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課件(社會學教程)_第1頁
社會學課件(社會學教程)_第2頁
社會學課件(社會學教程)_第3頁
社會學課件(社會學教程)_第4頁
社會學課件(社會學教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主講人:趙淑蘭社會學基礎課件制作說明符號說明:為方便快速翻閱,同時給同學們本課程一個整體感,本課件采用目錄與動作鏈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制作,鏈接符號的使用與含義: 返回“總目錄” 返回“章節(jié)目錄” 返回“未介紹完的綱目目錄”使用方法說明:請你在使用時見到 這樣的指示標志就返回。祝你學習進步!社會學基礎學習資源導言:社會學是什么?第一章社會學的對象與學科性質 第二章社會及其構成 第三章人的社會化 第四章社會互動 第五章初級社會群體 第六章社會組織社會學基礎第七章社會階級與社會階層第八章社區(qū)第九章社會制度 第十章社會問題第十一章社會控制第十二章社會變遷第十三章社會的現代化第十四章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附錄

2、 練習題學習資源教材:王思斌主編,社會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主要參考書目:邱澤奇著,社會學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鄭杭生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安東尼吉登斯著,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學習資源學院圖書館期刊社會學、社會學研究等學院圖書館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分冊網絡學習資源學院圖書館電子資源維普資訊(院內有效IP地址免費使用)中國知網(有償使用)中國數字化期刊群(有償使用)超星電子圖書館(有償使用)網絡學習資源網絡學習資源網絡學習資源網絡學習資源導言:社會學是什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像人們在不斷地處理經濟學的問題

3、一樣,也在不斷地處理社會學的問題,從家庭關系到工作關系,從結婚生子到養(yǎng)兒育女,從社會經濟活動到政治運動,都有社會學研究的議題。社會學研究從一個人出生開始,討論人們的成長、學習、工作、婚嫁、家庭、群體和組織中的社會學議題,最后討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社會學關注客觀的、可測量的社會現象;關注人類的組織活動,關注組織所具有的共同屬性;關注經濟現象的社會基礎及其相互關系;關注具有普遍意義、可解釋的文化現象。邱澤奇社會學是什么經典故事:蘇格拉底的愛情與婚姻觀社會學探討的重要內容舉例:戀愛婚姻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愛情,什么是婚姻嗎?(自由討論)什么是愛情?什么是婚姻?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愛情

4、。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里去,摘一棵全麥田里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于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么摘不到。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fā)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于是我什么也沒摘。老師說: “這就是愛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圣誕樹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于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

5、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么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帶不出來?!?老師說:“這就是婚姻!”蘇格拉底的愛情與婚姻觀第一章社會學的對象與學科性質第一節(jié)社會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社會學的產生社會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社會學在中國的發(fā)展第二節(jié)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社會學的界定社會學的研究領域與基本問題第三節(jié)社會學的學科特點與功能 社會學的知識體系與學科特點 社會學的功能社會學產生的標志性事件 1838年孔德實證哲學教程第四卷,首次提出“社會學”以及

6、建立這門學科的大體設想。孔德關于人類智慧(精神)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神學階段 形而上學階段 科學階段 孔德: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社會學之父”。他認為,19世紀的人類已經進化到了“實證的時期”。對社會現象的研究包括社會靜力學(靜態(tài)角度)和社會動力學(動態(tài)角度)。第一節(jié)社會學的產生與發(fā)展社會學產生的條件社會歷史條件:思想啟蒙運動、工業(yè)革命 思想條件 :一是近代西方社會思想 ;二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學術條件 :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的迅速發(fā)展及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顯示了自然科學方法的巨大威力,這啟發(fā)社會思想家對社會的認識:可否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 西方社會學的形成:孔德、斯賓塞、涂爾干、韋伯

7、 美國社會學的發(fā)展:受實用主義的影響,從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入手,注重應用研究。1873年薩姆納在耶魯大學講授社會學課程。19世紀末20世紀,形成芝加哥學派,注重對城市問題與社區(qū)研究。帕森斯:將歐洲社會學引入美國,建立結構功能理論。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論也發(fā)展迅速。20世紀60年代以后,新的社會理論不斷在美國崛起。 當代社會學的發(fā)展: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達倫多夫的社會沖突論;盧曼的系統(tǒng)理論。法國:布迪厄的結構主義建構論,對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研究,以及對實踐、場域、慣習的研究;福柯對權力、權力的譜系學的分析,展示了后現代主義的觀點,以及對現代權力觀的否定。英國:吉登斯結構化理論在一定程度

8、上彌合了行動與結構二元對立。發(fā)展中國家:形成了本土社會學理論。如拉美國有社會學家對發(fā)展問題的研究,依附理論的提出。 社會學在中國的發(fā)展 20世紀初,社會學課程出現在京師政治學堂、京師大學堂等高校中。 20世紀2040年代中國社會學獲得了較快發(fā)展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取消了社會學。社會學在中國的發(fā)展中斷達20多年之久。 1979.3.30,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指出社會學“需要趕快補課”,正式開啟了重建社會學的進程。從了解社會和改造社會的實踐中,我們才能總結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規(guī)律,使我們能更好地按規(guī)律來處理我們社會生活各方面不斷發(fā)生的變化。社會學的理論就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那些具

9、有規(guī)律性的認識。社會調查是社會研究的基本工作。費孝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會結構及其功能、社會過程及其原因和規(guī)律。社會學的定義: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fā),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動來研究社會結構及其功能、社會過程及其原因和規(guī)律的社會科學。王思斌社會學是關于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鄭杭生第二節(jié)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學的研究領域: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社會宏觀、微觀結構;社會宏觀、微觀過程。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最基本);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社會變遷。 第三節(jié)社會學的學科特點與功能社會學的知識體系 社會學知識體系的分工舉例對貧困問題的研究怎么研究?

10、何為“貧困”?怎么解決?理論社會學研究要解決的問題社會學研究方法要解決的問題應用社會學要解決的問題社會學的學科特點整體性觀點 科學性 方法與知識的綜合性 建設性與批判性 應用性 原因在于社會現象的復雜性與廣泛性 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實證性,可驗證性 以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為目標追求 社會學的兩個基本取向:維護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 把社會視為一個整體,認為社會各部分之間、社會現象內部存在著復雜的聯系 社會學的功能 何為“功能”? 何為“社會學的功能”? 功能是部分對整體所發(fā)揮所作用 指社會學這門學科對人類和具體社會的運行所起的作用 。(1)為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的選擇和制定提供科學依據;(2)有利于制

11、定和實施科學的社會規(guī)劃;(3)能提供組織管理的知識;(4)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質量做出貢獻。 第二章社會及其構成第一節(jié)什么是社會社會的含義社會的類型社會的特點第二節(jié)社會的構成要素作為社會行動者的人+社會關系+社會行動第三節(jié)文化文化的含義與分類文化的特性文化的結構與功能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的變遷第一節(jié)什么是社會 西方文獻中“社會”的基本含義斯賓塞:社會是一個超級有機體。馬克思:社會是人們交往的產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兩種需要(食、性)兩種生產(物質生產與人類自身生產)社會交往社會關系(以自然關系生產關系為基礎)社會 社會的涵義 社會是由有意志的個體通過互動以及互動中所形成的

12、社會關系而聯結在一起的人類生活共同體。社會的實質是什么?唯實論唯名論認為社會是客觀存在的。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社會對個人的行為發(fā)揮主導作用。因此,社會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社會的結構、社會制度和社會規(guī)范,研究這種既定的結構如何去指導、塑造其成員。宏觀傾向,強調社會的穩(wěn)定性 。(孔德、斯賓塞、迪爾凱姆、帕森斯 )站在個人優(yōu)先的立場上,認為人們的行動建構著社會,只有了解每一個行動者,才能真正了解社會。社會只是個人行動的產物或互動的形式。微觀取向,強調社會的建構性。(韋伯、符號互動論者 ) 社會的類型宏觀社會的類型 具體社會的類型 二分法 三分法 斯賓塞:軍事社會(強制性) 工業(yè)社會(個人自由)中國社

13、會學家:傳統(tǒng)社會(以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為主要特征)與現代社會(以現代工業(yè)生產為主要特征) 農業(yè)社會與工業(yè)社會 孔德關于社會發(fā)展的三階段(以人類智慧發(fā)展為標志):(1)神學階段把社會看成是上帝的造物;(2)形而上學階段用抽象的自然力說明一切事物;(3)科學階段用科學方法探索社會的規(guī)律。 現在一般將社會三種類型:(1)前工業(yè)社會;(2)工業(yè)社會;(3)后工業(yè)社會。志緣社會 血緣社會 地緣社會 業(yè)緣社會 社會的特點 多樣性 復雜性 變動性 原因在于社會的多樣性、人們的社會活動的多樣性、人們組合方式的多樣性 人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的復雜性 表現在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社會制度的更新、社會運行機制的變化、社會成員的行

14、為方式的變化等 第二節(jié)社會的構成要素 社會的構成三要素 人(社會行動者) 社會關系(社會行動者的聯系方式) 社會行動 人的兩重屬性 人是社會行動者 社會需要對人的行為的意義 社會關系的涵義 社會關系的類型 社會是一個行動體系社會行動與社會結構的形成 人的兩重屬性 自然屬性(生物性) 社會性(本質屬性) 是人與生俱來的屬性,即生物性。表現為:生命、本能(P31麥獨孤:本能是先天遺傳的、固定的行為傾向和行為模式)。生物性是一個存在和活動的社會基礎。 是指個體接受群體和社會的文化而表現為群體和社會的特征,是個人遵照社會規(guī)范參與群體和社會生活的特征。表現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動性、有共同的生活模

15、式等。社會性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最本質的特征。 人是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行動者(行動者是從事社會行動的人)。人作為行動者是主體性和客體性的統(tǒng)一。主體性:是指人可以主動地采取自己認為合適的行為的特征??腕w性:是指每一個人都是他人行為的對象,人必須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對方的行為并做出反應。人的需要是社會性的,需要是一個人行動的基礎和積極性的來源。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需要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認為,生存、享受、發(fā)展是人類需要歷史發(fā)展的三階段。圖2-1三種社會需要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馬斯洛的人類需要層次論 1943年五層次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或愛(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19

16、54年七層次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或愛(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社會關系:是社會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關系,是從抽象意義上說明處于相同或類似的社會相對位置上的人們之間的共有的行為模式,是在社會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即它們之間的穩(wěn)定的,合乎社會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如父子、師生關系)。社會關系的作用:為扮演某種角色的人提供了行為模式。社會關系的類型從角色紐帶的性質的角度分從角色結合形式的性質的角度分結合關系分離關系混合關系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yè)緣關系志緣關系社會是一個行動體系社會關系形成于社會行動之中,為社會行動提供框架與方向(通過社會規(guī)范),角色扮演者

17、(行動者)則以自己對行為規(guī)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動。因此,社會關系體系也是一個社會行動體系。社會行動與社會結構的形成社會結構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即結構化過程。社會行動與社會結構的構成是一個不斷再生產的過程,體現為二重性(英吉登斯)。第三節(jié)文化 文化的涵義: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成果,包括人類創(chuàng)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質產品、技術和知識、規(guī)范和習慣、信仰和價值等。 文化的三層次含義廣義的“文化”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中尺度的“文化”主要指制度和規(guī)范文化,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通過創(chuàng)造、選擇、積累而形成的行為規(guī)范、習慣和生活方式小尺度的“文化”僅指科學文化知識,是對文化的非學科化的理解 文化的分類三

18、分法物質文化(有形的、具有物質特征)規(guī)范文化(以行為規(guī)范為主體,包括行為方式、辦事規(guī)則、共處規(guī)范)認知文化(人們的各種知識,包括態(tài)度、價值和信仰等)社會學主要研究規(guī)范文化,即研究帶有意義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對人們的行為及社會生活的影響。 以文化發(fā)生的領域為標準分類文化是由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和學到的文化是群體共享的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號之上的文化的特性文化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的產物;對于一個個體來說,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特征和能力,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當某種行為和價值被群體接受、共享時,它們才成為文化并被保存和留傳下來。符號是人類表達意思、進行交流的工具,符號包括人類的語言、表情、姿勢,以及標志等任何有意義地表達

19、某種事物的東西。當這些符號所承載的意義被普遍認可后,符號也就有了獨立存在的價值,也就成為某種意義的象征。各種符號的相互結合表現為復雜的社會意義。文化的結構文化的功能 文化模式 文化叢 文化叢文化叢文化元素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整合功能 導向功能 維持秩序功能 傳續(xù)功能 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的相對差異性(指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 文化變遷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變遷 原因表現主文化與亞文化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中國文化的類型與特點 變遷的原因 文化沖突 文化融合 原因由于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環(huán)境不同,人們謀生的手段與方式不同,所以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也不同。表現(1)在宏觀層面上,文化

20、可以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或文化模式;(2)在地域上,有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3)在經濟類型上,有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工商文化;(4)在文化相對地位上,有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主文化與亞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導或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亞文化是指在一定范圍內處于次要地位的文化。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我族中心主義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場上,認為本民族的文化優(yōu)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進而掩護與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現象。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論)認為文化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相對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場上,用本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去評判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國文化的類型與特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屬于一種以

21、家庭宗法制度為主體的倫理型文化。其基本特點:重實際,求穩(wěn)定,安土重遷,以家族為本位,尊君重民,重視人倫等。變遷的原因一是人們的發(fā)現與發(fā)明;二是因不同文化的接觸而發(fā)生的文化傳播。文化沖突是指兩種文化接觸時,在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行為方式等方面發(fā)生的互相反對的情況。文化融合是指擁有兩種文化的群體在相互交往(被迫的或自愿的)過程中,原來的兩種文化相互吸收對方的長處而趨于一致的現象。 第三章人的社會化第一節(jié)人的社會化的涵義與內容何為人的社會化人的社會化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人的社會化的內容第二節(jié)社會化的機制與過程社會化的實施機構基本社會化繼續(xù)社會化與再社會化第三節(jié)社會化與個性發(fā)展個性及其形成社會化在個性形成

22、中的作用個性與民族性何為“社會化”?社會化是指一個人由生物體變?yōu)樯鐣说倪^程,即一個人學習社會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會性,由生物人變?yōu)樯鐣说倪^程。 狹義廣義是指從人的出生到其成為基本合格的社會成員即青年這一階段的社會化。廣義的社會化伴隨著人的一生?;旧鐣▼雰呵嗄甑纳鐣?) 繼續(xù)社會化 再社會化 從個性發(fā)展的角度社會化研究的三個角度從文化的角度從社會結構的角度社會化是人的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社會化是社會和群體向個體傳輸文化,個體學習和認同文化的過程。社會化是使個體變得具有社會性,培養(yǎng)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社會化的必要性社會化的可能性 從個人角度來看 從個人角度來看 人類有較長的依賴生活期

23、 人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人有語言的能力 人要自生存下去就必須參與社會群體生活,繼承人們在以往創(chuàng)造的文化,不斷學習人們創(chuàng)造的新經驗、新知識,也即必須進行社會化。 一個社會要延續(xù)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員了解已有的文化遺產,認同社會的主價導值,遵循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即對新成員進行社會化。這種依賴性使群體與社會對新的社會成員實施社會化成為可能。同時,較長的依賴期使新社會成員學習文化知識成為可能。 學習能力主要包括模仿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 語言是人類傳達信息、溝通思想的工具。語言特別是文字語言具有儲藏的性質,可以把人類經驗與知識保留下來供后人學習。語言有文字語言、口頭語言、符號語言、肢體語言等形式。 社會化的內容

24、 人類發(fā)展的任務 人生六階段(哈維格斯特人類發(fā)展):(1)幼兒期,主要學習基本生活技能。(2)兒童期,通過游戲學習一些動作技能,學習與同伴建立良好關系,學習文化知識,發(fā)展道德感。(3)青年期,學習社交,準備擇業(yè)與組織家庭,學習價值與倫理體系。(4)壯年初期,結婚生子育兒,立業(yè)。(5)中年期,養(yǎng)家糊口,教育子女,侍奉父母,調適自身。(6)老年期,適應退休與收入減少,適應配偶死亡帶來的影響,并與同齡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主要是指基本社會化(從出生到青年階段的社會化)的內容,主要有:(1)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2)學習謀生的基本手段(3)學習社會行為規(guī)范(4)明確生活目標(5)培養(yǎng)社會角色 何為“人的社

25、會化機制”?人的社會化機制是指人的社會化過程的內在機理,它是一個相當廣闊的領域,包括社會化的實施者與社會對象的關系模式,社會化對象的內在心理特征等。 社會化機制的三種理論解釋 教化論 學習論 教化論 社會化的實施機構 家庭 同齡群體 學校 工作單位 大眾傳播媒介 教化論:將人的社會化過程視為社會化的實施者向社會化對象實施教化的過程。認為社會化的任務就是將不知不識的生物人教化成為具有群體與社會文化的社會人。其特點是:社會化對象是被動的。代表:斯金納。他認為自發(fā)性行為與操作性學習有關,提出斯金納箱理論,表明行為的后果對自發(fā)性行為(隨意性行為)有決定性作用。 自發(fā)性行為行為的后果以前的自發(fā)性行為重復

26、出現的可能性降低以前的自發(fā)性行為重復出現的可能性提高被否定被批評不愉快體驗被肯定被獎勵愉快體驗學習論:將人的社會化過程視為社會化對象主動學習的過程。認為社會化過程主要是社會化對象的主動學習過程,在社會化過程中必須確立社會化對象的主體地位。代表:皮亞杰的發(fā)展心理學強調人是積極主動的,認為人能夠判斷、規(guī)定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行為。 互動論:將人的社會化過程視為社會化的實施者與社會化對象的相互作用過程。認為人的社會化是一個由社會化的實施者與社會化對象共同參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一方面,社會化的實施者向社會化對象灌輸知識、價值和規(guī)范;另一方面,社會化對象對自己的行為有所選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實施者的“灌輸”

27、行為,從而以新的方式實施社會化。艾利克森關于人類成長的八階段說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克森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 嬰兒階段、幼兒階段、學前階段、學齡階段、青少年階段、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中年期)、成熟期(老年期)。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人生任務,社會對不同階段的人會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人能夠成功地對特定的社會要求做出反應,就會得到積極的評價,從而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并進而對未來的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反之,則會產生消極影響。例如,嬰兒期:未得到良好照顧,安全需要未得到滿足,則會產生不信任感。幼兒期:過多限制與責怪會使其產生羞恥感。基本社會化(即嬰兒青年的社會化):是指從嬰兒到青年時期的社會化。可分

28、為三個小的階段:(1)嬰兒學齡初期的社會化 特點:初到人間的生物人、初涉人世的社會人,始以家族教育為主,后由家庭教育向學校家庭教育轉變。 主要任務:基本的生活技能、知識與行為規(guī)范、道德意識(2)少年期的社會化 年齡:12-15歲。 特點:不安分、人生的“躁動期”、社會化的“危險期”。 主要任務:學習文化知識、相對獨立地實踐社會行為規(guī)范(3)青年期的社會化 年齡:14、15歲20歲左右。 特點:生理、心理上已接近于成人。六大高峰:體力、智力、特征行為、社會需要、創(chuàng)造、超常規(guī)行為高峰。少年青年社會化遇到的問題(1)心理上的斷乳(社會性斷乳)(2)社會價值觀念的多樣化(3)理想與現實的矛盾(4)社會

29、的迅速變遷(5)代溝 繼續(xù)社會化再社會化 繼續(xù)社會化是指人們在基本社會化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以適應社會生活、適應角色變化的過程?!盎畹嚼希瑢W到老”再社會化是指由于原來的社會化失敗或基本上已不適用,而重新學習社會的價值與行為規(guī)范的社會化過程。原因:一是適應新角色的需要;二是知識折舊與知識更新的需要。 被動再社會化(如,犯罪分子的改造)主動再社會化(如,跨文化者的再社會化學習原因:一是原來的社會化失敗;二是原來的社會化成果基本上已不適應。 什么是個性? 也稱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tǒng)一的心理品質。 一般表現為它的傾向

30、性,即在一定的、具體的條件下對個體的某些態(tài)度與行動的積極的、選擇性的推動。這種傾向性主要表現在興趣、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弗洛依德的人格“三我”結構人的個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個體在后天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而成的。個性以生理素質為基礎,但社會實踐、社會化過程對個體的個性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請以西游記中孫悟空為例,思考人格“三我”結構。請觀察紅綠燈前人們的行為,分析其人格“三我”結構。個性的形成 弗洛依德(1856-1939)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會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本我追求快樂,自我追求現實,超我追求完美。氣質是人的天性

31、,無好壞之分。 性格一種與社會關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包含著豐富的社會道德含義。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與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是在后天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的,同時也受個體的生物學因素的影響。性格差異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異。(請思考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賈寶玉多情與反叛、林黛玉抑郁與聰慧、曹操雄心與奸詐、關公勇猛與忠誠)態(tài)度是個體對社會、對自己和對他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包括對事物的評價、好惡和趨避等方面。 社會化在個性形成中的作用 促成社會個性的形成。原因:在同一個群體或社會中,個體社會化的外部文化環(huán)境是相同的,群體或社會則用同一種標準去要求、塑造同一類個體,其結果是同類個體有

32、相似的個性。社會個性:是指同一群體中多數成員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是一個群體中成員個性的共同的方面。如,男人性格與女人性格、東方人性格與西方人性格等。 造成雷同性格的出現。原因:雷同性格是對群體成員過度社會化的結果。過度社會化往往是同集權體制、自上而下的單一的社會化方式相聯系的。 雷同性格是指同一群體的不同成員的個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現象,是群體成員個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過不同部分而處于支配地位的現象。人的個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而成的。社會化過程對個體的個性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個性與民族性的關系 當我們把群體視為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時,這一群體的社會個性就成了民族性

33、或國民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的大多數成員共有的個性特征。國民性:是一個國家的國民所共有的個性特征。在單一民族國家中,民族性即國民性;在多民族國家中,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動形成的共有的個性特征,即是這個國家的國民性。如,日本的國民性是指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而中國的國民性是指整個中華民族(華夏民族)的性格特征。 中、日兩國國民性的特點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愛美而又黷武;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熬张c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中國國民性基本上建立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之上。農耕文化與以家族、家族、村落為特點的居住模式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相對封閉與

34、保守的、以人倫為取向的文化特征,并內化為民族成員的心理與行為特征。重視儒家文化與集體主義文化的人認為,中國國民性的特點是:看重權威、保守、依賴性、順從、禮讓、謹慎、勤儉、忍耐、安分。第四章社會互動第一節(jié)社會互動的類型及意義社會互動的涵義社會互動的類型社會互動的意義第二節(jié)社會互動的理論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符號互動論常人方法學擬劇論第三節(jié)社會角色社會角色及其類型社會角色的扮演社會互動的涵義 社會互動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交往,是指人們對他人采取社會行動和對方做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是發(fā)生于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相互的社會行動的過程。 何為“社會行動”? 社會行動是指人們所做出的以他

35、人為行為指向的,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預想的反應為目的的行為。 韋伯關于社會行動的四種類型 單位社會行動的構成要素 目的合理性行動價值合理性行動 情感合理性行動 傳統(tǒng)行動 行動者 目的 手段 條件(情境) 規(guī)范 思考:試以找工作為例,理解社會行動的構成要素。 社會互動的類型 不同行動主體之間的社會互動 人際互動 群體互動 是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如: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的交往。 不同性質的社會互動 合作 沖突 競爭人際互動:是作為行動者的個人之間有意識的、有目的的相互作用。 人際互動的特點 互動發(fā)生于個人之間 在大多數情況下,互動雙方是“共同在場”的,即互動是直接的、面對面進行的,在少數

36、情況下,人際互動也可能通過媒介來進行 互動雙方都明白各自的角色,其行動的目標和手段是明確的 雙方的行動與反應都是及時的,雙方能直接感受到互動的結果 感情在人際互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合作:是不同個人或群體之間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動方式。合作是人類最基本的互動方式??煞譃楣餐献鳎ㄊ且环N共時性的集體參與)與分工合作(包括分散性合作與序時性合作)。 合作的條件 參與合作者有一致的目標 參與合作者不能單獨達到目標,而必須相互依賴 參與合作者能力的互補性 參與合作者有最基本的信任 競爭:是不同個人或群體為了各自獲得同一目標而進行的互動方式。其目標是“物” (如:財富、權力、名譽、愛情等),而

37、不是“人”。 競爭的條件 存在著想占有同一目標的個人或群體 參與者都希望獨占這一目標物 目標物具有排他性,即一方占有,另一方就會喪失 沖突:是指人與人或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各自獲得共同珍視的目標而采取的斗爭、壓制、破壞以致消滅對方的互動方式。其目標是“人”,而不是“物”。在沖突中,雙方都將對方視作敵對者,并將注意力集中于敵對者身上,而不是目標物上。 一種特殊的社會互動:集體行為涵義:集體行為通常是指缺乏組織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響所采取的群體行動。分類:可分為初級集體行為(包括騷動、傳聞、社會動蕩不安、時尚)和高級集體行為(社會運動) 特征 群體性 非組織性 突發(fā)性 社會互動的意義 促進

38、對自我的認識滿足行動者的社會需要社會互動是社會構成與發(fā)展的基礎 自我意識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庫利用“鏡中自我”這一概念來形象地說明人們都是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的。“鏡中我”的三個階段(感覺階段、解釋階段、自我反應階段),并認識到“首屬群體”對自我的形成最為重要。個體的非自足性決定了他必須與他人共同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即需要社會互動。社會互動是滿足需要的途徑。社會結構的基礎是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則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交往與互動而形成的。 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 馬克思對社會交往的界定:社會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是人從事共同活動的過程。馬克思認

39、為,社會交往對于滿足人們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一,交往是個體生存的需要;第二,交往是人自我顯現的方式;第三,交往建構著社會。代表人物: 米德(Jeorge H. Mead) 托馬斯(W. I. Thomas) 庫利(C. H. Cooley) 布魯默(Herbert. G. Blumer) 庫恩(G. Manford Kuhn)等符號互動論:是一種通過分析日常環(huán)境中的人們的互動來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社會學理論流派。符號互動論的提出:在米德思想的基本上,布魯默于1937年提出了“符號互動論”這一名稱。 符號互動論的內部分歧 :芝加哥學派:注重個體的能動性與自由度,認為個體具有潛在的

40、自發(fā)性,互動處于不斷變遷之中,社會組織是不固定的、易變的,強調從經驗中得出結論,注重使用“敏感概念”,側重于歸納性理論建構。 衣阿華學派:強調人們的“核心自我”作為一個客體的重要性,認為它將影響和限制人們情境定義的方式,人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和可預見性。注重文化與社會結構對認同的規(guī)制,傾向于把個體的人格及社會組織看作是結構化了的,互動受到這些結構的規(guī)制,強調“核心自我”,注重建構統(tǒng)一的互動理論體系,側重于使用演繹方法。 請思考:從符號互動論的視角分析“現代人易變”是誰之過?芝加哥學派:外界變化太快,人不能不變!衣阿華學派:由于有“核心自我”的存在,人不應該易變,因此易變是現代人的錯!常人方

41、法論是一種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互動中使用的方法的理論。核心概念:一是行為的反身性與互動;二是意義的索引性;三是其常用互動方法主要有尋求正常模式、進行視域融合、運用等等原則。 代表人物:加芬克爾加芬克爾的裂變試驗(Breaching experiment):在裂變試驗中,正式的互動程序被有意地打破,參與互動的一方對另一方的任何陳述都提出刁難。被試:我的輪胎癟了。實驗者:你的輪胎癟了,什么意思?被試:(經過一時的困惑之后,用一種滿含敵意的腔調回答) “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輪胎癟了就是輪胎癟了。 我的意思就是這樣,沒有別的意思。你是不是瘋了?戈夫曼的擬劇論:研究的是人們運用哪些技巧在別人的心目中創(chuàng)造

42、印象。戈夫曼認為,為了獲得一個好的印象,人們常常會進行“印象管理”。主要概念:劇場比喻、自我展示、焦點互動、非焦點互動、經驗的結構與組織劇場比喻:戈夫曼把社會比作劇場舞臺,把社會成員比作演員,并用以解釋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中,人人都是演員,他們通過相互演出節(jié)目,操縱腳本、舞臺、道具和角色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為自己塑造一個良好的印象。為了表演,人們會區(qū)分前臺(是一個經過“印象管理”的供表演的地方)與后臺(是一個未經“印象管理”的供放松與休息的地方)。自我展示的主題是:人們極力避免犯錯誤和失禮,以免使情境定義破裂,而他們也因為作為觀眾的他人保持禮儀與響應而受益。 社會角色(簡稱“角色”):

43、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與人們在社會關系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相一致、社會所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社會角色的特點普遍性具體性復雜性表現性一是社會角色普遍存在于各種社會之中,與 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形影不離。二是社會角色是同類社會成員共享的行為模式。每一種社會角色都是對人在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中的地位的具體確認,表現為眾多具體的規(guī)范與行為模式。有多少種社會關系,就有多少種與之對應的社會角色。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角色的復雜性。社會角色所內涵的社會規(guī)范是角色承擔者通過角色扮演表現出來。社會角色的類型 分類 一分類 二分類 三先賦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緣、遺傳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礎上的、由先賦地位所規(guī)定的角色。

44、自致角色:是經過個人的努力而獲得的角色。開放角色:是指社會對角色沒有明確而具體的規(guī)定,而只是指出了扮演這種角色所遵循的基本思想的角色。 規(guī)定角色:是指對角色的行為、行為規(guī)范和標準有明確而嚴格地規(guī)定的角色。實際角色:是處于某一社會位置上的人實踐其所應遵行的角色規(guī)范的實際情況。理想角色:是社會對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們的行為的期望,是社會為承擔某一角色的人所設計的一套應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為規(guī)范。 角色距離:實際角色與理想角色之間的差距。 角色扮演:是指一個人承擔某種社會角色,并按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guī)范去活動。角色扮演的基本過程:了解社會對角色的期望角色認同角色扮演的具體過程角色扮演中可能出現

45、的問題 :角色混淆 角色緊張 角色沖突 角色失敗 復式角色與角色叢的區(qū)別:復式角色:一個人承擔多種社會角色的現象。角色叢:圍繞著某一社會地位而形成的一組角色。復式角色不一定能構成角色叢,但角色叢中的人一定是一個復式角色的承擔者。只有相關的復式角色才構成角色叢。 第五章初級社會群體第一節(jié)社會群體及其類型 社會群體的涵義與特征 社會群體的類型 人類結合成社會群體的原因 群體凝聚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群體過程的五個階段 群體中的權力第二節(jié)初級社會群體的特征與功能 初級社會群體的概念與特征 初級社會群體的類型與維持 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及其變化第三節(jié)初級社會群體的典范:家庭 家庭的涵義與類型 家庭的功能及其變

46、遷 家庭的變遷社會群體的涵義 是指人們通過互動而形成的、由某種社會關系連結起來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成員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種團結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社會群體的特征 社會群體成員之間具有直接的、明確和持久的社會關系 群體成員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體意識 有一定的群體邊界 群體成員有某種共同的期待與行動能力 按群體規(guī)模分 小群體大群體 按成員間關系的親密程度分按群體形成的基本緣由分 按群體成員對自己人與他人的感情分 按群體內部行為規(guī)范的正式程度分 初級社會群體(首屬社會群體)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 血緣 外群體內群體 次級社會群體體地緣 業(yè)緣 志緣 人類結合成社會群體的原因 結成群體是人類共同對付外在

47、壓力、尋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的需要 合作的需要 群體凝聚力的含義是群體成員之間互相吸引并整合為一體的力量,是不同個體結合成群體的基本要素和內在機制。(是群體得以維持的原因)群體凝聚力的形成是一個由個體之間互相吸引變?yōu)閭€體對群體的依賴的過程,與群體內外部的諸多因素有關。群體凝聚力的發(fā)展:表現為三個層次 一是人際吸引 二是群體規(guī)范的形成與遵從 三是成員把群體目標自覺地作為自己的目標,把群體規(guī)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 群體過程的涵義群體過程是指群體的形成與運行過程。群體過程的五個階段(從人際過程的角度看群體過程 )行為(人們面對個人將如何行動)情感(人們的動機、相互間的感情及對事情的看法)規(guī)范(人們認為

48、應該怎樣去活動以表達感情)目標(群體作為獨立的單位希望做什么)價值(群體作為獨立單位希望是怎樣的)在群體過程中也存在著矛盾和不一致,也存在著強制性的權力。群體權力關系的形成是群體結構和群體過程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初級社會群體的概念是由面對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 初級社會群體的特征一是規(guī)模較??;二是持續(xù)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三是人際關系親密,因而,成員具有 不可替代性;四是非正式控制。常見的初級社會群體初級社會群體的形成與維持 初級社會群體的形成與維持是群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這些努力主要包括:經常性交往、非利已的動機、開放和寬容。 1.家庭2.兒童游玩群體3.鄰里4.朋

49、友圈子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包括正、負功能 )初級社會群體的變化 初級社會群體在現代社會表現出逐漸衰落的景象。一是初級社會群體的某些功能外移;二是初級社會群體內部的成員關系趨于松懈;三是某些初級社會群體名存實亡。正功能主要表現在:第一,是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場所;第二,是個人走向社會的橋梁;第三,滿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第四,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 。負功能主要表現在:第一,初級社會群體的過分發(fā)展可能會抑制個人的發(fā)展;第二,初級社會群體對成員的過分滿足可能導致個人對 群體的過分依賴,從而影響其在社會中的發(fā)展;第三,成員對初級社會群體的過分忠誠可能損害社會的 整體利益。(本位主義、小集團主義) 家庭的涵義

50、家庭(結構)類型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yǎng)關系組合起來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家庭是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生活共同體。) 請思考:家庭的歷史與未來。一是核心家庭(夫妻加未婚子女)二是夫妻家庭(空巢、丁克)三是主干家庭(直系家庭)(多代同堂,但家中同代夫妻 只有一對,且次小一代夫妻必須健全,可分為完整 主干家庭與殘缺主干家庭)。四是聯合家庭(同代中至少有兩對夫妻生活在一起)五是隔代家庭(祖孫家庭)六是單親家庭(夫或妻加未婚子女) 家庭的功能 家庭主要功能 家庭功能的影響因素 家庭功能的變遷 一是生物功能;二是經濟功能;三是撫育功能;四是贍養(yǎng)功能;五是休息與精神滿足功能

51、。一是家庭生命周期;二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階段;三是民族文化、社會政策等因素。含義:是指在社會影響下,家庭功能所出現的變化,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內涵的改變、功能外移、舊功能的消失與新功能的出現,以及家庭的主要功能隨著家庭生命周期的階段性變化而發(fā)生的改變。 家庭的核心功能:是指在家庭諸功能中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具體體現著一定社會的家庭制度和家庭本質的功能。家庭變遷的含義 是指宏觀家庭制度的變遷以及微觀的與家庭生命周期相聯系的周期性變化。主題:結合社會現實,分析家庭變遷的趨勢及其影響因素課堂討論現有研究成果:古德關于世界家庭模式變化趨勢古德認為,在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過程中,擴大家庭趨向于向夫婦式家庭制度

52、轉變,家庭制度向夫婦式家庭制度轉化。 家庭變遷的趨勢社會變遷 家庭變遷 生產方式收入構成就業(yè)性質生活方式價值觀念 收入結構 、就業(yè)結構、成員地位、價值觀念 、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家庭關系 第六章社會組織第一節(jié)社會組織的特征與結構社會組織的定義與特征社會組織的類型與構成要素社會組織的結構第二節(jié)組織目標與組織運行組織目標的涵義與功能組織的運行社會組織與環(huán)境的關系第三節(jié)社會組織的管理家長制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的管理理論組織文化理論組織管理中的參與中國的單位組織社會組織的涵義 社會組織的特征 廣義的社會組織是指人們從事共同活動的所有群體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團體、政府、軍隊和學校等。狹義的社會組織

53、是指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而有意識地組合起來的社會群體,如企業(yè)、政府、學校、醫(yī)院、社會團體等。社會學主要研究狹義的社會組織 一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地組織起來的群體;二是目標簡單明確;三是成員之間的關系不那么親密;四是成員的可替代性強。經濟生產組織:把經濟利益放在首位的組織,如實業(yè)公司。政治目標組織:是形成和部署社會權力的組織,如政府機關。整合組織:是調節(jié)社會沖突,減緩社會矛盾,進行社會控制的組織,如法庭、法律職業(yè)實體。模式維持組織:是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組織,如學校、教會。 從宏觀社會體系的角度來分類(帕森斯)從組織運行的受惠者的角度分類(布勞) 互利組織:以組織成員的互惠為目的,如工會、俱樂部。

54、服務組織:向其顧客提供專業(yè)性的、良好的服務的組織,如醫(yī)院、學校、社會工作機構、律師事務所。經營性組織:是營利性組織,以盈利為目的,如公司、銀行等。公益組織:是以一般公眾為受益對象的組織,如政府機關、郵局等公共服務設施。 依組織中的權威性質或組織對成員的控制方式分類(艾茲奧尼) 強制性組織:建立在暴力基礎之上的、以強迫手段使其成員服從的組織,如監(jiān)獄、精神病院、軍隊。功利性組織:是通過金錢和物質報酬對成員進行控制的組織,如工商業(yè)組織。規(guī)范性組織:是用規(guī)范(通過規(guī)范的內化)對其成員進行控制的組織,如宗教組織。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 1.成員(需通過一定的手續(xù)加入)【區(qū)別:初級群體的成員是自然加入的】2.

55、確定的目標3.規(guī)范性的章程4.權威的領導體系5.物質基礎:如資金、設備、活動場所涵義是指社會組織各構成部分之間所確定的、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形式,包括社會組織由哪些部分組成,各部分在組織整體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它們在組織運行中的比較穩(wěn)定的相互關系。 社會組織的結構 正式結構 非正式結構是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所設置的,并由組織規(guī)章正式規(guī)定的各層次、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穩(wěn)定的關系模式。 是指組織中各種的非正式關系的總和,包括組織中的非正式群體或非正式組織和基于工作關系的基礎上而衍生出來的非正式關系。 (正式)組織結構的類型 從組織管理學的角度分類:五類直線型:特點是信息在垂直方向上單線傳遞。職能型:特點是由職能部

56、門指揮下層部門運行。直線職能型:特點既強調自上而下的行政主管的統(tǒng)一領導,同時也注意發(fā)揮職能系統(tǒng)在專業(yè)、技術方面的作用。事業(yè)部型:特點是集中決策、分散經營。整個組織有統(tǒng)一的領導和決策機構,各二級組織即事業(yè)部之間又有相對獨立的利益、相對獨立的市場服務領域和相對獨立的自主權。矩陣型:特點是職能部門與項目小組交叉管理,每個員工既接受職能部門技術上的領導和監(jiān)督,又接受項目負責人的領導和管理。 組織結構類型的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組織結構出現新的變化,以工商企業(yè)組織為例,組織結構向橫向公司和組織網絡發(fā)展。 動手做:請以高校、公司或行政機關為例,繪制組織圖。 組織圖一例組織目標的涵義 是指組織奮力爭取

57、達到的所希望的未來狀態(tài),它包括使命、目標對象、指標、定額和時限等。使命是指組織在社會體系中所承擔的責任;目標對象是對這種使命的具體化,即它在哪方面要有所作為;指標與定額是指在更具體的方向上要達到什么水平。 使命是指組織在社會體系中所承擔的責任;目標對象是對這種使命的具體化,即它在哪方面要有所作為;指標與定額是指在更具體的方向上要達到什么水平。 組織目標的功能 1.是組織存在的合法化根據;2.是不同性質的組織相互區(qū)別的標準;3.為組織參與者之間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礎;4.是衡量組織成員和組織活動成效的標尺。 組織目標的結構 個人目標組織目標 整體目標部門目標 對內目標對外目標 組織過程的含義組織化

58、的含義 是指將組織要素組合成一個整體并使其去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是指將獨立的個體組合成一個共同活動的整體的過程。 組織中的激勵 組織理論與組織管理理論認為,個人是理性的,組織成員是在組織的制度、規(guī)則之下基于自身利益進行理性選擇的行動者。組織應設計出各種方法去刺激他的積極性,以使其為組織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激勵理論 需要型激勵理論 過程型激勵理論 公平理論 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為基礎,認為只要確實了解組織成員的需要結構,就能設計出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激勵。 認為人的行為的積極性程度與他對組織的工作過程、成果的分配過程的看法有關,當人們認識到他的工作與其利益密切相關時,他的工作積極性就高。 認為如果

59、組織成員感到自己得到了公平的對待,他就有積極性的行為;反之,則會變得消極。 組織中的政治 組織的政治學分析認為,組織并不是和諧的整體,而是充滿利益沖突的。組織中的決策是利益沖突的結果。 社會組織的環(huán)境 封閉的組織觀開放的組織觀 以研究組織的內部規(guī)則、組織成員的積極性為主 重視環(huán)境對組織的影響,組織與環(huán)境的關系組織環(huán)境主要包括相關組織、相關制度與文化。環(huán)境對社會組織的影響:(1)社會系統(tǒng)的觀點(2)資源依賴對組織的影響(3)文化環(huán)境對組織的影響家長制的涵義家長制是建立在下級對上級的個人效忠、服從和依賴基礎上的組織管理方式。家長制的五大特征 一是組織管理的權力高度集中于組織最上層,不向下分權;二是

60、最高領導人和管理者基本上憑個人經驗進行管理;三是管理行為有較大的隨意性;四是組織的領導人把組織當作自己的私人領地,不容別人干涉;五是組織中缺乏的辦事規(guī)則,沒有明確的組織規(guī)范,或者正式規(guī)定的組織規(guī)則形同虛設,組織中基本上是人治、“家天下”。 家長制存在的條件 一是組織的規(guī)模小、內部分工不發(fā)達、組織中的技術比較單一、外部環(huán)境比較穩(wěn)定,這些使得家長制可以應付。二是組織的建立與最高領導人的努力有關。這種組織多是最高領導人一手創(chuàng)辦的,或(因其資歷和與上層的關系而)對組織的發(fā)展做出過有益的貢獻。三是組織成員的臣民思想。古典管理理論泰羅: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一般行政理論韋伯:科層制理論以“經濟人”為假設,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