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州級屬官體制_第1頁
宋代州級屬官體制_第2頁
宋代州級屬官體制_第3頁
宋代州級屬官體制_第4頁
宋代州級屬官體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1PAGE13宋代州級屬官體制初探提要:宋代州級政府是地方行政體制的重要一環(huán),而州級行政屬官是佐助正副長官貫徹中央政令,處理日常政務(wù),保證完納稅糧,尤其是辦理日常司法政務(wù)的主要官員。宋代州級屬官體制承襲于唐末五代,但又有較大的改組,呈現(xiàn)出人員減少,司法政務(wù)繁重等時代特點,在化解民間糾紛,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和加強宋朝的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關(guān)鍵詞:宋代幕職諸曹官宋王朝結(jié)束了唐末五代長期紛爭的歷史局面,重新確立了中央有效地統(tǒng)轄地方的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體制,這一統(tǒng)治體制對后期中國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多民族國家的大統(tǒng)一局面成為歷史主流,這種統(tǒng)一局面的維持與宋朝確立的文官治國體制有很大關(guān)系。在宋代的行政體制中,州級政權(quán)是中央治理地方的橋梁,它既是一個正式的和完整的地方財政級別,參閱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第二章,第4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也是地方最重要的司法審判級別,是有效地貫徹中央政策法令、維持地方統(tǒng)治秩序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在州級政權(quán)體系中,知州(府、軍、監(jiān))是長官參見苗書梅《宋代知州及其職能》,載《史學月刊》1998年第6期。,通判是副長官。參見苗書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職能》,載《河北學刊》1990年第2期;王世農(nóng):《宋代通判論略》,載《山東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在正副長官之下,宋代州郡設(shè)置幕職、諸曹官作為行政屬僚,輔佐長貳治理州政。此外,尚設(shè)都監(jiān)、監(jiān)押、巡檢等軍政屬官,被稱為州司兵官;設(shè)州學教授主管學校教育;并創(chuàng)設(shè)了管理各種倉場庫務(wù)堰閘的監(jiān)當官,擔負財稅征收及管理職能。參見苗書梅《宋代監(jiān)當官初探》,載《宋史研究論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對于這些具體貫徹執(zhí)行地方統(tǒng)治政策的屬官體制,學術(shù)界關(guān)注較少。關(guān)于幕職諸曹官,目前只有龔延明先生在其所著《宋代官制辭典》中詳列44目,考述其職源與沿革、職掌、品位、編制、簡稱與別名,為研究者提供了必要參考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第十編之三《幕職與諸曹官門》,中華書局1997年4月版。;朱瑞熙先生所著的《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也對幕職、諸曹官的設(shè)置、編制與人選、職權(quán)范圍有簡要概述參閱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第二章,第4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參見苗書梅《宋代知州及其職能》,載《史學月刊》1998年第6期。參見苗書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職能》,載《河北學刊》1990年第2期;王世農(nóng):《宋代通判論略》,載《山東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參見苗書梅《宋代監(jiān)當官初探》,載《宋史研究論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第十編之三《幕職與諸曹官門》,中華書局1997年4月版。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第五章第一節(jié),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朱瑞熙稱幕職官為知州和通判的助手,諸曹官為屬官,比較符合實情。一、職源與設(shè)置狀況宋代州級行政屬官由幕職官與諸曹官兩部分組成。幕職官簡稱職官或幕職,主要由簽判(全稱是簽書[署]某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節(jié)度(或防御、團練、軍事)判官及推官、節(jié)度掌書記、觀察支使諸職;諸曹官則有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法參軍、司戶參軍。在文臣階官體系中,這些職官與縣令、主簿、縣尉共同組成幕職州縣官,又稱選人,是文階官中最基層的一部分。宋徽宗崇寧二年以前,作為實職差遣的幕職與諸曹參軍同時也是階官名稱,崇寧二年以后,作為階官的幕職州縣官改變了名稱,而差遣職名僅在宋徽宗大觀、政和以后一度改變,南宋建炎元年后依舊。作為階官體系的幕職州縣官(選人制度)已有諸多研究成果。如金中樞:《北宋選人七階試釋》,載《宋史研究集》(臺灣宋史座談會編)第九集;朱瑞熙:《宋代幕職州縣官的薦舉制度》,載《文史》第27輯,中華書局1987年版;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王云海、苗書梅《宋代幕職州縣官及其改官制度》,載《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祖慧:《宋代的選人制度》,載《岳飛研究》第四輯,中華書局1996年8月版;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第四章第三節(jié),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版。作為階官體系的幕職州縣官(選人制度)已有諸多研究成果。如金中樞:《北宋選人七階試釋》,載《宋史研究集》(臺灣宋史座談會編)第九集;朱瑞熙:《宋代幕職州縣官的薦舉制度》,載《文史》第27輯,中華書局1987年版;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王云海、苗書梅《宋代幕職州縣官及其改官制度》,載《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祖慧:《宋代的選人制度》,載《岳飛研究》第四輯,中華書局1996年8月版;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第四章第三節(jié),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版。宋代幕職官直接沿用了中唐以后方鎮(zhèn)幕府部分屬官的名稱。中唐以后,唐政府為了收拾安史之亂以后的殘局,廣置節(jié)度使、觀察使、團練使、防御使等,其中節(jié)度使往往兼觀察使、團練使及治所所在州的刺史等職,大州刺史也兼團練、觀察等使。當時,節(jié)度使、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各開幕府,自辟屬吏。據(jù)《新唐書》卷49下《百官四下》載:唐代節(jié)度使可配置的文職屬官有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等近30員。如果節(jié)度使兼觀察使,又增置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再兼安撫、招討等其他使名,皆分別增置副使、判官等屬員。當時,觀察使可置副使、支使、判官等10員;團練使和防御使均置副使、判官、推官、巡官各一員,其中團練使再增加衙推一員。這些屬官多是中唐以后所創(chuàng),被稱為幕府參佐,主要由藩鎮(zhèn)長官辟署文臣擔任除文職屬官外,唐末五代不同時期藩鎮(zhèn)幕府還設(shè)置眾多武職屬員,如都知兵馬使、兵馬使、都虞侯、虞侯、都押衙、押衙、都教練使、教練使、都指揮使、指揮使等等,一般選自行伍,承擔藩鎮(zhèn)軍隊內(nèi)部事務(wù),但也往往受藩鎮(zhèn)長官之命干預或代理州、縣司法、稅收等政務(wù)。這些武職在五代各朝逐步加強集權(quán)的過程中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或上升為中央禁軍指揮官,或變?yōu)榈胤焦┮壑美簦▍㈤哰日]周藤吉之《宋代史研究》一0《五代節(jié)度使的支配體制——特に宋代職役との關(guān)聯(lián)除文職屬官外,唐末五代不同時期藩鎮(zhèn)幕府還設(shè)置眾多武職屬員,如都知兵馬使、兵馬使、都虞侯、虞侯、都押衙、押衙、都教練使、教練使、都指揮使、指揮使等等,一般選自行伍,承擔藩鎮(zhèn)軍隊內(nèi)部事務(wù),但也往往受藩鎮(zhèn)長官之命干預或代理州、縣司法、稅收等政務(wù)。這些武職在五代各朝逐步加強集權(quán)的過程中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或上升為中央禁軍指揮官,或變?yōu)榈胤焦┮壑美簦▍㈤哰日]周藤吉之《宋代史研究》一0《五代節(jié)度使的支配體制——特に宋代職役との關(guān)聯(lián)に於いて——》,東洋文庫1969年版)。宋初,藩鎮(zhèn)體制解體,形成了新的地方統(tǒng)兵體制,這一過程也是從唐末五代開始到宋代而漸次完成的??蓞㈤喞畈龖棥对囌撍未胤浇y(tǒng)兵體制的形成及其歷史意義》,載《史學月刊》1996年第2期。藩鎮(zhèn)幕府所辟署的文職屬員,并非都是支持地方割據(jù)、對抗中央的力量,他們一般還是心向朝廷,并且在積累了一定資歷后向往升任中央官職的。參閱張國剛《唐代藩鎮(zhèn)研究》一0《唐代藩鎮(zhèn)使府辟署制度》第186—199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版。受唐五代影響,宋代州(府)有大都督、節(jié)度、防御、團練、軍事(刺史)等不同的類別,這被稱為“格”參閱聶崇岐《宋代府州軍監(jiān)之分析》,載《宋史叢考》上冊,第102—108頁,中華書局1980年3月。。州格與按戶口多少及地望的緊要性而劃分的望、緊,上、中、下等級別沒有直接關(guān)系,但決定幕職官的定額及名稱。節(jié)度州既有州府名,又有軍額,其幕職官中的簽判、節(jié)度判官、節(jié)度推官、節(jié)度掌書記即以軍額系銜。如杭州,建炎三年升為臨安府,杭州和臨安府是州府名;杭州在唐朝為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治所,宋淳化五年改稱寧海軍節(jié)度,這鎮(zhèn)海軍、寧海軍便是軍額。因此杭州的節(jié)度判官、節(jié)度推官全稱為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寧海軍節(jié)度推官,簽判全稱為簽書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同時,觀察判官以下則以州(府)名系銜,稱某州(某府)判官、推官。如杭州觀察推官,北宋時稱杭州觀察推官,南宋時稱臨安府觀察推官。其余,在防御州則曰某州防御判官與防御推官,在團練州則稱某州團練判官與團練推官,在刺史州者稱某州軍事判官和推官參閱聶崇岐《宋代府州軍監(jiān)之分析》,載《宋史叢考》上冊,第102—108頁,中華書局1980年3月。據(jù)《宋史·地理一至六》統(tǒng)計:北宋北方節(jié)度州加南宋南方節(jié)度州約107個,防御州27個,團練州21個,軍事州105個。其余州軍無格。宋代諸曹官除司理參軍之外,直接承襲了隋唐時期州司佐官的三個官職,而隋唐時期的州司佐官則從南北朝時期的軍府官“府佐”演變而來《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五、卷一六;《至順鎮(zhèn)江志》卷首;《淳熙三山志》卷二三。(皆據(jù)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的“宋元方志叢刊”本,下引方志同);《文獻通考》卷六二,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參閱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第247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唐代,按制度規(guī)定,州政府的佐官及縣官皆應(yīng)由中央吏部負責依闕除授。但是,唐代后期,藩鎮(zhèn)在自辟府屬幕職的同時,往往派幕職、親校兼攝所轄地區(qū)的州縣職事,而不向中央申報闕額,嚴重侵奪中央的人事權(quán)力,致使地方州縣治事權(quán)很大程度上掌握于武夫悍將手中。這種局面在五代諸帝削奪藩鎮(zhèn)權(quán)力的過程中逐步發(fā)生了改變。其中,后周在收繳地方人事權(quán)方面最見成效。經(jīng)過五代數(shù)十年中央與地方的激烈斗爭,宋初統(tǒng)治者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quán),為此,宋初的藩鎮(zhèn)已不再具有同中央抗衡的實力,中央政府很快就成功地收奪了藩鎮(zhèn)的人事權(quán)力參閱前引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第一章之二《北宋初期對于任官制度的整理》。第8—13頁。《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五、卷一六;《至順鎮(zhèn)江志》卷首;《淳熙三山志》卷二三。(皆據(jù)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的“宋元方志叢刊”本,下引方志同);《文獻通考》卷六二,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參閱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第247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參閱前引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第一章之二《北宋初期對于任官制度的整理》。第8—13頁?!都翁﹨桥d志》卷七《官制》,第3頁(以下地方志書所注頁碼系每卷之版心頁碼)。宋朝州縣官的編制主要是根據(jù)所轄戶口的多少及其職務(wù)的繁簡程度而制訂的,“凡員數(shù)多寡,視郡小大及職務(wù)之繁簡”《文獻通考》卷六二,第566頁上?!端问贰肪硪涣摺堵毠倨摺罚?975頁,中華書局點校本。。其中幕職官配備既受州府等級影響,還受“州格”的影響。諸曹官則主要受戶口多少的影響?!段墨I通考》卷六二,第566頁上?!端问贰肪硪涣摺堵毠倨摺罚?975頁,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制:“節(jié)度兼觀察處置等使,官屬之制有行軍司馬、節(jié)度副使、節(jié)度判官、節(jié)度掌書記、節(jié)度推官、觀察判官、觀察支使(有掌書記則?。?、觀察推官”《嘉泰會稽志》卷三《職官曹官廨舍》,第8頁。朱瑞熙先生指出,觀察推官是觀察支使因避諱“支”字而改,見前引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第293頁。據(jù)此,二者不應(yīng)同時并列。但是,《至順鎮(zhèn)江志》卷首第11頁,《淳熙嚴州圖經(jīng)》卷一第2頁所繪“建德府內(nèi)外城圖”,《景定嚴州續(xù)志》卷二第2頁,以及《寶慶四明志》卷三《職曹官》第15頁等,仍將觀察支使與觀察判官并列,或系修志者失之詳考?有待詳考。。事實上,行軍司馬、節(jié)度(防御、團練)副使與長史、別駕、司士、文學等官,在唐末五代演變的基礎(chǔ)上,宋朝建立之初基本上已變成了不理政務(wù)的散官,或止授予貶降官。宋太宗時,若哪個副使、司馬等官有必要參預公事,須詔令申明。真宗咸平三年四月又正式下詔:“《嘉泰會稽志》卷三《職官曹官廨舍》,第8頁。朱瑞熙先生指出,觀察推官是觀察支使因避諱“支”字而改,見前引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第293頁。據(jù)此,二者不應(yīng)同時并列。但是,《至順鎮(zhèn)江志》卷首第11頁,《淳熙嚴州圖經(jīng)》卷一第2頁所繪“建德府內(nèi)外城圖”,《景定嚴州續(xù)志》卷二第2頁,以及《寶慶四明志》卷三《職曹官》第15頁等,仍將觀察支使與觀察判官并列,或系修志者失之詳考?有待詳考?!端螘嫺澹ㄒ韵潞喎Q〈宋會要〉)·職官》四八之六。中華書局1987年影印本。表中顯示,宋代節(jié)鎮(zhèn)州(節(jié)度州,因節(jié)度使常兼觀察使,又稱“兩使”州)可以設(shè)置簽判、節(jié)度判官、節(jié)度推官、節(jié)度掌書記,觀察判官(很少置)、觀察推官(原稱觀察支使,有掌書記不并置)等職官,一般只任命3—4員廣南東、西路帥司所在州廣州與桂州,因幕職官“鞠治獄訟”任務(wù)繁重,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特詔:“桂、廣幕職,自今增注及五員,仍選有吏干勤事者”。見《宋會要·職官》四八之七。廣南東、西路帥司所在州廣州與桂州,因幕職官“鞠治獄訟”任務(wù)繁重,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特詔:“桂、廣幕職,自今增注及五員,仍選有吏干勤事者”。見《宋會要·職官》四八之七。宋代簽判始于太平興國四年(《宋會要·職官》四八之五),始稱“簽署”,英宗時避御名改“署”為“書”?!段墨I通考》卷六二;《宋史》卷一六七?!端螘ぢ毠佟肪硭陌酥撸焓ノ迥晔?。附表還顯示,與唐代州司屬官相比,宋代行政屬官的定額大為減少。司馬、別駕成為散官,司功、司倉、司田、司兵、司士諸參軍皆不再置。各州府普遍設(shè)置的諸曹官是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法參軍、司戶參軍四員。節(jié)鎮(zhèn)州與軍事州差別不大,只是少數(shù)大州府設(shè)兩名司理參軍而已。不僅如此,表中所列州府都是南宋時經(jīng)濟較發(fā)達的藩府要郡,其余小州軍所置諸曹官與幕職官一樣,也是不必備置的。宋太祖開寶三年的省官益俸詔規(guī)定:四川境內(nèi),“諸州凡二萬戶者,依舊設(shè)曹官三員;戶不滿二萬,止置錄事參軍、司法參軍各一員,司法兼司戶;不滿萬,止置司法、司戶各一員,司戶兼錄事參軍;不滿五千,止置司戶一員,兼司法及錄事參軍?!崩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一一,開寶三年秋七月壬子,第247頁。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一一,開寶三年秋七月壬子,第247頁。兩宋基本上遵守了這一設(shè)官原則,但也有補充規(guī)定。如乾興元年,詔諸州皆置錄事參軍。天圣元年,流內(nèi)銓言,“先準敕,諸州無錄事參軍者凡六十七處”,皆置錄事參軍,以改變當時司法、司戶兼錄事參軍的局面孫逢吉:《職官分紀》卷四O。中華書局1988年年影印本。。但邊遠小州仍有不置者。如前所述,高州僅置司戶參軍一員,融州置司理與司戶共二員。另如成都府路的緣邊州茂州,“舊有教授、司戶各一員,教授兼簽廳職事,與司戶同佐郡政”,后教授員闕被省罷,“在州文吏止有司戶,倉庫、獄訟叢于厥身”,經(jīng)知州申請,嘉定元年始省罷本州同知雞宗關(guān)一員,增置推官一員《宋會要·孫逢吉:《職官分紀》卷四O。中華書局1988年年影印本?!端螘ぢ毠佟匪陌酥凰?,嘉定元年八月六日。自北宋至南宋,除具體州軍因地理位置的變遷(如江淮間州軍由內(nèi)地變?yōu)榫夁吪c敵國交界處)及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或從軍升州、由州升府,或由軍事州、防團州升節(jié)鎮(zhèn)等變化引起職官設(shè)置的局部變動外,幕職諸曹官的編制在制度上變動不大。政和二年之前,全國不超過二千員。只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政和以后的十余年間,曾大幅增員?;兆诔鐚幩哪辏衙T州縣仿照尚書省六部分設(shè)六案,曰士、戶、儀、兵、刑、工諸案,但“官名猶未改也”《嘉泰會稽志》卷一,第34頁;卷三,第8頁。。大觀二年,又“詔諸州依開封府制分曹建掾”,遂將原來已有幕職官與諸曹官統(tǒng)一改稱某曹參軍,即改判官為司錄參軍,推官為戶曹參軍,錄事改士曹兼儀曹參軍,司理改左治獄參軍,司戶改右治獄參軍,司法改議刑參軍。各州因設(shè)官員額有別,并不整齊劃一。如,福州是改簽判為司錄參軍,節(jié)度推官為戶曹兼兵曹參軍,觀察推官為刑曹兼工曹參軍,錄事參軍改為士曹兼儀曹參軍,司戶改為治獄參軍管州獄,司法改為議刑參軍,左司理改為左獄參軍,右司理改為右獄參軍?!秾殤c四明志》卷三《官僚》,第13至14頁;《淳熙三山志》卷二三,第4頁?!都翁尽肪硪?,第34頁;卷三,第8頁?!秾殤c四明志》卷三《官僚》,第13至14頁;《淳熙三山志》卷二三,第4頁。大觀改制只是職官名稱的改變,基本沒有增加編制。到了政和二年九月,由于冗官問題嚴重,此時吏部四選待注官四萬三千多,而可注官闕僅有一萬四千多,眾多官員待闕或居閑職,政府為“革員多闕少之弊”《九朝編年備要》卷二八,政和二年九月。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便借口“諸州六曹參軍置員多寡不稱,立定左右治獄參軍名稱非古”,下令仿古制復置六曹掾。于是每州司錄參軍之下,仿唐制分置士曹、戶曹、儀曹、兵曹、刑曹、工曹六曹參軍,六曹參軍各配置新的屬員曰“掾”。各州軍普遍增置屬官編制,如西、北、南三京即河南、大名、應(yīng)天府,府屬官由原來的11員、9員、10員皆增置為15員;其余州府也根據(jù)政務(wù)的繁簡程度增添員數(shù)。如原來的“大藩五十二處,并繁難舊九員共四處,今置一十三員”,“舊七員、八員共四十六處,今置十員”,以下依次遞減,至“舊二員、一員事簡共十四,今置三員”;士曹一員兼儀曹,兼推勘公事,戶曹一員兼兵曹,刑曹一員兼工曹兼管檢法議刑?!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這次改革,全國新增官闕541處,吏額亦增三分之一。政和三年,又“以參軍起于行軍用武,非安平無事之稱”,下詔改諸曹參軍依次為司錄事、司士曹事、司戶曹事、司儀曹事、司兵曹事、司刑曹事、司工曹事《九朝編年備要》卷二八,政和二年九月。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秾殤c四明志》卷三《官僚》。這次變革從政和二年(1112)至建炎元年(1127)12月宋高宗下詔曹掾官復行舊制,增加州郡官員額的時間共計15年,若從大觀二年(1108)改名開始至建炎元年復舊官稱為止也不足二十年,加以兩宋之交的戰(zhàn)亂,這次變更的影響并不大。南宋諸州正員屬官仍然不多。但是添差官特別是居官而無職的添差不厘務(wù)官、宮觀官、待闕官卻大量增加參閱前引苗書梅所著《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第一章第七節(jié);劉坤太:《宋朝添差官制度初探》,載《河南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李勇先《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版。。參閱前引苗書梅所著《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第一章第七節(jié);劉坤太:《宋朝添差官制度初探》,載《河南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李勇先《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版。二、主要職能宋代州政叢雜,軍政、民政、財政、刑獄、上下文移、賑恤災傷、布宣教化、察舉官員,無所不與,“以一守令之身而下兼眾曹之事,非材閎力鉅,誰與共此凜凜哉?!薄都味ǔ喑侵尽肪硪欢?,第1頁。特別是刑獄繁多、財稅任務(wù)重的州郡,知州、通判不能事必躬親,必須借助屬官才能有所作為?!都味ǔ喑侵尽肪硪欢?,第1頁。(一)幕職諸官及其職能總體上,宋代幕職官“掌助理郡政,分案治事,其簿書、案牘、文移付受、催督之事皆分掌之。凡郡事,與守通簽書”《宋會要·職官》四八之八《哲宗正史職官志》。。即,幕職官和通判一樣,每日赴長官廳議事,并簽書當天的公文,參預議定主要州政,更多的是審理各類刑事和民事案件。朱瑞熙先生在其前引書第307頁稱之為“知州和通判的助手《宋會要·職官》四八之八《哲宗正史職官志》。1、判官與簽判唐代判官是藩鎮(zhèn)使府中位次副使的重要屬官,“判官二人,分判倉、兵、騎、胄四曹事”。杜佑:《通典》卷三二《職官》一四,第895頁。中華書局1996年點校本。宋代判官,基本不理兵戎之政,而以佐理行政、司法、財政、監(jiān)察等為主要職責。一般大州置二員,小州一員或不置,主要由選人擔任。太平興國四年八月,“太宗以諸[諸字原誤作宿]州戎幕缺官,選朝士補之,俾分理事,且試其才”,首批派遣15名具有朝官官階的文官出任諸州節(jié)度判官。因為是朝官出任,所以他們的差遣職名是簽署某軍節(jié)度觀察判官,后簡稱簽判。這是宋代簽判創(chuàng)置之始《宋會要·職官》四八之五;《長編》卷二O第461頁;《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卷七七《州官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職源》卷五八。。此后,凡京朝官出任判官者,便稱簽判,選人充任者依舊稱判官。簽判與判官職能相當,被稱為杜佑:《通典》卷三二《職官》一四,第895頁。中華書局1996年點校本?!端螘ぢ毠佟匪陌酥?;《長編》卷二O第461頁;《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卷七七《州官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職源》卷五八?!睹珪星迕骷罚ㄒ韵潞喎Q《清明集》)卷之一《郡僚舉措不當輕脫》,中華書局1987年點校本,第25頁;《景定建康志》卷二四《職官廳》,第22頁。宋制,諸州“幕職官聯(lián)事合治之地”稱為“簽廳”(或作“僉廳”,宣和三年前稱都廳或使院),《嘉泰會稽志》卷一《僉廳》,第34頁;《咸淳臨安志》卷五三《都廳》,第8頁;《咸淳毗陵志》卷五《州治》,第2頁等。除州府簽廳外,宋代轉(zhuǎn)運司、安撫、制置使司等亦各有“僉廳”。因為知州、通判需與幕職官共同簽署公文,因此,節(jié)假日,知州在此宿直。如蘇軾前后兩任知杭州,除夕之夜都在都廳值夜班,各留有詩一首。“簽廳,官會集之所也”《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三《公廨·《嘉泰會稽志》卷一《僉廳》,第34頁;《咸淳臨安志》卷五三《都廳》,第8頁;《咸淳毗陵志》卷五《州治》,第2頁等。除州府簽廳外,宋代轉(zhuǎn)運司、安撫、制置使司等亦各有“僉廳”?!吨另樻?zhèn)江志》卷一三《公廨·治所》,第13頁?!都翁尽肪硪弧逗瀼d》,第34頁。判官、簽判的職責首先是協(xié)助本州正副長官處理政務(wù)公文,“斟酌可受理、可施行、或可轉(zhuǎn)發(fā)、可奏上與否,以告稟本郡(州府、軍、監(jiān))長官,最后裁定”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第541頁。中華書局1997年4月版。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第541頁。中華書局1997年4月版。①參與州級司法,錄問詳斷由司理參軍或錄事參軍已經(jīng)初審的各類獄訟案件錄問制度,參閱王云海主編《宋代司法制度》第六章,第289-293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版。,預擬判決書,供長官裁定,獄案判決后,與長吏共同簽押。在錄問與簽押等過程中,判官、簽判均需對案情詳加審察,以駁正冤獄。如馮元吉在任石州軍事判官時,因“嘗辨冤獄,活二人死”而受獎賞《長編》卷一O四,天圣四年八月辛巳,第2415頁。。神宗時,著名理學家程顥簽書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時,也曾“屢平反重獄,得不死者前后蓋十數(shù)”《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第634頁,中華書局1981年7月版。。如果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已判案件不妥,需移司別推,判官有時也參預案件的審訊勘斷。南宋時一些地方官用刑不慎,“錄問制度,參閱王云海主編《宋代司法制度》第六章,第289-293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版?!堕L編》卷一O四,天圣四年八月辛巳,第2415頁?!抖碳ず幽铣淌衔募肪硪灰?,第634頁,中華書局1981年7月版?!肚迕骷肪碇弧都s束州縣屬官不許違法用刑》,第36頁。②參與管理一州稅籍戶帳等。宋代,官吏、富強戶等組成的形勢戶稅籍由通判直接管理,無通判處則委判官。形勢戶版籍之外,一般稅簿由錄事參軍掌管,判官提舉。太祖乾德元年十月庚辰,詔令規(guī)定:“諸州版簿、戶帖、戶鈔,委本州判官、錄事掌之”《長編》卷四,第104頁。。此外,判官、簽判也管理一些錢物。如前舉程顥任簽判時,“筦庫細務(wù),無不盡心,事小未安,必與之(知州)辨,遂無不從者,相與甚歡”。北宋末年到南宋增收的經(jīng)總制錢物,“州軍委通判,無通判委簽判拘收”《寶慶四明志》卷五,第22頁。。如“復州簽判廳主管諸司錢物,故蓄犬以警盜,名為防庫犬”洪邁:《夷堅支乙》卷六《復州防庫犬》。。又如和州防御判官,主持簽廳公事外,其一州“省司倉谷庫、常平財谷,責于判官一人《長編》卷四,第104頁。《寶慶四明志》卷五,第22頁。洪邁:《夷堅支乙》卷六《復州防庫犬》。③負責一州差役及吏人管理事務(wù)?!芭泄贋榭ち胖L,本府趨走之吏,皆當屏息以聽命”《清明集》卷一《郡僚舉措不當輕脫》,第36頁。。判官主持簽廳日常事務(wù),又負責戶籍稅帳,因此,與戶籍有密切關(guān)系的差役法及州府所差用吏人的管理便歸判官。蘇頌在言役法之弊時稱:“且州縣色役,固有常規(guī),不可頓闕,欲恤其困者,莫若為之擇主轄之官也。夫主轄之官一非其人,則差使擾重,不得均濟,……其簽判、判官,系主轄衙司者”,衙司掌各州府衙前等的差遣與保明出職、責降官的編管等事,條例繁多,若不得其人,則上下均受其弊,因此蘇頌要求應(yīng)重視簽判、判官人選?!度挝摹肪硪蝗﨩蘇頌一二,《奏乞初出官人乞不許差充簽判》,第36—37頁,巴蜀書社點校本。吏人有過犯者,杖以下罪,判官可以向長吏“《清明集》卷一《郡僚舉措不當輕脫》,第36頁?!度挝摹肪硪蝗﨩蘇頌一二,《奏乞初出官人乞不許差充簽判》,第36—37頁,巴蜀書社點校本?!肚迕骷肪硪弧都s束州縣屬官不許違法用刑》,第36頁。④監(jiān)察其他州級屬官與所屬縣官。宋代,判官的政績由知通、監(jiān)司考察,而判官以下屬官的政績由監(jiān)司、知通與判官共同糾舉,發(fā)現(xiàn)違法或不稱職官員,判官須與知通共同簽名上報。太祖乾德二年,即“詔州縣官有昏耄篤疾不任從政者,令判官、錄事糾舉,與長吏同署,列狀以聞?!薄堕L編》卷五,乾德二年正月丁未,第121頁?!堕L編》卷五,乾德二年正月丁未,第121頁。2、掌書記與支使掌書記之名始于南朝劉宋時。唐朝節(jié)度使下亦置,負責使府表奏書檄之事。除“掌表奏、書檄、朝覲、聘問、慰薦,祭祀、祈祝之文”外,還掌理有關(guān)軍事、政事的文書寫作之事,因此得以“行中參謀,關(guān)預軍中機密”《職源》卷五八;《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卷七七?!渡教每妓鳌ず蠹肪砣腥A書局1992年影印本。,是藩鎮(zhèn)長官重要的文秘助手,被稱為“節(jié)度之喉舌《職源》卷五八;《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卷七七。《山堂考索·后集》卷三,中華書局1992年影印本。關(guān)于唐代掌書記與支使的職能,史料記載很不完整,詳細考辨參閱戴偉華《唐方鎮(zhèn)僚佐職掌考釋》一文,載《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四,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版。宋朝立國后,首先限定掌書記的任職資格,各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自初官除授”,今后須“歷職兩任以上、有文學者”,方許節(jié)度觀察留后奏充。該條詔書,各書記載時間不同。如《宋會要·選舉》二七之一及《通考》卷三八皆作建隆四年,即乾德元年;《長編》卷五作乾德二年七月甲午;而《宋會要·職官》四八之五及《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皆作乾德三年七月,當考。太平興國六年,詔令復置觀察支使,“該條詔書,各書記載時間不同。如《宋會要·選舉》二七之一及《通考》卷三八皆作建隆四年,即乾德元年;《長編》卷五作乾德二年七月甲午;而《宋會要·職官》四八之五及《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皆作乾德三年七月,當考?!端螘ぢ毠佟匪陌酥澹脚d國六年十月。宋制,掌書記、支使職能相同,即佐助州長官完成州內(nèi)的文秘、應(yīng)酬等事務(wù)。宋初“凡節(jié)度使在本鎮(zhèn),兵仗則節(jié)度掌書記、推官署狀,用節(jié)度使??;田賦則觀察判官、支使、推官署狀,用觀察使印”?!堕L編》八七,大中祥符九年七月甲寅,第2000頁。掌書記、支使也參與本州婚田詞訟等司法政務(wù)。如二程之父程向,任潤州觀察支使日,有官戶“挾權(quán)要勢,與人爭田,州守畏逼,囑向右之,向弗為撓”?!都味ㄦ?zhèn)江志》卷一六,第16頁?!堕L編》八七,大中祥符九年七月甲寅,第2000頁?!都味ㄦ?zhèn)江志》卷一六,第16頁。3、推官一般情況下,宋代兩使州置節(jié)度推官、觀察推官各一員,其余州軍僅置一員,所以,推官包括節(jié)推、察推、團練推官、防御推官、軍事推官。其職責與判官相差不大,都是共同協(xié)助州長官處理州政,即“判官、推官掌受發(fā)符移,分案治事。”《宋會要·《宋會要·職官》四七之一一至一二,《神宗正史職官志》。首先,推官與判官一樣,每日赴簽廳與長貳共同簽署公文。在設(shè)判官、簽判的州,推官只是從屬地位,在不設(shè)判官、簽判的州,推官即成為屬官之長。如邵州簽廳,原只有推官一員,孝宗淳熙二年十二月,始添差判官一員。其次,參與州級司法。推官與判官共同參與司法案件的錄問、簽押與擬判,行使司法監(jiān)察權(quán)。如太宗時,錢若水進士及第授同州觀察推官,即曾設(shè)法糾正了錄事參軍錯判的一樁人命案,使數(shù)人免死。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二,第26-27頁。中華書局1989年點校本。薛奎為隰州軍事推官,也曾雪活冤獄,救活四條人命。另如南宋初年,范如圭授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笆贾?,帥將斬人,如圭白其誤,帥為已署不易也。如圭正色曰:‘節(jié)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輕數(shù)人之命’?帥矍然從之”《宋史》卷三八一《范如圭》,第11729頁。。紹興末年,蕭之敏為建康府觀察推官,有殺人案“獄已具”,之敏“抗執(zhí)不書”,也最終取得帥守認可。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二,第26-27頁。中華書局1989年點校本?!端问贰肪砣艘弧斗度绻纭?,第11729頁?!吨琳鹆晷轮尽肪砣兄?,第24頁。除辦理本州獄案外,推官還常常被監(jiān)司臨時抽調(diào),外出辦理鄰州案件,或本州他官已斷而翻供的案件。如郁林州推官洪處厚曾被提點刑獄派去處理欽州大案?!断上尽肪硭摹端稳宋铩返?1頁。而王相在淳熙初年任臺州軍事推官時,因決處州獄而聞名。《嘉定赤城志》卷一二,《州屬官》第2頁?!断上尽肪硭摹端稳宋铩返?1頁?!都味ǔ喑侵尽肪硪欢?,《州屬官》第2頁。③參與興修農(nóng)田水利、賑濟災傷等事務(wù)。在宋朝興修水利的高潮中,各地知州、監(jiān)司固然是主力,推官也多預謀其事。如熙寧六年,前廬州觀察推官江衍因在任日修治鑒湖有功,特詔循一資;前湖州觀察推官邵光因根括溫臺等九縣沙涂田千余頃,特與循二資,并注家便官。《長編》卷二四八,熙寧六年十一月戊辰,第6051頁。同年十二月辛卯,第6061頁。。《長編》卷二四八,熙寧六年十一月戊辰,第6051頁。同年十二月辛卯,第6061頁。。宋代統(tǒng)治者多重視荒政,每當發(fā)生災荒時,地方長官都須親自主持賑濟,屬官也多參與其事。如明道元年,江淮旱災,政府開倉賑饑,江寧府觀察推官元絳“躬自給視,饑病者數(shù)萬皆得以濟?!薄吨琳鹆晷轮尽肪砣兄?,第23頁?!吨琳鹆晷轮尽肪砣兄?,第23頁。(二)諸曹官及其職能宋制,幕職官之下常設(shè)的州級行政屬官是錄事參軍(在府者稱司錄參軍事,但南宋時臨安府仍稱錄事參軍)、司理、司法、司戶參軍。在官階體系中,錄事參軍與縣令并稱令錄;司理、司法、司戶三參軍稱“判司”,與縣主簿、縣尉并稱判司簿尉,系選人最低階層。在職事官體系中,作為州郡屬官,諸曹官分掌戶籍、賦稅、倉庫出納、議法斷刑等政務(wù)參閱龔延明先生前引書,第545頁。參閱龔延明先生前引書,第545頁。1、錄事參軍南朝晉、北朝后魏皆曾置錄事參軍,隋朝將它列為州郡屬官,“掌句稽文簿,舉彈善惡,監(jiān)押牌印,給紙筆之事”。高承:《事物紀原》卷六,《撫字長民部》第320頁。中華書局1989年4月標點本。唐朝因之,以錄事參軍為州府曹官之長,“掌正違失,蒞符印”。歐陽修等《新唐書》卷四九下,第1312頁。宋代錄事參軍仍是諸曹官之長,其職能是“掌州院庶務(wù),糾諸曹稽違”高承:《事物紀原》卷六,《撫字長民部》第320頁。中華書局1989年4月標點本。歐陽修等《新唐書》卷四九下,第1312頁?!端问贰肪硪涣?,第3976頁。所謂“州院庶務(wù)”的“州院”在府曰“府院”,在軍曰“軍院”,是宋代諸曹官共同議事之處,與幕職官的簽廳(使院、都廳)對應(yīng)。諸州的“州印晝則付錄事掌用,暮則納于長吏”。凡“符刺屬縣”、“屬縣獄簿”,州院與司理院等皆用州印。《長編》卷八七,大中祥符九年七月甲寅;《宋會要·職官》四七之七四,端拱元年十二月。錄事參軍白天掌管州印,主持諸曹日常政務(wù),居于其他曹掾官之首。因此,錄事參軍或被稱為大錄、都曹等。王安石在為魏昭永出任錄事參軍起草的制文中就稱之為“出長州掾”《長編》卷八七,大中祥符九年七月甲寅;《宋會要·職官》四七之七四,端拱元年十二月?!度挝摹肪硪蝗呷?,王安石《朝堂知班…魏昭永恩州錄事參軍制》,第212頁,巴蜀書社點校本?!洞疚鯂乐輬D經(jīng)》卷一載,錄參廨舍在州院內(nèi);《淳佑臨安志》卷五也載,錄參廨舍附在府院中。有的地方志還用府院代替錄參廨舍。州院也是州政府主要監(jiān)獄之一。由于錄事參軍參預鞫勘刑獄,獄案未決之前的涉案人員由州院管押,錄參須對州院關(guān)押人的生死負責。例如,臨安府的左、右司理院與府院并稱為三獄,三獄“獄空”成為一些官員弦耀政跡的內(nèi)容之一。而過去僅把州院、軍院當作州軍監(jiān)獄,是片面的。審刑判案是宋代錄事參軍重要的職能。宋太祖乾德三年七月,“始令諸州錄參與司法掾同斷獄”?!堕L編》卷六,第156頁?!渡褡谡贰ぢ毠僦尽穭t規(guī)定:州屬官中:“錄事、司理、司戶參軍,掌分典獄訟,司法參軍掌檢定法律?!薄端螘ぢ毠佟匪钠咧欢?。南宋臣僚仍指出:諸州錄參、司理并系獄官,“錄參以治獄為職”《長編》卷六,第156頁?!端螘ぢ毠佟匪钠咧欢!肚迕骷犯戒浫逗蟠逑壬笕べF池縣高廷堅等訴本州知錄催理絹綿出給隔眼事》,第615頁。錄事參軍最初只審理民事案件,后來也審理刑事案件。由于錄事參軍的司法職能相當重要,所以宋政府在委派參錄時,就要求候選人“精彼刑書”。田錫《咸平集》卷二八《大理寺法直官傅玨可廬州錄事參軍》。(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田錫《咸平集》卷二八《大理寺法直官傅玨可廬州錄事參軍》。(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錄事參軍的另一重要職能是“糾諸曹稽違”,即作為曹掾官之長,擔負監(jiān)督劾察本州其他曹官及所轄諸縣縣官之責?!颁浭掠诠艦橹葜鞑尽毤m錄一郡諸曹、屬縣,上及太守丞貳,茍有過舉,核無所避”《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三,第18頁。。熙寧年間,厲行新法,曾專為錄參“立稽違差失,許法司糾舉賞罰法?!薄堕L編》卷二六五,第6493頁。徽宗政和三年,又專為錄參制定了糾舉各官司失職的“簿”,以督促其勤于職守。詔令規(guī)定:“諸道監(jiān)司置簿,應(yīng)一路州司錄事,各以其簿授之,將事之稽違,已經(jīng)糾舉者,具載其上,候逐司巡歷到,檢察漕案,對簿所記,考其勤惰。歲終諸監(jiān)司參校,定為優(yōu)劣,悉聞于上,以俟升黜?!薄端螘吨另樻?zhèn)江志》卷一三,第18頁?!堕L編》卷二六五,第6493頁?!端螘ぢ毠佟匪奈逯牛腿晁脑率湃?。此外,如前所述,錄事參軍還與判官一起掌領(lǐng)一州戶籍稅帳。錄參與司戶一起,分掌糧料院的給納,并與通判一起監(jiān)管軍資庫,軍資庫的簿書由錄參與通判共同簽署,以防知州挪用。關(guān)于軍資庫,參閱苗書梅《宋代軍資庫初探》一文,載《河南大學學報》1996年6期。關(guān)于軍資庫,參閱苗書梅《宋代軍資庫初探》一文,載《河南大學學報》1996年6期。2、司理參軍司理參軍簡稱司理,又稱理曹、理官、獄官、獄掾等,是宋代改造唐末五代使府武職屬官而設(shè)置的主管州級刑獄的重要屬官。五代時期,各地藩鎮(zhèn)長官為控制地方司法,在各州設(shè)馬步院,派親信衙校出任馬步都虞候、馬步判官。這些武官主持系囚犯及審刑獄,高下其手,恣意殺人。宋朝立國之初,沿舊制設(shè)馬步院、子城院,負責系囚及審訊獄案。建立宋朝的趙匡胤兄弟立志以文治化成天下,開寶六年七月,下詔改馬步院為司寇院,不再派用武臣,而是選派新及第進士及與選人資序相當?shù)奈某汲鋈嗡究軈④?。太平興國四年十二月又下詔“改司寇參軍為司理參軍,以司寇院為司理院。令于選部中選歷任清白、能折獄辨訟者為之?!蓖瑫r“又置判官一員”,選“有干局、曉法律、高貲”的衙校為之?!堕L編》卷二0,第466頁。雍熙三年,進一步規(guī)定,司理判官也改由士人擔任,此后,司理院、司理參軍成為有宋一代管理地方刑獄的重要部門和官吏?!堕L編》卷二0,第466頁。宋代司理參軍專掌刑獄,“掌獄訟勘鞠之事”,“專鞫獄事”,“專于推鞫研核情實”,《宋史》卷一六七,第3976頁;《職官分記》卷四一,第42頁。而不兼他職。如雍熙三年,詔“司理,司法不得預帑藏之事”,孫逢吉:《職官分紀》卷 四一,第43頁,中華書局1988年影印本。端拱元年又詔“諸道州府,不得以司理參軍兼蒞他職”?!堕L編》卷二九,端拱元年正月庚辰,第647頁。這與宋代其他州縣官兼領(lǐng)諸多方面職務(wù)相比,實屬少見。司理院與州院同是一州法定的審判機構(gòu)。由于宋代實行職事回避制,所以,司理院審理的案件在犯人不服時,即移送州院重審;而州院審理的案件在犯人不服時,則移送司理院重審參閱戴建國《宋代法制初探》第207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司理參軍不但受知州委托審訊案件、管理監(jiān)獄,還有權(quán)復察其他已結(jié)案件,以洗冤獄。北宋名臣范仲淹任廣德軍司理參軍時,“日報具獄與太守爭是非”《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卷七八,《州官門·總諸曹》。。周敦頤任南安軍司理時,“獄有囚法不當死,轉(zhuǎn)運使王逵欲深治之,先生與之辯,……逵悟,囚得不死”《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卷七八,《州官門·總諸曹》。。北宋末年,黃葆光任齊州司理,到任后“閱獄囚枝蔓者,一夕遣數(shù)百人,通判以為疑,視牘,無不當者《宋史》卷一六七,第3976頁;《職官分記》卷四一,第42頁。孫逢吉:《職官分紀》卷 四一,第43頁,中華書局1988年影印本。《長編》卷二九,端拱元年正月庚辰,第647頁。參閱戴建國《宋代法制初探》第207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豆沤窈翔凳骂悅湟ず蠹肪砥甙耍吨莨匍T·總諸曹》。《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后集》卷七八,《州官門·總諸曹》。《新安志》卷七《黃侍郎》第10頁?!稇c元條法事類》卷七五《驗尸·職制令》。1948年燕京大學圖書館刊本?!端螘ぢ毠佟啡咂撸B興三十二年閏二月六日。在對獄案的復審過程中,司理參軍可以與監(jiān)司、郡守“爭衡是非,收平反之效”,陳造:《江湖長翁集》卷二八《重獄官札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可見其重要性。故當時人說:“凡縣邑之民,事不得其平者則平之于尹;尹之不能平及事之大者,咸得平之于守;守視其事之小者立決之,其大者下于理官,理官得以考其情而棄之、殺之。故曰:守之責不若理官之重”。陳造:《江湖長翁集》卷二八《重獄官札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蔡襄:《蔡襄集》卷之二九《送張總之溫州司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513頁。3、司法參軍司法參軍簡稱司法,又稱法曹、法掾、檢法、法官等。唐制,司法參軍事“掌鞠獄麗法、督盜賊、知贓賄沒入”《新唐書》卷四九下《百官四下》,第1313頁。。宋代錄參、司理皆主持司法審訊,司法參軍的鞠獄權(quán)被取代了,督盜賊之職則被巡檢等武臣擅有。司法參軍所剩的主要司法職能是在錄事、司理參軍等審理案件后檢出適應(yīng)的法律條文,以供判決時照用。條令規(guī)定:司法參軍只負責檢出法條,不許提供判斷建議,但是在檢法議刑的過程中,有些官員還是能夠“奉三尺律令”,劉宰:《漫塘集》卷二二《真州司法廳壁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協(xié)助知州糾正冤案,甚至糾知州之失的。因為中小州軍諸曹參軍不備置,在不設(shè)錄參及司理之州,司法參軍可兼任錄參或司理之職;在州院和司理院已審案件被翻異別推時,司法參軍也可以擔任重審官。因此,司法參軍仍較多地參與了州一級的司法活動。如李承之,進士及第授明州司法參軍,“郡守任情縱法,人莫敢辯,承之獨毅然不從。守怒曰:‘郡掾敢如是耶?’承之曰:‘是在公,自斷可也,若在有司,當循三尺法’。守憚其言?!薄豆沤窈翔凳骂悅湟ず蠹肪砥甙恕吨莨匍T·總諸曹》。《宋史》卷310《李迪附李承之》,文字略有出入,意思一樣,第10177-10178頁。楊時曾為處州司法,“燭理精明,曉習法令,有疑獄,眾所不決者,皆立斷。與郡將議事,守正不傾?!薄豆沤窈翔凳骂悅湟ず蠹肪砥甙?,《州官門·總諸曹》。陳禾初仕為鄆州司法,也“《新唐書》卷四九下《百官四下》,第1313頁。劉宰:《漫塘集》卷二二《真州司法廳壁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豆沤窈翔凳骂悅湟ず蠹肪砥甙恕吨莨匍T·總諸曹》?!端问贰肪?10《李迪附李承之》,文字略有出入,意思一樣,第10177-10178頁?!豆沤窈翔凳骂悅湟ず蠹肪砥甙?,《州官門·總諸曹》?!肚浪拿鲌D經(jīng)》卷二,第16頁;《延四明志》卷四,第26頁。除檢法議刑外,司法參軍還被賦予了一些理財職能。史稱:“祖宗時,有會計錄,備載天下財賦收入,有帳,一州以司法掌之,一路以漕屬掌之,驅(qū)磨申發(fā),賞罰條置甚嚴”?!端螘な池洝肺辶迤?,淳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此外,司法參軍也“兼管諸庫《宋會要·食貨》五六之五七,淳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4、司戶參軍唐制,司戶參軍“掌戶籍、計帳、道路、過所、蠲符、雜徭、逋負、良賤、芻藁、逆旅、婚姻、田訟、旌別孝悌”《新唐書》卷四九下,第1312—1313頁。。與唐相比,宋代司戶參軍職責范圍大為縮小,僅“掌戶籍賦稅、倉庫受納”《宋史》一六七,第3976頁。,以及與戶籍關(guān)系密切的婚田詞訟。宣和四年,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奏:“本路財計,系諸州戶曹專任其責”《新唐書》卷四九下,第1312—1313頁?!端问贰芬涣?,第3976頁?!端螘ぢ毠佟妨恢乃?,宣和四年十一月十一日。此外,司戶參軍往往參預審理有關(guān)婚姻、戶籍、田產(chǎn)爭議等方面的民事訴訟案件。在小州軍諸曹官不備置時,司戶參軍可兼任錄事參軍或司法參軍之職事。按紹興詔敕,司戶參軍必須“同書獄事”,《宋會要·職官》三九之二二。《宋會要·職官》三九之二二。該書卷之五《經(jīng)二十年而訴典買不平不得受理》第162頁;卷之七《阿沈、高五二爭租米》第238頁;卷之九《揩改契書占據(jù)不肯還贖》第314頁等等。三、小結(jié)從上述宋代州郡行政屬官的設(shè)置及其職能看,宋代幕職、諸曹官的特點有以下三點:一、與唐朝州官相比,宋代地方行政屬官人員有所減少。如幕職諸官由數(shù)十人、十數(shù)人減為不超過五人,諸曹官由六曹參軍且每曹不止一員減為五員以下,一般各在四員以下。行政屬員的減少,首先是因為宋代州級官員的職能有了專項分類,幕職諸曹官以與百姓接觸較多的稅籍、獄訟、賑災等為主要職能,所以被稱為親民官,在幕職、諸曹官銳減的同時,宋代負責巡警捕盜與緝私的巡檢,參見苗書梅《宋代巡檢初探》一文,載《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3期。參見苗書梅《宋代巡檢初探》一文,載《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3期。二、從宋代幕職、諸曹官的職能看。南北朝至唐代,地方上均有管軍府官與理民州官之分,宋代則合二為一,州長官如知州、通判全稱為知某州軍州事、通判某州軍州事,其“軍州事”的“軍”指軍政,“州”指民政,表示兼理軍民之政,知州也確實對本州駐兵負訓練教閱之責,有戰(zhàn)亂則系指揮官,但是宋代幕職官雖帶節(jié)度、防御、團練、軍事等名,實際上已與諸使無關(guān),基本上不理兵戎之務(wù),諸曹官雖帶“參軍”之稱,也并不參與軍事。其次,由于財權(quán)集中,幕職諸曹官理財職權(quán)也較小。與此形成較大反差的是,宋代幕職諸曹官的司法行政事務(wù)特別繁重。這一方面說明宋代土地私有制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人們的物權(quán)觀念、法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