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晚清西學東漸的文化傳播學研究概論
一中國古代曾長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是,個體農(nóng)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歷代王朝奉行的“重農(nóng)抑商”政策、長期積淀于人們腦海中的“重義輕利”觀念全面地遏制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高度集權的專制統(tǒng)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鉗制、以儒家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極大地制約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傳統(tǒng)社會等級制度下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育理念、科舉制度中以儒家經(jīng)義為標準的人才觀嚴重地禁錮了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這一切都決定了中國社會只能在傳統(tǒng)體制內(nèi)踟躕前行,而難以發(fā)生質的突破。當西方國家于13世紀末開始文藝復興、16~17世紀進行宗教改革、18世紀掀起啟蒙運動之際,中國的知識精英們卻在高談“道”“數(shù)”“氣”“理”“心”“性”,或倡言“人倫者,天理也”[1];或宣稱要“存天理,滅人欲”;或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或堅信“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3]。宋明理學雖然標志著中國文化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卻主要是對因受佛教、道教沖擊而一度趨向沒落的儒學的復興,未能突破傳統(tǒng)文化的窠臼。經(jīng)過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之后,西方國家相繼爆發(fā)資產(chǎn)階級革命,先后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并陸續(xù)通過工業(yè)革命步入了機器工業(yè)時代;而中國社會只是在一步步完善著傳統(tǒng)體制,盡管清朝前期也出現(xiàn)過驕人的“康乾盛世”,但這種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農(nóng)業(yè)文明與西方以蒸汽機的發(fā)明與使用為標志的工業(yè)文明已不可同日而語。歷史無情地宣告了中國已經(jīng)落后于西方這一嚴酷的事實。能夠比較直觀地反映中西落差的歷史事實是:17世紀40年代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幾乎同時分別發(fā)生了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在西方,英國于1640年爆發(fā)資產(chǎn)階級革命,隨即建立資產(chǎn)階級政權,這一事件不但標志著英國由封建社會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而且曾長期被史學界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4];在中國,偏居山海關外的滿族政權乘李自成起義之機于1644年揮師入關,取代了大明王朝,中國歷史由此進入大清王朝統(tǒng)治時期。大約兩個半世紀之后,中國才于1911年爆發(fā)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權。若有人據(jù)此認為:清王朝統(tǒng)治的260余年就是中國落后于西方先進國家的時間差距,雖不夠十分確切,大體上也相差無幾吧。二在中國逐步落后于西方的過程中發(fā)生的西學東漸現(xiàn)象,一開始就帶有向落后地區(qū)傳播西方先進文化的性質。隨著中西差距的日益拉大,西學東漸的這種進步意義也越來越重要了。及至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強行把中國納入世界殖民體系之后,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事實使中華民族迭遭屈辱。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使中華民族走上自強自立的道路,學習西方成為一代代觀念超前的中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西學東漸更是一度被視為緊扣時代脈搏、關系到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熱門話題。如此重要的歷史課題,卻一度因為與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夠密切而被漠視,受到冷落。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涌起、國門全面敞開之后,這一課題的價值日益彰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投入這方面的研究,至今已經(jīng)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30余年在報紙雜志發(fā)表與收錄相關學術會議論文集的論文,以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以西學東漸為題者已有600余篇,內(nèi)容涉及西學東漸的更是多達50000余篇。[5]另外,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03年9月出版了卓新平先生主編的《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了章開沅先生的《傳播與植根:基督教與中西文化交流論集》。商務印書館于2008年4月、2009年12月、2010年1月、2013年11月分別出版了中山大學西學東漸文獻館主編的《西學東漸研究》第一、二、三、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6月出版了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與出版博物館合編的論文集《西學東漸與東亞近代知識的形成和交流》。2012年8月出版了鄒振環(huán)先生的論文集《疏通知譯史》。這一時期我國內(nèi)地學者出版的以西學東漸為主要研究內(nèi)容的學術著作有40余部,具體情況可參見表1。[6]此外,日本學者增田涉著《西學東漸與中日文化交流》一書,經(jīng)由其民、周啟乾翻譯,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于1993年12月出版,增田涉的另一部著作《西學東漸與中國事情》同樣經(jīng)由其民、周啟乾翻譯,由江蘇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11月出版。意大利學者馬西尼的著作《東亞與歐洲文化的早期相遇:東西文化交流史論》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12年1月出版。表1西學東漸研究書目序號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1《西學東漸與自由意識》易升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2《西學東漸與明清之際教育思潮》白莉民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年9月3《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醫(yī)學思潮》李經(jīng)緯、鄢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6月4《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嚴昌洪湖南出版社1991年1月5《西學東漸》趙頌堯、吳齊甘肅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6《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熊月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7《西方文化與中國社會——西學東漸史論》寶成關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8《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鄒振環(huán)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年1月9《西學東漸與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朱國仁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10《西學東漸——東方近代思想史話》萬方(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11《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劉登閣、周云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12《西學東漸——科學在中國的傳播》樊洪業(yè)、王揚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3月13《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為中心》鄒振環(huán)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14《清初士人與西學》徐海松東方出版社2000年12月15《西學東漸與中日兩國的對應:中日西學比較研究》趙德宇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6月16《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于桂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17《天文西學東漸集》江曉原、鈕衛(wèi)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1月18《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教育思潮》栗洪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19《〈萬國公報〉與晚清中西文化交流》楊代春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20《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吳伯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2月21《西學與變法——〈萬國公報〉研究》王林齊魯書社2004年4月22《西學東漸與明清實學》李志軍巴蜀書社2004年8月23《魏源與西學東漸——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艱難歷程》彭大成、韓秀珍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24《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至1900年西方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鄒振環(huán)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25《傳教士與西學東漸》尚智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26《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鄒小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27《西學東漸:中日近代化比較研究》渡邊與五郎、李素楨、田育誠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28《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陳平原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10月29《洋務教育與西學東漸》劉虹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30《異文化博弈:中國現(xiàn)代留歐學人與西學東漸》葉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31《沖突抑或融合:明清之際浙江學人與西學東漸》賈慶軍海洋出版社2009年7月32《晚清之“西政”東漸及本土回應》孫青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10月33《西學東漸與清代前期數(shù)學》趙暉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34《西學東漸之序章——明末清初耶穌會史新論》黃正謙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6月35《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梁啟超與西學東漸》郭剛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36《王徵與晚明西學東漸》毛瑞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37《晚明漢文西學經(jīng)典:編譯、詮釋、流傳與影響》鄒振環(huán)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38《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張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39《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教育變遷》孫邦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40《西學東漸與教材引進史研究》楊啟寧、李平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41《漫說中國歷史·西學東漸》《漫說中國歷史》編委會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13年7月42《西學東漸在肇慶》劉明強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Excel下載表1西學東漸研究書目表1所列以西學東漸為主要內(nèi)容的42部著作,多以西學的某一領域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的某一方面為主題,具體情況大致可以概括如下:(1)可以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的有5部,其中總體介紹自然科學的與分別專門介紹數(shù)學、天文學、地理學、醫(yī)學的各1部,約占11.9%;(2)可以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范疇的有11部,其中研究教育思潮與教育狀況的有5部,研究歷史學的2部,研究政治學、自由意識、東方近代思想、社會風俗的各1部,約占26.2%;(3)論述學術流派、歷史人物(團體)與西學東漸關系的有10部,其中有關各種學人群體的3部,有關教會組織與傳教士的2部,有關明清實學、康雍乾三帝、王徵、魏源、梁啟超的各1部,約占23.8%;(4)將中日兩國所受西學東漸影響加以比較的有3部,約占7.1%;(5)專門研究《萬國公報》在華影響的有2部,約占4.8%;(6)側重于研究中西文化交流與國人對西學態(tài)度的2部,約占4.8%;(7)分別研究晚清畫報、教材引進與某一地區(qū)西學東漸的各1部,約占7.1%。上述各類著作一共為36部,約占總數(shù)的85.7%。另外有3部介紹漢譯西學書目和內(nèi)容的,盡管編著者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基本上屬于資料性的。從總體上全面介紹或系統(tǒng)論述西學東漸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僅有3部,約占7.1%。西學東漸研究領域或專題的多樣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學東漸內(nèi)容的廣博。晚清時期傳入中國的西學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幾乎是無處不在的。這種狀況決定了這一課題內(nèi)涵的博大精深,要從整體上進行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是相當不容易的,在這方面所取得的足以稱道的成果應數(shù)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與寶成關《西方文化與中國社會——西學東漸史論》。熊月之先生的《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一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4年8月初版,全書64.3萬字。該書“以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的關系為研究對象”,盡管由于當時輸華西學門類過于龐雜,“不可能對每門學科傳入中國的情況都細加研究,而只能選擇其中與中國文化反差較大、對中國社會影響較大的部分進行研究”,作者還是將西學傳播所涉及的“傳播主體(中外譯員、學校教習、報刊編輯)、傳播機構(譯書機構、新式學校)、傳播內(nèi)容、傳播方式、傳播過程、受傳對象、受眾反應”都列為該書的“主要研究對象”[7]。“這部著作內(nèi)容豐富,資料翔實,在不少問題上都提供了新的資料或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學術見解。”[8]為了廣泛搜尋資料,作者通過不同的渠道“不僅充分利用了國內(nèi)圖書館、大專院校和科研機關的藏書,而且利用了美國、英國國家圖書館和大學收藏的文獻檔案”[9];為了更好地闡釋西學東漸這一文化傳播現(xiàn)象,作者在運用傳播學原理方面盡可能地做了有益的嘗試。在對人類文明進程的總體把握上,作者認為“人類對文明的判斷和追求,有相同或相通之處”,“追求真善美是人類的通性,人類對真善美的理解也有相通的地方。事實上,任何文化交流,都是以交流雙方對真善美判斷的共同性、互通性為前提的”,“對真善美認識和追求的邏輯,才是西學東漸的內(nèi)在邏輯”[10]。盡管有學者對此發(fā)表了不同看法,還是應該承認:這一觀點為研究晚清時期的西學東漸、貫穿古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乃至于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由于該書在學術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反響,很快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3月重出了修訂版。寶成關先生的《西方文化與中國社會——西學東漸史論》一書由吉林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12月出版,全書42.8萬字。作者在“前言”中開宗明義地宣布:該書以“1583~1919年間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為研究范圍,“在撰述上嚴格按其歷史演進與邏輯發(fā)展,著重考察:一、每個時期究竟輸入了哪些西方文化?二、中國從中攝取了什么?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三、它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怎樣,發(fā)生了哪些沖突?又怎樣融合起來的?四、當時的文化政策或朝野文化觀念對西學輸入有哪些影響,其利弊得失如何?在以上四個方面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最后大體揭示出300余年中西文化交流的軌跡,進而摸索出其間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利于正確處理中西文化關系,促進現(xiàn)代化建設”[11]?!皬目傮w上講,書中考察的范圍不僅囊括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門類,而且包含了中國政府的文化政策、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等內(nèi)容。具體而言,涉及了近代自然科學的各個門類,資產(chǎn)階級社會政治學說的各種分支,中西文化沖突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西學影響下近代中國各種社會思潮的形成與演化等等”,“內(nèi)涵的廣博充實”成為該書的一大特色;作者不但“非常注意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在許多問題上又不囿于成說,而是通過自己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從事這樣的研究,不但需要有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需要有貫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文化素養(yǎng)。正是在后一個方面,作者顯示了厚實的學術功力”。[12]毋庸諱言,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一樣,上述兩部著作在標志著西學東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也存在著美中不足的缺憾。僅就內(nèi)容安排而言,“中國近代外交使臣、出國游歷考察的官員有關西方政治制度、風物人情的日記、奏報也是一批很有價值的資料”,兩書基本未涉及;熊月之先生的《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對“二十世紀初西學涌來的敘述分量則略顯薄弱”[13];寶成關先生的《西方文化與中國社會——西學東漸史論》對近代以后西學輸入的次要方面“明顯未能兼顧”,“戊戌以后書中基本上就未再提及自然科學輸入的情況了”;清末新政“客觀上畢竟變動了政權組織形式,在中央成立了資政院,在各省設立了咨議局,還制定了具有近代性質的‘癸卯學制’和新軍編制等等,這些當然也是西學東漸的一種反映,作者顯然忽略了制度層面西方文化的輸入和影響。而在重點論述各種資產(chǎn)階級社會政治學說的傳播時,書中也未涉及西方教育思想、軍事理論等傳入中國的情況”[14]。這種缺憾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西學東漸課題內(nèi)涵的廣博,窮一人之力很難面面俱到、巨細無遺。于是,更多的學者是選擇西學的某一領域進行專題研究的,盡管一部部力作相繼問世,仍遠不足以涵蓋晚清輸華西學之全部,仍然給后來的研究者留下了極大的學術空間,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西學東漸依然會是部分史學研究工作者所熱衷的課題,相信會有更多的青年史學工作者陸續(xù)步入這一研究領域。三西方近代文化輸入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83年9月抵達廣東肇慶時?!袄敻]明萬歷時航海到廣東,是為西法入中國之始?!盵15]此后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以及各種社會政治學說陸續(xù)傳入中國,誠如寶成關先生所言,西學東漸的歷程“實際上至今尚未結束”[16]。漫長的西學東漸歷程充滿了艱難曲折,很自然地呈現(xiàn)出不同的階段性。就其客觀的延續(xù)過程而言,清朝雍正年間實行嚴厲禁教政策,一度使西學東漸歷程中斷了80余年,明顯地將其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但是,英籍基督教新教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Morrison)于1807年9月再至廣州后,承續(xù)的依然是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未竟的傳教之業(yè),西學東漸的性質和內(nèi)容都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將其截然分開又難以概括出二者有何不同的階段性特點。對此,一些學者對西學東漸提出了不同的階段劃分方法,如:寶成關先生認為,“從1583年利瑪竇來華開始的西學東漸,至今400余年間,實際上是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583~1919年,這300余年的文化交流,是以資產(chǎn)階級‘新學’為主要內(nèi)容;第二階段,從1919年至今,則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nèi)容。這兩大階段之間,前者是后者的先導或準備,后者則是前者的發(fā)展和繼續(xù),并且是在更高水平上的繼續(xù),即通過對‘西學’優(yōu)秀成果的真正吸收消化,進而與中國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結合,再創(chuàng)建出中國新文化的繼續(xù)”[17]。熊月之先生則將晚清時期的西學東漸劃分為1811~1842年、1843~1860年、1860~1900年、1900~1911年四個歷史階段,并對每個階段的特點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概括和分析。[18]這些劃分方法各有所長,都有利于人們對于西學東漸進程的理解和把握;但又各有局限,前者主要是以輸入中國的西學內(nèi)容不同為依據(jù)的,后者雖然考慮到了多方面的因素,卻僅限于1811~1911年的100年間。傳播學認為:“傳播者處于信息傳播鏈條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傳播活動的發(fā)起人,也是傳播內(nèi)容的發(fā)出者”;他們“掌握著信息呈現(xiàn)形式(或文字,或聲音,或影像,或圖片),把持著信息的流量、流向、性質和覆蓋面”;“因此,傳播者不僅決定著傳播活動的存在與發(fā)展,而且決定著信息內(nèi)容的質量與數(shù)量、流量與流向,還決定著對人類社會的作用與影響”。[19]由于傳播者在傳播活動中具有主動、主導和決定性的地位,我們在考察西學東漸這一文化傳播歷程的階段性時,理所當然地應該充分考慮傳播者的因素。從傳播者的角度出發(fā),筆者以為,整個西學東漸的歷程應當以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為界限劃分為兩大時期:1860年以前為前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的傳播者主要是西方來華的傳教士,他們?yōu)榱恕白屩袊吹轿鞣娇茖W所取得的成就”,改變中國人“輕視歐洲的態(tài)度”[20],同時也是為了“利用西洋科學”為自己博取“非常博學的聲名”[21],采取了“以學術收攬人心”[22]即以科學輔助傳教的策略,傳播的主要是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1860年以后為后一個時期,這一時期先進的中國人取代了西方來華傳教士而成為西方文化的傳播者,他們出于挽救民族危亡、振興偉大祖國的目的,傳播的主要內(nèi)容也改變?yōu)槲鞣降纳鐣茖W知識。在后一個時期,依據(jù)傳播者身份的不同,又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861—1895年,以1861年恭親王奕等人奏設同文館為起點,部分中國人開始認識到西方國家的先進性,學習西方一度成為時代的主題,官僚士大夫中的洋務派(包括出使人員和所謂早期維新派)逐步成為西方文化的主要傳播者(西方來華人員在傳播西方文化方面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第二個階段是1896—1919年,以1896年嚴復翻譯《天演論》為起點,資產(chǎn)階級立憲派、革命派先后登上社會歷史舞臺,為促使清政府實行立憲或建立民主共和政權而積極宣傳西方的國家社會學說,成為這一時期西方文化的主要傳播者;第三個階段是1920年以后,以1920年陳望道將《共產(chǎn)黨宣言》由日文譯成中文出版為起點,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所代表的最進步勢力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基礎。從自然科學知識的零星介紹到社會科學理論的系統(tǒng)引進,從西方資產(chǎn)階級各種社會政治學說的傳入到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西學東漸幾乎伴隨著中國社會近代化的全過程,對于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型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西學東漸并非始于晚清,卻以晚清時期最具典型意義。從時間上講,它跨越了西學東漸的前后兩個時期,清晰地展現(xiàn)了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由排拒到接受進而積極追求的轉變過程;從內(nèi)容上講,西方的科學技術、政權體制、民主思想、人文理念先后成為在華傳播的熱點,體現(xiàn)了一代代先進中國人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晚清時期,西方各種社會政治學說大量涌入中國。一方面,這一時期輸入中國的西學新舊雜糅、真?zhèn)坞y辨、精華與糟粕共存;另一方面,在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文化制約下的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西學不但有一個從排拒到接受的過程,而且他們在接受西學時也有一個理解問題,西學東漸總體上是一個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過程。觀念超前、思想先進的中國人通過反復比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研究晚清西學東漸的歷程可以客觀地展現(xiàn)幾代中國人鍥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可貴探索精神。系統(tǒng)地探討西方各種社會政治學說是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以什么樣的傳播模式、通過哪些傳播渠道和借助于哪些載體傳入中國的,尤其是這些載體在傳承西學時是否真實地反映了其原貌,在哪些方面存在著“失真”現(xiàn)象,西方近代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怎樣通過沖突與整合而融為一體的,有助于我們正確地認識晚清社會歷史、準確地理解中國社會近代化起步階段的艱難曲折,科學地總結出經(jīng)驗教訓,成為今天與世界接軌之借鑒。四文化傳播學認為,人類一切與精神活動或精神文化有關的歷史都是傳播的歷史,而任何一種文化傳播行為都是借助于一定的載體完成的。西學東漸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現(xiàn)象,當然也要借助于一定的載體才能實現(xiàn)。大多數(shù)學者研究西學東漸的成果雖然涉及了傳播者、載體、受眾等文化傳播學的要素,但是,已有的成果所關注的主要是在華傳播的西學內(nèi)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卻很少有人將西學東漸的傳播者、載體、受眾列為專門的研究對象,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晚清西學東漸的進程中,傳承西方文化的載體在性質和功能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將其列為專門研究對象加以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傳播學中的載體,應是指能傳播或運載(特定)符號(或信息)的物質實體?!盵23]在西學東漸過程中,這些物體承載著西方文化,成為溝通傳播者與受眾的傳播媒介?!拔矬w、符號、信息三者是構成傳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然,將符號轉移、負載、錄制到物質實體上的技術(印刷技術、錄音和攝像技術等),將信息載體加工、轉變?yōu)楸阌谑褂煤徒邮盏募夹g(如裝幀技術、接收技術)等,也是構成傳播媒介尤其是現(xiàn)代媒介的基本條件。”[24]晚清時期,盡管西方隨著第四次傳播革命已進入電子傳播時代,但中國仍然停留在第三次傳播革命即印刷術的傳播時代,對于西方文化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報刊、書籍和學校等媒介進行的,傳播符號主要是文字和語言。晚清西學東漸的載體主要包括:西方傳教士在華創(chuàng)辦的澳門花華圣經(jīng)書房、香港英華書院印字局、上海墨海書館、廣學會等出版機構所出版的書籍,《格致匯編》《萬國公報》《益聞錄》等介紹西學知識的刊物,教會學校使用的教材、開設的課程;鴉片戰(zhàn)爭后經(jīng)世致用派“開眼看世界”所撰寫的《海國圖志》《康紀行》《瀛環(huán)志略》等著述;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和武備學堂等洋務學堂的教材與課程;洋務運動時期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循環(huán)日報》《匯報》等報刊;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等譯書機構和各地官書局出版的書籍;斌椿、張德彝、志剛、曾紀澤等第一批出國人員海外之行的筆記;馮桂芬、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洋務理論家的著述;戊戌維新時期的強學會、保國會等學會,《中外紀聞》《時務報》《湘報》《國聞報》等報刊;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名學》《法意》《名學淺說》等八大名著;20世紀初留日學生翻譯的日本學者介紹社會主義學說的著作和《譯書匯編》《開智錄》《游學譯編》等報刊;立憲派的著述與所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刊物;革命派的著述與所辦《民立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少年華羅庚觀后感5篇
- 師德演講比賽講話稿
- 公路工程試驗檢測人員業(yè)務培訓-《公共基礎》輔導文件
- 2015安徽道法試卷+答案+解析
- 基于注意力機制的GNSS-INS緊組合導航關鍵技術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設備回購與智能化改造協(xié)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項目委托采購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車貸款個人信用記錄查詢合同3篇
- 2025版水電站股份轉讓與新能源發(fā)電設備采購協(xié)議2篇
- 應急預案的協(xié)同作業(yè)
- 道路瀝青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年度正規(guī)離婚協(xié)議書電子版下載服務
- 2025年貴州蔬菜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田口方法的導入》課件
- 春節(jié)后安全生產(chǎn)開工第一課
- 2025光伏組件清洗合同
- 內(nèi)陸?zhàn)B殖與水產(chǎn)品市場營銷策略考核試卷
- 電力電纜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2024年重慶市中考數(shù)學試題B卷含答案
- 醫(yī)生給病人免責協(xié)議書(2篇)
- 票據(jù)業(yè)務居間合同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