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實驗專題復習基礎部分課件_第1頁
高中生物實驗專題復習基礎部分課件_第2頁
高中生物實驗專題復習基礎部分課件_第3頁
高中生物實驗專題復習基礎部分課件_第4頁
高中生物實驗專題復習基礎部分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生物實驗專題復習基礎部分1、學生實驗(必修部分)序號實驗內容必修1-01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必修1-02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必修1-03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必修1-04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必修1-05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必修1-06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必修1-07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必修1-08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必修1-0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1-10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必修1-11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序號實驗內容必修2-01觀察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必修2-02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必修2-03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必修3-01探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必修3-02模擬尿糖的檢測必修3-03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shù)量的動態(tài)變化必修3-04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必修3-05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實驗一、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1、實驗原理: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脂肪+蘇丹IV紅色脂肪+蘇丹III橘黃色還原糖+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淀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實驗一、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p18)下列關于實驗一操作步驟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用于鑒定可溶性還原糖的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質的鑒定

B.脂肪的鑒定需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黃色的脂肪滴

C.鑒定可溶性還原糖時,要加入斐林試荊甲液搖勻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鑒定蛋白質的雙縮脲試劑A液與B液要混合均勻后,再加入含樣品的試管中,且必須現(xiàn)混現(xiàn)用(蘇丹Ⅲ使細胞中出現(xiàn)著色的顆粒)B實驗二、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p26)實驗原理染色劑染色顏色

主要存在部位DNARNA吡羅紅甲基綠紅色綠色主要在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含少量主要在細胞質

取口腔上皮細胞制片水解沖洗涂片染色觀察方法步驟(8%HCl,能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同時使DNA與蛋白質分離)人口腔上皮細胞DNA、RNA分布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DNA、RNA分布(蒸餾水)(0.9%的NaCl)實驗三、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p7)實驗四、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p47)一、實驗原理1.高等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存在于細胞質基質中,葉綠體一般是

色的,扁平的

形或

形,可以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它的形態(tài)和分布。

2.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的細胞染料??梢允够罴毎木€粒體呈現(xiàn)

色。綠藍綠球橢球二、操作指導:(顯微鏡的使用)

2、取鏡安放3、對光4、放置玻片標本5、觀察6、高倍顯微鏡的使用1、顯微鏡的構造鏡筒壓片夾載物臺遮光器與光圈反光鏡鏡座鏡柱鏡臂細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物鏡目鏡顯微鏡下的黑藻細胞注意事項:1)選用蘚類的小葉或者菠菜葉的下表皮(稍帶葉肉)作觀察葉綠體的實驗材料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因為蘚類屬陰生植物,菠菜葉的下表皮是菠菜葉的背陽面,這樣的細胞中的葉綠體大且數(shù)目少,便于觀察。)

2)實驗過程中的臨時裝片要始終保持有水狀態(tài),目的是為了防止葉綠體失水。如果葉綠體失水,葉綠體就縮成一團,無法觀察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

3)正確使用低倍鏡:取鏡——對光——安放裝片——下降鏡筒——調焦。下降鏡筒時,必須雙眼注視物鏡和裝片的距離,以免壓壞裝片和碰壞物鏡。

4)正確使用高倍鏡:將低倍鏡下看到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調整光圈和反光鏡,使視野亮度適宜——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實驗五、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p61)實驗六、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p61)細胞

清水蔗糖溶液(液泡)滲入滲出(低濃度)(高濃度)細胞液(較高濃度)觀察植物的質壁分離與復原1正常細胞初始質壁分離顯著質壁分離觀察植物的質壁分離與復原21、下列關于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A.將在蔗糖溶液中已經發(fā)生質壁分離的洋蔥表皮細胞轉到更高濃度的蔗糖溶液中,則發(fā)生質壁分離的復原。

B.將斐林試劑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熱后出現(xiàn)磚紅色沉淀。

C.將肝臟研磨液煮沸冷卻后,加入到過氧化氫溶液中立即出現(xiàn)大量氣泡。

D.將雙縮脲試劑加入到蛋清稀釋液中,溶液變成紫色D實驗七、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p7883)(一)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1、實驗原理:

新鮮肝臟中含有過氧化氫酶,和Fe3+一樣,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成水和氧,但二者效率不一樣。2、實驗方法與步驟(1)取兩支潔凈的試管,編號,各注入2ml過氧化氫溶液(2)向1號試管內滴入2滴肝臟研磨液;向2號對照試管內滴入2滴氯化鐵溶液。(3)堵住試管口,輕輕地振蕩兩支試管,使試管內的物質混合均勻。觀察并記錄哪支試管產生的氣泡多。(4)將點燃但無火焰的衛(wèi)生香分別放入1、2號試管內液面的上方,觀察并記錄哪支衛(wèi)生香燃燒猛烈。4、注意事項①肝臟要新鮮,并要研磨(不新鮮的肝臟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會由于細菌的破壞而降低。研磨液效果好,因為它增加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②滴加氯化鐵溶液和肝臟研磨液不能合用一支滴管。④過氧化氫有腐蝕性;實驗注意安全。③實驗時將點燃的衛(wèi)生香插入試管處,不要插入太深,防止受潮熄滅。3、實驗結果與結論

兩支試管均有氣泡產生,但1號試管產生得快而且多,兩支衛(wèi)生香均燃燒,但1號試管口的更猛烈。以上的一組對比實驗可以證明酶的高效性。(二)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1、實驗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沒有還原性,淀粉酶將淀粉水解成的麥芽糖則具有還原性;蔗糖水解產生的葡萄糖和果糖都具有還原性,但淀粉酶不能將蔗糖水解。2、實驗材料:

質量分數(shù)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2%的新鮮淀粉酶溶液。3、實驗方法與步驟(1)取兩支潔凈的試管,編號,然后向1號管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和2ml新鮮淀粉酶溶液。向2號管注入2ml蔗糖溶液和2ml新鮮淀粉酶溶液。(2)輕輕振蕩兩支試管,使試管內的液體混合均勻,然后將試管的下半部浸到600C左右的熱水中,保溫5min。(3)取出試管,各加入2ml斐林試劑。(4)將兩支試管的下半部放進盛有熱水的大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煮沸并保持1min(5)觀察并記錄兩支試管內的變化。5、注意事項做好本實驗的關鍵是蔗糖的純度和新鮮程度;實驗中要將試管的下半部浸入到600C的溫水中;制備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一定要完全冷卻。4、實驗結果與分析1號有磚紅色沉淀,2號沒有顏色變化。即淀粉被淀粉酶水解,而蔗糖沒有被水解。酶作用有專一性。1.下列關于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水解作用實驗原理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淀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糖,在加熱條件下與斐林試劑作用不產生磚紅色沉淀

B.淀粉能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成還原糖

C.蔗糖能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成還原糖葡萄糖和果糖

D.淀粉酶能否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是通過有無還原糖特定的顏色反應而證明的C2下列關于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淀粉酶能否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是通過有無還原糖特定的顏色反應而證明的B本實驗有兩次控制溫度,目的是一樣的C本實驗也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試劑的作用D蔗糖的純度與新鮮程度如何并不影響實驗A(三)探索影響酶活性的因素1、實驗原理

淀粉具有遇碘變藍的特性,淀粉酶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使淀粉水解,遇碘不再變藍;但麥芽糖和葡萄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2、方法步驟(1)取3支試管編上號,并且分別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2)將3支試管分別放入600C左右的熱水、沸水和冰塊中,維持各自的溫度5min。(3)在3支試管中各注入1ml新鮮的淀粉酶溶液,搖勻后,維持各自的溫度5min。(4)在3支試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搖勻。(5)觀察并記錄這3支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A、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B(tài)、pH對酶活性的影響(1)取三支潔凈的試管,編號,分別注入1ml新鮮淀粉酶溶液、(4)振蕩這3支試管,使試管內的液體混合均勻。然后,將3支試管的下半部浸到600C左右的熱水中,保溫5min。(5)在3支試管中各加入2ml斐林試劑(6)將3支試管的下半部放進的大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煮沸并保持1min(7)觀察并記錄這3支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2)在3支試管中分別加入5%鹽酸.清水.5%氫氧化鈉各1ml(3)在3支試管中各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3、注意事項

在實驗A中注入2ml可溶性淀粉的3支試管要先放入不同環(huán)境5min

在實驗B中,操作時必須先將酶置于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再加可溶性淀粉液。

在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中,為什么要在加入淀粉酶溶液之前控制好各自的溫度?

防止在控制溫度之前淀粉酶已將淀粉水解,從而失去對照作用,影響實驗效果。問題討論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需要進行如下步驟:①取3支試管,編號并各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試管注入lmL淀粉酶溶液;③向各試管滴1滴碘液;④將3支試管分別放在60℃的熱水、沸水和冰塊中維持溫度5min;⑤觀察實驗現(xiàn)象。以上步驟最合理的實驗順序應為√pH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中,能不能先加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后加蒸餾水、氫氧化鈉、鹽酸?為什么?問題討論

不能,這樣可能在改變溶液pH之前淀粉酶已將淀粉水解,從而影響實驗效果。實驗八、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p97)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實驗原理:(1)色素提?。喝~綠體中的色素能夠溶解在有機溶劑無水乙醇(丙酮)中,用無水乙醇提取色素。(2)色素分離:葉綠體中色素在層析液(汽油)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慢,這樣,葉綠體中的色素就在擴散過程中分離開來。

2.實驗方法步驟:(1)提取綠色葉片中的色素:稱取5g新鮮綠色葉片,剪碎放入研缽中,向其中加入少許碳酸鈣和二氧化硅,再加10mL無水乙醇,進行迅速充分研磨,將研磨液倒入漏斗中過濾出色素液。(2)制備濾紙條(3)色素分離——紙層析法(4)觀察實驗結果(5)整理、洗手3、注意事項:

問題討論

1.色素提取原理?色素分離方法是什么?

2.某同學在做葉綠體中色素提取實驗時,收集到的色素提取液是淡綠色的,分析原因可能是()①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來②丙酮加入太多,稀釋了色素提取液③丙酮加的太少,色素未提取出來

④未加CaCO3

粉末葉綠素分子已經被破壞

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

淡綠色—單位體積內葉綠素含量少。材料不綠、研磨不充分、提取液太多,色素被稀釋.色素被破壞A

在葉綠體色素的分離實驗中,要使色素帶清晰又整齊,應采取的措施是①定性濾紙要干燥②剪去濾紙條一端兩角③濾液細線畫細而直④重復畫線⑤蓋上培養(yǎng)皿蓋實驗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p91)一、實驗原理1、酵母菌是單細胞真菌屬于兼性厭氧菌。進行有氧呼吸產生水和CO2

,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

。2、CO2的檢測方法(1)CO2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2)CO2使溴麝香草酚酞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3、酒精的檢測橙色的重酪酸鉀溶液在酸性下與酒精發(fā)生反應,變成灰綠色。二、實驗假設酵母菌在有氧情況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CO2,在無氧情況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CO2和酒精。三、實驗用具(略)四、實驗結果預測1、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情況下均產生了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2、酵母菌在有氧情況下,沒有酒精生成,不能使重鉻酸鉀溶液發(fā)生顯色反應;在無氧情況下,生成了酒精,使重鉻酸鉀溶液發(fā)生灰綠色顯色反應。3、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比無氧呼吸釋放的CO2要多五、實驗步驟1、配制酵母菌培養(yǎng)液(等量原則)置于A、B錐形瓶2、組裝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裝置圖,放置在25-35℃、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8-9小時。3、檢測CO2的產生4、檢測酒精的產生(1)取2支試管編號(2)各取A、B錐形瓶酵母菌培養(yǎng)液的濾液2毫升,注入試管(3)分別滴加0.5毫升重酪酸鉀--濃硫酸溶液,輕輕震蕩、混勻.A試管密封,B試管不密封.六、觀測、記錄條件澄清石灰水/出現(xiàn)的時間重鉻酸鉀--濃硫酸溶液有氧無氧變混濁/快無變化變混濁/慢出現(xiàn)灰綠色七、實驗結果

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均能進行細胞呼吸。在有氧條件下,通過細胞呼吸產生大量的CO2,在無氧條件下通過細胞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的CO2。實驗十、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p97)Ⅰ、實驗原理

Ⅱ、方法步驟(1)根尖培養(yǎng)(2)裝片制作:解離→漂洗→染色→制片(3)觀察:低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

(4)繪圖:實驗三: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根尖、莖尖的分生區(qū)、莖形成層、愈傷組織可觀察到有絲分裂。Ⅲ、注意事項①培養(yǎng)根尖:應每天換水

(防止水中缺氧爛根)

②取材:取生長旺盛、帶有分生區(qū)的根尖,長度為根尖的2-3mm。③解離:解離液(15%鹽酸∶95%酒精溶液=1∶1);

時間:室溫3-5分鐘,至根尖酥軟;(時間短則細胞沒有完全分離,長則可能使根尖爛掉)

目的:使組織細胞分離開,殺死并固定細胞④漂洗:用清水漂洗10min,目的是洗去組織中的解離液,便于染色(防止酸堿中和)。⑥壓片:目的是使細胞分散開。方法(用鑷子弄碎根尖,蓋上蓋玻片,再放上一塊載玻片,壓片)(壓片過重過猛可能將組織壓碎、壓爛;過輕則細胞未充分分散開而重疊。)⑦低倍鏡觀察:找到分生區(qū)細胞(特點: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⑧高倍鏡觀察:找各時期細胞??梢娞幱陂g期的細胞最多,中期最少。不能看到某個細胞連續(xù)分裂的過程,因細胞在解離時已被殺死。⑤染色:染液(0.01g/mL的龍膽紫或0.02g/mL的醋酸洋紅);時間為3-5分鐘;目的是使染色體或染色質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便于觀察。

問題討論

(1)解離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解離時間過短會造成什么后果?

(2)如果漂洗不干凈會有什么結果?

(4)在分生區(qū)能不能看到細胞正在分裂?有何特點?

(5)觀察有絲分裂,視野中處于什么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么?能細胞排列整齊、呈正方形

如果解離時間過短,就不能使細胞之間的連接分開,造成壓片失敗,細胞不能均勻地在裝片上鋪成一層。如果漂洗不干凈,沾在洋蔥根尖上的鹽酸與酒精就會和龍膽紫反應,造成根尖細胞染色體不能染上顏色(6)取生長健壯的小麥根尖,經過解離、漂洗、染色、制片過程,制成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欲觀察到細胞有絲分裂的前、中、后、末幾個時期A.應該選一個處于間期的細胞,持續(xù)觀察它從間期到末期的全過程B.如果在低倍鏡下看不到細胞,可改用高倍物鏡繼續(xù)觀察C.如果在一個視野中不能看全各個時期,可移動裝片從周圍細胞中尋找D.如果視野過暗,可以轉動細準焦螺旋增加視野的亮度√(1)甲觀察到的實驗結果是,乙觀察到的實驗結果是,丙觀察到的實驗結果是。A.染色體未著上顏色,無法看清B.細胞重疊,看不到染色體C.染色體著上顏色,清晰可見D.染色體著色很淺,模糊不清BDA實驗十一、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110)目的要求:通過探究細胞大小,即細胞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與物質運輸效率之間的關系,探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材料用具:(略)方法步驟:1、切瓊脂塊2、浸泡瓊脂塊3、觀察測量4、計算填表測量結果(表)瓊脂塊的邊長/cm表面積/cm2體積/cm3比值(表面積/體積)NaOH擴散的深度/cm比值(NaOH擴散的體積/整個瓊脂塊的體積)32154272:12483:1616:10.50.50.519:277:81:1

結論:瓊脂塊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隨著瓊脂塊的增大而;NaOH擴散的體積與整個瓊脂塊的體積之比隨著瓊脂塊的增大而。減小減小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1、

通過實驗可以得到: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表面積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shù)男示驮降?。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2、細胞核中的DNA是不會隨著細胞體積的擴大而增加的,如果細胞太大,細胞核的“負擔”就會過重。序號實驗內容必修2-01觀察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p21)必修2-02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p88)必修2-03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p91)必修2實驗一、觀察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21)

了解動物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各時期的主要特點,掌握動物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染色體標本裝片的制作技術。一、實驗目的二、實驗材料蝗蟲等精巢三、實驗原理

減數(shù)分裂是生物在性母細胞成熟時配子形成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種特殊的細胞分裂,它包括連續(xù)兩次的細胞分裂階段:第一次分裂為染色體數(shù)目的減數(shù)分裂,第二次為染色體數(shù)目的等數(shù)分裂。兩次分裂可根據(jù)染色體變化特點分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實驗用具及藥品1.用具:顯微鏡、小手術剪、解剖針、小彎鑷、載玻片等。2.藥品:甲醇、冰乙酸、改良品紅染色液等。五、實驗步驟

取材固定染色壓片鏡檢必修2實驗二、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p88)

進行正常有絲分裂的值物分出組織細胞,在有絲分裂_____

期,染色體的_________分裂,子染色體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分別移向兩極,最終被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用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夠抑制_________形成,以至影響__________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于是,植物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發(fā)生變化。[實驗原理][目的要求]1、學習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方法2、理解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作用機制后著絲點紡錘體紡錘體染色體[實驗過程]

一、材料用具洋蔥或大蔥、蒜均為二倍體,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為_________,培養(yǎng)皿、濾紙、紗布、燒杯、鑷子、剪刀、___________,載玻片、蓋玻片、__________,卡諾氏液,改良苯酚品紅染液,體積分數(shù)為_________的鹽酸溶液,體積分數(shù)為__________的酒精溶液。16顯微鏡冰箱15%95%二、方法步驟

1、將洋蔥或大蔥、大蒜放在裝滿清水的廣口瓶上,讓洋蔥的底部接觸水面,待洋蔥長出約_________左右的不定根時,將整個裝置放入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內(_______℃)誘導培養(yǎng)__________小時。2、剪取誘導處理的根尖約__________cm,放入___________中浸泡__________小時,以固定細胞形態(tài),然后用體積分數(shù)為__________的酒精沖洗2次。3、制作裝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與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相同。1cm冰箱低溫室4360.5—1卡諾氏液卡諾氏液(甲醇∶冰醋酸=1∶1)0.5—195%解離漂洗染色制片三、現(xiàn)象觀察先用___________尋找染色體形態(tài)較好的分裂相。視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體細胞,也有染色體數(shù)目發(fā)生改變的細胞。確認某個細胞發(fā)生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后,再用__________觀察。四、實驗結論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能抑制__________期形成__________從而產生染色體加倍且無紡錘體的細胞了嗎?如沒有分析可能原因。五、實驗評價你看到染色體加倍且無紡錘體的細胞了嗎?如沒有分析可能原因。低倍鏡高倍鏡前紡錘體[誤區(qū)警示]1、低溫處理必須在培養(yǎng)出1cm左右不定根之后。如若生根前就送進冰箱,低溫抑制新陳代謝也就抑制了根尖分生區(qū)的形成,不會發(fā)生根尖分生區(qū)的有絲分裂受低溫影響的過程。

2、剪取根尖時間一般在中午10點左右,此時分裂旺盛,受低溫影響較大,實驗效果明顯。

3、染色時間要嚴格控制,不足時染色體看不清,染色過度,染色體一團糟,無法分辨。必修2實驗三、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p91)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或調查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社會調查研究類,一般要經過以下步驟:1.確定調查研究目的2.制定調查研究計劃3.確定調查研究方式4.實施調查研究5.整理、分析資料6.得出結論,撰寫報告

調查研究思路:

1.你的研究課題需調查哪些方面的內容?

2.你準備從哪幾方面進行調查?

3.你想獲得哪些調查指標?

4.你的研究課題的調查范圍是什么?

5.你打算采用哪種方法獲得調查資料?

6.你準備怎樣整理和分析獲得的調查資料?

7.實施調查中預計會遇到什么問題或困難?你準備怎樣克服?

建議:

1.在調查中,應盡量查閱最新資料。如調查結果與理論相差較大時,可走訪有關部門,找出其中的原因,也可在報告中提出對策。

2.抽樣調查存在著偶然性,樣本越大,結果越準確。如調查結果與實際結果有差異時,可用統(tǒng)計學的辦法對結果進行檢測,看誤差是否在允許的范圍內,以保證調查可信度。序號實驗內容必修3-01探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p51)必修3-02模擬尿糖的檢測必修3-03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shù)量的動態(tài)變化(p68)必修3-04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p75)必修3-05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p112)必修3實驗一:

探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p51)目的要求:

1.進一步學會探究性實驗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學會用探究的實驗方法來研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3.理解適宜濃度的生長素可以促進生根,體會科學理論在應用到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往往也有許多要探索的問題。

4.通過小組之間分工合作,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方案設計:一.提出問題: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

,促進

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是多少呢?二.作出假設:

濃度的

可以使插條基部的薄壁組織細胞恢復分裂能力,產生愈傷組織,長出

。三.設計實驗:選擇生長素類似物——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母液——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制作插條——分組處理插條——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母液:5mg/ml(用蒸餾水配制,加少許無水乙醇以促進溶解)插條處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NAA(或2、4-D等)月季(或楊等)適宜NAA(或2、4-D等)大量不定根實驗過程:一.材料用具:當?shù)刂饕G化樹種或花卉(如:月季、楊、加拿大楊等)生長旺盛的一年生枝條,或小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條。蒸餾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試劑瓶、燒杯、玻璃棒、礦泉水瓶。

常用的生長素類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選其中的一種;所用藥品包裝說明上所列舉的其他材料。二.方法步驟: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用容量瓶將生長素類似物母液分別配成濃度為

的溶液,分別放入礦泉水瓶中,深約

。再取一礦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為

,及時貼上相應標簽。制作插條:將準備好的枝條剪成長約

的插條,插條的形態(tài)學上端為

面,下端要削成

面,這樣在扦插后可

;每一枝條留3~4個芽,所選枝條的條件應

。分組處理:將制作好的插條,分成

組(每組不少于3個枝條),分別將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濃度為

溶液的礦泉水瓶中,處理幾小時至一天。進行實驗:設置

個相同的水培裝置,加入等量的完全營養(yǎng)液,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分別培養(yǎng)經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及清水處理過的插條,注意保持溫度為

。0.2、0.4、0.6、0.8、1、2、3、4、5mg/ml3cm對照5~7cm平斜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促進成活;盡量相同100.2、0.4、0.6、0.8、1、2、3、4、5mg/ml1025-300C三.觀察現(xiàn)象:

定期觀察每組實驗材料的生根狀況,并記錄結果。0.20.40.60.812345清水第一天123平均第二天123平均濃度生根數(shù)時間四.實驗結論:經過

天觀察,用濃度為

處理過的插條生根最早,生根數(shù)最多,所以對于

植物來說,促進插條生根的這種生長素類似物

的最適濃度是

。5;0.8mg/ml和1mg/ml;月季(或楊等);NAA(或2、4-D等);0.9mg/ml(注:在環(huán)境、材料等實驗條件不同的情況下,取得的數(shù)據(jù)會有所不同,可按實際所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作結論。)五.實驗評價:實驗結果與你預期的結果一致嗎?你做出的假設是否得到了確認?如果一致,則假設成立;如果不一致,則假設不成立。

誤區(qū)警示:在本實驗中,生長素類似物的功能與其促進根生長的功能是一回事嗎?在本實驗中,生長素類似物的功能是促進扦插枝條生根,與其促進生長的功能不是一回事。促進扦插枝條生根是指刺激枝條的一端生出許多不定根,而不只是刺激不定根的生長。在本實驗中,若在適宜濃度范圍內不能生出不定根,請分析可能的原因?可能是枝條質量和規(guī)格不好(如沒有芽)、枝條倒插等。

必修3實驗二:模擬尿糖的檢測實驗原理尿液中葡萄糖可溶性還原糖,可以用班氏試劑或斐林試劑檢驗。實驗材料:新鮮尿液,試管,酒精燈,試管夾,火柴,滴管,班氏試劑實驗步驟:(1)在試管中加入1ml班氏試劑,加熱到沸騰,如不變色,則可使用。(2)再在試管中滴入2滴新鮮橙清的尿液,搖勻。(3)加熱上述混合液到沸騰,并持續(xù)2-3min(4)觀察試管內混合液顏色是否發(fā)生變化,是否有沉淀物產生,并按表提示作出判斷紀錄。紀錄符號 含糖量 混合液現(xiàn)象

-- 0.02g/100ml 混合液呈藍色或灰 + (0.1-0.5)g/100ml 出現(xiàn)淺黃綠色沉淀 ++ (0.5-1.4)g/100ml 出現(xiàn)黃綠色沉淀 +++ (1.4-2.0)g/100ml 出現(xiàn)黃色沉淀 ++++ 2.0g/100ml 出現(xiàn)橘黃色沉淀注意事項班氏試劑和尿液混合液的體積比例應為10:1必修3實驗三: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shù)量的動態(tài)變化(p68)[目的要求]

1、通過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shù)學模型。

2、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學會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

3、通過小組間的分工合作,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方案設計]一、提出問題培養(yǎng)一種酵母菌種群的數(shù)量是怎樣隨時間變化的?二、猜想假設酵母菌種群的數(shù)量隨時間呈____________型增長變化。三、設計實驗①全班同學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實驗組。②分別用等量培養(yǎng)液,在相同適宜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計數(shù)板,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計數(shù)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shù)量并作記錄,連續(xù)7天。④7天后,各組向全班匯報本小組7天的數(shù)據(jù),算出每一天數(shù)據(jù)的全班平均值,根據(jù)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增長曲長。S[實驗過程]一、材料用具探究所需要的菌種和無菌馬鈴薯培養(yǎng)液或肉湯培養(yǎng)液、試管、血球計數(shù)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顯微鏡等。二、方法步驟和記錄

1、取相同試管若干支,分別加入5ml肉湯培養(yǎng)液,塞上棉塞。2、用高壓鍋進行___________滅菌后冷卻至室溫,標記甲、乙、丙等。3、將酵母菌母液分別加入試管各5ml,搖勻后用______________計數(shù)起始酵母液個數(shù),做好記錄。4、將各試管送進恒溫箱,_____________℃下培養(yǎng)7天。高壓蒸汽血球計數(shù)板25°三、現(xiàn)象觀察每天同一時間,各組取出本組的試管,用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酵母菌個數(shù),并作記錄,連續(xù)觀察7天。菌數(shù) 時間(2.5×104個)(天)組別起始1234567甲乙丙………………………平均四、實驗結論

1、根據(jù)表格平均值作出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7天中的變化曲線。2、培養(yǎng)液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隨時間呈__________型增長變化。S五、實驗評價用你所在小組的記錄數(shù)值所描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曲線與平均值作出的曲線相比相似程度怎樣?試作出解釋。[誤區(qū)警示]1、操作過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觀念,不能隨意談笑。2、以防培養(yǎng)液帶上雜菌與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關系,抑制酵母菌培養(yǎng)。從試管中吸出培養(yǎng)液進行計數(shù)時,應將試管__________幾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勻分布,提高計數(shù)的代表性和準確性。3、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計數(shù)____________兩邊上的菌體數(shù),另兩邊不計數(shù)。振蕩競爭同側相鄰[問題探究]一、問題思考1、如果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過多,難以數(shù)清,應當采取怎樣的措施?2、本探究需要設置對照嗎?如果需要,請討論說明怎樣設計;如不需要,請說明理由。搖勻試管取1ml酵母菌培養(yǎng)液稀釋幾倍后,再用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所得數(shù)值乘以“n×2.5×104”,即為1ml酵母菌原液中酵母菌個數(shù)。

不需要。本實驗目的旨在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條件下的種群數(shù)量變化,只要分組重復實驗,獲得平均數(shù)值,求得準確即可。實驗設計:

1、取兩支相同試管分別加入5ml肉湯培養(yǎng)液,塞上棉塞。2、用高壓鍋進行高壓蒸汽滅菌后冷卻至室溫,標記甲、乙。3、將酵母菌母液分別加入試管各5ml,搖勻后用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起始酵母菌個數(shù),做好記錄。4、將兩試管分別送進4℃的冰箱冷藏箱和25℃的恒溫箱,培養(yǎng)7天。5、每天同一時間,各組取出試管,用血球計數(shù)板分別計數(shù)酵母菌個數(shù),并作記錄,連續(xù)觀察7天。二、探究創(chuàng)新根據(jù)你對影響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增長的因素作出推測,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必修3實驗四: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p75)目的要求1、學會用目測估計法來探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2、了解土壤中小動物的分布的情況3、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學會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4、通過小組之間的分工合作,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方案設計提出問題:你所提出的問題是土壤中

、

、

的豐富度。猜想假設:你的假設是土壤中

非常多,

較多,

少。

設計實驗:采集動物----觀察數(shù)量-----統(tǒng)計數(shù)量----------驗證結論鼠婦、、螞蟻鼠婦蚯蚓螞蟻蚯蚓實驗過程材料用具:取樣器、花鏟、塑料袋、瓷盆、解剖針、放大鏡、鑷子、吸蟲器、顯微鏡、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紗布、硬質飲料罐、剪刀、筆、標簽方法步驟及結果記錄:制作取樣器:可選擇直徑為

cm的硬金屬飲料罐,在高度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