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美德名言集萃_第1頁
傳統(tǒng)美德名言集萃_第2頁
傳統(tǒng)美德名言集萃_第3頁
傳統(tǒng)美德名言集萃_第4頁
傳統(tǒng)美德名言集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統(tǒng)美德名言集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xiàn)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談,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大意】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收集民間藥方,逐一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名著《本草綱目》。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為問家的。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不了。

【提示】任何一項都要靠實踐去完成。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沉浸在美妙的中,那只會一事無成。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出處】《荀子·儒效》。

【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

【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因為“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處】《荀子·性惡》。

【大意】善于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xiàn)今尋找依據(jù),善于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

【提示】無論說什么話,如果想要讓別人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jù)。而證據(jù)往往表現(xiàn)出事物的關聯(lián)性,所以,一定要用發(fā)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謹于言而慎于行。

【出處】《禮記·緇衣》。

【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yǎng)、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沖動而魯莽行事。

君子強學而力行。

【出處】揚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并且去行動。

【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鉆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guī)律。

【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學,不愛虛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然后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fā),憑事實說話。

百聞不如一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大意】聽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

【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jīng)常會被傳言所蒙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岸牉樘?,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

【出處】《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wǎng)。

【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wǎng),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向的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出處】王充《論衡·薄葬》。

【大意】對一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一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jù)。

【提示】王充是東漢家,他最講究實證。沒有充分證據(jù)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在《論衡》里,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

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出處】荀悅《申鑒·俗嫌》。

【大意】名聲必須有事實與之相配,做事情必須有結果來證實。

【提示】這句話提醒人們注意,有時候一個人有很大的名氣,但卻不一定名副其實;有時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卻不一定有好的結果。所以,在觀察人或事時,都要看其真實的情況或實際的效果,而不要聽信虛名。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出處】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大意】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后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后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提示】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鑒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讀書要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jīng)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學問不遺余力,年少時學習到老方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總淺近,要想真正弄懂還要靠自己親身實踐。

【提示】陸游冬夜讀書有感,寫了八首詩給他的小兒子,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這首詩一方面強調在學習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強調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即使是真實正確的,對自己來說也有隔膜。沒有親身實踐,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親身實踐極為重要。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出處】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扎實;實踐越扎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

【提示】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導,反過來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fā)展。只有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進步更快。求新

求新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內容。商湯刻在浴具上的警語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吨芤住飞险f:“窮則變,變則通?!庇终f:“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這些思想奠定了中國文化中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品質,對后世影響很大。如道家主張取法自然,儒家強調進德修業(yè),法家更是從社會改革方面倡導變法求新。求新就要與時俱進,就要引領時代潮流。從思想觀念到政治制度,從科學實驗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從工作到生活,沒有求新,社會就不能發(fā)展,人類就不會進步。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大意】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

【提示】這句話是對乾卦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一句爻辭的解釋。“乾乾”就是孜孜以求的意思,“夕惕若”是說到了晚上還心懷憂懼,不敢有一點兒松懈。用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來比擬說明人事,在《周易》的卦辭和爻辭中很常見?!吨芤住べS》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話,表現(xiàn)出對“天文”的重視與敬仰。天之道在于“剛健”,人類要想克服怠惰,避免禍亂,不斷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就要像天體運行那樣強勁不息,永不休止。

日新之謂盛德。

【出處】《周易·系辭上》。

【大意】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才是大德。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出處】《周易·系辭下》。

【大意】到了盡頭就會發(fā)生變化,變化就能通達,通達了就能長久。

【提示】這一簡單的話語說出了一個真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衰落的過程,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個人都是這樣。在事物發(fā)展到衰落階段時,就要尋求變化以謀出路。如果一味堅持原來的舊規(guī)矩而不思變化,只能僵化致死;反之,如果能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策略,革故鼎新,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

【大意】過去和現(xiàn)在風俗不同,為什么一定要效仿古代?古今的帝王也沒有相互因襲,為什么一定要遵循以前的禮制?

【提示】這是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的。為了加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趙武靈王決定中原服飾和作戰(zhàn)方式,胡服騎射,以對付北方匈奴的騎兵攻襲。他的《胡服令》遭到一些守舊派的反對,他們用“古道”“古法”來阻止改革,趙武靈王便說了上面的話。他堅決貫徹新法,終于使趙國強盛起來。可見,在社會大變革的過程中,人們不應抱著已經(jīng)過時的東西不放,而應當順應時代潮流,揚棄那些陳舊的思想觀念?!境鎏帯俊抖Y記·》。

【大意】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提示】據(jù)說這是商朝的建立者湯刻在浴具上的銘文,旨在自己不斷創(chuàng)新,每天都有所作為。據(jù)史書記載,商民族從始祖契到湯共遷移過八次,湯定居于亳(現(xiàn)在河南省商丘東南),推翻夏朝,一統(tǒng)天下?!对娊?jīng)》的最后一首詩是歌頌他的,說各地諸侯沒有不來進貢的,沒有不來朝拜的,都尊商君為長。湯的,與他日新又日新的追求是分不開的。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處】《宋史·王安石列傳》。

【大意】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祖宗的規(guī)矩不一定效法,人們的議論也不需要擔心。

德貴日新。

【出處】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大意】最可貴的品德是每天都要更新。

【提示】康有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改良主義者。他這里所說的“德”,內涵廣泛,既有道德、品行之意,又有志向之意,還可以包括德育的內容??涤袨樘幵谏鐣笞兏飼r代,新舊交替,人們的道德準則、行為規(guī)范、社會風氣都日新月異。他身臨其境,親歷其事,深感人們的思想意識、觀念也應趕上時代潮流,因此提出了“德貴日新”的思想。

【出處】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大意】只有不斷地進取,所以才會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

【提示】《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一篇充滿激情的雜文,針對當時日本稱中國為“老大帝國”的說法,提出了“少年中國說”,認為中國的在將來,中國的希望在少年,老朽的中國正在死去,少年的中國如“紅日初升”,必將“勝于歐洲”“雄于地球”?!拔┻M取也故日新”,是梁啟超這位近代改良主義者對少年人的期望,也是對少年中國的期望。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出處】《荀子·勸學》。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出處】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

【大意】君子在學習上必定會日日更新,日日更新的人才會每天都有進步。不能日日更新的人就會日日退步,從來沒有不進也不退的人。

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

【出處】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大意】做學問必須常常覺悟到今天比昨天有所進步,有所超越,日有所改,月有所變,就是有所長進。

【提示】朱熹是南宋的問家,他的學問被稱為“朱子學”。這幾句議論是他一生做學問的經(jīng)驗總結,主要是講做學問應日新月異,不斷吸收新成果,用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來衡量自己的認識是否正確,腦子里必須有“今是而昨非”的觀念,這樣學業(yè)才能有所進步。

【出處】王之渙《登鸛雀樓》。

【大意】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提示】這兩句詩表面上抒發(fā)登高望遠的,深層意義是推崇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社會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也在不斷地進步,每一個人要想追上社會前進的腳步,就必須不斷地自己、提高自己、更新自己,就像要想眺望遙遠的地方必須站在更高的樓層上一樣。

沉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