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讀記剖析_第1頁
雜阿含讀記剖析_第2頁
雜阿含讀記剖析_第3頁
雜阿含讀記剖析_第4頁
雜阿含讀記剖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雜阿含讀記四圣諦為: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何謂苦圣諦?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 離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第二諦以有其余諸緣的集合作為苦生起的原因,這樣的集合作為生起苦的原因,稱為苦之集”。何謂苦集圣諦?此愛是再有,與喜、貪俱,于處處而喜樂,這就是:欲愛、有愛、 無有愛。因為在此并沒有被稱為輪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一切之趣已空故;或已證得滅時,那里便沒有被稱為輪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也因與之相反故,稱為苦之滅?;蜃鳛榭嗟牟簧绫M之緣故,為苦之滅。何謂苦滅圣諦?即是那種愛的無余離貪、滅、舍棄、舍離、解脫、無執(zhí) 著。云何愛滅苦

2、滅圣諦?謂眾生實有愛內(nèi)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若解脫。 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鄿绲朗ブB,簡稱道諦。意即能夠達到滅苦的途徑、方法的圣諦。第四諦因為以彼苦之 滅為目標、朝向它而前進故;是到達苦之滅的行道故,所以稱為導至苦滅之道。何謂導 至苦滅之道圣諦?此即八支圣道,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 念、正定。四圣諦三轉(zhuǎn)十二行為:苦圣諦,知當復知,已知已知出??嗉ブB,已知當斷,已知已斷出。苦滅圣諦,已知當作證,已知已作證出??鄿绲累E圣諦,已知當修,已知已修出。當 正思維時,生眼、智、明、覺。十二因緣: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八入處

3、,緣八入處觸,緣觸受,緣受 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zhí)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 起行支,依于 末那之執(zhí)我而執(zhí)名色,遂至輪轉(zhuǎn)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一念無明包括四種:“見、欲、色、有”四種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是指不明白 五蘊空的實相,而執(zhí)著于顛倒見 一一以世間的顛倒知見來看世 間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測涅盤實相而產(chǎn)生的錯誤見解。欲界愛住地:是指對欲界六天和物質(zhì)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以及這五塵引生的各種法的貪著。色界愛住地:是指對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禪到四禪的這些境界的貪著。有愛住地:是指于 無色界的四空定中,雖然沒有 色陰,但是有

4、受想行識四陰 一一能知能 作主的心還存在。因為貪著無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產(chǎn)生無色界的苦果。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 無始無明住地。也就是說,在凡夫眾生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生起一切煩惱都屬于起煩惱。這四種住地的煩惱之前沒有任何一法能夠生起,因此叫做無始無明住地。無始無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煩惱叫做 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只有在我們 明心見性 之后,想要修學成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時,才會產(chǎn)生,所以上煩惱又稱為過恒河沙數(shù)修所斷煩惱”。無始無明不是從眾生的 根塵識中來,這種 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 生心相應,一直到 菩薩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應,所以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二乘辟支佛阿羅漢斷盡一念無

5、明,即斷了分段生死,舍報后可取涅盤。 二乘辟支佛阿羅漢雖斷盡了一念無明,卻仍末與 無始無明相應,沒有到達無始無明境界。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開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 應,而仍然還沒有斷盡, 要到佛地方才斷盡。 明心見性 以后分斷無始無明,仍然還有過恒沙 數(shù)修所斷上煩惱末斷,名為塵沙惑未斷,到這個時候才能稱為到無始無明境界。七住菩薩開悟明心時分破 無始無明,同時也斷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之見一處住地煩 惱,其他還有欲愛、色愛、有愛住地三種住地煩惱,要到八地,才能斷盡。故菩薩種性 的佛子,不須斷盡一念無明,便可直接破 無始無明。斷盡一念無明,舍報后就可以取涅盤, 所以菩薩

6、在斷一念無明之前應先求明心見性,免得成為菩薩聲聞,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斷盡一念無明是悟后起修的內(nèi)容。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yè);識:業(yè)識,此識隨業(yè)受報,為過去業(yè)力所驅(qū),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六識各以眼、 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所依,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除以上六識外,唯 識宗另舉 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即阿梨耶識),成立八識說。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于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后為色。所謂心物和合 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受、想、行、識等四蘊為心法,無形體可見,而須藉名以 詮顯之,故稱四蘊為名;色蘊系極微所成,為有質(zhì)礙之物體,故稱為色。又名色亦為五蘊之

7、 總稱;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于出胎后對六 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 故名“六入”;指色,聲,香,味,觸,法。與六根一一對應?!叭搿?是吸入。謂六根為六識所依。能入 六塵。故名六入。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后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受:即領(lǐng)受。根境相對于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 所起的一種情緒;愛:即貪愛。對于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杭赐?,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 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后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有:即業(yè)。即有

8、因有果,由前際因 (愛取),生后際果(生老死),業(yè)力牽引,因果不亡,遂 演成三界輪回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yè)力感報的一種規(guī)律;生:即受生。以現(xiàn)在所作之業(yè)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 活動;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 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zhuǎn)變必至于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jié)果。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有正見是圣出世間 無漏無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 不受后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

9、向于善趣。何等為正見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 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于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 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是如實的看世界,看人生。正 見是相對世人認識的顛倒說的。世人顛倒黑白,指鹿為馬,如五蘊無我,卻執(zhí)有我;世間無常,卻執(zhí)永恒;事相虛假,卻執(zhí)實在;看不到三世因果的延續(xù),卻說無因果 ;人間是苦,卻執(zhí)苦為樂。正見是如實見世間真相,使你的認識與宇宙人生真相相符合,從無明的迷惑中解脫出來。正確的見解,亦即堅持佛教 四諦的真理;正思維。又稱正志,即根據(jù)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分別;是正確的思考。人的思考與人 的認識有關(guān)系,一個無

10、知的人,一個對人生充滿困惑的人,一個帶著錯誤觀念的人,他不可 能有合理的思惟。正思惟是要你的思考符合真理,與真理相應,這就必須要在正見的基礎(chǔ)上始能產(chǎn)生。經(jīng)曰: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也是這個道理。正思惟又稱正志。志,是有志 向義,正志是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以此引導自己的行為。正語。即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說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正業(yè)。正確的行為。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正命。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正當?shù)闹\生手段,就是按照佛教的標準來謀求生存 的必需品,遠離一切不正當?shù)穆殬I(yè)。正精進。即毫不懈怠地修行 佛法,以達到涅盤的理想境地;正念。八正道的

11、正念:正確的思維,牢記佛法,念念不忘佛教真理。到達此階段的人, 完全拋棄了“我”的念頭,只考慮世界的真相,不再執(zhí)著于不如實不如理的妄想。正定。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 禪定,于內(nèi)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凈無漏的境界。四念處:身觀念處,受觀念處,心觀念處,法觀念處。不凈身念處觀身不凈凈:執(zhí)著身心是干凈的??嗍苣钐幱^受是苦樂:執(zhí)著世間有快樂。無常一一心念處觀心無常常:執(zhí)著內(nèi)心的恒常不變。無我法念處觀法無我我:執(zhí)著萬物有自主自在的心性。身念處,觀察身體為不凈物。身體內(nèi)外,污穢充滿,沒有干凈之處,故觀身為不凈。受念處,觀察感受,感受就是苦樂的感覺,快樂從痛苦的因緣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樂,世間并無實在的快樂,

12、所以觀受為苦。心念處,觀察心念的無常,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為無常。法念處,觀察法的無我,法為除上三者所余的一切,法無自主自在之性質(zhì),所以觀察為 無我。四正斷:一斷斷謂所起惡不善法。斷已復生。更須精進攝受。令不生起。斷而又斷。是 名斷斷。二律儀斷謂堅持戒律。慎守威儀。斷一切惡。是名律儀斷。三隨護斷謂于無漏真實 三昧相中。隨順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四修斷謂已起善法。增益修習。令其生長。諸不善法自然斷除。是名修斷。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了。第一、

13、“欲如意足”欲是欲望,無論是物質(zhì)生活,無論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不 需要去追求,一味在物質(zhì)生活上去追求,沒有不造業(yè)的,沒有不折福的,縱然你有福報,福 報也在這里折盡了。如果我們把念頭轉(zhuǎn)過來,為眾生造福,為社會造福,完全不為自己,那 就樂在其中,那真樂!為什么?為自己有得失, 得失苦!失固然苦,得也不快樂。得到怎樣? 又常常憂慮不能保住,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時候拼命去追求,追求之后又怕失掉,那個心 很痛苦。我為社會,為大眾,不為自己,自己沒有得失。換句話說,成,大眾有福,我們很 高興;失敗不成了,我們于心無愧,我已經(jīng)盡心盡力,緣不成是大眾沒有福報,不是我沒有 盡心盡力。所以

14、,心安理得,沒有不自在的。欲是欲望,這個要知足。第二、“精進如意足”如意是自在的意思,足”是圓滿的意思。古人對于四如意足的解釋很多,但是也很難體會,很難懂。我過去講要解,講這四句,我用最簡單的現(xiàn)代話來解釋, 大家很容易了解, 很容易明白。 欲如意足”就是知足, 精進如意足”就是常樂,這兩句就是知足常樂。唯有樂, 你才會精進不止,假如這里頭沒有樂, 你怎么可能去精進?換句話說,你在修學上一定有體會、有領(lǐng)悟,你就有樂趣了,這在修持上。若不是修持上,像我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我們 從古今中外這些典籍里面摘取最好的教訓,編成小冊子利益這個時代的大眾,那也是樂趣。 許許多多人縱然不能讀到原書,而這個書本里

15、最好的教訓我們統(tǒng)統(tǒng)都讀到了,這里面也能夠生無量的歡喜,給我們精進不懈,做這個工作是不疲不厭,愈做愈歡喜。第三、“心如意足”心”有的地方稱作念”,翻譯的名詞翻得不一樣,有的翻 念如意足”,這個地方翻心如 意足”,是一個意思,都沒有錯誤,翻心”、翻念”都可以,這就是心安。第四、“思惟如意足”這就是理得。我用這幾個字是很容易懂的, 心安理得。這個道理明白、清楚,不迷惑了, 心就安,心就定了。思惟”就是理明白,理透徹。說到這一層,可以說是一個人真實幸福的來源,心安了,理明白了。五根:一、信根,謂信于正道也。二、精進根,謂修正法無間無雜也。三、念根,謂于 正法記憶不忘也。四、定根,謂攝心不散也。五、慧根

16、,謂于諸法觀照明了也。五力,力即力用,謂能破惡成善也。一、信力,謂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也。二、精進力,謂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謂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謂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fā)諸禪定也。五、慧力,謂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發(fā)真無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 色界也。見、思惑者,分別曰見惑,貪愛曰思惑也。真無漏者,謂阿羅漢斷見、思惑盡,不 漏落三界生死,異于初果等,故名真也。)七覺支第一、擇法覺支 擇即揀擇,謂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善能揀別真?zhèn)?,而不謬取虛偽?法,故名擇法覺支。”第二、精進覺支 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修諸道

17、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 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故名精進覺分,又名精進覺支。以勇猛心離邪行、 行真法,故名精進覺支。第三、喜覺支 喜即歡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法生, 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又名善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钡谒?、除覺支 能得到身心輕安。第五、舍覺支除覺支”也可以稱為 輕安覺支”,除”是 除去煩惱”,煩惱去除之后,就 謂斷身心粗重煩惱,使身心輕利安通,故名輕安。舍離所見念著之境,善能覺了,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舍覺分。第六、定覺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亂。發(fā)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不生煩惱妄想,是名定覺分。又名定覺支。第七、念覺

18、支 念即思念,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故名念覺分。如來有十種力量,具足十種力。(一)處非處智力:他知道一切事物哪個是合乎道理的、 哪個是非道理的,知 道事物道理跟非道理的這個力量,有這種智慧。力即是智。(二)業(yè)異熟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yè)報的感應,知道一切眾生他的過去、 現(xiàn)在、未來。但是別把這過去、現(xiàn)在、未來局隅,過去生、現(xiàn)在生、未來生,他的二世包括重重無盡的,過去的還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現(xiàn)在的還有過去、現(xiàn)在、 未來,未來的還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因果循環(huán)不斷。(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知道一切禪定,他怎么樣進入禪定的,怎么樣 從禪定得到解脫的,知道各種的禪定解脫,有這

19、種的三昧智力。(四)根上下智力:知道一切眾生諸根勝劣的智力。這個眾生的根機殊勝,那 個眾生的根機差一點,差一點的他的智慧力就不夠,深入一點的他的智慧力量就 夠了,能可聞道開悟。(五)種種勝解智力:也知道眾生慧解的能力和他智解的能力,能力就是智力。(六)種種界智力:如實得知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世間眾生無盡, 每一個眾生的境界也無盡。這個境界無盡,就是你所對的外邊的環(huán)境,你能了解 好多。佛都知道,比你自己了解自己還清楚,知道你的根是勝、劣,也了解你智 慧的力量如何,你知解的力量如何。(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一切眾生至其所生處的智力。 佛有這種智力,知 道這個眾生未來你要生到什么地方、 未

20、來他要生到什么地方,都知道,知道一切 眾生。就是知道這個眾生在六道輪回,這一生轉(zhuǎn)到什么,那一生轉(zhuǎn)到什么,無量劫的流轉(zhuǎn),佛都清清楚楚。(八)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的宿命,證涅槃的智力,知道眾生他什么時候 可以證涅槃。他的宿命過去無量劫,他都做什么。不然怎么會授記呢?佛在法華 經(jīng)上,給我們都授記了。只要聞到一句佛法,未來一定能成佛??墒菦]說時間,也沒說你的佛號是什么,到什么世界去成佛,就是授的法性記。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那個授記是籠統(tǒng)的。(九)知天眼無礙智力:天眼通非礙,是通的,沒有障礙他的。不但隔紙,你 隔墻也隔不住,隔山也隔不住,他有這種透視的能力。佛的天眼通是達到頂點的 了,比一切聲聞

21、、菩薩的天眼通那要強得多。乃至比那特異功能的,那就更不能 說了。(十)永斷習氣智力:永斷一切妄想習氣智力,能知道一切眾生,哪個人在什 么時候永斷他的一切妄想;乃至妄想斷了,斷他的習氣。妄想斷了,習氣還存在。像我們這個香燒沒有了,這個香味還留蕩好久,這個味道就是習氣。這不是原來 的檀香味道。習氣就是輕微的。還有四無畏,那里頭說的這些名稱,我都略提個名字,不做解釋了。如來具 有四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大眾說法無畏,作師子吼,說法無畏。不論你是什么 人聽,不論好多人聽,他都具足一切正攝,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還有斷一切煩惱,沒有怖畏心。對一切境佛的煩惱都斷 了,永遠的沒有怖畏心。為什么?無掛

22、礙了。無掛礙了,才沒有恐怖;也沒有一 切顛倒夢想,都沒有了。連無明的老根都斷了。(三)說障道無所畏:佛對于一切障害佛道的法門,他是通曉無礙的,也沒 有怖畏的心,對一切法門,沒有佛說不出來的法,沒有佛所不知道的,對機說法 也是無礙的。四種無畏,對機說法無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法中說盡苦道而無所畏,不只苦道無畏,寂道也 無畏,一切法都無畏。這是說四圣諦法的時候無畏,說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佛具有的這個十八種是不跟二乘、不跟菩薩,是不同的,所以 叫無畏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就是意無失)。三業(yè)無失,永遠不會有一念的錯誤,永遠不 會有錯誤的。(四)無異想。心里頭不會想到一邊

23、去。(五)無不定心。沒有不定的心所,沒有不定的時候,一切行住坐臥不離甚 深的勝定,常在常定中。(六)無不知己舍心。了知一切法,無不舍處,不執(zhí)著一切法,就是解脫自(七)欲無減。度生之心永遠不減,沒有說有滿足了,說:度得差不多了。 沒有。永遠不減度生之心。度生之愿愈來愈重、愈來愈發(fā),永遠不減。(八)精進無減。精進心不減,到成佛之后還是精進不退。(九)念無減。念念思念眾生,念念思念諸佛,念念度一切眾生,一切智沒 有退轉(zhuǎn)了,再不會退墮了。(十)慧無減。智慧滿足不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佛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

24、智慧的事業(yè)。 以下是知 三世。(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十八)智慧知見現(xiàn)在世無閡無障,現(xiàn)在世所有的一切皆知,沒有佛所不知 的。這叫十八不共法。五蘊分別是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zhì) 性的事物現(xiàn)象之外,其余四蘊都屬五蘊里的精神現(xiàn)象。一、色蘊 總該五根五境等之有形物質(zhì),謂之色蘊。色者,質(zhì)礙之義,變壞之義,變礙 之義。質(zhì)礙者,有形質(zhì)之互起障礙是也。變壞者,轉(zhuǎn)變破壞也。變礙者,變壞質(zhì)礙也。此由 五根五境等之極微所成物之總名。 又色者示現(xiàn)之義,諸色法中,獨取五境中之色塵,名色者, 以有質(zhì)礙義與示現(xiàn)義之兩義,色之義轉(zhuǎn)為勝故也。

25、色蘊者,謂眼耳鼻舌諸根和合積聚也。一、五根 謂眼、耳、鼻、舌、身根。二、五境 謂色、聲、香、味、觸境。一、色境 謂顯色、形色二種,或總說有二十種。一、顯色 謂青、黃、赤、白等四種。二、形色 謂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等八種。三、總說 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云、煙、塵、霧、影、光、明、暗(或空)、等二十種。二、聲境 謂可意、不可意之二。此二復各差別有四,共為八種。一、有執(zhí)受無執(zhí)受 言手等所發(fā)音聲,風林河等所發(fā)音聲,前者謂有執(zhí)受,后者謂無執(zhí)受。二、 有情名非有情名 言有情名者謂語表業(yè),余聲則是非有情名。三、香境 香謂好香、惡香、平等香等三種。四、味境 味謂甘、

26、酸、堿、辛、苦、淡等六種。五、觸境 觸謂四大種地、水、火、風及滑、澀、重、輕、冷、饑、渴等十一種。三、無表色 無表謂無形表,謂亂心、無心、隨流、凈、不凈等。亂心者,謂此余心。無心者,謂入無想及滅盡定等,言顯示不亂。有心相似相續(xù),說名隨流。善與不善,名凈不凈。二、受蘊 對境領(lǐng)納事物,為心之作用。謂三領(lǐng)納隨觸,即樂及苦、不苦不樂。此復分別, 成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三、想蘊 對境想像事物,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 而成六想, 和合積聚也。又謂能取像為體,即能執(zhí)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 此復分別,成六想身, 應如受說。四、行蘊 對其他之境,關(guān)貪嗔等之善惡,為一切心之作用。即除色受想識,余一切行, 名為行蘊。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內(nèi)心涉境,說名為行;又有為法之因緣集起,遷流于三世,亦曰行。造作有為法之因緣而遷流于三世,謂之行蘊。五、識蘊 對境了別、識知事物,為心之本體。謂各各了別彼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