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章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第一節(jié)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主要特征和思想來源第二節(jié)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第三節(jié)默頓的中程功能主義理論第四節(jié)功能主義的影響和評價第一節(jié)功能主義理論的主要特征和思想來源一、主要特征1、研究層次:強調系統(tǒng)范疇,社會整體作為基本的分析單位。2、研究方向:側重社會系統(tǒng)的現(xiàn)存結構,考察維續(xù)系統(tǒng)生存的各種機制,以及系統(tǒng)組成部分對系統(tǒng)生存的貢獻。3、基本話題:為了維持系統(tǒng)的生存,有那些基本條件必須滿足以及如何得到滿足?二、功能主義理論的思想來源1、古典社會學家的影響(1)孔德和斯賓塞的社會有機論思想,提出了生命有機體與社會有機體共有的系統(tǒng)特征。特別是斯賓塞明確提出社會是由相互依賴的部分組成的系統(tǒng),及功能主義核心范疇的基本概念,如結構、功能、分化、同質性、異質性,功能相互依賴。
(2)迪爾凱姆的整體主義立場。強調社會的整體性質—不可還原;理論重點在于社會秩序和社會整合。2、人類學家的影響功能主義最直接的影響來自于人類學,馬林諾斯基、布朗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1)馬林諾斯基認為文化源于滿足個人那些長期存在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各種風俗、習慣、制度、觀念、信仰以及物質設施無不對應某種特定的需求。任何文化現(xiàn)象都發(fā)揮著不能被其他文化要素替代的功能。(2)布朗從社會整體層次解釋文化現(xiàn)象,主張文化的功能表現(xiàn)在它滿足了社會整體的需求,功能是指某種文化現(xiàn)象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對維持社會結構的連續(xù)性所作出的貢獻,認為社會整體是一個功能統(tǒng)一體,各個部分相互聯(lián)系、協(xié)調一致,不會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3、功能主義的基本假設:(以文化為例)(1)功能普遍性假設:所有文化形式對社會都有正面的功能。(2)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設:任何一種文化形式的存在都因為他滿足了社會的某種需求,因而是不可缺少的。(3)功能的統(tǒng)一性假設:各種文化形式都和諧的相互聯(lián)系著,對社會整合和社會秩序作出貢獻,彼此不會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第二節(jié)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1979)一、生平與背景
生平
:1902年12月13日,塔爾科特·帕森斯出生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父親是公理教會牧師,后來成為俄亥俄州馬力雅塔學院的校長。宗教和知識教養(yǎng)背景深厚的家庭。
1924年,他在阿默斯特學院完成大學教育,專業(yè)生物學,為系統(tǒng)論思想打下了基礎。取得學士學位時,他已決定專心致力于社會科學,隨即赴英進入倫敦經濟學院,在那里的一年中,他接觸到馬林諾斯基.受到了功能主義的影響。
1925年帕森斯到德國海德堡大學時,韋伯已去世五年,但圍繞韋伯形成的韋伯圈的余暉猶在,韋伯家的沙龍,在韋伯遺孀的主持下,依然高朋滿座,帕森斯是這些聚會的常客。帕森斯說韋伯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端重要的影響”,1930年,帕森斯翻譯了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使韋伯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在整個英語世界流行。韋伯后來在美國受到的重視超過了在他自己的祖國,這首先要歸功于帕森斯對韋伯著作不遺余力的譯介和傳播。帕森斯在此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1927年,被哈佛大學聘請為經濟學講師,1931年,在仍是講師的情形下轉任到剛成立的社會學系;他一開始的晉升之路很緩慢,在當了六年的講師后才晉升助理教授,一直要到1939年才升上副教授。學術生涯的轉折點在1937年,這一年他發(fā)表了“社會行動的結構”一書,此書馬上為當時還是默默無名的助理教授帶來學術上的聲望,且讓他的影響力一直持續(xù)。在他的主導之下,哈佛于1946年成立一個跨領域的“社會關系學系”,融合多種社會科學如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由帕森斯出任第一任的系主任。他一生都致力于社會學的專業(yè)化,非常積極參與“美國社會學會”事務,1949年出任學會主席。1967到1971年擔任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理事長。曾在哥倫比亞、芝加哥、劍橋、斯坦福等大學擔任訪問教授,雖然在1973年從哈佛退休,之后仍然著書、演講不斷,在社會學跟知識界發(fā)揮莫大的影響力。于1979年5月8日在前往德國的旅途中去世。著作:
《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
《社會學理論論文集》(1954)
《社會系統(tǒng)》(1951)《關于一般行動理論》(1951,與席爾斯合著)
《經濟與社會》(1956,與斯梅爾瑟合著)
《現(xiàn)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1960)
《社會結構與人格》《社會:比較觀和進化觀》(1966)
《現(xiàn)代社會的社會學理論》《政治與社會結構》《現(xiàn)代社會的系統(tǒng)》(1971)
《社會演化》《社會系統(tǒng)與行動理論的演變》(1977)
《行動理論與人類狀況》(1978)理論轉變:從對行動的主觀意志向行動體系的客觀結構轉變。從早期以社會行動理論為中心向后期以社會系統(tǒng)理論為中心的轉變社會背景與學術興衰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社會學風靡北美和歐洲的社會學界以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他本人也被無數(shù)追隨者奉為泰山北斗。當代社會學名家杰弗里·亞歷山大指出,在當時沒有一個理論家所涉及的領域能比得上帕森斯,帕氏著作所涉及的內容是根本性,其分析具有截斷眾流的綜合氣勢,他的理論雄居社會科學霸主地位。不過好景不常,六十年代末帕森斯的理論就開始沒落。二戰(zhàn)結束后,近三十年時間,帕森斯是美國社會學占壟斷地位的領袖人物。那時候,在某種意義上,學社會學理論就是學帕森斯。帕森斯何以成為理論大師甚至理論霸主?這與二戰(zhàn)前后知識發(fā)展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當然更重要的還要看帕森斯宏大的理論抱負。
兩次大戰(zhàn)是歐洲文明的一個危機時期,社會失序,人心動蕩,歐洲各國的學術薪火大都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社會也沒有形成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發(fā)展的良好制度和光明前景,學術重心逐漸轉移到了相對孤立而安詳?shù)拿绹就?。社會學研究作為一門新興的知識體系,更是在美國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找到了肥沃的土壤。這時候,青年帕森斯開始嶄露頭角,雄心勃勃。他公開宣稱,要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傳統(tǒng)加以整合,通過發(fā)展普適的宏大圖式,綜合并改進歐洲的經典社會學唯意志論與純強制論分離的傳統(tǒng),建立“后經典”社會學。1937年,他發(fā)表了第一部力著《社會行動的結構》,創(chuàng)建了作為結構功能體系的社會“模型”;1951年又出版了兩部理論巨著《價值、動機和行動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完善了其“宏大敘事”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體系。此后,在戰(zhàn)后西方社會政治穩(wěn)定、自由民主意識形態(tài)高度繁榮的時期,信心膨脹的美國理論家們共同描繪了帕森斯的學術神話。
從50年代末期開始,這些美好愿望在人們心目中逐步消退:
帕森斯的理論過于宏觀與抽象,遠離了微觀層面和經驗視野,對不少暗自反思的學者們來說,其實是一門“屠龍術”,大而無用。
60年代以后,社會環(huán)境又發(fā)生了變化,西方國家內部一度出現(xiàn)的社會穩(wěn)定和進步局面已經過去,人們從主觀理想中又回到現(xiàn)實中來。先前制度中不能克服的缺陷又開始暴露。南北矛盾、種族沖突、民權運動、左翼思想等等此起彼伏,帕森斯以美國為“樣板”的“良性”社會模型變成昨日黃花,他的理論中的各種弊端被學術思想的革新激蕩潮流給沖刷了出來?!昂笈辽埂被颉胺磁辽埂钡睦碚摷覀円粋€個崛起。
二、社會行動理論1、對早期行動理論的批判反思:對功利主義、實證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批判。(1)馬歇爾:強調了對行動目標和手段的理性選擇法—功利主義,帕認為忽視了人的終極目標與價值理想。(2)帕累托:認為人類存在大量非邏輯的行為,他們是情感或心理的反映—反理性實證主義,帕認為人的大部分行為是有明確主觀取向的自覺活動。(3)迪爾凱姆:注重個人主觀上與群體共有的信仰、價值和規(guī)范—集體意識,忽視了個體行動的意志力。(4)韋伯:強調對行動者動機做文化和規(guī)范的理解,但唯意志論也忽視了行動同環(huán)境的具體關系,使研究抽象形式化。行動理論的主旨:社會行動是社會現(xiàn)實最基本單位,通過分析社會行動的一般性主觀意向,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模式變量,進而為為研究社會行動問題提供概念框架和方法論原則。2、社會行動分析(1)行動的要素:行動者、目標、手段、條件、規(guī)范。
行動由目標所指引,發(fā)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包括手段和條件。手段指情景中可以被行動者控制或利用達到目標的因素,條件指情景中行動者無法控制或改變的因素),行動者在目標和手段的選擇方面受到規(guī)范和價值調節(jié)。社會行動的基本單位
a行動者:作為行動主體的個人;
b行動的目標:行動則希望達到的預期狀態(tài);
c情境:行動者置身其中、影響其實現(xiàn)目標的環(huán)境因素,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手段,即環(huán)境狀態(tài)中行動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實現(xiàn)目標的工具性因素;第二,條件,即環(huán)境狀態(tài)中行動者無法控制和改變的那些阻礙其實現(xiàn)目標的客觀要素;
d規(guī)范取向:行動者在確立目標、選擇手段、克服障礙時所遵循的社會價值標準。行動者規(guī)范、價值觀和其他“觀念”目標情境手段1手段2手段N(2)行動者的主觀取向行動者的主觀取向包括動機取向和價值取向。類似于韋伯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但更為復雜。
動機取向:以利益為目標的主觀要求,指行動者希望最大滿足和最小損失。可分為三個方面:
----認知方面:對所處情景的認識;
----情感方面:對所處情景或情景各個方面的情感反映;
----評價方面:在不同認知和情感取向之間作出選擇的根據。
價值取向指超越利益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是支配個人選擇(手段和目標)優(yōu)先考慮的規(guī)范性標準。也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認知方面:在接受或拒絕情景的不同認知解釋時所使用的標準。
----欣賞方面:包含在情感表達中的標準或情感投入。
----道德方面:評價不同行動類型的一般標準。認知方面優(yōu)先,行動類型是知識性活動;情感方面優(yōu)先,行動類型是表現(xiàn)性的,評價方面優(yōu)先,行動類型是道德性的。行動的情境是由許多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構成的,它表征著行動的實際可能的范圍與限制條件。
EG如果我的視力不好,我就無法成為飛行員;當經濟衰退、基建規(guī)??s小時,我無法選擇當一名工程師,因為沒有多少工程師的職位可供選擇。這是受制于情境中個人無法控制和改變的條件因素。規(guī)范與價值所以被定義為行為取向,是因它們足以影響我們對目標與手段的選擇。一個信奉天主教的產科醫(yī)生,即使有選擇機會,也不會去專修墮胎技術。而在斯巴達那種尚武且視榮譽重于生命的社會中,一個戰(zhàn)士不是得勝而歸便是英勇戰(zhàn)死,極少有茍且偷生的選擇。
(3)行動分析的模式變量從行動的主觀意志向行動體系的客觀結構轉變五對模式變量:
----情感性與情感中立
----泛在性與專一性
----特殊性與普遍性
----先賦性與自致性
----集體取向與個人取向①模式變量的具體內容情感投入-情感中立,是指允許進入互動情境的情感投入量。在某種關系中行動的個人,或為了滿足情感上的需要而投入情感(如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或在感情上是中立的(如營業(yè)員與顧客之間)。
專一性-彌散性,是指互動情境中義務的性質。在專一性關系中,人與人之間僅在片面的有限的情境中發(fā)生聯(lián)系(如營業(yè)員與顧客之間僅有買賣關系);而家庭關系則是一種彌散性關系,它涉及家庭成員全人格的互動。
普遍主義-特殊主義,是指在互動情境中評價他人的標準?;蚴歉鶕毡檫m用于所有其他人的標準而與某人發(fā)生聯(lián)系;或是根據特別挑選的標準與人發(fā)生聯(lián)系?!叭稳宋ㄙt”代表前者;“任人唯親”代表后者。
先賦-成就,在評價一個人時,是根據他的所作所為還是根據他的先賦身份。評價一個中世紀的貴族,依據他是誰;評價一個現(xiàn)代的公務員,則根據他的工作表現(xiàn)。
自我取向-集體取向,指在自我取向的關系中,人們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個人利益,而在集體取向的關系中,群體的利益占支配地位。②模式變量的作用與本質作用:模式變量是用來區(qū)分行動者在互動過程中主觀取向時的類型學工具。行動者在與其他行動者的互動過程中,必然面臨五個方面的選擇,帕森斯概念化為五對范疇;這五對范疇不僅可以用來描述行動者的主觀取向,而且可以用來說明行動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系統(tǒng)的性質。本質:任何社會系統(tǒng)都是以下幾種模式變量的組合,但是特定的社會系統(tǒng)中,以下模式變量不是隨意和暫時組合起來,它具有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因為社會系統(tǒng)是行動制度化的結果,其中的模式變量的組合是由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決定的。③模式變量的組合與應用五個模式變項是以社會體系的角色關系為中心的,它們也同樣關系到規(guī)范制度和文化制度模式的界定。這些模式變項可以結合起來解釋互動情境中的行為,如父子關系是先賦的、情感投入的、彌散性的、屬特殊人格關系的等。他其實是把模式變項當作構造復雜的社會體系的理論的步驟。后者在他看來乃是一種理想型。模式變量的應用分析如下:三、社會系統(tǒng)理論1、社會系統(tǒng)的概念
帕森斯看來,全部社會學理論的核心就是回答社會秩序如何可能這一問題,在社會行動理論中,帕森斯區(qū)分出了單位行動的組成要素。帕森斯進一步認為社會秩序要想形成,就要有社會文化價值規(guī)范來制約每個人的行動。在《社會系統(tǒng)》中他具體論述了社會價值體系是如何影響行動者的主觀取向而導致行動者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結合的。
社會系統(tǒng)就是行動者在價值規(guī)范的調節(jié)下,同其情景狀態(tài)中的其他行動者形成的制度化的角色關系的集合。2、社會系統(tǒng)的形成—制度化
(一)
行動取向模式(modesoforientation)
針對自己所出的情景狀態(tài),行動者在動機和價值規(guī)范方面形成了三種類型的行動取向。三種動機分別是:第一,認知動機,即對信息和知識的需求;第二,審美動機,即情緒表達;第三,評價動機,即對事物進行評價的需求。與之相對應,在價值規(guī)范方面也形成了調節(jié)動機的三種價值取向:認知規(guī)范;審美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
(二)行動類型(typesofaction)
根據行動者的動機和價值規(guī)范,行動可以劃分為三種理性類型:工具性行動(instrumentalaction),以最大限度地達成外在目標為取向的行動;表達性行動(expressiveaction),以獲得情緒滿足為取向的行動;道德性行動,和道德評價相關的行動。
(三)互動過程(interactionamongorientedactor)和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ofinteraction)
不同取向的行動者在互動的過程中形成默契,并發(fā)展出固定的互動模式,這種固定化的互動模式便組成了社會系統(tǒng)。取向模式→行動類型→→
→
(1)動機的
a.認知的
b.情感的(1)工具性的
c.評價的(2)表意性的(2)價值的(3)道德性的
a.認知的
b.鑒賞的
c.道德的有取向的行動者的互動地位、角色、規(guī)范的社會系統(tǒng)互動的制度化帕森斯的行動、互動和制度化的概念社會系統(tǒng)包括兩個互相關聯(lián)的過程:社會系統(tǒng)的價值目標的制度化與個人人格的價值體系的內在化。內在化則是制度化的基礎。人格系統(tǒng)和文化系統(tǒng)整合到社會系統(tǒng)中的方式文化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人格系統(tǒng)通過社會化的價值內化(a)作為資源的觀念(b)作為約束的觀念(a)社會化的機制(b)社會控制機制四、AGIL功能分析1、AGIL模型:從行動理論→社會系統(tǒng)理論的轉變
系統(tǒng)的存在需要滿足以下四個功能要求:
(1)適應(adaptation),指系統(tǒng)必然和環(huán)境發(fā)生關系,為了能夠存在下去,系統(tǒng)必須通過各種手段控制環(huán)境狀態(tài),從中獲取所需資源;
(2)目標達成(goalattainment),指系統(tǒng)都具有自己的目標導向,也就是說系統(tǒng)必須有能力確定自己的目標順序并調動內部的能量實現(xiàn)系統(tǒng)目標;
(3)整合(integration),為了使系統(tǒng)作為一個整體發(fā)揮功能,必須將各個部分聯(lián)系在一起,使他們協(xié)調一致,相互配合;
(4)潛在模式維持(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即在系統(tǒng)運行過程暫時中斷時,原有的行動模式必須完成地保存下來,以保證系統(tǒng)重新開始運行時恢復系統(tǒng)正常運行。系統(tǒng)的層次每個子系統(tǒng)又可以根據功能需求劃分為自己的四個子系統(tǒng)。AGGGLILILI適應目標達成維模整合2、行動系統(tǒng)的AGIL分析(1)行動系統(tǒng)由四個子系統(tǒng)構成:文化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人格系統(tǒng)和有機體系統(tǒng)。
行為有機體被視為適應(A)子系統(tǒng),是主要的人類工具性的領域,也構成為其他子系統(tǒng)的基礎。它體現(xiàn)為一組行動必須適應的條件,以及處理與物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對付環(huán)境的緊急事件的那些過程。
目標達致(G)主要歸于人格系統(tǒng)。是行動過程的首要的能動機制,也是執(zhí)行文化原則與要求的行動機構。在動機層面,人格力求報酬和滿足的最大化乃是行動的首要目標。
社會系統(tǒng)是由單個行動者通過制度化聯(lián)結而成的,滿足著整合功能(I)。文化系統(tǒng)包含和保存價值規(guī)范,可以滿足行動系統(tǒng)的潛在模式維持功能(L)。(2)子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信息與能量的雙向控制3、社會系統(tǒng)的AGIL分析社會系統(tǒng)作為行動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在行動系統(tǒng)中發(fā)揮整合功能;各個組成部分也要滿足AGIL功能條件。
(1)經濟制度發(fā)揮著適應功能,即通過經濟活動把自然資源轉化為滿足成員各種需求的產品;
(2)政治制度發(fā)揮著目標達成功能,即通過權力和權威的作用將人力和物力組織起來實行實現(xiàn)目標的行動;
(3)法律制度發(fā)揮著整合功能,即通過威懾和調節(jié)使社會成員和組織保持著某種程度的團結和合作;
(4)家庭、教育和宗教制度發(fā)揮著潛在模式維持功能,即通過保存、傳遞文化維持基本的價值規(guī)范,使社會不受成員更替的影響。子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社會系統(tǒng)的運行是否穩(wěn)定,不僅取決于功能子系統(tǒng)的存在,還取決于他們是否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社會系統(tǒng)的配合是通過對流式交換實現(xiàn)的,而對流式交換的條件就是他們有交換的媒介:適應功能的媒介是貨幣(money);目標達成功能的交換媒介是權力(power);整合功能的媒介是影響(influence);潛在模式維持功能的媒介是責任(commitment)。五、社會進化與變遷理論1、對批評的回應:從對結構、秩序的關注→發(fā)展與變遷2、變遷過程:分化----適應力提高----包容----價值普遍化3、社會變遷的五個階段:原始階段、原始階段后期和古代社會、中間階段、溫床階段、現(xiàn)代社會4、四個環(huán)節(jié)與功能分化:五個階段的每個過度環(huán)節(jié)都有新的功能得到充分分化和發(fā)展美國是現(xiàn)代社會的典型四個環(huán)節(jié)與功能分化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原始社會到古代社會:整合功能的分化。由于社會分工,親族和宗教整合→階層分化。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古代社會到中間社會:目標達到功能的分化。神權和族權的分離—僧侶集團、王權同神權的沖突—政教分離。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中間社會到溫床社會:模式維持功能的分化。文化的分化與發(fā)展,宗教文化、政治文化→以科學知識和大眾文化為特征的世俗文化的崛起。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溫床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適應功能的分化。在其它子系統(tǒng)的分化中逐漸發(fā)展起來:宗教改革、三權分立、文化世俗化→經濟活動成為社會最基本的結構功能發(fā)揮作用。第三節(jié)默頓的中程功能主義理論一、生平背景
(RobertKingMerton,1910~2003)
1910年7曰4日出生在費城南部貧民區(qū)的一個工人家庭,父母是東歐移民,具有猶太人血統(tǒng)。自幼勤奮好學,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坦普爾大學,大一學習哲學,后受辛普森教授的影響轉入社會學。1931年考入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成為那里第一批社會學研究生。師從索羅金和帕森斯,受到經驗與理論的雙向熏陶,提出中程功能理論的基本觀點。1947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直至退休,在此同著名的方法學家、實證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開始長達35年的親密合作。1957年任美國社會學會會長,1977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是美國科學院少有的社會學院士之一。他的兒子羅伯特·c·默頓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于199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自那以后,默頓總是把自己戲稱為“經濟學家的父親”。著作《17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938)《大眾見解》(1946)《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1949)《站在巨人的肩上》(1965)《理論社會學》(1967)《科學社會學》(1973)《住房的社會政策與社會研究》(1951)《官僚制文選》(1952)《現(xiàn)代社會學》(1959)《建立科學評價體系》(1978)二、中程功能分析原則1、對宏觀功能主義分析的批判一是功能的統(tǒng)一性。即認為相同的社會結構具有相同的功能。默頓認為對某一方面有功能,對另一方面可能是無功能,甚至反功能。應該明確功能的群體和結構界限。二是功能的普遍性。即認為一切標準化的社會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積極功能。有無功能是一個經驗性問題,不能預先假設。對多種功能結果展開綜合分析,考察多種功能相互作用后的平衡結果,作出具體判斷。三是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即認為特定的社會結構與制度化形式的基本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默頓認為,功能需要實際上是多樣性的,它存在著“功能選擇”、“功能替代”的情況。2、經驗功能主義分析范式的特點特點:①把結果層次的功能分析轉變?yōu)榉椒▽哟蔚墓δ芊治?;②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義的、抽象的方法轉變?yōu)楦呓涷炐缘闹袑永碚撝笇У姆椒?;③把社會的靜止圖景轉變?yōu)閯討B(tài)圖景。
范式是指一套嚴格的分析研究程序,其作用是確立明確清楚的假設、概念及命題,提供簡練、準確和規(guī)范化的語言。3、功能分析范式內容①確定具有功能的各個社會要素(如角色、制度、組織等);②主觀意圖(動機、目的)的前因后果,避免混淆動機與功能。③社會結構運行的客觀結果,并要區(qū)分正功能與負功能、顯功能與潛功能;④功能所影響的各個部分,不同的層次:個人、群體、社會系統(tǒng)等⑤功能必要條件,區(qū)分功能需要的不同類型;⑥功能實現(xiàn)的機制,特別是社會機制⑦注意功能選擇、功能對等和功能替代;⑧結構約束條件;⑨社會動態(tài)過程與社會變遷;⑩功能分析的效度,通過比較研究證實功能分析結論;⑾意識形態(tài)對功能分析的影響,反思學者地位對問題選取的影響。4、功能分析步驟
①功能分析重點是制度化行動模式(即結構)的客觀后果
②要充分認識這種客觀后果的多重性,特別注意那些出乎參與者意識以外的潛在后果
③結合時間要素,根據特定后果與相應系統(tǒng)之間關系對這一后果進行功能評價,即確定其功能性質,并通過反功能考察社會問題和變遷現(xiàn)象
④清楚的界定某一后果所涉及的系統(tǒng)范圍和群體范圍,認識到對不同群體來說,特定后果的功能性質發(fā)生變化的可能性⑤認清在不同類型社會中功能替代的可能性,并通過對“結構制約因素”的考察解釋這種替代過程。5、復雜的功能—新的分析概念正功能:對社會系統(tǒng)的協(xié)調作出的積極貢獻。反功能:導致社會系統(tǒng)協(xié)調性和適應性下降。顯功能:社會體系行動者明確意識到或期望的行動后果。潛功能:社會體系行動者沒有意識到或期望的行動后果。功能替代單位:可以履行同一功能的各種單位。三、中層理論(theoriesofmiddlerange)特點
(1)它主要用于指導經驗研究,且可以通過經驗加以驗證的。如社會流動理論、社會分層理論、角色沖突理論、參照群體理論等等。
(2)它只涉及有限的社會現(xiàn)象,一般由幾組有限的假定組成,且通過邏輯推導可以從這些假定中產生出能夠接受經驗調查證實的具體假設。
(3)它可以融入到所謂的社會學理論體系之中去,成為社會學思想體系的一部分。
(4)它能區(qū)分出微觀社會學問題與宏觀社會學問題,從而劃清微觀與宏觀問題的界限。
(5)它承傳了早期社會學家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建構策略,是經典理論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續(xù)。
(6)它沒有認定自己可以對當今一切緊迫的實際問題提出理論解決的終極辦法,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為我們指明了未知的或需進一步研究的方面。四、科學社會學思想默頓是科學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研究的重點是外部社會環(huán)境對科學的影響。他考察了17世紀英國的情況,得出了兩個假說:①新教(尤其是清教)倫理精神的潛功能促進了科學的興起;②經濟、軍事和技術的需要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后期他轉而對作為社會一個子系統(tǒng)的科學內部的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討論了科學精神氣質與科學共同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茖W精神由客觀性和創(chuàng)造性兩個價值標準來表現(xiàn),從中又產生出構成科學共同體社會結構的規(guī)范標準:普遍性、共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性。默頓認為科學共同體還有自己的組織結構。他區(qū)分了科學的交流、評價、防范和獎勵系統(tǒng),研究了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分層及馬太效應(科學家的名望越高,越容易獲得更好的研究條件,也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名望)。他認為,科學內部社會系統(tǒng)既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環(huán)境,又應該有相對的自主性,這是科學的認知結構所提出的要求。五、經驗功能分析實例1、越軌行為分析每個社會的文化和價值都會鼓勵人們追求某種合規(guī)范的目標;每個社會也會以某種得到價值認同的正式結構為人們提供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越軌問題是一個文化結構與社會結構的關系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期望與制度化手段之間不協(xié)調的結果。越軌行為并非都是反功能,必須把功能后果與特定的對象聯(lián)系起來做經驗考察。社會結構與行為類型行為類型文化目標制度化手段遵從++創(chuàng)新+-儀式主義-+隱退主義--反叛士士接受(+)、拒絕(-)、拒絕并代之以新的目標(士)2、結構緊張理論
"結構緊張"(structura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專業(yè)翻譯個人服務協(xié)議2篇
- 急性中毒的救護PowerPointPresentation
- 音樂廳車站車庫保安執(zhí)勤心得
- 2025版跨境電商金融服務擔保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鋼廠爐渣環(huán)保處理技術服務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國際貿易信用證擔保服務標準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推土機租賃與土壤恢復合作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電子元器件物流配送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家政服務與家庭文化傳承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車維修行業(yè)技師勞務派遣管理協(xié)議3篇
- 課題達成型品管圈
- 刑事判決書標準格式
- 《量化交易之門》連載27:風險的角度談收益MAR和夏普比率
- 2024年廣州市高三一模普通高中畢業(yè)班高三綜合測試一 物理試卷(含答案)
-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教材分析萬永霞
- 粘液腺肺癌病理報告
- 巡察檔案培訓課件
- 物流營銷(第四版) 課件 第六章 物流營銷策略制定
- 上海高考英語詞匯手冊列表
-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181乙二醇裝置爆炸事故調查報告
- 家譜人物簡介(優(yōu)選12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