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的組織培養(yǎng)_第1頁
木薯的組織培養(yǎng)_第2頁
木薯的組織培養(yǎng)_第3頁
木薯的組織培養(yǎng)_第4頁
木薯的組織培養(yǎ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木薯的生物學特性及組織培養(yǎng)技術摘要:木薯是目前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一般以莖稈進行無性繁殖,具有全年 可種植,易栽培,廣泛分布在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由于木薯自身的特性(如 植株的高度雜合、花粉育性低、有性子代嚴重分離等)及種質資源的局限性(如 抗性基因資源貧乏、己知的品種均含有氤化物等),傳統(tǒng)的育種方法在木薯育種 上的應用受到限制,目前,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結合誘變育種篩選突變性狀已成為 選育種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關鍵詞:木薯生物學特性組織培養(yǎng)前言:木薯(ManihotesculentaCrantz)屬于大戟科塊根作物,具有高生物量、高 淀粉、抗逆、耐瘠等多種特點,是全球熱帶地區(qū)僅次于水稻、甘

2、蔗、玉米的第4 大糧食作物,為超過六億人口提供生存的基本熱能。在我國木薯作為新興的能源 作物受到廣泛重視,其產量的90%用于生產淀粉和乙醇,木薯生產和加工產業(yè)有 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和潛力。由于木薯是無性繁殖的異花授粉作物,基因型高度雜合, 新品種培育中存在雜交育種選擇效率低,隱性不良基因沉余,以及自然繁殖系數(shù) 低等問題,傳統(tǒng)育種方法在基因重組方面受到局限。生物技術的應用卻能夠在很 大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木薯組織培養(yǎng)是木薯生物技術的基礎。木薯小抱子胚胎 發(fā)生培育加倍單倍體和體細胞胚胎發(fā)生再生植株體系,不僅能夠開辟利用木薯雜 種優(yōu)勢的技術途徑,而且在轉基因育種、基因鑒定、優(yōu)良克隆系快速繁殖及種質 保存

3、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木薯的生物學特性木薯(cassava)亦稱 manioc、mandioc 或 yuca,學名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M. utilissima Pohl),別名木番薯,樹薯。隸屬于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薔薇亞綱(Rosidae)、大戟目(Euphorbiales)、大戟科 (Euphorbiaceae)、木薯屬(Manihot)植物,屬內有98個種,其中僅有木薯一 個栽培種(Roger et al, 1973)。1.1特征與特性大戟科植物原產于美洲熱帶,全世界熱帶地區(qū)廣為栽培。其塊根可食,可磨 木薯粉、做面包、提供木薯

4、淀粉和漿洗用淀粉乃至酒精飲料。木薯可能為墨西哥 猶加敦的馬雅人首先栽培。大多數(shù)品種含有能產生氤化物的糖類衍生物,原始民 族會用摩擦、壓榨及加熱等復雜的工序去毒。木薯極易發(fā)生變異,所以本身可能 就是一個雜交種。為多年生。葉片掌狀分裂,裂片5枚或9枚,似蓖麻葉,但裂 更深。塊根肉質,似大麗花。品種多,有小的低矮草本、稍大的高1公尺(3叭) 的多分枝灌木及至5公尺高的小喬木。有些品種適應干燥堿性土壤,有些則適于 河邊的酸性泥灘。木薯屬約160種,均為原產於熱帶美洲的喜陽光植物。巴西東 北部的橡膠木薯(M. glaziovii)可產塞阿拉(Ceara)橡膠。西非的糯糊糊 (gelatinous fuf

5、u)及牙買加的巴米糊(bami mush)均由木薯做成。木薯是灌木狀多年生作物。莖直立,木質,高2-5m,單葉互生掌狀深 裂,紙質,披針形。單性花,圓錐花序,頂生,雌雄同序。雌花著生于花序基部, 淺黃色或帶紫紅色,柱頭三裂,子房三室,綠色。雄花著生于花序上部,吊鐘狀, 植后3-5個月開始開花,同序的花,雌花先開,雄花后開,相距7-10天。蒴果, 矩圓形,種子褐色,根有細根、粗根和塊根。塊根肉質,富含淀粉。木薯適應性 強,耐旱耐瘠。在年平均溫度18r以上,無霜期8個月以上的地區(qū),山地、平 原均可種植;降雨量6006000 mm,熱帶、亞熱帶海拔2000 m以下,土壤pH3.8 8.0的地方都能生

6、長,最適于在年平均溫度27r左右,日平均溫差67C,年 降雨量10002000mm且分布均勻,pH6.07.5,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 好的土地生長。1.2分布狀況木薯起源于熱帶美洲,廣泛栽培于熱帶和部分亞熱帶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巴西、 墨西哥、尼日利亞、玻利維亞、泰國、哥倫比亞、印尼等國。中國于19世紀20 年代引種栽培,現(xiàn)已廣泛分布于華南地區(qū),廣東和廣西的栽培面積最大,福建和 臺灣次之,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亦有少量栽培。1.3木薯在我國的栽培歷史木薯于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引入我國,首先在廣東省高州一帶栽培,隨后引入 海南島,現(xiàn)已廣泛分布于華南地區(qū),以廣西、廣東和海南栽培最多,福建、

7、云南、 江西、四川和貴州等省的南部地區(qū)亦有引種試種。在太平天國時代(1851-1863), 木薯已在粵東一帶廣為栽培,并開始進入了農貿市場,當時出版的專輯種木薯 法(梁延東1900年),對木薯形態(tài)特征,水土保持,種植方法,收獲和品種, 留頭縮根,加工計劃等方面都作了扼要的描述,說明當時對木薯已經有了比較深 刻的了解。我國木薯的試驗研究工作,當以解放前的廣東省農林試驗場為最早,該 場在1914 年-1919年,曾進行品種收集、評選、宿根、制粉和塊根營養(yǎng)成份分 析等試驗。1940-1944年,李西開、黃瑞綸等人在廣西柳州沙唐的廣西農事試驗 場對木薯氫氤酸的分布,含量及其清除以及品種觀察和栽培技術等

8、進行了集中和 專門的研究,并發(fā)表了 “木薯毒素之研究”的專論。解放后,梁光商等人于1957 年在廣東開始了木薯的選育種工作,1959年以后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開始 對木薯的種植方法,快速繁殖,輪種間作,種莖貯藏,雜交育種以及北移栽培等 進行了廣泛的試驗研究,在溫健教授的主持下,育成和推廣了食用良種木薯華南 6068,同時摸清了我國適宜栽培木薯的地理區(qū)域和氣候條件,指出我國秦嶺淮河 一線以南的長江流域地區(qū),年平均氣溫16C以上,無霜期8個月以上的地區(qū)都 可栽培木薯,現(xiàn)以廣東、廣西、海南栽培最多,臺灣、福建、云南次之,湖南、 江西、四川、貴州等亦有少量試種。目前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有關農業(yè)科研單位

9、, 已開設木薯研究課題,進行木薯種質收集、保存、評選和育種栽培,深度加工等 研究工作,已育成一系列優(yōu)良品種,如華南124、華南205、華南6068、華南5 號、華南6號等,為我國木薯的品種更新,實現(xiàn)良種化提供新的品種資源。1.4木薯的類型及用途木薯為世界三大薯類(木薯、甘薯、馬鈴薯)之一。木薯屬有100多個種,木 薯為唯一用于經濟栽培的種,其他均為野生種。木薯可分為甜、苦兩個品種類型。木薯的主要用途是食用、飼用和工業(yè)上開發(fā)利用。塊根淀粉是工業(yè)上主要的 制淀粉原料之一。世界上木薯全部產量的65%用于人類食物,是熱帶濕地低收入 農戶的主要食用作物。作為生產飼料的原料,木薯粗粉、葉片是一種高能量的飼

10、 料成分。在發(fā)酵工業(yè)上,木薯淀粉或十片可制酒精、檸檬酸、谷氨酸、賴氨酸、 木薯蛋白質、葡萄糖、果糖等,這些產品在食品、飲料、醫(yī)藥、紡織(染布)、 造紙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在中國主要用作飼料和提取淀粉。2木薯的組織培養(yǎng)2.1木薯組織培養(yǎng)研究進展2.1.1器官發(fā)生途徑(1)以頂端分生組織為外植體的器官發(fā)生途徑1。木薯組培的早期工作主 要是頂端分生組織培養(yǎng),該方法常用于種質資源的保存和交換,品種的提純、復 壯、脫毒等。(2)以單芽莖段為外植體的器官發(fā)生途徑2。Konan等用10mg/L BA誘導 帶腋芽的節(jié)段外植體,形成結構致密的帶芽點圓球狀組織塊。將這些組織塊轉接 到含低濃度激素(0.1mg/L

11、NAA,1mg/L BA,0.1mg/L GA)的培養(yǎng)基上,即形成叢 芽。每個外植體經1個培養(yǎng)周期可產生14株苗。(3)以葉片為外植體的器官發(fā)生途徑3。Shanin報道,從木薯幼葉分離原 生質體,誘導愈傷而再生植株,其結果沒有得到重復。Anthony從Thai8無菌苗 的葉片分離原生質體,在無銨MS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并在液面上覆蓋瓊脂糖固化 的B5培養(yǎng)基,又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中均勻地垂直插入多支短玻璃棒。(4)以胚(子葉、胚軸)為外植體的器官發(fā)生途徑。胚培養(yǎng)指從合子胚或 體細胞胚的各個部位取材,進行離體培養(yǎng)以獲得再生植株4。馬國華等以南植188 體胚為材料,研究了細胞分裂素和生長激素對其器官建成和體

12、胚建成的影響。將 體胚切碎后用含不同細胞分裂素和生長激素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結果顯示,細胞分裂 素促進器官建成,生長激素促進體胚建成;不同的細胞分裂素對器官建成的效果 不一樣,BA和TDZ效果比KT和N-isopntenyla denine效果好。2.1.2體細胞胚胎發(fā)生途徑CD 以胚(子葉、胚軸)為外植體的體細胞胚胎發(fā)生途徑5。初級體胚和次 級體胚的誘導和生長;循環(huán)體胚的誘導和生長,直接體胚發(fā)生適合微繁殖!間接 體胚發(fā)生適用于通過生物技術對木薯進行遺傳改良。(2)以葉片為外植體的體細胞胚胎發(fā)生途徑6。N.F.de Melo首先用不同 濃度的2,4-D從木薯幼葉誘導愈傷組織,再將愈傷組織轉入含不同濃

13、度組合的 GA3和BA培養(yǎng)基。結果顯示,2,4-D可誘導脆性愈傷和致密愈傷。(3)以花為外植體的體細胞胚胎發(fā)生途徑7。完整雄花和小花也可誘導體 胚,但效率低?;ǚ勰摇⒒ǚ哿:突ㄋ幈诮M織未得到體胚!這些體胚經由器官建 成途徑發(fā)育成完整植株,對組培苗的表型和染色體倍性鑒定結果表明,它們與母 株一致,未發(fā)生變異。如果通過花的組織培養(yǎng)得到單倍體植株,將對木薯的倍性 育種和加快其遺傳物質的純合發(fā)揮重要作用。2.2愈傷組織和胚狀體誘導培養(yǎng)的影響因素2.2.1激素種類和濃度對愈傷組織和胚狀體的影響。激素配比的處理只在胚狀體階段進行。NAA濃度對體細胞胚胎發(fā)生的影響8:木薯嫩葉外植體在含有1080 mg/L

14、NAA 的誘導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3d后,開始膨大,逐漸脫分化形成疏松的愈傷組織。培養(yǎng) 913 d后,在愈傷組織的表面,肉眼可見淡黃色或淡綠色的體細胞胚的形成。當 NAA濃度為10 mg/L時,只有1.3%的嫩葉外植體能夠誘導初生體細胞胚胎發(fā)生; 當NAA濃度為40 mg/L時,初生體細胞胚胎發(fā)生頻率可達33.2%;但當NAA濃度 為80 mg/L時,培養(yǎng)基出現(xiàn)一定毒性,愈傷組織褐化較早,體細胞胚胎發(fā)生頻率 跌至18.6%。但是,當誘導培養(yǎng)基只含1 mg/L NAA時,不能誘導初生體細胞胚 胎發(fā)生,其愈傷組織誘導較少,在葉外植體的表面形成一些叢生的根系。在含 2080 mg/L NAA的誘導培養(yǎng)基上,

15、木薯芽的器官發(fā)生與其初生體細胞胚胎發(fā)生 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在暗培養(yǎng)的第7天至第9天,根的誘導首先出現(xiàn);當培養(yǎng)時 間延伸到第10天至第14天,在愈傷組織的表面產生肉眼可見的綠色芽尖或芽。 當培養(yǎng)時間延長到第20天至第25天后,可明顯見到芽或叢芽的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 情況下,體細胞胚和芽出現(xiàn)在同一愈傷組織塊上。有時一個或多個芽出現(xiàn)在同一 愈傷組織塊上。所有這些芽尖或芽在再生培養(yǎng)基上都能夠直接發(fā)育成正常的試管 苗。對于在含4 mg/L 2,4-D的誘導培養(yǎng)基上暗培養(yǎng)的嫩葉外植體,在培養(yǎng)1520 d后,可見到球形或魚雷形胚的形成,其特征跟Szabados等報道的相同,其初 生體細胞胚的誘導頻率為23.8%

16、。2,4-D濃度對體細胞胚胎發(fā)生的影響9:當2, 4-D濃度為2mg/L時,雖然也 能產生較多的愈傷組織,但這些愈傷組織大多呈疏松膨大型,很難誘導出體細胞 胚,致使體細胞胚胎發(fā)生率較低。隨著2, 4-D濃度的增加,色澤淡黃,質地致密的 胚性愈傷組織比例隨之增加,體細胞胚胎發(fā)生率也相應提高。在濃度為4 mg/L 時,體細胞胚胎發(fā)生率達到最高,為63%。繼續(xù)增加濃度至6mg/L,體細胞胚胎發(fā)生 率相對較高,但與4mg/L相比,已出現(xiàn)下降趨勢,為56%。當2, 4-D濃度達到10mg/L 時,產生的愈傷組織大多數(shù)呈膨大疏松型,有些甚至呈褐色,而且從中分化出了根 系,致使體細胞胚胎發(fā)生率嚴重下降,僅為

17、39%。由此可見,2, 4-D濃度對體細胞 胚胎發(fā)生率的影響并不呈直線型,只有適宜濃度的2,4-D才能獲得最佳的誘導效 果。表1 2, 4-D濃度對體細胞胚胎發(fā)生的影響2, 4-D 濃度(mg/L)胚狀體塊/外植體總塊數(shù)體細胞胚胎發(fā)生率(%)產胚量(個)217 /7623. 07. 0454 /8163. 021. 0640 /7156. 019. 0831 /6747. 015. 01025 /6339. 010. 02,4-D的濃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初生體細胞胚的誘導頻率。2,4-D濃度太低,不能誘導初生體細胞胚的形成;對于活性較低的IBA和IAA,盡管其濃度較高,仍然不能成功誘導木薯初生

18、體細胞胚胎發(fā)生10。2.2.2培養(yǎng)基類型及胚狀體成熟培養(yǎng)時間對次生胚狀體誘導的影響“以初生胚狀體為外植體,經誘導產生次生胚狀體(循環(huán)1次)。本實驗以次生 胚狀體(循環(huán)2次)為外植體,分別轉入固體及液體的成熟培養(yǎng)基,研究固體培 養(yǎng)、液體培養(yǎng)及不同胚狀體成熟時間對次生胚狀體即對循環(huán)3次胚狀體的產量的 影響。結果表明(見表2):固體培養(yǎng)基上胚狀體生長較液體中的快,而且次生 胚狀體發(fā)生頻率隨成熟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提高,在15d左右達到最大值,而在液 體培養(yǎng)基上達到最大值的時間稍遲,且在相同的胚狀體成熟時間內次生胚狀體發(fā)生頻率較固體培養(yǎng)的要低。表2胚狀體成熟培養(yǎng)時間及培養(yǎng)基類型對次生胚狀體發(fā)生的影響培養(yǎng)基

19、類型成熟培養(yǎng)時間(d)成熟胚狀體數(shù)/外植體固體516.4 士 2.51023.4 士 2.81529.3 士 4.12025.3 士 3.0液體513.6 士 1.91015.8 士 1.81519.6 士 2.42022.5 士 3.12.2.3前培養(yǎng)細胞分裂素(BA)對胚狀體成苗的影響12。胚狀體在不同濃度的BA處理上成熟培養(yǎng)20d后,將成熟的胚狀體接種到成 苗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30d后,統(tǒng)計每個處理的成苗數(shù)并計算出,成苗率高的處理即為 胚狀體成熟培養(yǎng)最佳BA濃度。表3胚狀體的成熟對成苗的影響B(tài)A(mg/L)胚狀體數(shù)量(個)成苗數(shù)成苗率(%)0(CK)1204537.50.11206554.20

20、.51207663.31.01207262.52.01206856.74.01205041.6結果表明,添加激素BA各處理的成苗率均比對照高。當BA為0.5 mg/L時, 其成熟胚狀體的成苗率最高63.3%;其次是BA為1.0mg/L和BA為2.0 mg/L時, 分別為62.5%和57.5%;再次是BA為0.1mg/L時,為54.2%;第四是BA為4.0 mg/L 時,為41.6%,最低是對照為37.5%。從而初步篩選出較適合胚狀體成熟的培養(yǎng) 基配方:MS +0.5 mg/L CUSO4 + 1.0 mg/L BA。由此可見,合適BA濃度能夠促 進胚狀體的生長發(fā)育,提高成苗率。2.2.4不同的

21、碳源對體細胞胚胎發(fā)生及植株再生的影響13。分別以20-40mg/L的麥芽糖、葡萄糖、乳糖及蔗糖為碳源,加入胚狀體誘導 培養(yǎng)基,研究它們對次生胚狀體發(fā)生及植株再生的影響。四種碳源中以麥芽糖的 效果最好,當麥芽糖濃度為40g/L時,胚狀體誘導效率較蔗糖20g/L時稍高,而 植株再生的頻率則由蔗糖的38.5%提高到74.3%,成熟胚狀體的再生植株數(shù)由蔗糖的11.6增加到24.1,分別為蔗糖對照的2倍。葡萄糖及乳糖對胚狀體的誘導 效果均較蔗糖的差(表4)。表4不同碳源對木薯次生胚狀體發(fā)生及植株再生的影響碳源濃度成熟胚狀體數(shù)/外植體再生頻率()再生植株數(shù)/外植體蔗糖2030.338.511.64020.

22、424.35麥芽糖2025.556.814.54032.574.324.1葡萄糖2010.527.92.9408.319.71.6乳糖208.341.43.42.2.5基因型對胚狀體成苗的影響&在試驗的7種基因型中,華南8號的成苗率最高,達到64.4%;其次是南植 188和MCol22,分別為57.8%和55.6%;其余依次為文昌紅心、華南5號、華南 7號和華南6號,所獲得植株的比例分別為52.2%、51.1%、45.6%和43.3%。試 驗結果表明(表5),華南8號、南植188和MCol22的成苗率較高;且由上述表 2和表3可知,華南8號、南植188和MCol22的出胚率與產胚量均較高,因而

23、 可以作為木薯體細胞胚胎發(fā)生培養(yǎng)與植株再生優(yōu)先選擇的基因型??梢?,多個基 因型之間成熟胚狀體的成苗率存在差別,但均能達到一定的水平,由此說明該體 系對基因型的依賴性并不突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應用于不同品種體細胞 胚胎發(fā)生的培養(yǎng)。表5不同基因型對胚狀體成苗的影響基因型胚狀體數(shù)(個)成苗數(shù)(株)成苗率(%)華南5號904651.1華南6號903943.3華南7號904145.6華南8號905864.4文昌紅心904752.2南植188905257.8MCol22905055.63結論木薯經過人類約4000年的廣泛引種和栽培,現(xiàn)已遍布全球北緯30 -南緯 30間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木薯的塊根含

24、有豐富的淀粉,是世界三大薯類作物 (甘薯、馬鈴薯、木薯)之一,是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近5億人口的主要糧食。在 我國,木薯主要用做飼料和提取淀粉,以初加工后的木薯淀粉為原料可生產200 多種產品,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飼料工業(yè)和淀粉 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木薯的經濟價值進一步提高,市場供不應求。木薯在世界范圍內雖然廣泛栽培,但其基礎研究及發(fā)掘其遺傳多樣性的研究 遠遠滯后于其他如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現(xiàn)有的木薯組織培養(yǎng)方法 基本可滿足種質的保存、交換、脫毒、復壯以及新品種微繁殖的需要,但受基因 型制約,不同基因型的培養(yǎng)效果差別較大。另外,組織培養(yǎng)所用的外植體均為器 官或組織塊,對這些材料進行轉基因只能得到嵌合體植株,因此必須研究其它培 養(yǎng)方式如原生質體培養(yǎng)、單細胞培養(yǎng)等,優(yōu)化遺傳轉化條件才能獲得純合的轉基 因植株,而且還可進行體細胞雜交育種。第三,花藥培養(yǎng)研究剛剛起步,由于其 對木薯純合品種和多倍體品種的培育起主導作用,因此必須加大研究力度,為木薯種質創(chuàng)新做貢獻。參考文獻:Kartha K K.Regeneration of cassava plants from apical meristems.Plant Sei Lett,1974,2:107-113Ko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