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經(jīng)及外周血管MR成像技術(MRI檢查技術課件)_第1頁
外周神經(jīng)及外周血管MR成像技術(MRI檢查技術課件)_第2頁
外周神經(jīng)及外周血管MR成像技術(MRI檢查技術課件)_第3頁
外周神經(jīng)及外周血管MR成像技術(MRI檢查技術課件)_第4頁
外周神經(jīng)及外周血管MR成像技術(MRI檢查技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3/1012:121外周神經(jīng)與外周血管MR成像技術臂叢神經(jīng)成像的最佳成像方位、序列下肢MRA成像技術要點重點難點

(一)適應證臂叢神經(jīng)主要支配上肢及肩部,走行表淺、行程長,是人體中最易受傷的神經(jīng)結構,也是腫瘤及炎癥易累及的結構臂叢神經(jīng)MRI適用于臂叢神經(jīng)外傷、腫瘤、局部壓迫、炎癥、免疫性疾病等病變的定位與定性診斷一、臂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二)檢查技術1.線圈及體位選擇頭頸聯(lián)合線圈,或者脊柱頸椎線圈。頭先進仰臥位,保持肩部緊貼線圈,必要時可墊高肩部以減少頸椎曲度定位中心對準C6頸椎水平一、臂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2.成像方位、成像序列及參數(shù)(1)常規(guī)序列:矢狀位、橫軸位、冠狀位T1WI與T2WI脂肪抑制序列。節(jié)前神經(jīng)以橫軸位為佳,節(jié)后神經(jīng)以斜冠狀位為佳斜冠狀位:掃描上下覆蓋范圍至少為C4椎體上緣至T2椎體下緣,前后范圍為椎體前緣至椎管后緣,左右兩側至腋窩一、臂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2)斜冠狀位STIR基本參數(shù):FOV:300mm×300mmTR/TE:2000/30~50msTI:150~160ms(1.5T)矩陣:320×256層厚/層間隔:1~2/0mm一、臂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3)特殊序列1)三維短恢復時間反轉恢復(3DSTIR)序列平掃及增強:減小淋巴及靜脈信號強度,改善背景抑制效果,具有更高的信噪比。3DSTIRSPACE序列可以獲得各向同性的高分辨率圖像。一、臂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v2)背景信號抑制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withbackgroundbodysignalsuppression,DWIBS):神經(jīng)纖維呈現(xiàn)明顯高信號,背景被充分抑制,具有很好的對比度,但空間分辨率較差。一、臂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3)三維容積采集水脂分離技術(iterativedecompositionofwaterandfatwithechosymmetricandleast-squaresestimation,IDEALT2WI):3D采集,相對化學法具有更佳的脂肪抑制效果。一、臂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3.圖像后處理常規(guī)圖像不需后處理,斜冠狀位薄層或者三維的圖像需要進行后處理多平面(MPR)、最大強度投影(MIP)處理,重建出斜軸位、斜矢狀位,斜冠狀位等多層面圖像,從不同方位和角度觀察臂叢神經(jīng)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以及與鄰近結構的關系一、臂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1.臂叢神經(jīng)MRI適用于臂叢神經(jīng)外傷、腫瘤、局部壓迫、炎癥、免疫性疾病等病變2.定位中心對準C6頸椎水平,斜冠狀位脂肪抑制T2WI是常規(guī)經(jīng)典序列,上下掃描范圍為C4上緣至T2下緣,前后為椎體前緣至椎管后緣3.3DSTIRSPACE,DWIBS,IDEALT2WI的特點小結

(一)適應證適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神經(jīng)根鞘膜囊腫、神經(jīng)根變異、腫瘤累及和局部外傷等腰骶叢神經(jīng)根病變的檢查(二)檢查技術1.線圈及體位頭先進仰臥位,多通道脊柱相控陣線圈或TIM線圈等,掃描定位中心位于L3椎體二、腰骶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2.成像方位、成像序列及參數(shù)(1)常規(guī)序列掃描包括矢狀位T1WI、T2WI、橫軸位T2WI,顯示腰骶叢神經(jīng)則以斜冠狀位為最佳斜冠狀位掃描上下中心位于L3椎體,上下范圍包括T12至S3、4椎體,前后范圍包括椎體前緣至棘突的前1/3,并覆蓋椎間孔周圍區(qū)域二、腰骶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2)序列參數(shù)及特殊序列類似于臂叢神經(jīng),下圖為STIR獲得二、腰骶叢神經(jīng)MRI掃描技術小結1.腰骶叢神經(jīng)MRI腰椎間盤突出、神經(jīng)根鞘膜囊腫、神經(jīng)根變異、腫瘤累及和局部外傷等2.定位中心位于L3椎體,斜冠狀位脂肪抑制T2WI是常規(guī)經(jīng)典序列,其掃描上下包括T12至S4,前后包括椎體前緣至棘突前1/3,并覆蓋椎間孔區(qū)3.3DSTIRSPACE,DWIBS,IDEALT2WI的特點

(一)適應證適用于糖尿病、動脈硬化癥以及大動脈炎等可能累及全身動脈的疾?。ǘz查技術1.線圈及體位頭先進仰臥位,保證人體大血管盡可能處于同一水平面

三、全身血管MRA掃描技術全身一體化表面線圈是最佳線圈選擇體線圈或者體線圈加表面線圈的組合,使用該組合時表面線圈放置于小腿部2.成像方位、成像序列和參數(shù)采用短TR短TE的3D擾相梯度回波序列,分頸胸段、腹盆段、大腿段、和小腿段依次進行冠狀位成像。頸胸段、腹盆段掃描時,需要呼氣末屏氣配合三、全身血管MRA掃描技術可以首先利用2DTOF或者2DPC分別進行上述四分段的初略血管成像,然后進行MIP矢狀位重建三、全身血管MRA掃描技術MIP圖像與3平面定位像結合進行精確定位各段間有5cm重疊對比劑用量0.2mmol/kg,分兩個時相注入人體。前一時相總量為0.1mmol/kg注射速率2.0ml/s,余下速率為0.5ml/s。對比劑注射完畢后再以0.5ml/s的速率注入等量的生理鹽水首先進行蒙片像掃描(Mask),注射對比劑后依次進行動脈、靜脈相掃描三、全身血管MRA掃描技術掃描時間的控制是成功的關鍵可以采用對比劑智能跟蹤方式或者透視觸發(fā)的方式啟動3D擾相梯度回波序列冠狀位血管成像。后一方式更為直觀,普遍被臨床采用頸胸段和腹盆段由于受到呼吸影響,掃描時間應控制在15~18秒左右,小腿段由于血管細小,要求相對更高的空間分辨率,掃描時間可以在30秒以上

三、全身血管MRA掃描技術3.圖像后處理對各段血管先進行減影處理然后對每一段血管MIP重建將每段的MIP圖像進行拼接獲得全身血管像。三、全身血管MRA掃描技術1.2DTOF/PC輔助精確定位,保證血管覆蓋2.對比劑分兩個時相以不同速率注射3.掃描時間的精確控制是關鍵4.后處理過程小結

(一)適應證各種原因引起的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血管腔閉塞、血管畸形、血栓性脈管炎及動脈瘤等病變1.線圈及體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