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_第1頁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_第2頁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_第3頁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_第4頁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

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一、被害人心理概述(一)被害人心理的含義及特點1.被害人“被害人”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被害人,是指因多種原因而遭受傷害、損失或痛苦的人,例如,由于戰(zhàn)爭、自然災害、環(huán)境污染、種族或性別歧視和犯罪等而受到傷害的人。狹義的被害人,是指犯罪被害人,即因他人的犯罪或違法行為,其正當權利或合法利益受到侵犯的人。廣義的被害人的概念并不常用,人們所提到的被害人一般是指犯罪被害人。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

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2.被害人心理被害人心理,是指受到犯罪(包括違法)行為侵害的人的心理。被害人心理有兩層含義,—是指被害過程中的心理,即被害人在被害前(雖然沒有遭受侵害行為的人還不能稱做被害人,但其潛在的被害性特征客觀地作為犯罪發(fā)生的條件易招致被害)的心理,被害中的心理及被害后的心理;二是與被害有關的所有的心理活動和現(xiàn)象,包括被害人心理狀態(tài)、心理過程、個性特點,易被害的心理特征,等等。2.被害人心理3.被害人心理的特點被害人的心理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行為人向被害人的轉化,決定了被害人被害時的心理狀態(tài)及被害后的特殊反應:(1)特定性。被害人心理的特定性,是指被害人心理與侵害、被害特定的聯(lián)系性。(2)獨特性。被害人心理的獨特性,是指被害人的心理有其自己獨有的特點,被害人在被害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情緒、情感體驗和反應很難被他人所替代。(3)多樣性。被害人心理的多樣性,是指被害人心理因被害類型以及被害人性別、年齡等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二)被害人與犯罪人的心理互動以往的犯罪心理學研究習慣于單方面從犯罪人身上尋找犯罪原因,把被害人看做是被動的、無辜的、無足輕重的。但事實上,犯罪作為一種社會事件,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因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被害人對于被害事件的發(fā)生往往有直接或間接的責任,被害人與犯罪人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對“刑事伙伴關系”。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1.被害人與犯罪人相互對應的角色扮演犯罪事件的發(fā)生導致了侵犯與被害的發(fā)生,侵犯者因此被認定為犯罪人,被害者因此被認定為被害人,二者是同一事件——犯罪的不同責任承擔者,彼此扮演著相互對應的角色。一方面,被害人心理與犯罪人心理統(tǒng)一于犯罪事件之中,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在這種對應的角色中,雙方的利益和情感是彼此對立、沖突的,二者的對立情感在相互聯(lián)系中建立,并貫穿于犯罪過程的始終。1.被害人與犯罪人相互對應的角色扮演2.被害人與犯罪人的相互影響作為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體,犯罪人與被害人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影響,這種影響在整個犯罪事件過程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在犯罪事件發(fā)生前,被害人自身的被害性特征(如防范意識差、輕信、行為不檢點等)使其比其他人更易被犯罪人選定為侵害目標,導致被害的發(fā)生;在犯罪過程中,被害人對被侵害的消極反應及不良的應激狀態(tài),使被害易于完成或者招致被害程度的加深;在犯罪事件發(fā)生后,有些被害人由于不能及時采取正確的保護性措施,可能招致重復被害的發(fā)生。3.被害人心理與犯罪人心理的相互轉化被害人與犯罪人的對立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雙方的地位可以發(fā)生轉化。2.被害人與犯罪人的相互影響二、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一)易被害的心理特征易被害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被害人自身具有的易招致被害的消極心理品質。作為犯罪人侵害的對象——被害人,一般應具有兩個基本的條件:一是具有能夠滿足犯罪人不正當需要的物質對象(如錢、財、物)或生理特征(強奸犯以侵害女性為目標);二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弱點,犯罪人將其作為侵害的對象易于成功。這些心理弱點,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1.法制觀念淡薄2.自我保護性差3.輕信4.貪利自私5.社交障礙

二、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一)易被害的心理特征(二)潛在的心理隱患1.被害人與犯罪人情感糾葛未能恰當處理2.被害人與犯罪人的經濟、利害關系未能恰當處理3.被害人與犯罪人有不正當?shù)娜穗H關系(二)潛在的心理隱患三、被害人在被害過程中的心理(一)被害人被害時的心理狀態(tài)被害人被害時的心理狀態(tài),是指被害人在被害情境中,在被犯罪人侵害的—段時間內產生的心理活動的綜合表現(xiàn)。影響被害人心理狀態(tài)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被害性質2.被害情境3.被害人已有的心理素質除此之外,被害人的性別、年齡、職業(yè)等,也是影響其心理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三、被害人在被害過程中的心理(二)被害人被害時的心理特點1.應激性應激情緒有三種表現(xiàn)水平或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驚覺,被害人意識到自己被害后,突然產生緊張、亢奮、恐慌、焦慮等情緒反應;第二階段為阻抗,出于防御本能,被害人對加害自己的侵犯行為做出反抗,如拒絕、呼救、逃跑、躲避、反擊、搏斗等;第三階段是衰竭,被害人因過分的激動、緊張,精力消耗失去反抗能力。

(二)被害人被害時的心理特點2.對抗性被害人被害時心理的對抗性,是指被害人為保護自己的利益,整個心理指向與犯罪人的侵犯意圖是對立的、矛盾的。3.個體差異性由于被害人的心理狀態(tài)受如前所述諸多因素的影響,被害人被害時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鮮明的個體差異。

2.對抗性(三)被害時的行為反應1.積極的行為表現(xiàn)根據(jù)反抗手段不問又町分為兩類:(1)機智斗爭型。(2)強烈抗御型。2.消極的行為表現(xiàn)(1)怯懦忍受型。(2)失措盲動型。(三)被害時的行為反應四、被害人在被害后的心理被害結束后,隨著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被害人的心理狀態(tài)也發(fā)生相應的轉化。被害后的心理狀態(tài)反映被害人對被害這一事實的認識水平及引起的情緒變化,也決定了其以后的態(tài)度和行為反應:(一)被害人被害后的情感愈合四、被害人在被害后的心理被害結束后,隨著客觀環(huán)境的變(二)被害后的認知和態(tài)度被害后的認知,是指被害人依據(jù)自己的認識水平或能力對被害行為作出的評價。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對被害這—事實的接受能力。二是對被害原因、被害過程的認識和回憶水平。

被害人被害后的態(tài)度,是指“被害人在受侵害后對與此有關的人及事物所持的一種具有持久而一致的評價與行為反應”。被害人的態(tài)度因其性質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是積極的態(tài)度:客觀正確評價被害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從而采取積極的、符合法律的態(tài)度對待人和事。二是消極的態(tài)度。由于被害而產生偏見,喪失對法律的信任,而采取忍受、退讓或報復的方法及反社會的態(tài)度,

(二)被害后的認知和態(tài)度(三)被害后的行為反應在被害后心理狀態(tài)的作用下,被害人在被害后可能有以下行為:1.積極的行為反應

遭受犯罪侵害后,出于對犯罪人的復仇和補償心理,被害人從被害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保護犯罪現(xiàn)場痕跡、證據(jù),積極報案并提供線索,配合公安機關盡快破案,抓獲犯罪嫌疑人。

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2.消極的行為反應被害人被害后不能采取正確的方法保護自己,不能積極配合公安機關破案。具體有以下幾種類型:(1)消極被動型。這類人在受害后,由于法制觀念淡薄或對公安機關失去信心,不敢積極報案,在公安機關調查時躲避,不愿提供證據(jù),忍讓、退縮。(2)絕望型。這種人被害后意志被摧垮,難以承受犯罪侵害帶來的巨大痛苦,不相信公安機關能為自己伸張正義,或即便破案也不能彌補自己的創(chuàng)傷,心灰意冷、自我封閉,嚴重者可精神變態(tài)或自殺。(3)報復型。這類被害人法律觀念淡薄,心胸狹隘,受到侵害后,不愿訴諸法律,因對犯罪人的極端仇視而采用違法的手段報復犯罪人或者犯罪人的親友甚至把報復的目標指向社會。2.消極的行為反應第二節(jié)

幾種常見類型被害人的心理

一、殺人犯罪被害人的心理(一)殺人犯罪被害人在被害中的心理1.恐懼恐懼是當人想像或身處某種險境而又無力克服時出現(xiàn)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其表現(xiàn)程度隨危險程度的增加而增加。2.緊張

被害人交感神經的興奮刺激腎上腺素分泌,血壓升高,心跳加速,表現(xiàn)出異常緊張的情緒反應。過度的緊張往往使被害人認識范圍狹窄,智力下降,行為動作失控,活動的準確性、有效性差,表現(xiàn)為手忙腳亂,動作不協(xié)調、不靈活,不能有效地抵御侵害,有時甚至出現(xiàn)動作反應障礙,如發(fā)呆、木僵、痙攣、昏厥等,失去反抗能力。

第二節(jié)幾種常見類型被害人的心理一、殺人犯罪被害人的心理3.防御與反抗人們感到危險,安全感不能滿足時,本能地會出現(xiàn)一種自我防御反射。根據(jù)防御的性質不同,可以將之分為兩類:一種是被動的躲避式防御;另一種是主動的攻擊式防御。(二)殺人犯罪被害人在被害后的心理

殺人犯罪發(fā)生后,大部分被害人被害身亡,但也有—部分被害人則由于各種原因而幸免于難,他們親身經歷了被害過程,所提供的情況是案情分析的主要依據(jù)。

3.防御與反抗1.被害后情感的愈合2.復仇心理3.心理障礙二、搶劫犯罪被害人的心理(一)搶劫犯罪中被害人的心

突然發(fā)生的搶劫使被害人驟然進入應激狀態(tài),搶劫發(fā)生過程中,被害人與犯罪人發(fā)生情緒對抗、心理沖突,心理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搶劫犯罪被害人的心理狀態(tài)一般有兩個特點:一是緊張慌亂。面對犯罪人的搶劫,被害人普遍表現(xiàn)出情緒恐懼不安、緊慌亂的特點。二是認識能力下降。被害人因意識到危害的情境而恐懼和緊張,恐懼和緊張的情緒又使被害人注意力分散,判斷力下降。

1.被害后情感的愈合(二)搶劫犯罪中被害人的意志行為障礙搶劫犯罪中被害人的意志行為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怯懦忍受型2.失措盲動型3,強烈抗衡型(三)搶劫犯罪被害人被害后的心理1.義憤2.屈辱和忍受3.自我保護(二)搶劫犯罪中被害人的意志行為障礙三、盜竊犯罪被害人的心理

盜竊犯罪被害人雖然不像殺人、強奸等犯罪被害人那樣與犯罪人有直接或間接的心理糾葛與心理沖突,但被害的發(fā)生往往與其心理、行為有一定的關系。例如,財物外露,防范意識、防范能力差等心理、行為缺陷是招致盜竊被害的主要原因。

三、盜竊犯罪被害人的心理

盜竊犯罪被害人雖然不像(一)盜竊犯罪被害人在被害中的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盜竊犯罪的發(fā)生有不同的方式,大部分盜竊犯罪,被害人不在場或對犯罪毫無覺察,也就談不上被害時的心理反應。但也有一部分被害人,已經覺察到被扒竊或偷竊,或親眼目睹了犯罪人的作案。這類被害人在被害過程中則有如下幾種較典型的心理表現(xiàn):1.驚慌失措2.恐懼怯懦3.憤怒抗御4.機智應變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二)被害人在被盜后內不同表現(xiàn)

1.痛恨犯罪人2.彌補損失3.自責內疚4.主觀臆測5.保全名譽(二)被害人在被盜后內不同表現(xiàn)四、強奸犯罪被害人心理(一)強奸犯罪中被害人的心理1.恐懼和緊張2.痛苦和絕望3,防御和反抗4.忍受(二)被強奸后心理1.恐懼2.自責自罪3.矛盾4.補償心理5.認知紊亂

四、強奸犯罪被害人心理五、受騙者的心理(一)被騙時的心理1.癡迷2.情緒亢奮3.配合4.信托(二)被騙后的心理狀態(tài)1.羞辱2.悔恨、內疚3.氣憤、復仇4.補償損失5.麻木、愚昧

五、受騙者的心理第三節(jié)

知情人心理

一、知情人知覺和識記案件的特點知情人證言失實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證人出于某種原因故意隱瞞事實真相作偽證,即作證動機不端正;二是證人雖然主觀上愿意如實說明事實真相,但他們的實際陳述與客觀事實不符合或部分不符合,并非故意“撒謊”。出現(xiàn)第二種情況,大多數(shù)是由于證人對案件的知覺和識記受到干擾,產生“錯覺”。第三節(jié)知情人心理一、知情人知覺和識記案件的特點(一)知情人知覺案情的特點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1.影響知情人知覺案情的客觀因素(1)刺激的強度。(2)時間。(3)光線。(4)距離(5)氣候條件。(6)對比度。(7)位置。(一)知情人知覺案情的特點2.知情人知覺案情的主觀特點(1)知覺的選擇性。每時每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紛繁復雜的。由于感官通道的限制,在短時間內,人不可能接受外部的全部刺激,而是有選擇地把少數(shù)刺激作為知覺的對象,對它們做出反應。知覺的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選擇性(2)情緒、情感的喚醒水平。情緒、情感的喚醒水平不同,個體在知覺案情時的注意力及精神緊張程度不同,知覺的效果也就不同。第九章-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節(jié)-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課件(3)期望錯覺和偏見。期望,是人對知覺對象所抱有的態(tài)度和心情,是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結果的某種預測性認知。期望錯覺,是指由于期望,使人對事物及人產生不正確的反映。偏見,是指人們對事物所具有的片面看法,不公正態(tài)度。頑固的偏見是個體對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物的一種定型看法。它像期望錯覺一樣干擾人的觀察,使人產生錯誤的知覺。

(3)期望錯覺和偏見。期望,是人對知覺對象所抱有的態(tài)度(二)知情人識記案件的特點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三個基本過程。1.影響知情人識記效果的因素(1)事件的重要性。(2)職業(yè)特點。(3)年齡與性別。(4)文化水平。2.知情人識記案件的特點(1)瞬時性。(2)無意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