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古代漢語教案彭金祥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 漢字的起源一、八卦說八卦是古代占卜用的符號,共有個:為陽爻,代表奇數(shù); 為陰爻,代表偶數(shù)。八卦的卦爻與數(shù)字有關(guān),但八卦是個奇數(shù)或偶數(shù)的排列符號,與漢字的起源無關(guān)。至于八卦用于算命,屬于中國神秘文化;八卦所用符號后來(世紀)被德國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用于研究二進位制,為后來計算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二、結(jié)繩說 在世界范圍內(nèi),結(jié)繩都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種記事法。如我們要用一頭牛去換八只羊,就在繩的一端打上一個大結(jié),另一端打上八個小結(jié)。漢語中的“十”字就是上古結(jié)繩符號,像繩子打結(jié)交叉之形。結(jié)繩記事容易出錯,尤其是時間長了以后。它促使文字的產(chǎn)生,但還不是文字的起源。
2、 三、書契說刻契為約的辦法,產(chǎn)生于原始時代發(fā)明文字以前,那時人們在木塊上刻畫一些簡單的紋路或缺口以幫助記憶,其作用與結(jié)繩相似。木契上的刻劃道道,只起幫助作用,當然不能算是文字。但它也促進了文字的產(chǎn)生。四、倉頡說兩漢時期,很多人都相信黃帝的史官倉頡創(chuàng)造了文字,包括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但后代多數(shù)學者認為,文字是一種相互約定,有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并非個人的功勞,只不過由他整理罷了。漢字起源于圖畫圖畫的產(chǎn)生比文字早得多.兩者的共同點是都可以傳達一定的信息,但圖畫是通過藝術(shù)形象反映的,符號與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并沒有確定下來;而文字是確定下來的符號,是音義的結(jié)合體。漢字包括數(shù)字和主體部分。數(shù)字部分來源于陜
3、西關(guān)中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屬于仰韶文化的陶器刻符,距今六七千年,例如一、二、三等字即是。華夏文化的另一個重要源頭是處于東方的少皋文化。少皋氏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其中五鳥氏中的玄鳥氏是商民族的祖先(詩經(jīng):“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由此推測,商民族使用的文字(甲金文),其主體可能來源于東方。1959年在山東苴縣陵陽河發(fā)現(xiàn)的大汶口晚期文化的陶尊,其上有紅色的刻劃符號,非常接近文字。另外,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也發(fā)現(xiàn)陶器符號,屬于早期的漢字。因此,從萌芽期開始算起我們認為漢字有6000年歷史,從形成期開始算則只有近4000年的時間。福建閩粵先民4000年前的象形文字(曇云山博物館) 第三節(jié) 為何要開設(shè)古代漢語課“古
4、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chǔ)課,也是一門工具課。開設(shè)這門課的主要目的有兩個:其一是培養(yǎng)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為與古代中國相關(guān)的學科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語言材料和各種語言規(guī)律,為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奠定基礎(chǔ)。1、了解傳統(tǒng)文化,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須學習古代漢語。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燦爛的文化積淀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古代優(yōu)秀的文學和史學遺產(chǎn)需要我們?nèi)ダ^承和發(fā)揚,我們只有學好古代漢語,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才能得到打開古代文化寶庫的鑰匙,才能批評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2、提高理解與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能力,必須學習古代漢語。我們?yōu)榱烁玫卣莆宅F(xiàn)代漢語,豐富現(xiàn)代漢語,增進語言的純潔和健
5、康,應(yīng)當學好古代漢語。比如,許多現(xiàn)代漢語詞語、成語中大量保留古音古義,“不速之客”的速,“不刊之論”的刊等。3、欣賞與研究古代文學作品,必須學習古代漢語。不然,無法搞清其字義,無法理解文章內(nèi)容,就不可能加以欣賞。4、掌握與提高中學語文的教學能力,必須學習古代漢語。作為一個師范生,大多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沒有深厚的古代漢語功底是不行的。根據(jù)以前實習同學的經(jīng)驗來看,很多學生在下去實習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古代漢語教學,連自己都沒有搞清的問題怎樣去教育別人?第四節(jié)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1、傳統(tǒng)的方法死記硬背。古人學習文言語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記硬背”。他們要經(jīng)歷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
6、語言,運用文言語言寫作。對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我們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對其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死記硬背的劣根性:易疲勞。效率低。易遺忘。死記硬背的合理性:符合兒童的智力特點:記憶力強,理解力弱。符合兒童學習的規(guī)律:先記憶,再理解。對有些非常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我們希望大家都能背誦,比如詩經(jīng)中的名篇、論語中的部分章節(jié)、王勃的滕王閣序、唐詩宋詞中的優(yōu)秀篇目。 古今詞義發(fā)展變化的如:城:城墻城市國:國都的城墻首都國家這種情況我們認為可以分為兩種,即古今詞義又同有異(如可憐、愛、墳)和古今詞義稍微有別(也就是差別較小,一般人容易誤解為完全相同,如勸勸學、稍逐漸、討論提意見)處分、行李、烈士、故事等詞與
7、現(xiàn)代意義完全不同。第二節(jié) 古今詞義在范圍上的差異古今詞義在范圍上的差異,有三種情況:、詞義擴大:一個詞的今義范圍比古義大就是“詞義擴大”。菜古:蔬菜。今:與“飯”相對。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覺。臉古:目下頰上。今:面部。皮古:帶毛的獸皮。今:物體表層。詞義擴大是詞義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暫古:突然。今:時間短。湯古:熱水。今:菜湯、米湯。領(lǐng)古:脖子。今:領(lǐng)子。忙古:心中煩亂。今:工作多。 詞義的縮小一個詞的今義范圍比古義小就是“詞義縮小”。宮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娛樂場所。丈人古:老人。今:岳父。瓦古:陶器。今:蓋屋頂?shù)慕ㄖ牧稀3艄牛簹馕?。今:臭味。、詞義轉(zhuǎn)移:一個詞的詞義由原來的范圍轉(zhuǎn)移到新的范
8、圍中叫做“詞義轉(zhuǎn)移”。第三節(jié) 古今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褒貶不同1.1古義褒今義貶的:復辟古:恢復君位。今:開歷史的倒車。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壞人的幫兇。1.2古義貶今義褒的:鍛煉古:玩弄法律進行誣陷。今:經(jīng)過實踐使之提高或變好1.3古義中性今義貶的:謗古:批評議論。今:誹謗。1.4古義中性今義褒的:客古:外地人。今:賓客。第五節(jié)、分析古今詞義的異同應(yīng)注意的問題、“古”與“今”的歷史性在分析古今詞義的異同時,“古”與“今”是個歷史概念。先秦為古,兩漢則為今;兩漢為古,則六朝是今。古與今不是一刀分開的。幣:(本義)絲織品(先秦)禮物(秦漢以后)貨幣、古漢語的詞以單音詞為主古漢語的詞以單音詞為主,
9、不要誤把古漢語的詞按雙音詞來分析。消息:古:消散與增長。賈誼鳥賦:“合散消息,安有常則?!苯瘢簄ews第三章 詞的本義與引申義第一節(jié)、本義及其本義的探求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義,是與詞形相應(yīng)的能有文獻資料證明的詞的最古意義。如 益:本義是水溢出。字形從水從皿?;茨献樱骸皾阉┮妗!碧角蟊玖x的步驟:第一步:分析字形、利用六書理論分析漢字的形體。、結(jié)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漢字的形體。斤:斫木斧。象形。戒:警。從廾戈,持戈以戒不虞。刃:刀尖。象刀有刃之形。第二步:考核文獻、看看古代文獻中是否有這樣的解釋。、看看古代文獻中是否有這樣的用法。向:本義是朝北的窗子。說文:“北出
10、牖也?!痹娊?jīng)七月:塞向墐戶。畢(畢):本義是以網(wǎng)捕鳥獸。文獻:說文:“田網(wǎng)也?!痹娊?jīng)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弊撸河|龍說趙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睒洌好献恿夯萃跎希骸拔瀹€之宅,樹之以桑。”探求本義要注意的問題:、當心字形的訛變。如:臣,下人也,象形,突出其眼。、注意字形與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如:射第二節(jié) 引申義及其分析引申義就是從本義演化發(fā)展來的意義,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應(yīng)如何分析一個字詞的引申意義:應(yīng)當從本義與引申義的關(guān)系上去分析,根據(jù)引申義與本義距離的遠近,可以把引申分為直接引申與間接引申兩類。直接引申:是指由本義直接派生出意義,是詞義引申的第一步。如:月(月亮)月份城(城墻
11、)城市間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義而再引申派生新的意義。如:朝(早晨)朝見(左傳:“朝而不夕。”)朝廷朝代任(rn)擔子、擔當責任、任務(wù)委任、擔任、任用聽憑官:本義是官署官職官吏極:本義是房屋的正梁極點、最高極限、盡頭詞義引申的基本方式: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第四章 詞類活用問題第一節(jié)、“詞類活用”的內(nèi)涵古代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原來的語法功能,具備另一語法功能和詞匯意義,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詞類活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水”由名詞活用為動詞,“游泳”的意思。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史記陳涉起義)“堅”與“銳”由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分別
12、是“盔甲”、“武器”的意思。第二節(jié)、使動用法使動用法:即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使用動賓結(jié)構(gòu)表達了現(xiàn)代漢語中遞系結(jié)構(gòu)(兼語式)表達的內(nèi)容。如:史記孫臏中的兩句:齊使田忌將而往。兼語結(jié)構(gòu)齊威王欲將孫臏。使動用法1、動詞的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使賓語從事謂語動詞所表達的行為動作。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如果帶有賓語,一般為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鴻門宴)“活之”即“使之(項伯)活了下來”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軍吏)忿恚(生氣)” 續(xù)第二節(jié)不及物動詞用為使動用法時,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如: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
13、(荀子天論)“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及物動詞也可以用作使動,為與一般用法相區(qū)別,用為使動的及物動詞一般要破讀。如: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飲趙盾酒”即“使趙盾飲酒”。“飲”破讀為yn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子路從而后)“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讀為s“見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見(拜見)子路”,“見”破讀為xin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與狀態(tài)。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弱秦”即“使秦國弱”。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綠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綠”。3、名詞的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
14、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王我”即“使我當王(君王)”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用為使動的名詞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劉向新序節(jié)士) 第四節(jié)、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除了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外,還經(jīng)?;钣脼橐话愕膭釉~,表達與這個名詞意義相關(guān)的動詞含義,我們稱之為“名詞用如動詞”。如:范增數(shù)目項王。(史記鴻門宴)目:使眼色。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刃:殺。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蹄:踢方位名詞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15、。(史記項羽本紀)東:向東進軍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據(jù)地,坐而下脫。(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第五節(jié)、名詞用作狀語在古代漢語中,普通名詞可以不用介詞的幫助,經(jīng)常直接放在謂語中心語前面作狀語,我們稱之為“名詞作狀語”。古漢語的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以下內(nèi)容:1、表示方位或處所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行為動作在什么地方發(fā)生,或者行為動作向著什么方向發(fā)生。如:大月氏復西走。(漢書張騫傳)西走:向西逃走。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郊迎:在郊外迎接。2、表示工具或依據(jù)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使用什么工具從事行為動作,或者依據(jù)什么從事某種行為動作。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16、)箕畚運:用箕畚搬運。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法皆斬:根據(jù)法律都得斬首。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用什么態(tài)度從事某種行為動作。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鴻門宴)兄事:用對待哥哥的禮儀接待。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臏)客待:用對待賓客的禮儀對待。4、表示比喻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形容行為動作的狀態(tài),表達比喻內(nèi)容。如:嫂蛇行匍伏。(戰(zhàn)國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樣地爬行。其一犬坐于前。(聊齋志異狼)犬坐:像狗一樣地坐。第六節(jié)、詞類活用的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兩個名詞連用,既不是并列關(guān)系,也不是偏正關(guān)系,則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或用為動詞,一般是前一個名詞活用為
17、動詞。如: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蠹)王天下:統(tǒng)治天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陳勝王:陳勝當君王。2、名詞、形容詞在“所”字后“所”是個輔助性代詞,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面,構(gòu)成“所”字詞組,指代一定的對象,故“所”后的名詞、形容詞要活用為動詞。如: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所罾:網(wǎng)到的(魚)。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所高:推崇的(人)。3、名詞、形容詞在能愿動詞后能愿動詞修飾的是動詞,所以當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時,活用為動詞。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保ㄕ撜Z公冶長)可妻:可以娶妻。4、名詞放在副詞的后面副詞一般在句中只修飾限制動詞或形
18、容詞,所以當名詞前面有副詞修飾時,要活用為動詞。如: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史記西門豹治鄴)皆衣:都穿著。不足生于不農(nóng)。(晁錯論貴粟疏)不農(nóng):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這兩個代詞的用法特點鮮明,即一般常做賓語,也就是在它們前面的多是動詞,所以它們前面的名詞、形容詞,要活用為動詞。如: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晁錯論貴粟疏)衣之:穿它們(織的布)。是欲臣妾我也。(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讓我們當臣做妾。6、名詞后有介詞詞組介詞詞組在古漢語中經(jīng)常做補語來修飾它前面的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所以名詞后有介詞詞組,這個名詞要活用為動詞。如:晉師軍于
19、廬柳。左僖24年軍于廬柳:駐扎在廬柳。后妃率九嬪蠶于郊呂氏上農(nóng)蠶于郊:在郊外養(yǎng)蠶。7、名詞用“而”連接連詞“而”經(jīng)常用來連接的是動詞、動詞性詞組和形容詞、形容詞性詞組,但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所以用“而”連接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如:不耕而食,不織而衣。(鹽鐵論相刺)不織而衣:不織布卻穿衣服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第五章 古代漢語的語序賓語前置:古代漢語中,在一定的語法條件下,賓語可以從謂語中心語的后面移至謂語中心語的前面,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其為“賓語前置”。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主要有下面幾種:1、疑問代詞作賓語語法條件:全句是疑問句或者反問句。賓語是疑問代詞。如:敢
20、問何謂也?(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何謂:謂何,說的什么。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奚適:適奚,到哪里去。如動詞前有助動詞,賓語一般要前置于助動詞之前。如: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二年誰敢怨:敢怨誰,敢怨恨誰。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要前置。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zhàn)國策范雎說秦王)這種前置在上古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說成“如何”,但這兩種形式都已成為凝固形式,其意義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樣”、“怎樣”等。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如何:怎么樣?!叭绾巍币部梢哉f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動詞性,但凝固后與“如何”的含義相同。如“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21、”先生助之奈何?(戰(zhàn)國策趙策)“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間還可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說成“如何”,其含義是“對怎么樣”。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對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寇深矣,若之何?左傳僖公十五年若之何:對入侵之敵怎么辦。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奈若何:對你怎么辦。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語法條件:全句必須是否定句。賓語必須是代詞。如:鄰國未吾親也。(國語齊語)未吾親:未親吾,沒有親近我們。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無爾詐:無詐爾,不欺詐你。無我虞:無虞我,不欺詐我。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規(guī)則不太嚴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有事而不告我。(左傳襄公二十八
22、年)諸侯莫違我。(管子封禪)這說明從先秦開始,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已經(jīng)從前置向后置發(fā)展,秦以后這種發(fā)展實際上已經(jīng)完成,但漢以后的文人寫文章經(jīng)常仿古,所以在他們的文章中,還經(jīng)常有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現(xiàn)象。如: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未之嘗聞:未嘗聞之,不曾聽說過。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騙我。這種賓語前置在現(xiàn)代成語中有殘留的痕跡。如:時不我待提問:下面的句中有無賓語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賓語,并說明其前置的條件。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左傳僖公七年)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3、賓語用代詞“是”“之”等復指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左僖5虢是滅:滅虢
23、。今吳是懼而城于郢。(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吳是懼:懼吳,懼怕吳國。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異之問:問異,問別的事情。由與求之問:問子路與冉求。這種賓語前置,還常在前置賓語之前加上“惟(唯)”字,構(gòu)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強調(diào)賓語的作用更加的明顯。如: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 唯敵是求:唯求敵,只尋求敵人。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唯其疾之憂:唯憂其疾,只擔心他的疾病。現(xiàn)代漢語成語中還殘留著這種賓語前置的痕跡。如:唯利是圖,惟命是聽用代詞復指2如果賓語是代詞,這種賓語前置多用“之”復指,而不用“是”。如:“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宣2 我之謂:說的是我。
24、“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谷梁傳僖二年 斯之謂:說的就是這件事。這種格式形成的“是之謂”、“此之謂”已成為凝固形式,在語句中常見。如: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二十四4、無標志的賓語前置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diào)賓語,沒有以上的前置條件,也可以直接將賓語移至謂語中心語之前,人們稱之為“無標志的賓語前置”。如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齊桓公伐楚)是問:問是,問一問這件事。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jīng)衛(wèi)風氓)秋以為期:以秋為期,把秋天作為日期。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爾瞻:
25、瞻爾,看你。這種賓語前置在漢語成語中有殘留的痕跡。如:夜以繼日第三節(jié)、行為數(shù)量表示法現(xiàn)代漢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一般是把數(shù)詞與動量詞構(gòu)成的數(shù)量詞組放在動詞的后面作補語,如“看兩遍”、“踢三腳”。而古代漢語中卻不是這樣的,其方法是:1、一般的方法:將數(shù)詞直接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與現(xiàn)代的差別:不用動量詞。數(shù)詞的位置在動詞之前。如: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左傳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次。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九距:抵抗了九次。2、強調(diào)的方法:在表示動作的詞語后加“者”,將數(shù)詞置于句尾作謂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魯仲連辭讓者三。(戰(zhàn)國策趙策)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史記鴻門宴)第六章 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26、在西周以前,漢語可能沒有語氣詞,春秋以后才有。馬氏文通把語氣詞(助字)分為傳信與傳疑兩類,即陳述語氣詞和疑問語氣詞。上古主要有“也”和“矣”兩個陳述語氣詞,前者表示一種狀況,后者表示一種過程;前者不考慮時間因素,后者要考慮時間因素。cf可知也可知矣。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論語先進)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論語季氏)簡單說來,“也”用于判斷句,“矣”字用于陳述句: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仇也。孟子滕文公下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上古疑問語氣詞主要是“乎、哉、與(歟)、耶(邪)”一、句首和句中語氣詞1、“夫”字作句首語氣詞,是由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經(jīng)常放在句首,表示要發(fā)議論,起引起下
27、文的作用。古代稱之為“發(fā)語詞”。如:夫?qū)⒄?,國之輔也。(孫子謀攻)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錯論貴粟疏由“夫”形成的固定結(jié)構(gòu)用于句首其中“且夫”表示進一步發(fā)議論,“故夫”表示要做出結(jié)論性的議論,“若夫”表示就一種假設(shè)的情況發(fā)議論,“今夫”表示另起一端發(fā)議論。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故夫作法術(shù)之人,立取舍之行,別辭爭之論,而莫為之正。(韓非子問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數(shù)年不食。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惟、維、唯2、惟(維、唯)。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種:(1)引出主語或年月
28、。如:唯赤則非邦也與?(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書經(jīng)泰誓上)(2)表示期望語氣。如: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故敢略陳其愚,唯君子察焉。(楊惲報孫會宗書)(3)引出謂語。如:蚩尤惟始作亂。(書經(jīng)呂刑)周雖舊邦,其命唯新。(詩經(jīng)大雅文王)“其”作語氣詞用3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種:(1)表示推測語氣。如:齊其為陳氏矣。(左傳晏嬰論季氏)天之蒼蒼,其正色邪?(莊子逍遙游)(2)加強祈使語氣。如: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齊桓公伐楚)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ㄗ髠麟[公三年)(3)加強反問語氣。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
29、傳鄭伯克段于鄢)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韓愈答李翊書) 4、“也”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語氣,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如: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將伐顓臾)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逍遙游)二、句尾語氣詞1、也。主要用在判斷句句尾,表達的是判斷語氣,有肯定與確認的意味。用在復句及命令、疑問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與確認的語氣。如: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許行雖殺臣,不能絕也。(墨子公輸)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韓非子初見秦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鄭伯克段于鄢2、矣。主要用在陳述句句尾表達的是陳述
30、語氣,是把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情況或?qū)⒁霈F(xiàn)的情況報道出來,告訴別人。與“也”所表達的語氣的差別:第一,“也”表靜態(tài),無時間動程;“矣”表動態(tài),有時間動程。第二,“也”是把對事物的判斷告訴別人,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與之對應(yīng)的語氣詞;“矣”是把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情況或?qū)⒁霈F(xiàn)的情況報道出來告訴別人,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氣詞“了”。如:雞既鳴矣。(詩經(jīng)齊風雞鳴)余病矣。(左傳鞌之戰(zhàn))吾屬今為之虜矣。(史記鴻門宴)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傳僖公十年)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庸敚┠陰缀我??(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3、疑問語氣詞乎、與(歟)、邪(耶)、哉純粹疑問:乎;純粹反問:哉;要求證實:與(歟)
31、、耶(邪)。“乎、與(歟)、邪(耶)”所表達的都是疑問語氣。其中“乎”的使用最為普遍,表達的疑問語氣也最強烈。“與(歟)、邪(耶)”的疑問語氣不太強烈,有探詢的意味。如: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戰(zhàn)國策韓策二)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陳軫列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起義“與”字作為疑問語氣詞的最大特點是要求證實: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墨子兼愛下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子何為者邪?(莊子外物)則文王不足法與?(孟子公孫丑上)在墨子、莊子、荀子等書中,常用耶(邪)而不用與: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莊子逍遙游)然則子無師邪?
32、(莊子田子方)是魯孔丘與?(論語微子)4哉的基本用法是表達感嘆語氣而且所表達的語氣較為強烈,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啊”。它與乎的最大區(qū)別是:“乎”字不需要疑問代詞等的幫助,其本身可以表示疑問;哉需要借助幫助才能表示反問,如: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n愈張中丞傳后敘)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李斯諫逐客書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起義)5、句尾語氣詞連用古漢語的句尾語氣詞經(jīng)常連用,連用的語氣詞,仍各自保留著自己原來表達的語氣,只不過是語氣的重點往往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1)“乎、哉”放在其他語氣詞后。如:位其不可不慎也乎?。ㄗ髠鞒晒辏┖慰蓜俚酪苍眨。?/p>
33、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汝為周南、召南矣乎?(論語陽貨)豈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zhàn)國策齊策六)(2)“乎”與“哉”連用,“哉”在最后。 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僖公二十年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3)“矣、已、與、邪、夫”放在其他語氣詞的后面。如:代翕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耳矣!荀子議兵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何愚也耶?。ɡ钋逭战鹗浐笮颍┰~頭即前綴,詞尾即后綴一般均不表示含義,只起一定的補充音節(jié)的作用。有些詞頭詞尾的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討論。1、有(1)用于專有名詞的前面。如: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書經(jīng)召誥)禹
34、攻有扈。(莊子人間世)(2)用于一般詞語的前面。如:予欲左右有民。(書經(jīng)皋陶謨)不我以歸,憂心有忡。(詩經(jīng)邶風擊鼓)其2、 “其”字作詞頭,一般用于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如:既見君子,云何其憂?(詩經(jīng)唐風揚之水)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經(jīng)邶風北風)言、于、薄3、作詞頭時,都只用于動詞的前面。如: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jīng)周南葛覃)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jīng)周南桃夭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詩經(jīng)周南葛覃)然、如、爾、若4、這幾個字均是詞尾,一般用于形容詞后,有一定的描摹狀態(tài)的作用。如: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晏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桑之未落,
35、其葉沃若。(詩經(jīng)衛(wèi)風氓)第七章 古書的讀音問題1、何為古音通假“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用字現(xiàn)象,在這個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兩個字在意義和用法上可以相溝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字當另一個字來用,“通假”二字結(jié)合后的含義,就是通過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來的字當本字用。說得科學一點,“通假”是古人寫作時,沒有按照漢字記詞的規(guī)則來用字,臨時用與該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個字,來表達所要表達的意義。如 (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2)墨子公輸:“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3)史記陳涉世家:“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2、“通假”與“六書”中假借的異同“六書”中有“假借”,許
36、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解釋為“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即造字的時候,沒有為語言中的某個詞另造一個新的形體來記錄它,而是在已經(jīng)造好的字中,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xiàn)成漢字來記錄。假借字所記錄的多是一些意義比較抽象的詞,或是無實在意義的虛詞,因為這些詞不好造字。比如“我”字,“我”本是上古時期人們使用的一種有齒的武器,故其現(xiàn)代字形的右邊還像一個“戈”字。語言里還有一個第一人稱代詞與它讀音相同,不好造字,就沒有去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來記錄,于是“我”便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這就是造字的“假借”。3、何為“破讀”古漢語中把這種通過改變一個字的讀音來區(qū)別詞性或詞義的方法,叫做“破讀”?!捌谱x”也叫“讀破”,
37、人們把一個字原來的讀音叫做“本音”,把改變后的讀音叫做“破讀音”,訓詁上也把讀本音用本義的字叫做“如字”。4、破讀的規(guī)律破讀有一個基本的規(guī)律,那就是許多破讀都是讀去聲。如:五蠹:“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币拢浩谱x音為“y”。原毀:“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聞:破讀音為“wn”。報劉一丈書:“間道經(jīng)其門,則亦掩耳閉目。”間:破讀音為“jin”。破讀舉例 乘chng 騎、坐,駕馬 shng車輛食sh 吃 s給吃,飯食王wng 君王,姓 wng 做君王,統(tǒng)治說shu 說話 shu說服,游說樂l 愉快 yu 音樂 yo 喜愛宿s 住宿 xiu 星宿 5、何為特讀在古代漢語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場合,
38、一些字并不讀它的現(xiàn)代標準音,而是要讀它的特殊讀音,這些特殊的讀音,又十有八九是一個字的古音,或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這種讀特殊讀音,就是我們所說的“特讀”。古書中需要特讀的字,主要是一些專有名詞,如古代的國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它們的特讀音被繼承到現(xiàn)代漢語中,因此我們讀古文時要讀一些字的特讀音。(1)童區(qū)寄傳:“我區(qū)氏兒也,不當為僮。”區(qū):音“u”。不讀“q”。(2)木蘭詩:“昨日見軍貼,可汗大點兵?!笨珊梗阂簦骸発hn”。不讀“khn”。6、特讀字的分類第一,一些字由于使用場合特殊,或是在地名中,或是在姓氏中,或是在器物名中等等,一直沿用古音,或者是不讀今音而讀與古音相近的音
39、,因此產(chǎn)生了它的特讀音。第二,一些音譯的國名或族名,以及音譯的外族姓氏、人名、官職等,為了與外詞的讀音接近,往往需要特讀。第三,有些字,是為了區(qū)別意義和用法而特讀。這種特讀字有似破讀,但又與一般的破讀不同。它們的相同點是變讀的目的相同,即都是為了區(qū)別一個字的意義和用法。但區(qū)別意義和用法的特讀一般讀古音,而破讀不是讀古音,常常是讀去聲。特讀舉例:洗馬xin 古代官名單于chn 古代匈奴君主 可漢khn 古代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單shn 姓 洗xin 姓 蓋g 姓查zh 姓 皋陶yo 傳說中夏初人名伍員yn 春秋吳人 樊於期wj 戰(zhàn)國燕人酈食其yj 漢初人 萬俟卨m q xi 宋人阿房宮 png 秦代宮殿
40、名龜茲jiu(qiu) c 漢代西域國名吐蕃tu b 西藏古名第八章 詩 律第九章 詞 律這兩章見另外一個幻燈片第十章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一、古今漢語判斷句的差異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由判斷詞“是”構(gòu)成,“是”用于聯(lián)系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并幫助表示判斷。古漢語的判斷句則不用判斷詞“是”,而是將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靠判斷句主語與謂語的語義關(guān)系進行判斷。有時在主語后加代詞“者”,復指主語,引出謂語。在謂語后加語氣詞“也”,表達判斷語氣,幫助判斷?,F(xiàn)代漢語判斷句的否定用“不”,古漢語判斷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1、無“者”、“也”句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
41、現(xiàn)“者”,也不出現(xiàn)“也”,僅靠主語與謂語的語義關(guān)系進行判斷。如: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夫魯,齊晉之唇也。(左傳哀公八年)2、有“者”句即在判斷句主語的后面加代詞“者”,復指主語,引出謂語。如:陳軫者,游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兵者,不祥之器。(老子)3、有“也”句即在判斷句謂語的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進行判斷。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見。如: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王,人君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4、有“者”、“也”句即在判斷句主語的后面加代詞“者”,復指主語,引出謂語。在判斷句謂語的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進行判斷。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最完美形式。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
42、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三、判斷句中“是”的詞性與作用古漢語判斷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詞,常用來作判斷句的主語。如: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將伐顓臾)是何也?“是”同“此”。如: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可見,“是”在古漢語判斷句中作主語,常是復指上文出現(xiàn)了的內(nèi)容。再如“國平養(yǎng)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yè),而游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韓非子五蠹)古漢語判斷句中的這種復指代詞“是”,后來演變?yōu)榕袛嘣~“是”,演變的原因是這種復指代詞“是”,具有
43、判斷意味。如: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是”作判斷詞來用,漢代的時候就有了。如: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死偽)四、古漢語判斷句中為、維(惟)、乃、即的詞性與作用先秦時期,古漢語中尚無專職的判斷詞。“為”、“維(惟)”、“乃”、“即”等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判斷句中,但都不是專職的判斷詞。闡述如下:1、為:“為”是一個普通的動詞,有“作為”、“成為”、“算是”等含義,不是判斷詞。如:木直中繩,揉以為輪。(荀子勸學)晉為盟主,諸侯或相侵也,則討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即使用在判斷句中,可以按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動詞在判斷句中的運用,不能算是判斷詞。如:余為伯鰷,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44、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論語微子)2、維(惟)在上古漢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之間,很像是判斷詞,但實際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間的語氣詞,起的是引出謂語的作用。如:爾惟舊人。(尚書大誥)這種有“維”的語句,許多情況下主語與謂語之間也構(gòu)不成判斷關(guān)系。如:百工維時。尚書皋陶謨蚩尤惟始作亂。尚書呂刑3、乃:“乃”在古漢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之間,很像是判斷詞,但實際上它是放在謂語之前的副詞,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其作用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是乃狼也。(左傳宣公四年)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古代漢語的敘述句中也常出現(xiàn)“乃”,一些有了“是”的判斷句在“是”
45、前也用“乃”,這都說明“乃”不是判斷詞。如:乃入見。(曹劌輪戰(zhàn))訪之,乃是逸少。(世說新語)4、即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之間,很像是判斷詞,但實際上它是放在謂語之前的副詞,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其作用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襄8古代漢語的敘述句中也常出現(xiàn)“即”,一些有了“是”的判斷句在“是”前也用“即”,這都說明“即”不是判斷詞。如:賤即買,貴即賣。(鹽鐵論本議)枯體即是榮體。(范縝神滅論)五、古漢語判斷句的活用問題古今漢語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斷句的形式,但其主語與謂語之間并不是一般的判斷關(guān)系,而是其他關(guān)系,我們
46、稱之為“判斷句的活用”。判斷句活用所表達的內(nèi)容很多,如:1、表達比喻內(nèi)容這種判斷句實際上是一種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2、表達條件、目的等內(nèi)容如: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百乘,顯使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3、表達因果關(guān)系,如: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yǎng)生主)第十一章 古漢語的被動表示法一、被動與被動句式被動:所謂被動,即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發(fā)出者、施事者。如:蔓草猶不可除。(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這種只有從意義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動含義,而句中沒有任何特殊詞語能體現(xiàn)其被動含義的被動句,被稱為“意念被動句”
47、,也叫做“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古今漢語是相同的,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如:大樓建好了。雞殺了。被動句式:從句子結(jié)構(gòu)本身就能看出主語被動性質(zhì)的句式?,F(xiàn)代漢語中典型的被動句式是“被”字被動句式,而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式除“被”字句外,還有其他的被動句式,如“于”字句、“為”字句、“見”字句等。如:敵人被我們消滅了。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郤克傷于矢。(左傳鞍之戰(zhàn))二、古漢語常見被動句式1、“于”字句這是先秦時常用的被動句式。構(gòu)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動者?!坝凇钡淖饔茫骸坝凇笔墙樵~,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動,它的作用是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動者,全句的被動含義更加
48、明顯了。特點:“于”和主動者出現(xiàn)在動詞之后。不能沒有主動者。如:郤克傷于矢。(左傳鞍之戰(zhàn))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孫子兵法行軍篇)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2、“為”字句“為”字被動句式先秦時就常見,戰(zhàn)國末期發(fā)展成為“為所”式,漢以后是它的繁榮期,并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中。構(gòu)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加“為”,有時在“為”后再加主動者,后又可在動詞之前再加“所”。“為”的作用:“為”本身可以表示被動,也可作介詞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3、“見”字句構(gòu)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直接加“見”?!耙姟钡淖饔茫骸耙姟笔歉痹~,本身表達“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動。特點:“見”出現(xiàn)在動詞之前?!?/p>
49、見”不能引入主動者??梢钥俊坝凇弊志鋷椭?,構(gòu)成“見于”式,引入主動者。如: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辭漁父)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先絕齊而后責地,則必見欺于張儀。史記楚世家4、“被”字句,在戰(zhàn)國末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代以后逐漸增多,并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中,成為現(xiàn)代漢語的最主要被動句式。構(gòu)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加“被”,后來在“被”之后可以出現(xiàn)主動者。“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動,后來也可作介詞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特點:“被”出現(xiàn)在動詞之前能引入主動者。被是由動詞逐步演變、虛化來表示被動含義和引入主動者的。被動句中的“被”的源頭
50、是動詞“被”,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地少人眾,數(shù)被水旱之災(zāi)。(史記貨殖列傳)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書慎法)“被”先由動詞虛化為副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被動含義,構(gòu)成被動句式。如: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zhàn)國策齊策一)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此時被動句式中的“被”還不能引入行為的主動者,主動者要出現(xiàn),還必須借助“于”字句的幫助。如:萬乘之國,被圍于趙。(戰(zhàn)國策齊策)后來,這種“被”字進一步虛化為介詞,可以引入主動者了。漢朝末期,就出現(xiàn)了由“被”引入主動者的用例。如: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亮子被蘇峻害。(世說新語方正)第十二章 副 詞一、副詞的
51、性質(zhì)副詞:用來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表示行為動作、性質(zhì)狀態(tài)的程度、范圍、時間、可能性和否定等作用的詞。副詞是半實半虛的詞:實詞的性質(zhì):有一定的詞匯意義,能獨立充當句子的次要成份。虛詞的性質(zhì):不能單獨表示一種實物、一種實情或一種事實,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語、謂語等。二、程度副詞1、少。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少”常作形容詞,其含義與“多”相對;古漢語中“少”常作程度副詞,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當于現(xiàn)代的“稍”。如:輔之以晉,可以少安。(左傳僖公五年)少安:稍微安定些。太后之色少解。(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少解:稍微消解。2、稍現(xiàn)代漢語中的“稍”是程度副詞,含義是“稍微、略微”;古漢語中的“稍”卻是時
52、間副詞,是“逐漸”的意思。如: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quán)。(史記項羽本紀)稍奪:逐漸地剝奪。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黔之驢)稍出:逐漸出來。3、頗?!邦H”在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漢語中的“頗”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淺,是“稍微”的意思。如: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頗有力:出了很大的力。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史記三代世表序)頗有:略微有。 三、范圍副詞1、但?,F(xiàn)代漢語中的“但”是轉(zhuǎn)折連詞,古代漢語中的“但”則主要是表示范圍的副詞,用來限制范圍,是“只”、“僅僅”
53、的意思?,F(xiàn)代漢語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詞語中還保留“但”的古代用法。如: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但見:只看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樂府詩集木蘭詩但聞:只聽到。2、徒、特、第(弟)、直這幾個字在古代漢語中也常作限制范圍的副詞使用,是“只”、“僅”的意思。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徒善:只善良。徒法:僅僅有法律。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非特:不僅僅。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史記孫臏) 君第:您只管。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直不:只不是。 3、僅現(xiàn)代漢語中“僅”只是
54、個限制范圍的副詞,“只”的意思;但是在古漢語中,它除了表達這一含義之外,還可以表示數(shù)量多,有“幾乎”、“將近”的意思,“僅”的這一含義和用法,主要是出現(xiàn)在唐代的詩文中,而且要讀“jn”。如: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shù)萬。(韓愈張中丞傳后序)僅萬人:將近一萬人。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白居易廬山草堂記)僅十人圍:將近有十圍粗 四、時間副詞1、曾?,F(xiàn)漢中的“曾”是時間副詞,表示過去間,“曾經(jīng)”的意思。古代漢語中的“曾”除了這一用法外,主要是用為表示情態(tài)的副詞,用來加強否定語氣,是“居然”、“竟然”的意思。如: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jīng)衛(wèi)風河廣曾不容:竟然容不下。老臣
55、病足,曾不能疾走。(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曾不能:竟然不能。2、再?,F(xiàn)代漢語中的“再”是副詞,表示事情又一次發(fā)生。古代漢語中的“再”卻是數(shù)量詞,一般是兩次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可以專指“第二次”。如: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史記孫臏)再勝:兩次取得勝利。寺憶新游處,橋憐再渡時。(杜甫后游修覺寺)3、仍?,F(xiàn)代漢語中的“仍”是副詞,表示事情繼續(xù)發(fā)生,“仍然”的意思。古代漢語中的“仍”也是副詞,但含義卻是“頻繁”、“多次”。如:晉仍無道而鮮胄。(國語晉語)仍無道:多次做不義之事。大將軍將六將軍仍再出擊胡。(史記平準書)仍再出擊胡:多次出征攻打匈奴。五、情態(tài)副詞1、且。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且”一般不單獨使用,常常是
56、以“而且”的面目出現(xiàn),是連詞。古代漢語中的“且”除了相當于“而且”的這種用法外,還經(jīng)常作副詞用。有時是情態(tài)副詞,“姑且”、“尚且”的意思。有時是時間副詞,表達“將要”的含義。如: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史記淮陰侯列傳)且休:姑且算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且不避:尚且不回避。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且奚適:將要到哪里去。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且為所虜:將要被俘虜。2、蓋。“蓋”是表示語氣的情態(tài)副詞,常放在句子開頭,表示提示或推測性論斷的語氣,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進行對譯。如: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記孝
57、文本紀)六、否定副詞1、“不”、“弗”都是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詞?!安弧钡墓沤裼梅ɑ鞠嗤?,既可以否定動詞,又可以否定形容詞;既可以否定及物動詞,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動詞。而在秦漢之前,“弗”的使用范圍非常狹窄,一般來說,它只能否定及物動詞,而且這個及物動詞還不能帶賓語。如: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备ヂ牎#ㄗ髠髻夜辏┕Τ啥ゾ?。(老子)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墨子兼愛上)“弗”所否定的及物動詞帶賓語的例子,秦漢之前很少見。如: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漢代之后,“弗”的使用范圍放寬,偶爾能見到它否定形容詞的用例。如:今呂氏王,大臣弗平。(史記呂太后本
58、紀)2、毋(無)、勿“毋(無)”、“勿”經(jīng)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要”、“別”?!拔悖o)”與“勿”用法的差異,與“不”與“弗”相當,“毋(無)”相當于“不”,“勿”相當于“弗”,如:大毋侵小。(左傳襄公十九年)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殺,吾歸而俘?!避烊藲⒅?。(左傳成公九年)3、未“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xiàn),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沒有”。如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左僖公22“未”與“未嘗”不同:“未”表示還沒有實現(xiàn),包含將來實現(xiàn)的可能性,“未聞”即“沒有聽說”;“未嘗”只是簡單地否定過去,也許現(xiàn)在已經(jīng)實現(xiàn),“未嘗聞”即“
59、沒有聽說過”。如: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fā)。(史記孫臏)臣未嘗聞也。(戰(zhàn)國策魏策四)4、非(匪)非(匪)否定的不只是它后面的動詞,而是后面的整個謂語,并經(jīng)常用于對判斷的否定,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是”。如: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韓非子五蠹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戰(zhàn)國策魏策四5、否“否”是表示應(yīng)答的否定副詞,與“然”相對,經(jīng)常獨自成句,可譯作“不”、“不是的”。如: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保献釉S行)七、表敬副詞:用表示對人尊敬可分為兩類,一是尊人的,一是自謙的。一般不好對譯,可靈活進行翻譯。如:尊人的:“請”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含
60、義是“請您怎么樣”,在古漢語中,除了表達這種含義之外,“請”經(jīng)常表達的含義是“請允許我怎么樣”。如: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藺列傳)臣請:請允許我。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戰(zhàn)國策范雎說秦王)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史記平原君列傳)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自謙的: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李斯諫逐客書)竊以為:私下里認為。太守忝荷重任,當選士報國。(后漢書史弼傳)忝荷重任:不稱職地擔當重任。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陳情表)第十三章 代 詞一、人稱代詞1、第一人稱例句: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保ㄗ髠髯赢a(chǎn)論尹何為邑)輔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省日照市高三下學期3月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 工程車運輸簡單合同
- 2025合同模板化工產(chǎn)品購銷合同范本
- 洗煤廠承包合同
- 商鋪個人租房合同
- 職稱聘任合同書
- 演講稿格式及范文二十-多篇
- 提升學習能力
- 農(nóng)產(chǎn)品產(chǎn)銷對接合作合同
- 二手房獨家代理合同
- 《共情的力量》課件
- 2022年中國電信維護崗位認證動力專業(yè)考試題庫大全-上(單選、多選題)
- 《電氣作業(yè)安全培訓》課件
- 水平二(四年級第一學期)體育《小足球(18課時)》大單元教學計劃
- 《關(guān)于時間管理》課件
- 醫(yī)藥高等數(shù)學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jié)答案2023年下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 城市道路智慧路燈項目 投標方案(技術(shù)標)
- 水泥采購投標方案(技術(shù)標)
- 醫(yī)院招標采購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試行)
- 初中英語-Unit2 My dream job(writing)教學設(shè)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
- 廣州市勞動仲裁申請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