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_第1頁
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_第2頁
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_第3頁
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_第4頁
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21/422第一章社會心理學導論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基礎分支之一。按照聞名心理學家楊國樞先生的觀點,當今世界的心理學可分為兩大領域:一是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二是實驗與認知心理學,人格、社會、實驗、認知也因此成為了心理學的四個支柱。其它的心理學分支差不多上在這四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格心理學從人本身動身,探討個體內在的特征對個體的行為與心理有什么樣的阻礙;社會心理學除了考慮個體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個體與社會的種種關系加以考慮,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種社會因素對個體及群體行為的阻礙;實驗心理學解決的是研究方法問題,所有的心理學研究差不多上以它所提供的方法為基礎;認知心理學則解決的是過程和機制問題,它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心理現(xiàn)象發(fā)生的規(guī)律。第一節(jié)什么是社會心理學1、社會心理學的定義關于社會心理學的定義,不同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觀點。美國聞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從行為主義的思路動身,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系統(tǒng)研究社會行為的科學。它涉及到我們如何認識他人,如何對不人作出反應,不人如何對我們作出反應,以及我們如何樣受所處社會環(huán)境阻礙等??傊?,社會心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所有領域,包括與社會現(xiàn)象直接相關的各種行為。與弗里德曼的觀點不同,邁爾斯(D.Myers)則從社會認知的思路動身,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樣想、如何樣相互阻礙以及如何樣與不人相聯(lián)系的科學。正是由于這一點,在邁爾斯編著的《社會心理學》教科書中,我們能夠看到在其它書中看不到的一些內容,比如社會信念等,他的書中也用較多的篇幅討論了社會認知與社會阻礙。國內學者也有人對社會心理學做了定義。比如我國聞名的心理學家吳江霖教授就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或若干個體在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心理活動的變化進展的科學”。但他的定義明顯是以個體為主,盡管也提到了若干個體,但若干個體并不等于集體。實際上吳教授的觀點和他對心理學框架的看法有關,在他看來心理學的基礎有兩個:生理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前者揭示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而后者則探討社會因素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阻礙,兩者強調的重點差不多上個體。除此之外,沙蓮香、周曉紅和沈德燦等都對社會心理學加以定義,其中沈德燦教授在對所有的這些概念做了分析整合之后,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及其進展規(guī)律的科學,那個定義也是我們認為最全面的。2、社會心理學與常識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與常識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與其它社會科學的知識一樣,社會心理學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識講明,然而常識未必確實是正確的。如米爾格拉姆(Milgram)關于服從的研究確實是常識與實際不符的典型代表。在實驗開始前,實驗者問被試在實驗情境下是否會有服從行為出現(xiàn)。被試的回答是否定的,但實驗的結果卻與被試的預期相反。因此對我們來講,專門有必要去區(qū)分常識中的哪些東西是正確的,那些東西是不正確的。社會心理學之因此與常識不同,與人類行為的非理性特征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人的行為并不是全由意識與理性指引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引發(fā)行為的緣故在專門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如性行為、侵犯動機)等,人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相反現(xiàn)在的心理學家開始用社會信念(socialbelief)來理解非理性特征對人類行為的阻礙,認為人們一旦對某些事件形成了社會信念,要想改變就專門困難,這也是人們之因此固執(zhí)己見的緣故。社會心理學與常識的不同還表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ideology)對社會心理學的阻礙上。盡管社會心理學的差不多理論大概不帶有意識形態(tài)的成分,然而社會心理學家由于其所研究的問題的專門性,依舊或多或少會受到價值(values)和信念的阻礙。正如在2000年10月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許多人對肯德勒(Kendler)的一篇題為“價值在心理學中的角色”(TheRoleofValueintheWorldofPsychology)一文的批判那樣,眾多的心理學家認為忽視價值觀的阻礙是不可能的(肯德勒在這篇文章當中反對把心理學價值化,認為由于價值觀的偏差和自利性,使得它對心理學研究本身和社會生活都造成了危害)。社會心理學研究從來就離不開價值觀,不論是在選題、干預社會行為以及推廣應用成果方面,社會心理學家所具有的社會價值觀都起著重要的阻礙。3、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從研究領域來看,社會心理學研究常常被分為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涵蓋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幾乎所有問題。(1)個體過程要緊涉及與個體有關的心理與行為研究,到目前為止那個領域的研究課題包括:成就行為與個體的工作績效:象韋納的成就歸因、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動機研究、麥克里蘭(McClelland)以及溫特(Winter)等人對能力結構的研究,以及各式各樣的對工作績效的研究都包括在那個課題中。態(tài)度以及態(tài)度改變:態(tài)度問題一直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許多理論被用來講明態(tài)度的形成及改變,霍夫蘭德(Hovland)和西爾斯(Sears)等人在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歸因問題:產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差不多有許多如此的理論。9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心理學的興起,人們對東西方歸因差異的興趣使得這一領域又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認知過程與認知失調:這是60年代到80年代人們關懷的問題,現(xiàn)在人們把對那個領域的研究和消費以及決策問題結合在一起,有時候人們也用它的原理來處理大眾傳播問題。個人知覺與自我意識:一直確實是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隨著心理學的進一步進展,心理學家發(fā)覺,許多問題都和它有關,比如鮑姆斯特(Baumeister)、布斯(Buss)等人對內在自我和公眾自我的區(qū)分就被用在廣告、講服等許多領域。人格與社會進展: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傳統(tǒng)領域,它向人們展示了在個體的人格與社會進展中,許許多多的因素,比如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huán)境以及先天因素是如何樣起作用的。應激和情緒問題:要緊針對人們如何處理生活情境中的種種緊張源,以及采納何種方式去消除其阻礙。(2)人際過程那個領域涵蓋了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領域,研究的課題包括:侵犯和助人行為:侵犯行為什么緣故會產生?生活中挫折的來源,如何促進助人行為等差不多上那個領域的研究課題。心理學家研究這些問題的最終目的,在于減少侵犯、培養(yǎng)人們的利他觀念,為制造幸福的生活提供理論指導。人際吸引與愛情:人際吸引是人際關系的基礎,愛情則是一種最親熱的人際關系。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能夠為進展人際關系提供指導。有意思的是,從8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開始對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模式及阻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眾和服從:謝利夫、阿希以及米爾格拉姆的研究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樹立了一系列榜樣,同時也為社會心理學的進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社會交換與社會阻礙:把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看成是一種社會交換,看起來是對人的一種諷刺,然而霍曼斯(Homans)和蒂鮑(Thibaut)等人確實證明人的交換性。與此相反,人們對社會阻礙的看法倒是專門一致,拉塔納(Latanē)提出的社會阻礙理論就講明了這種阻礙的大小。非語言的交流: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常常用非語言的線索表達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表情、體態(tài)以及語氣等差不多上那個領域的課題。性不角色和性不差異:從80年代就引起了心理學家的極大興趣。性不差異的基礎是什么?男性和女性到底有什么不同?這些不同有什么樣的阻礙?所有這些問題都促使心理學家去關注。(3)團體過程從宏觀環(huán)境與團體的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問題,那個方面的研究包括:跨文化的比較研究:這是產生于60年代的課題,到90年代末期的時候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做出了貢獻。60年代費正清等人提出的“近代化理論”,80年代Triandis等人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區(qū)分,以及90年代尼司彼特(Nisbett)和彭凱平(PengKaiping)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研究確實是這一領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擁擠與環(huán)境心理學:隨著人們對地球環(huán)境及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關注,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地考慮環(huán)境對人類心理與行為的阻礙。人口過快增長所引發(fā)的人口爆炸,人們對資源的過分消耗所引發(fā)的資源枯竭與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多都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人類必需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以愛護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團體過程與組織行為:團體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差不多方式,我們所處的團體和組織對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有著極大的阻礙。對團體運作過程中的規(guī)律進行研究一直被社會心理學所重視,組織結構、團體與組織決策以及團體領導等問題都包括在這一領域內。種族偏見與倫理問題:從40年代心理學家就研究這些問題,但到目前為止,研究的結論還不足以解決那個問題。種族偏見不僅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與仇殺,而且也對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構成了威脅,那個領域的研究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健康心理學:這是自80年代以來比較受到重視的課題。社會支持、與疾病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等都包括在此課題內。這一問題將在21世紀受到更大的重視。第二節(jié)社會心理學的歷史進展1、學派時期的社會心理學學派時期是心理學進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它的時刻跨度大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在這段時刻內,心理學各個理論流派的理論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其中最有阻礙的流派有三個: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行為主義由于在美國占有主導地位,被看成是第一勢力,精神分析被稱為第二勢力,人本主義產生于20世紀50到60年代,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1)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社會觀1879年,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年輕心理學家馮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而宣布了現(xiàn)代心理學的誕生。馮特的心理學體系包括兩個部分:實驗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其中前者研究心理的元素分析,而后者是用歷史分析法寫成的社會心理學專著,馮特也因此成為學院派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大約十年之后,奧地利聞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了他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從內在動力的思路對人類的人格與心理進展加以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耀。盡管人們對他的理論有著如此那樣的不滿,然而弗洛伊德的勇氣和遠見卓識使得用他的阻礙遍布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民俗、醫(yī)學以及心理學等等。古典精神分析最致命的弱點是它忽視了外在的社會因素對人格進展的阻礙,從而把人格的進展看成是一個能夠獨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閉的體系。同時弗洛伊德對性因素的過分強調使得他的追隨者也不能容忍,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兩個學派中堅阿德勒(A.Adler)和榮格(K.Jung)先后退出精神分析學派就足以講明這一點。其中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把人格進展歸于性因素的觀點,認為在成長過程中的自卑感才是推動人格進展的動力。阿德勒用補償作用(Compensation)、權力意志(Willforpower)、生活風格(Lifestyle)和社會興趣(Socialinteresting)等外部社會因素解釋人格的成長與進展,他的這一思路到目前為至依舊被繼承,阿德勒的心理學被稱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psychology)與阿德勒一樣,被弗洛伊德看作王儲的榮格也強調廣泛社會因素對人格進展的阻礙,他把弗洛伊德的力比多(Libido)看成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而不僅僅是性能量。榮格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對無意識理論的進展,在他看來,無意識還能夠分為個體無意識(Individualunconscious)和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unconscious),其中個體無意識指的是個體與生俱來的本能和生命早期被壓抑的欲望,集體無意識則是指在種族進展過程中積存起來的一些特性,它從最核心的層次上決定人類的行為與心理特征。能夠看出,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實際上是強調社會文化積淀對個體的作用,榮格的心理學被稱為分析心理學。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學派進一步進展。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對弗洛伊德理論加以進展,在她的著作《自我防備機制》中,她用自我進展的觀點替代了其父的性因素講。她的學生哈特曼(H.Hartmann)和艾里克森(Erikson)則進一步提出了各自的自我心理學(EgoPsychology),強調自我進展對人的意義。在新精神分析學派中,有一種叫做社會文化學派的觀點更是明確地指出社會文化對人格進展的阻礙。其中霍妮(KarenHorney)認為家庭環(huán)境和教養(yǎng)方式決定人格,性因素不是行為錯亂的緣故,西方社會的競爭制度才是罪魁禍首。沙利文則從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的角度看待人格進展,他認為人格的形成與社會阻礙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人格確實是那些經常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模式??ǘ〖{(A.Kardiner)用人類的文化材料講明人格的形成,他指出:文化與社會的變化為檢驗和進展人格理論提供了背景。(2)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與社會行為主義實際上是最強調外部環(huán)境對人類行為阻礙的學派,正如行為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華生所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讓他們在我設定的環(huán)境中成長······,那么,我保證不論他們的潛能、能力、愛好或者祖先的種族如何,我能夠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我所任意選定的人—―大夫、律師、藝術家、工頭,甚至乞丐或者小偷?!毙袨橹髁x反映了美國人對社會操縱的追求,盡管它的原理來自動物實驗,然而美國人對它的熱衷程度超過了對所有理論的關懷。實際上,行為主義的產生背景就決定了行為主義者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關注。19世紀是一個人類對自然、人性和以后充滿焦慮的時代,1920年的一首詩《基督再臨》就反映了人們的不安與焦慮:黑暗再次降臨,現(xiàn)在我才明白;在冷酷無情中沉睡的二十世紀,就象在暴動的搖籃里做了一場噩夢。人面獸心,它的末日就要來臨;沒精打采地朝向伯利恒。這種不安專門快就有了答案。1913年華生在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Review)上發(fā)表了《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一文,揭開了行為主義時代的序幕。華生宣稱在行為主義心理學框架之內,心理內容并不是其方法論中的必需成分,預示并操縱行為才是它的目的。華生的觀點被斯金納(B.F.Skinner)推向了極端,在斯金納看來:我們所做的任何情況和我們本身差不多上由獎勵和懲處的歷史決定的。他的小講《沃爾登第二》(Waldentwo)就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烏托邦的全景,斯金納借助那個烏托邦的創(chuàng)始人弗雷澤之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拔乙簧挥幸粋€信念,確實是對人類行為加以操縱。”斯金納認為人類要想獲得幸福,就必須用積極強化來操縱人類的行為,這種強化比由社會環(huán)境任意操縱更為有效。可見行為主義所強調的因素并不是廣泛的社會因素,再加上缺乏靈魂和思想,因此行為主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其中最要緊的來自兩個方面:認知革命和社會心理學的進展。前者從個體內在加工機制看待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原理,認為個體內在的心理特征在刺激和反應之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后者則從心靈主義的思路理解人類行為,認為行為能夠通過不可見的過程加以理解。(3)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人的自我實現(xiàn)人本主義心理學是馬斯洛(A.Maslow)和羅杰斯(C.Rogers)在批判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借鑒了現(xiàn)象學和存在哲學而創(chuàng)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與精神分析強調內部因素和行為主義注重外部因素相比,人本主義更強調人的整體性,認為人的價值、尊嚴以及自我實現(xiàn)才是心理學研究的終極目的。在所有的人本主義理論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xiàn)理論是阻礙最為廣泛的理論。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些需要從低級到高級排成了一個層梯,只有當?shù)图壭枰诘玫綕M足或部分滿足之后,高級的需要才會產生。馬斯洛的這一個理論在治理和教育實踐中產生了極大的阻礙,許多激勵手段差不多上以此為理論基礎的。馬斯洛對自我實現(xiàn)的論述則反映了他對完美人格的渴望。在他的眼中,自我實現(xiàn)確實是一個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成為自己所渴望成為的人物。通過對上千名成功者的研究,馬斯洛總結出了自我實現(xiàn)者的一系列特征,這些特征包括:能夠了解并跟上現(xiàn)實;能夠接納自己、不人和環(huán)境;能夠超越環(huán)境,而不只是適應環(huán)境;有自發(fā)而不流俗的思想;入鄉(xiāng)隨俗但能夠保持獨立性,能觀賞生活的寧靜;有個人的處世哲學和道德標準;社會興趣廣泛;能與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誼并樂于助人;能夠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風度;有幽默感,能夠在生活中化解緊張;能夠承受歡樂與悲傷的情感沖擊。馬斯洛認為,在所有的人中只有1%的人能夠達到自我實現(xiàn),大部分的人停留在其它需要層次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實際上也是強調內在因素的作用。2、社會心理學的產生與進展(1)早期狀況(1895~1934)社會心理學的產生要比心理學稍晚,到現(xiàn)在還不到100年的時刻。早在1895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崔普利特(Norma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實驗回答了“當有他人在在場的時候個體的作業(yè)績效會有什么樣的變化”這一問題。崔普利特發(fā)覺,當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個體騎自行車的速度要比自己單獨時快,同時也不費勁。后來他又讓參加實驗的小孩做在釣竿上繞線的工作,也發(fā)覺一起做的時候要比單獨做的時候快。1897年,崔普利特發(fā)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他的工作也因此成了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的指向燈,現(xiàn)在為止,美國的社會心理學一致沿著那個方向。盡管崔普利特的工作開創(chuàng)了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但社會心理學的真正建立卻是1908年的情況。在這一年有兩本以社會心理學為題的書出版:一本麥獨孤(WilliamMcDougall)的《社會心理學緒論》,另一本是羅斯(EdwardRoss)寫的《社會心理學》。其中麥獨孤以個體作為研究的重點,用本能論的觀點解釋人類個體的行為,認為人類的行為差不多上由本能(Instincts)決定的,本能決定著個體的動機和行為傾向。盡管人們對本能論有如此那樣的批判,然而它的阻礙卻依舊存在。許多基于進化的理論(Cunningham1986和Scherer1994)在解釋人類的社會行為時都用到了它。另外80年代的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在解釋人類的利他行為時也用到了這一思路。與麥獨孤的思路不同,羅斯則從人際過程,比如模仿和暗示來理解社會阻礙對人類行為的作用,它認為社會心理學應該研究的是團體而不是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專欄1-1:支配人類行為的欲望盡管本能理論從它提出的時候就受到了人們的批判,因為用本能理解人類的行為專門顯然低估了環(huán)境的阻礙,而這是行為主義者及強調教育的人所不能同意的。然而,人們對本能在行為產生與進展中的作用的理論探討卻一直沒有停止過。80年代社會生物學的興起就講明了這一傾向。90年代末期,美國俄亥俄大學的StevenReiss教授通過對2300多名被試300多種行為所做的因素分析表明,人類的所有行為能夠聚類為15種行為,而這些行為大多數(shù)是由本能支配的,人類行為的欲望大多數(shù)根植于基因。這15種行為是:(1)好奇:學習的欲望(2)食物:吃的欲望(3)榮譽:希望遵守某種行為準則(4)拒絕:可怕被社會排斥(5)性:性行為和性幻想的欲望(6)體育運動:開展體育活動的要求(7)秩序:生活的組織性(8)獨立:獨自作決定的欲望(9)報復:受冒犯時實施報復的欲望(10)社會交往:與他人交往的欲望(11)家庭:與親屬在一起的欲望(12)社會威望:渴望獲得地位和受到確信(13)厭惡感:對痛苦和焦慮的厭惡(14)公民身份:對公益服務的需求(15)權力:對他人施加阻礙的欲望。這15種行為只有拒絕、獨立和公民身份是環(huán)境造成的,其他在專門大程度上由基因決定。社會心理學真正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在1924年,這一年奧爾波特(FloydAllport)出版了第三本社會心理學教科書,在這本中他證明了實驗方法能夠為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提供重要的手段,社會心理學也必將成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他進一步指出,社會行為受許多不同因素的阻礙,其中包括他人及其行為。奧爾波特研究的問題包括從眾、非語言溝通以及社會促進。(2)起步時期(1935~1945)1935到1945年是社會心理學進展的起步時期,在這段時刻內,有兩件情況對社會心理學進展產生了專門大的阻礙: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產生于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29年的經濟崩潰使得許多年輕的心理學家失業(yè),這種經歷讓他們體會到了社會因素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1936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社會問題的組織“社會問題的心理學研究協(xié)會”(SocietyforthePsychologicalStudyofSocialIssues,簡稱SPSSI),對包括政治、社會運動等社會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種族主義在德國的興起也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為了查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一些來自歐洲的社會心理學家,象海德(FritzHeider)、謝利夫(Sherif)勒溫(KurtLewin)和阿德諾(TheodorAdorno)等人開始從更廣泛的層面去理解人類的行為。其中謝利夫對社會規(guī)范的研究和勒溫對領導和群體過程的研究在那個時期的阻礙最大,勒溫更是把內部和外部因素結合在一起分析其對社會行為的阻礙,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了一條相互作用(Interactionism)的研究思路。(3)迅速進展時期(1946~1969)社會心理學的迅速進展是從二戰(zhàn)以后開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大批心理學家從歐洲到北美,對美國心理學的進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人除了繼承格式塔心理學的傳統(tǒng),即重視認知過程在人們解釋社會行為的作用之外,也開始關注文化等因素對人的阻礙。1950年,阿德諾和他的同事對權威人格進行了研究,十幾年之后米爾格拉姆(StanleyMilgram1963)對服從行為的研究以及費斯廷格(LeonFestinger1963)對認知失調的研究都反映了人們對廣泛社會因素的關注。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混亂的時代,政治謀殺、都市暴力、社會反叛以及厭戰(zhàn)情緒充斥整個的報紙和電視,人們對以后的關注和期望促使心理學家開始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這種思路的阻礙下,心理學家把研究的重點從對個體的分析轉入了對人際過程的分析,比如他們研究利他行為、侵犯行為、人際吸引和愛情等問題。(4)危機與進展時期(70年代以后)二戰(zhàn)以后社會心理學的迅速進展吸引了人們的吸引力,然而許多問題依舊無法解決。比如偏見、侵犯和貧窮等問題就困擾著那個時代的人們,人類的自信產生了危機。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fā)覺從實驗中獲得的結果在解釋人類行為,如女性問題、種族問題等方面是那么的令人失望,對社會心理學的反思使得社會心理學面臨著自產生以來的最大的危機。這種危機促使心理學家開始從更廣泛的思路去分析人類的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等對行為的阻礙。心理學家開始對實驗社會心理學進行反省,要緊是對這些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產生疑問,他們想明白從實驗室得到的結果是否能夠用來理解現(xiàn)實中的人類行為。在經歷了70年代的反思之后,社會心理學以更快的速度進展著,它的阻礙也進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70年代到90年代,人們對歸因問題的重視就講明了這一點,比如韋納(Weiner19721986)的成就歸因理論,阿布拉姆森(LynAbramson19781994)對歸因風格的研究確實是這種阻礙的結果。除此之外,社會心理學還關注諸如環(huán)境、性不問題、偏見與政治生活、健康、司法心理學和犯罪心理學以及市場、消費、營銷等所有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今天,我們差不多進入了21世紀,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和中國立即加入WTO的要求,文化阻礙的問題開始受到全世界社會心理學家的重視,各種各樣的理論也應運而生,“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這句古老的名言對我們顯得比任何時候都重要。在與其他文化的對比中分析自己,取長補短將是今后社會心理學在全球進展的最重要的成就。第三節(jié)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與方法1、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兩種取向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Sociologicalsocialpsychology)與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Psychologicalsocialpsychology)是社會心理學領域明顯不同的兩種研究取向。同樣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來自社會學和來自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由于學科背景不同,從而在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上的動身點與思路有著明顯的差異。來自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討社會心理學問題,而來自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則強調在定量基礎上的定性分析。比如同樣研究人們對改革的態(tài)度,前者往往以百分比揭示人們態(tài)度,假如70%的人給以確信的回答,他們就會講大部分的贊成改革,而可不能去區(qū)分不同人群對改革在量上的差異。相反,后者則不僅考慮到質的差異,而且也強調人們的反應在量上的不同。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從宏觀的角度探討社會對人的阻礙,在這種阻礙中個體是被動的;而后者則是從個體的角度動身,研究在環(huán)境阻礙下個體如何主動地做出反應,強調個體如何主動去適應環(huán)境,這種傾向在美國的社會心理學中居于主導地位。它們的區(qū)不見表1-1:表1-1:兩種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的區(qū)不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強調的重點個體團體或社會理解行為的途徑分析心理狀態(tài)、人格等分析社會變量:如地位、角色等首要目標預測行為描述行為方法以實驗為主,兼調查調查和參與觀看是要緊方法盡管二者有這些不同,但在專門多方面依舊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在選擇研究問題,在解釋結果,以及在使用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同時隨著學科交叉的進一步深入,不同出身的社會心理學家在好多方面也有融和的趨勢。2、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三個層面社會行為是許多學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社會學、政治學以及心理學的許多分支都對之有興趣。然而在看待與研究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同學科的取向層面卻截然不同。歸結起來,這些學科在看待社會問題的時候無外乎有三個層面:(1)社會層面(SocialLevel)這是社會學與政治學采納的研究層面。社會學與政治學常常用比較廣泛的因素解釋社會行為。比如他們會認為經濟、歷史以及社會力量決定人類的行為,在他們的眼中,這些因素包括階級、宗教團體、政府組織、經濟改革等。(2)個人層面(Individuallevel)臨床與人格心理學家所采納的層面。在臨床與人格心理學家看來,一個人具有的特質能夠用來解釋他的行為,他們常常用人格特質(personalitytraits)解釋在相同情境下,人人們?yōu)楹尾杉{不同的行為方式。(3)人際層面(Interpersonallevel)這是社會心理學家采納的層面。社會心理學家常常用個人當時所處的情境及個體與周圍他人的人際關系來解釋行為。情境包括環(huán)境中的他人,這些人的態(tài)度以及當時活動的背景。社會心理學家要找的是什么樣的社會情境決定了人類的行為。比如在解釋犯罪行為什么緣故產生的時候,不同層面的解釋便截然不同。經濟學家、政治家與社會學家采納社會層面,用廣泛的因素解釋人的犯罪行為為何會發(fā)生。他們可能會認為犯罪率的上升與貧困、都市化及工業(yè)化有關。為了證明這些結論,他們會提出了一系列的證據(jù),比如窮人犯罪比富人多,都市高于農村,經濟危機時高。與社會層面的解釋不同,人格與臨床心理學家用個人的緣故對此加以解釋。他們想要弄清晰在同樣的條件下,什么緣故有人犯罪而有些人可不能?為了解釋這些差異,他們往往強調那個人的生活背景,如家庭教養(yǎng)方式,學校環(huán)境等。社會心理學家則從人際層次動身,分析在當時情境下,個體什么緣故會產生該行為?它會考慮在這種情境下,個體產生什么樣的主觀感受,繼而阻礙其整個行為,何種人際因素會引起憤慨情緒的增加以及侵犯性行為,比如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挫折回導致憤慨,并引發(fā)侵犯行為。3、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過程從整個過程來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提出問題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我們常常從兩個方面考慮提出研究的問題:一是從理論中演繹出要研究的問題來,這種研究的要緊目的在于評價該理論。比如我們能夠從Triandis提出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這一文化和人格構念中推論出在團體討論決策問題的時候,中國人比美國人更容易達成一致,因為中國人的集體主義傾向要比美國人高,因此對和諧的要求也高。假如我們在一項研究中確實得到了那個結果,我們就能夠認為Triandis的理論構念是科學的。另外,我們還能夠從實踐中提出問題,這類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更多有關某一專門現(xiàn)象的資料或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大部分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差不多上這一類,這也是社會心理學為社會生活服務的例證。比如我們能夠研究不同的社會群體對中國加入WTO的態(tài)度,從而為有關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jù)。(2)研究方法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一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有許多,但這些方法無外乎能夠歸為兩類:一是相關研究,二是實驗研究。相關研究是指被動地觀看兩個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方法。相關經常用相關系數(shù)來衡量,相關可分為正相關(如身高與體重)、負相關(溫度與衣服)和零相關(身高與所穿衣服顏色)。相關研究的最大缺陷是它不能講明因果關系,要緊是因果關系的方向無法確定,同時在有的時候,二個變量之間有中介因素的存在。相關研究也有優(yōu)點,有一些問題,如水災等無法操縱實驗條件,因此只能用相關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時,這種方法能夠收集到比實驗法更多的資料。比如在研究環(huán)境溫度對犯罪行為的阻礙時,心理學家就采納相關研究:他們收集了幾十個美國都市的氣溫資和當時的犯罪紀錄,通過相關研究發(fā)覺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比如攝氏25到40度),隨著氣溫的增高,犯罪率也在上升。實驗研究是人為安排兩種或多種在某一維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試隨機分配到這些情境中,然后測量感興趣的行為,并探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的方法。實驗研究的最大優(yōu)點是因為它對變量有嚴格的操縱,因此幸免了因果關系的混淆。從實驗研究能夠清晰地看出自變量對因變量的作用,研究結果能夠重復驗證,因此研究具有較高的內部效度。但實驗研究必須滿足兩個兩個要求:即自變量能夠操縱以及被試的隨機分配。在實驗研究中,依照對實驗條件的操縱程度,能夠把實驗研究分為:實驗室研究(Laboratorystudy)和現(xiàn)場研究(Fieldstudy)。前者最大的優(yōu)點是對實驗情境的操縱程度高,因而內部效度高,同時方便經濟,以此為基礎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是當今西方社會心理學的主流。但實驗室研究也有其缺點,這確實是實驗情境不等于現(xiàn)實生活,因而結果難以推論到實際生活情境中去?,F(xiàn)場研究(Fieldstudy)是研究者為了克服實驗室研究外部效度低而進展出來的一種研究方法,這種是在真實的條件下進行的,因而結果可推廣到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現(xiàn)場能夠處理實驗室中無法操縱的變量,比如高溫與侵犯行為關系的研究。(3)收集資料的方法在確定了問題與研究方法之后,收集資料的過程便開始了。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收集材料的方法有下面幾種:一是直接觀看被試行為: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比如研究者只要觀看小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得行為,就能夠了解老師的鼓舞對小孩表達態(tài)度的阻礙。通過觀看收集資料簡單易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取樣沒有代表性、定義不標準化、無法推論因果關系等。二是通過調查(被試自我報告)獵取材料:這種方法能夠使用有代表性的樣本,簡單易行,能夠收集到大量的資料。然而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確實是它過分依靠自我報告,而自我報告有時候并不正確。有時候由于社會贊許等緣故,人們的回答并不反映其真正的方法??偟膩碇v,社會心理學研究用的最多的方法當數(shù)調查法。第三種收集資料的方法是通過實驗:實驗法通過對情境的有效操縱,得到的資料專門準確,但問題是,假如實驗的樣本無代表性,那么結果專門難概化到其他情境中去,況且有一些情況是不能用實驗加以研究的,如發(fā)生在60到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通過實驗收集材料一直是美國社會心理學的主流,因此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偏重于實驗社會心理學。因此,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是一種廣義的實驗,他包括象情境反應等方法。第四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叫做檔案研究:它是通過對現(xiàn)存的檔案資料進行分析而獵取資料的一種方法。有一些情況只能通過這種方法,如對歷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對歷史事件的分析。第五種收集資料的方法是元分析方法:通過這種方法,我們能夠對某些研究領域的成果做一個深入的分析,以確定某些因素確實對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有阻礙。比如麥克比(E.Maccoby)和杰克林(C.Jacklin)就采納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200多項有關性不差異的研究進行分析,發(fā)覺男性和女性之間確實在一些方面存在差異。(4)研究的設計與進行一旦確定了要研究的問題以及用什么方法之后,研究者就能夠對研究加以設計并進行實際研究了。比如要研究恐懼與態(tài)度改變之間關系的問題,首先要確定自變量與因變量。在本研究中,自變量是恐懼的程度,它被分成三個水平:低度恐懼、中度恐懼以及高度恐懼;因便量是被試態(tài)度改變的量,它可用被試在兩次態(tài)度測量中態(tài)度之間的差距衡量。在確認了自變量與由變量之后,還要注意對實驗的情境加以操縱,以使無關變量的阻礙得以操縱。(5)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加以注意,這些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樣本的代表性問題:由于不適當?shù)娜訒Y果及結論的推論范圍產生阻礙,因此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成了研究中特不重要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要采取隨機取樣的方式,使每個人都有被選擇的機會,樣本盡量要異質化,即被試盡量要包括總體中各個層次的人。二是要解決好實驗者偏差的問題:由于研究者的期望與暗示會對被試的行為產生極大的阻礙,因此在研究中要盡量采納單盲或雙盲實驗,使實驗者的阻礙減至最小。另外還要盡量使情境標準化,幸免情境對結果的阻礙。三是要操縱好被試偏差(subjectbias):被試的社會贊許傾向會使他們揣摩實驗者的研究意圖,從而阻礙結果的有效性,為了克服被試偏差,最好的方式是不讓被試明白實驗假設。四是研究的倫理問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時會對被試造成身心損害,如有關服從的研究等,在研究中要盡量幸免對被試的損害。另外,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有時也涉及到欺騙被試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如此的隱瞞是同意的,但在實驗之后,我們有義務告訴被試事實。專欄1-2:如何樣撰寫社會心理學論文當人們完成了一項社會心理學研究之后,我們還要撰寫研究報告或研究論文論文寫的好,就能夠使他人更好地了解你的研究的價值。社會心理學論文的寫作形式與一般的心理學論文的撰寫格式差不多一樣,要緊由引言、方法、結果和討論四個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標題、摘要和參考文獻,許多論文還有注腳、圖表和附錄等。(1)標題:論文的標題應該簡單明了地指出研究的要緊問題,盡量讓讀者能夠從中看出你要研究什么問題。比如一項研究的標題為“人格因素對個體社會適應性的阻礙”,就比較簡明地講明了要研究的問題和要緊變量。(2)摘要:摘要部分是對研究的要緊內與結果的簡短總結,一般應在400~800字左右。摘要部分不是整個論文的段落大意,而是對所研究問題、所用方法以及要緊結論的總結。它決定著人們是否會接著研讀該論文,因此是論文的重要部分。(3)引言:引言部分應該闡明研究的理論框架以及同一課題往常的研究文獻,但它并非“文獻綜述”。引言部分應該使讀者了解研究的目的和實際緣故,同時講明先前研究對進一步研究的動力,指出將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探討新的問題。(4)方法:方法部分應該詳細地講明用以檢驗假設的設計和程序,使讀者獲得足夠的信息,能夠重復那個研究。方法部分又包括三個方面:被試(subjects):包括數(shù)目、取樣方法、差不多特征(年齡、性不、來源等)。儀器設備與工具:包括研究所用的儀器設備、測量工具、問卷和量表等。程序步驟:包括研究的過程、指導語、變量的水平、被試分配、實驗步驟等。(5)結果:結果部分是利用有關的統(tǒng)計分析對研究數(shù)據(jù)所做的總結,它應該簡明地講明每一個研究結果與研究假設的關系。結果部分應該全面地報告研究的發(fā)覺,而不能只包括與假設一致的內容。在報告結果的時候,最好能夠使用一些圖表,圖表能夠明確、簡潔地報告大量的信息。另外,在作圖時應該加上簡短的解釋,使讀者能夠看明白。(6)討論:這部分的內容是對研究結果的含義和意義的評價,應該講明結果是否支持研究的假設,并討論研究的效度和理論及實際意義。討論部分還要指出研究的局限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7)參考文獻:在研究報告的末尾,應該列出報告中所引用的資料的來源,包括資料作者、時刻、文題、發(fā)表的刊物及頁碼等。參考文獻的排列能夠按照作者的姓氏筆劃(西文以字母)順序,也能夠按照研究報告中引用的順序。(8)附錄:附錄部分包括研究所用的要緊問卷或量表,以及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推導或公式,有時也包括一些無法在結果部分列出的數(shù)據(jù)資料。第四講社會心理學的差不多理論同一個問題能夠從不同的層面來研究,而即使同一層面中的問題也能夠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除了我們在講到社會心理學簡史的時候提到的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之外,心理學在二十世紀還進展出了一系列其他的理論,這些理論有的與社會心理學有關,有的則與社會心理學無關。下面我們就列舉幾種與社會心理學有關的理論,看看這些理論是如何解釋人類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專欄1-3:克勞茲什么緣故開槍?克勞茲是在紐約某一貧民區(qū)長大的小孩,剛剛過了他20歲的生日。他的父母在他10歲的時候離了婚,父親因為吸毒和搶劫被判入獄,母親也拋棄了他??藙谄潖男【秃鸵蝗盒×髅セ煸谝黄?,偷竊、搶劫、吸毒等什么情況都干過。在去年的12月25日圣誕夜,他趁著一個小商店店主全家過圣誕節(jié)的機會,從小商店后面的窗戶里爬到里面去,偷了一大包的東西出來。在他剛剛覺得大功告成的時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皮特呵令克勞茲站在原地,但克勞茲并沒有理會皮特,而是撒腿就跑。皮特鳴槍示警,這是克勞茲也拔出自己攜帶的手槍,向皮特射擊并打傷了皮特,克老茲也因此得以逃脫。一年以后,克勞茲在搶劫銀行的時候被警察抓捕歸案,他因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終生監(jiān)禁。關于這件事,不同的理論會如何樣解釋呢?1、生物理論麥獨孤、弗洛伊德和勞倫茲(Lorenz)等人都強調生物因素對人類行為的阻礙,他們所提出的理論能夠歸入生物理論的范疇。按照生物理論的觀點,人的許多生物特質是與生俱來的,這些特質在決定行為方面扮著重要的角色。生物因素限制了人類能力的極限以及人所能接收到的刺激范圍,比如人不能飛、有語言、智力高、經歷力好、有專門好的視力和聽力,但只對一定范圍的光波、聲波敏感。與動物相比,人類的成熟比較緩慢,小時候需較多的愛護,在六歲前無法獨立生活。而山羊一出生便會走路,同時專門快能夠獨立。因此生物理論認為本能特質阻礙著人類的社會行為。生物理論強調兩個方面的因素對人類行為的決定作用:一是本能:本能對社會行為的阻礙有多大呢?人們一直想找到那個問題的答案。麥獨孤和弗洛伊德等人曾經提出人有侵犯和沖動的本能,人類在戰(zhàn)爭中的仇殺確實是這種本能的體現(xiàn)。勞倫滋也認為人類的侵犯性沖動生來就有,且無法改變。有味的是,勞倫茲在對幼小動物印刻(imprinting)行為的研究恰恰提供了本能阻礙動物行為的證據(jù)。在對剛剛出生的小鴨的依戀(attachment)行為進行研究時,勞倫茲發(fā)覺剛剛會走的小鴨會追隨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個活動的客體(有生命或無生命均可,只要能夠活動就能夠),并與其建立起依戀關系,勞倫茲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印刻。后來人們對此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并用關鍵期這一概念講明本能的阻礙,比如鳥類建立印刻行為的關鍵期是出生后12~24小時,人類口語進展的關鍵期是2~3歲,書面語言進展的關鍵期是4~5歲,而兒童建立數(shù)的概念的關鍵期是5~5.5歲。二是遺傳差異:生物理論的另一重確實是強調遺傳差異對行為差異的阻礙。比如在研究侵犯行為的時候,有些心理學家就認為有些人因為遺傳的緣故而較具攻擊性。他們發(fā)覺,與具有正常染色體的人相比,XYY染色體的人容易犯罪。另一種相關的生物理論則以其他生理因素,如荷爾蒙失去平衡或腦損傷解釋攻擊行為,認為激素分布不平衡以及大腦生理機制方面的緣故造成了一些人侵犯行為的增加?,F(xiàn)在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進展和大腦掃描技術的進步,有一些心理學家又關注起這一方面的問題來了??傊?,生物理論強調,所有行為——包括社會行為,能夠用個體的生物本質,如遺傳特性、本能及生理方面的緣故加以解釋。專門顯然本能論的解釋缺乏科學性,因此盡管有人對此專門熱衷,但眾多的心理學家并不承認它。能夠用聞名心理學家EricTurkheimer(1998)在心理學評論上的一句話,總結一下我們對本能理論的認識:“人類的任何一種行為特征都與遺傳有關,都有它的生理基礎,也都在某種程度上與一定的腦功能相聯(lián)系。然而,假如我們僅以此為基礎去理解人類的行為,那將是可笑的。因為生理基礎與行為不在一個層次上,就仿佛生理特征是電腦的硬件、而行為是電腦的軟件一樣,那個有問題電腦都會出毛病”。因此在對待生物理論的時候,我們重視它,但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2、學習理論許多年來,歐美的許多社會心理學家從學習的角度看待并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學習理論也因此被看成是最為重要的理論。與生物理論強調的因素不同,學習理論強調早期的學習決定了行為方式。學習理論認為,在任何情境下每個人都會學到某種行為,在多次學習之后還會成為適應。以后當相同或類似的情境再次出現(xiàn)時,個體將會采取慣用的方式做反應。例如,假如有一雙手伸向我們,我們便會與他握手。這是因為我們差不多學會了對一雙手伸過來時應該如此反應。假如一個人罵你,你可能也會罵他,但也可能去試著感化他,這得看你過去學得的是什么反應方式而定。因此當專欄1-3中所講的克勞茲拒捕并向警察開槍時,我們便會想到這是因為他過去學習到,在面對權威者的挑戰(zhàn)時,應該采取猛烈的方式。學習理論在1900年開始流行,并在那時成為了行為主義的基礎。后來霍爾(Hull)、斯金納以及米勒(Miller)和多納德(Dollard)等人將行為理論的原理運用到社會心理學上。20世紀70年代以來,聞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更是將其應用范圍擴大,提出了社會學習論(SocialLearningtheory),在解釋人類社會行為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1)學習理論的三種機制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學習要緊有三種機制:一是聯(lián)結(association):又稱經典條件作用(classicalcondition),最早是由巴甫洛夫提出來的。巴甫洛夫在他的條件反射研究中發(fā)覺:狗之因此學會一聽到鈴聲便分泌唾液的反應,是因為每次鈴聲都與食物同時出現(xiàn)。通過一段時刻的學習后,狗會將鈴聲與食物聯(lián)結在一起,這時即使沒有食物一起出現(xiàn),狗也會對單獨的鈴聲產生分泌唾液的反應。對人類來講,態(tài)度的形成也要通過聯(lián)結過程,例如納粹一詞常與可怕的罪行聯(lián)結在一起,因此當研究者向那些在二戰(zhàn)中受迫害的猶太人提起那個詞的時候,就能夠引起他們的恐懼情緒。二是強化(reinforcement):是學習論的核心,它是指人們學會一種特不的行為是因為這種行為經常伴隨著愉快、能滿足某種需要,或者能夠幸免某種不愉快的后果。例如一個男孩可能會對在學校里侮辱他的人加以拳腳,因為每當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與人打架時,父親總是加以欣賞。另一個學生可能學會不要在課堂上和老師爭辯,因為他如此做總是換來老實的白眼,甚至懲處。三是模仿(imitation):人們也會通過觀看他人的態(tài)度及行為便學習到社會態(tài)度與行為。一個小男孩可能學會如何樣生火,因為他曾看到母親如此做;兒童或青青年關于政治的態(tài)度也在專門大程度上與父母的一致。模仿的發(fā)生并不需外界的強化,只須觀看他人的行為便能夠。(2)學習理論的特點學習理論有三個特點,這些特點也是其它社會心理學理論所沒有的:一是它假定行為要緊由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而來:往常面的例子來講,克勞茲之因此向警察開槍,可能是由于過去他所見到的警察差不多上粗暴的、具有敵意的,同時沒有絲毫的憐憫心;也可能是因為他過去在與權威產生沖突而采取暴力反應時,均受到強化。相反,假如他采取非暴力的方式,他常常受到懲處。或者他在小時候常??吹礁赣H的粗暴舉動,而他模仿了父親的這種暴力模式。學習理論強調過去經驗對個體行為的阻礙,忽略了當時的情境細節(jié)。二是傾向于將行為的緣故歸于外在環(huán)境,而忽視個人對環(huán)境的主觀感受:它強調過去外部事件與刺激的聯(lián)結情形、早期對某種行為反應的強化過程、以及個體曾接觸過的行為模式等外在因素。學習論在解釋行為的起因時,較不看重個體關于當時情境的主觀感受,或者當時的情緒。三是學習理論通常只想解釋外表的行為,而非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以克勞茲為例,它只想解釋該罪犯的外顯行為——開槍打傷了警察,而不去了解他的憤慨、罪惡感等情緒狀態(tài)。3、誘因理論誘因理論認為,行為決定于個體對各種行動的可能結果所做的誘因分析,認為人們以行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為推斷基礎而決定采取何種行為。我們往常面的例子來講,克勞茲認為假如逃跑的話,將會被追捕,并可能遭射殺,這些結合起來形成負性誘因;假如他投降,則確信被送入監(jiān)獄,這也是一種負的誘因;最后,他可能認為,假如開槍,他便能帶著偷來德的西逃掉,這不僅不是負性誘因,而且依舊專門強的正性誘因。因此誘因分析只是專門簡單地考慮某一行為的正性與負性效果,并依此預測人們將采取的行為方式。社會心理學中有三種重要的誘因理論:(1)理性決策論理性決策論(RationalDecision-makingTheory)是經濟學家對人類行為的差不多看法,這種理論假設:在選擇行為的時候,人們會可能不同行為的利益及代價,而以理性的方式選出最佳行為,也確實是以最低代價獲得最大利益。這一類型的理論專門多,其中以愛德華滋(Edwards)的預期價值論(Expectancy-valueTheory)最有代表性。該理論認為在決策的時候,人們以對下列二項因素所做的推斷結果為基礎:①某一決策各種可能結果的價值(結果的重要性);②某一決策后果真正實現(xiàn)的可能性的大?。▽崿F(xiàn)某種結果的概率)。比如經濟學家在決策時采納的決策樹確實是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這種理性的模型能專門清晰地預測我們如何決策,因此是極有用的標準化模型。理性決策模型常被用來做為預測個人、公司、政府進行經濟抉擇時的模型。(2)交換理論將理性選擇擴大到二個人之間的互動時,便是交換論(ExchangeTheory),這一理論將人際互動視為彼此所做的一連串理性決策。也確實是講,人們之間的互動取決于彼此對各種結果的代價及利益所做的評估。往常例中的罪犯和警察為例,他們二人由于利益沖突而產生敵對——罪犯逃跑便有利,而警察抓住他方能獲益。以護士及病人間的人際互動為例,病人假如與護士合作便可獲得利益(能得到正確的治療并盡快痊愈),而護士也能夠從對病人的友好態(tài)度中獲得利益,比如能得到病人的合作,并因工作出色而受表揚。在那個例子中,護士和病人二人共同的利益建立在合作及友善的互動之上。因此社會交換理論的重點在于強調相對代價及利益,該理論在分析協(xié)商情境(bargainingsituation)時專門有價值。協(xié)商實際上確實是兩個人或兩個團體通過交換達成利益的一致。(3)需求滿足論需求滿足論(NeedSatisfaction)也是一種誘因論。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某種需求或動機,一個人之因此有某種行為,是因為這些行為能滿足這些需求或動機。例如有二名女孩和同時在追求一位男士,你推測男士會愛上其中的哪一個呢?我們又如何樣解釋這位男士的選擇呢?從誘因論動身,我們要找出他的需要,以及這兩個女孩所能給予的滿足,并通過這些來預測他的選擇。同樣我們能夠用那個理論來解釋克勞茲的行為,在他的心底里可能積壓了專門多的挫折與憤慨,他之因此向警察開槍是因為如此能夠滿足他的發(fā)泄憤慨的需求,而假如他舉手投降的話足這些需求便無法得到滿足。以上三種誘因理論都講明了個風光對多種選擇時,從自己能從各個行為方案中獲得多少利益或損失多少利益來做決策。與學習理論不同,誘因理論將重點放在“當時”情境下各種可能行為的相對利益或損失,而不是強調過去學來的適應。也確實是講它認為行為的起因在于個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誘因論關懷個人內在狀態(tài),而不只是外部環(huán)境。4、認知理論認知理論(CognitiveTheory)是社會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按照認知理論的觀點,人的行為決定于他對社會情境的知覺(perception)與加工過程。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類認知過程的時候發(fā)覺,有關社會知覺的定律和與對物體知覺的定律極為相似,人們常常專門自然地把對某一社會情境的知覺、方法和信念組織成一種簡單而又有意義的形式,就象對物體的知覺一樣。同時不管社會情境如何錯綜復雜,人們都會將它變得有規(guī)律。這種對環(huán)境的知覺、組織及解釋阻礙了一個人對社會情境的反應,而那個解釋社會事物的過程被心理學家稱為社會認知(SocialCognition)。社會認知的范圍極為廣泛,它不僅包括我們對他人外在特征的認識,也包括我們對他人內在特征(象人格、情緒)以及人際關系的認識。(1)認知理論的兩個差不多原則一是分類(Categorization):我們知覺事物的時候,往往先依照一些簡單的原則將事物加以分類。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最先常常是依據(jù)性不的相似性把他或她歸入男性或女性;我們也可能依照地域的接近性把那個人歸為山東人或是陜西人;也可能依照過去與其交往的經驗把那個人歸結為可信任或不可信任的人。二是聚焦(Focus):也確實是將注意力集中到主題之上,忽略背景的阻礙。比如我們看到某個場景時,立即就能知覺出什么是主題、什么是背景。一般來講,色彩鮮艷、移動、獨特及近處的刺激是主題,而灰暗、靜止、形狀相同及遠處的刺激是背景。比如一個高大的外國人站在一群幼兒園兒童中間,我們專門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個外國人身上。這兩項原則不僅適用于對物體的知覺,也適用于對社會情境的知覺。由于分類和聚焦的緣故,人們往往存在著按照某種方式對事物加以組織的傾向,同時這種將事物加以組織的傾向特不強烈。比如你在校園中看到一男一女兩個學生走在一起,你想把焦點集中在其中一個人身上,并把每個人看成是單一個體是專門困難的,假如把他們看成一對就容易多了。另外假如有一群學生在校園散步,你想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個人身上就專門難做到,實際情況是人們總是注意到其中幾個特不一點的人。(2)一些重要的認知理論認知理論當中有兩個理論特不重要:一是歸因理論(AttributionTheory):那個理論又包括海德(Heider)、凱利(HaroldKelly)以及韋納(Weiner)等人提出的歸因理論,這種理論要緊是想講明我們如何解釋事件的緣故。例如我們如何樣明白一位推銷員奉承你是因為他確實喜愛你,依舊因為他想讓你買他的東西。當一個人喊救命時,我們會對他喊叫的緣故做如何樣的推測?這種推測阻礙我們決定是否要關心他。二是認知失調理論(TheoryofCognitiveDissonance):那個理論是由費斯廷格(LeonFestinger)提出來的,該理論要緊解釋當人們的態(tài)度與行為不一致的時候,人們如何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或行為,以使二者協(xié)調一致。認知失調理論在解釋態(tài)度改變等方面相當成功,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倍受推崇,成為社會心理學理論阻礙人們社會生活的典范。5、角色理論角色理論是與社會學緊密聯(lián)系的一種理論,它強調個體的行為是由其社會角色提供的,角色理論最早由比德爾和托馬斯提出。角色是指一套與個體在社會中所處地位有關的思想、信念與行為方式。角色理論沒有強調行為的某一種單一決定因素,如態(tài)度、人格或動機等,而是從角色、角色期望、角色技能等方面的相互關系中去解釋行為的緣故,角色理論有助于我們了解什么緣故人們的行為會隨著他在社會系統(tǒng)中的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本章推舉讀物:StephenL.Franzoi(1996):SocialPsychology.TimesMirrorHigherEducationGroup,Inc這本書是近年來社會心理學教材當中較好的一本書,它不僅涵蓋了社會心理學的傳統(tǒng)領域,而且也總結了至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社會心理學進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把自我研究和文化心理學貫穿到所有心理學研究的領域之中。TomCrawford(1999)IntroductiontoHumanSocialBehavior(2nded.)PearsonCustomPublishing這本書系統(tǒng)地收集了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社會心理學的一些重要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一些聞名社會心理學家的有關論述都能夠在這本書當中看到。它涵蓋了動機、認知進展、社會進展、認知失調、社會阻礙以及社會行為等諸多領域的文獻。JonMills(1999):TheHumanAspect:SelectedWorksinPsychoanalysis,Behaviorism,andExistentialPhenomenology.WhittierPublicationsInc.這本書值得任何對心理學與哲學感興趣的人去閱讀,它收集了心理學三大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的要緊論述。盡管因為寫作語言與現(xiàn)在英語存在著差不,但先驅者的思想?yún)s是掩飾不住的。多讀幾遍,你會感受到偉人的思想精髓。王重鳴(1990):心理學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這本書是國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好書之一,它詳細而系統(tǒng)地對心理學研究中的方法問題作了清晰地論述,本章的專欄1-3確實是選自這本書的有關章節(jié)。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以提高自己實驗設計、統(tǒng)計分析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侯玉波(2001):社會心理學講義(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內部資料)該講義從八個領域對社會心理學做了總結和分析,同時選取了將近20篇最新的心理學文章,針對婚姻與友誼、健康與幸福、心理學與環(huán)境愛護、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等課題。本章復習題:如何樣理解社會心理學與常識的關系?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談談社會心理學對人類生活的廣泛阻礙。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是如何樣看待人與社會因素在個體進展中的作用?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產生與進展經歷了如何樣的歷程?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有什么區(qū)不?社會心理學所取的研究層面有什么特點?進行一項社會心理學研究要通過哪幾步?社會心理學研究報告由哪些部分組成?生物理論、學習理論、誘因理論、認知理論以及角色理論是如何解釋人類社會行為的?本章課外讀物下面是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在20世紀30年代就人類什么緣故會有戰(zhàn)爭的一次直接討論,1932年7月30日,愛因斯坦在Potsdam附近的Caputh給弗洛伊德寫了一封信,同年9月,弗洛伊德在維也納做了回復,在這兩封信中,我們能夠看出兩位偉人對人類戰(zhàn)爭的看法。從他們的言談中,我們后人是否能有一些啟發(fā)?第二章社會知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接觸著他人和社會事物。這些事物有的是我們熟悉的,有的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的。關于熟悉的事物,人們往往憑經驗加以處理,而關于新接觸的事物,則需要加以分析和考慮。心理學家把人們對客觀事物或他人的整體性的認識叫做知覺,它不同于感受(指人們對事物個不特性的認識)。社會知覺是知覺的專門形式,它僅僅指與人有關的知覺。在心理學研究中,社會知覺常常包括我們對他人的知覺,對自己的知覺,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緣故的知覺等。下面我們就從四個方面對社會知覺的問題加以分析。第一節(jié)個人知覺當我們剛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總是要據(jù)有限的信息對那個人形成印象,即那個人是否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擬或他的性格如何樣等,那個過程被稱為個人知覺(PersonPerception)。回想一下你自己剛上大學的情景,與你的同學第一次見面,你們之間會互相形成一定的印象。人們對他人的認識和期望,最初完全決定于這種最初的印象,這種印象對以后雙方的交往特不重要。1、如何樣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對他人形成印象的過程也叫做印象形成,它是指我們把他人若干有意義的人格特性進行綜合、概括、形成一個具有結論意義的特性的過程。心理學家阿希(S.Asch)最早對此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在研究中阿希把人格特性分為中心特征(比如“熱情”和“冷淡”)和邊緣特征(“文雅”和“粗魯”),結果發(fā)覺我們對他人的印象形成要緊是按照中心特征,邊緣特征所起的作用不大。阿希之后,其他的心理學家接著對印象形成的過程進行研究,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那個過程的特性做了總結。(1)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所得到的有關對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評價,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愛或討厭對方。第一印象包含專門多維度,如友善、健康等,但因此這些維度都離不開評價,評價是我們對他人形成印象的差不多維度。奧斯古德等人(Osgood&Suci,Tanenbaum)用語義分析的實驗就證明了我們評價事物時的幾個差不多維度。在研究中他們給給被試一張配對的特質形容詞表,讓他們把某一專門的人或物歸到這些特質上去。配對特質包括歡樂與悲傷、好與壞、強壯與軟弱、溫暖與冷淡等。評定的項目包括母親、玉石等。例如,讓被試評定母親是歡樂依舊悲傷的等,最后找出了被試評定人或事物時的三個差不多維度:評價(evaluation):指對他人或事物從好與壞方面加以評定。力量(potency):指對他人或事物從力量的強弱方面加以評定。活動性(activity):指對他人或事物從主動與被動方面加以評定。奧斯古德發(fā)覺,一旦某個人或物被置于這三個維度上,即使有再多的評定,也無法增加對那個人的信息。同時在這三個維度中,評價是最重要的維度,一旦人們對他人在那個維度上定位,那么對那個人的其他知覺也差不多落在同一地點。初次見面,你一旦對某個人形成有利或不利的印象之后,會把它延伸到其他方面。因此有人總結講: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總是最鮮亮、最牢固的,它決定著我們對他人的知覺。金德等人(Kinder、Abelson)對1980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的研究則發(fā)覺人們在對總統(tǒng)候選人進行評價時的兩個維度:能力(competence)和是否正直(integrity)。前者包括知識能力、感召力以及領導能力;后者則在包括是否有道德、老實以及對權力的欲望等。美國人正是依照在這兩個維度上對候選人的評價來決定誰該當選,結果因為里根在這兩個方面占優(yōu)而擊敗卡特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2)整體印象人們在知覺他人的時候往往會獲得許多有關他人的信息,那么,人們又是如何樣把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對他人的整體印象呢?心理學家安德森(Anderson)等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系統(tǒng)地對那個問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幾個信息加工處理的模型,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的到了后來研究的驗證。第一個模型是平均模型(Theaveragingmodel):它是安德森在1965提出來的,該模型認為在印象形成過程中,我們以簡單平均的方式處理所獲得的有關他人的信息。如表2-1所示:蘇珊對約翰的整體印象的形成確實是依據(jù)平均模型,她把自己對約翰的單個評價加起來,然后求其平均數(shù)。平均模型是我們對他人形成印象時采取的最為簡單的模型。表2-1:第一次約會時蘇珊對約翰的印象約翰的個不特質蘇珊的評定清潔+10聰明+10體貼+4矮小-5衣著隨便-9整體印象+10/5=2.00第二個模型是累加模型(Theadditivemodel):指人們對他人片斷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加以平均。以蘇珊對約翰的評價為例,蘇珊專門喜愛約翰(+6),后來又明白了一些有關他的略微有利的信息,如約翰比較慎重(+1)。依照平均模型她將不喜愛他,因為平均數(shù)(+3.5)比原來低。但據(jù)累加模型,她會更喜愛他,因為一項正性信息加到已存在的正性印象之上,值會更大。惋惜的是支持累加模型的研究不多。第三個模型是加權平均模型(Theweightedaveragemodel):那個模型是安德森于1968年提出來的,按照這一模型,人們形成整體印象的方式是將所有特質加以平均,但對較重要的特質給予較大的權重。比如對科學家而言,智力因素的權重大;而對演員來講,則是吸引力的權重大。相對前兩個模型而言,加權平均模型能夠解釋的范圍更廣,它是我們對他人形成整體印象時最常使用的模型。對加權平均模型的進一步驗證則來自費斯克(Fiske)等人在1980年提出的負性效應(TheNegativityeffect):指人們在形成整體印象時,對負性信息比對正性信息給于較大的權重,即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負性特質對印象形成的阻礙比正性特質大。心理學家霍德杰斯(Hodges)則從這一效應中引申出了正性印象比負性印象容易改變的結論。侯玉波等人(1998)在一項有關評價的研究中也發(fā)覺,中國人在評價他人的行為的時候,往往是以他人做錯了什么來評價他人,而不是以他人正確的行為加以評價。因此在生活中常常有如此的情況:當一個人告訴你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是個“騙子”以后,不論你對這位領導的其它特質有多少認識,你對他的評價都可不能高。(3)個人知覺中的偏差在知覺他人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bias),這些偏差是知覺過程的特性,人們能夠注意到它,并把它們的阻礙降低,但人們無法幸免它的阻礙。這些偏差包括:暈輪效應(Haloeffect)又稱光環(huán)效應,它是指評價者對一個人多種特質的評價往往受其某一特質高分印象的阻礙而普遍偏高,就象一個發(fā)光物體對周圍物體有照明作用一樣。比如你一旦你覺得你的同學張三比較可愛之后,你就會對他的性格、態(tài)度以及能力等都會有一個較高的評價,也確實是講對可愛那個特質的高分評價阻礙了對其它特質的評價,使對其它特質的評價普遍偏高。與暈輪效應相對的是反暈輪效應(Negative-halo),也叫做Forked-tail效應,要緊指評價者對一個人的多種特質的評價往往受某一特質低分印象的阻礙而普遍低。迪恩(Dion、Berscheid、Walster)等人在1972用評定相片的實驗證明了暈輪效應的存在,如表2-2所示:表2-2:暈輪效應的證據(jù)(Dion、Berscheid、Walster1972)特質描述吸引人者中等者不吸引人者人格的社會融洽性65.3962.4256.31職業(yè)地位2.252.021.70稱職的夫君(妻子)1.700.710.39稱職的父母3.544.553.91社會幸福及職業(yè)幸福6.376.345.28總幸福11.601.608.83結婚的可能性2.171.821.52注:數(shù)字越大,表明評價越高。能夠看出,暈輪效應在專門大程度上阻礙著我們對他人的評價:一個長相漂亮的人在大多數(shù)方面都被不人作較高的評價,只有在做父母那個維度上有一點例外,人們認為長相中等的人較適合做父母。后來的研究進一步證明,外表吸引力的暈輪效應能類化到許多與外表無關的特性上。比如蘭德等人(Landy,Sigall1974)在一項研究中先讓男性被試看一篇名為“電視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及阻礙力”的論文,假設該論文由一名女性大學生所寫,論文上同時附有作者的相片。在所附的這些相片中,有些相片專門吸引人,有些相片則不吸引人;論文也是有些寫得好(清晰、文法準確、結構嚴謹),有些寫得專門糟(思路不清、語言僵硬)。而被試在實驗中的任務是評定論文的質量。結果發(fā)覺不論論文客觀上的質量是好是壞,由吸x會傾向于寬容對待。迪恩發(fā)覺:長相漂亮的小孩違反宗教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