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語言的模糊性_第1頁
法律語言的模糊性_第2頁
法律語言的模糊性_第3頁
法律語言的模糊性_第4頁
法律語言的模糊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2、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PAGE 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3、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

4、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PAGE 1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with b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

5、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

6、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論法律語言的模糊性一、語言的模糊性和法的模糊性的概念1.語言模糊性的歷史發(fā)展“模糊”是從哲學和數學引進的語言學術語。最早對它做出科學解釋的要追溯到1908年德國學者安東馬爾蒂(Anton Marty),其后1923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19371949年美國哲學教授布萊克(Max Black)等人都相繼研究過模糊語言問題。1965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查德(L. A. Zadeh)發(fā)表論文模糊集,使模

7、糊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數學化,適應了現代科學的要求。查德認為“模糊理論的重要性基于這一事實幾乎人類所有的思維,尤其是日常思維,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模糊的。” Zadeh, L.A. Quantitative fuzzy SemanticsJ.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1971, (3).語言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曾提出“模糊是自然語言的一個構成要素” 伍鐵平:模糊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頁.,日本模糊工程學學者寺野壽郎宣稱:“語言在本質上是模糊的”,“模糊性的典型是語言” 寺野壽郎:模糊工程學新世紀思維方法,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頁

8、.。自柏拉圖以來,斯賓洛莎、霍布斯、黑格爾、尼采等人論及語言問題,但大多是以否定的態(tài)度把模糊性視為語言語語的缺陷,沒有認識到模糊性是日常語言思維本身的一種內在屬性。羅素在其論模糊性的演講中曾提出關于模糊性問題的論述,他認為“模糊性根源于主體對客體的認知過程中,系概念、判斷和思想的模糊性,而與客體本身的狀況無關,它取決于由同一表現手段所表現的不同系統(tǒng)之間可能存在的差別的程度。準確性則相反,是一種理想的極限。” 何建南:現代西方哲學家論模糊性的本質,五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5期.一般認為,模糊性概念源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Zadeh教授提出的模糊集合論。對于此前關于“客觀存在的事物是有明

9、確界限的”論述(如“快”和“慢”之間即不存在鮮明的界限),Zadeh教授指出此類不能精確劃定范圍的類別,在人的思維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模式識別、信息傳遞和抽象中。自查德教授之后,模糊數學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在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Zadeh在敘述他所創(chuàng)立模糊集合論的思想過程時說:“模糊集合論這個分支的起源是從語言學方法的引入開始的,它轉而又推動了模糊邏輯的發(fā)展”。2.法的模糊性20世紀中期,西方法理界發(fā)生了哈特(英國)富勒(美國)、德夫林(英國)哈勒和德沃金(美國)哈特三次著名的論戰(zhàn)。這三次論戰(zhàn)的主題即為法的不確定性。哈特認為對于什么是法律這一問題而言,除了一些

10、明確的標準情況之外,還存在一些模糊的情況。而富勒、德沃金也對法的不確定性給予了肯定。同一時期的美國著名法學家弗克蘭則徹底的否定法的確定性。隨后,法學家G皮勒從語言哲學和文學理論分析、D凱爾里斯從分析遵循先例,肯定了法的不確定性。而他們所指的法的不確定性的某些方面正是法的模糊性的重要內容。相對于法所調整的整體的社會關系來說,法律是明確的規(guī)范,而對于具體案情而言,法律卻是模糊的,即不確定。法的普遍性本身蘊含了法的模糊性。大多數法律條文、法律概念都是一個集合,都是所規(guī)范的對象的集合,但是集合的邊界是模糊的,不確定的。例如,每一罪種中,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的界限都是模糊的。二、法律語言模糊性的成因法律

11、是法律語言的內在本質內容,法律語言是法律的外在表現形式。英國哲學家大衛(wèi)修謨認為,法與法律制度是一種純粹的語言形式,法的世界始于語言,法律是通過語言訂立和公布的,語言是表達法律的工具。語言是法律的載體,是法律最主要的表現方式。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其中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1.語言本身的模糊性語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早在1957年英國著名語言學家瓊斯(D.Jones)就開始察覺到語言的模糊性質。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模糊性是語言的內在屬性,法律語言與新聞語言,文學語言及科技語言一樣,是眾多自然語言的變體之一,它必然毫無例外地具有模糊性。法律語言中的模糊性是這種屬性的正常反應

12、。事實上,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是客觀存在的,是立法者力求消除卻難以消除的現象,且貫穿法律活動的整個過程,它是一種行為結果。世界是有限的,語言是有限的,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但語言遠沒有思想豐富,人們想用最少的語言單位來傳達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時,不可能用一個精確的詞來表達所有的內容,由此導致語言的模糊現象。法律語言不可能脫離自然語言而獨立存在,所以法律語言存在模糊現象。語言具有不確定性和多義性。在不同的語境中語言表現出不同的意義。盡管立法者力求使用精確詞語,但仍不能避免多義詞語的出現,而且是經常和大量的。如輕微、嚴重等用語在法律文本中是經常出現的概念,但它們的含義是難以明確界定的。2.法律語言本身的模糊性

13、法律語言正是有了模糊性,才能以較少的文字概括出復雜的法律現象,法律語言的模糊性表現在諸多方面和層次,其中主要有詞法模糊、語法模糊、語用模糊、文化模糊、思維意識的模糊等。詞匯層次的模糊性最為明顯。法律語言中有很多模糊詞語,如“toward”(將近),“proper”(適當的),“many”(許多),“serious”(嚴重的)等。除了本身具有模糊性外,另一方面還有一詞多義現象引起的法律語言的模糊。例如“He delivered a lengthy apology.”一句中,只有把它置于法律語境中才能得出apology表示“辯護”的結論。句子也是模糊性表達的手段之一,澳大利亞刑法(Criminal

14、 Code Act,1995) Sect 73.1規(guī)定對犯有偷渡人口罪(offence of people smuggling)的首要分子可以判處如下刑罰:A person (the first person) is guilty of an offence if:Penalty: Imprisonment for 10 years or 1,000 penalty units, or both.例句中使用“or”并列三種任選的情況,屬于句子層次的模糊性。在一定條件下,人們不可能對所有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法律現象作出全面的認知并一一列舉出來,也不可能對所有的法律行為逐條作出界定和定性,這就需要

15、模糊性語言來加以補充和充實。為了克服法律語言的局限性,采用模糊方法會使得法律語言更加全面。在法庭辯論中,控辯雙方律師也常使用委婉語或模糊用語以表述自己的不同意見?!懊總€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歷史積淀和深層建筑,任何人都必帶有他國、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遺傳基因,這種遺傳基因決定著他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乃至行為走向等等,并因此構成不同國別、民族地域的人的特點和差異?!鳖櫦巫?試論語言的吸收、同化功能與民族文化心理J.外語研究,1987(3).同理,不同的民族在漫長的法律實踐中,各自形成了一套概念體系,并在語言中固定下來。由于文化、政治、地理等因素的滲入,這種差異更顯突出。不同的民族、文化、政治、地理等

16、因素會對相同的法律用語作不同的理解,最終引起模糊。法律語言使用者出于某種需要有時有目的地使用模糊語言,從而形成模糊的語言風格。從此角度講,模糊法律語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因為,絕對的精確是不存在的,精確與模糊是對立統(tǒng)一的。據此,法律語言的運用應精確與模糊相容,做到恰到好處。要做到“恰到好處”,做到該精確就精確,該模糊就模糊,不可將兩者對立。在理解方面,則要求精確。對精確的要精確理解,對模糊的也要精確理解,知道為什么模糊,模糊在哪里,模糊到什么程度。模糊法律語言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靈活性”和“留有余地”的目的。這種不想把話說清楚的語言風格必須借助模糊的語言來實現。法律語言的運用是把雙刃劍,運用

17、得當會帶來靈活與方便,否則就會陷入困境。3.法律語言概括性的要求法律術語本身具有不確定性。法律規(guī)范是為一般人的行為提供一個模式、標準或方向。它的對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非具體的、特定的。這就使得法律言具有了模雌兔等與抽象的特性。面對無窮無盡的生活現象,法律作為規(guī)范生活的需要,要進行抽象、概括,制定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法律條文,這就必須借助概括性強的模糊語言。法律語言無法完整地將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精確地表達出來,加上法律語言的運用還要遵循固定的模式、表達方式,詞匯大受限制。運用準確反映立法意圖的法律文字很困難,所以在法律語言中運用模糊語言,能有效地彌補人類語言表現力不足的缺陷,留給人們一個可以

18、把握的空間。生活事實的復雜多樣,立法者預見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規(guī)則永遠不可能完全涵蓋生活事實的復雜性、多樣性,這樣規(guī)則的表述必須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法律語言的模糊性使得能適應生活的多樣性。生活事實一直處于發(fā)展變化當中,而法律規(guī)范的穩(wěn)定性是法律的基本要求,這就使法律的穩(wěn)定性和社會的多變性產生了矛盾,因此法律語言即產生模糊性來解決在法律規(guī)則不變的情況下適應變化的需要?,F實生活中存在的法律現象千差萬別,各種各樣,不能僅用簡單的數據來體現,也無法用確切的語言來表述。面對這些現象,要在進行抽象、概括、歸納、判斷、推理的基礎上,制定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法律條文,就必須借助概括性強的模糊語言。4. 對事物認識的不

19、確定性對于客體之間無限豐富而細微的差異,語言無力以準確的方式將其意義表現出來。正如語言學家霍克斯所說:“空間和時間事實上是一個連續(xù)體。沒有固定的不可改變的界限或劃分,每種語言都根據其自身的特殊結構去劃分時間和空間?!?Hawks, T. 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7:31.世界上的事物比用于表現和描繪它們的詞匯要多得多。因此,無論人的認識如何深化,模糊性是永遠存在的。然而,法律對由其調整的社會生活應該具有較全面的涵蓋性。各種社會關系及其涉及的各種法律現象是變化發(fā)展的,與社會生活之間有或大或小的脫

20、節(jié),立法者不可能預見一切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并據此為人們設定行動方案,其所制定的法律不可避免地存在缺漏和盲區(qū),即涵蓋不全性。因此,為了擴大法律涵蓋的社會層面,立法者需要借助語言的模糊性來實現,以有效地保持法律法規(guī)的穩(wěn)定性而避免朝令夕改現象的發(fā)生。5. 給執(zhí)法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的必要給執(zhí)行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是為了執(zhí)法的適度“靈活性”,是人為的主觀因素造成的。美國刑事法對緊急避難有以下定義: If a man is forced by genuine necessity to commit a crime, he may have a defense provided he did not more t

21、han was necessary and the evil inflicted by his action was not disproportionate to the evil avoided. Similarly if a man is forced by threats of death or serious personal injury to commit an offence, he may have a defense其中的genuine, disproportionate, serious都是模糊詞語。此外法律條文中常見的還有“處以1000美元以下的罰款”或“不超于6個月”

22、或“不少于3年”等處罰細則。法律原則與道德原則之間歷來都存在斬不斷,理還亂的緊密聯(lián)系,它們支配的范圍有不少重疊,交叉的地方,這些模糊詞語的運用使執(zhí)法者有機會發(fā)揮自身聰明才智,讓良知原則與“公平、公正”原則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判例法,以彌補成文法的局限,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在準確把握法律主旨的前提下,適度地施行法外之恩,以體現人道主義原則。三、法律語言模糊性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羅素指出:如果認為模糊知識一定是虛假的,那將是極大的錯誤;相反,一個模糊的認識比一個精確的認識更有可能是真實的,因為有更多可能的事實證實這一認識。何建南.現代西方哲學家論模糊性的本質J.五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5).精

23、確性和模糊性是人類自然語言的兩個重要特征,反映了人類的思維特點。在法律語言中,精確詞語的使用無疑保證了法律語言的準確性,但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模糊詞語不僅可以起到精確詞語不可替代的作用,還會使法律語言更加準確。反之,模糊詞語用之失當,則會影響法律語言準確的鐵定原則。因此,一定要注意精確性和模糊性二者之間的相應和相異,唯其如此,才能確保法律語言的準確、嚴謹。1.表義更加嚴密周全法律一向以嚴謹著稱,它通過確定人們的基本權利、義務來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人們可以從法律中得到如何行為的指向,以實現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如果法律條文含義含糊不清、意指不明,社會將陷入混亂之中。但這并不表明法律條文中不能有模糊詞

24、語的存在,而事實上在法律規(guī)范的條文中完全排除模糊詞語也是不可能的。模糊語言能有效彌補人類語言表現力不足的缺陷。例如由于合同本身某些條款的不確定性,在合同里為了準確表述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使合同條款嚴密,常常使用模糊的語言,使所表達的內容具有較強的嚴密性、準確性和邏輯性,防止漏洞的產生。If the goods are unclaimed during reasonable time, or wherever the goods will be come deteriorated, decayed or worthless, the Carrier may, at his discretio

25、n and subject to his lien, and without any responsibility attaching to him, sell, abandon or otherwise dispose of such goods solely at the risk and expense of the Merchant.(如果貨物在一個合理期間內無人認領,或者貨物即將變質、腐爛或喪失價值,承運人可以自行決定并根據其留置權對該貨物進行變賣、拋棄或作其它處置而不承擔任何責任,風險和費用全部由貨方承擔。)在該條款中就使用了模糊語言during reasonable time(在

26、一個合理期間內),和otherwise dispose(其他處置)。商業(yè)交易中往往情形復雜多變,模糊語和其他精確詞匯一起使用,互相補充,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表述,達到了合同文書嚴謹準確,甚至滴水不漏的效果。2.增強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增強語言表達效率在法律語言中,為了避免把話說得太絕對而處于被動地位,說話人往往運用模糊語言來表達靈活的觀點。例如:Neither party shall be liable for its failure to perform hereunder due to any contingency beyond its reasonable control, includi

27、ng acts of God, fires, floods, wars, sabotage, accidents, labor disputes or shortages, governmental laws, ordinanc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hether valid or invalid(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priorities, requisitions, allocations, and price adjustment restrictions),inability to obtain material,

28、 equipment or transportation, and any other similar or different contingency.(因不可抗力事故(包括天災、火災、洪水、戰(zhàn)爭、破壞、意外事故、勞資糾紛或勞力缺乏)、政府法律、法令、規(guī)則和條例不論是否合法,包括(但不排除其他)優(yōu)先權、征用、分配及價格調整限制等、物質設備及運輸短缺、以及其他類似或不同意外事故,雙方當事人均可免去違約責任。為了增強語言表達的靈活性,使用了“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包括但不排除其他)、“any other similar or different conti

29、ngency(其他類似或不同意外事故)”模糊詞語來表示未列出的概念。書面語中常見模糊表達,因為用模糊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的效率。眾所周知,語言符號有局限性,其傳達的信息和符號所寓指的對象之間永遠不可能達成完全同一的關系。而使用模糊語言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尤其是在用來表達難以確定的時間、空間及無須準確描述的數量、頻度等細節(jié)時更適宜。3.體現法律的人文關懷法律在適用過程中必須注意到法律本身對人的尊重和關懷。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都規(guī)定,法院在審理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時,一律不予公開。在涉及國家機密的內容和隱私的案情,以及涉及反動言論、淫穢情節(jié)及偵察手段的內容應該用模糊語言來表述。如在涉及強奸、猥

30、褻等行為的刑事或民事案件中,必然要涉及諸如奸污的情節(jié)、猥褻的過程、下流的語言、污穢的動作等涉及當事人隱私的內容等。對于這部分內容,如果用精確、細致的語言去再現,雖然可以達到真實的效果,卻有悖于社會公德和風尚,是對受害人感情的再一次打擊和對其隱私權的嚴重侵犯,會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這種情況下,運用模糊語對案情進行概括,是很好的選擇,既完整地對案情進行了描述,又隱去了不宜詳細敘述的內容。模糊語言的獨特用處所在,符合法律語言的嚴肅性和莊重性要求,更符合法律的人文要求。4.出于禮貌或為了使語言表達更委婉、含蓄模糊語言與語用學中的會話含義、禮貌原則、合作原則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交際中它可以使說話人恪守禮貌

31、原則,或使說話人在清楚表達會話含義的情況下盡量避免將意見強加于人,避免過于武斷,傷及對方的面子。Unless this account is paid within next ten days, we will take appropriate action。除非在10天內把帳付清,否則我方就要采取適當的行動。此句中的“take appropriate action”是模糊詞語,該法律文件的制定者出于禮貌上的考慮,不愿意明確表示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就采用了委婉的說法,該模糊語實際上指的是“start legal proceedings”或“bring suit”。四、法律語言模糊性和精確性的對立

32、統(tǒng)一精確性雖然是法律語言的靈魂,保證法律語言的精確性是立法的主要原則之一,但事實上模糊性也是法律語言的固有屬性。法律語言并不是完全高度精確的,亦不是盡善盡美的。法律語言的靈魂與生命精確性,只是相對的,并非絕對的。法律語言作為司法公正的載體,除了記錄、保存司法公正的靜態(tài)功能外,還有推動和傳播司法公正的動態(tài)功能。在一定條件下,法律語言直接體現了司法公正,成為司法公正的一部分。因此法律語言必須精確,才能保證司法的公正。更重要的是,精確性是法律語言的精髓,也是立法的主要原則之一。法律是公正而嚴肅的,法律語言必須字斟句酌,仔細推敲,應該既規(guī)范精確,同時又必須具有廣泛的適用性、靈活性和權威性;既能涵蓋所有

33、案例,又要利于個案的特殊處理,給個案研究以伸縮的空間。這就是說,在法律語言中也必須大量使用涵蓋面廣的抽象詞匯和意義所指較為廣泛的模糊詞。在法律語言中,精確詞語的使用無疑保證了法律語言的精確性,但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模糊詞語不僅可以起到精確詞語不可替代的作用,還會使法律語言更加精確。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模糊詞語用之失當,也會影響法律語言的精確。精確性和模糊性是人類自然語言的兩個重要特征,反映了人類的思維特點。在法律語言中,精確詞語的使用無疑保證了法律語言的準確性,但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模糊詞語不僅可以起到精確詞語不可替代的作用,還會使法律語言更加準確。反之,模糊詞語用之失當,則會影響法律語言準確的鐵定

34、原則。因此,一定要注意精確性和模糊性二者之間的相應和相異,才能最終確保法律語言的精確與嚴謹。事實上,在司法實踐中,法律界人士大多采用模糊語言,避免肯定地表示自己的立場與觀點,恐有不妥之處而無法彌補,從而有損于法律的公正性與嚴肅性。因此語言上的模糊和精確是一對辯證統(tǒng)一的概念,即精確中存在著模糊,而模糊中又反映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確。精確是法律語言的生命,是法律語言最本質的特點。法律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每一個法律概念都必須精確貼切,符合法律內容的科學性、思維的邏輯性和客觀的真實性。無論是立法語言還是司法語言,都必須精確明白地敘述和說明,而法律語言精確特點的獲得,是從精確與模糊這一對立統(tǒng)一體中辯證地體現出

35、來的。五、法律模糊語言的缺陷及消除英國法學家曼斯斐爾德勛爵曾說過:世界上的大多數糾紛都是由詞語所引起的。語言中的精確詞語與模糊詞語是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的方面,盡管法律模糊語言有一定的積極功能,而且語言的模糊性有時無法避免,但是,法律行為中如果使用了太多的模糊語言,或在該明確表述時卻使用了模糊語言,其社會的負面功能也是顯而易見的。法律語言模糊性的弊端主要表現在:第一,法律語言中存在的模糊語言有時使法律法規(guī)在現實中難以操作,而不能操作的法律法規(guī)如同一紙空文。模糊的立法語言在法律制定之后,能夠適用一些新現象,避免了朝令夕改。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有的新現象之間或者新現象與舊現象存在較大的差別,而在法規(guī)中卻沒有體現,仍然沿用過去的模糊條款,結果失去了法規(guī)應有的指導價值。因此,法律模糊語言具有較大的包容性,但也導致了它的滯后性。第二,法律語言中存在的模糊語言給一些素質不高的司法人員“權力尋租”留下了一道后門,這些司法人員通過事后解釋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等于給予他們變相立法的權力,也有人故意鉆法律模糊語言的空子,而給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第三,法律語言具有的模糊性有可能使法律偏離法治的標準,甚至淪為專制的工具。孟德斯鳩曾提到,法律不要過于模糊和深奧,而應像一個家庭的父親一樣簡單平易,因為它是為只有一般理解能力的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