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研究方法課程大綱_第1頁
傳播研究方法課程大綱_第2頁
傳播研究方法課程大綱_第3頁
傳播研究方法課程大綱_第4頁
傳播研究方法課程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PAGE65050553b傳播研究方法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2016學年度第一學期上課時間:周四9:45am-12:10pm地點:致善樓2101教師:趙菁郵箱:zhaojing@課程描述本課程作為新聞傳播學院本科必修課,將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量化研究的認識論、研究設計、觀察的方法以及基本數據分析技術。作為研究方法課程,盡管學習內容看起來有些枯燥,它卻能直接幫助同學們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就像學習一門語言,學習其語法、句法、拼寫,也是掌握這門語言所必須。課程以艾爾·巴比的《社會研究方法》為教材,要求同學們詳細閱讀全書所要求的內容,完成三次課后作業(yè)。本課程期末將以閉卷考試的方式結課。課程目標理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邏輯;了解量化、質化研究的不同;掌握量化研究設計、測量及抽樣方法;掌握基本的量化研究技術;掌握基礎的數據分析技術。基礎閱讀艾爾·巴比(EarlBabbie):《社會研究方法》(第十一版),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參考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大學》(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課程計劃第一部分:科學研究的邏輯第1周(9月10日):導論——講授內容:課程簡介、課程大綱介紹、作業(yè)及考試要求;尋求真實、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步驟、研究的維度閱讀要求:課程大綱艾爾·巴比:第1章人類研究與科學:5-16.艾爾·巴比:第4章研究設計:103-108.第2周(9月17日):理論與社會研究講授內容:社會理論的四個組成部分、理論的五個方面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1章人類研究與科學:22-24.艾爾·巴比:第2章范式、理論與社會研究:41-60.第3周(9月24日):研究范式、文獻綜述與倫理問題講授內容:社會科學方法論及研究范式、文獻綜述的目的、類型、查詢與撰寫;社會研究的倫理問題與政治蘊含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2章范式、理論與社會研究:32-41.艾爾·巴比:第17章閱讀和撰寫社會研究:483-506.艾爾·巴比:第1章人類研究與科學:27-28.艾爾·巴比:第3章社會研究的倫理與政治:61-84.第二部分:研究的建構第5周(10月8日):研究設計講授內容:量化與質化研究目標、質化研究相關議題、量化研究相關議題(變量、假設、因果關系及潛在錯誤、從研究問題到研究假設)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4章研究設計:88-119.第6周(10月15日):概念化、操作化與測量講授內容:測量的概念、測量的過程(概念化、操作化)、測量的層次、信度與效度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5章概念化、操作化和測量:120-151.第7周(10月22日):指標與量表講授內容:指標的建構、量表的建構、幾種常用量表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6章指標、量表和分類法:152-178第8周(10月29日):抽樣邏輯(1)講授內容:抽樣簡史、非概率抽樣、概率抽樣(總體、樣本框、抽樣框、隨機概念)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7章抽樣邏輯:179-191.第9周(11月5日):抽樣邏輯(2)講授內容:概率抽樣(抽樣分布、中心極限定理、概率抽樣類型、抽樣誤差評估)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7章抽樣邏輯:191-215.作業(yè)2第三部分:數據收集(觀察的方法)第10周(11月12日):問卷調查(1)講授內容: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的設計與評估、)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9章調查研究:244-264.第11周(11月19日):問卷調查(2)講授內容:電話調查(標準化調查訪問)、網絡調查、倫理問題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9章調查研究:265-283.第12周(11月26日):實驗法講授內容:古典實驗(前測、后測;實驗組、控制組;雙盲實驗)、選擇被試(隨機、配對)、三種前實驗設計、效度問題、所羅門四組實驗、倫理問題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8章實驗法:222-242.第13周(12月3日):內容分析講授內容:內容分析法的發(fā)展歷史、定義與性質、基本步驟(研究設計、抽樣的特殊性、分析單位的選擇、變量與類目建構、編碼、信度與效度)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11章非介入性研究:316-328.第四部分:數據分析第14周(12月10日):描述統(tǒng)計講授內容:單變量分析(分布、均值、中位數、眾數、極差、標準差、方差);應用SPSS計算描述統(tǒng)計值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14章定量資料分析:400-416;艾爾·巴比:第16章社會統(tǒng)計:448-449.第15周(12月17日):推論統(tǒng)計(1)講授內容:正態(tài)分布、z分布、假設、兩個群體的t檢驗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14章定量資料分析:416-424;艾爾·巴比:第16章社會統(tǒng)計:449-457.第16周(12月24日):推論統(tǒng)計(2)講授內容:方差分析(ANOVA)、卡方檢驗、線性回歸、應用SPSS檢驗統(tǒng)計量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16章社會統(tǒng)計:458-467第17周(12月31日):質化研究簡介(民族志方法)講授內容:田野調查(參與觀察法)閱讀要求:艾爾·巴比:第10章定性的實地研究:285-315;艾爾·巴比:第13章定性資料分析:375-399.第一部分:科學研究的邏輯概要:尋求真實社會科學的基礎量化與質化研究步驟尋求真實:“知道”的方法:①權威(authority)【暈輪效應(haloeffect)】②傳統(tǒng)(tradition)③常識(commonsense)④媒介神話(mediamyths)⑤個人經驗(personalexperience)個人經驗:錯誤及解決辦法1不確切的觀察(inaccurateobservations)自覺觀察+測量手段2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足夠樣本+重復性3選擇性觀察(selectiveobservation)努力尋找“異常案例”4非邏輯推理(illogicalreasoning)【gambler’sfallacy】有意識地運用邏輯體系科學的本質(Theessenceofscience)1系統(tǒng)的(systematic)生產知識的系統(tǒng)(方法論)+從該系統(tǒng)中生產出來的知識(社會理論)2控制的(controlled)3實證的(empirical)通過各種研究方法對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觀察(形成數據)4批判的(critical)挑戰(zhàn)各種“顯而易見”、隨時修改、需要檢驗什么是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socialscience):研究人的科學——信仰、行為、互動、機構…社會科學研究(socialresearch):方法及方法論集合;研究者可用之系統(tǒng)地生產有關社會生活的科學知識。方法:研究者用來建構資料與探尋資料來源的不同研究技巧;方法論:整個研究所采取的知識論路徑有關“真實”的觀點前現代:將預設(assumptions)當做真實(reality)現代:承認差異、認可人的主體性后現代:沒有客觀的真實,真實源自自我觀點中的想象二、社會科學的基礎邏輯實證(Logico-empirical):邏輯+實證(言之成理)(符合觀察)以科學的方法接近真實:理論+研究方法+統(tǒng)計分析邏輯層面觀察層面比較邏輯預期與觀察是什麼為什么理論而非意識形態(tài)社會規(guī)律總體而非個體變量語言社會規(guī)律大量的正式社會規(guī)范造就了高度的規(guī)律性18歲以上方可投票取得駕照方可駕駛無形的規(guī)范產生規(guī)律性性別與分工受教育程度與收入三種錯誤論點有些規(guī)律微不足道:很多不言自明的事常常是錯誤的例外的存在說明規(guī)律的錯誤:社會規(guī)律代表概率模式規(guī)律可以被人為干擾:其發(fā)生的概率不足以威脅到社會規(guī)律的觀察研究案例——防火墻真的讓中國網民與世隔絕嗎?

中國互聯(lián)網用戶對本土網站的青睞,源于他們在語言和地域兩個文化屬性上的匹配,而非因為防火墻的存在;中國網民并沒有因為防火墻而比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用戶更加隔絕??傮w而非個體:社會科學的規(guī)律反映的是許多個人聚合的或集體的行為和狀況;目的在于解釋為什么即使個體行為隨著時間改變,集體行為的模式卻仍有規(guī)律。變量語言變量(variable):會改變的概念;具有兩個或以上的值(values)屬性(attribute):變量的值或其分類;事物的特征或本質社會科學研究包含了對變量及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變量的分類1自變量(independentvariable):該變量的值在分析中被當作給定的;原因變量2因變量(dependentvariable):該變量被假定依賴于或由其他變量所引起。三、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approaches)第二講:理論與社會研究概要;1、社會理論的四個組成部分2、社會理論的五個方面什么是理論(Theory)?社會理論(socialtheory):相互聯(lián)系的概念體系,是有關社會生活的濃縮的、有組織的知識。理論是抽象化的;由人所建構的;以一系列相互聯(lián)系的概念、定義及假設說明某一成體系的觀念;具體說明變量間的關系,以解釋、預測現象為目的;科學的理想:理論假設觀察總結什么是“好的理論”?好理論的原則:解釋數據/事件/行為(解釋力)預測未來事件(預測力)可以檢驗具體的假設(可證偽)比其他的解釋更為簡約(簡約性)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實際效用(有用性)有較大的理論范圍(詳盡性)適合所提出的問題(適宜性)啟發(fā)價值具有效度一、社會理論的四個組成部分假定(Assumptions)理論中未經檢驗的起點或信念,為建構理論性解釋所必須。有關事物性質的陳述,未經檢驗或不可觀察。我們接受這些假定為研究必要的起點。隱藏的或未明說的。例如:大眾傳媒“強效果”理論(假定:受眾是被動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假定:積極的受眾)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andGratifications):Katz,Blumler,andGurevitch(1974): 1)人們接觸傳媒是為了滿足特定需求,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和個人心理起源;2)實際接觸行為的發(fā)生需要兩個條件,其一是媒介接觸的可能性,若不具備人們即會轉向其他替代性的滿足手段;其二是媒介印象,對媒介能否滿足自己的現實需求的評價;3)根據媒介印象,人們選擇特定的媒介或內容開始具體的接觸行為;4)接觸行為的結果可能有兩種,即需求得到滿足或沒有得到滿足;5)無論滿足與否,這一結果將影響到以后的媒介接觸行為,人們會根據滿足的結果來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變對媒介的期待。假定(Assumptions):受眾積極地尋找(非被動地)大眾媒介以滿足個體需求;受眾使用媒介以滿足需求產生的期望;大多數媒介使用行為可被看作是目的導向的,并與其他需求滿足的手段進行競爭;受眾積極地選擇媒體及媒體內容以滿足他們的個體需求;受眾能夠意識到并說明他們使用大眾媒體的動機(自我報告測量);媒介使用的動機及其滿足在試圖提出媒介內容的文化意義之前即得以充分理解。概念(Concepts)建構理論的基本單位,由符號或文字表達;例如:“高度”的概念術語(jargon):社會科學概念所形成的一種專門語言。抽象水平(levelofabstraction):概念的特征,從實證、具體、易觀察,到非常抽象、不可見的精神創(chuàng)造物。單一概念與概念群(singleversusconceptclusters)概念群:享有共同假定、互涉、共同運作的相關概念的集合關系(Relationships)關系種類(kindsofrelationships)強相關、弱相關、直接相關、間接相關、交互影響、因果關系、結構關系…命題(propositions)對兩個或更多概念之間關系的理論性陳述,常包含對關系種類的陳述。假設(hypothesis)命題的可實證測量版本。分析單位(Unitsofanalysis)研究什么或研究誰:個體、群體、組織、社會互動、社會人為事實例如:“有進取心的”(aggressive)二、社會理論的五個方面1、理論化方向(directionoftheorizing)演繹(Deductive):從一般到個別,從邏輯或理論上預期的模式到觀察檢驗預期的模式是否確實存在。歸納(Inductive):從個別出發(fā)以達到一般性,從一系列特定的觀察中,發(fā)現一種模式傳統(tǒng)的科學方法——演繹研究者從對某種現象產生興趣(如青少年犯罪)開始;然后發(fā)展理論層面的建構,產生理論預期(社會階級層次與犯罪負相關)。之后給出概念的操作定義,形成可驗證的假設,最后通過觀察(數據收集)驗證假設。演繹式理論建構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題目;詳細說明主題;詳細說明理論關注的現象范圍;詳細說明主要概念和變量;找出關于變量關系的既存知識(定理或命題);從這些命題邏輯地推論至你正在考察的特定主題上。歸納式理論建構——扎根理論GroundedTheory:作為質化研究中的一種建構理論,由斯特勞斯(Anselmstrauss)和格拉斯(Barneyglaser)兩位社會學者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論的發(fā)現》一書中提出。用歸納的方法,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經由系統(tǒng)化的資料收集與分析,而發(fā)掘、發(fā)展,并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發(fā)展扎根理論的人不是先有一個理論然后去證實它;而是先有一個待研究的領域,然后自此領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論。2、分析層次(levelofanalysis)微觀理論(micro-leveltheory)聚焦社會生活的短期微觀層面,在個體及小群體層面上處理問題。例如:約會行為、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宏大理論(macro-leveltheory)聚焦社會生活的長期宏觀層面(機構、社會整體、世界區(qū)域…)例如,階級斗爭理論、國際關系理論中層理論(meso-leveltheory)在中層聚焦社會生活的關系、進程、結構(組織、運動、社區(qū)),或在一段時期內的事件3、理論關注點(focusoftheory)實體理論(Substantivetheory)關注現實生活中某一特定內容或主題可對某一主題領域給出強大的解釋,但結論難以概括到其他領域,概念的抽象層次較低。形式理論(Formaltheory)關注可在多種主題領域中操作的總體性進程或結構(例如:權力的實施)在多種研究主題中均可應用,但缺乏對具體社會情境的考察,應用中需調整。4、解釋的形式(formsofexplanation)因果解釋(causalexplanation)因果關系三原則原因先于結果(時間序列)變量之間必須相關非虛假關系正相關與負相關因果關系用圖示表示:壓力水平(經濟的、社會的、情感的)與一對夫婦離婚的可能性正相關;壓力水平與一對夫婦離婚的可能性正相關;同時,該夫婦所擁有資源(經濟的、社會的、情感的)的多少與其離婚的可能性負相關;壓力水平與夫婦爭吵的頻率正相關;爭吵的頻率又與這對夫婦離婚的可能性正相關;壓力水平與一對夫婦離婚的可能性正相關,并與這對夫婦培養(yǎng)出有良好適應能力的孩子的可能性負相關。此外,離婚本身對兒童情緒的調節(jié)有負作用;壓力水平與資源的多少負相關(例如,擁有更多資源的人有更少的可能性經歷壓力);壓力水平與夫婦吵架的頻率正相關,但資源的多少與其吵架的頻率負相關。吵架的頻率又與這對夫婦離婚的可能性正相關。吵架及離婚又都與這對夫婦養(yǎng)育出具有良好適應能力的孩子的可能性負相關。結構性解釋(structuralexplanation)將社會進程、事件或因素放入更大的結構中解釋。闡釋性解釋(interpretiveexplanation)人的言行不能用自然和物理學的方法來分析;將人的活動視作“文本”;透過“深層的領會”分析“文本”:對簡化資料持保留態(tài)度:不斷細讀資料,注意自己的先前假定,研究者即可觸及報告人的“生活世界”,掌握文字的“本質”——這種本質以不同的樣子不斷出現在一個人的生命中;研究者并非比報告人對研究對象有更超然的關系。訪談因此不再是某方搜集資料的過程,而是雙方精心合作互動的結果。符號學、解構主義、常人方法論、詮釋學等取向5、理論范圍(rangeoftheorizing)經驗概括(Empiricalgeneralization)基于具體概念的狹窄陳述,描述模式或規(guī)律在年紀很輕時結婚(21歲以下)比高齡結婚(31歲以上)更容易離婚中層理論(Middle-rangetheory)具有更寬泛的理論范圍,使用更抽象的概念離婚婚姻穩(wěn)定性;結婚年齡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婚姻關系的持續(xù)放入其他社會力量的情境中理論框架(theoreticalframeworks)/范式(Paradigm)囊括很多具體的理論,它們享有共同的假定或概念第三講:研究范式、文獻綜述與倫理問題概要:社會研究范式文獻綜述社會研究倫理一、社會研究范式1社會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什么?2社會真實的基本特性是什么?3人類的基本特性是什么?4對于人類能動性有何觀點?5科學與常識的關系是什么?6是什么構成了對社會真實的解釋或理論?7一個人如何確定一種解釋是真還是假?8好的證據或真實的信息是什么樣子的?9什么是社會科學知識的相關性或用處?10社會政治價值觀從哪里進入科學?實證社會學(Positivistsocialscience,PSS)社會同自然并無本質的不同,沒有必要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作出劃分。強調社會科學研究要發(fā)現因果規(guī)律,仔細的實證觀察、價值中立的研究。結構功能主義、理性選擇、交換理論等等【AugusteComte(1798-1857),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社會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進行科學解釋——發(fā)現并記錄普遍存在的人類行為的因果定律。本質主義(essentialistorientation)觀點:真實“就在那里”等待被發(fā)現。人是自利的、尋求快樂的、理性的哺乳動物。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外部行為來了解他(行為主義路徑)。決定論(Determinism)——人的行為由外部力量/結構所決定??茖W知識不同于、且優(yōu)于其他一切知識。解釋是通則式(nomothetic)的,尋找一般性的原因,且通過演繹推理得出。符合邏輯、與觀察相符、可重復。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對于經驗世界主觀的理解是可以共享的。工具主義(Instrumentalorientation)——科學知識使人們得以控制外部世界。價值中立,且客觀。解釋社會學(Interpretivesocialscience,ISS)解釋社會學(Verstehen;意為理解):社會科學的研究永遠不能徹底的歸納和記載,我們需要研究具體歷史情境下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強調社會行動是有意義的,意義的社會建構,及價值相關性。闡釋學(Hermeneutics):細讀文本,每位讀者都會將自身的經驗帶入文本之中。闡釋學、建構主義、常人方法學、現象學…【MaxWeber(1864-1920),德國著名思想家,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理解社會生活,發(fā)現人們如何在自然情境中建構意義。研究有意義的社會行為。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torientation)觀點:人們的互動與信仰建構了真實。人們通過互動持續(xù)地創(chuàng)造意義系統(tǒng),并使用這些意義解釋日常生活。唯意志論(Voluntarism)——強調自由選擇、個體能動性。理解常識很重要,因為常識包含了人們日常互動中所使用的意義。解釋是個案式(idiographic)的,窮盡某個特定事件的所有原因。通過歸納方法得出。適當性假定(postulateofadequacy)——解釋應以常識性的語言讓被研究者可理解。社會科學證據是因情況而異的、基于情境的、放入括弧的(Bracketing)實用主義(Practicalorientation)——不停留于觀察表面,個人經驗的內部(transcendentperspective)相對主義(Relativism)——沒有哪一個觀點/立場是更好的。批判社會學(Criticalsocialscience,CSS)辯證唯物主義、階級分析、唯物主義…法蘭克福學派(FS)批評PSS:不能處理人們的意義、感覺思考的能力;忽視情境;維護既定社會結構。批評ISS:過于主觀、相對主義;人們的想法比實際條件還要重要;僅關注微觀層面、短期的互動,忽視長期、更為寬廣的社會情境。社會科學:批判的探究進程;超越表面幻想,揭露真正的社會物質結構,以幫助人們改變現狀,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綤arlMarx(1818-1883),德國著名思想家,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揭露潛在的不平等,解放人類?,F實主義(realistorientation)觀點:社會真實有多種層面。表層的觀察并不能揭示深層次的結構及因果機制。物化(Reification)——看不到人們與其創(chuàng)造物之間的關系,將之當作異化的、外部的力量。限定自治論(Boundedautonomy)——人的自由意志、選擇僅在限定的物質、文化結構內??茖W知識并非完美,但可與虛假的意識(常識)斗爭。假設推理(Abduction)——假將設放在首位,作為科學探究程序的第一步,目的在于發(fā)現和形成假說。實踐(Praxis)——當們解釋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世界并改變世界,就是好的解釋/理論。所有證據均基于理論,但某些理論可揭露更深層次的證據。反身-辯證取向(Reflexive-dialecticorientation)——外部真實與內部真實并非相對,它們混合在一起提供洞見。社會真實以及對其的研究必須包含道德-政治維度。知識就是權力。二、文獻綜述(TheLiteratureReview)文獻綜述的目的展示研究者對于相關知識的熟悉性,并建立研究的公信力;說明之前研究的路徑,以及當前研究如何與之相關;對相關領域的已知部分進行整合并總結;從其它研究中學習,并激發(fā)新的想法。文獻綜述的類型脈絡回顧(Contextreview):將某一具體研究與更大范圍的知識連接起來;歷史回顧(Historicalreview):跟蹤某一問題在一段時期內的研究進展;整合回顧(Integrativereview):對某一研究問題所涉知識的當前狀況進行總結,總結其中同意和不同意的原因;方法論回顧(Methodologicalreview):整合回顧的特殊類型,比較并評估不同研究的方法論長處,展示不同的方法論(研究設計、測量、抽樣等)如何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自我研究回顧(Self-studyreview):研究者展示其自身對于某一主題領域的熟識。常為教育項目或課程要求的組成部分;理論回顧(Theoreticalreview):研究者說明研究主題所涉及的多種理論和概念,并基于假設、邏輯一致性及解釋范圍對這些概念進行比較。文獻來源期刊(Periodicals)學術期刊(ScholarlyJournals)書籍(Books)博士論文(Dissertations)政府文件(GovernmentDocuments)政策報告及發(fā)表論文(PolicyReportsandPresentedPapers)書籍(ResearchMonograph)某些社會研究類型更傾向以書籍的形式出版;三種包含原始研究的書籍:讀本(Reader)、論文集、年度報告博士論文(Dissertations)政府文件(GovernmentDocuments)/國際組織政策報告及發(fā)表論文(PolicyReportsandPresentedPapers)ICA: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IAMCR: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MediaandCommunicationResearchAEJMC: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如何進行系統(tǒng)的文獻綜述?界定、提煉研究題目好的綜述題目需像研究問題一樣具體(e.g.離婚有繼子女家庭的穩(wěn)定性;犯罪經濟不平等與犯罪率);設計查詢策略確定文獻種類、范圍、所包含的材料類型;界定你所擁有的時間、回溯文獻時間、查詢文獻數量定位研究報告關鍵:使用多種研究策略以抵消單一搜索方式的局限性學術刊物中的論文學術專著博士論文政府文件政策報告及會議論文4、評估研究論文仔細閱讀題目閱讀摘要快速瀏覽引言及結論部分5、做筆記來源文檔(Sourcefile)內容文檔(Contentfile)6、組織筆記量化研究論文結構摘要(Abstract):論文內容的簡短總結,通常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結論。引言(introduction):1)引入寬泛的主題,并過渡到研究所關注的具體問題上;2)建立研究問題的重要性(擴展相關知識、連接過去的研究、強調實用導向…)3)概括理論框架、界定關鍵概念文獻綜述(Literaturereview):1)近年研究成果;2)理論、方法、發(fā)現、評價好的文獻綜述:有選擇的;綜合的、批判-評價的論文完成后此部分需重寫研究方法/假設(Method/Hypothesis):告知讀者具體的數據收集方法、變量如何測量、如何抽樣研究發(fā)現(Findings)討論(Discussion):闡釋研究含義(就建構知識而言、就具體的研究問題而言)、方法論局限結論/總結(Conclusion/Summary):就研究問題、方法、主要發(fā)現及意外結果進行評論;概述未來研究方向附錄(Appendix)參考文獻(Reference)使用互聯(lián)網進行社會研究優(yōu)勢快速、便捷、廉價;易于接入,無時間限制;超鏈接功能,鏈接更多有用信息;遠距離即時傳輸文獻提供多樣信息源及信息格式問題互聯(lián)網信息無質量保證優(yōu)秀且重要的資料無法在網絡中免費獲取查找資料困難且耗費時間不穩(wěn)定、難于保存三、社會研究倫理追求科學知識被研究者的權利學術不端行為(ScientificMisconduct)研究造假(Researchfraud):偽造數據、錯誤地報告研究進程剽竊(Plagiarism):偷竊他人的想法或論文,沒有以引用的形式使用1抄襲他人作品,包括(經過或未經同意地)抄襲其他同學的作品,并聲稱假裝這是原創(chuàng)作品;2你所表述的內容既有自己的觀點,也抄襲了原始作者的大量語言,而且沒有做文獻引注;3用自己的話轉述別人的作品但是沒有提及作品的原始作者、出版者或者網絡地址。常識類知識除外。涉及研究參與者的倫理問題對研究參與者保護的起源社會研究給參與者帶來損害的幾種方式:1人身傷害(PhysicalHarm)2精神虐待/壓力/失去自尊(PsychologicalAbuse,Stress,orLossofSelf-Esteem)3法律傷害(LegalHarm):讓參與者陷入法律困境;收集數據中發(fā)現違法行為4其他傷害:1問卷調查引起焦慮或不舒服2給參與者事業(yè)或收入帶來負面影響5、欺騙(Deception)自愿同意原則(Principleofvoluntaryconsent):不可強迫任何人參與研究;使用欺騙必須告知同意(Informedconsent);最低程度的欺騙;研究結束后將結果告知參與者告知同意(InformedConsent)簡要描述研究目的與程序,包括研究預期時間;陳述可能給參與者帶來的任何風險或不舒服感;確保匿名及對記錄的保密確認研究者,及參與者在哪里可以獲取有關自身權利的信息和有關研究的問題陳述參與者完全自愿,且可在任何時候終止參與陳述可能使用的替代研究程序陳述給參與者帶來的任何好處或補償提供研究簡要結果6、隱秘觀察(CovertObservation)深埋(deepcover):研究者未提及任何研究目的,以完全參與者介入;淺埋(shallowcover):研究者透露正在研究,但模糊研究細節(jié);不隱藏(explicitcover):研究者完全透露其研究目的,并請求同意。支持隱秘觀察的兩個觀點:1)在田野調查中“告知同意”并不實際;2)人類傳播及日常事務中充滿了隱秘觀察的行為。但是,此舉并不符合學術倫理7、特殊群體(SpecialPopulations)學生、監(jiān)獄犯人、雇員、兒童、軍人、無家可歸者、精神障礙者等人士,缺少完全自由或不能自主意識到是否“完全同意”參與研究;除非:1)監(jiān)護人同意,同時2)研究者遵循所有研究倫理;強迫參與研究是不道德的:威逼,或以“好處”利誘8、隱私、匿名及保密社會研究對隱私(Privacy)的侵犯:問卷調查:對于態(tài)度、信仰、背景、行為的調查會暴露詳盡的私人細節(jié);田野調查:詳盡地觀察研究對象行為的各個方面匿名(Anonymity):保護隱私的手段之一,參與者姓名被隱去,以虛假的名字代替;研究者和讀者都不能將“回答”與回答者對應起來。保密(Confidentiality):研究者能夠指認特定研究對象的回答,但是承諾不會將其公開??茖W社群及其倫理道德規(guī)范(codeofethics):科學專業(yè)組織提出的、指導研究實踐的原則及指南,闡明道德及不道德研究行為的界限。源于紐倫堡守則(Nurembergcode)倫理審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reviewboard,IRB)美國聯(lián)邦食品藥品管理局于1974年出臺法令,要求高校和研究所成立"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一切關于人的醫(yī)學藥物等研究。首先向委員會提交研究申請,由委員會進行審查,必要時與申請者面談。包括被研究人員是否了解該研究的危害、被研究對象的身份保密,甚至包括存放資料的電腦安全性等種種細節(jié)。委員會權力非常大,違反規(guī)定的研究人員不但要被開除、取消學位和學術資格,并通報全國高校聯(lián)盟,有時甚至會被移交司法機構,相關機構如所在院系等管理者也要受到不同程度處罰。社會研究道德基本原則科學研究的倫理責任取決于研究者。不可以為私利利用研究參與者或學生。某些形式的告知同意是高度推薦的或必需的。尊重隱私、保密、匿名等所有的保證。不可以強迫或羞辱研究參與者。只有在有需要時才可以欺騙,但必須進行事后報告。使用與研究主題相適合的研究方法。察覺并移除對研究主體的不良后果。預測研究的影響或結果出版的影響。確認研究的贊助者。當做比較研究時與東道國合作。將研究設計的細節(jié)與研究結果一同公布。對結果的解釋要與數據相符合。使用高方法論標準,致力于精確性。不進行秘密研究。第二部分研究的建構第四講研究設計(1)看一遍傳播學研究方法第四講作業(yè)答案研究的三個目的研究問題的形成量化研究設計議題變量語言因果假設檢驗并修改假設假設類型分析單位因果關系中的潛在錯誤研究的時間維度設計研究計劃研究計劃書一、研究的三個目的——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research)旨在探索較新的議題或現象,發(fā)展有關此議題/現象的初級想法,如提煉研究問題、探討進行細致研究的可行性、發(fā)展后續(xù)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方法等。——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旨在通過詞語、數字對情況或事件“畫像”,給出輪廓、類型分類、或概括回答諸如誰、何時、在那里、如何等問題的步驟?!忉屝匝芯浚‥xplanatoryresearch)旨在解釋事件為何發(fā)生,并建立、闡述、擴展或測試理論。一、研究的三個目的三角法(Triangulation):從多種視角觀察事物,以提高精確性。題目:美國電影中的暴力場面測量(triangulationofmeasures):建立三種測量暴力的量化方法:頻率(如,殺人數量、拳擊次數等)、強度(如,尖叫的音量及時間長度、臉部或身體運動中所示的痛感)、電影中明確的圖形展示層次(如,出現尸體、鮮血流淌、身體截肢部分、受傷的特寫鏡頭等)。觀察者(triangulationofobservers):讓5個人對10部美國流行電影進行獨立的觀察,評估并記錄暴力的形式與程度。理論(triangulationoftheory):比較女性主義、功能理論及符號互動論各自如何解釋美國電影中暴力的形式、原因及社會后果。方法(triangulationofmethod):對10部美國電影進行內容分析;以實驗法測量被試對電影中暴力鏡頭的反應;以問卷調查測量受眾對于電影中暴力鏡頭的態(tài)度;對受眾觀影后的行為進行田野觀察。二、研究問題的形成選題的形成途徑1個人經歷2對媒介報道內容的好奇心3你在某領域內的知識積累4解決某一問題5個人價值6日常生活從選題到研究問題研讀文獻,可獲得:精確或略有變化地復述之前的研究項目;探索之前研究中的意外發(fā)現;跟隨作者在文章結尾部分給出的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將現有理論解釋擴展至新的主題或場景;挑戰(zhàn)結論或嘗試拒絕某種關系;將中介過程具體化,并考慮可能的連接關系與他人交流詢問對此主題熟識的人該研究問題的可行性;與對此主題觀點與你不一致的人討論可能的研究問題應用到某特定情境中聚焦主題于某具體的歷史時期或時間段;將主題縮小至某一具體社會或地理區(qū)域;考慮哪些人口/單位的子群體或類型包括在內,他們/它們之間是否有所不同。界定研究目的或所期望的研究結果該研究問題將成為探索性、描述性還是解釋性研究?該研究是應用研究還是基礎性研究?三、量化研究設計議題——變量語言變量類型(variables)自變量(Independentvariables):原因變量,在因果假設中被看做是原因或是決定因變量的因素;因變量(dependentvariables):在因果假設中由自變量導致的結果變量;中介變量(Interveningvariable):在自變量之后,因變量之前;對自變量而言,它是因變量;對因變量而言,它是自變量。E.g.杜克海姆《自殺論》三、量化研究設計議題——因果假設(causalhypothesis):五個特征:至少由兩個變量組成;表達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可表述為一種預測或預期的未來結果;在邏輯上連接研究問題與理論;可證偽,即可被經驗證據所檢驗,并以真或假所示。三、量化研究設計議題——檢驗并修改假設知識的進展很少基于對某一個單一假設的一次檢驗;其發(fā)展總是歷經科學社群的研究者對于很多假設的多次檢驗,從很多假設中篩選出來。每一種假設都是對某一因變量的一種解釋。如果實證不能支持某些假設,這些假設將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得到實證支持的假設將被保留。而研究者不斷地建立新的假設以挑戰(zhàn)那些得到支持的假設。三、量化研究設計議題——假設類型“證明不成立的假設”邏輯(Logicofdisconfirminghypothesis)對命題或理論的直接檢驗的方法往往是不存在的,不過我們可以從這些命題或理論中推導出一些結果。如果原命題或理論是真實的,那么這些結果就會發(fā)生。所以,對理論的證明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理論A意味著某些結果B,記作A=>B;如果A是真實的,且從A到B的演繹推論也是正確的,那么B也必然是真實的。然后我們可以看一看B究竟是否發(fā)生了,如果B沒有發(fā)生(B是錯誤的),那么理論A一定也是錯誤的。相反,如果結果證明B真實的,那么能否得出A必定是真實的結論呢?如果這么做,就會犯“以推論結果來證實前提”的謬誤。如果B是真的,我們可以說A也許是真的。因為可以有許多備擇的理論,也都可以預測B。除非我們同時還能證明不存在任何其他有效的備擇理論C,可以使C=>B,我們不能肯定A必定是真的。遺憾的是,這幾乎不可能做到。因此,我們必須采用排除的方法來代替確實證明的方法。因此,理論應可以以排除的方式來表述。換言之,它必須能推導出一些在陳述方式上可以被否定的假設。例如,假定理論A由如下三個命題組成:1)所有的人都將遵守他們所屬社會的規(guī)范;2)社會X的一種規(guī)范是不許偷竊;3)瓊斯是社會X的一名成員。顯然,如果瓊斯確有偷竊行為,那么這個理論至少有一部分是不正確的。因此,如果B是錯的,我們就能否定A。但是,即使我們知道瓊斯沒有偷竊行為,也不能做出理論A是正確的結論。每當我們有一種可以推論出某些結果的理論時,且我們所能證明的只是這些結果,而不是理論本身,那么,從邏輯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否定這種理論,卻不能肯定它而不冒犯錯誤的風險。零假設(Nullhypothesis):陳述自變量對因變量沒有重要影響的假設。例如:約翰相信住在學校宿舍的學生學習成績比住在校外的學生學習成績好。則零假設為:居住地與成績沒有關系。備擇假設/對立假設(Alternativehypothesis):與零假設配對,陳述自變量對因變量有重要影響的假設。上述案例的備擇假設為:居住在校園與學習成績正相關。雙重負載假設(Double-barreledhypothesis):一個假設中包含兩種關系。例如:貧窮與區(qū)域中高度集中的青年群體導致財產犯罪的增加。貧窮導致財產犯罪的增加;高度集中的青年群體導致犯罪的增加;貧窮及高度集中的青年群體導致犯罪的增加。【交互作用,interactioneffect】三、量化研究設計議題——分析單位(unitsofanalysis)研究什么或研究誰研究的分析單位通常是觀察單位,但有時我們并不直接“觀察”我們的分析單位。有些研究試圖描述或解釋不止一個分析單位。這種情況下,研究者必須清楚他所得出的結論及其所對應的分析單位。個體、群體、組織、社會互動、社會人為事實(人類行為或人類行為的產物)三、量化研究設計議題——因果關系中的潛在錯誤同義反復(Tautology)原因(自變量)與結果(因變量)實際上彼此相同,或一個是另一個的重述。循環(huán)論證不可由經驗數據所驗證。例如:貧窮是由錢少所導致。目的論/最終因存在論(Teleology)某事情由最終目的所導致。有兩種形式:1某事情的發(fā)生是“上帝的旨意”/宿命論,不可由實證所測量;例如:犯罪是人之本性。2違反因果關系的時間順序;缺少真正的自變量(原因變量過于模糊)例如:核心家庭成為西方工業(yè)社會的主導家庭模式,這是人類社會生存發(fā)展的功能。例如:美國成為世界主導力量的宿命,導致了19世紀早期成千上萬的移民進入西部邊界。區(qū)分目標動機與目的論成為班級第一名的目標導致我有了好的成績。區(qū)位謬誤(EcologicalFallacy)分析單位不匹配所導致。實證觀察的層面高于所闡述的因果關系的層面。研究者從一個更大的總體收集數據(組織、國家等),而從這些數據中得出個體行為的結論,即犯了區(qū)位謬誤。例如:紐約有很高的犯罪率。約翰住在紐約,所以他可能偷了我的手表。還原論(Reductionism)分析單位不匹配所導致。實證觀察的層面低于所闡述的因果關系層面。研究者以具體的個體數據解釋宏觀層面的事件。例如:由于約翰失業(yè)且買不起新車,美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衰退。虛假關系(Spuriousness)兩個變量相關,但并非因果關系??床灰姷牡谌齻€因素才是真正的原因。它導致了表面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例:頭發(fā)長度與所看電視節(jié)目類型相關。短頭發(fā)的人傾向于看足球節(jié)目,長頭發(fā)的人傾向于看浪漫肥皂劇。虛假關系:四、研究的時間維度截面研究(Cross-sectionalresearch)歷時研究(Longitudinalresearch):時間序列研究(time-seriesresearch)專題群體研究(panelstudy)世代研究(cohortstudy)案例研究(Case-studyresearch)截面研究(Cross-sectionalresearch)對代表某一時間點的總體或現象的樣本或截面的觀察。檢驗同一時間的很多案例。探索性、描述性研究通常都是截面研究。很多解釋性研究也屬于截面研究。例如:全國性調查都是針對某個時間點而言。歷時研究(longitudinaliresearch)跨時段觀察同一現象(很多案例)。如:田野調查。三種歷時研究:時間序列(time-seriesresearch):收集某一群體/分析單位的相同類型的信息。可看到該群體/分析單位在很長一段時間有關該特征的變化或穩(wěn)定性。專門小組(Panelstudy):小樣本多次訪問;每次訪問同一批受訪者,收集不同時間點的同一批對象的相關信息。e.g.美國民眾的互聯(lián)網使用對公民參與的影響世代研究(cohortstudy):對亞總體或世代歷時變化的研究。但在每次觀察中,數據可能是從不同的成員中收集。案例研究(case-studyresearch)對某一段時期或跨越很多時期的少數個案的盡可能廣泛的信息進行深入檢驗。大多數采用質化研究方法。研究計劃書(proposal)在設計研究計劃的時候,必須寫出計劃的細節(jié),以向他人證明計劃的可行性。所有的研究計劃必須解決以下問題:你打算完成什么,為什么你要做這件事,以及你打算怎樣去完成它。基本要素:標題:簡明扼要,有吸引力。避免“一個關于…的研究”;摘要:300字左右的簡要歸納;引言:為研究問題提供必要的背景。為什么值得研究?如何設定研究問題可能是計劃書寫作最難的部分。文獻回顧:確保不是重復前人的研究;說明你對該問題的了解;闡述你對該問題相關理論和研究的理解;體現你的研究如何與相關研究(文獻)存在聯(lián)系;展現你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批判評價能力;展示你對現有文獻的整合能力;大多數同學的文獻回顧都有如下問題——缺乏組織結構缺乏重點、整體性和連貫性冗長重復沒有引用重要文獻沒有跟上最新進展沒有對所引文獻進行批判分析引用了不相關或不重要的文獻過多依賴二手資料方法:如何解決該問題?應包含足夠的信息,以便讀者判斷該方法是否有效可行研究設計-是問卷調查研究還是一個實驗室的試驗?你將選擇什么樣的設計?研究對象或參與者――誰將會參與你的研究?你將采用什么樣的抽樣程序?研究手段――你將采用什么樣的測量手段或問卷?你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方法?他們是否有效可靠?研究步驟――你打算如何開展研究?有哪些過程將被包括?需要多長時間?結果:你將收集哪些數據,什么樣的統(tǒng)計方法將會用于解答你的研究問題或驗證你的假設?時間表:以學期為單位的時間表;每個學期的目標經費預算撰寫研究計劃時常犯的錯誤1.擬定研究問題時沒有提供合適的背景;2.沒有給研究設定邊界條件;3.沒有引用標志性的研究;4.未準確指出其他研究者在理論和實踐上做出的貢獻;5.未能持續(xù)關注所研究的問題;6.未能給該研究提出一個條理分明和有說服力的論據;7.在次要問題上太多細節(jié),在主要問題上卻細節(jié)不足;8.過于松散,都是泛泛而談,沒有明確的方向。(好的研究建議方向明確,展開論述從容不迫,就像一條連續(xù)的河流);9.過多的引用筆誤和錯誤引用;10.太過冗長或過于簡短;11.沒有遵循美國心理學會寫作格式規(guī)范(APAstyle)。第五講:概念化、操作化與測量為何要測量?概念化與概念定義操作化與操作定義測量的層次評估測量質量的標準一、為何要測量?觀念、概念和現實——“同情心”觀念(conception):表達印象的術語和存于頭腦中的資料標簽。和觀念有關的標簽使我們可以相互交流,而且可以就標簽的含義達成共識。達成共識的過程稱為“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達成共識的結果就是“概念”(concept)。任何真實的事物都是可測量的。但是,一個人是否有“同情心”,我們卻不能客觀地回答。如果我們要想測量“同情心”,就必須明確地規(guī)定同情心的內涵。作為結構的概念科學家測量的三類事物:可直接觀察的事物;不可直接觀察的事物;建構(construct)的事物(IQ,理論的產物)。概念即結構概念的建構來自于思維想象(觀念)上的共識。盡管觀察和經驗都是真實的,但從中得來的觀念和概念卻只是思維的產物。概念沒有現實、正確和客觀的含義,只有那些我們達成共識的概念才有助于特定的目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將模糊的、不精確的觀念(概念)明確化、精確化的思維過程。是從觀察通向作為結構的概念的橋梁。包括描述指標、描述概念的不同方面(維度)指標(indicators):我們所選擇的觀察,它反映我們所要研究的變量。維度(dimensions):概念的一個可指明的方面。E.g.同情心:對人類的同情心、對動物的同情心;感情層面的同情心、行動層面的同情心…;宗教信仰:信仰維度、儀式維度、獻身維度、知識維度…指標互換性(interchangeabilityofindicators)如果多個不同的指標或多或少地代表了同一個概念,而這個概念既真實又可被觀察,代表這些指標的行為就會與代表這個概念的行為一致。E.g.如果100項指標都說明女性比男性更有同情心——不論是你列舉的指標,還是我列舉的指標,那么,即使我們對什么是同情心沒有共識,我們仍然可以說女性比男性更有同情心;如果女性在某些指標上比男性更有同情心,但在另一些指標上剛好相反,那么我們就要考慮這兩套指標是否代表了同情心的不同維度。對概念的詳述(specification)真實定義(realdefinition)概括事物的基本特性或實體的基本屬性。但是,試圖制定概念的“真實”意義的努力只會導致困境:將概念結構錯當成了真實的實體。名義定義(nominaldefinition)某個術語被賦予的意義,它無需真實。操作定義(operationaldefinition)明確、精確地規(guī)定了如何測量一個概念(如何操作)。指涉絕對具體、不會模棱兩可。二、概念化與概念定義從概念到測量:社會科學研究怎樣將一個含義模糊不清的術語轉化成結構化科學研究中的具體測量的步驟?研究者的雙重負擔(doubleburden)有清晰的定義、發(fā)展好的測量工具、認識到所要尋找概念的能力;測量變動的、充滿疑惑的、且可能由于意識到研究人員的測量過程而有所改變的現實生活概念化舉例:如何測量“教師士氣”?“教師士氣”的概念定義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理解“教師士氣”?查詞典:信心、精神、熱情、對某事情的精神狀態(tài)…查文獻:“士氣”或“教師士氣”【群體行為、個體精神狀態(tài)等理論】區(qū)分出概念的兩個極端:高士氣與低士氣教師對某事情的感受:學生、家長、工資、學校管理、其他老師、教學本身…【不同指標還是不同維度?】確定分析單位:學校的所有教師厘清與相關概念的區(qū)別:士氣與情緒有關“教師”的定義三、操作化與操作定義概念化是對抽象概念的界定和詳述;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則是特定研究程序(操作)的發(fā)展,并指向經驗觀察。操作化連接概念定義與具體的測量技巧、進程,或操作化定義的建構。操作定義(operationaldefinition):以具體的操作或研究人員所執(zhí)行的行動來定義。發(fā)展測量的五點建議牢記概念定義開放思維借鑒他人定義預期困難不要忘記分析單位變異的范圍在對任何概念進行操作化時,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變量的變異范圍。對變異屬性的區(qū)分需要達到什么精確程度?【研究目的】確認哪些維度對研究更為重要?確定測量的層次四、測量的層次變量的屬性屬性是變量的特征;變量是一系列屬性的邏輯集合。概念化和操作化可以被視為詳細說明變量及其屬性的過程。變量的屬性要有完備性(exhaustive);變量的各個屬性應具有“互斥性”(mutuallyexclusive)定性測量(nominalmeasures)/名義變量當變量的屬性只有完備性和排他性時,就是定性測量。只表達特征的名稱或特征標簽。例如:性別、政治黨派、出生地、大學專業(yè)等等定序測量(ordinalmeasures)/序列變量可根據變量的屬性進行邏輯排列。不同的屬性代表了變量的多寡程度。根據定序變量,我們除了可以說出兩個人是否一樣之外,還可以說一個比另一個更怎么樣【更保守、更虔誠、更老…】例如:“最高教育程度”【初中畢業(yè)、高中畢業(yè)、大學本科、研究生】;“社會經濟地位”(SES)【高、中、低】注意:教育組別之間的空間距離是無關緊要的。定距測量(intervalmeasures)/間隔變量當屬性之間的實際距離的測量有意義的時候,即為“定距測量”。對這些變量來說,屬性間的邏輯差距可由有意義的標準間距來表達。0不意味著沒有。沒有絕對的0例如:“溫度”;“標準化的智力測驗”定比測量(ratiomeasures)/比例變量變量的屬性除了前面提到的所有特征之外,另一個特征是,它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的(有絕對的0)。例如:年齡、收入符合定距測量基本要求的大部分社會科學變量,也符合定比測量的基本要求。以定比變量比較兩個人,可以說:1)兩個人是否相同;2)其中一個是否比另一個更…;3)他們的差異有多大;4)其中一個是另一個的多少倍。測量層次的意涵在進行研究設計時,要想到與變量層次相應的研究結論。例如:可以確定并報告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但沒辦法報告宗教派別的平均數。有些變量可代表不同的測量層次。一個代表特定測量層次的變量(如定比)也可被視為其低等級測量層次的變量(如定序)。需要的測量層次是由研究計劃中對該變量的分析決定的。最高等級的測量并不是必要的。當研究目的不清晰時,應盡可能獲得最高測量層次的資料。單一或多重指標相當多的變量都有單一的指標例如,性別、一國人口總數有些想要測量的變量卻沒有單一的測量指標。許多概念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每一種解釋都有多種可用指標。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對變量做多重觀察,然后,將得到的多份資料結合在一起,建立一個“混合”(composite)測量。例如,“大學表現”:GPA五、測量質量的評估標準即使某些事物不存在,我們仍有一些標準可以用來判斷對那些事物的測量是否成功。精確性(precision)測量有不同的精度??傮w而言,精確的測量結果比不精確的測量結果要優(yōu)異。但是,高精確度并非絕對必要。操作化概念時必須考慮精度要求。如果研究者不知道到底需要多高的精確度,比較精確的測量會比不太精確的測量要好。準確性(accuracy)描述某人出生于北京市海淀區(qū)學院路,遠比只是說“他出生在中國華北地區(qū)”更精確。但是,如果此人事實上出生在河北,不精確的說法卻比精確說法更準確地反映了事實。信度(Reliability)研究結果反映研究對象實際情況的可靠程度。即,對同一現象進行重復觀察是否可以得到相同的資料。信度檢驗測量工具的穩(wěn)定性。信度并不一定代表準確性。信度(Reliability)的檢查當資料來自同一個觀察者時,信度問題尤其突出。因為沒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阻止觀察者個人的主觀性介入。由于受訪者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不同的訪問者會從同一個受訪者那里得到不同的答案?!緝热莘治觥慨斘覀冏屖茉L者提供自己的信息時,類似的問題也會發(fā)生。問的是對方不能確切回答的問題。問的是根本與對方毫無關系的問題。問的問題過于復雜,受訪者盡管有清楚的觀點卻無法清楚地表達。如何改進信度?清晰地概念化所有概念例:區(qū)分“工作士氣”與相關的概念,如“情緒”、“個性”、“工作態(tài)度”等等;在盡可能精確地水平上測量使用多種變量指標測量使用前測、試測、重復等手段效度(Validity)正確性程度,研究結果說明研究所要說明問題的正確程度。實證測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實含義【共識】。效度是相對于特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側面而言的。表面效度(facevalidity):實證測量的結果與我們的共識或我們頭腦中的印象的吻合程度。例:智力測驗(IQ)對于智商的測量要比檢驗一個人在圖書館看書的時間更為準確。例:測量員工士氣,也許會因為計算員工向工會申訴的次數而發(fā)生分歧,但以“員工向工會申訴數”測量員工士氣,要比測量員工下班后到圖書館借書的數量更為準確。有些概念在學術界已經達成了共識。比如家庭、戶數、雇傭狀況等,這些概念具有實用效度。內容效度(contentvalidity):測量在多大程度上包含了概念的全部含義。例:數學能力測試不能只限于加法,還應包括減法、乘法、除法等。例:測量“偏見”,我們的測量能否反應種族偏見、宗教偏見、性別偏見、年齡偏見等等?效標效度/預測效度(predictivevalidity):由一些外在標準所確定的效度。同時效度(Concurrentvalidity):指標與已經存在且經過效度檢測的指標相連。預測效度(predictivevalidity):指標預期與概念邏輯相關的某未來事件的發(fā)生。建構效度(constructvalidity):將變量與其他變量在理論上的關系作為標準。檢驗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多重指標測量聚合效度(convergentvalidity):對同一概念的多種測量方法結合在一起,以相似的方式運作。區(qū)別效度(discriminantvalidity):某一概念結構的指標結合在一起,同時與相反概念的測量相連。信度和效度的比喻一個好的測量手段應該既是可信的(效度,測到了試圖測量的特征),也是可靠的(信度,測到的結果相對穩(wěn)定)。信度與效度之間的張力信度與效度之間經常存在某種緊張關系。測量員工士氣:策略1:花較多的時間觀察工廠員工;詢問工人;之后進行比較;【更有效度】策略2:查閱公司檔案,考察在一段時間內向工會提出申訴的案件數量?!靖行哦取客ǔ?,可信的操作化定義和測量的具體化會削弱概念的豐富內涵。就像員工士氣不僅僅表現為員工申訴案件的多少一樣。然而,如果允許概念有較多的變化或豐富的內涵,那么在具體的情境下就概念運用達成共識的機會則會大大減少,反而降低了信度。定量的研究更可信,定性的研究更有效。第六講:指標與量表引言——復合測量指標與量表指標的建構量表的類型一、復合測量(Compositemeasureofvariables)任何社會現象皆可測量直接:家庭收入、年齡、民族…間接:職業(yè)聲望、群體互動緊密程度、社會經濟地位…參考其他研究者使用過的測量方式使用已發(fā)展的指標或量表根據自己的研究目的修改已有的指標或量表建立新的測量方式是一個永遠持續(xù)且變動的進程復合測量:基于一項以上資料的測量。采用復合測量的原因:1一些抽象、復雜的概念難以單一指標測量。例:有關態(tài)度、取向的問題【偏見、宗教虔誠、政治傾向、疏離感…】,需設計多個項目,讓每一個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測量變量的某個方面。2定序測量(以多種方法進行測量排序),單一資料往往不足以反應變量的變化范圍。3就資料分析而言,只考慮單項資料,只能獲得某個變量的粗略指標;而一次考慮多項資料,能得到更容易理解和更精確的指標。一篇社論只能部分地反映報紙的政治傾向;多篇社論就能更全面地反映報紙的政治傾向。指標和量表(IndexandScale)以分值分配方式區(qū)別指標(Index)通過單個屬性的分值積累來建立。將一些不同的指標(indicators)整合為一個單獨的分值。概念的不同維度或成分會分別測量,之后將其整合為一個測量。常為定距或定比層次的測量。例:通過加總受訪者贊成的偏見陳述的數量來測量偏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最好的大學、居民價格指數(CPI)量表(Scale)通過對問題的不同反應模式賦予相應的分值,使不同選項反映變量變異程度的強弱或方向。常為定序層次的測量。例:“男性與女性不同”比“女性不應有投票的權利”這句話所代表的歧視程度要弱。指標和量表相同點都是典型的對變量的定序測量(ordinalmeasure);例:宗教虔誠程度、社會經濟地位、偏見、智商…根據具體變量的分析單位進行排序;例:通過指標或量表測量某個人的信仰虔誠程度,并用一個分值使其區(qū)別于其他人。都是變量的復合測量。例:受訪者的宗教虔誠程度得分來源于受訪者對問卷中具體問題的應答,其中每一個問題都是受訪者宗教虔誠程度的一項指標。指標和量表不同點:不同的賦值方式:指標根據受試者賦值;量表根據受試者類型賦值指標對分配給單個屬性的分值進行累積;量表根據對問題的不同反應模式分配分值。量表利用了存在于各種屬性之間的強度結構來確定受訪者類型。二、指標的建構選擇可能的項目;考察其經驗關系;將多個選項結合成指標并賦值;處理缺損資料(missingdata);鑒定指標。1.為復合指標選擇項目標準表面效度(邏輯效度,facevalidity)例:如果要測量政治保守主義,那么選擇的每一個項目都應該在字面上與保守有關;如果要求受訪者回答是否贊同某位著名的保守公眾人物的觀點,那么受訪者的回答在邏輯上必然能夠顯示出他/她是否保守。指標里的每一個項目都要具有表面效度單一維度(Unidimensionality)復合測量應該僅僅代表一個維度,即指標中所有項目都測量同一個概念。例:反映宗教虔誠程度的項目絕對不能包括在測量政治保守程度的項目中。即便這兩個變量有經驗上的相關性?;\統(tǒng)或具體(Generalorspecific)選取項目的最終原則,取決于要對變量進行具體還是籠統(tǒng)的測量。例,要探討宗教儀式參與,就應選擇與參與相關的項目(參加教會聚會、圣餐、懺悔等);但若比較籠統(tǒng)地測量宗教虔誠程度,就必須選取一套均衡的項目,以代表各種不同類型的虔誠表現方式。變異值(Variance)在選擇某個指標項目時,應注意項目之間的變異值。兩種方式保證項目之間存在變異:可以根據受訪者對某變量多個項目的回答,將其分成多個大小相同的群體。選擇彼此有差異的項目。2.經驗關系的檢驗如果兩個項目之間是經驗相關的,我們就能合理地認為兩者都反映了同一變量,也就可以考慮將它們放在同一指標里。例:“女性主義意識形態(tài)”(feministideology),包括:對于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家庭的、性關系等五個維度的信仰與態(tài)度。如果該概念是單一維度的,我們則可以檢驗該測量的聚合效度(convergencevalidity)。若在經驗檢驗中,其中一個信仰領域(比如,性關系)與其他領域明顯不同,則我們可以質疑該概念是否是單一維度。項目之間,存在兩種類型的可能關系:二元關系(Bivariaterelationships):兩變量之間的關系。多元關系(Trivariaterelationships)同一變量衍生出來的指標如果都是有效的測量工具,那么這些指標之間應該存在關系。應該考察指標的所有項目之間的二元關系,以便了解成對項目之間的相對強度(相關系數r)。如果兩個項目之間沒有關系,那么這兩個項目就不是在測量同一個變量。因此,如果某個項目與其他所有項目都不相關,則該項目就應該被排除在考慮之外;如果兩個項目之間有很強的關系,或完全相關(r=1),在建立指標時,就只需要保留其中的一個項目,因為被保留的項目能夠完全涵蓋另一個項目所表達的意義?!敖Y果”指標與“原因”指標如果一些指標本質上是同一個變量的“結果”,則這些指標之間應該存在關系。例如:“自我尊重”測量:1)我是一個好人;2)我對自己的一切感覺都很好。這里,每一個指標都依賴或“反映出”自我尊重的意念。但是,如果每個指標所代表的都是變量的“原因”而不是變量的“結果”,這些指標之間可能正相關,也可能負相關,或者一點關系也沒有。例1:“遭受歧視”變量測量:1)性別;2)種族例2:“社會互動”變量測量:1)與朋友相處的時間;2)與家人相處的時間;3)與同事相處的時間例3:“承受壓力程度”測量:最近是否遭受過1)離婚;2)配偶去世;3)失例:對醫(yī)學院教員的調查,探討“科學視角”對醫(yī)生照顧病人質量的影響【科學取向越強,對待病患的態(tài)度越不近人情】。3個項目檢驗醫(yī)生的“科學取向”作為醫(yī)學院的教員,如何才能讓你最大限度地為教學做貢獻【最佳教學角色】?1.作為職業(yè)醫(yī)生;2.作為醫(yī)學研究者【結果:1/3】如果讓你在醫(yī)學上繼續(xù)深造,你將如何決定自己的最終目標【終極醫(yī)學興趣】?1.照顧病人;2.獲得更多的醫(yī)學知識【結果:2/3】在醫(yī)療研究領域中,你是1)對于報道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更有興趣,還是2)對于探討治療機理的文章更感興趣?【閱讀偏好】【結果:80%】3.指標賦值/權重兩個基本決策:必須確定指標分值的范圍再次考慮變異范圍:1)指標應該有一個范圍;2)指標范圍內每一點應該有足夠的樣本。給每一個回答選項賦值一般而言,使用相同的權重(Weighting);如果指標代表某個變量不同方面的復合情形,那么,每個方面就應該有相同的權重。指標程序的爭議性:“大學排名”指標舉例:綜合大學質量4.處理缺損資料(missingdata)如果缺損資料的樣本量很少,在建立指標和分析資料時可以剔除這些樣本;剩下的資料是否足夠用于分析?剔除缺損資料樣本后會不會導致樣本偏誤?根據既有的回答處理缺損資料;例如,只回答“是”一部分的問題,可將未回答的視為“否”。仔細分析缺損資料,了解其含義;有些受訪者之所以沒有回答某些特定問題,是因為他們很保守,正如對其他項目的回答傾向于保守一樣。若某一項目有多種分值,缺損資料分值可為該分值范圍的中值;例:如果得到的分值有0,1,2,3,4,那么,就可以給缺損資料賦值為2;對于年齡這樣的連續(xù)變量,可以賦值為全部樣本年齡的平均值;用隨機方式給缺損資料賦值。要求:大樣本;多項目以觀察值的比例來取代缺損資料。例:指標由6個項目構成,但從某些受訪者那里只得到4個項目的觀察值。如果受訪者從中獲得了其可能得到的4分(全部分值),那么就可以給指標6分5.指標的鑒定項目/因素分析(itemanalysis/factoranalysis)-內在鑒定基本邏輯:考察單一項目與復合指標彼此相關程度??疾鞆秃蠝y量中所包含的每個項目是具有獨立的貢獻,還是只復制了其他項目的貢獻。如果發(fā)現某個項目對整個指標的貢獻十分貧乏,意味著這個項目的貢獻被其他項目取代了。如果該項目對整個指標毫無助益,應剔除這個項目。外在鑒定(Externalvalidation)基本邏輯:如果指標能充分地測量變量,那么該指標應該同樣能夠成功地預測該變量的其他指標。比如,如果指標真正測量了偏見,那么該指標應該和偏見的其他指標相關。就政治傾向性而言,根據某項指標對受訪者的排序應該可以預測受訪者回答其他問題的狀況。三、量表的建構指標不曾考慮的問題是:并不是每一個變量項目都有同樣的重要性或同樣的強度。量表能通過指標之間的結構,提供更有保障的排序。通常測量個體對于某事的態(tài)度或想法的方向、強度、層次。前提:有相同主觀感受的人會在圖解式評價量表法相同的地方做標記。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ing)1930s,byRensisLikert使用標準化的回答分類【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并以此決定不同項目的相對強度。對某人的態(tài)度進行定序測量總加量表的一種:一個人在量表中的得分由加總而成。要求:1)最少兩個分類;2)不要超過8-9個分類;3)選項需對稱;4)是否需有“中性類別【如“不知道”、“沒意見”“未決定”】例如:羅森博格自尊量表(TheRosenbergSelf-EsteemScale)總體而言,我傾向于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1)一向如此(2)通常是這樣(3)有時是這樣(4)很少是這樣(5)從不是這樣使用李克特量表建立指標SnidermanandHagen(1985)創(chuàng)立了指標以測量女性機會平等及自尊信念。所有的指標都是對分值進行無加權相加的基礎上得出。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ing)賦予各類別的分值是隨意的,并不表示該測量為定距或定比測量。李克特量表的測量僅為定序測量。該量表優(yōu)勢:簡便性該量表劣勢:1)量表項目的不同組合卻可能帶來相同的總分;2)“反應定勢”也是潛在威脅。瑟斯通量表(Thurstonescales)有時我們希望能以連續(xù)數字表達測量,但我們所感興趣的態(tài)度變量有好幾個特征。干洗店A想考察其與主要競爭對手B在某鎮(zhèn)的形象。它將一個人對自己服務的態(tài)度分為4個維度:干洗店位置、時間、服務、費用。除非我們能知道這四個部分如何與核心態(tài)度——干洗店的形象相關,我們不能說總體而言A和B誰更親切。1920s,byLouisThurstone,methodofequal-appearingintervals,斯通等距量表量表邏輯:比較判斷。我們可以辨認每一個被評價的概念是否有“最常見的反應”。如果很多人都認為這兩個事物不同,那么對于這兩者“最常見的反應”也將彼此遠離。根據“裁判”對變量的指標所給出的權重來建構。在變量的指標項目之間建立一種經驗性結構(等距結構)。選擇大概100個變量的可能指標項目(這些陳述需涵蓋概念的方方面面),交給一組裁判(需熟悉此問題),要求每一位裁判對每一個項目的測量變量的強度進行評判(通過賦值1-13來表示)裁判賦值后,研究就要考慮裁判給予每一個項目的分數,選出得到裁判共識最多的項目,剔除沒有得到共識的項目。之后,在得到共識的項目中,選擇代表1-13分的項目。鮑嘎德社會距離量表(Bogardussocialdistancescale)判斷種族、群體之間的社會距離。要求一個群體的成員確定她/他愿意與目標群體保持多遠的距離。1920s,byEmoryBogardus量表邏輯:如果某人愿意接受某種強度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