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課件_第1頁
論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課件_第2頁
論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課件_第3頁
論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課件_第4頁
論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論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論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不是引言的引言:我對徒弟像親生兒子一樣。我對徒弟像親生父親一樣。徒弟對我像親生父親一樣。徒弟對我像親生兒子一樣。她是李敖的崇拜者。 李敖是她的崇拜者。2022/9/102不是引言的引言:2022/9/34郭美去看望被丈夫打傷的李大爺。李大爺去看望被丈夫打傷的郭美。張梅去看望被丈夫打傷的郭美。大科學家童第周小的時候家庭條件很艱苦,夜里經(jīng)常去路燈下讀書學習。打籃球一定要熟悉規(guī)則。有它在手,煩惱快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2022/9/1032022/9/350.引言 A land shapes the language

2、of the people who live there. A language also shapes the way its speakers see the land. -Australian National MuseumHumboldt (1999: xiv-xv)提出的“內(nèi)蘊語言形式”(inner linguistic form)觀:語言的內(nèi)在語碼(internal code)是民族精神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中的內(nèi)化,其論旨就是語言與民族思維之間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Humboldt語言學思想的核心,就是語言之間的差異源自民族世界觀的差異。每一種語言都是民族世界觀的歷時積淀,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能折

3、射出一個民族觀察、感知和理解世界的獨特方式。我們認為,Humboldt關(guān)于語言與民族思維的統(tǒng)一性問題,在英漢對比研究領(lǐng)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考察內(nèi)容。2022/9/1040.引言 A land shapes英漢語在許多方面存在共相,但又具有多方面的殊相。學者們(如連淑能 1993;潘文國 1997;何善芬 2002;汪德華 2002,2003;等)在考察英漢結(jié)構(gòu)差異時發(fā)現(xiàn):英漢的個性差異主要表現(xiàn)于形合與意合、聚集與流散、繁復(fù)與簡短、靜態(tài)與動態(tài)、客體意識與主體意識、個體思維與整體思維等。呂叔湘先生曾強調(diào),指明事物的異同所在不難,追究其何以有此異同就不那么容易,而這恰恰是語言對比研究的最終目的(引自

4、王菊泉、鄭立信 2004(序2):1)。2022/9/1052022/9/37我們認為,英漢之間的形合與意合、聚集與流散、繁復(fù)與簡短、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等差異只是這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差異的各種枝葉性表象,潛埋于其深處的根由在于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和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這種根由主要緣起于這兩種語言不同的人文精神,即不同的世界觀:英語對世界的認知是時間重于空間,而漢語則是空間重于時間。這種時間性與空間性的差異不是絕對的,并不具有排他性,因為任何語言都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我們在此僅從英漢的語言特質(zhì)來考量這一問題,提出概而言之的看法,認為這兩種語言在時間性和空間性上各有偏愛和取向。2022/9/106我們認為,英

5、漢之間的形合與意合、聚集與流散、繁復(fù)與簡短、抽 基本觀點:時間性世界觀是把握英語形合、聚集、繁復(fù)、抽象思維、客體意識、個體思維特征的管鑰,而空間性世界觀則是洞見漢語意合、流散、簡短、具象思維、主體意識、整體思維特征的關(guān)鍵。 英語的時間性本質(zhì)特征是連接性、延續(xù)性和不可逆性,而漢語的空間性本質(zhì)特征則是離散性、塊狀性和可逆性。 需提及的是,在此所謂時間性,是指注重于對事物的行為或過程的反映和描述;所謂空間性,是指偏重于對事物本身的反映和描述。 2022/9/107 2022/9/39 1.時間與空間所有事物都有空間和時間的規(guī)定性:在某一特定的時間處于某一特定的空間。也就是說,世界諸事物基本上可歸入時

6、間和空間兩大范疇。那么何謂時間?何謂空間?2022/9/108 1.時間與空間2022/9/310universe:有兩個構(gòu)素:“uni”和“verse”,前者表示“唯一”,后者表示“旋轉(zhuǎn)”,整詞的本意是“唯一存在的又不停旋轉(zhuǎn)的事物”。world:從詞源學上看,也有兩個構(gòu)素:“wor”和“l(fā)d”,前者意指男人,即“man”,相當于“vir”;后者意指生命或年齡,即“l(fā)ife or age”。因此,“world”的本意是“男人的生命或年齡”,即“the life or age of a man”。不難看出,英語中不論是“universe”抑或“world”,其原始詞義均與時間有關(guān)。2022/9/

7、109universe:有兩個構(gòu)素:“uni”和“verse”,前宇宙:由“宇”和“宙”兩個詞組成,“宇”指一切的空間,“宙”指一切的時間,四方上下曰宇, 包括東、南、西、北等;古往今來曰宙,包括過去、現(xiàn)在、白天、黑夜等。宇宙就是在空間上無際無邊、時間上無始無終、按客觀規(guī)律運動的物質(zhì)世界,即事物所有的時間和空間。世界:哲學上又稱“宇宙”為“世界”,其中,“世”為“時間”(如“永世”等),“界”為空間(如“國界”等)。盡管漢語對“宇宙”和“世界”的認知是時空兼具,可我們在此至少可以看出,英語對“universe”和“world”的認知是以時間為聚焦。但是,漢語的“乾坤”和“寰宇”等概念,則均與空

8、間概念緊密關(guān)聯(lián)。 乾坤:天地。 寰宇:整個天下。2022/9/10102022/9/312時間,是各種事物生滅的運動變化過程,是事物在某一空間出現(xiàn)的前后次序??臻g,是事物存在的形狀和運動變化的場所,是實體的量的體現(xiàn)。2022/9/10112022/9/313 事物在時間中存在,展現(xiàn)其運動變化;事物也存在于空間,展現(xiàn)其數(shù)量、范圍、厚薄、高低、離合、聚散、大小、左右、上下、具體形態(tài)、具體運動。時間,只有從這些具體形態(tài)的運動和消長中才得以具化。換言之,時間是無形的,其表現(xiàn)形式往往棲于事物的行為、動作或變化,人類需要從事物的行為、動作或變化中去認知時間的特征。時間離不開空間,空間顯現(xiàn)時間。時間就是變化

9、的空間(如四季春夏秋冬);空間就是運動的時間(如二十四節(jié)氣)。2022/9/1012 2022/9/314時間是事物運動的基本屬性,若沒有運動的相對性,就無法感知時間;空間是表明事物運動延展程度的物理量。這是兩者最為基本的關(guān)系。大而言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既具有其相應(yīng)的時間性,又具有其相應(yīng)的空間性。時間有長有短,有快有慢,但所表現(xiàn)的,都是事物行為、動作或變化的過程??臻g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傊臻g就是事物,時間就是事物運動的過程。2022/9/10132022/9/315在人類生活中,時間和空間又是人類對事物的體驗,是人類從具體的事物及其運動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認識對

10、象。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和描述必然會受到人這一主體意識的影響。人類的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必然含有人類的主觀成分,不可規(guī)避地受到人所生活的社會文化的影響,由此難免會導致與客觀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存在一定的差異。2022/9/10142022/9/3162022/9/10152022/9/317英民族與漢民族生活于不同的時空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時間和空間的意識必然會受到各自長期沉積而成的社會文化的制約,形成獨特的事物認知特征和表述方式,體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兩種不同的結(jié)構(gòu)方式,昭顯出Humboldt所言的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通過對英漢語言結(jié)構(gòu)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結(jié)構(gòu)基本上

11、屬于時間性,而漢語結(jié)構(gòu)則基本上是空間性。這觀察能得到徐通鏘(2005:9-13)的支持:印歐語(英語屬于印歐語)重時間,而漢語則重空間。2022/9/1016英民族與漢民族生活于不同的時空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時間和空間的2. 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1a)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1b)My homework, I have finished it.(1c) My homework I have finished.(1d) I my homework have finished.(1e) My homework has finished.(2a)我做完作業(yè)了。

12、(2b)作業(yè)我做完了。(2c)我作業(yè)做完了。(2d)作業(yè)做完了。2. 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1a)I have fin (3a)If you dont do it, Ill do it.(3b)你不干,我干。(4a)I am a student, he is a student, we all are students.(4b)我是學生,他是學生,我們都是學生。(5a)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You will win one batt

13、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leave yourself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 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leave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 in the dark. (劉宓慶:1991:159)(5b)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zhàn)必殆。(謀攻) 在英語中,這屬于偏置(dislocation)結(jié)構(gòu):句子的某一成分離開正常的位置,且其位置由另一形式填補。其實,英語中有左偏置(left d

14、islocation)結(jié)構(gòu),如“Tom, I like him.”,也有右偏置(right dislocation)結(jié)構(gòu),如“I like him, Tom.”。論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漢語:“名以物出,詞隨事來”:鋼筆,我已替你裝好了你喜歡的墨水??腿藖砹恕砹丝腿?。主席臺上坐著20位領(lǐng)導。20位領(lǐng)導坐在主席臺上。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人亡政息:指一個掌握政權(quán)的人不在其位了,他的政 治措施也跟著停頓下來。2022/9/1019漢語:“名以物出,詞隨事來”:2022/9/321(6) In creating a new set of communication out o

15、f a previously existing one, translators are inevitably acting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ir own social condition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rying to assist in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 between the producer of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and the reader of the target-language text, both of whom exist wit

16、hin their own different social frameworks. (Hatim &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翻譯是從一種先前存在的交際行為中建立一種新的交際行為。在這一過程中,譯者自然處于受自己的社會條件反射作用的壓力下工作。與此同時,源語文本的作者與目標語文本的讀者均處于各自不同的社會體系,在其兩者之間,譯者還得想方設(shè)法協(xié)助意義的協(xié)調(diào)。(王文斌譯) 從(6)可以看出,英語句子十分悠長,利用“creating”、“existing”、“translators”、“are acting”、“while”、“trying”、“t

17、heir”、“to”、“both of whom”、“frameworks”等詞匯手段和形態(tài)手段,以“translators are acting”為句子中心,將句中諸大小成分緊密地銜接在一起,表現(xiàn)出具有一維線性特征的連接性和延續(xù)性,在充分表現(xiàn)其結(jié)構(gòu)的形合性特征的同時,更表現(xiàn)出英語偏好于時間觀的語言編碼,也展示出其時間性的語言思維方式。論英語的時間性與漢語的空間性民族的精神特性與語言形式兩者之間關(guān)系緊密,不論從哪個方面切入,均可從中推導出另一方面,這是因為思維的形式與語言的形式必須相互適合,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出了人們的

18、任何想象(Humbodt 1836:52-53)。Humbodt的這一論斷是其“內(nèi)蘊語言形式”觀的最佳詮釋,強調(diào)一種語言的內(nèi)在語碼包孕著一種內(nèi)在的世界觀,特定的語言表征形式反映特定的民族思維方式。2022/9/1021民族的精神特性與語言形式兩者之間關(guān)系緊密,不論從哪個方面切入若用語言學的行話來說,就是指一種語言的語法結(jié)構(gòu)與語義結(jié)構(gòu)相應(yīng),深藏于語言內(nèi)部,是每一種語言的獨特屬性,應(yīng)該是語言研究的真正對象。“語言源自精神,而又反作用于精神,這是我要考察的全部過程”(洪堡特,引自潘文國 1997:358-359)。加達默爾(2004:569)有一著名論斷:“語言是世界經(jīng)驗”,這從另一側(cè)面昭示了語言與

19、人的關(guān)系,因為在此所談的語言是指語言的結(jié)構(gòu),所談的人是指使用這一語言的民族及其對世界的經(jīng)驗方式和思維方式,因為經(jīng)驗是人的經(jīng)驗以及人對其的思維方式。2022/9/1022若用語言學的行話來說,就是指一種語言的語法結(jié)構(gòu)與語義結(jié)構(gòu)相 英語重時間,漢語重空間。這一聲言的背后無疑意味著英民族的世界經(jīng)驗方式和思維方式是偏重于時間,而漢民族則偏重于空間。我們現(xiàn)在需要究知的是,緣何英民族重時間,而漢民族重空間?2022/9/1023 英語重時間,漢語重空間。這一聲言的背后無疑意味著英民族的人類的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必然含有人類的主觀成分。在觀察事物時,一旦有人的主觀成分介入或滲透,那么其片面性就在所難免。徐通鏘

20、(2005:9-13)也認為,語言世界觀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取決于操這一語言的社團對現(xiàn)實進行編碼時的觀察視角;印歐語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體現(xiàn)于觀察事物時的重時間性,而漢語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則表現(xiàn)為對事物的觀照往往選取空間這一視角。民族的文化視角往往被壓縮于其語言結(jié)構(gòu)(錢冠連 2002:270-271)。2022/9/10242022/9/326 在印歐語系里,人們的普遍看法是一切名詞都出于述詞,即名生于動。維基百科(Wikipedia)(/s/blog_4a7c825601007pxt.html)對語言研究史作了如下陳述:當代語言學是歐洲思想傳統(tǒng)不斷延續(xù)的結(jié)果,起源于古希臘,后期又因歐洲學者研究梵文

21、而受到古印度語言學傳統(tǒng)的影響;公元前8世紀的梵文語法學家Sakatayana提出,動詞從本體上表征先驗范疇(prior categories),從詞源角度看,一切名詞均派生于行為。2022/9/1025 在印歐語系里,人們的普遍看法是一切名詞都出于述詞,2022/9/1026維基百科(/wiki/Vy%C4%81kara%E1%B9%87a)還記載:古印度對語言的分析及對語法的研究,其動力肇端于對吠陀圣典(Vedic texts)作嚴謹?shù)慕庾x;Sakatayana的一個觀點就是要從詞源學角度證明大多數(shù)的名詞派生于動詞;生活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語言學家Yaska著寫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專著詞

22、源學,通過對大量名詞的考察,他在書中聲稱,大部分名詞演繹于動詞詞根,而且梵語里的大部分根詞素(root morphemes)是動詞性的。公元前4世紀的人們普遍認為,名詞派生于動詞,其派生手段就是借助詞綴來派生。2022/9/328維基百科(http:/en.wikip2022/9/1027當時以著述梵文語法著稱于世的古印度語言學家Pnini,將語言中的詞主要分為動詞和非動詞(non-verbs)兩類(Brown 2008:(Vol. 9)153),并依據(jù)梵文詞的形態(tài)系統(tǒng)共歸納出了3983條規(guī)則,其中有1943條規(guī)則表示動詞意義的詞根,作為梵文的構(gòu)詞根基(金克木 1996:8;徐通鏘 2005:

23、12),占總規(guī)則的48.8。2022/9/3292022/9/1028 段晴(2001)在波你尼語法入門一書中對Pnini的梵文語法結(jié)構(gòu)分析方法作了如下介述:他從語音分析開始,并不分析句,也不管語義,僅分析詞,并且完全以語形為分析對象。他分析詞根、詞干、詞尾、前綴、后綴、派生詞、復(fù)合詞等等,分析到最后就是詞根,即所謂“界”。加到“界”上使其成為詞,或者再使其表現(xiàn)出名詞、動詞等所有的關(guān)系的都稱為“緣”,即直接后綴。因此,構(gòu)詞的基本公式是“界緣詞”。這種分析到最后的詞根全是動詞,也可以說,只有動詞的根才是最后的成分。名詞都出于動詞。一件行為的過程用動詞來表達,一旦行為完成了,動作固定了,那就成為一

24、件事,則用名詞來表現(xiàn)。 界:沒有加任何詞綴的動詞詞根;緣:詞綴。2022/9/330 段晴(2001)在波你尼語法入門名生于動這一觀念,在印歐語關(guān)于詞的形態(tài)研究中根深蒂固,時至今日,作為一條根本性原則,始終未曾發(fā)生變化?!斑@種詞根理論的影響也不限于古代印度,而是到了近代”(金克木 1996:33)。 2022/9/10292022/9/331 “語法學家以名生于動為根本原則,而波你尼經(jīng)(即Panini語法)就是以1943個表示動詞意義的詞根作為梵語的構(gòu)詞基礎(chǔ),而以3983條經(jīng)文說明其變化,結(jié)果是這部語法形成一個龐大的構(gòu)詞系統(tǒng)。這就是波你尼的語法體系。不論他同時或以后有多少不同派別和結(jié)構(gòu)的語法,

25、直到近代,都還是沒有背離這條根本原則,都承認詞根,而詞根都是表示動詞意義的。從哲學觀點說,這種思想就是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的根本都是行為、動作,動是根本,而靜是表現(xiàn)”(金克木 1996:31)。 金克木先生(1996:3)還指出:“中國人重視形象,以字為詞,文字也就是語言。.古印度人思想名出于動,行為在先;中國人重視形象,是以名為先。中國人思想重形,重名,兩者相通?!?022/9/1030 “語法學家以名生于動為根本原則,而波你尼 這一觀念的要害就是堅持認為,世界諸事物的根本就是行為、動作或變化,動是內(nèi)因,而靜則是這一內(nèi)因的外在體現(xiàn)。行為、動作或變化并非捉摸不定,一定會在具體事物的行為、動作或變化

26、中得到反映。 金克木(1996:3)提出:印度正統(tǒng)思想認為“聲是?!?,認為聲音語言永恒,即口口相傳的吠陀經(jīng)典永恒。中國人重視形象,以字為詞,文字也就是語言。在方言不同而文字統(tǒng)一的中國人看來,音有生滅而形常在,如八卦。2022/9/1031 2022/9/333印歐語的編碼體系自發(fā)地生成出一種與動詞相配的名詞,構(gòu)成語言中的兩大詞類,承擔主謂結(jié)構(gòu)中“主語”和“謂語”兩大功能。2022/9/10322022/9/334 德文表示“存在”的名詞das Sein,與動詞不定式sein是一樣的。這就是說,從語法形式上看,“存在”(sein)有名詞和動詞兩種形式,而且作為名詞的das Sein是從動詞sei

27、n變過來的。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認為,希臘人把語詞分為onoma和rhema 。Onoma是人和物的名稱,進而發(fā)展為onomata,狹義指稱實體。與此相對的rhema ,則意指言說、傳說。這種分法與希臘人對“存在”的解釋密切相關(guān) ,海德格爾還提到一種情況,即“存在”概念的普遍性也是雙義的。以德語和英語為例,sein和be都既表“存在”,又是系詞“是”。按照古典邏輯,無論關(guān)于什么東西,凡有所述,總得用上系詞。無論我們說“什么是什么”、“是”,“是”總被引入了。即使我們說“什么不是什么”,也仍然離不開“是”。所以海德格爾說,如果沒有sein(be)這個詞,那就根本沒有語言了。無論領(lǐng)會什么事物

28、,總得首先領(lǐng)會到它“是”。2022/9/1033 德文表示“存在”的名詞das Sein, 如上所言,事物的行為、動作、變化是時間概念的主要特征,印歐語注重于事物的行為、動作或變化,實際上就是注重事物的時間性,從事物的行為、動作或變化中去洞悉時間的特征。由此可見,印歐語的世界觀是立足于時間對事物進行編碼,從而表現(xiàn)出重時間輕空間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中體現(xiàn)為謂語動詞中心觀。正如美國翻譯界巨擘Steiner (1998: 92, 137-138, 149, 168-169)所說,西方語言與時間之間的關(guān)系是語法關(guān)系,其對時間的獨特理解源于印歐語中的動詞系統(tǒng),認為時間是一種線性序列,屬于矢量性運

29、動(vectorial motion)。Steiner(1998:137-169)還傾注大量筆墨,考察貫穿于西方人自我體驗的時間性語法特征“過去-現(xiàn)在-未來”,發(fā)現(xiàn)西方人猶如體驗自己可觸可摸的脊骨來體驗時間。英語屬于印歐語系,無疑難脫其衣缽,其結(jié)構(gòu)具有時間性特質(zhì)。2022/9/1034 如上所言,事物的行為、動作、變化是時間概念的主要特征,印漢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最為顯著的是主體思維方式。人們普遍認為,事物是一切運動的主體,一切運動肇始于事物,事物就因此往往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而關(guān)注事物就是關(guān)注空間,因為舉凡事物都存在空間性,具有長、寬、高及由此形成的面、體和量等。2022/9/1035漢民族

30、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最為顯著的是主體思維方式。2022/2022/9/1036 在漢語中,表達事物的名詞得到格外的重視,注意諸類有形的、離散的名物,即重名而不重動。漢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最為顯著的是主體思維方式。人們普遍認為,事物是一切運動的主體,一切運動肇端于事物,事物就因而往往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 2022/9/338 龔鵬程(2005)在論及西歐語與漢語的差異時提出,中國哲學注重“thing”,即名與實之爭,還注重“字”和“名”,對字的考據(jù),深察名號,考索字義。值得注意的是,關(guān)注事物就是關(guān)注空間,因為舉凡事物均存在空間性,具有長、寬、高及由此形成的面、體和量等。換言之,事物的長、寬、高及由此

31、形成的面、體和量等則是空間概念的載體。在漢語中,表達事物的名詞得到格外的重視。郭紹虞(1978)曾提出漢語名詞中心說,指出“漢語是實詞為中心的,而實詞之中名詞最實,漢語的本質(zhì)是不可能以動詞為重點的”。他還曾進一步指出:“漢語造句法的特點是以名詞為重點的”(郭紹虞 1979)。2022/9/10372022/9/3392022/9/1038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詞的釋義詞典,從其基本的釋義手段來看,往往倚重于空間,著眼于名物,對事物進行細致的分類和確切的解釋。即便是時間性的行為、動作或變化,也往往借助名物來限制其范圍,反映出對現(xiàn)實進行編碼時的主觀性和片面性。2022/9/340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

32、詞的釋義詞典,從 譬如說,表示行走的動詞詞義一般屬于行為或動作的 時間性意義,可對這類動詞的釋義卻是借助空間的差異而作出不同的區(qū)別,如“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爾雅)。再如:“金謂之鏤,木謂之刻,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爾雅)。 成語“切磋琢磨”: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學習長處,糾正缺點。 鏨:在磚石上鑿,在金銀上刻。 即便是對形容詞詞義的解釋,也是著眼于名物,如土硬曰堅,刀硬曰剛,弓有力曰強,四面閉塞、難攻易守曰固(引自徐通鏘2005:12)。 2022/9/1039 2022/9/341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動詞的釋義也常借

33、用名物,如沐,濯發(fā)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其次,漢語中的“日”,是太陽的象形,以太陽的出現(xiàn)為象徽,“曉”、“旦”、“曙”、“晨”、 “晦”、“曛”、“昏”、“暮”、“晚”等詞皆從日。 “夕”是月亮的象形,夜晚當然是以月亮的出現(xiàn)為直觀標志?!霸隆奔仁窃铝恋南笮?,又是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一個時段,因而“朔”、“望”等詞皆從月。2022/9/10402022/9/342 倉頡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chuàng)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

34、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cè)影畫的 2022/9/10412022/9/343英語:重“事件”(events) 重“命題”(proposition)句子 如“John loves Mary.” L(J,M) 鉤稽行為與主體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漢語:重“物事”(things,entities) 重“名”與“實” 爾雅、說文解字 深察名號,以訓詁以尋義理;訓詁明則義理明(龔鵬程 2007:60)。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英語:重“事件”(events)中國哲學偏向于“文字學”思考,偏重 辯名辨義; 西方哲學偏向于“語言性”思考,偏重 “論式”的探究。

35、漢語:To have or not to have, thats a question.英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2022/9/10432022/9/345 由此可見,漢語一般借用體現(xiàn)空間的名物來表示行為或動作,這說明,表達事物的名詞在漢語的編碼系統(tǒng)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即空間性概念在漢語對事物的編碼系統(tǒng)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再者,除了漢字本身就是空間文字或象形文字之外,其具有離散性的單音節(jié)是漢語偏重空間的另一種表現(xiàn),由此印證了趙元任(Chao, 1968)的觀點:漢字的單音節(jié)性是漢語語法個性的基本緣由。2022/9/1044 由此可見,漢

36、語一般借用體現(xiàn)空間的名物來表示行為或動作,這我們認為,目前學界所探討的英漢之間形合與意合、聚集與流散、繁復(fù)與簡短、靜態(tài)與動態(tài)、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客體意識與主體意識、個體思維與整體思維等差異,若從深層次上加以追索,可以基本上歸結(jié)為時間性和空間性的差異。我們在此僅對英漢之間形合與意合、客體意識與主體意識、個體思維與整體思維這三種差異作較為具體的分析。2022/9/1045我們認為,目前學界所探討的英漢之間形合與意合、聚集與流散、繁英語造句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詞、分句或從句,注重顯性接應(yīng),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結(jié)構(gòu)完整,注重以形顯義。漢語造句則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注重邏輯事理順序,

37、注重功能、意義,注重以神統(tǒng)形(連淑能 1993:48-53)。 (7a)The cock crows as the moon sets over the thatched inn; Footprints are left on the wood bridge paved with frost. (許淵沖譯) (7b)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2022/9/1046英語造句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詞、分句或從句,注重顯性接應(yīng),注(7b)共兩句,把幾個名詞排列連綴起來,構(gòu)成一幅凌晨趕路的清冷圖景,素來為后人所傳誦,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只有十個字組合成六個名詞,其間

38、不用任何連接詞,也沒有任何表示語法關(guān)系的形式標記,每一個名詞都是一個意象,如同電影蒙太奇,語義和意境純?nèi)灰缿{意合。(7a)是英語譯文,通過添加謂語動詞、連接詞、過去分詞來填補漢詩語言符號層面的空白,將六個名詞的意象連接成了由一個時間狀語從句“as the moon sets over the thatched inn”、一個作地點狀語的介詞短語“on the wood bridge”和一個作定語的過去分詞短語“paved with frost”組合的明確體現(xiàn)時空關(guān)系的兩個完整句子,具有明顯的形合特征。2022/9/1047(7b)共兩句,把幾個名詞排列連綴起來,構(gòu)成一幅凌晨趕路的清形合與意合的

39、區(qū)分,其背后隱藏著英漢這兩種語言世界觀的深層次差異。英語偏重于對事物的行為、動作或變化進行編碼,側(cè)重事物的時間性,從事物的行為、動作或變化中去把握時間的特征。而漢語則偏重于對事物的名詞進行編碼,注意有形事物的空間離散性聚合,即重名而不重動。2022/9/1048形合與意合的區(qū)分,其背后隱藏著英漢這兩種語言世界觀的深層次差西方哲學強調(diào)“保持物我之間的距離,只有隔開了距離,才能對研究對象進行冷靜的剖析”,因而,深受西方哲學影響的英語對客體意識的強調(diào)非常突出。漢語則濡染于儒、道、釋哲學,強調(diào)參與意識,而參與意識的必然結(jié)果就是主體意識(潘文國 1997:361-362)。體現(xiàn)于語言編碼時,就是英語重客

40、體意識,而漢語重主體意識。(8a)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8b)你出了什么事了?2022/9/1049西方哲學強調(diào)“保持物我之間的距離,只有隔開了距離,才能對研究(8a)的句子主語是“what”,而在漢語句子(8b)中,主語是“你”,從中可以窺見英語偏重于客體意識,而漢語則偏重于主體意識。其實,這兩種語言之間的客體意識與主體意識的差異,也主要緣起于時間觀與空間觀的差異。英語強調(diào)物我分離,注重客體意識。值得注意的是,英語注重客體意識,這并不是注重客體本身的空間特性,而依然是以時間為取向,注重客體的行為、動作或變化,這是因為西方哲學一般重視對客體細節(jié)與變化狀態(tài)關(guān)系的分

41、析,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其意就是在時間這條河流中,一切事物變化迅速,轉(zhuǎn)瞬之間此物已非此物。2022/9/1050(8a)的句子主語是“what”,而在漢語句子(8b)中,主在西方人思維中,變化是不確定的,同時也是不可逆的,時間在他們意識中的存在方式不具有形態(tài)上的多樣循環(huán)性,只是線性的前行,所以,浸潤于西方哲學思想的英語,其注重于客體,實際上就是注重于客體的時間性,關(guān)注客體的行為、動作或變化。漢語卻不同,其注重主體意識實際上是注重空間性的主體。空間是具體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體事物所具有的一般規(guī)定。舉凡眼可看、手可觸的具體事物,均是處于特定空間位置的

42、具體事物,沒有空間規(guī)定的具體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2022/9/10512022/9/353在漢民族的思維中,“物象”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人象”。孟子盡心上中所言的“萬物皆備于我”以及莊子齊物論中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均集中反映了這一點。這種建立在主客體統(tǒng)一、人與自然合一意義上的主體思維方式,在觀察和理解自然現(xiàn)象的具體運作中,很自然地將主觀理念和情感投射到自然界,視自然具有人的特點。“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從這一源于易經(jīng)的一段中國古人造字的傳說來看,不論天上的“象”抑或地上的“法”,都需要人的仰攝俯取。在此過程中,萬事萬物烙上了人的主體印記。因此,漢語的空間取向不僅融“我”于“

43、物”,而且還強調(diào)“我”的決定性作用。2022/9/10522022/9/354潘文國(1997:367-368)指出,從總體上講,西方人長于條分縷析,而中國人長于總體把握;西方人強調(diào)個體,而中國人強調(diào)群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個原子,各自獨立又彼此聯(lián)系,而中國人把宇宙看作一個整體,充塞其中的是“道”和“氣”??偠灾?,西方人重個體思維,中國人重整體思維。如:(9a)Eighty years of age, with his fine, white hair, his dome-like forehead, his little, dark grey eyes, and an immense wh

44、ite moustache, which drooped and spread below the level of his strong jaw, he had a patriarchal look, and in spite of lean cheeks and hollows at his temples, seemed master of perennial youth. (J. Galsworthy, The Forsyte Saga)(9b)他年已八旬,一頭漂亮的白發(fā),豐滿的額頭,深灰色的小眼睛,濃密花白的上須一直拖過自己強有力的下巴;他有一副族長的派頭,兩頰瘦削,太陽穴深陷進去,

45、可似乎保持著永久的青春。(周熙良 譯)2022/9/1053潘文國(1997:367-368)指出,從總體上講,西方人長英語(9a)與漢語(9b)在個體思維與整體思維方面具有明顯的對比性。(9a)的人物描述是從局部到整體,先交代年齡、頭發(fā)、前額、眼睛、胡須、下巴,然后才出現(xiàn)整體“he had a patriarchal look”。(9a)譯成漢語后,其人物描述是從整體到局部,首先出現(xiàn)的是“他”這一整體,爾后才一一刻畫其年齡、頭發(fā)、前額、眼睛、胡須、下巴,而且還對源語的結(jié)構(gòu)作了調(diào)整,再次出現(xiàn)“他”這一整體后,然后細述其兩頰和太陽穴。我們認為,英漢語的這種個體與整體思維差異,同樣可以歸因于時間觀

46、與空間觀的差異。2022/9/1054英語(9a)與漢語(9b)在個體思維與整體思維方面具有明顯的時間盡管看不見、摸不著,顯得十分抽象,可它是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續(xù)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質(zhì)狀態(tài)的各種變化過程,具有一維和線性特征,含有物質(zhì)運動的延續(xù)性、間隔性和順序性。西方哲學史上對于時間問題有著深刻的思考,認為所有的時間的段落都是無限可分的。若對某一時段進行不斷分割,最終會達到一個不可分割的極限。因此,重視時間點的位移,形成了西方線性時間觀傾向,發(fā)展出對時間流程進行分段和計量。體現(xiàn)于語言中,就是對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三個時間向度的清晰區(qū)分;體現(xiàn)于對事物的表述或分析時,就是強調(diào)事物個體作為世界本原的元素,對

47、對象進行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重視對象的細節(jié)行為、動作、變化,并從中把握時間的變化。2022/9/1055時間盡管看不見、摸不著,顯得十分抽象,可它是一切具有不停止的 而漢語則不同,由于中國哲學思維中天人相通、天人相類、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天人萬物是一整體、天地生相聯(lián)系等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喜歡綜合,導致整體優(yōu)先于個體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根源于具有深刻內(nèi)涵的空間觀。在相互滲透的時空意識中,空間意識更具有先在性、本源性。這正是中國古人往往“以空間隱喻時間”的原因。譬如說,中國古人對時間的認識,便起因于對具有空間性的客觀事物(尤其是植物)的孕育、生長、繁盛和枯萎這一現(xiàn)象的觀察。2022/9/10

48、56 2022/9/358“年”和“春”這兩個字的構(gòu)造便能佐證這一點,其本義均與植物或莊稼的生長、成熟相關(guān)?!澳辍钡谋玖x是禾谷成熟之意,說文解字解釋為“谷熟也,從禾干聲”。古時一年莊稼成熟一次,于是莊稼成熟的周期便很自然成了古人計時的一個單位“年”?!按骸?,說文解字對此的解釋是“推也。從草從日,草,春時生也,屯聲”,而像草木初生便是屯的本義。以空間隱喻時間,實際上也就是以理解空間的方式去理解時間,時間意識也就必然染上空間意識的色彩,具有了類似于空間的結(jié)構(gòu)和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體現(xiàn)為空間的客觀諸事物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具有三維的具象,即具有整體性或格式塔心理效應(yīng)。中國人就是往往注重整體過程與變化之

49、間的關(guān)系,觀察事物或處理事物往往總攬全局,大處落墨,然后深入細節(jié)與重點,即大處著眼,小處著手。2022/9/10572022/9/359 3.時間觀與空間觀的語言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我們在前文選取了英漢之間形合與意合、客體意識與主體意識、個體思維與整體思維這三個方面的差異,分析了其差異背后所潛藏的民族世界觀的不同。其實,就語言結(jié)構(gòu)本身而言,英漢語言兩者之間的這些表象之異,唯有形合與意合最值得細究,其他區(qū)別基本上均是形合性與意合性差異的概念延伸。不論英語是形態(tài)驅(qū)動(morphologically-motivated)而漢語是語義驅(qū)動(semantically-motivated)之說,抑或英語語法呈顯性(e

50、xplicit)而漢語語法呈隱性(implicit)之論,實際上均可歸結(jié)為形合與意合的區(qū)別。正如Nida(1982:16)所言,從語言學角度看,英漢語言之間最為重要的區(qū)別莫過于形合與意合。在這一部分,我們先從英漢語的語言類型學談起。2022/9/1058 3.時間觀與空間觀的語言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我們在前文選取了英漢之間形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看,語言有綜合型(synthetic)和分析型(analytic)之分。綜合型語言包括粘著型(agglutinating)和屈折型(inflecting);分析型語言也稱孤立型(isolating)。英語是以綜合型為主、向分析型過渡的語言,而漢語則屬于分析型語言。英語

51、語序相對固定,動詞、名詞、形容詞、代詞有形態(tài)變化,因此,就本質(zhì)而言,英語依然是綜合型語言;屬于分析型語言的漢語,其動詞、名詞、形容詞、代詞沒有形態(tài)變化,詞語組合成句主要依靠語序的靈活性和虛詞的運用。正因這種差異,英語語序遠不如漢語靈活。2022/9/10592022/9/361時間變動不居,具有變異性,其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連接性和延續(xù)性,具有一維的線性特點,即具有單一性和不可逆性。英語偏重時間編碼,從事物的行為、動作、變化過程中尋覓并感知時間的流動軌跡并把握其特性,形成了線性時間觀傾向。表現(xiàn)于語言結(jié)構(gòu)時,就是英語以時間定位,表現(xiàn)為形合結(jié)構(gòu),借形攝意,具有綜合型語言特征。英語依憑數(shù)、格、人稱、時

52、態(tài)等的一致性和銜接性來體現(xiàn)時間觀的連接性和延續(xù)性,詞匯手段和形態(tài)手段實現(xiàn)結(jié)構(gòu)中諸大小成分之間的緊密銜接,句子結(jié)構(gòu)往往呈現(xiàn)為綿長的線性延伸,借此表達時間向單一和不可回復(fù)方向發(fā)展的連接性和延續(xù)性。英語句子一般較漢語句子長,就是佐證。2022/9/10602022/9/362漢語是一種空間性語言??臻g是一種三維的構(gòu)成,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靜態(tài)性,表現(xiàn)于長度、寬度和深度之中,從而獲得實在的界面,其最大特點就是離散性和塊狀性。中國人倚重空間思維,其具體表現(xiàn)就是擅長于具象思維和整體思維,因為中國人浸沉于中國古人“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的思維方式,形成了從萬物之中攫取形象、加工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借此反映并認識

53、客觀事物規(guī)律的“觀物取象”以及以大觀小、大處落墨的思維習慣,崇尚“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連類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機隨觸,每借物引懷以抒之”(引自申小龍 1990:47)。2022/9/1061漢語是一種空間性語言。2022/9/363這種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于語言結(jié)構(gòu)時,遂表現(xiàn)為漢語偏重空間性的語言編碼,對空間中顯現(xiàn)的事物進行模擬,以形象為主導,借助離散和塊狀的詞語達到對空間事物的表述和描寫,詞語與詞語以及句子與句子的組合展現(xiàn)為一種空間聚合關(guān)系,以語義貫通結(jié)構(gòu),罕用連接語和形態(tài)手段,體現(xiàn)為一種非線性化特征,語義在空間中得到釋放,以意統(tǒng)形,形散神聚。元代馬致遠在天靜沙秋思中留下的千古絕唱“古藤老樹昏

54、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笔菨h語空間性特征的一個典型案例,該小令由名詞編織而成,淋漓地展示意象、形象、物象和境象,充分表現(xiàn)出空間的離散性和塊狀性。又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盡管內(nèi)含兩個假設(shè)句,可句中卻不含任何連接詞,充分表現(xiàn)出漢語的空間聚集性。2022/9/1062這種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于語言結(jié)構(gòu)時,遂表現(xiàn)為漢語偏重空間性的語言編(10)海船快到膠州灣時,遠遠望見一點青,在萬頃的巨濤中浮沉;在右邊嶗山無數(shù)柱奇挺的怪峰,會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進灣,先看見小青島,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點,離它幾里遠就是山東半島最東的半島青島。簇新的,整齊的樓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

55、坡上,筆直的柏油路伸展在兩行梧桐樹的中間,起伏在山崗上如一條蛇。(聞一多,青島)如果說,馬致遠所使用的語言屬于古漢語詩句,那么(10)顯然是現(xiàn)代漢語,其中的詞語與詞語、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純?nèi)灰兄赜诳臻g的聚合關(guān)系,沒有連接詞和形態(tài)手段,以語義引領(lǐng)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為一種非線性化的空間特征,神聚形散。2022/9/10632022/9/365(10)若譯成英語,其結(jié)構(gòu)可表現(xiàn)于(11):(11)(When)海船快到膠州灣時,(I)遠遠望見一點青,(which)在萬頃的巨濤中浮沉;在右邊嶗山(there were)無數(shù)柱奇挺的怪峰,(which)會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When the ship)進

56、灣,(I)先看見小青島,(which)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點,(which)離它幾里遠就是山東半島最東的半島青島。(There were)簇新的,整齊的樓屋,(which)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There are also)筆直的柏油路(which)伸展在兩行梧桐樹的中間,(rolling)起伏在山崗上如一條蛇?!?022/9/10642022/9/366 由此可見,漢語是一種空間性語言,偏重空間定位,擅長具象語言編碼,表現(xiàn)為對空間中所顯現(xiàn)的事物進行具象模擬。再如現(xiàn)代漢語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一句也表現(xiàn)出漢語的非線性結(jié)構(gòu),沒有必要借用轉(zhuǎn)折連接詞,注重于句子的語義銜接。2022

57、/9/1065 2022/9/367漢語是空間性語言,它如同繪畫,以空間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屬于物象的藝術(shù),憑借空間形象起作用,其構(gòu)圖注重于物象的整體與局部之間以及物象空間之間關(guān)系的處理,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nèi)通過組織安排來展現(xiàn)形象,包括空間位置和大小的確定、主體物象與陪體物象之間的組合關(guān)系與分隔,強調(diào)視覺沖擊,在構(gòu)成的諸要素中,物象居于首位。我們認為,漢語就是依憑對描述對象進行空間定位,作直觀的布局,在結(jié)構(gòu)上表現(xiàn)出可逆性、離散性和塊狀性,表述時注重空間關(guān)系并訴諸視覺特征,與漢字的“依類取象”毫無二致。2022/9/10662022/9/368如柳永的詩句“楊柳岸曉風殘月”、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

58、河落日圓”、)那樣的漢語句子,其語序靈活性的根本緣由,就是在于李白的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王勃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無不以物象、事象的空間結(jié)構(gòu),造就明徹的空間構(gòu)圖效果和空間張力,展露出對自然世界多重空間關(guān)系的取景。而且如本文中(2a-d漢語空間性思維使然,表現(xiàn)出對代表空間的事物的直觀布局,在結(jié)構(gòu)上表現(xiàn)出可逆性、離散性和塊狀性。簡單地說,唯有空間上的可逆性、離散性和塊狀性才賦予了漢語語序的靈活性。2022/9/10672022/9/369其實,漢語中的詞還缺少詞性,即便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當代漢語詞典,也不像英語中幾乎所有的詞典那樣,對每一個收錄的詞均標明其詞

59、性,就是因為漢語中的詞,在其所指(signified)的缺省值方面極有可能均被看作是反映空間事物的名詞,所以一個單獨的漢語詞,很難確定其詞性,唯有在具體的句子結(jié)構(gòu)中,我們才可知曉其句法功能。如“欺騙”一詞,在“欺騙是可恥的”中是名詞,在“他欺騙了我”中是動詞,在“提起欺騙行為,人們無不深惡痛絕”中是形容詞,若用英語來表達這三句中的“欺騙”,就得分別使用“deception”、“deceive”和“deceptive”這三個不同形態(tài)的詞。2022/9/1068其實,漢語中的詞還缺少詞性,即便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當代漢漢語中的常見動詞也可以詞性活用,在“垂條、落蕊”中“垂”和“落”起形容詞作用,在“以笑作答、朗讀是閱讀的起點”中“笑”和“朗讀”起名詞作用,在“笑笑地離去、跳著拉二胡”中“笑笑”和“跳”起副詞作用,在“這盒餐巾紙共200抽、一提水果”中“抽”和“提”起量詞作用。漢語中常出現(xiàn)的一些特殊結(jié)構(gòu),如“副名”結(jié)構(gòu)(非常紳士、很鄉(xiāng)村)等,就不難理解了。漢語中被人們普遍認為的形容詞、副詞等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均可用作主語或賓語,即起到名詞性的作用,如“他吃藥減肥”(形容詞“肥”是賓語)、“消逝的曾經(jīng)逐漸成熟了我”(副詞“曾經(jīng)”是主語)。漢語基本上沒有詞的詞性意識,通常情況下在結(jié)構(gòu)中只有空間組合與排列意識,具有明顯的離散性和塊狀性。2022/9/10692022/9/371民族的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