒng)地把藩鎮(zhèn)與割據(jù)等同。這模糊了人們對唐后期政治、經濟變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使唐后期100多年的復雜歷史變成了蒼白的一頁。材料實際認為()A.藩鎮(zhèn)割據(jù)推動了后唐發(fā)展B.藩鎮(zhèn)并沒有造成國家分裂C.歷史認知應堅持辯證觀點D.研究唐后期藩鎮(zhèn)的史料不足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籠統(tǒng)”認知是建立在“缺乏分門別類的考察研究”

16、基礎上的,這說明歷史認知應對史料進行辯證分析,故C項正確;A項混淆了“后唐”與“唐后期”兩個概念,故錯誤;B項材料依據(jù)不足,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人們對唐后期的認知模糊,而不是史料不足,故D項錯誤。6.(2019黑龍江大慶高三四模)宋代皇帝最為流行的稱謂是“官家”,而且在朝野還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識,這表明宋代()A.皇權有了一定理性定位B.皇權專制受到有效制約C.封建等級制度趨向解體D.經濟發(fā)展影響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皇帝是官家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反映了宋代皇權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道理”,說明皇權有了一定理性定位,故A項正確;“皇權專制受到有效制約”說法過于絕對,

17、故B項錯誤;宋代封建等級制度并未趨向解體,而且材料無法體現(xiàn)封建等級制度趨向解體,故C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宋代經濟發(fā)展的信息,故D項錯誤。7.(2019黑龍江哈爾濱高三二模)魏晉時期,儒家知識分子對先秦經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訐之處。唐代政府下令編纂五經正義,去“異端邪說”,并將其列為科舉考試的內容。這一變化()A.有利于儒學融合其他學說B.推動儒學政治地位提升C.有利于擴大唐代統(tǒng)治基礎D.導致后世儒學發(fā)展僵化答案:B解析:依據(jù)材料可知,唐代在魏晉南北朝注疏儒家經文派別林立、互相攻訐不休的背景下,以官方為標準,展開了統(tǒng)一經學的行動。這對于當時儒學內部派別紛亂的情況有改善作用,將其納入科舉范圍則提高了儒

18、學政治地位,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儒學內部的統(tǒng)一,并未提到其他思想流派,A項錯誤;該舉措并未擴大唐代的統(tǒng)治基礎,C項錯誤;統(tǒng)一經學并將其納入科舉范圍與儒學發(fā)展僵化沒有直接關系,D項錯誤。8.(2019河北石家莊高三畢業(yè)檢測)宋代,在養(yǎng)親法令的保障下,官員履行養(yǎng)親義務擁有較多的選擇。他們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請閑職解決養(yǎng)親問題,同時還可以致仕、辭官養(yǎng)親。據(jù)此可知,宋朝統(tǒng)治者()A.以養(yǎng)親作為考核官員的主要標準B.重視官員的忠孝一體化C.弱化了血緣親情對社會的影響力D.意在強調官員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宋代官員養(yǎng)親“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請閑職解決養(yǎng)親問題,同時還可以致仕、辭官養(yǎng)

19、親”,這說明宋代統(tǒng)治者倡導官員忠孝兩全,即忠孝一體化,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以養(yǎng)親考核官員,故A項錯誤;重視養(yǎng)親說明宋代強化血緣親情,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忠孝一體,并不是知行合一,故D項錯誤。9.至唐建中(780783年)之際,“兩稅之法既立,三代之制皆不復見”,封建國家對土地所有權的態(tài)度變?yōu)椤凹娌⒄卟粡妥氛?貧弱者不復田業(yè)”。這一“態(tài)度”形成的歷史背景是()A.均田制在全國的推廣C.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B.江南經濟的持續(xù)開發(fā)D.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答案:D解析:材料“兩稅之法既立,三代之制皆不復見”“兼并者不復追正”表明,唐代的賦稅制度認可了均田制被破壞后私人占有土地的狀況。而“三代之制皆

20、不復見”,即土地國有制被破壞是土地私有制發(fā)展和土地兼并的結果,故D項正確,A項錯誤;B項與材料關系不大,故錯誤;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不會造成材料中的現(xiàn)象,C項錯誤。10.(2019四川成都高三二模)唐代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可分為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的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的南洋航線和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的西洋航線等三大航線。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材料表明()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B.制瓷業(yè)在唐代成為獨立的手工業(yè)部門C.唐代海上絲綢

21、之路貿易范圍較廣D.陸上絲綢之路帶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答案:C解析:材料“等三大航線”說明唐朝對外航線多,貿易地區(qū)廣泛,“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說明貿易范圍廣泛,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比較中外貿易額問題,因此無法得出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A項錯誤;材料并沒有單獨說明制瓷業(yè)在唐代成為獨立的手工業(yè)部門,B項錯誤;材料主要論述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與陸上絲綢之路無關,故D項錯誤。11.(2019黑龍江哈爾濱高三二模)據(jù)宋會要記載:宋代對外貿易港口有20余處,設有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個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還設有市舶務、市舶場等下屬機構。這折射出宋代()

22、A.外貿收入成為政府重要財源B.航海和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C.傳統(tǒng)的經濟思想發(fā)生了質變D.對外貿易規(guī)模和范圍不斷擴大答案:A解析:依據(jù)材料可知,宋代的對外貿易港口較多,并設立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這說明宋代政府重視對外貿易,外貿收入成為政府重要財源,A項正確;依據(jù)材料無法得出宋代航海和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B項錯誤;宋代重農抑商政策只是發(fā)生了一定的松動,并未發(fā)生質變,C項錯誤;材料并未進行前后比較,無法得出對外貿易規(guī)模和范圍不斷擴大的趨勢,D項錯誤。12.(2019山東青島一模)據(jù)史料記載,南宋時湖南、湖北一帶,“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大商則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艦而同營,輾轉販糶,

23、以規(guī)厚利。父子相襲,以為常俗”。此材料表明當時兩湖地區(qū)()A.稻米的商品化明顯C.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B.商人壟斷糧食貿易D.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中“余米盡以貿易”“(大商、大艦)輾轉販糶,以規(guī)厚利”,可知在南宋時期的兩湖地區(qū),稻米的商品化現(xiàn)象非常明顯,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商人的“壟斷”現(xiàn)象,故B項錯誤;材料僅提及了稻米商品化這一現(xiàn)象,不能擴大為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政府對商業(yè)的抑制,故D項錯誤。第卷(非選擇題,共37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13題25分,14題12分)13.(2019甘肅蘭州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對不

24、同程度的貧困者給予不同的救濟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叢言提出“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錢,稍貧之民便轉貨”宋代以前,救助貧國人口一般以政府為主,如漢律規(guī)定國家需向“貧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國家開始注重用經濟手段、調動民間力量參與扶貧救助,如采用招商賑濟、以工代賑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還鼓勵民間互助,動員富戶救助貧戶,并設立“納粟補官”制度,對參與扶貧的富戶獎以榮譽稱號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災害之后開展臨時性救助,還從百姓日常生產生活實際出發(fā),制定系統(tǒng)性扶持辦法,從財政、民政乃至軍政多個層面對貧困人口進行幫扶。摘編自孫競、張文中國古代扶貧實踐及其當代價值材料二光緒初年以前,民間災賑幾乎都

25、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災區(qū)本地的紳富救濟本地的貧民。光緒初年,陜西、河南暴發(fā)了歷史罕見的大旱災,從1877年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879年,歷時三年,蔓延陜西、直隸、山東等省,并波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江西東部、四川北部。面對大量涌入的災民,在西方傳教士救濟災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紳開始了跨地域的長期、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義賑”活動。李金鏞、謝家福等著名的社會救濟人士,成立協(xié)賑公所、賑局等救濟機構,在山東、蘇淞、河南、山西各地開展救濟,并在申報刊登募捐公告,繪制了河南奇荒鐵淚圖進行宣傳,號召全社會參與救濟。摘編自余新忠遺失的傳統(tǒng):明清時期的民間社會救濟材料三現(xiàn)在,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

26、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我們堅持中國制度的優(yōu)勢,構建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一起抓扶貧,層層落實責任制的治理格局。我們注重抓六個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我們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tài)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習近平在2015年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上的主旨演講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fā)展(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扶貧政策的特點。(8分)(2)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國近代救助與古代社會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發(fā)生變化的原

27、因。(9分)(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精準扶貧”的現(xiàn)實意義。(8分)參考答案:(1)特點:分類定級,分類扶持;錢物給予式扶貧與生產經營式扶貧相結合;臨時性救助與系統(tǒng)性扶持相結合;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也注重調動民間力量。(2)不同:西方傳教士參與社會救濟活動;民間社會救濟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體。原因:隨著近代列強侵略加深,傳教士大量涌入中國;清廷腐朽,政府賑災力度有限;18771879年發(fā)生罕見的大旱災;李金鏞等江南士紳的努力;報刊等近代宣傳工具的出現(xiàn)等。(3)意義:是真正消除貧困的有效路徑;有利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為全球反貧困實踐提供借鑒。解析:第(1)問,材料“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錢,稍貧之民便轉貨”體現(xiàn)的是分類定級,分類扶持;材料“國家開始注重用經濟手段、調動民間力量參與扶貧救助”體現(xiàn)的是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也注重調動民間力量和錢物給予式扶貧與生產經營式扶貧相結合;材料“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災害之后開展臨時性救助,還從百姓日常生產生活實際出發(fā),制定系統(tǒng)性扶持辦法”體現(xiàn)的是臨時性救助與系統(tǒng)性扶持相結合。第(2)問第一小問特點,材料“在西方傳教士救濟災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紳開始了跨地域的長期、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義賑活動”體現(xiàn)的是西方傳教士參與社會救濟活動;材料“成立協(xié)賑公所、賑局等救濟機構,在山東、蘇淞、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