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高考】考點5 植被和土壤-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基礎題熱身練_第1頁
【新教材新高考】考點5 植被和土壤-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基礎題熱身練_第2頁
【新教材新高考】考點5 植被和土壤-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基礎題熱身練_第3頁
【新教材新高考】考點5 植被和土壤-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基礎題熱身練_第4頁
【新教材新高考】考點5 植被和土壤-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考點基礎題熱身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5植被和土壤1.某支付平臺推出線上個人碳賬戶“螞蟻森林”,用戶可利用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在平臺上積累低碳財富用以領養(yǎng)虛擬樹,虛擬樹長成后,公益組織、環(huán)保企業(yè)等螞蟻生態(tài)伙伴們會為用戶在現實世界中種植實體樹。據此回答下題。

(1)具有耐嚴寒、耐貧瘠、耐旱的胡楊樹,最適合種植在我國的(

)

A.東南丘陵 B.長江三角洲 C.塔里木盆地 D.四川盆地

(2)“螞蟻森林”活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

①改善種植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②徹底解決我國的荒漠問題

③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④增強公眾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某同學用土堆、燒杯、水、盤子和草皮設計了一個“氣候、地形、生物對土壤的影響”的實驗,他用等量的水以同等速度淋至土堆。讀圖回答下面小題。(1)產生的實驗現象是()A.水流在a盤土堆上流動速度較慢 B.水流經b盤土堆多被截留、下滲C.a盤中被沖刷下來的土壤較少 D.b盤中土堆邊緣的積水量較大(2)該實驗主要證明了()A.降水對地形的影響 B.植被對土壤的影響 C.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D.生物對氣候的影響3.某地理研究小組對我國某區(qū)域進行考察,在記錄結果時寫道:“此處地形平坦,一馬平川,油菜花漫山遍野,前面是皚皚白雪,遠處是冰川的邊緣,近處是蒙古包,牦牛在悠閑地吃著草”。據此回答下題。

(1)該研究小組可能正處于位置及季節(jié)(

)

A.青藏高原

夏季 B.內蒙古高原

春季

C.華北平原

春季 D.天山北麓

夏季

(2)該區(qū)域山麓典型的地帶性植被為(

)

A.針葉林 B.落葉闊葉林 C.草甸 D.冰川4.富鋁土是指土壤形成過程中鐵、鋁等成分相對富集后的一類土壤的總稱。在我國分布廣,包含多種土壤類型,并具有如下圖所示的過渡關系。讀圖回答下面小題。(1)影響富鋁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質 B.氣候 C.生物 D.地形(2)下列土壤類型中,鐵、鋁相對含量最高的是()A.赤紅壤 B.磚紅壤 C.紅壤 D.黃壤5.有機質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一般土壤有機質含量為5%。下面甲圖為我國東部某地土壤剖面圖,乙圖為該土壤有機質分布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1)關于該地表層土壤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表枯枝落葉多,有機質含量較高 B.人工增施有機肥,有機質含量較高C.受流水侵蝕作用,有機質含量較低 D.氣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機質含量低(2)針對該土壤的特性,該地宜采用的農業(yè)技術是()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溫室 D.礫石壓土6.下圖中a、b、c分別表示土壤中固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成分的體積分數,①②③④分別表示四種土壤。讀圖回答下面小題。(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關于土壤肥力的說法,敘述正確的是()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質屬性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決于土壤中養(yǎng)分的多少③土壤肥力是人類從事農業(yè)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④農業(yè)生產中,土壤肥力越來越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7.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質隨下滲水流向下淋洗轉移的過程。下表為某土壤剖面的四項營養(yǎng)元素指標。讀表回答下面小題。深度(cm)N(mg/kg)P(mg/kg)Na(mg/kg)Mg(mg/kg)01283403010209126545105084283568(1)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A.N B.P C.Na D.Mg(2)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強可能會導致()A.地下水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劇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鹽漬化加劇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由于受到地勢起伏的影響,山谷不同位置自然環(huán)境差異較大。如圖是我國東北某山谷農作物分布圖。(1)分析說明東北山區(qū)植物種類豐富的原因。

(2)比較A處與B處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差異,并說明原因。

(3)與山谷底部農作物相比,說明半山坡農作物不易受凍害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

(2)B

解析:(1)具有耐嚴寒、耐貧瘠、耐旱的胡楊樹,胡楊是干旱大陸性氣候條件下的樹種,在濕熱的氣候條件和黏重土壤上生長不良,它要求沙質土壤。塔里木盆地為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多沙質土壤,因此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適合種植胡楊樹的地區(qū),C符合題意;長江三角洲、東南丘陵、四川盆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屬較濕熱的氣候,且土壤以黏重土壤為主,胡楊樹在此環(huán)境下生長不良,因此長江三角洲、東南丘陵、四川盆地不是我國最適合種植胡楊樹的地區(qū),排除A、B、D。故選C。

(2)材料信息表明,用戶可利用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在平臺上積系低碳府需用攻領養(yǎng)虛極樹,虛擬樹長成后、公益組織.環(huán)保企業(yè)等螞蟻生態(tài)伙伴們會為用戶在現實世界中種植實體樹,因此“螞蟻森林”活動可以改善種植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增強公眾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①、③、④符合題意;“螞蟻森林”活動雖然可以增加荒漠地區(qū)的植被覆蓋率,但對我國龐大的荒漠面積來說,面積較小,因此不可能徹底解決我國的荒漠問題,②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D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2.答案:(1)B;(2)B解析:(1)讀圖可知,a盤土堆上無植被,b盤土堆上有植被。產生的實驗現象是水流在a盤土堆上流動速度較快;水流經b盤土堆時多被截留、下滲;a盤中被沖刷下來的土壤較多;b盤中土堆邊緣的積水量較小。(2)該實驗主要證明了植被對土壤的影響,植被具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3.答案:(1)A;

(2)C

解析:(1)由題可知,牦牛、雪山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qū)最為典型;青藏高原海拔高,熱量不足,油菜開花晚,一般夏季開花。故該題選擇A選項。

(2)由上題可知,該地位于青藏高原,典型的地帶性植被為草甸。故選C項。4.答案:(1)B;(2)B解析:(1)成土母質是巖石風化的產物,主要影響土壤類型,但不是富鋁土最主要的成因,A項錯誤。富鋁土是土壤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土體內鋁硅酸鹽礦物受強烈分解,使得氧化鋁在土壤中殘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氣候,B項正確。生物因素參與不同類型土壤的形成,但影響差不多,C項錯誤。富鋁土分布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因素會影響其形成,但不是最主要原因,D項錯誤。(2)濕熱氣候促進礦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鋁土。紅壤、赤紅壤分布區(qū)熱量較低,氣候干燥,土壤鐵、鋁含量較少,故A、C兩項錯誤。根據熱量和干濕變化規(guī)律判斷,南方氣溫較高,東部沿海地區(qū)濕潤,所以鐵、鋁含量最高的是磚紅壤,B項正確。黃壤分布的緯度較高,熱量較低,鐵、鋁含量較少,D項錯誤。5.答案:(1)C;(2)B

解析:(1)從乙圖中可以看出,該地土壤表層(0cm附近)有機質含量低于5%,說明地表有機質含量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機肥,一般會分布在土壤表層附近,則表層土壤的機質含量較高。表層土壤有機質較低,說明受外力作用影響,肥力流失較多。我國東部地區(qū)降水豐富,多流水侵蝕作用。(2)免耕直播即在不耕地的情況下直接在土地上種植,可以減少水土流失,特別是在氣候較為干旱地區(qū)作用顯著,而我國東部地區(qū)降水較多。從圖中可以看出,土層較深地區(qū)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溫室主要改變熱量條件,不會影響有機質含量。礫石壓土也不能改變土壤有機質含量。6.答案:(1)C;(2)C解析:(1)理想土壤中礦物質占45%左右,有機質占5%左右,空氣和水分各占20%~30%。讀圖可知,③土壤的有機質、礦物質含量占48%左右,空氣含量占28%左右,水分含量占30%左右,符合理想土壤構成。(2)土壤肥力是其特有的本質屬性。土壤肥力的高低取決于水、肥、氣、熱的協(xié)調程度。土壤肥力是人類從事農業(yè)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人類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如果合理經營管理,做到用養(yǎng)結合,土壤肥力會逐漸提高;如果利用不當,則會引起土壤肥力的減退。7.答案:(1)C;(2)C解析:(1)由表可知,N、P和Mg的土壤表層含量比深層大,說明淋溶程度不太大。Na由土壤表層到深層含量逐漸升高,說明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Na,C項正確。(2)隨著淋溶作用的進行,土層逐步酸化,D項錯誤。地下水水位下降與淋溶作用關系不大,A項錯誤。水土流失是外力作用導致土體及營養(yǎng)物質的減少,淋溶作用是土體內部物質的遷移,B項錯誤。在濕潤地區(qū)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水分長時間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層中的可溶性物質和細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漸形成土色變淺、質地變粗、酸度加大、肥力較低的土層,C項正確。8.答案:(1)東北地區(qū)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qū),熱量和水分豐富,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必要條件;山區(qū)相對高度大,氣候垂直差異明顯(不同的海拔形成不同的水熱組合),形成了適合多種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

(2)A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比B地少(A地土壤有機質少,B地土壤有機質多)。東北山區(qū)植被豐富,地表枯枝落葉多,微生物分解枯枝落葉產生的有機質豐富;受地表徑流的影響(搬運),A處的有機質容易隨水流動到B處,增加了B處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所以A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比B地少(B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比A地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