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思想的產生與傳播_第1頁
現代思想的產生與傳播_第2頁
現代思想的產生與傳播_第3頁
現代思想的產生與傳播_第4頁
現代思想的產生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現代思想的產生與傳播第六講一、中國現代思想的特征1、世界觀:從“天下”到“國家”2、價值觀:從“群體”到“個體”3、民主觀:從“專制”到“民主”4、文化觀:從“哲學”到“科學”二、中國現代思想的發(fā)展歷程1、鴉片戰(zhàn)爭到洋務運動:承認西方(從夷到洋)2、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學習西方3、晚清新政到五四運動:全盤西化4、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全盤否定5、80年代:重新承認西方6、90年代:在徘徊中西化7、21世紀:重新發(fā)現傳統三、現代思想傳播的主體(群體、組織與渠道)1、西方傳教士2、出版機構:1843上海墨海書館,清末有60余家;3、報刊機構:19世紀末有200種,占同期中國報刊總數的80%;4、教育

2、機構:1914年教會學校12177所,在校生24萬多人。四、對現代化的影響1、促進了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中國新式知識分子2、促進了新政治派別的形成、新的領導力量的崛起3、促進了新式文化形態(tài)和職業(yè)社團的形成中國現代思潮的特點現代中國思潮演化具有“交替式”演進的特點。所謂交替,一是“交換”,一是“替代”,一個思潮不會在它的頂峰期間駐留太久。宛如海潮的推進,一旦到達顛峰,隨之下降,接著另一個思潮取而代之,奔逐新的峰頂。可以將這樣的現象稱之為“中國現代思潮的交替式行進”.這個現象在20世紀的上半葉表現得尤其突出。 中國現代矛盾簡言之是“上與下”、“新與舊”、“里與外”的矛盾。上下矛盾是階級矛盾;新舊矛

3、盾是新思想與舊傳統的沖突;里外矛盾是反抗列強壓迫的的民族矛盾??梢哉f中國近現代思潮分流分派,此起彼伏,概被以上三大矛盾互動激蕩所定。每對矛盾的運動,都成為思想流派產生發(fā)動的社會動因。 依此可說,中國現代思潮“交替”前進,乃為中國社會矛盾交替演變使然。 20世紀以降,從1900年到辛亥革命,社會主潮是國粹文化運動,特點是激揚民族文化,激勵民族精神,為驅除滿族統治,實現種族革命制造輿論。1911年后這個思潮出現異變,演化為尊孔與孔教思想,政治目的遽變,直接為袁世凱、張勛的帝制復辟服務。1915年,以陳獨秀為主編的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誕生,標志新文化思潮席卷而來。直至五四,這個思潮到達顛峰。反

4、傳統,反孔教,決定它是國粹與尊孔思潮的反動。這是中國現代思潮的第一次“交替”.這場新文化運動也遇到不可避免的“交替”結局。1919年,梁啟超從西游歸來,巡禮歐戰(zhàn)場的結果寫下歐游心影錄,“宣布科學的破產”,對五四慕西學、重物質與反傳統思想作公開質疑。與梁啟超持同一觀點的有梁漱溟,著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反對科學萬能主義。期間,人生觀討論也發(fā)出異響。至30年代,更有文化本位思潮接踵而來??v覽中國上半世紀思想界,駁雜交匯,此起彼伏,“一家獨樹,別處冷靜”的局面絕難形成。五四大潮,旋起旋落,終被本位思潮替代。 然而,“本位文化”思潮一旦登場,即刻受到批判。馬克思主義思潮輸入、

5、醞釀而至播揚,漸呈主潮之勢。30年代后中國出現社會史大論戰(zhàn),而后大勢劇進,狂瀾激轉,中國再度出現反傳統熱浪,孔孟之道復成靶的。這樣的現象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并在文革期間演為極致。 作為對“反思”的反思,上世紀90年代以后,國學復活,弘揚傳統,中國社會思潮又出現了另一番氣象。自杜維明等海外華人學者,執(zhí)著于“播道”精神,進入大陸學界以來,中國對儒家思想的又廣泛出現認同贊頌的傾向。 思潮迭進,“交替”反復,內涵以下諸性質: 其一,交替,表現的是“中學”與“西學”的交替、“保守”與“批判”交替。這都是對“傳統”而言,保守是對傳統的保守,批判也是對傳統的批判。如果說國粹思潮是中學與保守的表現,五四思潮則屬

6、于西學與批判的性質。而后,“文化本位”思潮則又是“中學”與保守的。再往下觀察,每次思潮的交替無不是“中西”交替、保守與批判的交換。還要補充說明的是,無論中與西的交替、保守與批判的交換,一概是“建設”與“破壞”的交替。這樣,中國文化破壞了又建設,建設了又破壞,循環(huán)反復,似無窮期,是乃中國文化現代演化的一大風景。 其二,“交替”的形式是“革命”的與“激進”的。后期思潮總對前期思潮作不遺余力地的批駁、貶黜,表現出思想領域的“湯武革命”?!氨J亍迸c“批判”、“中”與“西”,一時左,一時右,不象鳥翅的同時振飛,宛如人腳的輪替開步??此萍謇语災菢拥囊徽环?,實是塔樓轉梯層層圈圈地提升。里面隱藏著“正-

7、反- 合”“三題”演繹的辨證邏輯,這又是中國文化進步的特別景觀。 其三,“交替”是“反思”的。交替過程就是反思過程。無論中學派或西學派中人,似乎沒幾個表現出沉靜平和的心態(tài)。仿佛在中國思想界,出世成名,非得偏鋒激進,語出驚人,不如此就不能聳動聲聞,推動輿論。就此,每一思潮面世,真理背后必埋藏極多的謬錯。人們對新出思潮聞風響應,思潮的真理成分滋養(yǎng)著社會,作為代價,負面成分也同時謬種流傳。這樣,后出思潮必然無奈地承擔起對前期思潮后遺癥的艱巨“反思”任務。 反思是群體的,是知識群體的集體行動。五四前后,自由主義啟蒙批判派對尊孔派的批判是一種群體反思。30年代文化本位派對既往五四反傳統思想的批評也是一種

8、群體反思。當下,學界對百年前五四運動的再評價還是群體反思。 反思又是“個體”的。許多原來置身前期思潮中的思想家,對自我思想作反思,以期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樣的反思是思想進步與追求真理的表現。中國的思想境界在交替中進步,也在群體與個體的反思中更上層樓。 第四,思潮交替式演進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后勝利。表面上看,中國現代諸思潮相互抵制與對抗,然而異中有同,除了五四前夕出現的尊孔流派以及后來葉德輝之流文化頑固派之外,無論中國的國粹思潮、批判思潮與文化本位思潮,它們的思想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開展中國的文化建設,以使中國文化實現現代性適應。中國現代的文化保守主義并不“保守”,他們對西學的認識,對傳統的態(tài)度

9、與文化頑固派有異,與張之洞流的思想也大相異趣。 中國文化是一艘大船,中學派是一個纖隊,西學派也是一個纖隊,所用的力量方向不同,左右有別,然而它們的合力卻指向前方。它們各有缺點與偏頗。等到歷史唯物主義與理性的科學思想在中國逐節(jié)勝利,種種缺點才有克服的希望,中國文化的航船,才有提速前進的可能。 總之,中國上世紀文化思潮確實經歷過“交替”式前進的過程。對此情況有所了解,將為厘清現代思潮、史潮行進特點提供認識論的新平臺,對中國乃至全球21世紀未來思潮路徑的走向或可多一點把握的信心。略說中國現代思想史胡曉明在華東師范大學思想所中國現代思想史的理論與方法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一、現代中國思想的破產現代中國,其實

10、已經是思想破產的中國,像一個討飯而體質敗壞,元氣大傷的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為什么講中國思想史的人不敢講這個思想的破產的問題呢?思想的破產,是一個漸次積累而下的趨勢,從晚清開始,經五四而文革而九十年代。想想傳統中國,幾千年來是多么重視人文主義和人文傳統?想想社會主義者,是如何向往著一個充滿人性和精神之花的新世界,但是諷刺的是結果走向了傳統與現代中國思想的反面?,F代中國人一般信什么思想?根本沒有思想。崇拜的是物。研究中國思想史最終發(fā)現中國現代思想的破產,想想看這多么恐怖呀。最近王先生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悲觀得很。用他的話來講叫做“人文的崩潰”。我在這個小共同體里,為什么會一拍即合,因為我有這樣的存

11、在感受。知識人,以思想關懷為業(yè)的人,非常沒有力量。我記得思想所成立時,樓永烈先生講到一個廣告的力量問題:如果人文思想也能有廣告那樣的力量,如何可能?我也深有同感。我們真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二、所謂“存在決定意識”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一個來自左面的現代思想觀念,即“存在決定意識”。通過教科書和庸俗的馬家店的直接或間接的建構,這個觀念實在是深入人心。但是似乎沒有人去想想它其實是有很大的問題。首先,迎合科技的負面的力量,火上加油。我有一個很長期的想法:本來,傳統中國的意義世界是完整的,是可以提供人生的基本幸福感的,但是科技來到中國,必然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社會存在的一系列變化,以及人的社會

12、意識的變化,這是事實。但是這個“存在”對“意識”的影響、改變、甚至操作與控制,不僅不能成為必然地“決定”人的意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合理性,而且當這一大因緣決定著人的所有意識包括精神價值的源泉,我們要有足夠的警惕才行。但是正是在源泉、根本,這個問題上,“存在決定意識”,被淺薄化、被利用來作為物質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權力至上的理論護身。其結果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空洞化,成為一物的崇拜的加速度發(fā)展的國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權力”和“金錢”就是最大的、最進步的,最能代表著人生方向的存在,這種存在當然決定著人的意識。我這里當然說的是中國一般人的思想狀況。至于知識人,當然知道意識也可以決定存

13、在的辯證法,但是第一,這只是附屬于存在決定意識的,第二義的。其次,在科技、新社會、進步等大敘述的面前,知識人并沒有多少自主思考的余地的。還是“存在”第一的。第三,什么意識可以不被存在簡單決定掉,其實現代知識人了無資源可托,可以說是來無可藏身之地,去無可往之鄉(xiāng)。三、救亡與啟蒙之外這就要談到另一個須要破除的思想框架。來自右面的思想即所謂啟蒙主義?,F代思想史的研究中,中國人最有名的一個框架,即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至今,仍然是一個流行的、比較通俗的,解釋力相當強的框架。譬如,我們就說礦難,一方面,肯定是對于生命的漠視問題。對生命權的麻木不仁,是啟蒙不夠。但是另一方面也是生存的問題,農民要生存,地方要

14、發(fā)展,現代化的代價,農民也要鋌而走險。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煤礦都封了。所以生存即救亡的邏輯也很強。啟蒙與救亡時時在沖突,就像四川那個地方經常發(fā)生的因載人過多而沉船的事件。過河是必然的,死人也是必然的?!斑^河”成為一個象征。一個思想史的框架不僅要看他是否回應了中國的問題,不僅真實關心我們生活的時代究竟出了什么問題,而且分析,要多想想問題由何而來。如果只是救亡與啟蒙的變奏,其實也等于什么都沒有說。對這個框架的修正,如以下兩點:一是這個框架中,啟蒙是未經反省的,可能也是需要進一步修正,即反思理性;二是這個框架中,也有一個缺失,即中國文化傳統的缺席,中國文化的全盤破產,這個前提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那么,除了

15、救亡、啟蒙而外,還需增加什么呢?我稱之為“正本”。正本,“正”就是端正,挺立。 周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氨尽保褪俏拿髋c文化的基本價值。有些東西也啟蒙相關相重疊,也有些東西是啟蒙不能代替的,也可以校正啟蒙的過于“解放”的局限。中國的文化傳統,西方的理性主義和人文傳統與宗教哲學,很大程度,都是正本的系統??酌侠锨f釋氏,不僅是憂世,而且憂生、憂萬古之人心。蘇格拉底的思想絕不僅是為了雅典的民主城邦。康德“頭頂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也不僅是為了解放人的現代性。海德格爾的天地人神,也不僅是為了顛覆西方的形而上學傳統。韋伯的操心,也不僅是理性的勝利。具體說,正本的系統,就是要做中西方關于精神價

16、值的尊重、發(fā)揚的大文章,重建中國政治與道德的基礎,為現代中國固本培元。也就是,回應“存在決定意識”這一大理障,建設性地開發(fā)出一種關心:如果不甘心、不屈服于“存在”如此獨斷地“決定”著“意識”,那么,究竟什么可以建構我們良性的、開闊的、四海為家的、自由的意識?什么可以使我們免除悲觀、危機的憂患?什么可以作為此種意識的自主發(fā)展的根源和基礎?中國現代化的特殊問題虞和平1、傳統與現代-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對民主化有較多的阻礙,處于現代化的對立面;-倫理道德和民族意識方面:對社會整合和民族化有可資利用的方面;-經濟思想和經濟素質方面:存在對現代化的潛在適應性。2、外因與內因-外源性現代化-傳導性現代化-傳動型現代化-初期外因推動,后來內因主導3、政府、社會與外國資源-國家資本,官僚資本,與民爭利-外國資本-民間資本,私人資本、民族資本4、現代化道路-沒有合理的制度和道路,不可能充分利用內部和外部資源;-只有合理的制度與道路,才能充分利用本國資源,合理利用外國資源。5、改革、革命與現代化-對立起來,革命打斷現代化進程-分裂開來,革命與現代化是兩條線索-融合起來,民族化、工業(yè)化、民主化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