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石鐘山記》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石鐘山記》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石鐘山記》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石鐘山記》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石鐘山記

軾統(tǒng)編新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文化景觀。她像一座玲瓏剔透的天然美景聳立在鄱陽湖與長江交匯的江西九江市湖口縣雙鐘鎮(zhèn)。

自古有上下石鐘山之分,其南臨匡廬,北鎮(zhèn)長江,俯瞰鄱陽湖,煙波浩淼;眺望長江,白浪滔滔,江湖交匯,水分兩色,天然匯成了一幅壯觀奇妙的涇渭圖,天工造化,嘆為觀止。

現(xiàn)開放的下石鐘山,海拔57米,全山面積為九萬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巖,第四紀冰川遺跡,控江扼湖,為“八省通衢”,集亭、臺、樓、閣、塔、榭、舫、廊等20多種古典建筑為一體,是典型的江南園林。聯(lián)合國專家稱石鐘山集風光、古跡、名勝、園林于一身,堪稱世界之最。激趣導(dǎo)入學習目標1、梳理課文內(nèi)容2、概括課文主旨3、積累本課文言字詞學生自學自讀文章,說說《石鐘山》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方法指導(dǎo):一讀,二畫(關(guān)鍵詞),三找(知識點),四梳理,五結(jié)論。(強調(diào):認真看,不要瀏覽,動筆勾畫)自學指導(dǎo)一1、自主梳理課文內(nèi)容2、明確課文主旨游因——質(zhì)疑酈說游歷——解疑看法——因聲命名方法游感——結(jié)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抒發(fā)感想記李說——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實地考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課文結(jié)構(gòu)課文主旨《石鐘山記》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游石鐘山后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記。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diào)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diào)查。在藝術(shù)上,此文具有結(jié)構(gòu)獨特、行文曲折、修飾巧妙、語言靈活等特色。自學指導(dǎo)二

梳理文章的文言知識1.空中而多竅古義:中間是空的;今義:天空之中。2.自以為得其實古義:事情的真相;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一、古今異義3.余方心動欲還古義:內(nèi)心驚恐。今義:內(nèi)心有所觸動4.與風水相吞吐古義:風和水。今義:住宅基地、墳地等的地理形勢

一、古今異義(一)名詞作動詞1.微風鼓浪 (激蕩,掀動)2.而此獨以鐘名 (命名)(二)使動用法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使……鳴)

詞類活用1.鼓(1)噌吰如鐘鼓不絕 (一種打擊樂器)(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擊鼓)一詞多義2.殆(1)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大概)(2)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秋水》 (危險)(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十二章》 (疑惑)(4)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幾乎,近于)一詞多義3.莫(1)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沒有誰)(2)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赤壁之戰(zhàn)》 (不要,不可)(3)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沒有誰、沒有人)一詞多義3.莫(1)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沒有誰)(2)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赤壁之戰(zhàn)》 (不要,不可)(3)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沒有誰、沒有人)一詞多義4.發(fā)(1)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發(fā)生,發(fā)出)(2)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賣油翁》 (發(fā)射,射出)(3)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出發(fā))(4)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興起,被任用)(5)發(fā)閭左適戍漁陽《陳涉世家》 (征發(fā),征調(diào))一詞多義5.何(1)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為什么)(2)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怎么)(3)水何澹?!队^滄海》 (多么)(4)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什么)(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哪里)一詞多義1.判斷句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判斷句,者……也,表判斷)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者……也”表判斷此世所以不傳也“也”表判斷此鸛鶴也“也”表判斷特殊句式2.賓語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余是以記之“是”是介詞“以”的賓語特殊句式3.定語前置石之鏗然有聲者 “之”,定語后置的標志)特殊句式4.狀語后置得雙石于潭上 “于潭上”是修飾“得”的狀語而大聲發(fā)于水上“于水上”是修飾“發(fā)”的狀語特殊句式整理知識背誦記憶1.《石鐘山記》一文,蘇軾用一個定語從句“,”來否定唐代李渤對石鐘山名字來歷的看法。2.《石鐘山記》中除卻酈道元“言之不詳”的原因外,石鐘山得名緣由沒能流傳下來,還因為“,;?!?.蘇軾在《石鐘山記》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總結(jié)出一個結(jié)論:,?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點明了全篇的主旨。4.《石鐘山記》中,酈道元認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5.《石鐘山記》記載,蘇軾為了探究石鐘山命名的原因,與兒子一起泛舟絕壁下,見到:,,。運用比喻的手法刻畫出石頭形狀怪異,渲染出陰森恐怖的氣氛。當堂訓(xùn)練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2、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3、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4、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5、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