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 李氏先祖世系的考證湖北陽新李錦李氏自得姓以來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現(xiàn)為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大姓。李氏歷代帝王將相,名賢輩出,史不絕書,更由于李淵、李世民父子開創(chuàng)的大唐王朝,使得李氏追根溯源得到了極大的重視。但現(xiàn)今各地李氏宗譜中記載李氏世系仍存在較為混亂的現(xiàn)象(如:老子李耳的世次問題,有記李利貞下十一世,有記十五世,有記十七世),尤其是近些年來,一些“族譜專家”,抄襲一些宗譜上的資料,不加考證,把前人沒有搞清楚甚至錯誤的東西照抄下來,杜撰李氏先祖世次世系、名諱、圖像,編造漏洞百出的李氏源頭主世系。致使一些不懂宗親文化,又非常熱心的宗親,盲目抄襲李氏源頭主世系,以致祖宗世系啼笑皆非。本文通過引證
2、歷代文獻(xiàn)史料,考證編排自皋陶至唐高祖李淵的世系,力求介紹完備,力求深入探考研究,拋磚引玉,以求對李氏世系,正本清源,效綿薄之力。一、從皋陶到李利貞的世系1、皋陶出生大致時間結(jié)合史記虞舜紀(jì)“(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和竹書紀(jì)年:“帝舜三年,命咎陶作刑”的記載,在舜三年時皋陶已經(jīng)是舜的士師,當(dāng)時他年齡應(yīng)該在40歲-60歲之間,舜在位39年,據(jù)此推算,皋陶去世時年齡在80-100歲左右,這和傳說中的皋陶活了106歲基本吻合。史記夏本紀(jì)記載:“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皋陶是在禹建立夏朝之前已經(jīng)去世,根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
3、大禹建立夏朝時間在公元前2070年,按皋陶活了90歲推算,他出生時間不會晚于公元前2160年。2、皋陶與大業(yè)、伯益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大業(yè)其人,史載闕如,渺不可考,惟知其是趙(嬴秦)族第一位有名字的男性始祖。而對于皋陶其人及事跡,先秦文獻(xiàn)則多有記載。古本竹書紀(jì)年云:帝舜“命咎陶作刑”。論語顏淵篇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yuǎn)矣?!避髯映上唷坝淼靡妗⒏尢?、橫革、直成為輔”。先秦其他諸子如墨子、孟子中也都不乏對皋陶的贊美之詞。但在人的心目中,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圣”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上引文獻(xiàn)均未言及皋陶即趙(嬴秦)族的始祖大業(yè)的事,也就是說在司馬遷之前的典籍文獻(xiàn)中并沒有人稱皋陶為大業(yè)
4、。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jì)中只是提到嬴秦與趙族的男性始祖大業(yè),而皋陶的事跡則是放在五帝本紀(jì)和夏本紀(jì)中加以敘述的。如果大業(yè)與皋陶是同一人的話,以司馬遷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是不至于將之混淆為兩個人的。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jì)僅述及大業(yè),在史記五帝本紀(jì)和史記夏本紀(jì)中再論皋陶,這恰恰表明大業(yè)與皋陶實屬兩人,起碼司馬遷并不認(rèn)為大業(yè)與皋陶是一人。史記秦本紀(jì)稱:“大業(yè)娶少典之子,日女華,生子大費(伯益),與禹平如土”史記夏本紀(jì)“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許。而后舉(伯)益,任之政。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
5、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另根據(jù)戰(zhàn)國楚國上博簡容成氏所記“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為后,見咎繇(皋陶)之賢也,而欲以為后。咎繇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讓(伯)益,啟于是乎攻益自取”。從上面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皋陶和伯益都是舜、禹時期同一個時代的人!依據(jù)氏族社會的傳統(tǒng),華夏部落聯(lián)盟的權(quán)力部門是按照實力均衡的原則,在原始民主制的基礎(chǔ)上,由各個有代表性的部族來分別承擔(dān)的。如果皋陶與伯益是父子關(guān)系的話,是不可能同時進(jìn)入華夏部落聯(lián)盟權(quán)力中心的。在先秦典籍中未發(fā)現(xiàn)皋陶與伯益為父子的記載。正因為如此,作為史學(xué)家的李延壽,在北史序傳中介紹李氏歷史時只說“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當(dāng)唐堯
6、之時,高陽(皋陶)氏有才子曰庭堅,為堯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歷夏、殷之季。其后理征”。他在這里就沒有說皋陶和伯益是父子關(guān)系,是一種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伯益是皋陶兒子的說法,始見于漢代,一些學(xué)者在注他書或自著時皆認(rèn)為伯益為皋陶之子。此說法肇端于劉向的列女傳,云:“陶子生五歲而佐禹。”史學(xué)家班昭作注曰:“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大業(yè)即皋陶的說法即本于此。這本身帶有十分濃厚的神話成分,實難以令人置信。在洪水滔天的災(zāi)難面前,一個年僅五歲、乳臭未干的孩童,其自身尚待成人護佑,更遑論佐禹治水?而伯益在佐禹平水土?xí)r已是壯年。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
7、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鄙袝鴪虻漭d:堯崩,三年之喪后,舜在堯的太廟召開的大會上,又推薦伯益作“虞”官,掌管山澤,調(diào)訓(xùn)鳥獸。按照史記五帝本紀(jì)和史記夏本紀(jì)的記載推算,舜年五十八而堯崩,年六十一踐帝位,在位三十九年而崩。又三年之喪后,禹踐帝位。禹在位十三年而崩于會稽,遂“以天下授益”。屈指算來,伯益僅在舜帝之時,即為官三十九年;帝舜崩后又三年之喪,又追隨輔佐帝禹十三年。如此,除去帝堯舉用的時間,伯益從帝舜以來合計為政已達(dá)五十五年。因此,劉向烈女傳中所稱的“陶子”,絕非伯益。況且,劉向也并未言明“陶子”即伯益,或許“陶子”另有他人也未可知。作為史學(xué)家的班昭,她在作注時究竟依據(jù)何種史料指稱皋陶與伯益為
8、父子?我們無從知悉。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正是給“陶子”貼上“伯益”的標(biāo)簽,賦予“陶子”伯益乃皋陶之子的身份,謬誤即由此而生。降及后世,不明就里者,遂以訛傳訛。更有好事者,精心地為皋陶編造家譜,將與皋陶并無多大關(guān)系的伯益,說成是皋陶長子,以致貽害于今世。歐陽修也是受其影響,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道“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李正主編的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則是繼承的新唐書的說法。晚于歐陽修約一個世紀(jì)出生的著名史學(xué)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記載“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李氏。夏、商之季有理徵”,就沒有認(rèn)同新唐書的說法,而是采用了李延壽在北史序傳中的說法。這本身就給我們傳遞一個信息,新唐書所說的“皋
9、陶生益”的說法并沒有得到后世史學(xué)家的認(rèn)同!另外,如果皋陶與伯益真是父子關(guān)系,按世系論,皋陶的后裔,自然也就是伯益之后裔。據(jù)史記夏本紀(jì)記載:“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許?!倍娴暮笠?,司馬遷史記秦本紀(jì)記載:“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這也說明皋陶和伯益不是父子關(guān)系。綜上所述,皋陶與伯益并不是父子關(guān)系,大業(yè)和皋陶不是同一個人。3、伯益與恩成的關(guān)系司馬遷史記秦本紀(jì)云:“大費(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李延壽北史序傳第八十八:“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當(dāng)唐堯之時,高陽氏有才子曰庭堅,為堯大理,以官命族,
10、為理氏。歷夏、殷之季。其后理征”歐陽修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道“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載:“大費(伯益),為禹、啟時士師。生子三:大廉、若木、恩成”上面四段記載中,司馬遷史記只記載了伯益有大廉、若木兩個兒子,李延壽北史沒有明確記載,歐陽修新唐書記載道伯益生恩成,世界李氏族譜全書是綜合史記和新唐書記載,說伯益生三子:大廉、若木、恩成。晚于歐陽修約一個世紀(jì)出生的著名史學(xué)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記載“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李氏。夏、商之季有理徵”,就沒有認(rèn)同新唐書的說法,而是采用了李延壽在北史序傳中的說法。這本身就給我們傳
11、遞一個信息,新唐書所說的“益生恩成”的說法并沒有得到后世史學(xué)家的認(rèn)同!因此,恩成為伯益三子的說法,顯然還沒有足夠的說服力。4、皋陶與李利貞的關(guān)系根據(jù)上面分析,皋陶出生時間不會晚于公元前2160年。李利貞出生在公元前1070年前后(具體分析詳見后面),兩者相差約1100年,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他們相差27代,代差年齡(即相鄰兩代人的平均年齡差)約40.7歲。同時代的夏朝經(jīng)歷14代,統(tǒng)治約470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統(tǒng)治者代差年齡約33.6歲。商朝經(jīng)歷17代,統(tǒng)治約554年(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統(tǒng)治者代差年齡約32.6歲。我們參照同時代的夏、商王朝
12、的代差年齡,再結(jié)合代差年齡正常值在25歲一30歲之間的常識,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的代差年齡約40.7歲,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這段記載是不真實的。再具體看,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從第1世的皋陶到第10世的友儒,對應(yīng)的是從大禹到夏桀這個時間段(公元前2070年一公元前1600年),期間相距470年,而李氏只經(jīng)歷10代,代差年齡約47歲,顯然是不可能的。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在介紹“恩成”時是這樣表述的“為太康、仲康士師,生子仁道。各莊譜自此公后,即接理徵。茲從鄂皖宗譜,載恩成后自仁道至康強,入二十三代,不知從何得來”。“各莊譜自此公后,即接理徵”的原因應(yīng)該是受歐陽修新唐書宗室世系表“益生恩成,歷虞、夏、
13、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征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這段記載的影響,從恩成到理征,中間相差多少代,無法知曉。這說明,世界李氏族譜全書的編者也不知道“自仁道至康強,入二十三代”從何而來的,這很有可能是后人編造出來的,故不可信。從皋陶到李利貞之間相距約1100年,根據(jù)代差年齡正常值在25歲一30歲推算,很有可能相差約40代左右,而不是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的相距27代。另外,李火德譜對這段世系記載是“皋陶一英氏一舒蓼一舒雞一舒鮑一舒庸一舒龍一舒襲一伯益一徐氏一郯氏一莒氏一終黎一運奄一菟裘一將梁一黃氏一江氏一修魚一白冥一蜚廉一秦氏一趙氏一恩成一理征一利貞”,并說明:受姓前世系可信度比較
14、低,權(quán)作歷史傳說。其世系與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明顯不一致。都是介紹李氏先祖,說法都不一致,本身就說明這里有存在問題。結(jié)論:綜合上面分析,大業(yè)和皋陶不是同一個人,皋陶與伯益并不是父子關(guān)系。恩成為伯益三子的說法,沒有足夠的說服力。從皋陶到李利貞之間相很有可能相差約40代左右,而不是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的相距27代?!白匀实乐量祻?,入二十三代”這很有可能是后人編造出來的,故不可信。既然無法確定從皋陶到理征之間的世系,我們就應(yīng)該參照按北史記載:“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當(dāng)唐堯之時,高陽(皋陶)氏有才子曰庭堅,為堯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歷夏、殷之季,其后理征”的表述更嚴(yán)謹(jǐn)些,否則根據(jù)道聽途說,胡亂
15、編造一些人名,說成是我們的先祖,那樣豈不是讓人貽笑大方了。二、從李利貞到老子李耳的世系關(guān)于李利貞到老子的世系有如下記載:北史序傳:“其后理征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紂。其妻契和氏,攜子利貞逃隱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周時,裔孫曰乾,娶于益壽氏女嬰敷。生子耳,字伯陽,為柱下史”。新唐書:“至紂之時,理征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大夫,家于苦縣。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五世孫乾,字符果,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耳,字伯陽,一字
16、聃,周平王時為太史”。冊府元龜:“殷末有理征者,直道不容獲罪于紂,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李實得全,又改理為李氏”。元和姓纂:“理征,得罪于紂,其子利貞逃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變姓李氏,利貞十一代孫老君名耳,字伯陽,居苦縣賴鄉(xiāng)曲仁里”。古今姓氏書辯證:“至紂之時,理征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李利貞出生時間不詳,但我們可以推斷出其大致的出生時間。根據(jù)上面記載,在商紂王統(tǒng)治時期(前1075前1046年在位),理征任理官,忤逆商紂王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這時
17、李利貞是幼子,年齡應(yīng)該在10歲左右,商紂王統(tǒng)治中期時間為公元前1059年,據(jù)此推算,李利貞出生在公元前1070年前后,這剛好與現(xiàn)在多數(shù)人認(rèn)為出生于公元前1069年相一致。老子出生時間根據(jù)孔子問禮老子之事,史記、莊子、呂氏春秋、禮記等書中都有明確記載。例如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耳,姓李氏,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與人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文中老子語氣嚴(yán)厲,似乎是在教育后輩學(xué)生??鬃由诠?51年,胡適曾作出推測:“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dāng)生于周靈王初年,當(dāng)西歷公元前570年”,這一觀點得到史學(xué)界的
18、公認(rèn)。老子李耳與李利貞的世次問題,元和姓纂、新唐書記載李耳是李利貞一世孫,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老子是李利貞十五世孫,上杭李火德譜記載老子李耳是李利貞十六世孫。史料祖12345678910111213141516新唐書利貞昌祖彤德佚名佚名碩宀宗佚名佚名佚名佚名乾耳李氏族譜利貞昌祖彤德慶承碩宀宗顯爽誠彰正直修省治安六蓼離乾耳李火德譜利貞昌祖彤德慶承碩宀宗顯爽環(huán)鼎爵寅龍熙八、宏堯性輝連順乾耳用表格方式整理如下(表一):表一幾種史料中,在記載李利貞與李碩宗相距5代問題上是一致的,但李碩宗到李耳相距幾代各有不同:新唐書記載碩宗與李耳相距6代,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碩宗與李耳相距10代,上杭李火德譜記載碩宗
19、與李耳相距11代。根據(jù)上面記載,李碩宗在周康王(前1020年一前996年在位)時賜采邑于苦縣。假設(shè)碩宗賜采邑時在30歲左右,那碩宗出生時間在公元前1050-公元前1030年之間。李碩宗到李耳,年齡相距約460年,按新唐書相距6代計算,代差年齡為77歲。按世界李氏族譜全書相距10代計算,代差年齡為47歲。按李火德譜相距11代計算,代差年齡為43歲。上面三種情況均大大超過了代差年齡在25歲-30歲之間的正常值,世系記載絕對存在問題。為了進(jìn)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同一時期有比較明確記載的周王室代差年齡情況如下(表二)起始先祖及出生年份先祖及出生年份相距幾世相距年數(shù)代差年齡周成王(約前1070
20、年)周景王(約前570年)2050025周成王(約前1070年)周郝王(約前330年)2974025.5我們再來看看,有明確記載的李氏先祖,他們的代差年齡情況如下(表三)起始先祖及出生年份先祖及出生年份相距幾世相距年數(shù)代差年齡李暠(351年)李淵(566年)721530.7李淵(566年)唐哀帝(892年)1332625.1李暠(351年)唐哀帝(892年)2054127.1表二中,與李利貞到李耳出生時間非E常接近的周成王到周景王,經(jīng)歷了20代,時間相距約500年,代差年齡為25歲。表三中,總體反映出代差年齡在27歲上下波動。綜合上面分析,從李利貞到李耳這個時期,正是周成王到周景王這個時期,按
21、代差年齡為25歲30歲正常值推算,他們中間應(yīng)該相距17代20代之間。下面我們再根據(jù)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的情況逐條分析,看看具體在哪些世系上有明顯問題。1、從李利貞到李碩宗新唐書記載:“利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大夫,家于苦縣。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在記載“李利貞一李昌祖一李彤德一李慶一李承一李碩宗(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世系的同時,還記載了另外一種說法:“查諸譜皆云昌祖五世孫曰彤德”,“按唐書碩宗為彤德曾孫推之,內(nèi)有二代缺名。譜以曾孫為人名并字誤。今削之。茲查到老譜在彤德后,續(xù)有慶、承兩代,故從補入”即“李利貞李昌祖佚名佚名佚名佚名彤德慶承碩宗”的世系”
22、。李火德譜記載:“李利貞李昌祖李彤德李慶宏隆李碩宗(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的世系。上面三種記載中,都說李利貞與李碩宗相距5代,根據(jù)上面推測,李碩宗出生時間在公元前1050公元前1030年之間。李利貞與李碩宗年齡相距約20-40年,中間相距5代,這絕對不可能。中間的彤德、李慶、李承幾代應(yīng)該是多出來的。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應(yīng)該是世界李氏族譜全書、李火德譜都受到新唐書影響而導(dǎo)致的。根據(jù)我們前面的分析,新唐書這段記載明顯不正確,故不可信,因此其世系為“李利貞一李昌祖李碩宗”的可信度更高些,中間應(yīng)該去掉“李彤德李慶李承”。當(dāng)然,也不排除這種可能,即“碩宗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這個時間記載是錯誤的。如果是這
23、樣的話,李利貞與李碩宗相距5代,還是有可能的??傊?,這段世系記載和時間記載方面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世系記載是正確的話,那“碩宗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這個時間記載是錯誤的。如果“碩宗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這個時間記載是正確的話,世系經(jīng)歷5代記載是不正確的。2、從李碩宗到李誠彰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李碩宗:周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時賜采邑于苦縣。生子誠彰。諸譜皆注此公后接乾公,然唐書乾為碩宗五世孫,辛未譜碩宗后續(xù)顯、奭兩代?!边@里也記載了兩種說法,一種是“李碩宗李誠彰”,一種是“李碩宗李顯李奭李誠彰”,那哪一種更可信呢?根據(jù)上面分析,李碩宗出生時間在公元前1050-公元前1030年之間。世
24、界李氏族譜全書又記載:“誠彰為周昭王(前995年一977年在位)時少傅”李誠彰應(yīng)該在40歲左右擔(dān)任少傅職務(wù),那么他出生時間應(yīng)該在公元前1035年一公元前1017年之間,這樣他與碩宗相差5歲-33歲之間,中間不可能多出顯、奭2代人。顯然“李碩宗一李誠彰”是正確的,中間去掉“李顯一李奭”兩代。3、從李誠彰到李修身根據(jù)上面分析,李誠彰出生時間應(yīng)該在公元前1025年前后,修身在周共王(前922年至前900年在位)、周懿王(前899年至前892年在位)、周孝王(前891年一前886年在位)時少傅。李修身如果在40歲左右擔(dān)任少傅職務(wù),那他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960年至前940年之間,在周孝王統(tǒng)治時期時他年
25、齡大致在50-80歲之間,與李誠彰出生年齡相差60-80歲,符合祖孫關(guān)系。4、從李修身到李離根據(jù)上面分析,李修身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960年-公元前940年之間,李離在晉文公(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任理官,李離如果在40歲左右擔(dān)任晉文公理官職務(wù),那么他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670年前后。這樣他與李修身出生時間相差290年-270年之間,中間只經(jīng)歷“李修身一李治安一李六蓼一李離”,代差年齡為93歲,這絕對是不可能的。按這一時期結(jié)婚年齡偏早的情況,代差年齡約25歲測算,應(yīng)該有11代左右,中間可能漏掉了8代左右。李治安為周宣王(前827年一前781年在位)、周幽王(前781年至前771年在位)、
26、周平王(前770年前720年在位)少傅。李治安如果在40歲擔(dān)任少傅職務(wù),那么他出生時間在840年前后,與其父親李修身出生時間相差在100歲一120歲之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他們之間應(yīng)該還漏掉了4代人左右。李六蓼為周恒王(前719年前697年在位)、周莊王(前696年前682年在位)、周厘王(前681年前677年在位)、周惠王(前676年前652年在位)少師。李治安如果40歲左右時,擔(dān)任周恒王少傅職務(wù),那么他出生時間在公元前760年公元前740年之間,與其父親李治安出生時間相差在80歲-100歲之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他們之間應(yīng)該還漏掉了2代人左右。李離在晉文公(前636年前628年在位)任理官
27、,李離如果在40歲左右擔(dān)任晉文公理官職務(wù),那么他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670年前后。與父親李六蓼出生時間相差在70歲-90歲之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他們之間應(yīng)該還漏掉了1代人左右。5、從李離到李耳根據(jù)上面分析,李離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670年前后。李耳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前后,兩者相差約100年,連續(xù)兩代之間相差50年左右,這種可能性也比較小的,中間至少漏掉了1代,很有可能是“李離佚名李乾李耳”的世系,他們的祖孫關(guān)系還需要有更多史料來證明,否則是難以讓人信服的。也許還有一種可能性,世界李氏族譜全書中的先祖人名及其所處年代是后人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編造上去的。下面我們把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和其它李氏族譜記載
28、做一對比。世系世界李氏族譜全書世系李火德譜世系青林堂世系世李利貞,與母契和氏避難于陳國伊侯之墟,食木子生存。妣陳國契和氏,生子昌祖李利貞,得姓始祖。生于公元前1070年,卒于公元前992年。李利貞,得姓始祖。生昌祖二世李昌祖,周朝陳國大夫,家于苦縣,妣媯氏,生子彤德。李昌祖,原名昌意,家居苦縣幽仁里,任周朝陳大夫。妣陳氏生一子:彤德。李昌祖,為陳大夫,家于苦縣。三世李彤德,查此公后,諸譜有曾祖二字為一代者,按唐書碩宗為彤德曾孫推之,內(nèi)有二代缺名。茲查到老譜在彤德后,續(xù)有慶、承兩代李彤德,原名嬌,任周朝巡檢會尹大夫。妣楊氏生一子:慶。李彤德四世李慶,字永峰,妣明氏,生子承李慶,原名蓮,任周朝掌御
29、史博士郎。妣黃李慶氏,繼姬氏生子:宏隆。五世李承,字昌盛,妣白氏,生子碩宗李宏隆,原名承,又名瑞金。妣姬氏,繼甘氏生一子:碩宗。李承六世李碩宗,周康王(前1020年一前996年在位)時賜米邑于苦縣。妣祝融氏,生子誠彰。老譜注碩宗生顯,顯生奭,奭生乾。李碩宗,原名勉之,又名欽蓮。周康王時任周大夫,賜采邑一百里于苦縣。妣方氏生一子:顯。李碩宗,彤德曾孫,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賜采邑于苦縣。七世李顯,原名和,又名成,襲父職為周大夫,封狄道侯,妣王氏、簡氏,生子奭李顯,原名和,又名成,襲父職為周大夫,封“狄道侯”兼理朝政。妣王氏生一子奭。李顯八世李奭,原名通,字佑,任周朝主薄郎,妣方氏、康氏。
30、李奭,原名通,字佑,任周朝升拔主薄郎冊箱諫。生一子:環(huán)鼎。李奭九世誠彰,為周昭王(前995年一977年在位)時少傅,妣王氏,牛子正直李環(huán)鼎,原名重,又名光天,別名環(huán)升。妣失考。生子:爵。李環(huán)鼎十世正直,周穆王(前976年一前922年)時襲父職,妣終陸氏,生子修省李爵,妣失考,生子:寅龍。李爵十世修身,在共、懿、孝三王(前922年至前886年在位)時少傅.妣尹祁氏,生子治安李寅龍,妣氏失考,生一子:熙宏。李寅龍十二世治安,為宜、幽、平王(前827年至前720年在位)少傅,妣鐘氏,生子六蓼李熙宏,又名希弘。妣氏失考,生子:堯性。李熙宏十三世六蓼,為恒、莊、厘、惠王(前719年至前652年在位)少師
31、。妣昆吾氏,生子離李堯性,字堯。妣氏失考,生二子:輝、煌。李堯性十四世離,晉文公(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理官。妣石氏,生子乾。李輝,妣氏失考,生二子:連順、連利。李輝十五世乾,字元杲,為周上御史大夫。妣益壽氏女,名嬰敷,生子耳。李連順,妣失考,生一子:乾。李連順十六世李耳,字伯陽,一名聃,于周景王(前545前520在位)時為柱下史。妣姬氏,生子宀宗李乾,號兀果,任周朝上御大夫。妣益壽氏女嬰敷,生一子耳。李乾,字符果,時任周朝上御史大夫。十七世李耳,字伯陽,謚曰聃。于周平王時任太史。生六子:宗、室、宋、寶、究、字。李耳,字伯陽,謚曰聃,于周平王時任太史。上面幾種記載的相同點是從李利貞到李奭
32、的世系是一致的,不同點有二:一是從李奭之后到李耳之間的世系是不同的,二是李火德譜、青林堂譜基本上沒有介紹先祖所處年代。民間族譜編寫主要是在宋朝以后,考慮到這時已經(jīng)離上述先祖所處年代至少在1500多年以上了,應(yīng)該對先祖所處年代是不清楚的,就連新唐書作者、著名史學(xué)家歐陽修在介紹李氏先祖時,除了介紹理征、李利貞在商紂王時期、李碩宗在周康王時期外,其它的先祖都沒有明確記載所處年代,更何況在他之后的后人呢?可見這是后人編造上去的可能性更大些。1O結(jié)論:綜合上面分析,從李利貞到李耳的世系可能有下列幾種可能:(1)、李利貞李昌祖李碩宗李誠彰李正直李修身佚名4代左右李治安佚名2代李六蓼佚名李離佚名李乾李耳。(
33、2)、除李利貞、李昌祖、李碩宗、李離、李乾、李耳外,其它先祖人名及其所處年代是后人編造上去的。世系為:李利貞李昌祖李碩宗佚名12代左右李離佚名李乾李耳。(3)、從李利貞到李耳相距約20世左右,代差年齡約27歲。除李利貞、李碩宗、李離、李乾、李耳外,其它先祖人名及其所處年代是后人編造上去的,無法確認(rèn)準(zhǔn)確世系。既然無法確認(rèn)準(zhǔn)確的世系和祖妣,世次不明,按譜牒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原則,傳疑待考。我們參照北史記載的表述:“利貞逃隱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周時,裔孫曰乾,娶于益壽氏女嬰敷,生子耳”的表述更嚴(yán)謹(jǐn)些,否則根據(jù)道聽途說,胡亂編造一些人名,說成是我們的先祖,那真是讓人貽笑大方了。三、從
34、李耳到李廣的世系(一)李廣的生卒年代史記:“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jì)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jì)。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入蕭關(guān),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yuǎn),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在此,有必要考察一下秦漢時期服兵役的年齡。秦漢主要實行征兵制度,對服役年齡有明確規(guī)定。秦代年齡是15歲,西漢初沿用秦代的兵制,但到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改為20歲始傅。李廣從軍在漢文帝前元
35、十四年(公元前166年),當(dāng)時他的父親李尚還是隴西郡成紀(jì)縣的縣令,他的身份是“良家子”,按正常入伍年齡當(dāng)在1520歲。結(jié)發(fā)的傳統(tǒng)解釋是:古代男子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另一解釋,是指古代15歲成童時挽發(fā)結(jié)髻于頭頂,又稱束發(fā),有時也代指年少之時;以上兩種情況恰好都說明李廣在公元前166年年齡應(yīng)該是15歲或者20歲。古人一般講的是虛歲,對應(yīng)的是14周歲和19周歲。由此可知,李廣他的出生在公元前185年至公元前180年之間。對應(yīng)活到62歲67歲,這與他自言的“六十余年”基本符合。另外,李廣長子李當(dāng)戶(前158年前134年)有明確的生卒年代記載,與其長子相差27歲,符合兩代人之間
36、的年齡差距。(二)、李廣至李信李廣生年確定下來,我們來推考往上的世系。史記:“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jì)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睍x書列傳第五十七“廣曾祖仲翔,漢初為將軍,討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眾寡不敵,死之。仲翔子伯考奔喪,因葬于狄道之東川,遂家焉,世為西州右姓”。北史序傳第八十八“信孫元曠,仕漢為侍中。元曠弟仲翔,位太尉。仲翔討叛羌于素昌,一名狄道。仲翔臨陣殞命,葬狄道川,因家焉。史記李將軍傳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紀(jì),實始此也。仲翔曾孫廣,仕漢,歷文、景、武三帝,位前將軍,立功沙漠”。新唐書宗室世系表“生信,字有成,大將軍、隴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漢大將軍、漁陽太
37、守。生二子:長曰元曠,侍中;次曰仲翔,河?xùn)|太守、征西將軍,討叛羌于素昌,戰(zhàn)歿,贈太尉,葬隴西狄道東川,因家焉。生伯考,隴西、河?xùn)|二郡太守。生尚,成紀(jì)令,因居成紀(jì)。弟向,范陽房始祖也。尚生廣,前將軍”。史記對李信是李廣的先祖沒有異議,但李信是李廣的幾世祖,史記中沒有明確說明。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和北史序傳第八十八、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是五世祖:李廣父親李尚,祖父伯考,曾祖仲翔,高祖李超,五世祖李信。下面具體來分析一下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shù)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戰(zhàn)國策卷三十一“始皇二十一年(乙亥,前226年),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李信
38、在公元前226年時是大將軍,年齡大致在40歲50歲之間,那他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80年之間。李廣出生在公元前185年至公元前180年之間。兩者相差約90年100年,并且基本上是長子繼承關(guān)系,他距李廣五代,代差年齡約19歲21歲(虛歲),符合戰(zhàn)國時期的生育代率和世系繁衍規(guī)律。從戰(zhàn)國晚期,各國為增加人口,實際中使婚齡提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漢初。西漢初年,全國剛剛安定下來,人口下降數(shù)量很多,所以未循古制而鼓勵生育,人們結(jié)婚的年齡普遍偏小?;榕鋺?yīng)以男女性完全成熟時為宜,古人以男年16、女年14通婚。漢代普遍早婚,當(dāng)時結(jié)婚年齡一般是男子1516歲,女子1314歲。對于西漢普遍早婚的現(xiàn)象
39、,時人王吉曾批評說:“世俗婚嫁太早,未知為人父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畢竟司馬遷與李廣之孫李陵同時代,而且兩者交情還不錯,基本上司馬遷述寫李廣傳是記載當(dāng)代人,可見這是可信的。(三)李信至李崇北史序傳第八十八:“(李崇)伯佑,建功北狄,封南鄭公。伯佑生二子,平燕、內(nèi)德。子信為秦將,虜燕太子丹”。新唐書宗親世系表:“(曇)生四子:崇、辨、昭、璣。崇為隴西房,璣為趙郡房。崇字伯佑,隴西守、南鄭公。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字內(nèi)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將軍、隴西侯”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崇字伯佑,仕秦為隴西太守,封南鄭公,妣容氏,生二子:平燕、平瑤。瑤字內(nèi)德,任南郡太守,狄道候。
40、妣楊氏,生子信”。上面幾段史料可以相互印證,李崇李瑤李信的世系是正確的。四)、李崇至李耳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記載:“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北史序傳第八十八記載:“耳,字伯陽,為柱下史。子孫散居諸國,或在趙,或在秦。在魏者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別孫悝為魏文侯興富國之術(shù)焉。在趙者曰曇,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后也。在秦者名興族,為將軍。生子伯佑,建功北狄,封南鄭公”。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耳,字伯陽,一字聃,周平王時為太史。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為干木大夫。生同,為趙大將軍。生兌,為趙相。生躋
41、,趙陽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興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將軍。生曇,字貴遠(yuǎn),趙柏人侯,入秦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璣。崇為隴西房,璣為趙郡房。崇字伯佑,隴西守、南鄭公”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李宗字尊祖,為魏將軍,封于段,為干木大夫,妣顓頊?zhǔn)?,生四子:注、滋、洗、滌。李談(?公元?57年)宗公次子,字潤君,本名談,又名滋或同。仕趙封為趙大將軍,妣少曇氏,生子兌。李兌為趙國右相,妣賈氏,生子躋,(兌公主要活動時間在前299年前287年,在同之前,這兩代的次序顛倒了),躋亦作濟,為趙陽安君,妣周氏,生二子:云、恪。恪亦作洛,趙左相,妣王氏,生子洪。洪
42、字道宏,為秦國太子太傅,妣宜氏,生子興族。興族字育神,一名注,秦國大將軍,妣陳氏,生子曇。曇字貴遠(yuǎn),為趙相,入秦為御史大夫,妣軒轅氏,生四子:崇、辨、昭、璣。崇為隴西房,璣為趙郡房”。上述四段記載中,史記記載“李耳宗注宮佚名佚名佚名假解”的世系。李延壽北史記載“李耳佚名若干世興族崇”的世系,中間沒有出現(xiàn)李宗、李談(同)和李兌的名字,歐陽修新唐書記載:“李耳一其后有李宗一李談(同)一兌一躋一恪一洪一興族曇一崇”的世系。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李耳一李宗一李談(同)兌一躋一恪一洪一興族一曇一崇的世系,并提出了質(zhì)疑,認(rèn)為李兌和李同這兩代的次序顛倒了”。根據(jù)上面記載,我們就需要理清下列關(guān)系:1、李崇與李
43、兌的關(guān)系李兌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時期(前298前266年)。史記趙世家第十三“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三月馀而餓死沙丘宮。主父定死,乃發(fā)喪赴諸侯”。史稱“沙丘之亂(公元前295年)”,依據(jù)沙丘之亂時李兌年齡大致在40歲50歲之間,可推算出李兌大約生于公元前335年公元前345年之間。前面我們已經(jīng)分析了李信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80年之間。李崇是李信的祖父,其出生時間不會晚于公元前310年。另外,李牧在公元前246年到朝中任職,年齡至少在35歲以上,他出生時間不會晚于公元前280年,其父親
44、李璣出生時間不會晚于公元前300年。李璣是李崇的四弟,這也可以佐證李崇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310年前后。李兌與李崇年齡相差在35年之內(nèi),中間經(jīng)歷了“兌一躋一恪一洪一興族一曇一崇”這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所以新唐書和世界李氏族譜全書中記載的李崇至李兌之間李氏的世系就存在問題?!皟兑卉Q一恪一洪一興族一曇一崇”的世系,史記和北史都沒有記載,是新唐書加入的,作為史學(xué)家的歐陽修,他究竟依據(jù)何種史料加入的,我們無從知悉。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謬誤即由此而生,降及后世,不明就里者,遂以訛傳訛。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就是受到新唐書宗室世系表的影響,沿用了新唐書的說法。從成書年代來說,史記和北史均比歐陽修新唐書早,分別早
45、1100多年和早400年。史記和北史更應(yīng)該接近歷史,可信度更高。正因為如此,晚于歐陽修約一個世紀(jì)出生的著名史學(xué)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就沒有認(rèn)同新唐書的說法。2、李宗與段干木的關(guān)系史記“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記載中透路出的信息是:李宗封于段干,并沒有說李宗就是段干木!也沒有說改李姓為段干姓!退一步講,既然是“因邑為姓”,那段干氏名稱也應(yīng)該是在李宗之后而不是從李宗本人開始,其時間必當(dāng)在段干木之前,由此本身就可以證明他們不是同一個人。只是后人誤以為其后代以段干為姓,剛好這個時期有段干木,就誤以為是其后代了。另外,段干木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xué)生,終身不仕,歷史上也沒有做過魏國的將軍,而史記這里明
46、確說李宗是將軍,由此可見,段干木與李宗同在魏國的兩個不同的人。我們不妨再來分析兩個人生活的年代是否定一致。關(guān)于李宗生卒時間,雖未見史籍確載,我們可作合理的推斷,史記“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膠西王卬,齊悼惠王子,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為膠西王。十一年,與吳楚反。漢擊破,殺卬,地入于漢,為膠西郡”漢書“(景帝)三年(前154年)諸將破七國,斬首十余萬級。追斬吳王濞于丹徒。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自殺”。膠西王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54年,李解
47、作為膠西王卬太傅,年齡應(yīng)該在45歲左右,那么李解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205年前后,根據(jù)“宗注宮佚名佚名佚名假解”的世系,李宗與李解相差7代,考慮到這一時期結(jié)婚年齡普遍偏早,代差年齡在22歲25歲之間,李宗出生的時間在公元前360年380年之間。在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魏國統(tǒng)治時間范圍之內(nèi)(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關(guān)于段干木生卒時間,雖未見史籍確載,我們也可作合理的推斷,史記六國年表云:“魏文侯十八年(公元前407年),文侯受經(jīng)子夏,過段干木之閭常軾”。當(dāng)時段干木名氣很大了,年齡應(yīng)該在50歲左右,據(jù)此推斷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前后。史記儒林列傳:“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
48、倫”。卜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是孔門十哲之一,段干木、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李悝(前455前395年),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吳起(前440年前381年),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段干木出生于460年前后,與其同學(xué)李悝、吳起出生時間相差不大,剛好可以相互印證。根據(jù)上面分析,段干木出生時間在公元前460年前后,李宗出生的時間在公元前360年公元前380年之間,兩者出生時間相差在80年100年之間,顯然他們不是同一個人!東漢應(yīng)劭的風(fēng)俗通:“段氏,段干木之后。一云:老子十三世孫名宗,事魏為將,有功封于段干,因為姓”。在這里就確指出了段干木與李宗是兩個不同的人!但到了唐朝李
49、延壽的北史“(耳)子孫散居諸國,或在趙,或在秦。在魏者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和史記表述上有差異了,回避了史記“宗為魏將”這句話。他可能認(rèn)為段干木沒有在魏國做過將軍,如果說“宗為魏將”那樣就自相矛盾了。由此看來,從李延壽的北史開始就誤解了史記的本意,以至于后面史書也跟著誤解了。歐陽修新唐書記載道“(耳)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為干木大夫”,世界李氏族譜全書記載“李宗字尊祖,為魏將軍,封于段,為干木大夫”不僅沿用了李延壽的這個錯誤,更是曲解了史記“宗為魏將,封于段干”的本意,把“封于段干”改為“封于段,為干木大夫”!我們再來看看段氏是如何記載其世系淵源的,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發(fā)。段干氏,其
50、淵源有兩種主流說法:第一種:段氏起源于嬴姓,段干氏與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頗有淵源?!岸?、干”本來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兩個邑名。根據(jù)史記記載,老子的孫子叫李宗,是魏國的大將軍,先后受封于段、干兩個地方,故而得復(fù)姓,稱段干氏。有史學(xué)家就認(rèn)為段干氏是李宗的后裔子孫合其封邑名而為姓氏,稱段干氏,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段氏,世代相傳至今。嬴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李宗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段干氏一族合譜。第二種:段氏起源于姬姓。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長子莊公時難產(chǎn),生二兒子叔段時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叔段與姜氏合謀,并準(zhǔn)備襲擊莊公。莊公獲悉后派兵討伐。叔段大敗,逃到一個叫共這個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
51、段,其后代為了記念他,把姬姓改為段氏。傳到第五世為段干木,由此產(chǎn)生了段干復(fù)姓。姬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段干木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嬴姓段干氏一族合譜所以在段氏家族中,其得姓始祖有兩個人,一個是段干木,另外一個是李宗。并列出共叔段到段干木之間的世系表(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的古本段氏家譜都有相同的記載):第一世:共叔段為段氏始祖。生子公孫滑(春秋時期)。第二世:公孫滑。公孫滑生子定叔(春秋時期)。第三世:定叔襲封一世卿(由周惠王鄭歷公請命王詔),生子段規(guī)(春秋時期)。第四世:段規(guī)因為崇高的聲譽而被韓康子禮聘為承相,生子段干木(戰(zhàn)國時期)。第五世:段干木為戰(zhàn)國初期魏國名士,名聲很高。生子段復(fù)環(huán)(戰(zhàn)國初期)(一
52、些家譜中記載為第七世,前面還有段豐、段涓兩世)。第六世:段復(fù)環(huán)任舉參大政、拜國相。生子段薜(戰(zhàn)國初期)。第十五世:段穎我們再來看一段史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戰(zhàn)國策齊策一載:“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段干綸曰:弗救則且我不利。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這件事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作為重要謀臣的段干綸此時年齡應(yīng)該不會低于40歲,那么他出生時間不會晚于公元前393年,出生時間也比李宗早,再結(jié)合前面的段干木出生時間在公元前460年前后,這些都說明在李宗之前,段干姓就
53、已經(jīng)存在了。綜合上面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段干木的世系和李宗的世系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以斷定,他們不是同一個人,并且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3、老子和李宗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孔子問禮老子之事,史記、莊子、呂氏春秋、禮記等書中都有明確記載。例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名耳,姓李氏,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與人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文中老子語氣嚴(yán)厲,似乎是在教育后輩學(xué)生??鬃由诠?51年,胡適曾作出推測:“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dāng)生于周靈王初年,當(dāng)西歷公元前570年”。這一觀點并且得到史學(xué)界的
54、公認(rèn)。史記“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根據(jù)上面記載,我們不妨再來做進(jìn)一步的分析,老子后代的世系沿續(xù)如下:“李耳宗注宮佚名佚名佚名假解”。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前后,李解出生在公元前205年前后,兩者相距約360年,中間只相差8代,代差年齡為45歲,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另外,根據(jù)前面的分析,李宗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370年前后,與老子相距約200年,父子關(guān)系絕對不能成立。正因為如此,后代史學(xué)家都沒有沿用史記的說法,例如:東漢著名學(xué)者應(yīng)劭,其風(fēng)俗通記載:“段氏,段干木之后。一云:老子十三世孫名宗,事魏為將,有
55、功封于段干,因為姓”李延壽北史序傳第八十八“(李耳)子孫散居諸國在魏者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在趙者曰曇在秦者名興族,為將軍”。歐陽修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道“(李耳)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為干木大夫”。從上面幾段史料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應(yīng)劭的風(fēng)俗通和歐陽修的新唐書中,均指出李宗不是李耳的兒子,而是老子的后代子孫。李延壽的北史指出“子孫散居諸國”也沒有明確李宗是李耳的兒子。世界李氏族譜全書也看出了這個問題,指出:“兌和同兩公距耳二百多年,顯然非其孫,耳公與宗公之間可能掉了七、八代”。由此可見,史記“老子之子名宗”。這句話表述有誤,很有可能是“老子之后名宗”錯誤表述為“老子之子名宗”了
56、。如果李宗是李耳子孫這種的關(guān)系的話,上述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釋了。既然李宗是老子的后代,那么他和老子相距幾代呢?李宗出生時間在公元前370年前后,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前后,兩者出生時間相差約200年,漢朝應(yīng)劭在風(fēng)俗通中記載:“老子十三世孫名宗,事魏為將,有功封于段干,因為姓?!敝虚g相隔12世,代相年齡約16.7歲,這種可能性不大。世界李氏族譜全書推測:“耳公與宗公之間可能掉了七、八代”,按相隔8世計算,代差年齡約27歲,這同代差年齡正常值基本吻合。4、李宗、李兌、李談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公元前257年)秦急圍邯鄲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
57、三千人。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李同戰(zhàn)死,封其父為李侯?!蔽覀儚纳鲜霾牧峡梢缘玫饺缦滦畔ⅲ豪钫勗诖酥皼]有擔(dān)任任何官職,其父親也在活在世,那么他當(dāng)時年齡應(yīng)該比較年輕,不會大于30歲(有的說去世時只有18歲),就按30歲來計算,他死于公元前257年,那么他出生時間應(yīng)該在公元前287年之后。(說明:李同,原名叫李談,司馬遷為避其父司馬談的諱,在史記中將李談寫為李同)。沙丘之亂(公元前295年)時李兌年齡在40歲一50歲之間,李兌大約生于公元前335年公元前345年之間,主要活動時間在公元前299年一公元前287年。李兌比作為其父親的李談大了約50歲一60歲,顯然不合常理,父子關(guān)系不成
58、立,因此新唐書“同(談),為趙大將軍。生兌,為趙相”的記載有誤。世界李氏族譜全書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在族譜中說“兌公主要活動時間在前299年一前287年,在同之前,這兩代的次序顛倒了”。根據(jù)上面分析,李宗出生在公元前370年前后,李談約出生于公元前287年,兩人出生年齡相距80多年,父子關(guān)系不合理,也是不可信的。新唐書“(李宗,生同,為趙大將軍”的記載有誤。李兌大約生于公元前335年一公元前345年之間,與李宗相差15歲一45歲之間,很難確定他們是祖孫關(guān)系。從世系沿續(xù)的角度來看,如果是李宗一李兌一李談的世系沿續(xù)關(guān)系還有可能的,那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我們再根據(jù)史記記載,來看看他們?nèi)撕蟠老导捌渌?/p>
59、在國家的情況:李宗生活在魏國,后代世系如下:“宗一注一宮一佚名一佚名一佚名一假一解”。李兌生活在趙國,后代世系如下:李兌一李躋(陽安君,名叫李躋。為戰(zhàn)國晚期趙惠文王相奉陽君李兌之子,。李談生活在趙國,其父親只是邯鄲傳舍吏的小官,只是因為李談戰(zhàn)死后封為侯,其后代世系沒有記載,因為年輕戰(zhàn)死,可能沒有后代。李宗與李兌之間,從年齡相差25歲一35歲上看,符合父子關(guān)系,但是李宗生活在魏國,李兌生活在趙國,并且李宗之子是李注,所以很難確定他們是父子關(guān)系。李兌與李談之間,從年齡相差約50歲上看,還算符合父子關(guān)系,但是李兌兒子是李躋。李談父親是邯鄲傳舍吏的小官,而李兌是趙國的相國,所以說他們肯定不是父子關(guān)系。
60、另外,在同一作者編寫的同一部史書中,如果李宗、李兌、李談有世系淵源關(guān)系的話,以司馬遷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應(yīng)該會對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有所說明!為李氏家族寫歷史淵源的史學(xué)家李延壽可能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在北史中只是記載“(耳)子孫散居諸國,或在趙,或在秦。在魏者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別孫悝為魏文侯興富國之術(shù)焉。在趙者曰曇,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后也。在秦者名興族,為將軍”。根本上就沒有提到李宗、李兌、李談三人及其關(guān)系。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得出結(jié)論是:李宗和李兌之間很難確定他們是祖孫關(guān)系,李兌與李談之間不是父子關(guān)系,他們?nèi)酥g世系排列是錯誤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剛好可以解釋我們在前面分析李崇和李兌之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信用社員工個人工作總結(jié)(6篇)
- 大二學(xué)生自我鑒定范文13篇
- 酒店離職申請合集15篇
- 五年級數(shù)學(xué)(小數(shù)乘法)計算題專項練習(xí)及答案
- 五年級數(shù)學(xué)(小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計算題專項練習(xí)及答案匯編
- 員工個人工作轉(zhuǎn)正總結(jié)例文八篇
- 液壓傳動課程設(shè)計圖
- 玻璃鋼課程設(shè)計
- 2023年濟南新世紀(jì)博雅實驗學(xué)校招聘筆試真題
- 浙江c語言課程設(shè)計
- JJF(陜) 085-2022 全自動容量稀釋配標(biāo)儀校準(zhǔn)規(guī)范
- 山東省濟南市2023-2024學(xué)年高一上學(xué)期1月期末考試 物理 含答案
- 科研設(shè)計及研究生論文撰寫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浙江中醫(yī)藥大學(xué)
- 2024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xué)業(yè)水平測試小高考生物、地理、歷史、政治試卷及答案(綜合版)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2023-2024學(xué)年六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語文試卷
- 8 泵站設(shè)備安裝工程單元工程質(zhì)量驗收評定表及填表說明
- 粉塵整改方案
- 在全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sh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列車牽規(guī)正文
- 中小學(xué)優(yōu)秀備課組(教研組)評比考核表(分值已調(diào)整)
- 時產(chǎn)10噸配合飼料廠工藝設(shè)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