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住址到刻舟求劍-論休謨認知邏輯在兩個案例中的體現(xiàn)_第1頁
從家庭住址到刻舟求劍-論休謨認知邏輯在兩個案例中的體現(xiàn)_第2頁
從家庭住址到刻舟求劍-論休謨認知邏輯在兩個案例中的體現(xiàn)_第3頁
從家庭住址到刻舟求劍-論休謨認知邏輯在兩個案例中的體現(xiàn)_第4頁
從家庭住址到刻舟求劍-論休謨認知邏輯在兩個案例中的體現(xiàn)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課程名稱: 《人性論》導讀 課程代碼: PHIL119037.01開課院系:哲學學院 考試形式: 課程論文學生姓名:劉智毅學號:12300110015專業(yè):中國語言文學系我的選題:我們在填寫各類表格時一般會如實地填寫家庭住址。請解釋,按照休謨的理論,我們關于自己家庭住址的信念是如何建立在因果關系之上的?摘要:本文嘗試著用休謨的觀點解釋我們在填寫家庭住址時所依據(jù)的認識論邏輯,并舉出“刻舟求劍”的例子與之進行對照解讀,從中發(fā)現(xiàn)休謨哲學理論,特別是認識論思想的普遍意義。關鍵詞:信念想象因果關系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從“家庭住址”到“刻舟求劍”——論休謨認知邏輯在兩個案例中的體現(xiàn)休謨的懷疑主義是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推廣到極致的產(chǎn)物,是以經(jīng)驗論為基礎的唯心主義認識論體系。他的懷疑主義哲學理論雖然具有相當?shù)奈ㄐ纳?,卻并不意味著懷疑論本身是謬誤的。休謨的懷疑主義屢屢讓人們不得不對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認知方式產(chǎn)生反省和質疑,并在這一過程中真正找到自身思維邏輯的缺陷。因此,盡管已經(jīng)掌握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我們依然有必要借助休謨的懷疑主義哲學,重新思考以往的認知思路,從而完成對自己、對世界的再認識。本文嘗試著結合休謨關于信念、想象和因果關系的相關論述,解釋“填寫家庭住址”這一簡單行為背后所反映出的認識論問題,并通過一些類似的例子,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怎樣把一些超越感官經(jīng)驗的信念建立因果關系之上的。一、“填寫家庭住址”所體現(xiàn)出的認識論邏輯“填寫家庭住址”這一案例需要進行一定的闡釋?!凹彝プ≈贰睂τ谖覀兌?,是一種不需要具體感官經(jīng)驗支撐的信念。在填寫表格的時候,我們可能與自己真實的家在空間上隔得十分遙遠,我們看不到、聞不到也觸不到那座千里之外的房子,但感官經(jīng)驗的缺失并不妨礙我們準確地在表格上寫下自己的家是在哪座城市、哪條街和哪一號。我們完全憑借著對那個具體地址的記憶填寫表格,而不需要拿著表格親自回到自家門前,確認那座房子依然存在,沒有因為天災人禍而消失,并用眼睛看著房子的門牌號,一邊看一邊填寫家庭住址。我們不需要努力尋求經(jīng)驗的支持,而填寫下的家庭地址最后也往往可以被證明是正確的。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生活常識,實際上與經(jīng)驗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是有所沖突的。在貝克萊等經(jīng)驗主義者看來,”可感物的實在性就在于被感知匕只有能被具體感官感知的事物,才是存在著的事物。換言之,當我們在填寫家庭住址時,因為沒有任何感官可以感知到那座房子,所以我們的家其實是不存在的,我們在表格上填寫下的那幾行家庭住址,實際上毫無意義。這種觀點看似荒謬,仔細想來卻不無道理,因為在我們滿懷信心地填寫家庭住址的同時,我們的家可能正在遭遇一場大地震,地震把地址上的房屋都摧毀了,那座被稱為家的房子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又或者我們因為記憶的偏差而填錯了地址。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我們的確需要感官經(jīng)驗的支持,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親自感知到家依然存在,或者確認自己沒有填錯住址。1《西方哲學史》(下卷)第204頁,(英)羅素著,馬元德譯,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因此,“填寫家庭住址”的案例事實上反映出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與生活常識之間的沖突。休謨正是希望用他的邏輯方法調和這種矛盾,使經(jīng)驗主義哲學的觀點能夠與普通人的生活常識達成同一。首先,休謨在“印象”和“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了“信念”這一概念。上述案例中,“家庭住址”不是依賴于感官經(jīng)驗的印象,而是帶有強烈心理傾向的信念。按照休謨的定義,信念是“和現(xiàn)前一個印象關聯(lián)著的或聯(lián)結著的一個生動的觀念”,是“由于和一個現(xiàn)前印象相關而被產(chǎn)生出的一個生動的觀念1”。之所以把“家庭住址”理解為信念,是因為在長時間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于自己家庭的地理位置已經(jīng)相當確定熟悉——換句話說,家庭住址作為一種存在的對象,已經(jīng)能通過印象在我們的心靈中產(chǎn)生具有相當強力和活潑性的觀念。當心靈經(jīng)常地固定于同一個對象上,或者順利地、不知不覺地順著一些關聯(lián)的對象向前移動時,這時那種心理傾向就有了長得很多的持續(xù)時間……它就由于心理傾向由那個印象自然地推移到關聯(lián)的對象,而對于那些關聯(lián)的對象形成一個較為生動的觀念。2”當家庭住址作為一種信念存在的時候,它就比其他普通觀念擁有更長的活潑期,因而,這種信念依靠心理傾向的維持,暫時脫離經(jīng)驗和印象的束縛,是很有可能的。即使我們沒有用感官感知到“家”,沒有直接獲得關于“家”的印象,也依然可以憑借心理傾向對“家庭住址”保持生動的觀念。簡言之,休謨用“信念”這一概念對籠而統(tǒng)之的“觀念”進行了區(qū)分,允許存在兩種不同的“觀念”,即微弱的、不活潑的、必須時時依賴印象才能產(chǎn)生的普通觀念,以及強烈的、活潑的、不一定每次都要由印象刺激而成的“信念”3。進行了這樣的區(qū)分后,休謨成功地使“印象”與“觀念”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靈活,“印象產(chǎn)生并決定觀念”的原則不再僵硬死板,不再阻礙經(jīng)驗主義哲學對紛繁復雜的生活現(xiàn)象作出解釋。把家庭住址歸類為一種信念,為接下來的論證提供了足夠的方便。其次,在提出了“信念”的概念后,休謨嘗試著為信念找到繼續(xù)存在和獨立存在的依據(jù)。???? ????“填寫家庭住址”之所以與經(jīng)驗主義哲學發(fā)生沖突,是因為有兩個存在爭議的問題:1、“當物體不呈現(xiàn)于感官時,我們?yōu)槭裁催€以一種繼續(xù)的存在賦予它們";2、“我們?yōu)槭裁醇僭O它們有獨立于心靈和知覺以外的一種存在”4。不妨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填寫家庭住址時,我們沒有通過感官看到自己的家,只是通過心靈中的信念暫時相信它的存在,那么我們是否應該認為“家”是外在于我們心靈的感知的呢?休謨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因為“家庭住址”作為1《人性論》(上冊)第114?115頁,(英)休謨著,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2《人性論》(上冊)第118頁,(英)休謨著,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3當然,信念作為觀念的一種,最初必然要來自于某種印象。它的特殊性在于對印象的依賴程度比較低。4《人性論》(上冊)第214頁,(英)休謨著,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一種信念,作為觀念的特殊形式,必然要與印象發(fā)生聯(lián)系,而印象生成的根本原因,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對心靈產(chǎn)生了一定的刺激。只要肯定“家庭住址”是一種信念,就意味著未被感官感覺到的“家”在心靈的外部一定有其獨立性的存在。然而,在“填寫家庭住址”案例中,最大的問題不在于“家”的存在是否是獨立的,而在于這種存在是否在填寫住址時依然繼續(xù)保持。之前說過,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觀點之所以有一定的道理,是因為缺少了感官經(jīng)驗的支持,我們事實上無法確定一件事物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是否像我們在信念中所認為的那樣繼續(xù)存在著。如果在填寫家庭住址時,沒有親眼看見所填地址上的那座房子,我們其實并不能胸有成竹地肯定自己沒有填錯地址或自己的家沒有毀于一場災難。休謨在這個問題上的回答略顯含糊:”對象的存在如果獨立于知覺之外,而與知覺有所區(qū)別的,那么這些對象即使不被知覺,也必然繼續(xù)存在。1"但到后來,他成功地用“想象”解釋了繼續(xù)存在的必然性。休謨把“想象”看成是“信念”的伴生物,認為信念“是一種生動的想象2",“如果信念是一種單純的思想活動,沒有任何特殊的想象方式,或者說是不賦有一種強力和活潑性,那它必然會毀滅自己3”。休謨在這里其實完成了一種思路的轉化,他避免直截了當?shù)厝プC明與信念相聯(lián)系的客觀事物必然繼續(xù)存在(當然,這種證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現(xiàn)實生活的很多經(jīng)驗恰恰表明,我們所以為還存在的東西其實已經(jīng)不復存在),而是通過賦予信念“想象方式”的辦法,使信念比普通觀念更能容許偏差甚至錯誤的發(fā)生。在休謨眼里,觀念是對印象的精確復制,觀念的精確度決定于印象的精確度。而至于信念,雖然作為觀念的一種,它無法脫離印象的制約,但由于“想象”的介入和干預,它的精確度有可能低于普通的觀念,在內容表象上具有更大的模糊性。這樣,信念就不必要對所表象的事物負全責,它只需要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與事物的固有屬性達成同一就可以了。而恰恰由于這種“經(jīng)常性的同一”,我們可以認為與信念相聯(lián)系的事物的存在也是經(jīng)常性的,連貫的和繼續(xù)的?;氐缴鲜霭咐?,我們填寫表格時對于家庭住址的信念,并不是基于對“家”的印象的復制,而是基于對“家”的想象。我們想象著自己的家正坐落在某座城市的某條街上,并把想象的結果填進表格中。盡管這種想象使我們在特殊情況下(如發(fā)生自然災害時)無法正確地反映“家”的狀況,使沒有感官經(jīng)驗支撐的信念會偶爾滯后于依托感官經(jīng)驗的觀念,但在大部分時間里,我們依然可以充分相信這樣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家是在表格上所填的地址那里。最后,基于上文的一些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解釋在“填寫家庭住址”案例中,“因1《人性論》(上冊)第214頁,(英)休謨著,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2《人性論》(上冊)第212頁,(英)休謨著,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3《人性論》(上冊)第210頁,(英)休謨著,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果關系”是如何得到體現(xiàn)的。休謨把“因果關系”作為連接印象和觀念的最有效的方式:“在不單是由觀念所決定的那三種關系中(即類似、時空接近和因果關系——引者注),唯一能夠推溯到我們感官以外,并把我們看不見、觸不著的存在和對象報告于我們的,就是因果關???系1"、“只有因果關系才產(chǎn)生了那樣一種聯(lián)系,使我們由于一個對象的存在或活動而相信、?????在這以后或以前有任何其他的存在或活動。2”“家庭住址”的信念是以結果的角色出現(xiàn)的,在此之前,我們關于“家”的印象,以及圍繞這一印象所進行的全部思維活動,都構成信念形成的原因。理由是:1、“家”的印象與“家庭住址”的信念往往在時空上屬于接近關系。我們一般在對“家”的相關屬性——如組成人員、親屬關系——進行了解后,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觀念,特別是“家庭住址”這一類客觀的、無需細想的問題,我們的信念會產(chǎn)生得更快更早;2、觀念演變?yōu)樾拍?,需要有心理傾向的形成。而如上文所說,“家庭住址”的信念正是來自于我們心中傾向于認為確定的、必然的、無需懷疑的那個事實。即使沒有印象的支持,心理傾向依然可以把“家庭住址”(結果)和產(chǎn)生這一信念的客觀實在(原因)聯(lián)系起來;3、“填寫家庭住址”這一行為最大的特點,是對象連同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沒有同時呈現(xiàn)于感官之前。因此,當我們寫下某個確切地址的時候,我們所做的并不是知覺,而是推理。知覺可以通過類似關系和時空接近完成,而推理則只能在因果關系的支持下進行??傊?,我們因為確信“家”在某個時刻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根據(jù)因果推理,相信“家”在該時刻以后也是真實存在的。休謨的理論由此調和了一對看似無法解決的矛盾,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采用的認知方式不再與經(jīng)驗主義哲學原則構成沖突。二、“刻舟求劍”的邏輯合理性:從“填寫家庭住址”想開去然而,如果把上文中的邏輯進行推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悖論,例如所有人都耳熟能詳?shù)摹翱讨矍髣Α钡墓适?。劍從船舷落入水中,人在落水處做上記號。當船靠岸時,人從記號所在的地方入水尋劍,卻一無所得。這個故事與“填寫家庭住址”的案例多有相似之處。第一,落水的劍和家庭住址一樣,都脫離于人的感官經(jīng)驗,人看不到也觸不到。第二,人之確信劍和住址必然存在,都是出于某種信念。人因為劍和家的刺激而產(chǎn)生相應的印象,進而產(chǎn)生相應的觀念,觀念又最終通過想象成為信念。尋劍人在船靠岸時十分肯定劍一定就在落水處的正下方,正如我們在填寫表格時十分肯定家一定就在我們填寫的地方,雖然這種肯定本質上只是來源于心靈的想象。因此,“刻舟求劍”與“填寫家庭住址”在認識論邏輯1《人性論》(上冊)第90頁,(英)休謨著,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2《人性論》(上冊)第89頁,(英)休謨著,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12300110015劉智毅PHIL119037.01《人性論》導讀上是基本相同的,那么為什么前者被證明是謬誤的,而后者則通常會是正確的呢?本文嘗試提出一種理解方式,即認識結果的正確與否并不關涉認識邏輯的合理與否,某個認識可能是錯誤的,但它出自一種完全合理的邏輯??讨矍髣褪沁@樣一個例子。在這個寓言中,人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找到寶劍。由于劍已經(jīng)落入水中,人是無法通過感官經(jīng)驗的途徑確定劍的位置的,尋劍人唯一可以采取的辦法是進行想象,利用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彌補類似關系和時空接近的缺失。此處的因果關系可以表述為:劍從船舷落水(原因)一劍在記號的下方(結果)。除了進行這樣的想象,建立這樣的因果關系,尋劍人無法通過其他方法把關于劍的信念和劍的實體存在連接起來。在進行想象和構建因果關系的過程中,尋劍人對于上述的結果產(chǎn)生了具有心理傾向的信念,他認為“劍在記號下方”是一個不用反思,無需懷疑的事實,就像我們對于“家在所填住址上方”懷有充分的確信一樣。事實上,當感官經(jīng)驗因為某種原因暫時缺位時,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重復上述的邏輯過程,區(qū)別僅在于有些人能得到正確的認識,而有些人會產(chǎn)生荒謬的想法。但無論如何,這種邏輯過程總是合理的、必然的。因此,“刻舟求劍”中所體現(xiàn)的認識邏輯與休謨的觀點其實并無沖突的,從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角度看也是合乎情理的——只要我們肯定“填寫家庭住址”案例中一個正常人的思維方式。尋劍人犯的錯誤,不在于采用了這樣的認識邏輯,而僅僅在于在建立因果關系的時候,沒有對該關系的合理性做出必要的判斷。換言之,“刻舟求劍”之所以最終被證明為謬誤,只是因為尋劍人確信了“劍在記號下方”這個錯誤的結果,而不是因為他想到了“劍在記號下方”這個錯誤的結果。明于此,我們才能從更加深層次的角度,把握這個寓言背后關于認知邏輯和思維方法的哲學意義。三、后記按照羅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